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1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451

  “自然就是自由竞争,适者生存。”潘卫华想当然地说道。
  “这个……我不太懂,潘处长能给我解释一下吗?”冯啸辰道。他已经隐隐猜出了潘卫华的立场,这个立场在当年可以算是惊世骇俗,但到20年后,就一点都不新鲜了。说穿了,就是新自由主义(1)观点,强调减少政府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相信经济系统能够内在地达到最优。
  这个观点,怎么说呢,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幼稚的一面。如果只是取其合理之处,予以应用,那是很好的,竞争的确能够提高效率,减少权力寻租。但把这种理论当成教条,走到极端的方向上去,那就成了一剂毒药。
  时下,南美的一干新兴国家正在欢天喜地地喝着新自由主义的鸡汤,而且经济也的确发展得很不错,堪称发展中国家的楷模。但冯啸辰知道,过不了几年,南美这些国家就会毒发病倒,而且一病数十年而无法翻身,从而让“拉美化”成为最恶毒的一个诅咒。
  到那时候,各国领导人开会的时候是这样骂街的:
  “你们国家要拉美化了!”
  “你们国家才拉美化了呢,你全家都拉美化了!”
  现在还是80年代初,在改革的中坚派中,喜欢新自由主义观点的学者和官员都不少,潘卫华算是其中的一个吧。或许也正因为他的思想与一些更高的官员相一致,他才有如此张狂的本钱。
注释:
(1)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是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于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传入我国。新自由主义指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哲学,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宣扬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核心。
一言以蔽之,新自由主义实则是有产精英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耕耘多年所得的反社会主义的硕果。
第二百三十六章
产业政策不可少
  “其实很简单。”潘卫华摆出一副精英论道的模样,对一屋子人说道:“我们既不用支持郑斌,也不用支持邓宗白。我们只需要提出目标,让他们自己去协调就是了。如果新阳二化机的设备更便宜、服务更好、交货更快,滨海化工厅自然会接受。如果他们做不到,滨海化工厅希望选择其他来源的设备,也是无可厚非的。”
  “你这就是拉偏手。”饶志韬终于还是按捺不住了,“我们的技术比日本人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照你这个思路,不就是支持滨海直接从日本进口设备吗?”
  “如果新阳二化机的设备不行,滨海化工厅为什么不能选择更好的设备?”潘卫华反问道。
  “那国家的产业政策还要不要执行了?国家明确提出要搞重大装备的国产化,重装办的冯处长就坐在这里,你去跟他说去?”饶志韬说道。
  潘卫华冷笑道:“产业政策本身就是一个保护落后的手段,咱们多少产业就是因为有政策保护,才不思进取,落到今天这样一个技不如人的境地。像重装办这种机构……冯处长,我不是针对你哈,我只是说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机构本来就不应当存在的,看看美国、欧洲、日本,哪个发达国家是靠产业政策来保护落后产业的?”
  “你……”饶志韬差点就要被气出心肌梗塞了,这小子真他妈敢说啊,我们这些部委搞了几十年的产业政策,他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年轻,就敢把产业政策给全盘否定了。他用手指着潘卫华,想厉声斥责他几句,一时又找不出话来,憋得脸都紫了。
  “饶司长不要激动。”冯啸辰向饶志韬摆了摆手,然后转向潘卫华,笑呵呵地说道:“潘处长,你听谁说日本不搞产业政策的?”
  “日本有产业政策吗?”潘卫华不屑地问道。
  冯啸辰轻轻叹了口气,这位仁兄思想倒是挺激进的,可见识还真是跟不上啊。日本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喜欢搞产业政策的国家,这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事情。就算潘仁兄不懂外语,看不懂外文文献,这几年国内研究日本产业政策的文章也出了一大批了,老潘随便多看看报纸也不会说出这么可笑的话吧?
  “潘处长,日本不但有产业政策,而且搞得非常多。50年代初,日本就提出了设备现代化和发展出口的目标,专门成立了‘重型机械设备技术咨询机构’,用来指导成套设备的出口。1956年到1959年之间,日本先后出台了‘机械工业振兴法’、‘电子工业振兴法’、‘轻型机械出口振兴法’、‘成套设备出口振兴临时措施法’。日本通产省每个年代都要制订‘通商产业构想’,提出10年之内产业发展思路,相当于我们的五年计划。前不久发表的《八十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明确提出,日本的追赶型现代化已经完成,要以技术立国取代贸易立国,要以创造性知识密集化作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作为国家计划部门的干部,你对于咱们最大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一无所知,凭着一知半解的西方经济理论来指导政策,可真让我们有点担心呢。”
  冯啸辰说话的语气很平静,但说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刺了潘卫华一下。他和潘卫华没有私仇,从机关里的规则来说,也不宜对他说得太重。但刚才潘卫华的表现实在是有些高冷过头了,让冯啸辰很不舒服。他直言对方对西方经济理论一知半解,一是反击潘卫华的骄狂,二则是希望能够点醒对方,省得对方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至于说这话会不会得罪潘卫华,冯啸辰倒也不在乎了。当初他连孟凡泽都刺过,一个小小的潘卫华算得了什么?潘卫华刚才说重装办没必要存在,这就已经是不给冯啸辰面子了,既然你先挑衅,我不把你的脸打成猪头,回去怎么向罗翔飞交代?
  冯啸辰也看出来了,这屋子里其他人对潘卫华都颇为不愤,其中也包括了王时诚。有王时诚给他撑腰,潘卫华想跳都跳不起来。再至于说回到国内之后,计委方面会不会就此事向冯啸辰发难,他就更不担心了,就潘卫华今天说的这些话,如果原原本本传到计委大主任的耳朵里去,倒霉的绝对是潘卫华,没准计委还要派人到各部委去赔礼道歉呢。
  “这……”潘卫华被冯啸辰堵了个严实。他不知道冯啸辰说的这些是不是真的,但从冯啸辰敢说出来这一点看,估计总得有点根据吧。
  他在社科院上课的时候,老师明明白白地说过西方国家是自由市场经济,政府只充当倒夜壶的警察,不会对经济进行任何干预。可照着冯啸辰这个说法,人家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一点也不少,这个法那个法的,听起来就透着一股不自由的味道,难道老师讲的有问题吗?
  这中间的事情就很复杂了。
  首先,给潘卫华讲经济课的老师也不算是胡说八道,充其量是有些春秋笔法,没有把事情说得太清楚而已。
  西方国家的政策也是摇摆不定的,最早的确是崇尚自由经济(1)。到29-33年大危机之后,凯恩斯理论(2)占了上风,各国都开始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苏联的示范作用。29-33大危机重创了市场经济国家,而采用计划经济模式的苏联却是凯歌行进,成为一枝独秀,西方各国自然也就产生了效仿的念头。
  大危机之后就是二战。二战把整个欧洲打成了一片废墟,战后重建自然是无法依靠市场力量的,因此政府管制派便一度占了上风。及至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西方出现严重的滞胀,国家干预手段越来越无法发挥作用,自由市场理论又重新回归,一时成为时尚。
  中国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改革开放的,国内学者最早接触到的就是这些自由市场的理论,大家自己都没拎清其中的关系,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自然也就更不靠谱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欧美在产业政策方面的确做得不如日本那么好。日本的产业政策很多时候都是在挖西方列强的墙脚,等到日本崛起,能够与西方分庭抗礼的时候,西方才恍然大悟,以至于出现了“臭名昭著的通产省”这样的说法。
  “依你的说法,咱们就该保护新阳二化机这样的企业,让农民等上十几年再用上他们的化肥?”潘卫华易守为攻,向冯啸辰反问道。
  冯啸辰嘻嘻一笑,说道:“潘处长这可把我问住了,这样的政策问题,我怎么能做得了主?我只是说,日本也是有产业政策的,而且他们对自己的产业保护得非常厉害,才有了现在的水平。”
  王时诚见潘卫华的气焰已经被打压下去,生怕再多说又会横生枝节,于是抢先插进话来,说道:“小冯,就眼下这件事,你个人的看法是什么?”
  说个人的看法,就是说这不代表重装办的意见,冯啸辰并不需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但冯啸辰毕竟是罗翔飞钦点过来的人,他的意思也能够反映出重装办的想法,王时诚作为考察团的团长,是需要听一听的。
  冯啸辰道:“那好,我就说说我的不成熟的想法吧,特此说明,只代表我自己,说错了各位领导不要见怪。”
  “没事,你说吧,小冯。”另外几位副司长都纷纷鼓励道,潘卫华则只是冷哼了一声,也没法说什么。
  刚才冯啸辰把潘卫华给挤兑了一通,让几位副司长都很觉痛快。部委里就是搞产业政策的,潘卫华把产业政策说得一团漆黑,谁听了能高兴?可潘卫华的知识结构比较新,扛着一面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大旗,大家还真没法反驳他。冯啸辰有理有据,用的又是发达国家的案例,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实在是干得太漂亮了。
  冯啸辰得到大家的鼓励,笑了笑,说道:“我觉得,刚才潘处长分析的三方利益问题,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农业方面来说,要想粮食增产,尿素是不可或缺的,咱们不可能等到自己的技术成熟了,再向农民提供尿素。至于化肥厂方面,希望得到技术成熟、质量过硬的产品,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郑处长的想法也并不为过。”
  “你说的,只是一个方面。”饶志韬补充道,“郑斌他们希望全盘引进日本技术,除了能够摆上台面的想法之外,个人的私心也是有的。引进一套国外技术,前前后后又是谈判、又是签合同,能创造出多少出国的机会?再者,等到项目开始建设的时候,日本这边要派技术人员和工人到滨海去,滨海就可以用这个借口来兴建高标准的外宾楼、招待所,可以更新办公装备和各种高档家具,甚至可以买高级轿车,这一切都可以打着服务外事工作的旗号。你想想看,能有多少人从中受益?”
  “呃……”冯啸辰瞠目结舌,居然还有这样的事情呢。
注释:
(1)即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这一理论也是其整个经济学说的核心。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
“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
(2)即“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其核心理论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这一观点自20世纪30年代起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
第二百三十七章
这是一出双簧
  每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后面,都有一大堆不可告人的私心。
  潘卫华有一点并没有说错,那就是人都是有利己动机的。毫不利己、一心为公的这种人,不能说没有,但绝对属于少而又少的类别。所谓好人,应当是那种能够把利己心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利己的同时兼顾甚至更多考虑他人利益的。而所谓坏人,就是利己心过于膨胀,以至于损人利己的。
  政府官员在做指示的时候,都会号召大家公而忘私,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但在真正制定政策的时候,则一定会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诉求。如果哪个政策不考虑平衡利益,而是一味要求下属做出牺牲,这样的政策是推行不下去的。
  具体到引进大化肥设备这件事情,地方上的利益考虑是很多的。大化肥早一点投产,能够给当地的农业提供优质而充足的化肥,企业本身也能赚到丰厚的利润,这都是可以成为地方官员政绩的,官员们不可能不在意。而再往下,那就是在引进过程中享受到的各种私人好处,比如出国的机会、购买高档轿车的机会、收受外宾礼品的机会。这些都属于引进项目中的潜规则,上头的领导不是不知道,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水至清则无鱼嘛。
  这一屋子人,都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甚至夸夸其谈的潘卫华也是一个懂得基层想法的人。没人会认为基层有这些私心杂念是不对的,如果一点好处都拿不到,人家凭什么这样辛苦地工作呢?
  冯啸辰恐怕是对这些情况了解最少的人,因为他的经验主要来自于后世。后世的官员不会像现在这样热衷于出国,有些外贸部门的官员甚至视出国为负担,换成谁,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天上飞着也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
  “我觉得,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要想劝说郑处长或者滨海省放弃全盘进口日本设备的想法,都是办不到的。”冯啸辰总结道。
  “的确如此。”饶志韬点头赞同道。
  冯啸辰接着说道:“但是,引进技术形成我国自己的大化肥装备制造能力的决策,是中央下达的。即便不说中央的要求,就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重大装备不攥在自己手上,毕竟是不行的。”
  “冯处长这句话我不赞成。”潘卫华插话道,“据我了解,甚至包括美国在内,人家也不是自己非要掌握所有的技术,而是各有所长,通过国际合作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潘处长,你说的这是美国,咱们是中国。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自己的技术,万一人家卡我们的脖子怎么办?”牛克安提醒道。
  潘卫华略带几分讥嘲地笑道:“牛厅长,你这种思想是不是太左了?咱们现在已经和美国建交了,我们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的设备,什么时候被人卡脖子了?相反,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却在对我们进行封锁,我们过去吃亏就吃在太讲意识形态上了。”
  “……”牛克安无语了,潘卫华这话还真没法反驳。自从中美关系和解之后,中国从西方世界获得了不少工业装备,时下也正是中美关系的“蜜月期”,在这个时候说美国会卡中国的脖子,好像是有些不合时宜的。
  冯啸辰微微一笑,道:“潘处长说的没错,不过,你怎么解释巴统呢?”
  巴统的正式名字叫“输出管理统筹委员会”,是由美国牵头,于1949年成立的一个非官方国际机构,因为总部设在巴黎,所以俗称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则为巴统。
  巴统的宗旨是限制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产品除了军事武器装备之外,还包括尖端技术和一些稀有物资,数量有上万种之多。
  中国一直处于巴统禁运名单之中,近年来中美关系缓和之后,美国开始允许向中国出口一部分高技术产品,但也仅仅是把巴统清单上的项目减少了一些而已,并未全面取消。中国曾经希望能够从西方获得一些高性能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装备,但都因为巴统的缘故而未能如愿。
  听冯啸辰说起巴统,潘卫华的脸色又有些难看了。他在那些老头们面前游刃有余,屡屡能够用一些新观念把人家顶得哑口无言,唯独在冯啸辰这里,他丝毫占不到上风,反而处处受制。
  “冯处长,你说的这个,毕竟是一个历史问题嘛。咱们国家过去搞左的那一套,人家对咱们有所提防。现在咱们改革开放了,融入国际社会了,我相信,巴统对中国的限制迟早是会取消的。”潘卫华说道。
  冯啸辰道:“我也认为巴统迟早会取消,但并不意味着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就会结束。现在,我们和美国是盟友关系,有着防备苏联的共同目标,所以美国愿意向中国提供一些支持,帮助中国强大起来,以便有力量制衡苏联。但如果有一天,苏联衰落了,中国崛起了,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还会这样支持中国吗?”
  “冯处长,你想得太天真了,苏联衰落,中国崛起,那恐怕得是50年后的事情吧?”潘卫华不屑地说道。
  冯啸辰笑道:“潘处长,咱们可以打一个赌,在坐的各位领导都可以当一个见证人。我认为,苏联最多在10年之内就会衰落,沦为一个但求自保的二流国家。而中国则最多在20年之内就会成为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你敢和我赌吗?”
  “这有什么不敢的?”潘卫华自信地笑道,“也就是20年时间嘛,咱们都能看得到的。”
  唉,胜之不武啊。
  冯啸辰在心里感慨道。
  如果不是一个穿越者,站在1982年的这个时点上,恐怕他也不敢相信未来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国的崛起。此时的中国官员,跑到日本来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先进得让人绝望,谁能想到中国会有GDP超过日本的那一天?
  那个时候,东芝在国人心目中简直就是一座丰碑。谁能想到30多年后,它会徘徊在破产的边缘。它那曾经辉煌无比的白色家电业务早已花落中华,而收购这桩业务的那家中国企业,此刻才刚刚起步,弱小得让人觉得不堪一击。
  “这话说远了。”看到大家又在习惯性地歪楼,王时诚不得不出来纠偏了,“重大装备研制是国家的政策,是咱们必须坚持的。受制于人的滋味不好受,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尝过这个滋味的,所以中央领导才会做出这样的重大决策。小冯,你还是说说看,既然你觉得滨海省那边的要求我们无法推翻,那么引进技术的问题,我们又如何解决呢?”
  冯啸辰道:“我觉得,郑处长和邓厂长打架这件事,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以为是各位领导让他们俩唱的一出双簧呢。”
  “双簧?”王时诚心念一动,“你说说看,怎么就成了双簧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