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2/451

  冯啸辰是一个从市场经济年代里穿越过来的人,对于如何用经济手段来达到管理目标,有着许多别人不具备的经验。罗翔飞找冯啸辰谈过几次,听冯啸辰说了一些想法,感觉很有启发。他曾向冯啸辰说过,一旦这家公司成立起来,要聘冯啸辰当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至于说总经理,那当然是由罗翔飞来担任的,这一点谁都清楚。
  听冯啸辰说要变一家企业出来,吴仕灿便敏感地想到了装备工业公司这件事。他原本以为这件事怎么也得酝酿几年时间才能有些眉目的,但听冯啸辰这个意思,似乎是希望这家公司马上就能够成立,以便承接他们这次在非洲拿到的订单。
  “咱们成立一家公司,从非洲承接业务,然后再把业务分包给各家装备企业,这不就是我们理想的管理模式吗?”冯啸辰说道,“要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问题,首先就是手上要有钱。商品经济年代里,没有钱一切都是空的,说话不会有人听。”
  “这样也行?”吴仕灿目瞪口呆。他早知道重装办要成立公司的事情,但对于公司如何运作,他是一点想法也没有,充其量就是觉得以后也许应当把一些国家拨款变成商业合同,加一些奖惩机制之类的。但国家通过重装办下发的拨款本身也并不多,就是一些科技专项资金啥的,一年几百万的样子,分到各家企业头上也就是点毛毛雨,起不到左右企业经营行为的作用。
  吴仕灿经手过的最大的一笔钱,是冯啸辰从德国弄来的装备科技基金,那笔钱有高达一亿元之多。但这钱其实是属于基金会所有的,重装办只能算是过路财神,不可能把这钱当成装备工业公司的钱来花。
  现在,冯啸辰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由重装办出去揽业务,再把这些业务分包给各装备企业做。总包与分包的这种模式,吴仕灿是懂的。能够担负总包业务的企业,都是极有实力的企业,如日本的秋间会社、森茂铁工所之类,这些企业负责技术研发,形成核心技术之后,再招募其他企业来当自己的外包商,赚取高额的利润。未来的装备工业公司如果能按这样的模式来运作,倒也真符合了重装办的初衷了。
  “我觉得小冯这个想法可行。”王根基插话道,“咱们是国家装备工业公司,出口成套装备是名正言顺的事情。咱们和非洲国家签合同,再让下面的企业来制造,这并不违反原则。下面那些企业如果不服气,可以自己去揽活呀,我就不信非洲人会更相信他们,而不相信我们。”
  冯啸辰笑道:“最关键的是,他们压根就没有出口权,怎么可能出去揽业务呢?咱们跟国家的那几家进出口公司打个招呼,涉及到成套设备出口的事情,一律由咱们负责,这一下就把下面的企业给卡死了。”
  “这个办法好,哈哈,我怎么给忘了?”王根基大笑起来。冯啸辰说的这个办法,其实就是利用重装办的特殊地位,搞出口垄断。国家这几年虽然在大力提倡放权,但进出口权一直是把得很紧的,尤其是涉及到外汇的业务,属于国家管理很严的业务。重装办要垄断这方面的业务,下面的企业还真没啥办法。
  冯啸辰提出这个主意,也是出于无奈。他当然知道垄断是一种很恶劣的行为,容易滋生出各种问题。但现在这个时候,国内企业的市场经验有限,尤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几乎是空白,让他们去自主竞争,很大可能性是要吃亏栽跟头。就比如上次日本企业到中国来找代工企业,如果不是重装办以强力要求各企业统一报价,各企业恐怕早就让日本人分化瓦解,成了人家的廉价民工了。
  向亚非拉国家出口成套装备的事情也是如此,中国产品的价格已经是很便宜了,即便是像冯啸辰那样黑心地把价格报高了好几倍,在市场上依然是有竞争力的。如果让各地的企业去非洲自由竞争,没准大家就会互相压价,让非洲人拣了便宜。冯啸辰可没什么国际主义精神,向非洲国家让利这种事情,还是等中国富裕起来之后再说吧。
  除了报价方面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是重装办不能不考虑的。国家成立重装办的目的,是要让各家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攻关,掌握国际装备最新技术。他们一行跑到非洲去卖的设备,其实都属于落后设备,并不是重装办要推进的技术。卖落后设备的目的,是赚钱来开发新技术,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那么这一趟非洲之行也就用不着重装办派人了。
  如果把非洲的订单直接交给各家企业,冯啸辰有100个理由相信这些企业会把赚来的钱用于发奖金、盖楼堂馆所,再买上一大堆进口小轿车,总之,就是怎么能够败家,他们就会怎么做。只有把这些钱攥在重装办的手里,才能真正要求这些企业把钱用于重大装备研发。
  吴仕灿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沉吟了一会,说道:“我赞成小冯的想法,咱们应当迅速成立一个装备工业公司,把这些出口订单都拿到手上。出口设备的利润,要由我们分配,一部分可以留给企业当成福利基金,大部分应当用在技术研发上。唉,说来惭愧啊,咱们国家的装备技术,现在也就是能够在非洲朋友面前摆摆威风,和西方国家一比,实在是差距太大了,再不奋起直追,咱们真的会被时代淘汰的。”
  “老吴,这件事说起来简单,真要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如果咱们拿着出口订单,让各家企业来竞标,信不信他们能把你们重装办给搅得一地鸡毛?”冯啸辰幸灾乐祸地说道。
  吴仕灿哈哈一笑,说道:“小冯,什么叫我们重装办?如果要成立装备工业公司,恐怕罗主任要用的第一个人就是你,这一点他早就说过了。我们这些老家伙,搞这种歪门邪道的东西,还真是不灵呢。”
  “哈哈,没错,老薛早就说过,如果我们要成立一个装备工业公司,那简直就是给你这小子量身定做的,你就等着罗主任去招你吧。”王根基也凑趣地说道。
第五百零三章
毕业
  七月流火,84级战略班的研究生们迎来了毕业的日子。
  老大王振斌是从计委脱产过来读研的,毕业后依然是返回计委工作。在研究生期间,王振斌颇下了一番苦功,除了撰写学术论文之外,还在几份重要的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讨论经济体制的文章,有一篇得到了高层领导的关注。正因为此,他一回去就能够得到一个副司级的任命,相当于读研三年也没怎么耽误了。
  于蕊来自于体改委,但她已经不打算回体改委去了。她与妇联谈好,到那边去分管一个与经济管理有关的部门,对方承诺一年之内给她解决副司级的问题。妇联目前的工作也在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而又极度缺乏懂经济的人才,于蕊在那里应当是能够大显身手的。
  丁士宽和祁瑞仓二人都考取了博士,不过丁士宽是在战略所本所读博,祁瑞仓则是要远赴大洋彼岸,到芝加哥大学去读博。这两个欢喜冤家在这三年时间里斗得不亦乐乎,丁士宽坚信国家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是有其优越性的,改革只是对现有体制的局部修正而已。祁瑞仓则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立场出发,认为中国唯有改革才有出路。
  在冯啸辰组建的那个“蓝调咖啡沙龙”里,丁士宽和祁瑞仓分别是“计划派”和“市场派”的带头人。祁瑞仓因为坚定地鼓吹市场化,还被研究生院专门点名警告过,说他的观点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嫌疑。在那之后,祁瑞仓倒是不太公开发表这类言论了,他加入了当年颇有一些声势的“托福大军”,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录取通知。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去美国并不是要赶什么时髦,而是要去求取指导国家改革道路的真经。
  虽然在学术观点上针锋相对,势不两立,但丁士宽与祁瑞仓的私交却丝毫不受影响,甚至因为惺惺相惜,两个人的关系似乎比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更为密切。祁瑞仓确认自己已经被芝大录取之后,向丁士宽发出了挑战书,声称要赌一赌未来谁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丁士宽也欣然地接受了祁瑞仓的挑战。
  谢克力在读书期间的成绩不错,而且与本所以及外所的许多老师也都混得很熟。不过,他并没有留在研究生院读博士,而是提前一年就联系好了财政部,还在那里实习了半年之久。毕业的时候,他拿到了去财政部的派遣信,据说会被分配在一个颇有一些实权的司里当副处长,前途想来也是极其辉煌的。
  所有人的去向都不算离奇,基本上在读书期间就已经能够觑见端倪了。唯有冯啸辰的派遣信让所有人的都大跌眼镜,大家知道他是从经委重装办出来的,读书期间也一直都在替重装办干活,因此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毕业后应当是回重装办去,或者通过重装办的关系,到经委的其他部门去工作。谁曾想,他的派遣单位居然是一家新成立的企业,名叫国家装备工业集团公司。
  “老幺,怎么把你派到企业去了?”
  王振斌得到消息之后,惊愕莫名地向冯啸辰问道。
  “有什么不对吗?”冯啸辰反问道。
  “当然不对。”王振斌应道,“你这几年给重装办干了多少活,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怎么临到分配的时候,你没回重装办,反而去了企业呢?”
  冯啸辰解释道:“这家装备工业公司,就是重装办的企业啊。因为国家管理体制的变化,重装办的工作也在进行改革,现在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重装办是一块牌子,工业公司是另一块牌子,我去哪个单位,不都是一样吗?”
  “这怎么能一样呢?”于蕊也插进话来,“公司是企业,重装办是机关,两者的区别大着呢。就算要派你去企业工作,也是应当先把你派遣到重装办,拿个行政编制,然后再到企业去任职,哪有直接就派往企业的道理?”
  我们平常说的“体制内单位”,其实是包含着三种类型的,分别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对应的编制也称为行政编、事业编和企业编。从行政到事业,或者从事业到企业,都是很容易的,相当于一种发配。而要反过来,从企业到事业,或者从事业到行政,就难比登天了。
  行政编意味着你是一名干部,也就是后世说的公务员,在本体系内熬资历提拔,最终能够成为封疆大吏。事业编相当于技术人员,比如教师、医生等等,混得再好,也就是在本单位、本系统内当个教授,或者当个领导,在权力方面的空间是很有限的。而企业编就更苦逼了,完全就是出大力、流大汗的命,过上几年,等到国企大量破产、改制的时候,企业人员连手上的铁饭碗都会锈掉,实在算是体制内地位最低的一层了。
  王振斌、于蕊都是在体制内厮混多年的,对于这个问题看得非常透彻。在他们想来,就算是重装办要另挂一块牌子,搞一个工业公司来执行一些经济管理的职能,冯啸辰应当去的也是重装办那边,而不是一步到位地直接进入公司。以重装办干部的身份到公司去工作,可谓是进而攻、退可守。干出成绩了,能够在体制内得到提升,干不出成绩,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回机关去看报喝茶,过上旱涝保收的生活。而反过来,如果是直接到公司去,未来想往行政机关调动就困难了。
  “我觉得你们那个罗主任也太薄情了,你为他鞍前马后干了多少工作,他怎么也不帮你一把?就算不能把你弄到经委那个好一点的司局去任职,直接把你招回重装办总是可以的吧?哪有让你去公司的道理。”于蕊愤愤然地说道。
  王振斌则道:“小冯,我觉得这件事还可挽回,你的能力,大家都是知道的。你的导师沈老师也有很多关系,让他出个面,给你找个别的部委,没有任何难度。像小谢去的财政部,就是一个好单位。我们计委也不错,你如果想来计委,我去找人帮你推荐一下,应当也是不成问题的。”
  冯啸辰笑了,老大哥和老大姐的美意,他是明白的。别说是站在1987年的时空,就算是到了后世,到有实权的大部委去工作,也是许多高学历人才的首选,而到企业去就只能算是退而求其次了。在时下,各部委都缺乏高学历的人才,一个硕士在任何一家部委里都属于香饽饽,是大家争着要的。冯啸辰但凡想去哪个部委工作,根本用不着去找什么关系,投个简历就行了。
  可是,冯啸辰毕竟不是一个寻常人,他有自己的企业,早已跻身于时下的顶级富豪之列,无须为五斗米折腰了。作为一名穿越者,他的理想也不是追求在人前有何种风光,而是想扎扎实实地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够为这个不同的时空做出一些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去企业与去机关,又有何区别呢?
  事实上,让冯啸辰到企业工作,也是罗翔飞与张克艰商量过的结果,并且征求过了冯啸辰的意见。冯啸辰挂在他父母名下的那几家企业,是他的硬伤。机关干部与商业公司有过多瓜葛,是非常犯忌讳的,更不用说他实际上就是这些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冯啸辰职位低的时候还无所谓,如果他能够得到提拔,走上更高的岗位,那么领导干部经商问题,就会成为他的致命弱点。
  而到企业去工作,这方面的要求就没那么严格了,只要冯啸辰不损公肥私,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人拿他办私人企业的事情来发难。
  此外,冯啸辰行事不拘一格,有时候难免会说一些出格的话,甚至办一些出格的事。这种工作作风,在机关里也是颇为忌讳的,而到企业里,就属于“有开拓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正因为有这样考虑,罗翔飞便提出让冯啸辰到企业去工作,不要介入官场,专心致志地做那些促进产业发展的正事。至于说到企业编制会不会限制他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事在人为的事情。他真的做出了成绩,能够提拔到部委来独当一面的时候,还会受到什么编制的约束吗?
  关于这些事,冯啸辰也不便向同学们说起,倒是导师沈荣儒洞若观火,明白罗翔飞这个安排背后的苦心,还专门找冯啸辰谈了一次,暗示他说有高层的领导对他也颇有兴趣,他尽管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本事,等到要叙功晋升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来为他扫清障碍的。
  首都机场,祁瑞仓推着自己硕大的行李箱,在同学们的目送下走向安检通道。临告别时,他握着每一位同学的手,自信满满地说道:
  “我会回来的,历史将会证明我是正确的。”
  “历史将会证明我们是正确的。”冯啸辰与祁瑞仓握手时,笑呵呵地替他做出一点小小的纠正。
  “哈哈,这是不可能的。我和你们,只能有一方是正确的。而我坚信,正确的一定是我,未来的中国一定是市场化的中国。”祁瑞仓坚持道。
  “未来的中国,一会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中国。”冯啸辰继续纠正道。
  “嗯哼,那就让历史来检验吧!”
  “历史会做出检验的!”
  波音747腾空而起,载着一代人探索强国之路的理想,飞向远方……
(第一卷
终)
第二卷
中流击水
卷首语:
90年代,装备工业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已经初具规模,而国际竞争力也日益激烈,试看装备人如何中流击水!
第五百零四章
倒了一座分馏塔
  1992年夏,墨西哥东南部的佩罗市。
  这是一座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太平洋的海风带来丰沛的雨水,孕育出宽阔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海浪长年累月地冲刷着海滩,留下大片洁白如银的天然浴场,让来自于全球的观光客流连忘返。
  城市北部,距离海滨大约一两公里的地方,有一片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规模颇为壮观。站在工地之中,举目望去,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塔、罐等巨型容器,还有密密麻麻的各类管线,往来如织,透出浓浓的工业之美。在工地的大门外,支着一块巨幅标牌,上面写着工程的名称:
  豪格化工有限公司佩罗工厂。
  此时此刻,化工厂工地静寂无声,所有的工程机械都已经停下,往日里那些炫目的电焊火花也无从寻觅。在一座横卧在地上的大型分馏塔旁边,站着一群不同肤色的人员。虽然正是阳光明媚,这些人的脸上却丝毫看不到什么温馨、闲逸的神情,代之以令人压抑的凝重。
  “内田先生,请你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业主方代表厄斯金用手指着眼前那座倒伏下来的分馏塔,冷冷地向面前那位西服革履、满脸谦恭之色的日本人问道。
  这是一座高达20多米的分馏塔,重量达到了100多吨。它原本应当是矗立在钢制底座上的,但昨晚的一场大风,却让它的底座齐根折断,塔体一下子倾倒,砸坏了旁边的一组管线,还造成了两名巡夜工人的轻伤。其实,大家还得庆幸这场事故是发生在夜间,周围没有什么施工人员,如果是在白天发生这样的事故,伤亡情况恐怕就不会如此轻微了。
  被厄斯金质问的那位,正是日本池谷制作所的销售总监内田悠。而这座化工厂,也正是由池谷制作所负责建设的。内田悠此前正在美国参加一个会议,得到消息,便连夜赶过来了。看到事故现场的情况,内田悠也是惊得目瞪口呆。要知道,昨天晚上的风并不算特别大,池谷制作所原来的设计是能够抵御飓风袭击的,如果在这样一场寻常的大风中就出现设备坍塌的事故,这家工厂也就没必要再建下去了。
  “这是一个意外。”
  内田悠向厄斯金鞠了一个90度的躬,满含歉意地说道。
  “我当然知道这是一个意外,但贵公司怎么解释这种意外呢?”厄斯金没好气地说道,“现在只是建设阶段,出现这种情况还有挽回的余地。如果是已经开始生产了,一座分馏塔这样倒掉,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你考虑过没有?”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在投产之前,我们一定会进行严格的检验,绝对不会留下存在问题的设备。”内田悠汗流浃背地回答道。作为一家化工设备企业的销售总监,他甚至比厄斯金更知道设备坍塌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化工厂的中间产品往往都有剧毒、易燃、易爆等特点,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一座分馏塔倒掉,并砸断了一些输送中间产品的管道,其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
  “我们的技术人员已经上了飞机,明天就能够抵达佩罗,具体的事故原因,将会在他们进行检测之后得出。在此之前,我们将停止全部建设工作,并对已经安装完成的设备进行检查,保证不发生类似事件。”内田悠一边说着一边鞠躬,略有些谢顶的脑门一上一下地晃动着,不一会工夫就已经把厄斯金给晃晕了。
  “好吧,那我们就等待你们的检查结果,因为耽误进度而导致的损失,要由贵方全部承担。”厄斯金毫不客气地说道。
  “会的,我们一定会承担所有的损失。”内田悠保证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2/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