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416

  “什么想法,您就说吧。如果不相信您,我也不会来找您商量这件事了。”秦海说道。
  宁中英道:“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你干脆把青锋厂兼并掉,把青锋厂变成一家合股企业,你占大头,让部里占一个小头,你看如何?”
  “兼并青锋厂?”秦海惊得目瞪口呆。
  要说起来,秦海不是没想过兼并几家企业的事情。但在这个年代,兼并国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兼并私营企业或者乡镇企业,又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些企业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底蕴,与其兼并它们,还不如自己重新建一家厂子起来。
  此外,就算秦海偶尔想过要去兼并一家国企,他也从未把主意打到青锋厂的头上。要说理由,那就是他觉得青锋厂是宁中英的地盘,他怎么能把手伸到这个地盘上来呢?
  可是,这件事从宁中英嘴里说出来,给秦海的感觉又不一样了。他细细一琢磨,发现兼并青锋厂好像还真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你需要一个厂子,不外乎是两条路,一是兼并一家老厂,二是自己建一个新厂。建新厂的主意,基本上不可行,因为一个厂子从建设到能够顺利运转,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你是等不起的。”宁中英开始给秦海分析起来。
  秦海点头道:“您说得对,磨合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对我来说负担不起。”
  “那么就只剩下兼并一家老厂这一个办法了。”宁中英道,“青锋厂规模适中,有长期的生产经验,只要兼并过来,不需要做什么调整,马上就可以投入生产。最关键的是,青锋厂的干部职工都是咱们知根知底的,不用担心会给你闹出什么乱子。”
  “那是因为有您这根定海神针啊。”秦海呵呵地笑了起来。从法律程序上兼并一家企业并不难,但要让这家企业真正为自己所用,在文化上与自己完全融合,就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但如果他要兼并的是青锋厂,那这种困难就完全不存在了,因为宁中英与他是同一条心的。有宁中英在,青锋厂的一切就尽在把握。
  “可是,这样一来,咱们青锋厂就成了私人企业了,厂里的职工能接受吗?还有,您就成了职业经理人了,这可和您的正处级待遇不相符哦。”秦海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宁中英道:“现在有不少地方都在搞中外合资企业。这些合资企业里,工人不也同样要接受身份的转变?跟洋鬼子合资都没事,跟咱们中国人合资怎么就不行了?至于说我的什么待遇,那都是虚的,我都快60的人了,还在意这些虚名干什么?”
  “言之有理。”秦海说道。以他一个穿越者的见识,自然知道在几年后将会有大批的国企破产倒闭,届时原来的国企职工能够获得一个股份制企业雇员的身份都算是幸运的,不幸的那一批就只能成为3000万下岗大军中的一员了。
  如果上级部门允许他兼并青锋厂,那么职工中的波动自然是难免的。他可以用高薪、高福利等条件,尽量地把人留住,再加上宁中英的号召力,相信绝大多数的职工都会选择留下,青锋厂的生产体系应当不会受到影响。至于说个别人非要追求什么国企职工的“铁饭碗”,那他也没办法,只能礼送出门,相信万能的“有关部门”是能够解决这些人的安置问题的。
  宁中英继续说道:“兼并青锋厂,对你有很多好处。平苑是一个小地方,你把5个亿的业务拿过来,别说平苑县,就是北溪市,也没人敢跟你呲牙。你自己就是北溪人,在北溪发展肯定比到京城、浦江去发展要安全得多。你觉得是不是这样?”
  “我明白了。”秦海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许多过去担心的问题都烟消云散了。
  攥着几亿美元的业务,他完全可以成为北溪一霸,别说郑博佳这种衙内,就是郑博佳的老爹郑超,对于他这样一个超级土豪也不敢肆意妄为。把青锋厂兼并过来之后,宁中英就成了他的下属,或者说成为他的商业帝国中的一员。以宁中英的老谋深算,对付各种明枪暗箭应当是不在话下的。
  “这件事是不是需要跟项厂长他们再商量一下?”秦海问道。他说的这些人包括副厂长项纪勇,还有冷玉明、萧东平等,那都是秦海刚入厂的时候非常照顾他的老领导。现在他要把老领导变得自己的雇员,总得先征求一下人家的意见吧?
  宁中英摆摆手,道:“跟他们商量的话,事情就复杂了。大家七嘴八舌,还不一定会弄出什么名堂来。这件事,你直接找崔洪春,让他发话。省里肯定也不会有意见,热喷涂机这样的大项目,省里拉都拉不到,哪会往外推?等到上面的主意定下来,厂里的职工想反对也没用了。到时候你再给大家许一些好处,还担心大家不跟你干?”
  黑,真特莫的黑啊!秦海在心里暗暗地诽谤着,不过,对于宁中英这个安排却是非常赞同的。他突然想到,崔洪春一而再地向他表示会给予各种支持,是不是也想到了这样一个方案呢?如果秦海兼并了青锋厂,以青锋厂为基地来生产热喷涂机,那么崔洪春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声称热喷涂机是农机系统的产品,这几亿美元的创汇收入,就能够记在农业部的功劳簿上了。
  都是老狐狸啊!秦海在这一刻深深感觉到了自己的年幼无知。
第二百八十四章
青锋厂改制
  与宁中英确定好方案之后,秦海回到家,把这个想法又与父亲秦明华商量了一下。秦明华对于大局的判断远不如宁中英有经验,但他对于兼并青锋厂这个想法也是持赞成意见的,理由与宁中英所说的没有太大差异。
  一切考虑周全,秦海马上撰写了一份请示报告,通过刚开办不久的特快专递业务寄送到京城农业部,直接呈交崔洪春。在请示报告中,秦海提出希望能够将青锋农机厂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他个人以私人股东身份入股,持有95%以上的股权,最多留下5%作为国有股,由安河省农业厅持有。
  在那个年代,私人要求入股国企,而且还要占有95%以上的股权,实在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但崔洪春收到这份请示报告,却并未感到惊讶,甚至还有些不出所料的感觉。唯一让他没想到的,是秦海希望入股的企业居然是小小的青锋农机厂,崔洪春原本还以为他会把目光投向更大一些的企业,因为毕竟他手上的业务量是巨无霸级别的。
  “这倒是一个知进退的年轻人啊。”崔洪春拿着这份报告,向秘书李阳感慨道,“其实,他即使想入股北方农机厂、山南农机厂这样的大型企业,我也是无法拒绝的。可是,如果他真的这样做,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了,这种大企业根本就不是他能够消化得了的。”
  李阳心存不屑,脸上倒是没有表现出来,他说道:“部长,我觉得这个方案的背后,可能有其他人给秦海出主意吧?前些天,我专门找人打听过青锋厂厂长宁中英的情况,听说他是一个处事非常老道的人。没准秦海的这个想法,是和宁中英商量过的。”
  “完全可能。”崔洪春道,“秦海想入主青锋厂,如果没有老厂长的支持,是不可能站住脚的。以秦海的谨慎,提交这个方案之前,他肯定会和宁中英交底。至于这个主意是不是宁中英替他出的,咱们就没法掌握了。”
  李阳指着方案上的数字,对崔洪春说道:“部长,秦海这个方案是不是太贪心了?他只给国家留下了5%的股权,这还不如全部拿走呢。”
  “呵呵,这也是我说他知进退的原因啊。”崔洪春笑道,“他如果想把青锋厂全部兼并,就意味着青锋厂完全变成了私营企业,国家不会同意,职工也无法接受。他留下5%的股份,这样大家都好说话了。至于国家占股的比例,5%也非常不少了,你想想看,他的业务是几亿美元的利润,国家拿走5%,也是上千万美元,这可相当于白白拿走的哦。”
  “这是不是有点交保护费的意思啊?”看到老板的心情好,李阳也笑着评论道。
  “还真有点这个意思哦!”崔洪春错愕了一下,呵呵地笑了起来。想到自己一个堂堂的副部长,居然干起这种收保护费的勾当,他不知道是不是有些丢人。
  秦海的报告在农业部的部长办公会上引起了一些小小的波澜,青锋厂规模虽小,但毕竟也是国有企业,与私人进行合资改制,在以往是不曾出现过的事情。不过,当崔洪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介绍了一遍之后,部领导们就释然了,他们的想法与崔洪春一样:只要能够把热喷涂机的业务留在农业系统内,让出一家小小的青锋厂,又算得了什么呢?
  部长办公会议通过了此事,崔洪春随即给安河省主管工业的副省长杨亦赫去了一个电话,商讨有关青锋厂改制的事情。杨亦赫此前并不知道秦海他们在圣保罗折腾出来的这件大事,接到崔洪春的电话,他先是狂喜,继而又佯装恼火,毕竟秦海是他治下的人,遇事不先向他汇报,却辗转通过部里的领导来传话,这就是典型的吃里扒外之举了。
  “老杨,你可别怪罪小秦。关于改制这件事情,是我们部里的想法。我们也是希望支持小秦的创新,对于咱们省里来说,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大好事啊。”崔洪春在电话里笑呵呵地给杨亦赫做着工作。
  杨亦赫其实也不是真的生气,他只是要用这样的方式宣示一下青锋厂以及秦海本人的归属权而已。所谓县官不如现管,青锋厂虽然是农机系统的企业,但所有权是在省里的。听到崔洪春的解释,他也笑着说道:
  “我就知道是你老崔想的鬼点子,这样一来,这个功劳就算在你们部里了,没错吧?”
  崔洪春道:“我们部里只是占个名义,但厂子在你们安河,利润、税收、创汇、就业,这些不都是归你杨省长的吗?”
  “本来就该是我的。”杨亦赫道,“这个秦海我可是早就盯上了,一直是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的,是你崔部长不讲道理,非要抢到你们农业部去。”
  崔洪春道:“我说杨省长,你也得讲点道理好不好?如果不是我们农业部把秦海带到圣保罗去,他能这么快就把热喷涂机的市场打开吗?我可告诉你,我们带去的产品全都给他做了广告,我还没找你们安河省给我付广告费呢。”
  杨亦赫笑道:“广告费我早就准备好了,只等你崔部长过来取呢。怎么样,啥时候屈尊到我们省里来走走?我请你喝酒。”
  两个省部级领导互相骂骂咧咧、吹吹打打,就把这样一件秦海觉得挺困难的事情给说定了。
  挂断杨亦赫的电话之后,崔洪春第一时间拨通了青锋厂的电话,找到宁中英,对他如此这般地吩咐一番,又让他给秦海带话,叮嘱秦海要抓住机遇,好好发展。
  至于杨亦赫,此时也同样没闲着。他让秘书紧急联系了省经委、农业厅、北溪市的相关领导,召开了一个联席会议,讨论青锋厂改制以及后续的支持工作。前来参加会议的北溪市副市长缪永华听说秦海居然弄到了产值高达几亿美元的出口业务,惊讶得几乎都要晕倒了,当即把胸脯拍得山响,扬言要倾全市之力,为这样的“特大型出口创汇企业”保驾护航。
  联席会议之后的第二天,由农业厅和北溪市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就到达了青锋厂,宣布青锋厂进入改制程序。改制的具体内容就是将青锋厂改组为股份制企业,秦海个人以热喷涂机生产技术和人民币2000万元入股青锋厂,获得青锋厂95%的股权;青锋厂原有的设备、土地等折价计算为5%的股权,由省农业厅和北溪市各持有2.5%。
  “什么,我们厂变成私人企业了!”
  改制的消息如一颗重磅炸弹,一下子就在青锋厂掀起了巨大的波浪。
  身为副厂长,项纪勇是最先得到这个消息的,他急匆匆地闯进宁中英的办公室,瞪着眼睛对宁中英问道:“宁厂长,改制这件事,你是不是早就知道?”
  “这本来就是我给小秦出的主意。”宁中英摆出一副光棍姿态,对项纪勇说道。
  项纪勇一下子就哑了,其实他早就猜到这件事的幕后黑手应当就是宁中英,毕竟宁中英与秦海之间的关系是明摆着的,如果这两个人事先没有商量好,根本就不可能会有这样的合作。他原本以为宁中英会装聋作哑,这样他就可以对宁中英义正辞严地进行质问。可谁料想,宁中英根本就没有隐瞒的意思,这倒让他不知该从何说起了。
  “……老厂长,你这是什么意思?”项纪勇的语调低了八度,满含委屈地问道。
  宁中英笑呵呵地问道:“怎么,你觉得咱们厂跟小秦搞合资,吃亏了?”
  “这哪是什么合资啊?国家才占5%的股份,小秦个人倒占了95%,这完全就是把咱们厂卖给小秦了嘛。要说起来,小秦这个人本质还是不错的,我对他个人没有什么意思。可是,咱们辛辛苦苦搞了这么多年的厂子,现在生产形势也不错,一下子就卖给私人了,我不理解。”项纪勇说道。
  宁中英问道:“老项,你知道小秦要咱们这个厂子,是干什么吗?”
  “不就是生产热喷涂机吗?”项纪勇答道。前一段时间,青锋厂就已经在帮秦海代工生产热喷涂机了,项纪勇对此事并不陌生。
  “没错,生产热喷涂机。”宁中英道,“可是,你知道产值有多少吗?”
  “产值?”项纪勇愣了一下,问道:“莫非能有几千万?”
  宁中英大笑道:“哈哈,几千万?照小秦跟我说的意思,他一年的产值要达到10个亿,而且是美元!听清楚了,10亿美元!”
  “10亿美元!”项纪勇傻了,“老厂长,你没搞错吧。10亿美元……这就是差不多40亿人民币啊,这这这……这怎么可能呢!”
  宁中英就知道项纪勇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也深知一旦报出这个数字,项纪勇马上就会由改制的坚定反对者变成坚定支持者。他言简意赅地把圣保罗博览会上发生的事情向项纪勇做了一个介绍,同时告诉项纪勇,秦海已经拿到了2000万美元的订金,只等青锋厂的改制完成,马上就可以开始生产。
  “太棒了!”项纪勇脸上的阴云一扫而光,代之以一片灿烂之色,“我现在就去找小秦,咱们也等什么改制完成了,现在就开始准备生产吧!”
第二百八十五章
有肉吃就是硬道理
  刚打发走项纪勇,随即萧东平、苗福男、喻咏平等中层干部也三三两两的结伴前来了。这一整天时间,宁中英的办公室几乎就没有空闲过,来来去去的全都是来打听消息的干部和职工。
  大家手里的铁饭碗端得舒舒服服的,突然间宣布要进行改制,换了一个私人老板,这事搁在谁身上也淡定不了。青锋厂所有的人都知道秦海是宁中英的心腹,甚至于宁中英的儿子宁默就是秦海做生意的合伙人之一。现在厂子要卖给秦海,大家自然而然地就要到宁中英这里来问个究竟了。
  宁中英在青锋厂执政多年,对于厂里大多数的人都非常了解。根据每个前来打听消息的职工的具体情况,宁中英都有一套针对性的说辞,能够让对方从惴惴不安变成欢欣鼓舞。
  其实归纳起来,大家最担心的不外乎两件事,一是保障,二是前途。
  关于保障,宁中英和秦海商量过了,决定改制之后将会保留青锋厂原有的全部职工,国企原有的各种保障措施只增不减,让所有人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关于前途,宁中英告诉大家,改制后的青锋厂业务规模会比现在高出数十、数百倍,厂子将会扩建,人员将会增加,职工的工资、福利会在现有基础上先翻上一番,然后再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厂子的绩效不断提升。
  用最通俗的话说,那就是大家的铁饭碗非但不会被砸烂,而且碗里装的肉会比过去多得多。
  有了宁中英的这个承诺,绝大多数的职工都安定下来了。大家每天辛苦工作图的是什么,不就是能混到肉吃吗?什么国企不国企的,有肉吃才是硬道理。且不说其他那些经营困难的厂子,就是青锋厂自己,在前些年韦宝林当厂长的时候,大家的生活也是过得紧紧巴巴的,这样的国企身份有什么价值?
  秦海是个能够创造奇迹的人,这一点大家早就见识过了。现在他带着大笔的出口订单回来了,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一回他创造的奇迹会比过去要大得多。至于说私人兼并青锋厂,与前些年韦宝林承包又有什么区别?工厂还是这个工厂,工人还是这些工人,再说,国家不还保留着5%的股份吗,这些股份不就是用来给大家提供保障的?
  青锋厂的改制以出人意料的平稳和高速完成了。与此同时,秦海通过陈鸿程在国外采购的大批数控机床、锻压设备、电焊设备以及部分国内无法提供的原材料等也陆续到位。
  进口这些设备和原材料,动用的是秦海在圣保罗收取的热喷涂机订金,这笔外汇从农业部农机展团的临时账户转到安河省经委的账户,又经杨亦赫大笔亲批,划归秦海自由使用。杨亦赫清楚,要想完成几亿美元的订单,从国外进口一些设备和原材料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动用一些外汇,是为了日后赚取更多的外汇,这笔账他算得非常清楚。
  设备到位了,厂房自然也需要扩建。平苑县积极配合,把青锋厂旁边的一片农田以及一家已经濒临破产的电石厂的厂区都划拨给了青锋厂,用于新建车间。秦海财大气粗,一口气就启动了四个车间、一幢办公楼和五幢宿舍楼的建设。在全国上下建筑材料都极度短缺的条件下,秦海手里的钢材和水泥却是源源不断,建设速度自然就是日新月异,各种建筑物几乎可以称为拔地而起。
  在宁中英、秦海忙得不可开交之际,京城西北郊的京城大学校园里,已经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季。一辆吉普车驶到京城大学的校门口停下,车门打开,从车里跳下来三个姑娘,为首的一人看起来年龄比另外二人略大几岁,一张嘴便是一口好听的京腔:“小静,小珊,咱们就在这下车吧。车子直接开进校园,影响不好。秦海叮嘱过的,不让你们搞特殊化。”
  “哲奕姐,我们到这就可以了,多谢你从火车站把我们送过来,你就先回去吧。”秦珊带着几分腼腆,对那为首的姑娘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