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2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0/416

  秦海连忙说道:“您和孙老师是同事,就叫小秦好了,孙老师也是这样叫我的。”
  “呃,好吧,那我就称你一声小秦吧。”刘汉松道,“你们这么晚到我这里来,有什么事情吗?”
  “我听晓琪说,刘博士因为忙着做论文,家庭生活上有些紧张。我们公司有意对在国外留学的学子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知道刘博士是否愿意接受。”秦海说道。
  “你们公司?”刘汉松警惕起来。一个硕大无比的馅饼从天而降,他的第一个感觉不是欣喜,而是怀疑,谁知道这个馅饼里装的是什么馅呢?在美国打拼了这几年,他也算是见惯了世态炎凉,对于送上门来的好处,他本能地会心存疑虑。
  “是的,我们公司。”秦海说道,“我们的设想是,对一部分在国外自费留学,生活存在一定困难的留学生,提供每月500美元的生活贷款,为期三年。留学生学成之后,如果留在美国工作,则需在5至10年时间内偿还这笔贷款。如果回国工作,可以采取同样的还款方式,也可以选择到我们公司来工作,以服务年限抵偿贷款。”
  “每月500美元!”刘汉松的眼睛里闪出了光芒。如果每月能够有500美元的进项,妻子就不需要每天打两份工了,可以换成一份相对轻省一点的工作。有三年的时间,也足够他完成学业,在美国找到一份薪水比较优厚的工作了。如果他的薪水能够达到3万美元,那么偿还这笔贷款也不是什么难事。只不过,这样好的条件,是否会附带着什么不可告人的条款呢?
  “那么,请问利息怎么计算?”刘汉松试探着问道。
  “我们提供的是无息贷款。”秦海回答道。
  “那……你们图什么呢?”刘汉松终于把心里所想问出来了。
  秦海笑了笑,说道:“刘博士,你们这些人都是咱们国家的人才,让你们为了读书而付出这样大的牺牲,是对人才的漠视。我们公司是一家科技主导的公司,一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设立这样一项贷款,就是我们为你们这些人才做的一点小小贡献。”
  “可是……我也许不会回国去工作。”刘汉松说道,他觉得秦海所说的公司也许是什么大型国企,没准这笔贷款也是国家变相拿出来的。只是,国家提供贷款的对象,应当只是针对于那些将来会回去工作的人,对于打算毕业后留在美国的留学生,国家怎么可能出钱来资助呢。
  秦海依然笑着,说道:“刘博士弄错了,我们提供这项贷款,并不考虑你们将来是否回国。说句大道理,不管你们呆在美国还是返回中国,你们是中国人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海外华人做得出色,不同样是国家的荣耀吗?”
  秦海越是这样说,刘汉松就越觉得其中有圈套,他摇着头说道:“我还是不理解,这件事对于你们企业有什么好呢?”
  许晓琪见刘汉松如此迟疑,不禁有些恼火。小丫头现在对宁默和秦海是全身心信任的,看到刘汉松居然会怀疑他们的人品,自然是很不高兴的。
  “刘师兄,秦哥就是一个热心人,他做这件事情,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你就别犹豫了。有了这笔贷款,田姐也不必像现在这样辛苦了。”许晓琪说道。
  “这……”许晓琪这话,说到了刘汉松最软弱的地方。他何尝不想获得这笔贷款,以便让妻子能够不再像现在这样劳累。这一刹那,他思绪万千,一会觉得免费的午餐吃起来心里不踏实,一会又觉得即便是一个陷阱,自己也应当义无反顾地跳下去。左思右想之间,他真是难以抉择了。
第四百章
知名人士
  秦海望着左右为难的刘汉松,微微地笑了。他知道刘汉松在想什么,也知道自己的这番举动让人生疑,但有些事,解释就是掩饰,索性还是留给对方去猜吧。
  打算设立一个留学贷款基金的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海上一世的时候了。那时候他与一些海归学者们聊起赴美留学经历,海归学者们都说,如果当年有人愿意给他们提供贷款,绝对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90年代初,国内外汇紧张,几乎所有出国留学的人都要面临打工挣钱的问题,都经历过一段非常艰苦的年代。而等到他们学成毕业,有些在国外留下来,混到了一定的位置,有些回到国内,更是被奉为权威,他们的经济状况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那时候想拿出一些钱来偿还贷款,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考虑到过去提供贷款的机构是雪中送炭,事后要求一些更高的回报,这些学者们也是能够接受的。
  当然,这种设想只能是事后的想象而已,90年代初,大多数的机构根本拿不出外汇来设置这样的贷款,偶尔有些暴发户也不会考虑这样做,因为谁都想不到日后中国经济会发展到何等繁荣的程度,谁敢把相当于当时国内职工几十倍年薪的钱贷给海外学子呢?
  阴差阳错的是,秦海居然成了一名穿越者,回到了这个时代,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先知先觉,淘到了第一桶金。这样一来,给留学生提供贷款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向刘汉松这样的人提供贷款,其实没什么风险。他们既然想在美国留下来,信用方面自然就会非常注意。如果这些人敢赖账,秦海有贷款合同在手,上法院打官司绝对是必胜无疑,所以不用担心出现赖账的情况。
  至于提供这种贷款的动机,则是多方面的。一来,秦海自己也是做学术出身,对于这些穷困潦倒的同行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心,这自然是他愿意为刘汉松等人提供一些帮助的最主要的动机。
  除此之外,一家企业在海外建立留学贷款基金,绝对是一件能够轰动整个留学生群体的大事件,不管是享受到贷款帮助的人,还是没有享受这项帮助的人,都会对基金的设立者,也就是大秦集团产生良好的印象。秦海知道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潜在价值,在这样一个人群中树立起自己的公益形象,其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至于刘汉松说的未来不会回国服务的事情,秦海并不在意。刘汉松留在国外,也同样可能成为大秦集团的助力,更何况,像他这样的人现在只是因为贪恋国外的生活条件,而不想回国。等中国经济全面好转,国内的生活条件和工作待遇不输于国外的时候,这些人估计也就呼朋引伴地回来了。新世纪的前十几年里,像这样回来的人并不在少数。
  这些想法,秦海是不会向刘汉松和盘托出的,也许未来会有一些留学生想到这一点,也会有MBA案例大师之类将其归纳为一次成功的企业品牌营销,但这些话如果从秦海的嘴里说出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作秀就必须作得认真,穿帮了就不好看了。
  刘汉松正在犹豫之间,一位30出头的女子从外面走了进来。看到院子里坐了几个人,她愣了一下,对刘汉松问道:“汉松,来客人了?”
  “如芝,你回来了。”刘汉松赶紧起身,上前替她接过随身的小包。原来此人正是刘汉松的妻子田如芝,她刚刚从打工的餐厅回来,一身疲惫不堪。
  “田姐,是我。”许晓琪起身向田如芝打着招呼。
  “哦,是田老师吧。”秦海也站起身来,向田如芝招呼道,他从许晓琪那里知道田如芝过去在工业大学当过团委干部,也算是学校老师序列了。
  “你们好。”田如芝向众人点了点头,然后用探询的目光看着刘汉松,意思是让刘汉松替她解释一句,她就不留下来与客人们寒暄了。累了一天,她现在只想回屋倒到床上去,实在没有精力招呼这些客人。
  刘汉松却一把拉住了她,说道:“如芝,你如果不累的话,也在这里坐一会吧。”
  “有事吗?”田如芝问道,心里隐隐有些烦躁。
  刘汉松道:“如芝,这两位年轻人是从国内来的,他们的单位是一家大型企业,刚才这位小秦跟我谈了一件事情,我拿不定主意,想请你一起参谋一下。这件事情也许会改变咱们现在的生活条件,以后你就不用这样辛苦了。”
  “什么事情?”田如芝果然有了一些兴趣,她在刘汉松身边坐下,看看众人,又看看刘汉松,等着他们说话。
  “田老师,我们的考虑是这样的……”秦海把刚才向刘汉松说过的事情,又向田如芝描述了一遍。
  听完秦海的叙述,田如芝的想法与刘汉松相同,既有一些兴奋,又充满了疑虑。她看看秦海,问道:“你刚才说,你们公司叫什么名字?”
  “我们现在的公司是金塘化工材料集团公司。不过,到6月份,我们会成立一家更大的集团,名叫大秦集团。金塘材料公司将是大秦集团的一个子公司,我们下属的企业还包括安河青锋农机厂、浦江海杰科技公司、曲武陶瓷工业集团等等。”秦海说道。
  “青锋农机厂……我怎么觉得这个名字这么熟悉啊?”田如芝皱着眉头说道,“汉松,你帮我回忆一下,我应该是在什么地方听说过这个名字?”
  “我没有印象。”刘汉松摇着头说道。
  “我忘了问了,你们两位怎么称呼?”田如芝一时想不起有关青锋农机厂的事情,便开始询问秦海二人的姓名,希望能够对自己有所启发。
  秦海指了指宁默说道:“他叫宁默,我叫秦海。”
  “秦海?”田如芝的记忆一下子就被唤醒了,她脸上绽出了笑容,“我想来,青锋农机厂,秦海……你就是那个发明热喷涂机,在国际市场上挣了几亿美元的秦海吗?”
  “几亿美元!”刘汉松和许晓琪都被田如芝的话给惊倒了,他们怎么也不敢想象,眼前这个小年轻人居然会是挣过几亿美元的人。
  当然,在刘汉松和许晓琪的想象中,秦海只是作为一笔几亿美元的业务的经办人,或者说是主要功臣,钱肯定是公司挣的,他个人绝对不可能挣到这么多钱。还有,几亿美元应当是销售额,利润没准是几千万,甚至几百万。考虑到当年国家外汇紧张的状况,赔钱赚吆喝的事情也是可能发生的,因为当年国内的许多出口创汇商品在海外的销售价都低于在国内的成本。
  即便如此,能够做成几亿美元的生意,在大家心目中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了,这样一尊大神就坐在自己身边,自己还以为他是个什么业务员,这真是错得太离谱了。
  田如芝所以知道秦海和青锋农机厂,与她当过团委干部的经历有关。秦海搞热喷涂机出口创汇的事迹,在当年有不少媒体报道,京城工业大学团委也将其作为一个青年励志的典型,在学校里宣传过。由于秦海年纪轻,事迹又非常突出,所以田如芝印象非常深。刘汉松是个搞力学的科研人员,没听说过秦海也是在所难免。
  “这么说,你们这次来美国,和唐纳公司签了一个金额上亿美元的合同,也是真的了?”许晓琪看着宁默,满脸崇敬地问道。
  宁默苦着脸:“晓琪,闹了半天,你以为我是骗子?”
  “倒不是骗子,我只是有点不太相信嘛……”许晓琪不好意思地说道,此前她听宁默说起此事的时候,多少是有些半信半疑的。
  在许晓琪想来,上亿美元的合同,哪是那么容易签的,没准只是上亿人民币,甚至日元、里拉、津巴布韦币之类的……不过,出于对宁默救命之恩的感谢,许晓琪一直没有去戳穿这个谎言。如今听田如芝说起秦海以往的事迹,许晓琪才惊诧地发现,宁默说的事情,居然是真的。
  这会工夫,田如芝已经把秦海和热喷涂机的事情向刘汉松简单介绍了一下,听罢这些,刘汉松的一颗心放了下来。曾经做过几亿美元业务的人,肯定不会是骗子了,自己这点剩余价值,恐怕都抵不上人家坐在这里聊一个小时天所浪费掉的价值。既然不是骗子,那秦海的行为就只能用热心公益来解释,尽管在中国国内这样的公益人士日益枯竭,但在美国,类似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
  “刘老师现在该相信我了吧?”秦海趁热打铁,对刘汉松问道。
  “相信,完全相信。”刘汉松拼命地点着头,“我们愿意接受秦总提供的帮助,秦总放心,我刘汉松也不是忘恩负义之人,秦总的滴水之恩,我必将涌泉相报。日后有用得上我刘汉松的地方,秦总尽管开口。”
  秦海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刘老师现在正处在毕业的关键时候,我不敢耽误刘老师的时间。不过,田老师如果愿意,能不能帮我做一些事情。您放心,我们会按您的付出向您支付报酬的。”
第四百零一章
基金会主任
  田如芝有些觉得意外,她看着秦海问道:“秦总,我……我现在只是一个洗碗工而已,能帮上你什么忙呢?”
  说这话的时候,她脸上带着几分自嘲与无奈。一个曾在学校里叱咤风云,被男生们暗地里称为女神的团委干部,沦落到以洗碗、扫厕所为生的境地,也着实让人辛酸。她知道秦海早就从许晓琪那里听说了自己的情况,与其等别人说出来,还不如自己坦率一点承认更好。
  秦海笑着说道:“田老师谦虚了,我听说您过去是在京城工业大学团委工作,想必组织大型活动的能力应当很强吧?”
  “你们要组织什么样的大型活动?”田如芝心里一动,团干部的基本素质就是超强的组织能力,莫非秦海想在美国搞点什么大型营销活动?
  秦海道:“我们设立这项留学贷款基金,是希望为更多具有暂时经济困难的中国留学生提供帮助。但具体到甄别哪些人经济上比较困难,了解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这中间就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做。我打算在美国建立一个基金工作委员会,不知道田老师有没有兴趣暂时担任主任一职。”
  “基金会主任?”田如芝眼前一亮,一时间有一种恍惚的感觉。一个小时之前,她还在中餐馆里忍受着台岛老板的辱骂,现在居然有人想聘请她担任一个基金委员会的主任,而聘请她的人,还是大名鼎鼎的青年企业家秦海。难道自己真的苦尽甘来,要摆脱暗无天日的打工生活了吗?
  “秦总,您说的这个基金会,准备投入多少资金?”田如芝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资金的数量决定了基金会的规模,她能不能当好这个主任,与此是有密切关系的。
  秦海想了想,说道:“我现在也说不好,不过,第一期可以先投入500万,后面根据申请的数量和效果,再决定是否追加,以及追加多少。”
  “500万……是人民币吗?”田如芝怯怯地问道。在她心里,觉得这个数字应当是指美元,但细算下来,又感觉不太可能。500万美元相当于2700万人民币,这是一个何其庞大的数字,整个京城工业大学一年的经费,只怕也没有这么多吧?
  秦海笑道:“既然是留学基金,自然是指美元了。500万美元,如果按每人每月资助500美元,资助3年计算,只够不到300人的名额,是不是太少了一点?”
  “也不能算少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没有奖学金的,还有,有些留学生可能也不需要贷那么长时间的款。”田如芝喃喃地说道。其实这一刻,她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脑子里乱糟糟的,无法平静下来。
  居然真的是500万美元,也就是说,自己这个主任将要去管理高达2700万人民币的一笔庞大资金。她一时感觉到兴奋难耐,一时又担心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无法把事情做好。她扭头去看刘汉松,发现刘汉松的眼睛也瞪得滚圆,明显是失神的样子。
  秦海笑了笑,说道:“田老师不用担心,这样大一笔资金,光靠您一个人来管理,肯定是不行的,我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委员会,有三四名专职人员,加上一些兼职的理事。我们公司这边也会派人来负责财务管理,田老师主要是确定资助政策、筛选人员,还有宣传等方面的一些事情,您看如何。”
  “如果秦总能够相信我,我愿意接受。”田如芝总算是清醒过来了,她响亮地回答着秦海的建议。她只觉得浑身上下都是力量,全然忘记自己刚刚做过12个小时的体力劳动。如果秦海让她马上就去贴海报、做展台,她完全可以再干上12个小时,而丝毫不会感到疲倦。
  秦海对于田如芝的表现并不觉得意外,对方是做团委工作出身,干这种事情是最为熟练的。相对她现在干的蓝领工作,负责一个基金会的日常管理更能发挥她的特长,也更能体现出她的价值,这样的事情,她怎么可能拒绝呢。
  “非常感谢田老师的配合,基金会的工作非常繁琐,尤其是前期,可能涉及到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我不太了解美国现在的薪金标准,初步确定给您每月1000美元的报酬,您看怎么样?”秦海问道。
  “1000美元……这是不是太多了一点?”田如芝支吾着,有些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管理一个500万美元的基金,应当算是高级管理人员了,按美国现行的薪金标准,一个月2000美元也不算多。但田如芝的算法不是如此,她用国内的工资标准来对照,这可就是一个天价了。1000美元相当于5000多人民币,而国内目前副教授的工资水平也就是200出头,她何德何能,怎么可以拿到这么高的工资?
  但如果秦海真的按国内的标准给她付薪,她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她现在同时打两份工,一个月能够挣到1000多美元,这些天刚刚能够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如果替秦海做基金会主任拿不到同样多的工资,她就不能去从事这份工作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0/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