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1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7/451

  冯啸辰微微一笑,说道:“这方面我们还真说不好,我们现在还不了解阿瓦雷国内的咨询机构是如何收费的。我们打算在近期内寻找几家咨询机构进行接触,对了,盖詹部长能不能帮我们一个忙,给我们推荐一两家信誉比较好的咨询机构呢?”
  “这个……”盖詹的脸一下子就变黑红黑红的了,冯啸辰这个暗示,他岂能听不懂。建一条热轧生产线,哪里用得着去了解什么地质、水文之类的情况。这倒不是说这些情况不重要,而是因为这条热轧生产线是建在巴廷钢铁厂内部的,巴廷钢铁厂在建设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这些因素,现在只是新增一个车间而已,根本不需要多此一举,再去做什么地质调查。
  冯啸辰说需要找一家咨询公司,又让盖詹帮忙介绍,这就是明摆着要给盖詹送礼了。咨询公司的收费标准是由盖詹说了算的,换句话说,就是他想捞多少钱,就可以报多少钱,反正这些钱最终也是要打到设备款里去的,冯啸辰只是慷阿瓦雷之慨而已。最妙的是,这种钱从程序上看合情合理,谁也找不出什么毛病。只要盖詹不那么蠢,不是让自己的太太去当咨询公司的董事长,谁也不能说他从中拿到了什么好处。
  可是,盖詹毕竟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在此前,他虽然也不是那么清白,但也仅限于在工程项目中收点承包商送的小礼品,偶尔带着老婆孩子接受别人的邀请出去旅游一趟,哪有像冯啸辰这样赤裸裸送钱的。乍一听冯啸辰的暗示,盖詹只觉得脸红心热,手足无措,他觉得自己应当拒腐蚀而不沾,大义凛然地把冯啸辰痛斥一番,可心底里却有另一个声音在对他说:收下来,收下来,反正没人会知道的……
  冯啸辰看着盖詹的脸色青一阵红一阵,知道对方正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呵呵一笑,补充了一句,说道:“按照国际惯例,咨询费用一般不宜超过设备总价的千分之1.5。我们的设备报价是2.4亿美元,咨询费大致控制在36万美元的水平上就差不多了,如果费用更高,我们就只能找其他机构来提供服务了。”
  “那是当然的,那是当然的……”盖詹下意识地回答着,脑子里却只剩下了一个数字:
  360000美元!
  所谓咨询服务,说穿了就是红口白牙说点废话,成本根本不值一提。如果咨询费能够达到36万美元,扣掉各种各样的花销,他至少能够有30万美元的纯收入。这是什么概念啊。阿瓦雷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并不高。盖詹贵为副部长,一年的收入换算成国际货币单位,也不到5000美元。30万美元,相当于他60年的收入总和,这样大的一笔财富,他怎么舍得放手呢?
  “这个项目已经拖了很长时间了,我想,阿瓦雷也是希望能够早点签约,以便早日开工建设吧?咨询公司的事情,还得麻烦盖詹部长帮我们抓紧联系一下,如果有了眉目,我们就可以先和咨询公司草签一个合作协议,这样咨询公司方面就可以马上着手进行资料的搜集了。”冯啸辰慢悠悠地说道。
  “这件事包在我身上了。”盖詹顺着冯啸辰的话头说道,说罢,才觉得有点不对劲,自己啥时候就答应帮中国人联系咨询公司了呢?他回头一想,才发现眼前这个年轻的中国官员实在是太狡猾了,他根本没有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只是一味地陈述着这件事,结果自己就不知不觉地被带进坑里了。
  那么,自己是否需要从坑里跳出来呢?盖詹犹豫不决。
  冯啸辰笑道:“盖詹部长,如果我没弄错的话,您是曾经在法国留过学的吧?”
  “是的,我是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的是机械工程。”盖詹自豪地说道,对方能够岔开有关咨询公司的话题,让他感觉到一些轻松,不至于像刚才那样尴尬了。
  冯啸辰道:“据我所知,非洲很多国家的工业部长,都是在欧洲留学的,你和这些人有来往吗?”
  盖詹有些摸不着头脑,讷讷地说道:“我们自然是有一些来往的,有几位部长是我在巴黎时候的同学,还有一些人则是通过各种关系互相认识的。因为都有在欧洲留学的经历,所以大家共同语言比较多。”
  “那可太好了。”冯啸辰道,“我们非常有兴趣和非洲国家开展装备领域的合作,正如我们与阿瓦雷的合作一样。中国的装备技术虽然稍逊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但也是有一定水平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产品价格更为低廉,尤其是后期的维护成本远比日、德等发达国家要低得多,这一点盖詹部长应当是有体会的。”
  “可是……这个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呢?”盖詹诧异地问道。
  冯啸辰道:“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事不烦二主。我们要进入非洲市场,就免不了要对非洲的情况进行了解。刚才我不是拜托你帮我们联系咨询公司吗?我们希望除了这套热轧设备之外,其他项目的咨询服务也请这家咨询公司来提供。你看如何?”
  “其他项目?”盖詹一愣,有些不太明白冯啸辰所指。
  冯啸辰道:“盖詹部长在非洲各国都有熟人,是否可以帮我们介绍一些新的业务呢?如果有了新业务,我们必然需要聘请咨询公司来进行业务的前期研究,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当然希望选择有过合作经历的公司来为我们服务,你这回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原来是这样?”盖詹的眼睛里冒出了灿烂的光芒。
  冯啸辰把话挑明到了这个程度,盖詹如果再听不懂,那也枉称是曾经留学法国的精英人才了。冯啸辰想说的,就是让盖詹给自己当掮客,除了把阿瓦雷的项目介绍过来之外,还可以把其他非洲国家的项目也介绍过来。至于好处费,那自然就是中方支付给所谓的“咨询公司”的业务费用了。
  这就意味着,自己与中国人的合作,并非热轧机这一锤子买卖,而是可以扩展到更多的领域,甚至更多的国家。届时自己能够得到的利润,也将是数倍于现在的。
  盖詹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拒绝冯啸辰的好意了。
第三百一十三章
长江后浪推前浪
  突破了最初的障碍,冯啸辰与盖詹的交流就变得更加顺畅了。盖詹从善如流地答应马上帮冯啸辰去联系一家阿瓦雷本地的咨询公司,这家公司当然是和盖詹副部长没有任何一点关系的,盖詹副部长纯粹是出于中阿友谊以及热轧机项目的需要而义务去干这件事情的。冯啸辰向盖詹部长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又提出要向盖詹部长赠送若干礼物以示谢意,盖詹自然是十分严肃地予以了拒绝,换来冯啸辰对他的官品、人品的高度称赞。
  接下来,双方又探讨了一下有关进一步合作的事项,盖詹表示,自己对中国有着强烈的好感,对中国的工业技术也一向极其信任,希望双方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对于前一阶段的热轧机谈判,盖詹声称自己已经了解了中方报价的细节,对于中方报出的价格表示理解,愿意放弃此前提出的要求中方必须降价15%的请求。
  “这事就这么容易?”
  当冯啸辰带着与盖詹的会谈成果,回到重装办向罗翔飞汇报的时候,罗翔飞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向冯啸辰问道。
  冯啸辰笑呵呵地答道:“本来就很简单的事情嘛,只是大家都不愿意担责任,所以这事才拖到今天。”
  “让盖詹推荐一家咨询公司,我们再以咨询费的名义,把给盖詹的好处费打入这家公司。这样操作,会不会有什么破绽?”罗翔飞求证道。
  冯啸辰道:“有破绽也是盖詹那边的破绽,对于我们来说,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这么大的一个项目,事先聘请咨询公司提供一些咨询服务是必要的,这也反映出我们对阿瓦雷热轧机项目的重视。至于这家咨询公司是否涉嫌向盖詹行贿,这就与我们无关了。”
  罗翔飞道:“这件事总不是什么好事,我总觉得,我们这是在拉盖詹下水。”
  冯啸辰笑道:“罗主任,你就别替盖詹操心了。以他的人品,我们不去拉,他自己也会往水里跳的。再说,如果他真的是那种清廉的官员,他完全可以和这家咨询公司脱离联系,不用让咨询公司向他输送利益啊。”
  “这话也对。”罗翔飞点点头,接着又问道:“你为什么又要他去联系其他的非洲国家,这也是你的一种谈判策略吗?”
  “不是啊。”冯啸辰摇头道,“我是真心诚意地希望他能够给我们介绍更多的业务。除了热轧机之外,咱们现在引进的其他技术,同样需要找到用户。我们从发达国家获得技术,再销售给发展中国家,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罗翔飞道:“你觉得盖詹有这个能力吗?”
  冯啸辰道:“我不确信盖詹有没有这个能力,但他是我们撒下的一颗种子。未来如果有机会,我们还要撒下更多的种子,总会有一些种子生根发芽的。我们迟早要去开发非洲市场,需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罗翔飞看着冯啸辰,好半天才说道:“我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你了,你在任何时候都看比别人想得更远。我们现在还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你却已经在想着全球扩张了。”
  “呵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嘛。”冯啸辰嘻嘻笑着说道。
  盖詹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巴廷钢铁厂的热轧机谈判也就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田文健、贡振兴等人都没有向冯啸辰打听他与盖詹之间是否达成了某种协议,这种事情向来都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的,他们自己也不愿意与这种事情沾边,以免未来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影响到自己。王根基倒是贱兮兮地缠着冯啸辰非要他讲讲如何攻陷盖詹的细节,冯啸辰自然也是守口如瓶,让王根基好生失望。
  “胥总工,以后你们就要更忙了,南江钢铁厂的1780毫米热轧机配套,加上阿瓦雷的1700毫米热轧机,可都是硬骨头呢,你们可别崩坏了牙齿。”
  在谈判圆满结束,盖詹、甘达尔等人离开中国之后,胥文良、崔永峰一行也准备离开京城,返回秦州去了。临行前,冯啸辰来到招待所给他们送行,笑呵呵地和他们开着玩笑。
  胥文良握着冯啸辰的手,满脸感慨的神色,说道:“冯处长,阿瓦雷项目能够达成,多亏了你啊。”
  “胥总工言重了,我其实并没有做什么呀,其实换一个人去和盖詹谈判,也同样能够取得效果的。”冯啸辰谦虚地说道。
  胥文良大摇其头,说道:“冯处长,我说的不是盖詹这件事,而是整个过程。你想想看,如果不是你前年到我们秦重去视察,解决了我们的认识问题,我们怎么可能放下包袱去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如果不是你给我们提供的思路,我们怎么能够提出那些轧机新专利?再如果没有这些新专利,我们拿什么去和三立交换他们的设计专利?这次阿瓦雷项目能够顺利谈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使用了三立公司提供的技术,使我们的轧机设计水平达到了70年代末的国际先进水平。如果我们还是抱残守缺,拿着50年代从苏联学来的那套技术去进行设计,阿瓦雷是绝对不会接受的。”
  冯啸辰道:“这个功劳也不能算在我头上吧,我听说,你们在三立公司学习了几个月,还参与他们的轧机设计工作,收益颇丰,这都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啊。”
  崔永峰插话道:“的确,在三立的那几个月,我们真的开了眼界了。如果不是亲身参与他们的设计过程,我们根本想象不到别人已经走得那么远了,他们的技术水平自然是不用说的,就连他们在产品设计时候的组织流程,都比我们要先进得多。”
  “先进的东西,咱们就学过来呗。”冯啸辰道,“正好借阿瓦雷这个项目实践一下,看看我们学到了什么程度。”
  “没错,我们也是这样想的。其实,阿瓦雷项目能够赚多少钱,并不重要。我们掌握了轧机设计和制造的技术,以后就不用再看人家的脸色了。”崔永峰豪情万丈地说道。
  胥文良道:“对了,今天冯处长过来,我正好借这个机会说一件事情。永峰,这次阿瓦雷的项目,我打算向厂里建议,由你担任总设计师,你能挑下来吗?”
  “什么?”崔永峰一惊,“胥老师,这怎么能行?这个项目当然得由您来挑大梁的。”
  胥文良摇摇头,道:“我不行。我感觉自己精力已经不够了,很难担起这么大的任务。去年到三立去学习,对于三立的技术,我也不如你掌握得透彻。所以,我建议由你来当总师,我给你当个助手就行了。”
  崔永峰连连摆手道:“老师,这绝对不行。您岁数大了不要紧,一般的工作您就交给我们去做,您只要在总体上把把关就行了。再说了,您不是一直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亲手设计一条热轧生产线吗?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胥文良拍拍崔永峰的肩膀,说道:“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这一代人迟早是要交班的。趁着我现在还有一些精力,可以给你把把关,在一些地方提提醒,你就放手去干吧。至于说亲手设计一条生产线,这个愿望能够在你手上实现,我也满足了。”
  “崔总工,既然胥总工有这样的意思,你就接受他的安排吧。”冯啸辰在旁边劝道,从胥文良的话里,他能够感觉得到这位老工程师的良苦用心。他回想起一年多以前自己在秦重与胥文良的交流,也是颇为感慨。在当时,胥文良是如此执着于亲手设计一条热轧生产线这个理想,自己与王根基正是用阿瓦雷项目作为诱惑,才调动起了他的积极性。现如今,阿瓦雷项目已经签约,马上就要开始全面设计,胥文良却激流勇退,把崔永峰推到了前面,同时也把这个青史留名的机会,让给了崔永峰。
  究其原因,一方面的确是因为设计一条全新的生产线需要相当多的精力付出,胥文良已经难以承担,另一方面,则是胥文良知道,秦重未来还会承接更多的热轧机订单,利用阿瓦雷项目的机会,让崔永峰迅速成长起来,对于秦重而言是最为有利的。在个人的理想、声誉与国家、企业的长远利益之间,胥文良选择了后者,这是一位老工程师的觉悟。
  “老师……”崔永峰也明白了胥文良的用意,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了,只是看着胥文良,百感交集。
  “哈哈,你们这是干什么呢?”胥文良面有轻松之色,“我只是觉得我自己这把老骨头拼不动了。你们想想看,南江钢铁厂的热轧机配套,头绪也非常多,如果再加上阿瓦雷的热轧机,我非得累趴下不可。永峰年富力强,辛苦一点没关系。我就偷个懒,当当顾问,挺好的。等阿瓦雷这个项目完成,我也就该正式退休了,回家养养花,带带小孙子,这些苦活累活,就交给你们了。永峰,你算是我的学生,可别给我丢脸哦。”
  “老师,您放心吧,我肯定不会给您丢脸的。”崔永峰郑重地承诺道。
第三百一十四章
乐城乙烯
  长江北岸,一片荒滩上,平平整整地展开着一个面积达到1500亩的堆场。堆场中,鳞次栉比地摆放着无数体积与形状各异的货物。这些货物有些是用木头箱子装好,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起,有些则是用厚厚的帆布包裹着,连一点缝隙都没有露出来。
  在这些货物中,不乏直径好几米、长度几十米的大家伙,如果是对化工设备有所了解的人,就能够看得出来,它们正是化工厂中最常见的球罐、换热器、分离塔等等。这些大家伙数量多达数百个,走在它们中间,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座钢铁的迷宫。
  这是乐城乙烯项目的货场,堆放在货场中的,是整整一套30万吨乙烯装置的全部设备,总重量达到了15万吨之多。这批设备从3年前开始漂洋过海陆续运抵中国,在这个货场边的码头卸货,随后被送到这个货场上保管。由500多人组成的装卸、验收、维护、保卫团队在这里坚守了3年时间,战严寒、斗高温、抗水患,精心地照料着这批价值8亿美元的宝贝疙瘩。
  这套设备,是国家于1979年签约从国外引进的4套大型乙烯设备之一,原计划于1980年开始动工建设,1985年建成投产。可就在国外的第一批设备运到中国之时,国家的经济政策发生了调整,一大批超出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重大项目被关停并转,乐城乙烯也被列入了“停缓建”的项目名录之中。
  国家计委、经委、石油部、机械部等部门组织了三轮认真的论证,最终决定先把进口设备接纳过来,就地保管,等待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后再开始建设。从那时起,这支500人的队伍便在这长江边的荒滩上驻扎下来,开始接收设备,并将其分门别类地进行堆放保管。有些设备在保管时有严苛的温度、湿度要求,项目指挥部专门修建了恒温、恒湿的仓房来加以存放。
  负责这支500人团队管理的是乐城乙烯项目指挥部副总指挥来永嘉,他40来岁的年龄,鼻梁上架着近视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性格外柔内刚,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哪怕是这项看上去枯燥无味而且毫无前途的设备保管工作,他也是当成了一份重要的使命在忘我地坚持着。
  项目指挥部设在货场的一角,是一座临时搭建的两层小楼。在小楼的门前,立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来永嘉在3年前提出的口号:
  “一个螺丝钉也不准损失,一个螺丝钉也不能生锈!”
  来永嘉是这样要求他的团队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在过去三年中,他一直都住在货场里,每天都要绕着整个货场走上十几圈,不放过任何一点纰漏。在团队中曾经有人拿他打过赌,说来副总指挥用不着查阅设备登记簿,就能够说出哪台设备放在哪个位置。一开始,还有人不相信这一点,因为货场中的设备多达数万件,有些设备的名称拗口难记,外观却是相差无几,就算站在跟前,也很难辨认出来,更何况是随便指出一件来说出存放的位置。结果,所有不信邪的人都输掉了赌局,到最后,哪怕是10比1的赔率,也不敢有人押在反面了。
  “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站在货场边的一个小土坡上,看着这些熟悉的设备,来永嘉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
  今年年初,国家经委下达了通知,决定恢复乐城乙烯的建设。原来只剩下一个空架子的项目指挥部一下子就膨胀了起来,货场边的这幢小楼已经远远不敷使用了,指挥部在乐城市区租下了一所中学的所有教室和办公室,改造成指挥部的工作地点。从国家部委以及系统内各兄弟单位抽调过来的干部熙熙攘攘地挤满了各个办公室,计划、招标、财务、后勤、党群等各项工作全线铺开,全国各地的施工队伍都在向乐城集结,各种高鼻子、罗圈腿的西洋人和东洋人也在乐城街头成群结队地出现,一场大规模的建设即将展开。
  几天前,国家经委的领导在项目总指挥聂建平的陪同下,前来视察了货场,抽检了一部分设备。看到堆放了近3年的设备上纤尘不染,没有一点锈迹,经委领导们都不禁动容。视察结束之后,经委大主任张克艰握着来永嘉的手,说了一句话:“永嘉同志,你是乐城乙烯项目最大的功臣,我代表国家和人民,感谢你。”
  经委领导们离开之后,聂建平专门回来告诉来永嘉,国家已经批准成立乐城石油化工公司,聂建平担任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而来永嘉则被任命为五位副总经理之一,负责乙烯的基建工作。
  来永嘉对于这个任命并不觉得意外,也谈不上有多少欣喜若狂的感觉。他觉得最欣慰的,就是自己3年的守候终于没有白费,原来被一些人预言将会彻底放弃的乐城乙烯项目,终于还是重新启动了。8亿美元的进口设备,没有在他的手里损失掉,这是值得他骄傲和自豪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7/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