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416

  市长?秦海愣了一下,随即就释然了。像他这样一个腰缠万贯的投资商,走到地方上受到这样的礼遇,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了。其实他在平苑的时候,北溪市、平苑县的官员们也千方百计地想和他套近乎,只是没有像金塘这样夸张而已。
  他这一次到金塘来,是来落实新建两家化工厂的事宜,此外还要对原有的金南化工厂、红光玻璃钢厂等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涉及到三四千万元的投资。在那个年代里,政府官员为了几千万投资而亲自登门去见投资商的事情也不少见,饶荣根只是到火车站来迎接,并不算是过分了。
  想到此,秦海也伸出了两只手,走前一步,与饶荣根的手握在一起,客气地说道:“惭愧,惭愧,饶市长在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亲自来接站,让我实在是受宠若惊啊。”
  “哪里哪里,秦总来为我们金塘百姓造福,我走几步路来接一接秦总,又算得了什么呢?我这个市长,不就是专门为你们提供服务的吗?”饶荣根哈哈地打着官腔说道,同时也在暗中观察着秦海的表现。
  秦海现在见过的官也不少了,一名市长还不至于让他觉得诚惶诚恐。他与饶荣根寒暄了几句,随后便在饶荣根的陪同下,开始检阅其他前来欢迎他的官员,其中包括副市长沈传明、计委主任、经委主任、财政局长、工业局长等等。这些官员的岁数最小的也比秦海要大出10岁以上,但在秦海面前都显得恭恭敬敬,至于这种恭敬是冲着秦海来的,还是冲着饶荣根来的,秦海就懒得去计较了。
  把一干官员都见完,秦海这才看到了被官员们挡在身后的宁默。他走上前去,拍了拍宁默那厚实多肉的肩膀,佯怒着问道:“宁总,是不是你走漏了我来的消息,弄得这么多领导都到火车站来了。”
  尽管金塘化工材料公司还刚刚注册,甚至连一个开业庆典都没来得及举办,但宁默早已经是公司实际的负责人了,进进出出也都享受着被人称为“宁总”的待遇。不过,在秦海、喻海涛等老兄弟们面前,他依然是被叫作“胖子”的,只是现在是在公开场合,旁边又有一群金塘的官员,所以秦海必须对他使用尊称。
  宁默也伸出手来,和秦海握了一下,然后苦着脸说道:“秦总可冤枉我了,是昨天我去市政府找沈市长办事,无意中说漏了嘴,我哪想到金塘的领导会这么热情啊。”
  “这是应该的嘛。”饶荣根一直跟在秦海的身边,听到他们俩的对话,赶紧插话道,“秦总,我得向您提个意见了,您大驾光临我们金塘市,事先也不给我们通个消息。如果不是传明从宁总这里听到这个消息,我们还蒙在鼓里呢。您为我们金塘做了这么多贡献,如果到金塘来还冷冷清清的,这不是打我们政府官员的脸吗?”
  秦海道:“饶市长言重了,其实我是搞技术的,我到金塘来,主要是来和周总工、于厂长、刘厂长他们商量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实在不好意思打扰各位领导的工作。”
  搞技术的?饶荣根有些诧异,在他想来,秦海如此年轻就成为着名的企业家,应当是依靠一定的家庭背景,或者就是自身撞上了什么大运气。没想到秦海居然自称是个技术人员,这与饶荣根的想象就有很大差异了。
  不过,现在也不是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饶荣根应变极快,马上就顺着秦海的话说道:“我就很崇拜像秦总这样靠技术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既然秦总到了金塘,技术问题自然是要去解决的,但饭也得吃吧?市政府小招待所已经准备了一些便饭,秦总如果不嫌我们政府的接待档次太低,还请赏光。”
  “这……就太不好意思了。”秦海装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饶荣根的邀请。
  要说起来,为了笼络好秦海这个投资商,饶荣根也是够拼了。以他一个市长之尊,到火车站来迎接一番也就罢了,再这样放低身段对秦海说话,也算是给足了秦海的面子。秦海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对方既然做到了这个程度,他如果再拿腔拿调地不领情,就未免太不会做人了。
  当然,秦海心里也明白,对方越客气,就越说明对自己有非份的要求。古人说得好,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自己原本已经说好要在金塘地面上投资建厂,对于金塘来说,这是煮熟的鸭子,已经不需要太过努力。但现在饶荣根却亲自出马来奉承自己,想必这一顿市政府小招的便饭也不是那么容易吃的。
  这一通折腾下来,身后的火车早就已经开走了,刚才下车的乘客也已经走完。饶荣根抬手示意了一下,一辆漆光锃亮的奥迪100不知从什么地方无声地开了过来,停在了秦海和饶荣根的面前,一名秘书模样的人从饶荣根身后走上前去,拉开了一侧的车门。
  “秦总,您坐我的车吧。”饶荣根指了指车子,对秦海说道。
  这就是土皇帝的便利了,接人是可以直接把汽车开上月台的。秦海倒也不扭捏,他回头对跟着自己的黑子招呼了一声:“小傅,我坐饶市长的车先走,你一会坐宁总的车吧。”
  “好的。”黑子简捷地答应着。
  秦海和饶荣根二人分别从两边上了车,那名秘书帮着关上了两侧的车门,然后自己坐在前排副座上,奥迪车像开来的时候一样,无声无息地开出了火车站。
  “宁总,你带了车来没有?要不坐我的车吧?”沈传明走上前,热情地拉着宁默的手,向他邀请道。
  “谢谢沈市长,我自己带了车,咱们一块走吧。”宁默微微笑着答道。如今的宁默也算是见过一些世面了,在一干官员面前也能做到不卑不亢,从容淡定。
  在奥迪车上,饶荣根装作拉家常的样子,旁敲侧击地向秦海打听着他的个人背景、企业情况、在金塘的投资意向等问题,秦海心里存着几分警惕,虽然脸上并不表现出来,但在回答饶荣根的问题时,大多采取了含糊其辞的态度,让饶荣根愈发地觉得秦海神秘莫测。
  “我听说,秦总的老家安河北溪因为有了秦总,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我们金塘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出现像秦总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啊。”饶荣根说道。
  秦海道:“饶市长过誉了。北溪的经济这几年的确有很大的起色,不过却不是因为我的缘故,而是因为北溪的许多企业积极进取,靠科技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比如说,北溪现在是全国着名的汽车金属配件基地,每年汽车配件的产值将近10亿元,仅此一项,就支撑起了北溪经济的半壁江山呢。”
  “我听人说过,北溪所以能够在汽车金属配件方面拔得头筹,是因为秦总最先发现了这个市场,秦总是北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啊。”饶荣根说道。当年秦海与宁中英去浦桑汽车国产化办接项目的事情,并不算什么秘密。饶荣根既然想与秦海套上关系,这些功课肯定是要事先做好的。
  “饶市长说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我们的老领导宁中英厂长,对了,他就是宁总的父亲呢。”秦海说道。
  饶荣根道:“是吗?难怪,难怪,真是虎父无犬子啊,难怪宁总如此年轻就能够独挡一面。不过,北溪汽车配件产业的兴起,即使有老宁厂长的一份功劳,最主要的功劳还是得算在秦总头上的。我在市长办公会议上还说呢,汽车配件这样大的业务,怎么就没落到我们金塘头上呢,后来一了解,才知道这是因为我们金塘缺乏一位像秦总这样高瞻远瞩的企业家啊。”
  呃……秦海实在是无语了,他很想对饶荣根说,其实自己曾经把汽车高分子材料这块蛋糕送到了金塘的嘴边,可惜金塘的那些官员们没有珍惜。不过,在当时,饶荣根应当还没有到金塘来当市长吧,这个错误倒也不必让饶荣根去负责了。现在事情已经过去,再提起来也没什么必要了。
第三百七十九章
官员的智慧
  没等秦海琢磨出如何把眼前的话题岔开,车子已经开进了市政府小招待所的院子。招待所的所长郑修竹带着四名身穿旗袍、肩披授带的漂亮女服务员早就等在那里了,见到奥迪车开进来,郑修竹紧跑几步,来到车前,躬身做好了行礼的准备。
  饶荣根的秘书抢先下了车,先拉开秦海一侧的车门,请秦海下了车,然后才去拉饶荣根一侧的车门,让饶荣根下车。这个顺序也是饶荣根事先交代过的,算是把面子给秦海做足了。
  “秦总您好,我是市政府招待所的所长郑修竹,欢迎您光临。”郑修竹向秦海行着礼,随后,他身后的一名服务员走上前来,把一捧鲜花送到了秦海的手上。
  “谢谢郑所长,谢谢这位小妹。”秦海向郑修竹和那献花的服务员分别点了点头,心里却在腹诽着郑修竹的名字。这位仁兄身高六尺,腰围却有八尺,实在是浪费了爹娘给起的这么秀气的一个名字。如果把这个名字转送给献花的姑娘,倒还挺合适,这姑娘身材修长,面容姣好,看起来颇为养眼。
  “小郑,都准备好了吧?”饶荣根走过来了,牛气烘烘地向郑修竹问道。
  “都准备好了,饶市长。”郑修竹满脸堆笑,“按照您的要求,全部都是照着最高标准准备的。”
  “秦总是咱们整个金塘市的贵客,如果没有招待好,我唯你是问。”饶荣根装腔作势道。
  秦海哭笑不得地看着这一幕,他知道,等大秦集团成立之后,像这样前往各地投资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届时这种无聊的应酬也必然会接踵而至。前世的他是个技术人员,虽然走到什么地方也同样会受到热情的接待,但不至于像现在这样隆重得令人发腻。唉,看来董事长这个职业,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这时候,沈传明、宁默等人的车也一辆接一辆地开进小院子来了,院子里又像刚才火车站台上那样,人头攒动,喜气洋洋。在饶荣根的带领下,宾主步入招待所的餐厅,分次序分别坐下。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我国著名的企业家秦海先生与我们共聚一堂,畅谈金塘发展的伟大事业。我提议,大家一起举杯,欢迎秦海先生莅临金塘!”
  饶荣根举起酒杯致着敬酒辞,众人一起起身,乱哄哄地附和着,杯中的美酒在大吊灯的辉映下显得格外绚烂。
  接下来,自然就是各种名目的敬酒仪式,金塘的各路官员纷纷发起,秦海和宁默应付了几名市级一级的官员,至于下面那些处级干部,就统统交给黑子去对付了。秦海相信,以黑子的能耐,即便是以一敌十,也完全能够把这些小官员们如数放倒。
  “秦总,你不知道,我们金塘的干部群众,早就在等着您的到来了。在山南省,金塘原来是一个经济排名前三的市,这些年因为化工企业纷纷停产,我们已经掉到全省的倒数第三位了,就等着秦总来到金塘,能够帮助我们把金塘的经济重新振兴起来呢。”
  饶荣根殷勤地给秦海挟了几筷子好菜,然后用推心置腹般的口吻对他说道。
  秦海道了声谢,然后淡淡地说道:“听了饶市长这话,我感觉压力很大啊。我们非常愿意为金塘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但我们这样一个小小的金塘化工材料集团公司,要担当起振兴金塘经济的责任,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不会的,不会的,秦总的力量,我们是非常了解的。”饶荣根说道,“去年秦总来到我们金塘,兼并了金南化工厂、红光玻璃钢厂等几家企业,现在这些企业都已经起死回生,成为我们金塘的纳税大户了。秦总有这样点石成金的能力,帮助我们金塘振兴经济,不过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嘛。”
  秦海道:“实不相瞒,我这次到金塘来,是打算投资新建两家化工厂,与金南厂、红光厂形成一个化工产业集群。如果饶市长的意思是希望我们在金塘的化工业方面多做一些贡献,那么是毫无问题的。至于说整个金塘的经济,还请饶市长恕我们无能为力。”
  坐在秦海对面的沈传明插话道:“我听说,秦总在北溪投资建设了钢铁厂,还收购了青锋农机厂,可见秦总的业务并不局限于化工业。我们金塘也有不少机械企业,有一些企业的底子还非常不错,只是现在产品不够适销对路,导致经营出现了困难。我们市政府正在考虑对这些企业进行改制,不知秦总对此是否有意。”
  秦海笑了笑,说道:“沈市长,实在是抱歉,您说的机械企业改制的事情,我可能不是太感兴趣。我们集团内的确有不同的业务,但具体到金塘,我们暂时只打算涉足化工领域,这样便于整合资源,也便于管理。您说的机械行业,我们目前只打算放在北溪,这也是因为我们在北溪原先的产业就是在机械领域的。”
  “原来是这样。”沈传明点了点头,“看来我们的确是有些唐突了。”
  饶荣根接过沈传明的话头说道:“传明市长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实在是因为我们金塘现在的经济状况太糟糕了。传明市长也是为我分忧,我这个当市长的,连全市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都保障不了,下面好几个县的中小学教师都已经有三个月没领到工资了,你说,我们能不着急吗?”
  “有这么糟糕?”秦海一愣。
  他没有做过地方行政工作,所以也不了解地方财政的情况。按照分工,中小学教育经费是由地方财政负担的,如果财政没有钱,就无法保证中小学老师的工资发放。在当年,像金塘这样财政紧张的地区并不罕见,机关工作人员几个月领不到工资也并非天方夜谭,更何况地位比机关更低的中小学校。
  金塘经济的衰落,在秦海上次来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但这一次,他一下火车就受到了饶荣根的热情欢迎,坐的是奥迪100轿车,吃的是山珍海味,桌上的白酒也都是价值不菲的名酒,所以他感觉金塘也许并不像街面上看起来那么穷。谁料想,饶荣根一张嘴,说出来的情况比秦海的预想还要差得多。
  “朱市长,你过来一下,把咱们金塘教育的情况向秦总汇报一下。”饶荣根抬起手,向坐在另一桌的一位中年男子招呼了一声。
  那名男子正是金塘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名叫朱奕臣。今天这场酒会,市政府事先都已经进行了预演,各人的分工是明确的。沈传明的任务,是向秦海推销市里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按照大家的分析,认为秦海应当是不会对这些企业感兴趣的。在沈传明推销失败之后,饶荣根则负责把话题引到金塘的经济困难上,这之后,就轮到朱奕臣前来向秦海化缘了。
  沈传明的推销,并不是无的放矢,他的目的在于分散秦海的注意力,让秦海觉得没有帮金塘做事,心有歉疚,这样朱奕臣再来化缘就比较容易了。如果没有沈传明的这个枝节,秦海会认为自己在金塘投资化工企业已经是为金塘做了不少贡献,没有义务再做其他的事情了。
  不得不说,有涉及到钱的问题上,官员们的智慧是无穷的,思维也是极其缜密的。他们要做的,就是布下一个局,慢慢把秦海引入圈套。
  听到饶荣根的召唤,朱奕臣忙不迭地跑了过来,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了秦海的身边。为了演好今天这场戏,朱奕臣也算是下了一番工夫,身上特地换了一套旧衣服,让人一看就感觉到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市长。
  “秦总,饶市长不喊我,我都不敢过来打扰您。其实,我非常想替我们金塘38000名教师,向秦总表达我们的感谢之意。”朱奕臣用诚恳的语气说道。
  “朱市长,千万别这样说,我可没有做什么,受不起你们的感谢。”秦海摆手说道。
  “怎么没有做什么?”朱奕臣瞪着眼睛说道,他用手指了指旁边的宁默,说道:“宁总可以做证,去年金南厂、红光厂等几家企业,联合捐助了10万元,用于金塘的教育事业。宁总说,这是您特意交代过的。”
  “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朱市长不必挂怀。”秦海点了点头说道。
  捐助教育的事情,倒的确是他交代过的。不单是金塘的几家企业,包括青锋厂、曲武陶瓷公司等等,秦海都要求这些企业每年要从所得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资助当地的教育事业。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因为感觉到当前的教育投入不足,希望自己能够尽一分力量,二则是想用这样的方法,拉近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
  毕竟一家企业在地方上是必须要与政府打交道的,承担一些当地的社会责任,能够改善企业在政府眼中的形象,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不无裨益的。
第三百八十章
照本宣科
  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是由西方人提出来的,在当年还没有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尚在考虑如何扭亏为盈的问题,哪有闲情逸致去做什么公益事业。秦海作为一名穿越者,眼光自然比其他人看得更远,他知道,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单是为社会做出贡献,也是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
  企业要在市场上生存下来,涉及到许多相关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当地居民、消费者、投资者、供应商等等。一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够给相关主体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使企业与各主体的关系变得亲密,能够化解掉许多预想不到的麻烦。
  例如,一些在公众心目中热衷于公益的企业,即使出现了某些丑闻,公众也会给予更多的宽容。反之,那些不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一旦出现一点负面新闻,就会引发轩然大波,其损失远比做公益的付出要多得多。
  除了外部的收益之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能够对自己的员工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诚信意识、归属感和自豪感等等。试想,如果一家企业的领导是铁石心肠,对于外界事物冷漠无情,他的员工怎么可能对企业忠贞不二呢?
  基于这样一些认识,秦海对于自己旗下的企业一向都有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其中为当地教育事业提供资助,就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对于秦海的这个要求,宁中英、宋洪轩、刘硕等人都十分认同,这也形成了大秦集团的一种企业文化。
  听到朱奕臣一过来就对捐款一事表示感谢,秦海心里明白,这不过是一个开头而已。饶荣根他们摆出如此大的一个阵势,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去年那10万块钱。
  “秦总,我现在向您汇报一下我们金塘教育的情况。”朱奕臣说着,从兜里掏出了一大叠稿纸,然后便开始磕磕巴巴地说起来了。
  看到朱奕臣是有备而来,秦海的眼睛微微地眯起来了,脸上露出一缕会意的微笑。他又不是什么上级领导,所从事的行业也与教育八竿子打不着,朱奕臣有必要专门写好一大叠稿子跑到餐厅里来念给他听吗?很显然,金塘市是看中了他热心公益这个特点,所以选择了教育这样一个领域来向他化缘,这也算是一种投其所好吧。
  90年代初的中国教育,可谓是风雨飘摇。由于各地财政力量有限,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各地能够保障教师工资足够发放就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要想维修校舍、添置教具,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由于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许多有能力的教师都纷纷跳槽,高校毕业生也不愿意进学校当老师,导致整个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为了留住教师,也为了改善教育条件,各地教育部门不得不想方设法自己挣钱。于是,把学校场地租借给商业公司以收取租金者有之,举办各种补习班创收者有之,重点学校明码标价招收未上线考生者有之……这就是在后世被广为诟病的所谓“教育产业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