工业霸主(校对)第3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2/460

  “嗯,他们也是这样说的。”林振华道,“据福特说,国会将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有关911恐怖袭击的事情。他预计,这次恐怖袭击将会直接改变美国现行的外交政策,将恐怖主义确定为美国最主要的对手。如果是这样的话,对华关系必定会全面解冻。他还说,他认识的几个持强硬反华立场的议员态度都在松动,这应当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反应了。”
  “这就太好了!”项哲以拳击掌,释然地说道,“这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想,咱们中国现在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能够越过眼前这个坎,前途就一片光明,而影响中国前进的最主要的拦路虎就是美国了。如果美国的外交政策真的能够向亲华反恐的方向转变,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机会了。”
  “呵呵,老项,你就放心吧,这个机会肯定会到来的。”林振华轻松地说道。
  项哲道:“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不过,遇到这种大事,我还是想先听听你的看法再说。我发现,越是大事情,你的预言就越准确。前一段时间,我们担心从美国订购的集成电路设备无法通过美国商务部的审批,你说几个月之内事情必有转机,现在果然如此……对了,振华,你不会是事先就知道美国会发生这样的恐怖袭击事件吧?”
  “呃……”林振华被噎了个够呛,好半天才吭吭哧哧地说道:“这个事情,说有点预见,也不过分吧?美国这些年在中东得罪的人不少,其实这场袭击是迟早要发生的。你总不会怀疑是我策划的吧?”
  项哲笑着摇摇头道:“这倒不至于,如果要策划这样的事情,也得是兰武峰那样的人才会做得出来吧。对了,振华,我觉得咱们现在应当做出一些积极的举措,让美国那边感觉到我们的诚意,以便尽快地促成芯片生产线的事情。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咱们别白白错过了。”
  “嗯,你说得对。”林振华道,他想了想,说道:“老项,你觉得咱们以汉华集团的名义,向美国的恐怖袭击受害者捐献一点钱,怎么样?比如说10万美元,实在不行,1万也可以,至少是一个意思吧?”
  “给美国人捐钱?你也不怕别人说闲话?”项哲笑道。
  “怕什么?今夜咱们都是美国人嘛!”林振华拣起刚才被他像垃圾一样扔在一边的那份南导号外,拿在手上像是炫耀般地挥了挥,惹得项哲会心地笑了起来。
第632章
批文
  “布莱森先生,我想提醒你一点,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而是美国的盟友。现在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拉登,你明白吗?美国军队的小伙子们正在阿富汗和拉登的人作战,如果我们无法与中国达成谅解,我们的小伙子们就会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
  在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布莱森的办公室里,福特正用他当议员练就的一张铁嘴对着布莱森大肆讨伐。在他的身边,坐着怒气冲冲的霍恩比和拉德卡。这已经不知道是他们第几次来与布莱森谈判了,但这一次,他们的底气比以往都要足,因为刚刚发生了911事件。
  “福特先生,我觉得你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了?”布莱森满头雾水地说道,“阿富汗的事情,和中国有什么关系?”
  “作为一名商务部的官员,你难道从来都不看世界地图的吗?你不会认为中国是一个非洲国家,而阿富汗是在北极吧?阿富汗是一个和中国接壤的国家,如果中国在这场战争里暗中支持阿富汗的武装,那么我们必将陷入苦战。”福特只差把一张世界地图拍到布莱森的桌上了。
  “可是,这和你们申请运往中国的集成电路生产线有什么关系?”布莱森问道,“难道这家中国汉华公司和中国的军方有什么关系吗?”
  “他们之间当然没有关系。”福特连忙否认,这也是他和林振华商量过的口径,如果说汉华和军方有联系,事情只会变得更麻烦。
  “布莱森先生,我认为你真的不适合当商务部的副部长,你应当去当一个农场主,对了,就到拉德卡他们的农业协会去吧。”福特蛮横地说道,“你应当知道,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经济的国家,任何一点经济活动,都会与国家的政策挂钩。如果我们继续拒绝向中国交付这套不起眼的设备,我们就会失去中国对我们的信任,这样做的后果,你能够承担吗?”
  “布莱森先生,这套设备的交付,直接影响到中国政府向美国订购1000万吨小麦的订单,你知道1000万吨小麦意味着什么吗?它意味着我们将会在农业方面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于医治911对美国经济带来的创伤是至关重要的。”拉德卡也开始发难了。
  “你是说,1000万吨小麦……”布莱森脸有些发白,他知道农业协会的力量是非常强的,能够影响舆论,还能够影响到总统以及议会的选情,这可不是随便能够得罪的对象。
  1000万吨小麦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因为他的原因而影响到这样大的一笔买卖,农业协会估计会动用一切力量来追杀他的。当然,这种追杀不是说动刀动枪的那种,而是彻底毁掉他的政治前途。
  霍恩比觉得自己也应当说点什么,便补充道:“这套设备的出口,还可以为美国的装备制造业创造5000个就业岗位。”
  “可是,如果这套设备在中国投产了,它应当会影响到美国芯片业的就业岗位吧?”布莱森也不是傻瓜,他当然知道把东西交给中国去制造会是什么结果,看看满大街标着“中国制造”字样的产品,就知道中国抢就业岗位的能力有多强了。
  霍恩比道:“我们的合资工厂在中国制造的这些芯片,是不会返销回美国的,这一点我可以保证。”
  霍恩比这句话说得斩钉截铁,不过,还有一句话他没有说出来。这些芯片虽然不会返销回美国,但它们却能够替代中国原来从美国进口的芯片,从而导致美国的芯片出口减少。从本质上说,它最终还是会影响到美国的就业岗位的。
  “可是……巴克伯格先生是坚决反对这桩交易的,他认为这有可能会提高中国的集成电路水平,从这条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芯片,有可能会用于中国生产的导弹。”布莱森说道,他说的巴克伯格也是一个议员,是一个反华派。此前商务部也一直都是因为以巴克伯格为首的一群议员反对而不肯放行这套设备。
  “巴克伯格先生已经放弃了他的观点。”福特说道,“我来商务部之前,和他交换过意见,他认为在这个时候谈遏制中国是不合时宜的,所以他决定放弃对这个项目的阻挠。”
  福特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心里有着压抑不住的得意。林振华的预言是那样的准确,911事件过后,议会里关于遏制中国的声音真的很难听见了,像他这样的亲华派占据了上风。
  “另外,这条生产线绝对不会生产任何与军事有关的产品。”霍恩比拍着胸脯说道,“这是我们泰戈公司和中国汉华公司合资经营的生产线,它主要是生产用于家电控制的芯片,还有一些非常低端的机床控制芯片,这些是完全不会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威胁的。”
  “我希望,中方的机构能够签署一个声明,承诺这套设备不会被用于与军事相关的用途。”布莱森终于松了口,“这样的声明需要经过商业道德委员会的审查,你们需要先向他们提交有关的申请。”
  实践表明,找美国政府办事并不比找中国政府更省心,一套敏感设备的出口,牵涉到一大堆这样那样的法规,每一条都需要某个莫名其妙的委员会来进行审批。在台前“跑部前进”的,自然只能是福特、霍恩比这些人,而在后台帮着整理和制作材料的,就是汉华在美国的办事机构了,这一段时间,把这些人也累了个够呛。
  911事件带来的影响最终还是显现出来了。美国政府出兵阿富汗,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了反恐战争,在其他方向自然不愿意节外生枝,对中国的遏制之声逐渐弱化下来。福特等人借着这样的机会,成功地说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部门,最终拿到了允许向中国出口这套集成电路设备的批文。
  在这个过程中,汉华向美国捐献10万美元慰问金的做秀行动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笔钱虽然金额不多,但它反映的是美国从国际社会中所得到的支持。许多原来持有反华立场的政客在此时也不便坚持他们的立场了,他们不得不公开表示,诸如中国汉华这样的企业,是美国人的好朋友,他们的友谊是值得珍视的。
  当然,在这件事情之中,反对的声音依然还是存在的。某一家新闻媒体在得到有关消息后,发表了一篇措辞谨慎的文章,提醒众人注意,这样一条先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交付中国,是否会影响到美国在这方面的技术优势,进而对美国的经济产生威胁。
  这篇文章刚刚发出,一向以贬低中国为己任的《瀚河工业评论》就发表了署名“平图梓”的短评,对于这样的猜测给予了不屑一顾的批驳。平图梓在列举了一大堆技术名词以及相关数据之后指出:中国在集成电路工业方面仅仅是一个小学生而已,即使拿到了一本大学教材,也只能摆在书架上充充门面。
  与前面那家新闻媒体发表的文章相比,平图梓的文章显得更加专业,虽然大多数的人对于其中的专业名词完全看不懂,但并不妨碍他们相信这篇文章的结论。这篇文章让那些心存疑虑的人也无话可说了。
  很快,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就被媒体们彻底淡忘了,在时下,最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是阿富汗战争,各家大报小报都是把重要版面留给这场战争的,谁还会去关心向中国出口一套什么设备的事情?
  “这就叫天赐良机啊。”林振华手里拿着福特从美国发过来的传真,笑吟吟地对项哲说道:“我本来还担心整个程序要折腾几年时间呢,没想到办得这样顺利。”
  他这话可不是夸大其辞,为了进口一套设备而等待好几年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有时候等到对方同意出口了,这样的设备早都过时了。现在这套设备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走完了整个程序,的确是神速了,政治压倒一切的道理,在美国也同样适合,如果不是借着911事件的影响,福特他们恐怕也很难把事情办得这样顺利。
  项哲则拿出另外一份传真,对林振华说道:“我这也有一个喜讯,在世行和戈马共和国工业部刚刚结束的招标中,我们和星北重机获得了戈马赤道电厂主机设备的订单。星北重机负责发电机和送变电设备,我们负责燃气轮机。”
  “太好了!”林振华情不自禁地拍了一下桌子,“黑格真是好样的!”
  这次汉华参加戈马赤道电厂项目的投标,是由林振华在法兰克福招聘的德国项目工程师黑格作为总负责人的,汉华的销售总监何飞由于缺乏参加这种投标的经验,只能屈尊给黑格当副手。
  在几个月的投标过程中,黑格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经验,何飞随时地把在投标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记录出来,发回集团总部。看着何飞发回来的这些资料,林振华和项哲都感慨,如果没有黑格这样的外援,光是世行项目的那些规则,就足够把汉华给绕出局了。
  如今,所有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汉华的燃气轮机在技术上领先于竞争对手ALK公司,价格又更加低廉,在充分掌握了投标技巧的情况下,拿到这个订单已经是毫无悬念的了。至于戈马共和国的那个工业部长努扎马,在这个时候也只能悻悻然地向汉华表示祝贺,然后说一些诸如合作愉快之类的场面话了。
  如果仅仅从合同金额上看,这个项目也不是那么重要。汉华和星北重机拿到的订单合计也就是2亿多美元,其中汉华的燃气轮机只有5千多万美元。相比化工设备公司那边动辄十几二十亿美元的大单子,这个订单算是微不足道的。
  但林振华对于拿到这个订单却是非常高兴,它意味着汉华在发电设备领域也有了重大的突破。以这个项目为突破口,未来汉华与星北重机可以联手在其他非洲国家开拓发电设备市场,这个市场的规模可就非常可观了。
  “不过,振华,你也别高兴得太早。”项哲说道,“我们虽然拿下了这个订单,但整个订单的工期却非常紧张。戈马共和国要求我们必须在3月10日前把第一批设备运到位。3月10日是他们的独立日,他们希望在这一天举行开工仪式。”
  “3月10日……”林振华翻看着台历,同时掰着手指头算着时间,“咱们最迟在2月初就必须发货。从现在算,也就是2个月时间了,如果让汽轮机公司那边加快点速度,应当是能够完成的。”
  其实在黑格和何飞编写投标文件的时候,就已经计算过时间了,没有把握的事情,他们肯定是不敢承诺的。林振华此时自己再算一遍,不过是要做到心里有数而已。
  项哲道:“戈马方面对于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们说3月10日的独立日庆典是一件非常盛大的事情,届时他们会邀请非洲各国的政要来参加这次庆典。如果我们因为某种原因而耽误了,造成的影响将是非常恶劣的。”
  林振华皱着眉头道:“这个努扎马是搞什么鬼,既然时间这么紧张,他的招标就应当再提前一点,这样也可以为设备的生产和运输留出更充分的时间。再说,独立日庆典又何必和电厂开工联系起来呢?”
  项哲笑道:“这是不是也有点像咱们国内的情况似的,大干多少天,向什么国庆献礼之类。他们建一个电厂也不容易,咱们还是要理解一下吧。”
  林振华道:“既然时间已经定下了,咱们就赶早不赶晚吧。从中国到戈马,海上要走20多天,上岸后还有陆上运输,起码也要打出10天时间。现在担心的,就是万一在路上遇到什么恶劣天气,或者出现其他变故,导致延误,这可就比较麻烦了。”
  项哲点点头道:“我同意你的观点,赶早不赶晚。咱们未来是瞄准整个非洲市场的,这一次绝对不能演砸了。”
第633章
拜年
  2002年的春节到来了。
  汉华集团的家属区热闹非凡,满处都是鞭炮的脆响,来来往往的人见了面都笑容可掬地互相拱手,说着“恭喜发财”一类的拜年话。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呼朋引伴地出去玩耍。那些家境富裕的人家则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拉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分别去拜见长辈、领导或者亲友,虽然累得腰酸腿疼,却还是乐此不疲。
  当年,当汉华集团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汉华机械厂时,过年的时候,厂领导们都是要集体去给工人们拜年的,而且每一户住在家属区中的工人家庭都要走到。如今,汉华已经发展成20多万职工的大集团,光是浔阳的本部,就有5万多人,指望集团领导逐门逐户去拜年问候,显然是不现实的。
  不过,现在的技术手段也先进了,厂里装了闭路电视,信号直接连在各家各户的有线电线线路上。初一早上,林振华和项哲便来到总部办公楼,通过闭路电视发表了新年祝辞,用这种现代化的方式向全厂职工过去一年中的工作表示感谢,又畅谈了一通未来一年的发展计划。
  职工们对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讲话还都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其中涉及到的未来一年的业务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收入。还有关于新建多少幢职工宿舍、给职工子弟安排多少个委培的大学招生指标之类的福利计划,就更是与每户人家息息相关了。
  向全厂职工集体拜完年之后,林振华和项哲二人又分别给谢春艳、陈伟国、朱铁军、郎冬等一干老领导打电话拜年。这些老领导离退休之后,都搬到公司专门为他们兴建的郊区别墅去了,那里山青水秀,空气怡人,正适合老人们安度晚年。
  老领导们对于林振华和项哲这两个接班人都是非常满意的,在电话里高度评价了他们这些年的工作,然后又从各自的角度提了一些对未来工作的建议。这二人在电话里连声称唯,不过对于这些建议,自然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就当耳旁风了。
  问候完自己公司里的老领导,接着就是向公司以外的关系拜年,这些关系包括中央和省里各个相关部门的领导、浔阳市的领导、重要的合作伙伴等等。办公室主任毕敏提前一星期就已经把需要问候的对象名单整理好了,林振华和项哲二人拿着名单一个一个地拨着电话,然后说着形形色色的客气话,忙活了整整一个上午,最后脸都笑得僵硬了。
  “差不多了吧?”林振华一边揉着脸一边对项哲问道。
  “我觉得差不多了。”项哲精疲力竭地说道,谁说动嘴皮子不费劲的,让他去给好几百人拜一次年试试。
  “唉,还是要发展短信拜年啊,直接来个群发,就OK了。”林振华畅想道。
  项哲摇摇头:“这怎么行,拜年这么大的事情,如果只是发一个短信,显得太不礼貌了。”
  “你等着瞧吧,不出三年,大家肯定都会习惯于短信拜年的。”林振华肯定地说道。
  其实这种电话拜年也就是一个形式而已,对于像林振华这样业务关系广泛的人来说,春节这一天需要拜年的对象多达数百人,一个一个地打电话过去,根本就说不上几句话。与其如此,何不换一种更简捷的手段呢?
  最早使用短信代替电话拜年的人,估计也会被腹诽为不够礼貌,或者不够隆重。但当大家都感受到了这种方式的好处时,也就不会再计较什么了。不是现代人比过去的人更冷漠,实在是现代人的生活圈子比过去的人要大出数倍,不改变一下交往的方式,根本就应付不过来。
  “也许吧。”项哲耸了耸肩,他实在没精力去分析林振华的预言是否合理,以他的经验,林振华的预言即便是不合理的,但多半也会是灵验的。
  “振华,咱们就到这吧,下午该等着接受别人的拜年了。我先走了,回我父母家吃饭去。”项哲说道。
  林振华也道:“我也得到我岳父家吃饭去了,杨欣已经发了好几条短信催我了。”
  “那就赶紧走吧。”项哲一边说着,一边往外走。
  林振华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说道:“老项,我倒突然想起来了,我还有一个人没给拜年呢。”
  “算了,下午再说吧,你回家再打电话也不迟。”项哲说道。
  林振华笑道:“这倒不必,这个人就是你啊。老项,新年快乐,恭喜发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2/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