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4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5/460

  “小林,你看,那边正在建造的,是两条防空型驱逐舰,满载排水量都在9000吨以上。现在外面的军迷们称它们是中华神盾,与美国的宙斯盾比也不相伯仲。船上的动力用的还是你们汉华的燃气轮机。此前建造的几艘驱逐舰就是用你们的燃气轮机,海军方面反映性能非常出色,维护的难度也不大。大家都说非常感谢你们呢。”
  林振华笑道:“我们是企业,你们是客户,从道理上说,我们感谢你们才对啊。”
  刘向海道:“小林,别人不知道,我可是知道的,你们为了攻克燃气轮机的技术,投入非常大,远远超过了我们向你们订货的价格。换成其他企业,恐怕很难选择这样赔钱来为海军研制装备啊。”
  林振华道:“老刘,我记得很多年前就跟你说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强国梦。我们虽然是企业,但也不是唯利是图的,能够为国家出一点力,也是我们的光荣。再说了,我们投入重金开发燃气轮机,回报也是很大的。除了船用机之外,我们还以此为原型,开发出了电力燃气轮机、化工工艺燃气轮机,这都是高利润的产品啊。”
第652章
氦气轮机
  “军工技术民用化,从民用市场上获得回报,再反馈给军工科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小林你十多年前跟我说过的思路,如今看来,你实践得非常不错啊。”刘向海笑呵呵地对林振华说道。
  林振华道:“科技是一定要转化为生产力的,如果科技成果只限于实验室,或者只限于军工领域,最终肯定难以为继。前苏联的军工科技不可谓不强大,但最终却垮台了,这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啊。”
  “说得好。”刘向海道,“还在丰华的时候,我就特别佩服你的经营头脑。说真的,那时候我还真有点替你可惜,觉得像你这样有能力的人,应当专心去搞科研,成天跑来跑去地忙着挣钱,是对人才的浪费啊。”
  林振华感慨道:“其实我也是被逼上梁山啊,我其实并不是一个擅长于搞经营的人,我的理想和你老刘一样,也是坐在实验室里搞点研究。谁知道,阴差阳错地,就成了个企业家了。”
  如果没有穿越这回事,林振华作为华青大学的研究生毕业,最可能的发展方向就是成为一名工程师,潜心于科研工作。但穿越改变了他的人生选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那种社会背景下,中国最需要的不是科学家,而是企业家。林振华也算是顺应时代,脱颖而出,一手创建起了规模庞大的汉华重工。
  世上因此而少了一位卓越的工程师,但因为汉华的崛起而呼唤出来的工程师,又岂止千人?刘向海、张逸华、韦东齐、贺诚山、卫景文等等,甚至于林芳华、江杰、苗小琼这些下一代的科技精英,都因林振华的存在而拥有了一片宽阔的舞台,得以施展自己的身手。从这个意义上说,林振华的所作所为,对于科技的推动,远远超过了他自己去担任一名工程师的效果。
  “走吧,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新航母。”刘向海兴致勃勃地对林振华说道。
  按照中国军工一向的传统,新装备的研发和建造,一向是能保密就保密的。尽管外界对于新型号航母的猜测已经铺天盖地,但迄今为止,谁也拿不到一份有关新航母的确切资料。这也就是林振华这样级别的人,换成其他人,刘向海慢说带他去看航母,就是提及航母二字,都要惜字如金的。
  由一位警卫战士带路,林振华和刘向海两个人徒步走进了位于船厂军品港区一角的航母车间。这是一座硕大无朋的车间,长达500多米,宽150米,高度则达到了近80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饶是如此,一艘10万吨级航母的骨架,以及吊车、脚手架之类的东西,还是把整个车间都塞得满满当当的。
  在林振华他们走进车间的一路上,不时有技术人员和工人走上前来向刘向海敬礼,间或还有几个人站住身亲亲热热地招呼着“林总”,林振华叫不出这些人的名字,但也知道,他们都是被刘向海借来的汉华职工。航母的建造需要涉及到无数个工种,军方采取的是群英会的方式,从各家企业抽调优秀工人和技术员前来协助,这些人都与军方签署了保密协议,保证不把自己看到的一切泄露出去。
  “小林,看看,这就是咱们正在建造的10万吨级航母。”刘向海指着位于车间中间的那个庞然大物对林振华说道。
  “的确是够震撼的!”林振华感慨道,随后又挑三拣四地评论着,“这好像还光有一个骨头架子,皮和肉都还没贴上去吧?我说老刘,你们军方做事情,也太慢了点吧?”
  眼前这艘航母,的确还只有一堆骨架,船体的钢板、甲板、舰桥等还不存在。林振华不懂造船,也看不出其中的奥妙,不过,光从这个骨架来看,也已经让人觉得头晕目眩了。
  刘向海道:“还早呢,我们预定的下水时间是08年,离现在还有6年的时间。目前能够把结构确定下来,已经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了,这意味着各种设备的空间和位置已经明确下来,不能改变了。
  目前我们还有两大主要装备没有定型,一个是电磁弹射装置,一个是核动力系统。这两大装备没有定型,其他的东西就不能仓促建造。对了,后一项技术的研究,就是你们那个老张在主抓呢。”
  说曹操,曹操到,刘向海刚说到老张,汉华汽轮机公司的总工张逸华就闻讯从车间的另一头赶过来了。他穿着一件代表技术人员的天蓝色工作服,戴着安全帽,步履如飞,完全看不出年龄已经是“奔七”的样子。走到刘向海和林振华的面前,他哈哈笑着,伸出双手和二人握手。
  “刘院长,林总,今天什么风把你们吹来了?”张逸华问道。
  刘向海指了指林振华,说道:“小林刚刚从国外回来,给我们海军帮了一个大忙。这不,我就带他来看看航母,算是犒劳犒劳他。”
  林振华一脑门子黑线,对刘向海说道:“老刘,我发现你这个老实人,现在说话也很滑头了嘛,明明是你有求于我好不好,还说什么犒劳。我可不是网上那些军迷,看不看航母,对我来说没那么大必要性。好吧,你如果说今天带我来船长是为了犒劳我,你就不许谈业务上的事情,否则我甩手就走。”
  “哈哈,这都让你看穿了!”刘向海哈哈大笑起来。细细一想,他觉得自己这些年似乎真的有点变得市侩了,这也难怪,航母工程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这使得他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学着说一点场面上的客套话。不过,对林振华再说这种客套话,就真的有点见外了。
  “好吧好吧,我就不跟你绕圈子了,今天请你到船厂来,还真是有求于你们汉华,这事,还是让老张跟你说吧。”刘向海说道。
  林振华笑眯眯地看着张逸华,说道:“老张,我记得你是我们汉华的人哦,怎么胳膊肘往外拐,和老刘一起挖坑准备套我了?有什么事情咱们不能回浔阳去说,非得在老刘这一亩三分地上说?”
  张逸华也有几分尴尬,他虽然知道林振华和刘向海之间交情非浅,但毕竟林振华才是自己真正的领导。如果不是林振华当年邀请他去汉华,又给他提供了科研条件,过去10几年,他恐怕就是碌碌无为,根本不敢想象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如今,他为了海军方面的事情,要站在刘向海的立场上向林振华提要求,实在是有些不太合适。
  “林总,是这样的,在集团办公会议上,我曾经多次谈起过氦气轮机的事情,你还记得吗?”张逸华终于鼓足勇气说出来了。
  “我记得啊。”林振华道,“不过,我也记得你说起过,这个项目投入太大,技术过于前沿,所以集团一直都搁置着,不敢启动。我知道你带领的团队一直都在进行预研,怎么,现在你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
  张逸华回头指了指航母的骨架,说道:“刘院长他们正在建造的这艘10万吨级航母,是采用核动力驱动的。原来的设计是采用2座压水反应堆和4台蒸汽轮机,模仿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格局。不过,经过和布列斯、图奇诺夫他们讨论的结果,刘院长和我都认为,可以考虑采用安全性和热效率更好的高温气冷堆作为动力源,使用氦气轮机来做功。
  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地提高航母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这对于航母应对复杂作战条件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晕。”林振华以手抚额,他看了看张逸华,又看了看刘向海,问道:“这到底是你们俩谁的主意?不会是老张为了搞氦气轮机,借海军的势力来压我吧?”
  张逸华和刘向海两人一齐大笑起来,他们当然知道林振华这话是开玩笑了。以张逸华在汉华的地位,真要提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林振华也断然没有不允之理。而如果这个方案真是不合理的,张逸华不可能提出来,刘向海也不可能替他说情。
  不过,氦气轮机这件事,多多少少也是因为张逸华一直存在心里,才会在海军这边试探着提出来。没想到一经提出,就得到军方、核工业公司以及前苏联专家的一致赞同,这才有了他要向林振华汇报的缘由。
  “氦气轮机这项技术,现在也是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了,老张的意思是,借建造10万吨核动力航母这个机会,利用军方的力量把全国的技术人员集中起来,突破现有的技术障碍。这也算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吧。”刘向海说道,“小林,咱们刚才不还在说军民结合的问题吗,氦气轮机技术如果能够实现突破,其民用价值也是非常可观的。”
  “嘿嘿,原来还有民用价值啊。”林振华笑道,“那我可要好好听听。我丑话说在前面,看不到‘钱景’的事情,我是不干的哦。”
第653章
世界领先
  顾名思义,核动力航母就是利用核反应堆来产生动力的航空母舰。核燃料的能量密度大,很少的一些核燃料就能够提供航母长时间航行所需要的能量,这比烧煤或者烧油要方便得多。
  到目前为止,航空母舰中使用的核反应堆大多是轻水反应堆,即使用普通水作为冷却剂的反应堆。核燃料在反应堆中发生可控链式反应,产生出大量的热,冷却水把这些热带走,在蒸汽发生器中使另一个回路里的水进行热交换,使第二回路里的水转化为蒸汽,再利用这些蒸汽推动汽轮机做功,带动螺旋桨运转。这就是轻水堆核动力航母的工作原理。
  轻水堆体积较小,技术也较为成熟,因此无论是船用反应堆,还是发电用的反应堆,大多数都采用了这样的设计。
  轻水堆也有一些致命的缺陷,一是为了保证第一回路里的冷却水在320度的高温下仍然保持液态,反应堆必须具有极高的压力,这对于反应堆的外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是堆芯缺乏自我冷却的能力,一旦外围的冷却系统出现故障,堆芯温度就会不断升高,直到出现堆芯融化的结果。
  80年代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就出现了堆芯融化的事情,最后不得不用海量的混凝土把整个核电站全部封闭起来,以免核物质继续泄漏。2010年的日本311大地震中,福岛核电站由于供电系统被破坏,导致了冷却水循环系统停止运行,结果也险些酿成融堆的惨剧。
  当时,为了降低堆芯的温度,日本采取了用直升机从空中浇水的办法,又引入了海水进行冷却。其结果是,虽然堆芯最终得以保全,但大量受到辐射污染的冷却水排入海中,留下了严重的生态隐患。
  航母作为一种作战武器,在战争中受到损伤是难以避免的。万一出现电力系统受损的情况,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停止工作,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即便不说出现融堆这样的极端情况,哪怕是带有高辐射的冷却水泄漏出来,对舰上乘员的影响也不堪设想。
  而气冷堆就不同了,它的工作特点是使用氦气代替普通水作为冷却介质,由于不需要像轻水堆那样维持冷却介质在高温下的液态,因此气冷堆的工作压力不大,安全性更容易保证。
  气冷堆里的核燃料是用耐高温的陶瓷封装成小型球状的,裂变反应就在每一个陶瓷球的内部发生。万一出现冷却系统停止运行的情况,陶瓷球的温度最高可以升到1600度,然后在此温度下实现自动停堆,而不会像用金属做堆芯的轻水堆那样发生融堆的事故。换言之,如果后世的福岛核电站是一组高温气冷堆,那么即便是停电多日也不会有任何的危险。
  气冷堆里作为冷却介质的氦气是惰性气体,即使出现泄漏,也不会带出污染物,这也是气冷堆比轻水堆更为安全的一个原因。
  国际上对于气冷堆的研究已有几十年时间,起步较早的是德国,后来又有南非、美国、俄罗斯、日本和中国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中国在高温气冷堆方面起步落后于其他国家,但进展却非常迅速,到21世纪初,中国的高温气冷堆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张逸华提出的思路,就是把已经实验成熟的高温气冷堆搬上航母,作为航母的动力来源。如果这个设想能够成功,那么中国建造的这艘核动力航母,将是全球第一艘采用气冷堆作为动力源的航母。正如张逸华此前向林振华介绍过的,使用气冷堆的航母会比使用轻水堆的航母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减少维护的压力,这对于提高航母的适应性以及战争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将有极大的帮助。
  在张逸华提出这个设想之后,刘向海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众人认为,使用气冷堆作为航母动力源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既然目前气冷堆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完全可以考虑在中国的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中使用这样的设计。
  高温气冷堆使用的冷却介质是氦气,氦气在反应堆中被加热到750度左右,通过循环系统把热带到反应堆之外。在这个时候,有两种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通过一个换热系统,用高温氦气加热第二回路中的水或者其他介质,再利用形成的水蒸汽或者其他高温气体推动蒸汽轮机做功。这种方式与轻水堆类似,技术上也相对比较成熟,但缺陷也比较明显:一是需要两个回路,使整个系统的体积变大,设备数量增多,提高了维护成本;二是增加了一次热交换过程,在换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损耗,导致热效率降低。
  第二种模式也就是张逸华所提出的模式,即取消第二回路,直接用高温氦气驱动汽轮机做功,这样既简化了结构,也能提高热效率,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由氦气直接驱动的汽轮机,就是氦气轮机。或者严格地说,是在核岛的第一回路中使用的氦气轮机。截止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存在的氦气轮机仅仅能够应用于第二回路,在第一回路上使用的氦气轮机尚处于实验之中。
  张逸华是一个技术痴,自从自己的研究方向由飞机发动机转向工业汽轮机和燃气轮机之后,他便开始广泛涉猎相关的技术,氦气轮机的技术也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他的视野的。
  一开始,张逸华觉得这种代表着世界顶尖水平的技术与中国的国情尚有差距,所以只是对其加以关注而已,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冲击这项技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张逸华的心便开始活动了。在他看来,如果能够有机会参与一项世界领先的技术研究,也就不枉今生了。
  林振华对于这些事情多少有些了解,氦气轮机这个词,张逸华在集团办公会议上也已经说过不止一次了。集团曾经研究过这个项目的可行性,最后的结论是涉及到的技术环节太多,未来的市场前景也不够明朗,像这样的项目,如果没有国家牵头,仅凭一家企业的力量去做,是非常困难的。
  林振华没有想到的是,在汉华集团否决了这个项目之后,张逸华居然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拉着海军把这个项目又重新提出来了。
  “林总,这一次和过去不一样。”张逸华向林振华解释道,“过去咱们没有国家的支持,靠咱们汉华一家来做,肯定是不行的,很多方面的技术人才和技术积累都不足。但这一次就不同了,科工委的洪丰副主任说了,要调集全国的精兵强将来攻克这个难题。在前期,华青大学核能技术研究院的教授们已经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只要把生产部门的力量投入进去,突破这个技术难关,是完全有把握的。”
  “老刘,你的看法呢?”林振华扭头看着刘向海。
  刘向海笑道:“我是搞推进器的,对于核能和热机这方面,没有发言权。不过,科工委组织的几次技术论证会我都参加了,从专家们的意见来看,咱们国家突破氦气轮机技术的条件已经成熟了,现在就差一把火候了。”
  林振华也笑道:“呵呵,如此说来,我就是那把火候了?说说吧,需要我做什么?”
  “人,财,物。”刘向海伸出三个手指头。
  “人,财,物,这些我都出了,那还要你们干什么?”林振华笑呵呵地问道。
  刘向海道:“当然不可能全让你出了。人,主要是老张他们这个团队,这段时间可能需要征用一下了。你们汉华这些年搞工业汽轮机和燃气轮机,积累下不少经验,搞氦气轮机,少不了你们这次精锐的团队。”
  林振华点点头道:“这个没问题。不过,老张,你得留下一半的队伍,公司里工业汽轮机和燃气轮机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不能停下,明白吗?”
  “林总,你放心吧,我早就安排好了。”张逸华答道。
  林振华向刘向海递去一个无奈的表情,说道:“老刘,你看看,老张的一颗心早就飞到你这里来了,我想留又能留得住吗?”
  “都是为国家做事嘛,分什么你的我的。”刘向海大大咧咧地说道,拿人家的团队来给自己干活,他可是一点也不心疼的,“人的方面,还有就是希望汉华能够支援我们一些优秀技工,氦气轮机的试制需要有高素质的工人来完成,这方面,汉华的实力也是其他企业无法匹敌的。”
  “我手里还有一些从欧洲招聘来的高级技工,我打听过,他们有过同类产品的加工经验,到时候可以让他们来发挥一些作用。”林振华道。
  “那可太好了。”刘向海道,“我就说嘛,小林绝不是小气的人,涉及到国家的事情,你是肯定不会藏私的。”
  “好了,人都答应给你了,就没我的事情了吧?我先走了……”林振华做出一个转身欲走的样子,不过脚底下却纹丝没动。他记得刘向海说的是“人财物”三项,现在刚说完“人”呢。
第654章
金山
  “别走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5/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