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1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451

  “我觉得,可以请佩曼先生辛苦一下。”杨海帆献计道。
  “他不是已经回西德去了吗?”冯啸辰问道。
  杨海帆满不在乎地答道:“他也该来一趟了,公司里有一些技术上的事情需要他参与解决一下,顺便把姚师傅的事情给办了。”
  这真叫把外宾不当干粮啊!
  冯啸辰在心里恶恶地想道。在这个年代,估计能够像使唤家里的丫头一样对外宾呼来喝去的,也就是他和杨海帆两个人了。杨海帆对于菲洛公司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但聪明如斯,他是能够猜出不少真相的。看到佩曼在冯啸辰面前唯唯诺诺,杨海帆便知道,这个德国人肯定是有什么短处被冯啸辰捏在手里了。既然有这么方便的挡箭牌,干嘛不多拿出来用用呢?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冯啸辰直接就点头答应了。有关菲洛公司和佩曼的事情,目前冯啸辰还不宜向杨海帆说得太多,但过上几年,等到国内政策松动,再透露这件事就无妨了。既然迟早要说,那么现在向杨海帆露点口风也是必要的,省得到以后杨海帆抱怨自己瞒他太多,以至心生嫌隙。
  两个人商量妥当,冯啸辰这才把情况向姚伟强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姚伟强听说冯啸辰能够从西德请一个人来给他当托,乐得眉开眼笑的。时下外宾的地位比华侨又要高出不少,既然认识一个华侨都能够成为一道护身符,冯啸辰给他弄来一个正宗的外宾,恐怕温州地区就得掂量掂量了。
  当然,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冯啸辰这样帮他,必然也是有所图的。佩曼也不会是单纯地陪他去温州地区转一圈,而是要以菲洛公司的名义,与他签订一个合资协议,创办一家中德合资轴承经销公司。这家公司由冯啸辰、杨海帆这边出资,姚伟强以他自己和他的小店入股,其中他自己的重要性又远高过他的小店了。
  按照冯啸辰的规划,这家轴承经销公司的目标是做成全国知名的轴承集散中心,经销的范围也不仅仅限于姚伟强过去做过的小型轴承,而是把轧机、汽轮机等重型装备上用的那类大型轴承也涵盖在内。冯啸辰在心里有个盘算,等到风头过去,十大王的事情得以解决,他会让重装办给这家轴承经销公司一个名份,让它真正成为“国字号”的大型物流企业。
第二百零一章
领导视察来了
  “这样安排,真是太好了!冯处长,杨经理,这让我怎么感谢你们才好啊!”
  听完冯啸辰的安排,姚伟强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雄心壮志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冯啸辰提出找一家德国企业与他合资,这件事本身对他来说就是好事。这几年,姚伟强走南闯北倒腾轴承,也赚了一些钱,但毕竟还是小打小闹。他在温州被称为“轴承大王”,这个大王的前面需要加一句话,那就是山中无老虎,否则哪轮得到他当大王呢?
  姚伟强本质上说只是一个农民而已,走出门去,天然就比城里人矮了半截。他的身家已经有几十万,也买了崭新的西服来作为门面,想显得有点身份的样子。但当他走进那些国营企业,哪怕只是见一个小小的供销科长,都得点头哈腰,奉上几盒好烟,否则做不成生意还是其次,人家是真敢打电话给保卫科,叫人把他轰出去的。
  如今,突然有人告诉他,有一家德国企业愿意跟他搞合资,不管双方的股权怎么分配,最起码,他是能够成为中方经理的,与现在站在他身边的杨海帆是一样的身份。他幻想着,如果自己以一家合资企业中方经理的身份再出现在众人面前,能够收获到多少艳羡和崇拜的目光,那些小供销科长们,还敢对他颐指气使吗?
  “冯处长,杨经理,我请你们吃饭吧!”姚伟强终于想到了应当如何表示自己的谢意,那就是请人吃饭。
  冯啸辰故意逗他道:“姚师傅,你不是说身无分文了吗,怎么请我们吃饭?”
  姚伟强面有难堪之色,支吾着说道:“请冯处长吃饭的钱,我还是拿得出来的。我常年出门在外,肯定要带一些钱的。”
  杨海帆笑道:“你不说我还真没觉得,咱们早上从桐川出来,到现在为止也就只吃了半包饼干,我可真是饿了。啸辰,你也没吃晚饭吧,要不咱们就到陈经理这里吃点,陈经理的手艺可真是不错呢。”
  “对对对,我到新岭来的时候,也在这家春天酒楼吃过饭,厨师的手艺真的很不错。今天说好了,我付账,你们都不能跟我抢哈!”姚伟强像是怕被人争了付账的机会,忙不迭地说道。
  冯啸辰和杨海帆果然没有和姚伟强去抢付账的机会,让他请客在酒楼里吃了顿饭。依着姚伟强的意思,该摆上八盘八碗,才能显出隆重。但冯啸辰岂会让他如此浪费,只是点了三个菜,要了一瓶当地的普通白酒,花了不到10块钱的样子。姚伟强拉着服务员要求加菜,服务员却只是看着冯啸辰,笑而不语。姚伟强也就知道在这个地方自己说话不管用了,只能悻悻然地作罢了。
  知道冯啸辰在酒楼吃饭,陈抒涵也过来看了一下,陪着大家喝了一杯酒。杨海帆这半年多来过好几回新岭,每次都是在春天酒楼里吃住和落脚,与陈抒涵也混得挺熟了,打招呼的时候还透着几分亲昵。
  次日,冯啸辰拎着一袋子价值不菲的礼品,去看了一趟冶金厅的副厅长刘惠民,然后便开着一辆吉普车回来了。吉普车是刘惠民打电话从南江钢铁厂借来的,名义则是借给重装办的领导在南江期间使用。冯啸辰开上车,载着杨海帆、姚伟强以及父亲冯立,一路疾驰,前往桐川。
  “海帆,辰宇公司的业务做起来,也该买辆车了吧?”
  路上,冯啸辰对杨海帆提议道。他骨子里还是一个穿越人士,凡事都是拿后世的标准来衡量的。在后世,一家经营业绩良好的合资企业,怎么也得配上几辆好车的。没有车,稍微想办点事情都不方便。
  “公司现在刚刚步入正轨,买车的事情,还是先搁一搁吧?”杨海帆答道。
  冯啸辰道:“有辆车,你们到新岭来办事就方便多了。坐长途车既不舒服,也耽误时间。再说,你们毕竟是合资企业,连一辆车都没有,岂不是让人瞧不起?”
  冯立听不下去了,斥责道:“啸辰,你瞎出什么主意?哪有刚赚了一点钱就这样大手大脚的?一辆车,怎么也得四五万吧,抵多少工人一年的工资了。”
  “钱这方面,倒还不是太大的问题。”杨海帆道,“公司的利润水平还是挺高的,买辆车没什么压力。我主要考虑的是,一旦有了车,地区和县里的领导可能都会打主意,到时候伸手找咱们借车,咱们是给还是不给呢?”
  冯啸辰哑然失笑了,他现在就开着人家企业里的车呢。杨海帆说得对,上面的领导伸手要借,你是给还是不给。如果给,那这辆车就相当于帮别人买了。如果不给,又难免会得罪领导。最好的办法,就是干脆不买车,这样一来,也就省了许多事情了。
  “其实吧,你们可以买辆卡车用。”姚伟强建议道,“从桐川到新岭,坐卡车过来也是可以的,总比坐长途车方便。地区和县里的领导,肯定也不会借你们的卡车用。再说,以后公司的业务做大了,也需要用卡车运输一些原材料、成品之类的,不会浪费。”
  “这个我倒是考虑过。啸辰,如果你同意的话,过完年,我就联系省里的物资公司,买一辆解放牌卡车回来,到时候客货两用,比较方便。”杨海帆说道。
  “好吧,看来也只能如此了。”冯啸辰妥协了。这就是把公司开在桐川这个穷地方的后遗症了,如果公司是在新岭,上头那些政府部门是不会随便向一家合资企业伸手的,因为他们都有足够的下属企业,犯不着去找合资企业借用资源。
  新岭到桐川有100多公里的路程,如果有高速公路,也就是个把小时的时间就能开到。但以当年的道路状况,冯啸辰和杨海帆换着开,足足开了3个小时,才来到了桐川。
  与大半年前冯啸辰离开的时候相比,辰宇公司的厂区显得有些杂乱。这并不是因为杨海帆的管理有什么松懈,而是在厂区内同时有好几幢房子在建造,脚手架、砖头、水泥、沙石等堆得到处都是。这种情况是冯啸辰事先就已经知道的,由于生产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杨海帆已经向桐川县申请了额外的用地,并开工建设了两座新的车间,除此之外还有一幢职工宿舍楼、一幢实验楼,至于其他的辅助建筑,就更不必提了。总之,原来桐川农机厂的样子,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了。
  “欢迎冯处长到公司视察工作!”
  因为事先就知道冯啸辰要来,一干辰宇公司的重要人物都在公司大门内等着迎接。见吉普车开进来,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众人一起鼓掌,喊起了欢迎辞。
  “大家辛苦了!”
  冯啸辰停好车,从驾驶座跳下来,和众人依次握手。杨海帆在旁边给他做着介绍:
  “这是邹福庆副经理,是罗冶的王处长介绍过来的,原来在罗冶当过车间主任,现在在咱们公司担任分管生产的副经理;这是陈晋群,陈总工,冯处长认识的,现在是公司的总工程师;这是瞿祥华,瞿总工,也是罗冶过来的,是公司的副总工程师……”
  每个被介绍到的人,都上前与冯啸辰热情地握手,同时说着一些表忠心的话。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冯啸辰,但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知道冯啸辰这个人了。毕竟何雪珍和冯凌宇都在公司里,公司的员工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八卦。
  “在这边生活还习惯吧?桐川这边比较潮湿,你们注意点身体。”
  “工作强度大不大?如果工作太多,就跟海帆说说,你们都是老同志,不要搞得太累。”
  “瞿总工,我听王处长介绍过你,说你可是罗冶的建厂元勋呢……”
  冯啸辰也对每个人都说着一些客套话,扮足了一个上级领导的样子。他事先也做了一些功课,知道对谁该说什么话,要在几句话之内让对方觉得温暖如春,这也属于领导艺术之一了。
  公司的这批中层干部,都是从上海或者安徽省招募过来的退休人员,在原来的厂子里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寻常来一个副处长啥的,他们也不见得会给什么好脸。但到了这里,他们就没有先前的牛气了,一个个显得很乖巧的样子。他们到辰宇公司来的初衷,就是为了多赚点钱,合资企业可不比他们过去呆的国企,老板随便说一句话,就可以让他们滚蛋,所以他们自然也就不敢造次了。
  见过这些中层干部,接下来走上前的便是冯啸辰的母亲何雪珍和两个弟弟冯凌宇、冯林涛。何雪珍见了冯啸辰,自然是一通数落,说他瘦了、黑了,是不是工作太辛苦、吃饭不按时之类。应付完母亲之后,冯啸辰笑吟吟地来到两个弟弟面前,说道:
  “怎么样,听说你们都在学德语,各自说一句给我听听吧。”
第二百零二章
利润的分配
  “你好。”
  “你好。”
  两个小老弟不约而同地用德语向冯啸辰问候了一声,说完之后,两个人才觉得这个巧合太有趣了,不禁一齐笑了起来。冯啸辰也跟着笑了,带着笑意骂道:“就知道偷懒,你们就不会说点复杂的?”
  “日常生活用语,他们已经没什么问题了。太复杂的德语,还得再练一段时间才行。以他们俩的基础,半年时间能够学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不错了。”陈晋群在旁边替他们俩解释道。
  冯啸辰也没有进一步考校他们的意思,听陈晋群这样一说,也就把他们给放过去了,转而对陈晋群说道:“陈总工费心了,这俩孩子,挺调皮吧?”
  “不调皮,不调皮,都挺懂事的。”陈晋群答道。
  听到冯啸辰那老气横秋的话,冯凌宇和冯林涛二人对视了一眼,互相扮了个鬼脸,那意思说是冯啸辰自己也就比他们俩大三岁,居然大言不惭地管他们叫“孩子”,也真是太把自己当成领导了。
  欢迎仪式过后,中层干部们各自回自己的岗位去了,杨海帆把陈晋群、何雪珍和邹福庆三人留下,让他们一块到自己办公室去,与冯啸辰一道开一个公司的管理层会议。冯立此前没有参与过公司的管理,自然不会去凑这个热闹,他向何雪珍讨了钥匙,先回他们在公司的住处去了。
  “过去半年,公司主要的工作是恢复菲洛公司原有的生产能力。在方面,佩曼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此外就是闫百通老师和他带来的研究生。我们用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掌握了大多数设备的使用方法,闫老师和陈总工一道,翻译了一部分工艺文件。从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先后生产了12个规格的轴承,总产量3200个,在欧洲市场上的销售额为27万美元,扣除进口钢材约7万美元,外汇净收入为20万美元。省外贸局按3.4元的综合价格与我们结汇,我们的收入共计70万元人民币。此外,我们在国内市场上也销售了一部分轴承,总收入4万元左右。两项合计为74万元人民币。详细的账目都在何经理那里。”
  杨海帆说到这,向何雪珍那边比划了一下。何雪珍则向冯啸辰点了点头,表示杨海帆说的都是事实。
  杨海帆又接着说道:“国内部分的成本主要是工资、材料、水电和其他管理成本,目前还没有做详细的结算,大数应当是在22万元左右。咱们目前有120名职工,其中从上海和安徽省聘来的退休工人的工资标准都比较高,过去10个月光工资的支出就在16万元的样子。”
  “这样算下来,咱们这10个月的毛利润差不多是50万元了?”冯啸辰问道。
  “大数是这样吧。”杨海帆道。
  管生产的副经理邹福庆道:“说是10个月,其实真正用于生产的时间只有5个多月,前面的时间大家都是在学习,还有安装设备等等,都耽误了不少时间。一开始是上海来的师傅们学习数控机床的使用,后来安徽省的师傅们过来,又花了一个多月才勉强上手,到现在也还不算非常熟练。等到大家的技术都熟练之后,咱们一年的利润翻上两番也是可能的。”
  “我对此毫不怀疑。”冯啸辰笑着说道。从德国搬了一家工厂过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恢复生产,而且还有几十万的利润,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他完全相信,等到生产走上正轨之后,公司的利润应当是会高得多的。
  “冯处长,对于利润的分配,菲洛公司方面有什么考虑?”杨海帆向冯啸辰问道。这话是他们原来说好的口径,冯啸辰是作为菲洛公司的代言人来参加这个会议的,他的意见将被认为是菲洛公司的意见。这其中,何雪珍当然是知道内情的,杨海帆则能够猜得出真实的情况。至于陈晋群和邹福庆二人,地位更边缘一些,他们也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多嘴多舌,只要假装相信这个说辞就行了。
  冯啸辰道:“首先一点,刚才计算出来的,只是毛利润而已,需要再扣除一部分折旧。设备的折旧比例可以低一些,但专利技术的折旧需要计算得高一些,因为这些技术最多再有五年时间就会过时,在这些技术过时之前,我们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开发出新的技术。”
  “这方面,闫教授做了不少工作。”陈晋群道,“他设计的好几个改进产品听说在欧洲市场上很受欢迎呢。”
  冯啸辰道:“这个需要按比例给闫老师提出一部分技术分成,先留在公司的账上,等政策宽松一些之后,再发放给他。这些钱要算在应付款里,不能算是公司的利润。”
  “我明白。”杨海帆在本子上记了一笔。冯啸辰提的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意见,具体到给闫百通提多大比例的技术分成,还要再精细地计算一下才行。
  冯啸辰接着说道:“余下的利润,海帆和桐川县商议一下,菲洛公司方面的意见,是以其中的50%作为双方的追加投资,用于公司的扩大再生产,另外50%用于分红。”
  “这样算下来的话,分红的部分大概在20万元左右,菲洛公司得70%,为14万;桐川县得30%,为6万。”杨海帆说道,说完,他又补充了一句,“以我对范书记和熊县长的了解,他们应当能够接受这个方案。50%的利润作为追加投资,肉还是烂在桐川县这个锅里的,他们不会反对。再说,半年时间能够给县里上缴6万元的利润,比过去农机厂可强多了,县里应当会满意的。”
  “那好,这件事就由你去和范书记他们商议了。”冯啸辰道。他也是有些无奈,当初为了掩人耳目,不得不采取中外合资的方式,因此在这种涉及到利润分配的场合,就必须要考虑到桐川县方面的想法。虽然从股权结构上说,冯啸辰所代表的菲洛公司具有决策权,但合资这种事情,总是得考虑双方意见的,他不能独断。
  谈完利润方面的事情,接下来便是说生产和技术的问题。邹福庆和陈晋群分别做了一个汇报,冯啸辰听得很认真,不时还插话问上一两句。从两个人的汇报中,冯啸辰感觉到公司的生产和技术工作还是非常不错的。招收进来的学徒工们离出师还有很长的距离,但从上海和安徽省招聘来的老师傅们做得都很好,而且工作热情极高,他们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就是一个证据。邹福庆和陈晋群还分别讲述了几个案例,都是老工人们如何夜以继日钻研技术的事情,听起来颇为感人。
  “我感觉,是不是该给大家发点年终奖了?”冯啸辰突发奇想道。
  “当然应该发。”何雪珍附和道。她是把辰宇公司当成自家企业来看的,总觉得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工人们每天那么辛苦,让她很不好意思。
  按刚才冯啸辰算的账,公司今年能够给菲洛公司分红14万元,而何雪珍却知道,这个菲洛公司是子虚乌有的,这14万元其实就是冯家自己的收入。自己一家人没做什么工作,凭空就能分到14万,而那些退休工人们如果连年终奖都没有,何雪珍实在有些过意不去。
  冯啸辰知道母亲的心思,他笑了笑,问道:“妈,那你觉得,该发多少合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