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2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9/451

  宁默一直在旁边紧张地听着韩江月与冯啸辰的对话,他既希望冯啸辰能够给韩江月出一些好主意,又希望韩江月能够在冯啸辰面前露上一小手,让冯啸辰也知道他宁默的女朋友是极其出色的。现在看到冯啸辰的表现,宁默喜出望外,连忙问道。
  冯啸辰笑道:“小韩的想法岂止是不错啊,这个想法能够解决整个国家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难题,你想想,其意义有多大?”
  “不会吧?小冯,你可别跟我开玩笑。”韩江月虽然这样说,但脸上也绽出了笑容。她知道冯啸辰的身份,他是有资格提“整个国家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的。看冯啸辰的意思,似乎并不是在开玩笑,莫非自己这个想法,真的有这么大的意义?
  冯啸辰摇摇头道:“绝对不是在开玩笑。大家也都知道的,现在国内很多装备企业,都面临着像新液压一样的困难,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传统装备市场出现了萎缩,而新兴装备方面,咱们又拿不下来,只能依赖进口。小韩的这个想法,是让这些传统装备企业走出去,哪怕是给国外品牌做辅机、做配件,起码也能有些业务。这个想法如果能够实现,倒是为许多传统装备企业找到了一条出路。”
  “言之有理。”徐新坤道,“我一个战友是在一家机床厂的,他们生产的机床型号太陈旧了,过去靠国家计划硬塞给下游企业,现在国家不搞行政命令式管理了,下游企业宁可从国外进口机床,也不愿意用他们的机床。现在他们也是处于停产状态,亏损的情况比我们新液压还严重。如果照刚才小冯的说法,让他们去给国外企业做点配件,我看是没问题的。毕竟是几十年的老厂,生产个齿轮、卡盘之类的,还能生产不出来吗?”
  “这个想法太好了,我会马上向重装办的领导汇报。如果领导同意,开春之后,我们就会组织国内企业到国外去开拓市场。如果这条路子能够走得通,小韩你可就是首功了。”冯啸辰笑呵呵地对韩江月说道。
  韩江月心里很是得意,脸上却装出不屑的样子,说道:“谁在乎什么首功不首功的。我可得提前说好,你们如果要出国去开拓市场,一定得给我们厂留一个名额,这才是最实惠的呢。”
  “一定一定。”冯啸辰连声说道。
  看看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宁默首先提出要请大家一起到塘阜县城去大吃一顿,一是庆祝韩江月竞选成功,二是感谢冯啸辰千里驰援,而且还带来了订单。
  这一会,宁默已经回忆起来了,冯啸辰说的辰宇公司的总经理杨海帆,不就是当初他在深圳遇到过的那个人吗?考虑到杨海帆与冯啸辰的关系,宁默知道,这家辰宇工程机械公司,真正的幕后老板正是冯啸辰。既然如此,那么这个订单其实已经是没有什么悬念了,当然,这还得看新液压能不能保证质量,这就是韩江月他们要考虑的事情了。
  借着众人往外走的时候,宁默蹭到韩江月身边,小声地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告诉了韩江月。韩江月错愕之下,自然也是满心感慨。不过,自己与冯啸辰已经是无缘无份的人了,反而是身边这个胖子才是自己能够抓住的幸福。念及此,她轻轻伸出手,搭在宁默的胳膊上,顿时把宁默又给激动得找不着北了。
  “这胖子,原来是小韩的对象?”
  “我怎么觉得小韩原来和小冯有点意思啊?”
  “小冯是京城的干部,身份上还是有点差距吧。”
  “这胖子看着倒是挺实诚的,长得……呃,也算是挺憨厚的,是个靠得住的人。”
  徐新坤一行窃窃私语,不由得悄悄加快了脚步,把两个年轻人甩到了后面。冯啸辰扭头看看跟在自己身边的赵阳,笑着说道:“小赵,看样子,胖子是打算在明州过年了,你怎么办?”
  “当然是回辽宁去,我还能留下来当灯泡吗?再说,我媳妇还在家里等着我呢,我如果不回去过年,她还不剁了我。”赵阳撇着嘴说道。
  “那好,咱们俩吃过饭就开车回京城,我让京城的人给你订回辽宁的火车票。”
  “还开车啊!昨天这一路,没把我累趴下。冯处长,你还是现在就剁了我吧!”
  赵阳杀猪也似的嚎了起来。
第四百五十八章
广场协议
  日本广岛,秋间化工机株式会社的副总裁办公室,米内隆吉正在向自己的属下大发雷霆:
  “怎么回事,厄瓜多尔的化工厂项目,为什么被荷兰人抢走了?去年我去厄瓜多尔访问的时候,已经和他们的工业部长谈好了,你们需要做的只是落实合同条款而已,居然还能把项目给弄丢了,你们到底做了什么?”
  销售总监森重士垂着头,听着上司的咆哮,不敢插嘴。秋间会社是一家家族企业,总裁是个不管事的老头,会社的日常事务都是由副总裁米内隆吉负责的。米内隆吉今年已经奔60了,身体依然很健壮,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脾气日长,手下都害怕他。
  好不容易等到米内隆吉嚷完了,森重士这才怯生生地抬起头来,说道:“副总裁,你听我解释。这个化工厂项目,目前厄瓜多尔方面还没有最终确定交给谁做,只是倾向于交给荷兰人。出现这个变故的主要原因,是日元在过去半年中的持续升值,厄瓜多尔方面觉得价格上难以承受,所以转向了荷兰人。”
  “日元升值?”米内隆吉脸色阴沉,“又是因为日元升值,我也不知道政府那些人都在想什么,日元再这样升下去,我们这些做实业的都要完蛋了。”
  日元升值是从去年9月的广场协议开始的,而广场协议的缘由,则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上世纪50年代,日本还是一个刚刚从战败之中爬起来的弱国,工业水平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当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是300比1,这个汇率水平还是比较符合实际购买力状况的。
  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20年的高速增长,日本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逐渐拥有了竞争力,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而与此同时,日元的汇率并没有明显提高,与购买力相比,日元的币值就显得严重低估了。日元低估的结果,是日本商品相比欧美商品,尤其是相比美国商品,有了明显的价格优势,这一点与后世中国商品的情况颇为相似。
  与日本类似,二战的另一个战败国联邦德国在此时也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大量德国制造的商品行销全球,侵占着英美等国家的既得利益。
  与日本、德国的高速增长相对应,英美等国经济陷入了长期的滞胀,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经济刺激手段,却仍然无法让国家走向振兴。英美的大财团经过研究,认为本国经济的萧条主要来自于日、德的竞争,而日、德的竞争优势,又在于它们“操纵汇率”,低估币值,实行变相的倾销。
  上述的指责,又与新世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指责如出一辙,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这也是一个证明吧。
  为了打击日、德的出口,1985年9月,美、日、西德、法、英五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召开会议,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俗称“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日元、马克对美元实施升值,从而改善美国的外贸条件,遏制日本、德国商品的竞争力。这个协议对于日、德的经济是不利的,但他们却无法反对,尤其是日本,作为在政治上完全依附于美国的一个附庸,只能眼睁睁地等着别人剪自己的羊毛。
  广场协议之前,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为250比1,在三个月时间里,汇率便上升到了200比1。至1986年年底,更进一步上升至152比1。
  日元的大幅度升值,导致了日本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原来250日元的商品,在美国市场上标价是1美元,而现在则需要1.25美元,老百姓自然就会减少对日本商品的购买,转而购买美国商品,从而实现美国制造业的复兴。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分析。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并不仅仅是由于日本人的竞争所导致的,美国社会自身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广场协议推高了日元汇率,打击了日本商品,但随即来自于东南亚的商品便取代日本商品,成为美国企业的新的竞争者。再往后,传说中的“中国制造”开始发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此时正是广场协议签订之后半年的时间,日元升值带来的影响已经呈现。如厄瓜多尔化工厂的这个项目,秋间会社最早向厄瓜多尔方面的报价是100亿日元,相当于4000万美元的样子,而随着日元升值,100亿日元就变成了5000万美元,凭空多出来1000万美元,人家当然要重新考虑一下。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过去几个月里已经发生了好几回了。有些客户提出希望降价,回到原来的价位上,有些客户则开始寻求其他的供货方,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其他国家也能生产同类设备的。平心而论,即便在日元升值之后,日本产品依然是比较便宜的,这得益于日本比欧洲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但客户的心理就这么奇怪,人家觉得欧洲人的价格高,肯定是东西更好。过去因为你的东西便宜,大家选了你,现在你的东西涨价了,人家还不如再加点钱,买更好的东西。
  日元升值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就是用日元去国际市场上买东西的时候,日元更值钱了。而弊端则在于,按日元报价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显得更贵了,会失去一部分市场。
  这其实也与新世纪的中国相似,人民币升值之后,出国旅游的人觉得开心了,因为人民币比过去更值钱了。而出口型的企业就难受了,东西不好卖了,外国客商都转向什么越南、孟加拉之类的地方采购去了。
  “副总裁,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森重士硬着头皮说道,“因为日元升值,咱们的产品竞争力正在下降,韩国人正在抢我们的市场。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情况,咱们就会失去很多传统市场,而这又会使我们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啊。”
  “可是日元升值是大藏省那些官僚搞出来的事情,我们还能怎么办?”米内隆吉没好气地说道。
  森重士道:“日元升值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相应地降低一些我们的产品价格,向客户让出一部分利润。否则的话,我们根本就无法拿到订单。”
  “上个月,咱们不是已经搞过一轮降价吗?我们的30万吨化肥成套设备的交钥匙价格下降了3%。”米内隆吉道。
  森重士苦笑道:“这个降价幅度根本不足以抵消日元升值的影响。日元升值的幅度是25%,我们光下降3%的价格有什么用?”
  米内隆吉质疑道:“你不会是要求公司把产品价格下降20%吧?如果是这样,咱们还能有利润吗?”
  森重士道:“下降20%倒也不必,如果能够下降10%左右,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希望挽回厄瓜多尔那个项目的,在其他的项目上,我们也会有更强的竞争力。”
  米内隆吉道:“这不可能,价格下降10%,咱们的利润就非常微薄了。目前国内的物价上涨得非常快,咱们的雇员工资也在不断提高。成本提高了,咱们不涨价都算是很不容易了,怎么可能还把价格下降10%呢?”
  “如果是这样,那就麻烦了。”森重士有些郁闷了,他是负责营销的,对于生产方面的情况不了解,也没法说什么。
  “可是,副总裁,韩国人的设备报价,能够比我们低15%以上,是不是我们还没有发掘出公司的潜力呢?”森重士的助理多田吾夫插话道。
  米内隆吉摇摇头,道:“多田君,不同国家之间的事情是没法对比的。我们的生产成本也比美英要低,因为我们的人工成本总体来说是比他们更低的。韩国是一个后起国家,人力成本比我们低得多,这也是他们的设备报价比我们低的原因之一。举例来说,你和森君去拉美,一天的补助是8万日元,而如果是一位韩国的销售人员,他拿的补助连2万日元都不到。”
  “这……”多田吾夫哑了。如果米内隆吉举一个其他的例子,他或许还能够批评一下。现在人家说的是自己拿的补助太多了,自己还能说啥?让公司降低自己的补助吗,那是傻瓜才会要求的事情。
  “你们先下去吧,这件事情让我想一想。你们还要和厄瓜多尔方面继续联系,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抓住。价格方面,我们最多可以再有2%左右的余地,你们就在这个范围内和对方谈吧。”米内隆吉道。
  “好的,我们会努力的。”森重士和多田吾夫齐声答应着,然后鞠躬离开了。
  “成本!成本真是一个大问题啊!”米内隆吉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捶着自己的脑袋感叹道。
  秘书轻轻地推门进来了,说道:“副总裁,楼下有两位中国人想拜访您,他们说他们是中国国家重大装备办公室的。”
  “哦,我知道。”米内隆吉随口说道,“请他们进来吧。”
第四百五十九章
这是完美的合作
  秘书退出去,少顷便带着两名中国人走进来了。米内隆吉坐在办公桌后面抬眼一看,发现进来的二人他都认识,是他曾经接触过的中国重装办的两位副处长,分别叫做冯啸辰和王根基。
  几年前,中国从日本引进了五套大化肥设备,是由日本化工产业协会组织若干家日本化工设备厂商共同承建的,秋间会社也是设备提供商之一。这项引进工作是由重装办牵头的,米内隆吉因此而与重装办的官员打过交道。
  再往后,因为由北方化工机械厂分包的分馏塔出现质量缺陷,秋间会社向中方提出交涉。重装办也派出了官员与秋间会社进行协商,在这个过程中,米内隆吉也见过冯啸辰和王根基二位,算是有点脸熟了。
  “原来是王先生、冯先生,欢迎二位前来做客。”
  认出对方之后,米内隆吉慢悠悠地起身上前与冯啸辰、王根基二位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在米内隆吉看来,这俩人都是小字辈,不过既然他们代表的是中国的重装办,那他肯定还是要客气一下的,这也算是秋间会社的重要客户了。
  “米内副总裁,冒昧打扰了!”冯啸辰用日语说道,王根基不懂日语,只能在旁边陪着笑脸。
  “哪里哪里,秋间会社非常欢迎二位的来访。”米内隆吉答道,“二位快请坐吧。芳子小姐,请给客人倒两杯茶来。”
  秘书献上了茶,冯啸辰和王根基在沙发上落座,米内隆吉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宾主双方寒暄了几句,随后米内隆吉才问道:“二位此次到日本来,是有什么公干吗?”
  “我们是就引进的五套日本大化肥设备全部顺利投产一事,专程来日本向各家供货商致谢的。我们昨天已经拜访了化工设备协会的乾贵武志副理事长,今天则是前来拜访米内副总裁,当面表达我们经委张主任以及重装办罗主任的谢意。”冯啸辰说道。
  “不敢不敢,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一向是非常珍惜与中国政府的友谊的。”米内隆吉说着套话,心里却在嘀咕着。他可不相信这两个中国人来一趟日本就是为了说什么感谢之类的,这种事情打个电话或者发个公函就足够了,有什么必要漂洋过海来说呢?除非这俩人是想借着这个由头来日本旅游。
  冯啸辰道:“在这次合作中,日方除了向我们提供设备之外,还向我们中国企业转让了大量化肥设备制造方面的核心技术,帮助我们的企业掌握了许多关键设备的制造能力,并为我们培养了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对于这种日方这种无私的帮助,我们是非常感激的。”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技术人员和工人非常刻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这么多的技术,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的。”米内隆吉话虽这样说,心里却是另一番计较。向中方转让技术的事情,他是打心眼里不赞成的,但没有办法,中方把转让技术和设备采购捆绑在一起,日方不转让技术,人家就不采购你的设备。无奈何,最终日方只能是屈服了,在收取了可观的技术转让费之后,把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转让给了中方。现在冯啸辰把这事提出来,而且还称日方是无私帮助,这不是存心给米内隆吉添堵吗?
  冯啸辰像是对米内隆吉的心理无知无觉,他继续笑呵呵地问道:“米内副总裁,我和王处长这次来日本,除了向各位表示感谢之外,还想再听取一下各位对于这次项目中我方企业表现的看法。这次建设的五套大化肥设备,都是由日方企业负责核心设备生产,其他设备由中国企业分包制造。我们想了解一下,日方对于我国企业分包制造的部分,有什么评价。”
  “评价嘛?呃,除了个别意外的事件之外,就与秋间会社合作的中国企业而言,我认为他们的技术还是比较好的,工作态度也非常认真,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米内隆吉字斟句酌地说道。他说的个别意外事件,当然就是指北化机制造的分馏塔不合格一事,事后北化机重新提供了一台分馏塔,质量已经达到了日方的要求,这件事也就算是过去了。至于中方企业提供的其他配套设备,以及设备安装过程中中国工人的表现,米内隆吉也实在没法说不好。工业上的事情还是有一些客观评价标准的,中国企业提供的设备达到了质量要求,秋间会社在接收时都是签了字的,米内隆吉当然没法睁着眼睛说不行。
  “感谢米内副总裁的肯定,我想,我国企业能够拥有这样的技术,也得益于包括秋间会社在内的广大日本企业的指导,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就叫做名师出高徒啊。”冯啸辰道。
  “这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与中国同行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米内隆吉笑道。他知道对方说的是好话,花花轿子众人抬的道理,他也是懂的。冯啸辰夸了日本企业,他当然要回过头来夸夸中国企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9/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