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460

  “哦,看来我的思想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姚鹤良点头道,他与厉宁虽然隔行如隔山,但在教育部的会议上,也曾打过照面。他知道,厉宁能够出席成立大会的公司,应当是比较靠谱的。
  “那么,你刚才说的产学研一体,又是指什么呢?”姚鹤良继续问道。
  “产学研一体,就是把高校里的教学、科研活动,与我们工厂里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机制。具体地说吧,我们公司想出钱资助一些高校开展科研活动,当然,科研的内容应当是与我们公司的发展相关的。这些科研成果,将在我们公司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我们公司创造利润。而这些利润中间的一部分,我们又会把它重新投入到科研中去。这样就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了。”
  “你们这是想无偿占有高校的科研成果,为小集体谋私利吧?”姚鹤良直言不讳地说道。
  林振华哭笑不得,也难怪,这种在后世非常普遍的合作方式,在当年还是非常敏感的,姚鹤良第一时间作出这样的反应,也是情理之中。
  “姚老师,我们没打算和国家去抢科研成果,我们只是希望获得一些国家不屑于采用的科研成果而已。国家不要,我们拿去转化为产品,同样还是服务于国家建设,有什么不对吗?”
  “林大哥,你这样说就不对了,国家怎么会不屑于采用科研成果呢?”杜向阳在一旁插嘴道。
  林振华微微一笑,看着姚鹤良道:“这个问题,我想姚老师会有答案吧?”
  姚鹤良有些尴尬,他支支吾吾地说道:“目前国家各方面事情也比较多,有些科研成果,一时找不到应用的机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林振华心中偷笑,他知道姚鹤良的尴尬源于何事。
  原来,姚鹤良曾经带着他的一个团队开发过一套机床上的自动换刀系统,这套系统在当时全球的机床界都是属于领先的水平。结果,这项技术开发出来之后,没有任何一家机床企业愿意采用,技术被白白地搁置起来。几年之后,日本的一家机床企业研发出了相同的技术,并且申请了专利,直到林振华读研究生的时代,中国的机床企业在使用这项技术时,还要向日本人交纳专利费。
  这件事,对老爷子的打击非常大。时隔多年,他说起此事时,还是一脸的沮丧。据说,他当年曾经为了推销这套技术而跑过几个机械工业部,人家都以各种原因把他打发回来了。如果林振华没记错的话,目前正是老爷子在“跑部”的阶段,而日本的那家机床企业,还没拿出这个设计来呢。
  “姚老师,据我了解,您本人就有一些科研成果,目前还趴在您办公室的抽屉里,无人问津。我担心,像这样的成果,如果再放上几年,说不定就被外国人抢了先了。”林振华直接挑破了窗户纸。
  此言一出,正打中姚鹤良最脆弱的心结,他长叹了一声:“唉!我何尝不知道这一点啊!可是,没办法,国家现在百废待兴,真的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完全尽如人意的。”
  林振华知道姚鹤良不愿意在学生面前批评部委的官僚作风,他也没有去反驳,只是顺着话头说下去道:“姚老师,我们汉华实业,有30%是国营企业的股份,另外70%属于公司职工集体所有,也是属于公有制的企业。退一步说,就算我们只是一个小集体,毕竟也是中国人自己的企业吧?你真的忍心你的成果被日本人抢先应用了?”
  “小林,你详细地说说看,你这个产学研一体,打算怎么操作?”姚鹤良的态度松动了。老爷子不是个木讷的人,庄子说过,人用机巧,则生机心。老爷子一辈子和机械打交道,心眼也像机械一样活络。
  “我们希望和华青大学机械系签一个合作协议,当然,目前合作的范围可以仅限于您的团队。我们每年向您提供一部分研究资金,目前嘛,按1万元计算吧,未来随着我们公司规模的扩大,再逐步提高。您的研究成果,我们拿去转化为产品,我承诺,这些产品销售利润的10%,我们将作为追加投入,返还给华青大学。此外,我们愿意作为华青大学机械系的学生实习基地,欢迎包括小杜等华青学子,去我们公司指导工作。”
  “那么,我们需要做些什么事情呢?”
  “第一,我希望您和您的团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技术方面的指导,如果我们在生产中遇到了技术难题,可以向你们请教。”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姚鹤良说道,“我们搞科研的,本来也需要为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服务。此外,通过帮助你们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能给我们的科研带来一些启示的。这一条我完全可以答应。”
  林振华在心里说,我就知道你会答应。他面上没有表露出来,还是继续说道:“第二,我们会提出一些待发展的方向,供你们参考,如果你们觉得有意思,就投入精力进行研究,我们则提供所需的资金和其他条件。这样研究所产生出来的成果,由我们双方共同所有。”
  姚鹤良想了想,说道:“这个条件也可以答应,其实,你说的条件非常宽厚了,我们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就可以不做,这样的条件,我还有什么可挑剔的。”
  “第三,各位老师自主研发的技术,如果找不到应用的机会,而又不嫌弃我们企业太小的话,我们双方可以合作应用。技术应用产生的收益,在双方之间分配,具体的比例,可以一事一议。”
  姚鹤良沉吟道:“这一条,甚至不能算是你们开出的条件,反而像是为我们着想的事情。按照这一条,你们对我们没有任何约束力,完全是被动的嘛。”
  “正是如此。”林振华说道。
  “不过,小林,我也明白你的心思。事实上,有了这样一条,你随时可以以金钱为诱饵,吸引我们老师主动地把自己的成果转让给你们。从我和你接触的这一会工夫来看,我相信你肯定是有这样的想法的。”姚鹤良笑着揭穿了林振华的真实用意。
  杜向阳听到姚鹤良这样说,转过脸对林振华说道:“林大哥,你这样做,未免太不道德了,这不是企图用金钱和利益引诱我们的老师吗?”
  林振华摇摇头:“小杜,你问问姚老师,看看他想不想被我引诱?”
  杜向阳又扭回头去看姚鹤良,姚鹤良缓缓地说道:“小杜,这不能算是引诱。中央也提倡过,科技工作者应当五子登科,就是房子、车子、炉子、孩子、帽子,不解决这些问题,科技工作者就很难安心工作。现在国家还很穷,如果小林能够在符合原则的前提下帮助咱们的老师解决这些问题,让老师们解除后顾之忧,心情愉快地投入科研,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林振华翘起大拇指,道:“老爷子圣明。”
  “老爷子?”姚鹤良被林振华这个称呼弄糊涂了,他当时刚满50岁,还到不了被称老爷子的程度呢。
  林振华笑着不吱声,姚鹤良看了林振华半天,终于自己也哈哈地笑了起来:“你这个小林,当真挺对我的脾气。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来读我的研究生啊?”
第099章
紧密合作
  这一顿饭,大家吃得心情愉快。姚鹤良答应,他会认真地考虑林振华的这个要求,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至少他是会与林振华的汉华实业公司形成紧密合作的。老爷子还答应,他会征求系里的意见,把汉华实业公司当成机械系的一个实习基地。
  林振华知道,对这老爷子,用金钱来收买是没希望的,虽然老爷子本身并不富裕,但颇有些视金钱如粪土的骨气。林振华对付老爷子的手段,是向他许诺提供进口的工控芯片,这一来,可把老爷子彻底征服了。
  在当时,数控机床在西方国家已经非常普及,中国的机械专家们也在紧跟潮流,积极地开发中国自己的数控机床技术。然而,在开发过程中,控制芯片成为一个极大的瓶颈。
  中国当时当然也有国产的集成电路,但无论是质量还是性能,与国外的芯片都无法相比。即便是这样的芯片,产量还异常地低,根本无法满足各个生产和科研部门的需要。
  华青大学作为国家重点高校,在器材采购方面已经是很受照顾了,但一年能够从国外进口进来的芯片,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国家极端地缺乏外汇,仅有一些外汇,都是用石油、煤炭、稀土等宝贵资源从国外换回来的。中国生产的最好的工艺品,几乎全部用于出口,目的就是为了换汇。当年有一位劳动模范,他的事迹就是从自己销售的生猪耳朵里剪下几根鬃毛,积蓄下来用于出口,几年时间,他辛苦地剪下了十多斤。
  姚鹤良目前在做的几项设计,都需要用到工控芯片。能够从学校领到的芯片远远不敷使用,姚鹤良不得不在每一次实验完毕之后,再把芯片小心翼翼地取下来,用于下一项实验。有时候,为了对比两个设计的差异,他就需要把同一块芯片在两个机械之间来回地拆卸和安装,大量的精力都耗费于这样的无用功之中了。
  林振华对于前世导师曾经遭遇的窘境是非常了解的,从半年前开始,他就委托在香港的福特帮助采购了一批各式芯片,准备用来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这批芯片中间,最多的是Intel头一年刚刚推出的8051工控芯片,这种芯片及其升级产品,在后来长达30年的历史中,一直扮演着工业控制领域中的重要角色。
  说起福特,在这里需要插进几句。自从解决了MK800的程序错误问题之后,福特就得到了重用,成为斯皮舍尔公司在亚洲区的副总裁,常年在香港工作。对于林振华这个给他带来了好运气的中国工人,福特自然是不会忘记的,他相信,如果给这个年轻人一些时间,他必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从这个角度来说,福特也愿意与林振华保持一种良好的私人关系。
  采购工控芯片这件事,对于福特来说是举手之劳。这种芯片并不在“巴黎统筹委员会”规定向中国限运的清单之列,中国人没有大量采购的原因,仅仅是由于外汇不足,而林振华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当年的林振华从斯皮舍尔公司拿到了20万美元报酬,最终有10万存入了瑞士银行,另外10万则存入了香港汇丰银行。
  把一半的钱存在香港,正是为了采购商品的便利。林振华请福特代他管理这笔资金,所有购买书籍和器材的费用,都从中提取支出。林振华本来还打算给福特付一些佣金,但福特坚决地拒绝了,他表示,他与林振华之间的感情,是不能用金钱来亵渎的。
  这一次送妹妹来北京,林振华的确是存着要见姚鹤良的想法,当然,以一种如此戏剧性的方式相遇,是他事先没有想到的。在他的旅行袋里,就放着100片8051,还有其他的一些芯片。林振华在饭桌上直接把这些芯片赠送给了姚鹤良,老爷子当时的激动表情,与卫景文简直是一模一样。
  林振华答应,未来还会通过自己的渠道,帮老爷子采购一些其他的芯片,至于费用,就算进汉华公司承诺给华青大学的科研投入之中了。这种资助,对于姚鹤良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外汇与人民币的官方汇率其实是根本没意义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你有人民币也换不到外汇,更换不到进口芯片。姚鹤良拿着这一盒子芯片,脑子里已经产生出了几十种机械的雏型,他现在痛苦的,只是不知道先去做哪一件事情了。
  “老爷子,您可悠着点。”林振华看出了导师脑子里想的事情,连忙提醒道,“老爷子,我知道你有很多奇思妙想,不过您可千万要注意身体,不能连轴干。咱们还得为国家健康工作五十年呢,是不是?”
  “呵呵,小林,我可干不了五十年了,我得抓紧时间啊。有了这些芯片,我的很多设想都可以去验证了。我都五十岁的人了,趁着现在还能动,怎么也得多干些事情吧?”
  “老爷子,要不,你还是先还我90片吧。”林振华苦丧着脸说。
  “怎么?”
  “您用完了,我再给您送来。我怕如果一块给您,您就真的成天不吃不睡了。”
  “我就是不吃不睡,也高兴啊。”姚鹤良说道。
  林振华扭头看着杜向阳,说道:“小杜,交给你一个任务,监督姚老师休息。如果他真的没日没夜地加班干活,你就告诉李老师去。”
  “李老师?”杜向阳有些不明白。
  “怎么,小林,你怎么知道我爱人姓李?”姚鹤良也很奇怪,他当然能够听出林振华说的是他的夫人。
  林振华窘了:“这个嘛……姚老师,不是你自己说的吗?”
  “我什么时候说了?”
  “刚才,你说你夫人不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你忘了?”
  “没有吧?”姚鹤良也想不起来了,不过,这个问题倒也没必要深究,也许真是自己喝高了随口说过一句呢?
  对于老爷子邀请林振华来读研究生的说法,林振华只是一笑置之。他脑子里的那些学识,如果被华青大学的人听到,恐怕是无法蒙混过关的。再说,他现在手里已经有了一个股份公司,正处于创业时期,他怎么可能放弃这一切,回来读书呢?还有一点,老爷子其实也是嘴上一说,真要破格录一个初中毕业生读研,还不知道有多少手续呢。
  搞掂了前世的导师,想着自己的小公司从此就有华青大学作为后盾了,林振华觉得踌躇满志。华青大学每年浪费在字纸篓里的科技成果多如牛毛,随便拎一项出来,也够他这个小公司吃上好几年了。
  当天晚上,林振华和杨欣便住在华青大学的招待所了。华青大学的招待所非常不幸地拥有多于一间的空房,使得林振华梦想的“只剩一间房”的狗血桥段成为了泡影。其实,在那个年代里想弄出这种戏剧性场面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是招待所都是四人间甚至八人间,很少有后世常见的“标准间”。其次则是没有结婚证的男女是不可能同住一间的,让公安查见,你就等着回厂挂牌子游街吧。
  算了,回厂再说吧,小芳上学了,家里就剩下自己一个人,机会有的是……林振华这样安慰自己道。
  远处的荷塘传来阵阵蛙鸣,林振华就这样枕着华青园的蛙鸣声,进入了梦乡。
第100章
见电速回
  第二天,林芳华一早过招待所来转了一圈,急匆匆地向林振华和杨欣说了几句宿舍里的趣事,然后就一溜烟地跑了。她今天要参加入学教育,不能陪着哥哥和准嫂子玩。林振华看到,林芳华的胸前已经别上了写着“华青大学”字样的白校徽,脸上的气质也明显有些华青化了——自信中带着几分傲气。
  “走吧,咱们逛街去吧?”林振华对杨欣说道。
  “小芳的校徽,真的很好看。”杨欣痴痴地说道。
  林振华拍拍她的脑袋,说道:“你也会有的。”
  “嗯,我回去就好好看书,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杨欣下着决心,不过,她的心思马上就转回了现实:“小华,我们今天去哪玩呢?”
  “当然是先去天安门广场。”林振华道,“到了北京,不去看看天安门,岂不是一大遗憾?”
  “咱们不是还要呆好几天吗?”杨欣反驳道,不过她也没有拒绝这个安排。
  小两口出了门,林振华也不了解此时北京的公交线路情况,于是在路上随手揪了一个学生来打听了一番,这才心里有数了。
  杨欣对于北京的一切都觉得新鲜,从华青园到天安门的一路上,眼睛都不够用了,看到什么都要大惊小怪地向林振华说上一通。林振华则是带着一种考古的心态,在看着1981年的北京城:低矮的建筑、高大的杨树、蓝黑两色的行人、如潮水般的自行车。
  自从出了华青大学的门,杨欣便挽上了林振华的胳膊,一整天几乎没有一刻放开的。在汉华厂的时候,两个人私下里自然也有一些肌肤相亲的经历,但当着熟人的面,杨欣是不敢这样挽着林振华的。到了北京,人生地不熟,杨欣终于可以公开地与情郎手挽着手在大街上逛了,就冲这一点,这趟北京也来得值了。
  林振华在出门之前,已经借好了一个海鸥牌照相机,并且买好了几卷胶卷。他本打算拍一些北京的街景,留到以后作为纪念,想想看,1981年的街景照片,放到2011年的网上得有多高的点击率啊。不过,杨欣对于拍街景这件事非常不赞成,拍人都舍不得多拍,哪有多余的卷来拍街啊?
  在天安门广场,林振华和杨欣两个人换着给对方拍了一张以天安门城楼为背景的照片,又请一位过路的游客帮他们俩拍了一个合影。那位游客也是个比如时尚的人,看出这两个人还是情侣关系,便起哄非要两个人摆一个亲密一点的POSE。杨欣含羞带臊,半推半就地挽住了林振华的胳膊,把一幕恩爱小夫妻的形象永远地定格下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