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1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416

  打通了研究部门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又分别给东耀塑料厂和海杰公司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课题,再给有功之臣发放了奖金之后,秦海在浦江就没什么事情可做了。他接到从农业部打来的电话,让他抓紧时间到京城去,参与行动方案的讨论。
  按照部委里做方案的惯例,这份“农机系统追赶国际先进技术行动方案”经历了一个几上几下的反复,先是搜集各方面的意见,形成草案,然后再把草案分发给有关部门和专家,让他们提意见,接着再根据这些意见进行修改。王长松带着一个写作班子忙活了两三个月时间,算是有了点眉目了,这才请示崔洪春,准备召开一次比较高级别的讨论会。
  既然是讨论会,就会收到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最终还是要反映到方案之中去的,这也是一个方案修改的过程。不过,到了能够在部里开讨论会的阶段,一般就意味着方案已经比较成熟了,参会者要提意见也仅限于提出一些边边角角的修改,不会涉及到根本。要知道,这种会议是有部长出席的,你能拿出一个不成熟的方案去浪费部长的宝贵时间吗?
  正因为知道这个惯例,崔洪春在拿到王长松送来的厚厚一本打印稿时,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长松辛苦了,这样一份东西,应当花了不少精力吧?”
  “是啊,我们走访了十二个省市,接触了100多家企业,还有十几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也参与了方案的起草,现在算是有一个雏形了。”王长松不无自夸地说道。
  “嗯,做工作,就是要这样脚踏实地。”崔洪春用夸奖的口气说道,他翻开这本册子,看了看前言部分罗列出来的参与单位和专家的名单,发现自己熟悉的一些名字都出现在上面,便有些放心了。就在他准备合上册子再对王长松勉励几句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事,又匆忙把刚才那几页翻开了。
  “部长,怎么,有问题吗?”王长松看着崔洪春的眉毛渐渐皱起,心里一惊,忍不住问道。
  崔洪春抬起头来,问道:“长松,你们制订这个行动方案的时候,没有让秦海参与吗?”
  “秦海?”王长松愣了一下,他都快有点想不起这个人了,但崔洪春一提,王长松就开始暗中叫苦了。他想起当初崔洪春专门交代过,让他在制订行动方案的时候要吸收秦海参加。他一开始还把这事记在心上,后来开过几次专家研讨会之后,他就把这事给忘到一边去了。原因也很简单,农机系统的大腕专家那么多,一个小小的秦海,何足挂齿呢?
  在王长松看来,崔洪春当初说要让秦海参与,或许更多的只是一种客气,因为当时秦海就在现场。至于说真的需要这个年轻人参与,那就是开玩笑了,这年轻人看起来不过20出头吧,能有多大的本事呢?
  可是,时过几个月,崔洪春居然还能专门提起秦海,这就说明在崔洪春的心目中,秦海的的确确是占了一定地位的。在这种情况下,王长松竟然没有让秦海参与方案的制订,这不是明目张胆地违背领导意志吗?在机关里做事,领导交代的事情你都做不到,那可是犯了大忌讳了。
  “崔部长,我们和秦海同志联系过几回,不过,他前一段一直在忙国产化办那边的事情,没有时间来京城。对了,他们前一段好像是搞了一个汽车材料技术洽谈会,规模还挺大的,像他这样的同志,应当是那边的主力,分不出身。我怕耽误时间,所以就没有等他,而是让咱们这边的专家先做了这个方案。最近听说他们的洽谈会已经结束了,我正打算和他联系一下呢。”
  王长松不愧是久经考验的机关干部,脑子非常活络。他迅速地给自己找到了一个说辞,把责任全推到了秦海的头上。要说起来,他也没有完全撒谎,因为他的确是让手下给秦海打过几次电话的,汽车材料技术洽谈会的事情,也是有据可查的。
  崔洪春又点了点头,接受了王长松的解释。其实,他心里明白,王长松此话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真实的原因,恐怕还是看不起秦海的能力。他自己对于秦海的欣赏,也不过就是来自于一种直觉,他也不敢确信秦海真有什么通天彻地之能。王长松既然没有找秦海参与,那也就算了,总不能因为这一点而否定了王长松此前的工作。不过,自己当着秦海和陈贺千的面说过要让秦海参与此事,如果没有一个交代,也说不过去。
  想到此处,他吩咐道:“这样吧,开讨论会的时候,务必通知陈贺千教授和秦海同志参加,事先把讨论稿给他们送去一份,到时候要认真地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你们现在搞出来的这个方案,主要是局限于咱们农机系统内部的人员,请他们看一看,说不定旁观者清,还能提出一些咱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呢。”
  “明白,我们也是这样考虑的。”王长松赶紧答应。
  就这样,刚刚忙完洽谈会的秦海便来到了京城。王长松派了一名工作人员到火车站去迎接,把秦海安顿到了农业部的招待所住下,同时给他送去了一份准备在会场上讨论的方案初稿。
  “劳驾,我想问问,咱们农业部有资料室吗?”秦海接过方案,拉着正准备离开的工作人员问道。
  “当然有。”工作人员满是不屑地答道,堂堂农业部,怎么可能没有资料室呢?只是,这事与你有关吗?
  秦海道:“麻烦你跟王司长说一句,我想到资料室查点资料,请他跟资料室打个招呼。这份方案里面涉及到的农业机械问题太多,我不太了解,需要看看有关的资料。”
  “唔……好吧。”工作人员勉强地答应了。
  对于秦海的要求,王长松并未觉得有何不妥,部里的资料室也没什么保密的东西,真正有保密价值的东西,是在档案室存着的。他给办公厅打了个电话,说有一名部里请来的专家想去资料室查点资料,办公厅自然也就满口答应了。
  秦海在资料室里呆了两天,谁也不清楚他到底看了一些什么资料。资料员只知道他把一些放在架子底下积满灰尘的旧资料都翻出来了,还假模假式地记了一大堆笔记。他看资料的速度之快,让人有些怀疑他是不是只看了看杂志上的图片而已,没准这位年轻的专家根本就不认识那么多汉字吧?
  讨论会开始前一天的晚上,秦海整理完了所看的资料,静静地想了一阵,然后用房间里的电话拨通了陈贺千家的电话。
  “陈老师吗?我是小秦。”秦海说道。
  “小秦啊,你也是来参加农业部的会议的吧?我听王司长说,他们专门请了你来参加。对了,你是哪来到京城的?”陈贺千声音很响亮,能够明显地听出他对秦海的热情。
  秦海道:“我已经来三天了,一直住在农业部的招待所。”
  “来三天了?那你怎么不和我联系,不到我这里来坐坐?”陈贺千带着点责备的口吻说道。
  秦海抱歉地说道:“真不好意思,陈老师,这几天我一直都在农业部的资料室里查一些资料,其他地方哪都没去。”
  “查资料?是为了明天讨论的方案吗?”陈贺千的音调降低了一些,开始显得认真起来。
  “是的。”秦海也用平和的语气答道,“陈老师,我对照资料看了一下这份方案,觉得有一些问题,不知道明天的会上是不是合适说出来。”
  “这……”陈贺千犹豫了。以他对秦海的了解,秦海用这样的口吻向他请教,必定是对方案有很大的意见。
  秦海的颠覆能力,陈贺千是见识过的,当初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工,就敢在导弹基地对着一干大牛指手画脚,把大家辛辛苦苦做的工作贬了个一无是处。王长松的这份方案,陈贺千是看过的,也想到了其中有一些破绽,准备在会场上向农业部提出来,请他们予以补充。但听秦海这个意思,他要说的,似乎不仅仅是破绽二字能够描述的。
  “你跟我说说看。”陈贺千说道。
  秦海把自己想到的东西简明扼要地在电话里说了一遍,然后等着陈贺千评价。谁知道,他说完之后,电话的那一头就完全沉默了,一直到秦海误以为对方的电话掉线了,才听到陈贺千一声长叹。
  “小秦,你这……让王司长情何以堪啊。”陈贺千苦笑道。
  “陈老师,您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秦海问道。
  陈贺千道:“我对农机也不太了解,不过,我觉得你说的的确有一些道理。可是,你想过没有,如果照着这样说,这个会可就开不下去了。”
  “这就是我给您打电话的原因啊。”秦海笑道,“您如果觉得我不该说,那我就不说了。实在不行,我就诡称国产化办有紧急公务,然后连夜买票回浦江去了。”
  “胡扯!”陈贺千骂了一声,部委里的事情,岂能如秦海这样儿戏。他想了一下,然后说道:“这样吧,明天我来开头,然后你来补充……措辞方面,尽量委婉一些,明白吗?”
第二百四十一章
太不给面子了
  “……我国农机系统追赶国际先进技术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系统化的原则。要形成大型、中型、小型农机具相配套,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机械并举,耕种、收获、加工、运输一条龙的农业机械化体系……;第二,前沿化的原则。要围绕国际80年代中后期的技术水平,开展科技攻关,以自主研发为主,引进借鉴为辅……;第三……
  在七五期间需要重点研发的产品分为以下五大系列:第一,拖拉机,包括用于坡地种植的120马力履带式拖拉机,用于平地蔬果类种植的高底盘65马力轮式拖拉机……;第二,耕作设备,包括悬挂式六行万能中耕追肥机,牵引式圆盘耙,牵引式宽行旋耕机……”
  在农业部的大会议室里,农机司副司长王长松正在滔滔不绝地向参会的代表们介绍着他们历时三个月编写出来的“农机系统追赶国际先进技术行动方案”。为了让代表们更方便地了解方案的内容,王长松还让手下精心制作了数百张幻灯片,此时正按照他演讲的进度,随时投放在会议室一头的幕布上。
  参加讨论会的代表包括副部长崔洪春以及几个相关司局的领导,还有来自于机械部、科委等部门的官员,此外就是农机系统的一些专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秦海,会场上的大多数人都不认识这个年轻得异常的家伙,可偏偏这个人还被崔洪春亲自安排坐在自己的身边,似乎很受宠信的样子。
  “不错不错,这个方案非常不错!”
  王长松讲解完毕之后,来自于农科院的一位名叫黄万安的专家便迫不及待地鼓起掌来,一边鼓掌一边连声赞叹着:“这个方案高屋建瓴,既反映了国际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又充分考虑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局限性,所提出来的目标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灵活性……”
  “是啊,看到这个方案,我也觉得茅塞顿开,这才是农业机械化的正确的发展方向嘛,有了这个行动方案,我们以后的工作就有指针了……”某大型农机厂的厂长朱德泰也跟着附和道。
  “我提一点小小的补充,我在联邦德国考察的时候,了解到他们的农村广泛地使用各种大型农业机械,比如他们使用的谷物联合收割机的作业规模是85公顷,大罐式撒肥机的作业规模是270公顷。这种大型农业机械具有节约人力和能源的优点,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觉得,这份报告对这一点的强调还有所不足……”这是刚刚从国外转了一圈回来的官员在发言。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讨论起来,与以往所有同类的讨论会一样,发言者基本上是七分表扬,两分显摆,再加上一分建议,这些建议听起来都很有高度,但与方案中已经说到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冲突,充其量就是改改说法而已。王长松用诚恳的目光看着每一个发言者,像是真心期待他们提出什么真知灼见一般,但事实上,他知道这些意见对这个方案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大家都很守规矩,没有出来搅局的人。
  在众人发言的时候,崔洪春的脸上一直带着微笑,手里的钢笔也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秦海坐在崔洪春的身边,偷眼看去,发现崔洪春在本子上写的并不是发言者所讲的内容,而是一个又一个的问号。
  “陈教授,你也说几句吧?”
  待众人发言告一段落的时候,崔洪春向一直没有吭声的陈贺千做了个手势,说道。
  陈贺千不动声色地向秦海递了一个眼神,然后轻轻咳了一声,笑着说道:“对于农机,我是一个门外汉啊。刚才听了王司长的介绍,又听到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讨论,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啊。”
  “陈教授客气了。长松他们搞的这个方案,主要是基于我们农机系统内部人员的意见,当局者迷,有些东西我们肯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陈教授作为我们行业外的专家,能不能从更高的高度,给我们指出一些不足之处呢?”崔洪春微笑着插话道。
  陈贺千点了点头,道:“既然崔部长这样说了,那我就抛砖引玉说几点吧。作为一个门外汉,我觉得这份方案视野还有点窄,对于中外农业机械在技术上的差距把握得不够准确,在工作重点的选择上存在着一些偏颇……”
  陈贺千这些话,都是字斟句酌,每一个词都用得非常委婉。然后,在王长松听来,这些话却像是长了刺一样,把他的耳朵扎得疼痛不已。
  尼玛,这是一个门外汉该说的话吗?视野窄、差距把握不准确,重点有偏颇,这不是把整个方案都否定了吗,如果这些问题都存在的话,这份方案还有什么可用之处呢?
  “陈教授的批评,真是令人感到振聋发聩啊。想不到我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搞出来的方案,还存在这样多的不足,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陈教授,能不能麻烦您把刚才说的几点具体地解释一下,以便我们对方案进行彻底的修改?”
  王长松笑容可掬地说话了,他的话听起来挺客气,但潜台词却是极其强硬的。那意思如果翻译得通俗一点,就是这样的:姓陈的,你娘的太不给面子了,把我们的方案全给否定了,你特莫把话说明白,我们的方案怎么就不行了!
  陈贺千当然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把王长松给得罪死了。事实上,他说这番话,完全是为了为秦海提供掩护,把仇恨都拉到了自己的身上。他看了王长松一眼,说道:“王司长误会了,我并没有说这个方案不行,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而已。这样吧,我列了几条意见,让我的学生秦海准备了一下,要不,就让他具体说说吧。”
  “唔,那就请秦……秦工给我们讲讲吧。”王长松把目光投向了秦海。
  秦海向众人笑了笑,然后翻开自己的笔记本,说道:“陈老师既然让我说,我就说一说吧。在农机领域,我是一个新兵,见识和理论高度,都远远不及各位领导和专家,我说的内容如果有什么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原谅。”
  “哪里哪里,秦工是汽车国产化办的专家,又是陈教授的得意高足,岂会有什么不妥之处。我们都在洗耳恭听呢。”王长松冷笑着,把秦海狠狠地捧了一气。在他的心里,却是有着另外一个想法,那就是只要秦海说出什么有破绽的地方,他就要进行犀利的反击,定要让秦海哑口无言、当众出丑。
  秦海没有在意王长松的态度,也丝毫没有一点怯场的感觉。在前一世,他参加过无数比这一次级别更高的研讨会,面对着国家领导人,他也照样侃侃而谈,哪会在意区区一个副司长有什么怨念。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刚才王司长已经把整个方案进行了介绍。这个方案我是三天前看到的,看过之后,我又专门到农业部的资料室查看了一些旧资料。看过这些资料之后,我的感觉是,这份方案,似曾相识,几乎毫无新意!如果按照这份方案我们就能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话,那么这个目标早在10年前就应当已经完成了。”秦海直言不讳地说道。
  此言一出,整个会场几乎都要炸了,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愕然的神色,王长松的脸更是瞬间就变成了紫色。
  在这会场上,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常年搞农机的,谁不知道这份方案似曾相识?可是这能怪王长松不努力吗?农机不过就是这么点事,什么动力机械、耕作机械、田管机械、收获机械。每种机械都有自己的生产厂家,在做方案的时候,哪个厂家的利益也不能偏废,于是只能像撒胡椒面一样,每个地方撒上一点。从国家提出搞农业机械化至今,各种“大干快上”的行动方案搞过无数,每一次都是相同的流程,出来的结果岂能不同?
  但这个道理却是没法拿出来与秦海辩论的,因为秦海一语道破了天机:如果这样的方案有效,那么10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没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呢?这个方案出来之后,我们又有什么把握能够做得比过去更好呢?
  “秦海同志,你这种说法太武断了!”黄万安不得不出来替王长松说话了,“王司长他们是经过了几个月的调研,充分掌握了全行业的情况,才做出了这样一套方案。就算这套方案与以往的其他方案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是正常的,工作总是有一些继承性的嘛,难道我们能够全盘否定过去的工作,拿出一套完全不同的东西来吗?”
  “黄教授此言差矣。”秦海说道,“我恰恰是认为应当充分肯定过去的工作,所以现在的方案才不能与过去雷同,否则,我们过去的工作基础体现在哪里呢?我们既然已经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那就应当看到更远的世界,而不能一成不变。”
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材料,新工艺
  “你到底有没有看懂这个方案,在这个方案里提出来的,都是填补我们国家农业机械空白的新产品,哪有什么雷同!”黄万安急眼了。在他看来,眼前这个20刚出头的小年轻简直是狂妄到了极点,真不把自己这个叫兽当成权威了。
  “黄教授不要激动,让小秦说完吧。年轻人说话有时候比较冲动,不过我们提倡的是畅所欲言,所以就让小秦先说完,大家觉得不合适的地方,再进行讨论。”崔洪春发话了,表面上看起来是劝架,但谁都能听得出,部长明显在偏袒这个小年轻。
  秦海的话在这样一个会议上显得非常突兀,但却让崔洪春感到眼前一亮。对于王长松提交的方案,崔洪春在觉得满意之余,还隐隐感到有些说不出的欠缺。他在会前曾经把方案认真地读了几遍,试图找出一些存在的问题,但看来看去,却找不到什么明显的破绽。这份方案写得非常全面,崔洪春能够想到的东西,方案上都已经涉及到了,即便说某些地方还值得商榷,也不过就是一些小的瑕疵而已,谈不上是什么重大缺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