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416

  “我看小秦倒不至于吧。”陈贺千知道李林广是开玩笑,但还是非常认真地替秦海辩护了一句。说罢,他又对秦海问道:“小秦,说实话,你能够有多大的把握?又需要我和老李做些什么?”
  秦海把自己对于98号钢材研究的具体思路向两个人说了一遍,涉及到关键技术环节的地方,他还简单地提了一下研究思路,以证明自己并非无的放矢。陈贺千和李林广收起了调侃的神色,认真地倾听着,不时插上几句,或是追问秦海更深层次的想法,或是对秦海考虑不周的地方加以补充。
  听着听着,两个人脸上的表情逐渐舒展开来,他们发现,如果能够照着秦海的这条思路去做,三年之内开发出98号钢材,也是有希望的。只不过,这期间需要做的实验多如牛毛,人、财、物的动用都是天文数字。
  “国家能够投入多少钱来做这件事?”陈贺千问道。
  “一分钱都不给。”秦海答道。其实他这话也有些偏颇了,海军那边的一干材料技术人员,是这项研究工作的主力军,而他们的工资是由国家支付的,实验时涉及到的房租、水电费等等,军方也不可能让秦海承担,从这方面来说,国家还是负担了一部分的开销。
  陈贺千也知道秦海的这种算法,他担心地问道:“国家不出钱,是不是就意味着要由你们大秦集团来出钱了?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小秦,你做好思想准备没有?”
  秦海点点头道:“我向冀老表了态,这笔钱,我们集团愿意承担。冀老说了,他可以从国家那里给我要到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如果用好了,足以挣回我的投入。所以,钱方面的问题,二位老师就不必操心了。”
  “那你需要我们做什么呢?”李林广问道。
  “当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秦海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两个首席?”李林广挑刺道。
  秦海笑道:“两个首席就两个首席吧。我的想法是,陈老师是材料化学成分研究的首席,李老师是冶炼工艺的首席。此外,还需要找一位懂轧钢的专家……”
  “那不就是老岳吗?”李林广插话道,“岳昆主要研究的领域就是轧机。对了,98号钢是厚板,大幅面厚板轧机这方面,咱们国家一直非常薄弱,老岳可算是捞着一个大项目了,干好了,那就是泰山北斗一级的人物了。”
  “咱们俩做的事情,如果做好了,也可以自称是泰山北斗了。”陈贺千小声地提醒李林广道。其实,泰山北斗这样的地位,三分靠学问,七分靠机遇,中国从来都不缺有本事的人,关键是谁能够得到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秦海让陈贺千和李林广当两个子课题的首席科学家,其实就是把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机会送给了他们。
  “干!”李林广一攥拳头,说道:“我就再相信小秦一回,看看小秦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搞军舰用钢,倒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我愿意去试试。”
  秦海道:“李老师别心急,等办完展会,咱们一块商议一下,然后再去和海军33所的科研人员见见面,确定一下工作模式。”
  “没错,这种钢材的确是33所在搞,他们那边的所长和总工,跟我都很熟悉呢。”陈贺千在旁边说道。
  “那就更好了,熟人好说话。”秦海呵呵笑着评论道。
  聊完98号钢材的事情,秦海对李林广问道:“李老师,刚才我不在这里,展会上的情况怎么样?”
  “效果非常好。”李林广说道,“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大开眼界,我还听到有几个人说明天要把孩子带来,还说要让孩子以后上大学学材料呢。”
  “这都多亏了小秦想到的这种形式啊,这就叫寓教于乐,是搞科普的最高境界啊。”陈贺千也连声夸奖道。
  在这之前,秦海最早说起这种形式的时候,陈贺千还颇有几分犹豫,总觉得科普就应当有点学术气息,不能弄得像个游乐场一般。现在看到实际效果,陈贺千的想法便发生了改变。他这个人的长处就在于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不像有些大学者那样,明知自己错了,还要死扛到底,只要面子,不讲道理。
  “随着社会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那种说教式的科普注定是没有市场的,我们应当擅长于使用多媒体的手段来普及科学知识。”秦海总结道,随后,他又把头转向李林广,说道:“李老师,我问的还不仅仅是展会上这些普通观众的反应,我们请来的企业代表,有没有什么反应?”
  “哈哈,原来小秦是惦记着挣钱的事情呢。”李林广这才回过味来,他用手指了指前面不远的地方,说道:“企业代表的洽谈,是小王在负责呢,你看,她那边的展台都快被人给挤塌了。”
  “原来如此。”秦海大悦,他向李林广和陈贺千拱了拱手,说道:“二位老师慢聊,我到晓晨那边去看看。她不是搞专业的,我还真担心她应付不了这些企业的询问呢。”
  看着秦海大踏步地走开,李林广摇着头对陈贺千说道:“这个小秦啊,满脑子都是挣钱的想法,开这么一个展会,他也能够假公济私地把集团那点东西拿出来卖。依我说,他如果能够把这份聪明劲用在科研上,没准诺贝尔奖都拿到手了。”
  陈贺千道:“最早的时候,我也这样劝过他。不过,这几年的实践让我看明白了,也许小秦选的路才是正确的。搞材料研究,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小秦作为企业家,远比作为一名学者对材料科学的贡献更大呢。”
  “谁说不是啊。”李林广收回了自己前面的话,笑道:“没有大秦集团庞大的经济实力,就没有安河材料学院的今天。咱们这个展会上的展会,差不多有一半都是出自于材料学院呢。”
第四百五十九章
展会就是卖东西的
  正如李林广所说,这一次展会上将近一半的展品都出自于安河材料学院,这倒不是秦海有私心,而是当前国内材料学院最有创造力的年轻学者几乎被秦海网罗殆尽,其他机构就算想参展,也拿不出像样的成果。
  当然,诸如军工部门以及其他一些敏感部门,也还保留着相当强的材料科研能力,但这些部门的成果有些是不便于拿出来展示的。这样一来,安河材料学院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展会的主角。
  秦海从材料学院带来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其中大部分成员都是参展新型材料的开发者,他们的任务是在各个主题展厅里向参观者介绍这些新材料的细节。还有一小部分是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他们的任务是协助展会组织,顺带推销一下这些展出的新材料。按照秦海的说法,展会就是用来卖东西的,君不见后世的车展,都是连展带销,两不耽误的吗?
  安河材料学院的科研工作,一直强调产学研联动。理论研究不能偏废,但一旦理论研究取得进展,后续的应用研究就必须马上展开,而不能像国内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那样,只顾忙着写理论文章去发表,忽略技术开发。
  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指导下,这一年多时间里,安河材料学院产生了上百项有商业应用价值的成果,遍及材料领域的各个方面。这些成果中间的一部分已经在大秦集团旗下的企业得到应用,并创造出了丰厚的利润。还有一部分不适合于大秦集团现有的格局,需要转让给有能力的企业,让他们应用于生产。
  在这次展会上,秦海巧妙地把这些新材料展示出来,同时安排好专门的销售人员,准备与有意向的客商进行洽谈。对于大秦集团已经投入生产的技术,销售的重点是材料产品。而对于尚未投入应用的技术,销售的重点就是专利。前来参观展会的,一部分人是纯粹的酱油众,只能看看热闹。但另一部分却是专业人员,别人看不出价值的东西,这些人是能够看懂的,秦海相信,只要把东西往外一摆,不愁无人问津。
  王鸿生无法接受秦海在展会上摆摊卖东西的作法,尤其是他还联系了中央领导来参观,如果看着到处吆喝叫卖的场景,让中央领导情何以堪呢?秦海也没有让王鸿生为难,他在展会的一个角落里设了一个小型的展台,美其名曰“展会咨询处”。然后,便安排王晓晨带着几个人负责“咨询”事宜,实际上就是安河材料学院的技术销售处。
  咨询处虽然设在角落里,但真正的有心人是肯定能够找到的。在各个展厅负责介绍技术的人,大多数都是材料学院的专家,王晓晨已经向他们交代了,只要有打听产品销售或者技术转让的客商,一律都让他们到展会咨询处去接洽。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在展馆里安排了若干个引导员,能够把客户源源不断地送到王晓晨他们的面前。
  秦海撇下陈贺千和李林广二人,向咨询处走去。还没走到跟前,就听到那里一片嘈杂,一大群人正挤在展台前,争先恐后地向展台后面的工作人员发问:
  “我是临湖电机公司的,我想了解一下你们展出的稀土永磁材料是哪家单位开发的,目前是否拥有专利,能不能和我们公司进行合作?”
  “我是京城建筑集团的,我想问问,你们在广场上铺的微晶玻璃出厂价格是多少,如果用于建筑装修,能不能保证耐用性?我们想订购3万平米,请问应当找谁洽谈?”
  “你们声称储氢材料已经形成了重大突破,理论可逆储氢容量已经达到了5.6%,请问你们是否已经制造出了成品?”
  “年轻的小姐,我是来自于英国的,我对展会上展出的红外辐射材料很感兴趣,请问什么地方可以得到更详细的资料?”
  “……”
  王晓晨等人坐在展台里,汗流满面,流利地回答着每个人的问题,不时还要从桌子底下抽出各种材料,递给有需要的人员。饶是如此,他们仍然不免有些顾此失彼,一个人提问的时候,背后还有七八个人在等着发言的机会,这份盛况几乎与粉丝们找偶像签名相仿了。
  秦海没有惊动大家,只是笑呵呵地站在人群后听着大家的提问,同时也听着工作人员的回答。王晓晨刚刚回答完一个客商的问题,偶然一抬头,看到了人群后的秦海,眼里不禁露出欣喜的光芒。正欲站起来打招呼,秦海向她做了一个示意低调的手势,王晓晨会意地点点头,交代身边的助手替她接待咨询者,自己站起来,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来到人群外。
  “小秦,你来了。”王晓晨轻声地说道。经过秦海若干次的纠正,王晓晨终于放弃了称呼秦海为“秦总”的努力,而是采用了这个相对来说更为亲切的称谓。秦海不拒绝在普通员工面前保持一点董事长的威严,但在核心团队里,他还是更希望创造一种温馨一些的氛围。王晓晨是秦海初到青锋厂时候的朋友,又是大秦集团副总经理宋洪轩的夫人,无论从哪边来说,都是秦海最可信赖的人了。
  “晓晨,你们辛苦了。”秦海招呼着王晓晨朝旁边走开几步,来到一个相对僻静一点的地方,然后笑着对王晓晨说道。
  王晓晨抬手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渍,说道:“没事,习惯了。再说,看到这么多人喜欢咱们的技术,我们辛苦一点也是高兴的。”
  “怎么样,来洽谈合作的客商多吗?”秦海问道。
  “太多了。”王晓晨脸上带着兴奋之色,她用手指了指咨询台前的众人,说道:“你看,这些人有七八成都是来谈合作的,有的想采购咱们展出的新材料,有的想跟咱们进行技术合作,还有想买我们专利的。刚才的人比现在还多,我们都有些应付不过来了。”
  秦海道:“今天只是第一天呢,我估计有很多人因为低估了展会的水平而没有来。等明天各大报纸把消息传播出去,来的人还会更多呢。”
  “是啊,我也是这样想的。还有,今天有些人只是刚刚看到我们的材料,他们还要回去和单位领导商量之后才能作出决策,所以我觉得明后天前来洽谈的人数起码也要翻上两番。”王晓晨说道。
  “看来我低估了这次展会的影响了。”秦海说道,“这样吧,我一会就去找王主任,和他商量一下,从展馆借几间接待室,专门作为洽谈合作的场地。你把咱们的人组织一下,分成几个小组,每个接待室放一个小组。还有,具体应当如何与客商洽谈,你也要拿出几条原则来,让各小组严格执行。”
  “小秦,你放心吧,出来之前,我们就已经对接待人员做过培训了,哪些话能够说,哪些话不能说,都有严格的规定。针对今天客商们提出来的问题,我又总结了几条,准备闭展之后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商量一下,作为明天接待时的注意事项。”王晓晨从容不迫地说道。
  如今的王晓晨,早已不是当年住在青锋厂单身宿舍里的那个青涩女工了,在北溪二钢厂和材料学院的工作经历,让她迅速成长成为一名高级管理人才。这一次秦海专门指定由她带队到京城来参展,一是看中了她的细腻,二是看中了她的机变,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没错的。
  “有没有外商来洽谈合作的事情?”秦海又问道。
  “当然有。”王晓晨道,“刚才还有两个日本人在打听永磁材料的事情呢,问得特别细。他们问我们这种永磁材料使用了什么样的稀有金属材料,磁能积量多少,居里温度多少,每公斤的成本是多少……”
  “你们是怎么回答的?”秦海饶有兴趣地问道,日本人会关注他们展出的永磁材料,这是秦海预料之中的,他还在这里预备了一个足够大的坑,准备把日本厂商给埋进去。当然,这个想法他暂时还不会向王晓晨以及其他人透露。
  王晓晨道:“我记得你专门交代过,说永磁材料的技术要严格保密,所以对他们的问题,我只是说无可奉告。其实就算我想告诉他们也不行,因为这些技术的细节连我自己都不清楚。”
  秦海笑了:“晓晨,你可别介意,我让孙玉智对新型永磁材料的技术严格保密,并不是针对你一个人的。有些技术秘密,往往就是一两句话的事情,一旦泄露出去,我们就失去了技术上的先机。所以,有些事情越少的人知道,对我们就越有利。”
  王晓晨道:“小秦,你不用跟我解释,我明白保密的道理。其实我就是一个做管理的,技术上的事情也没必要知道太多,我只需要明白怎么样给孙老师他们做好服务就行了。对了,小秦,那两个日本人可没死心,他们说要找咱们的技术人员谈。”
  “这是好事啊,我还正愁他们不找我们的技术人员谈呢。”秦海说着,眼睛里闪过了一缕狡黠的神色。
第四百六十章
永磁材料
  日本春山磁性材料株式会社的工程师平野贞夫和中川元久二人是来中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的。会议结束之后,二人打算在京城逗留两天,逛一逛几处名胜古迹。刚逛完第一天,会议的主办方便找到他们,非常热情地向他俩赠送了两张材料展会的门票,还派出了一辆车把他们送到了展馆门外。
  会议主办方的举动,让二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细细想来,似乎多少还有些胁迫的意味,让他俩感到很不痛快。不过,在他们不情不愿地来到展馆门前之后,他们就全然忘记了会议主办方对他们的不敬,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全都被秦海安排的那一组磁铁栅栏门给吸引往了。
  作为长期从事磁性材料研究的专家,平野贞夫和中川元久非常清楚当今永磁材料发展的状况。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磁铁,能够产生出如此强大的磁性,这完全超出了二人认知的范围。那一刹那间,平野贞夫甚至萌生出一种要把那块小磁铁掰下来装在兜里带走的欲望,哪怕不能把整块磁铁弄走,只是从上面刮一些磁粉下来,对他来说也有极大的意义。不过,在看到旁边保安那虎视眈眈的神情之后,他便放弃了这种不光彩的念头,与中川元久一道,直奔展馆的磁性材料展厅而去。
  到了展厅,两个人打眼一看,发现站在展台里正在给观众做介绍的居然是他们的熟人,那就是原来京城工业大学的副教授孙玉智。大家都是搞永磁材料的,孙玉智还曾经到日本去参加过学术会议,与平野贞夫和中川元久打过交道,所以互相认识。平野贞夫知道,孙玉智在永磁材料研究方面很有建树,如果大门口那种强磁性的材料是出自于孙玉智之手,那就很好解释了。
  “嗨,孙君,真的是你吗?”平野贞夫挤到展台前,装出一副惊喜的样子,对孙玉智招呼道。
  孙玉智看到两名日本人,赶紧找了一名自己的助手继续给观众们讲解,自己则绕出展台,来到了平野贞夫和中川元久的面前。
  “是平野君啊,还有中川君,你们怎么到中国来了?”孙玉智微笑着用日语问候道。
  对平野贞夫和中川元久二人,孙玉智并没有什么恶感,反而有几分同行间的亲近之意。不过,秦海事先向他打过招呼,想拿他刚刚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给日本同行设一个大坑,孙玉智自然是要接受这个安排的,但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所以在见到平野贞夫和中川元久时,他便不免有些心虚了。
  “我们是来参加钕铁材料学术研讨会的,对了,孙君怎么没去参加这个会议呢?在中国,研究钕铁材料的权威,非孙君莫属啊。”平野贞夫问道。
  孙玉智笑了笑,说道:“我这一段时间比较忙,主办方开会之前也通知了我,被我婉拒了。其实也不能完全说是因为忙吧,主要是我已经有一年时间没有接触钕铁材料了……”
  说到这里,他突然收住口,把后面的话强行咽了回去,脸上也露出了几分尴尬的神色。
  “孙君是说,你不做钕铁材料了?”平野贞夫非常敏感地抓住了孙玉智话里的玄机,他隐隐感觉到,这次展会上展出的新型磁性材料,或许与孙玉智改变研究方向有关。
  钕铁材料属于稀土永磁材料。永磁材料也称为硬磁材料,其概念是指具有很强的抗退磁能力以及较高的剩余磁感应强度的强磁性材料。永磁材料包括铸造永磁合金、可变形永磁合金、硬磁铁氧体、稀土永磁合金和粘结磁体等。
  稀土永磁材料是指含有稀土材料的永磁合金,是所有永磁材料中性能最高的一种。按照产生时间的不同,稀土永磁材料可分为三代。第一代稀土永磁材料是稀土钴磁体,即稀土元素和金属钴的合金;第二代材料是在第一代的基础上,用价格较便宜的铁、铜、锌等材料替代掉一部分价格较贵的稀土元素,形成稀土、铁、钴的合金,其特点是成本较低,磁性较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钐钴合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