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1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416

  秦海的发言,一下子点醒了崔洪春,他在脑子里快速地回顾了一遍整份方案,才发现自己先前感觉到的欠缺,其实恰恰就是这份方案过于完美了,完美到没有任何的新意,与从前历次类似行动时候的方案没有本质的区别。
  打个比方说吧,这份方案就好像是一个孩子写的学习计划:这学期我要好好学习语文,这学期我要好好学习数学,这学期我要好好学习英语……每个方面都写到了,看起来完美无缺,但仔细琢磨,却发现其实啥都没说,根本就是一番废话。
  秦海说得对,如果这样的方案能够使中国农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那么10年前这个目标就已经应当达到了。
  当局者迷啊,崔洪春在心里暗道,带着这样的想法,他阻止了黄万安对秦海的责难,示意秦海继续说下去。
  秦海笑着向众人点了一下头,似乎是在表达自己的歉意,然后继续说道:“刚才黄教授说,这个方案里提出来的产品,都是填补我国农业机械空白的新产品。从表面上看,的确如此。比如说,我国目前只有四行悬挂式中耕机,这个方案提出研制六行中耕机,这就填补我国在这个方面的空白。
  但是,大家想想,我国农机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真的是表现在四行和六行这一点上吗?我看到一份资料上有一个统计,在耕作机械方面,国外拥有的型号,80%我们都已经能够制造,最不济也能够仿造。但是,大家认为我国的耕作机械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呢?仅仅是80%与100%之间的差距吗?”
  “这个……还真不是。”朱德秦讷讷地应了一声,“就拿我们厂仿制美国的圆盘除草机来说,我们的圆盘直径、入土角度、前进角、护苗带宽度等等,都与美国原产的产品相似,可是……质量上就完全没法比了。”
  “为什么呢?”崔洪春插话了,他已经听出了这其中的问题,但还需要让朱德秦亲口说出来才行。
  “崔部长您是知道的,我们仿造的圆盘除草机,外观上与美国货完全相似,可是人家的平均使用寿命是6年,我们连3年都达不到。圆盘刀片的质量就不用比了,连万向节、铰链这些东西,我们的质量都比不了美国货,也就是价钱上能稍微便宜一点,否则根本就卖不动。”朱德泰毫不避讳地说道。
  “是啊,咱们的机械主要就是使用寿命不如别人,其他的还好。”
  “别吹了,油耗呢?跟人家比,咱们的拖拉机油耗起码高出50%。”
  “噪音是不是也算一项啊?我们试用过法国的设备,那个安静啊,驾驶室里还可以听歌呢。”
  “……”
  有了朱德泰开的头,其他人也都纷纷发言,开始历数国产设备的缺陷。大家都是搞农机的,国产农机有什么毛病,大家比秦海了解得更透彻。说到伤心之处,众人一个个唉声叹气,都表示与国外的差距实在是大得令人绝望。
  “大家说的都很好啊。”秦海提高嗓门,把众人的议论都压制下去,然后微微一笑,问道:“大家刚才已经说了,我们完全可以仿造进口设备,但仿造出来的产品不管外观与进口设备如何相似,质量上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也就是说,我们与国外的差距,不是体现在具体的机型上,而是每一种机械的品质。
  可是,在我们现在看到这份行动方案上,却恰恰没有谈到如何提高农机的品质。试问,以这种低质量仿造的方法来进行所谓的填补空白,就算填补完了,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就缩短了吗?”
  全场的人都哑了。
  曾几何时,从政府主管部门到生产企业,都热衷于炒作“填补空白”这样的概念。看到外国人会造某某设备,于是买一台回来,大卸八块,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进行测绘仿造,然后拼出一台同样的设备来,拿给上级部门看:这就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某某设备,我们国家不能制造某某设备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谁都知道,这样仿造出来的产品根本就无法达到原始产品的品质。无论是能耗、噪音,还是精度、使用寿命,都与进口设备差出一大截。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工艺和材料上的差异,这是无法用山寨的方法来弥补的。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社会公众和上级领导并不懂得这些复杂的性能指标,他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产品的外观。你能够把产品仿造出来,再开动起来转上几圈,领导就龙颜大悦了,至于说这几圈之后机器里的轴已经磨损,精度已经无法保证,领导哪有这么多时间去关心?
  这样一种文化氛围,直接导致了从上到下重产品、轻材料和工艺的倾向,也使得中外之间在工艺与材料方面的差距越拉越远。
  作为一名材料学家,秦海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从王长松等人拟定的方案之中发现了这个致命的破绽,于是便将其挑破在众人面前。
  “小秦,依你之见,这个方案的重点,应当在什么地方呢?”崔洪春首先打破了沉默,开始向秦海虚心请教。
  秦海毫不犹豫地答道:“很简单,就六个字:新材料,新工艺。”
  “新材料,新工艺……”全场的人都在心里默念着秦海说出来的这六个字。对于秦海,他们再没有什么轻慢之意,而是萌生出了一丝敬畏。
  “我认为,在七五、八五期间,农机系统最重要的工作不在于上马多少新型号的农机产品,这种低水平的模仿,并不足以全面提高我国的农机技术水平。我们应当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上,争取使我们现有的农机具品质得到明显的提升,部分农机具的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秦海解释道。
  “秦工,你能举个例子吗?”朱德泰问道。
  秦海道:“可以,我给大家讲一下安河省青锋农机厂生产的旋耕刀片的情况吧。大家肯定已经听说过,我们的旋耕刀片使用寿命达到了日本同类产品的平均水平,从而打进了日本市场,去年出口量达到100万片,为国家赚取了4亿日元的外汇。
  那么,我们的旋耕刀片为什么能够达到这样的品质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在生产中使用了高频堆焊新工艺,同时改进了刀片钢材的品质。一种新材料,加上一项新工艺,就使得我们的刀片脱颖而出。”
  “这种工艺……能传授给我们吗?”朱德泰迫不及待地发出了要约,他们生产的产品是圆盘除草机,圆盘刀头是其中的易耗件。圆盘刀片的磨损原理与旋耕刀片完全相同,旋耕刀片上使用的工艺,也同样可以移植到圆盘刀头上使用。
  秦海呵呵笑道:“完全可以啊……只要你们能够付得起费用。”
  “那就非常感……嗞,你们还收费用?”朱德泰话没说完,秦海关于费用的话已经说出来了,让朱德泰吸了口凉气。
  “当然要收费用。”秦海理直气壮地说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当然是要收费的,否则还有谁有兴趣去开发新技术呢?”
  “大家都是国家的企业……”朱德泰不忿地争辩道。
  “朱厂长,小秦,你们之间的事情,会后再讨论。”崔洪春赶紧打岔了,这俩人也不看个场合,在这样一个会场上居然谈起价钱来了,实在是有辱斯文。喝止住了朱、秦二人之后,崔洪春开始严肃地对众人说道:
  “同志们,秦海同志刚才给我们提出的意见,非常中肯,非常宝贵,非常及时。这些年来,咱们只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却严重忽视了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这使得我们的产品看起来和国外完全相同,但品质却是天壤之别。陈教授刚才说得很对,这才是我们与国外之间真正的技术差距,这也才是我们这个行动方案中应当放在优先地位的重点工作。
  请大家牢记,在七五以及八五期间,我们农机系统的重点工作就是这六个字:新材料,新工艺!”
第二百四十三章
当局者迷
  “好!”
  坐在墙角负责做记录的工作人员程锋暗暗地攥了一下拳头,在心里欣喜地喊了一声。
  作为行动方案的编写小组成员之一,刚刚大学毕业一年的程锋自然知道这份方案中间包含着多少无奈的妥协。体会到工艺和材料重要性的,绝不只有秦海一人,程锋他们在基层企业做调研的时候,曾经多次听技术人员谈到这方面的问题,也有不少人大声疾呼,要求把材料和工艺问题纳入重点工作。
  然而,这样的呼声最终并没有在方案中体现出来,只是在“具体措施”的最后位置上,简单地提了几句,也就是用于应景而已。究其原因,不外乎领导只关注产品,不在意工艺和材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在编写小组的内部会议上,程锋曾经提出过这个问题,希望把材料和工艺的重要性再提高一些。小组里的其他的同事对此只是付之一笑,连讨论一句的兴趣都没有。会后,一位对程锋颇为照顾的老大哥总算是给程锋做了一个解释,他告诉程锋:每一次这样的行动过后,领导最希望看到的,就是研究出了多少多少种新机型,那些散发着工业之美的柴油机、拖拉机、中耕机等等摆在领导面前,就能够让领导喜笑颜开。反之,你搁一块圆盘刀片在那,说硬度多少、强度多少、使用寿命多少小时,领导能看得懂吗?领导看不懂的东西,能成为下面的政绩吗?
  程锋是个聪明人,他听懂了老大哥的解释,此后也就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了。他只是照着领导的指示,把各种能够出彩的东西写入方案,至于这些东西到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原本就不是他这个级别的工作人员需要关心的。
  今天的讨论会,前面那一段的进展,与老大哥向他预言的情况完全吻合,领导和专家都对各种“填补国内空白”的设备大唱赞歌,没有人关注这些设备的性能如何、工艺如何、材料如何。程锋只能认真地履行着作为一个记录者的职责,把大家的溢美之辞完整地记录下来,准备写入向上级汇报的材料。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看起来甚至比程锋还要年轻的小伙子打破了会场上的和谐,他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个方案完全没有新意,根本不足以解决国产农机最关键的技术差距。
  听到秦海的发言,程锋的心里莫名地激动起来,同时也为这个同龄人捏着一把汗。他知道,在秦海的身边坐着的正是主管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副部长,他会接受秦海的意见吗?一个副部长与一个小年轻之间的级别落差,足以让这个年轻人的前途变得一片灰暗。
  更神奇的逆转出现了,在秦海完成他的发言之后,崔部长竟然没有勃然大怒,反而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尽管领导们经常会有各种说话的艺术,明褒暗贬,或者明贬暗褒,都是极其正常的。但程锋能够听得出来,崔部长对于秦海的观点是发自内心地赞赏,他甚至于直接把秦海总结的“新材料、新工艺”六个字重申出来,确定为这次行动方案的基调。
  这一刻,程锋对秦海充满了羡慕和嫉妒,他在心里幻想着,如果站出来提出这六字直言的不是秦海,而是他程锋,那么崔部长的表扬是否就会落到他的身上呢?作为一个普通的科员,如果能够在这样的会议上得到副部长的亲口表扬,对于他未来的发展将会带来怎样辉煌的影响?
  当然,程锋也知道这只是一种幻想,他没有机会站到秦海那个位子上去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也没有胆量违背司长、处长们的意志去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能做的,只是坐在角落里,为自己的同龄人暗暗鼓掌而已。
  相比程锋的幸灾乐祸,王长松的心里则是叫苦不迭。方案中的缺陷,他也是明白的,也许他的体会不如秦海那样透彻,但秦海说到这个程度,他如果再想不通是怎么回事,这个副司长也就当得太失败了。
  听到崔洪春大力支持秦海的观点,王长松知道自己这桩活干砸了。这个方案毫无疑问是要推倒重来的,一个已经提交到副部长面前的方案,被全部推翻,这种情况在部委里是极其罕见的,他王长松算是爆了一个冷门了。
  更糟糕的是,推翻他这个方案的人是秦海。崔洪春早就要求过他,方案的制订必须请秦海参加,他忽略了崔洪春的要求,最终闹出这样的乌龙,这就不能仅仅用能力不足来解释了。机关的事情,因为能力问题而犯错误,还是比较好过关的;因为工作态度问题而犯错误,那可就是罪不可赦了。
  要怎么样补救才能过关呢?崔部长会不会抓住今天的事情不放,对他的工作能力提出质疑呢?王长松在心里紧张地盘算着,头顶上隐隐已经冒出汗珠了。
  “今天这个讨论会,开得非常好。”崔洪春开始做总结发言了,“大家对于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意见,帮助我们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长松,会后你们要认真归纳与会代表们提出来的宝贵意见,再补充进行一些更深入的调研,务必拿出一个更符合我国实际的行动方案。在这方面,陈教授和小秦同志应当可以给你们提供一些有力的支持。”
  听到崔洪春的话,王长松微微松了口气。从崔洪春的语气中,王长松知道他并没有过于恼火,对于自己的失误也给予了理解。毕竟这个错误是连崔洪春自己都没有看出来的,用一句“当局者迷”来作为托辞,似乎也算合理。
  心里虽然是这样想,但王长松还是赶紧站起身来,露出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做着自我检讨:
  “崔部长,我们的工作做得不细致,整个方案考虑欠周,我向您作出检讨。我们在会后一定会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听取大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彻底的修改。……陈教授,秦海同志,非常希望你们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指点,帮助我们尽快完善方案,完成崔部长交付给我们的任务。”
  “哈哈,王司长太客气了。”陈贺千打着哈哈,对王长松笑道,“我和小秦都是来学习的,我们都是门外汉,说的一些话不一定正确,还请王司长见谅。下一步的工作,王司长有什么需要的,尽管吩咐就是了,我身体不好,有时候不一定能够做多少事,小秦年轻,应当是能够随叫随到的。”
  我怎么就能够随叫随到了?秦海听着陈贺千替他表态,心里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当然知道陈贺千这话是在替他圆场,毕竟他这一通炮火,把王长松打得太惨了。如果不说几句场面话,以后大家就不好相见了。别看现在他有崔洪春撑腰,王长松不得不向他低头,可人家毕竟是个副司级干部,他只是一个没级别的小青工,双方撕破了脸,对秦海没什么好处。
  “陈老师说得对,我只是一个小学生,刚才口无遮拦,什么地方说得不对,还请王司长和各位专家见谅。下一步有什么需要跑腿打杂的事情,王司长尽管吩咐我就是了,技术上的事情我不懂什么,干干体力活还是可以的。”秦海极其低调地向王长松说道。
  陈贺千和秦海说到这个程度,王长松也没啥话好说了,只能跟着一起打哈哈,充分发扬了恭维与自我恭维的精神,使会议在一团和气之中落下了帷幕。
  “小秦,你今天的发言,指出了我们前期方案中的致命缺陷,我们非常感谢啊。你看你还能在京城呆几天,我们想请你过来全面地参与一下方案的修改,你看方便吗?”
  走出会议室之后,王长松拉住秦海,郑重其事地向他发出了邀请。
  秦海点点头,说道:“王司长下了命令,我岂敢不服从。我还能在京城呆三天,王司长看看我什么时候过来比较合适?”
  “那我们就抓紧时间吧,明天就开始,如何?”王长松说道。
  “没问题,我明天准时到司里报道。”秦海答道。他相信王长松对他的邀请是真诚的,不论王长松心里是恨他还是服他,到了这个时候,都必须仰仗他来收拾这个残局。经过这几天的查阅资料,加上前一世的经验,秦海有足够的自信能够帮王长松他们提出一个真正有效的行动方案,优先开展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使国产农机的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至于说这样做能够给秦海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以及这一次折了王长松的面子会给秦海带来什么隐患,秦海其实并不在意。他是一个游离于体制边缘的人,有技术,也有经济实力,王长松就算怀恨在心,日后要给他使什么绊子,恐怕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和手段。
  “秦工,崔部长请你到他办公室去一趟。”一名工作人员走到秦海身边,低声地向他说道,秦海认得出,这位正是崔洪春的秘书,也是个曾经对自己有些怨念的人。
第二百四十四章
需要一些成果
  秦海来到崔洪春办公室的时候,见陈贺千已经到场,正与崔洪春两个人并肩坐在沙发上热烈地讨论着什么。看到秦海进来,崔洪春笑呵呵地伸手示意了一下,秘书赶紧给秦海找了个凳子坐下,然后自己也在一旁坐下来,做好了记录的准备。
  “小秦,今天你这一通炮,可是把我们轰得不轻啊。”崔洪春带着笑意对秦海说道。
  “崔部长,我考虑不周,太过莽撞了,我向您做检讨。”秦海赶紧装出一副犯了错误的样子,假惺惺地说道。
  “陈教授,你相信他是真的想做检讨吗?”崔洪春指着秦海,对陈贺千问道。
  陈贺千知道这两个人都在虚张声势,但心里也暗暗感叹。崔洪春能够和秦海开这样的玩笑,说明他是真心地欣赏秦海,一个20刚出头的小年轻,能够得到副部长如此垂青,真是太幸运了。再看秦海,面对着崔洪春这样一位高级干部,居然能够不慌不乱,谈笑风生,这份从容淡定的心态,也实属难得。
  听到崔洪春问自己,陈贺千只得微微笑了一下,说道:“小秦还是太年轻了,处事经验不足。今天会上的发言过于轻率,还请崔部长原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