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2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7/451

  “这可会得罪相当一批人啊。”潘才山提醒道。
  韩江月道:“那有啥办法?我总不能让那些根本不懂技术的工人占着重要的岗位吧?”
  “他们如果不服,让他们找我来。”宁默又牛烘烘地发话了,换来的自然是众人集体给他的白眼。
  “有人受损,就必然有人得利。曹昌盛这样一个人被定为四级工,肯定有很多人是不服气的,尤其是那些级别比他低,但技术比他好的工人。如果重新定级,这些工人是会支持你的。”冯啸辰分析道。
  潘才山道:“小冯说得对,搞管理,就得拉一派,打一派,只要支持你的人更多,那几个反对你的人也就掀不起大浪了。最重要的是,你们必须尽快地做出业绩来,让工人们能够看到实惠,最好是拿到实惠。只要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大家的顾虑就都消除了,曹昌盛之流也就没有市场了。”
  “这一点,潘厂长尽可放心,我已经打了电话回明州,让我们分管生产的副厂长余淳安马上赶过来。他一到,就会开始安排生产任务,然后我们就会按照生产定额发放工资。只要工人肯干,他们这个月拿到的工资肯定会比原来在沈重更多的。”韩江月说道。
  冯啸辰笑着看了看潘才山,道:“潘厂长,小韩他们这边如果恢复了生产,你的压力就大了。减速机分厂的工人能够拿到高薪,其他的工人还不得闹翻了,说你这个厂长偏心眼呢。”
  “哈哈,就是要他们这样说呢。”潘才山笑道,“韩总如果能够给我们做个示范,那么其他分厂要搞改制,难度就没这么大了。凡事都需要有个带头的,韩总算是给我们带了一个好头呢。”
  韩江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这算什么带好头,不过就是来得早一点而已。冯助理给我打电话,说让我过来帮忙,我哪敢耽搁。再说,潘厂长也是小宁的长辈,潘厂长这边的事情,我们也得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的。”
  韩江月一番话,同时拍了冯啸辰和潘才山两边的马屁。其实,所谓考虑潘才山与宁默之间的关系,不过是韩江月的一句乖巧话而已,冯啸辰的邀请才是她到沈阳来的主要原因。韩江月能够顺利承包新液压,冯啸辰是出了一份力的。这几年,冯啸辰利用在装备行业中的关系,给新液压介绍了不少业务,算是新液压最重要的社会关系,韩江月不能不给他面子。
  当然,韩江月前面说的理由也是存在的,那就是新液压近年来的确正准备进入减速机市场,沈重减速机分厂的技术和熟练工人,都是韩江月所迫切需要的。她现在是个商人,讲究的是在商言商,完全没有好处的事情,她是肯定不会做的。
  潘才山知道韩江月的话只是客套,但也没去挑破。不管怎么说,韩江月的确是到沈阳来了,是来给他帮忙的。他说道:“感谢韩总的支持,新液压入股减速机分厂的事情,我会尽快办理。手续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你们的考核工作随时都可以开始,以你们的名义也行,以沈重的名义也行。国家给我们的时间很紧张,减速机分厂的事情做好了,我们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
第五百七十六章
输血还是抽血
  新液压对减速机分厂的兼并,在沈重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波澜。几乎所有的干部职工都密切关注着韩江月等人在减速机分厂的动作,并据此分析自己将要面临的命运。
  在沈重控股公司的支持下,韩江月在减速机分厂对工人进行了全面考核,诸如曹昌盛那样不学无术的工人被直接降级,由中级技工变成了没有技术等级的普工。这些人当然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在考核结果公布之后,便举行了抗议活动。
  他们先是在自己的分厂里抗议,但没什么效果。韩江月用高薪的承诺笼络住了一批有技术而且也愿意合作的工人,这些人成为韩江月的后盾,当曹昌盛等人开始闹事的时候,这些工人便站出来予以了回击。毕竟想做踏踏实实做事的人还是占多数的,曹昌盛这些人势薄力单,没占到什么好处,只能转而向控股公司讨说法去了。
  易耀忠、郑群等人落马之后,孟凡泽协调从各地抽调来了一批得力干部,充实到了沈重的领导班子里。这些人原本能力就比较强,加上任职之前都得到了指示,让他们要放手工作。未来上级会视他们在沈重的工作情况考虑对他们的提拔,因此到任之后,个个兢兢业业,做事十分勤谨。
  面对着这样一个战斗力极强的领导团队,曹昌盛等人自然是讨不到什么便宜的。一些人见形势不妙,便当了缩头乌龟,或者是回去向韩江月输诚,表示要痛改前非,好好学技术。另外一些人则抱着侥幸心理,试图再到市里去寻求支持,沈阳市政府如何处置这些上访者,就是题外话了。
  在减速机分厂轰轰烈烈进行改制的同时,其他分厂以及后勤各机构的兼并、重组也陆续展开了。由于国企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种种约束,要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难度很大,因此这一轮对沈重的兼并重组主力都是非公有经济,尤以华东、华南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为甚。
  温州“轴承大王”姚伟强斥资800万收购了沈重原来的轴承车间。他原本就是一名轴承销售商,手里攥着大把的轴承订单,此时便拿过来交给轴承车间生产。在完成收购的当月,轴承车间就实现了扭亏,所有的工人除领到全额工资之外,还拿到了久违的奖金,一时间轰动了全厂。
  姚伟强除了自己出钱之外,还带来了另外几十名温州商人,这些人有做紧固件业务的,有做齿轮业务的,他们或是独资收购,或者合股收购,也消化掉了沈重的好几个车间。
  陈抒涵领着一伙餐饮业界的同行也来了,他们看中的目标是沈重的后勤产业。原来的沈重食堂被收购,改造成了一家大众餐厅,同样向全厂职工提供工作餐服务。原来的沈重招待所变成了一家宾馆,面向社会开放。原来需要厂里补助才能生存下去的招待所,在被收购之后居然实现了盈利,这其中的缘由也不必去探究了。
  作为冯啸辰的老朋友兼铁杆粉丝,阮福根自然也不会缺席这一轮对沈重的救助,毕竟这也是为冯啸辰刷政绩的事情。不过,当阮福根提出他的需求时,却把众人都给难住了。
  “招收300名有经验的电焊工、钳工、锻工、铸造工到海东工作,必要时还要能够到国外的工地去工作。”
  潘才山皱着眉头,看着眼前这位浑身珠光宝气的海东老板,心里老大不痛快。
  “阮总,振兴工作小组请您到沈阳来,是来给沈阳输血的,可是你这样做,相当于是抽血了吧?这是不是和冯组长他们的要求有些不太符合啊。”新任的沈重副厂长张越用委婉的口气说道,同时用眼睛看了看坐在旁边的冯啸辰。冯啸辰只是还以微微一笑,而没有吭声,他要等阮福根自己给出一个解释。
  阮福根一脸抱歉的神色,对众人说道:“冯助理、潘厂长、张厂长,我也实在是有些难处啊。冯助理给我打电话,让我来支援沈阳,我是没啥说的,马上买火车票就赶过来了。可具体怎么支援,我现在也是很为难。韩总、姚总他们都是直接兼并了一个车间,变成自己在沈阳的分厂。可我们全福机械公司的生产有点不一样,我们做的设备是一个整体,不可能拆分成两半,一半在海东生产,另一半在沈阳生产,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光是半成品运输都吃不消,万一中间有点什么设计上的调整,要做返工之类的,就更没办法了。”
  “这个倒也是。”潘才山点了点头,他知道阮福根的企业是做化工设备的,这类设备讲究的就是整体性,把生产分到两个相距一千多公里的地方,也的确是不合适的。
  阮福根得到潘才山的肯定,心里踏实了几分,他继续说道:“我是看到沈重这边开工不足,很多工人都下岗在家里呆着了,就想着是不是可以招聘一些人到我们海东那边去。我们厂子里现在用的很多都是内地来的农民工,这些人出力气是没问题的,但技术上还远远不够。沈重的工人技术,我是完全放心的,只要他们愿意到我那里去,工资起码能够翻倍,这个我是敢保证的。”
  “可是这些工人一抽走,我们沈重剩下的就都是老弱病残了。”张越说道,他原来也是在工业企业里当领导的,对于技术工人的重要性是非常清楚的。
  冯啸辰插话道:“我倒觉得老阮的想法也有些道理。沈阳这个地方,甚至是整个辽宁省,工厂密度太大了,有上千万的产业工人,要想全部在当地消化,恐怕是不可能的。未来咱们国家的工业重心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沿海、沿江地带,辽宁的工人肯定要向那边转移,才是最终的出路。至于张厂长说担心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我想也不至于吧,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南下的,阮老板那里能够吸纳的人也是有限的,你们说是不是?”
  “是啊是啊,我这次准备招300人,相对于沈重来说,就是九牛一毛嘛。”阮福根颇有点顺竿爬的天赋,赶紧附和道。
  张越没好气地说道:“阮总,你如果要300个家属工,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你了,别说300,就是3000我也不会说一个不字。可问题是,你要招的,都是我们的骨干。这些骨干走了,剩下的人就更没法活了。”
  阮福根有些尴尬说道:“张厂长,普通工人我们那里可真的不缺,现在内地到我们那里去打工的人特别多,随便招呼一下,要个几百人根本不成问题。我们缺的就是有技术的工人,我们那里一个四级工都当成宝贝一样,你们这里大把大把的五级工、六级工,就成天在家里呆着打扑克,这不是浪费吗?”
  “谁说他们会一直呆着没事?我们这不也正在积极开拓业务吗?”张越反驳道,不过他的口气已经没有那么硬了,因为所谓开拓业务,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个设想而已。就算能够开拓出一些业务,要消化掉这么多高级技术工人,也是有难度的。
  “好吧,那我们就帮着阮老板招人吧。”潘才山也想明白了。上级派他到沈重来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一万多人吃饭的问题。有技术的工人能够找到出路,也算是减轻了厂子的负担,至于说剩下那些技术水平不行的,回头再想办法吧。毕竟需要安置的人数减少了,问题总是更好办一些的。
  至于说万一需要高级技工来撑场子,沈阳还有一大堆其他企业,那里也有大批技术工人闲着的,届时再招人就是了。
  “这样吧,老阮,你的招聘范围,先限定在沈重,如果你需要的人手在沈重招不满,再扩展到沈阳的其他企业去,你觉得如何?”冯啸辰向阮福根问道。
  阮福根道:“那是肯定的,我到沈阳来,就是来听冯助理招呼的嘛,冯助理说怎么办,我就怎么办,绝无二话。”
  潘才山在旁边听着,觉得好生诧异,便笑着对冯啸辰说道:“小冯,你不会是拿住了阮老板的什么把柄吧?人家凭什么这样听你的。”
  阮福根赶紧解释道:“潘厂长,不是这样的。冯助理对我们全福公司有恩,我们海东人是讲究知恩图报的。”
  冯啸辰笑而不语,阮福根说他到沈阳来是因为知恩图报,这种话也就是听听而已。其实他到沈阳的最主要原因是盯上了这里大量的高级技工,这是全福公司最稀缺的资源。全福公司也不是没有自己培养出来的技工,但与国营大厂的高级技工相比,绝对只能算是米粒之光,无法与日月同辉。早些年,阮福根想到国营大厂去挖个技工,可谓是难于上青天。现在机会来了,像沈重这样的大企业陷入了困境,大批工人赋闲在家,他岂有不趁火打劫的道理?
  当然,冯啸辰对于阮福根的这种行为并不排斥,这些人到阮福根那里去,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远比躺在家里等着吃救济要强得多了。
第五百七十七章
同学来了
  “巧娣,你说我要不要到海东去?”
  工人新村的一处单元房里,六级钳工古国庆手里捏着一支烟,紧锁着眉头向坐在一旁的妻子柳巧娣问道。其实,这个问题他们已经讨论了一个下午,光从地上那数十个烟蒂就能够看出夫妻俩的纠结了。
  “那个阮老板说,像我这样的技术,到了那边起码是200块钱的工资,干得好还有奖金,一个月拿三四百都不成问题。”古国庆道。
  “可是,人家说南方夏天可热了,咱们北方人去了能受得了吗?”柳巧娣质疑道。
  古国庆苦笑着叹了口气,道:“这倒不是我担心的事情,人家南方人不也活得好好的,咱就是一个出力气的工人,哪有那么娇气。我担心的是,我这一走,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你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呢。”
  柳巧娣低下头,道:“是啊,你爸的身体也不好,万一犯个病啥的,家里没个男人,连送他上医院都麻烦。”
  “这个倒是可以让邻居帮帮忙。”
  “可住了院要照顾怎么办,总不能天天送饭也请别人去吧?小亮马上就要上初二了,我听人说,初二最关键了,如果没学好,以后成绩就赶不上去了。他又不听我的话,你在家里还好一点,你这一到海东去,他还不就放了羊了?”
  “可是,我如果不去海东,光靠厂里发的这70%工资,这日子怎么过?以后孩子念书,娶媳妇,不都得花钱,我不趁现在身体好,多挣一点,以后怎么办?”
  “唉,咱们厂怎么就垮了呢?如果咱们厂能恢复生产,不就啥事都没有了吗?”
  “我倒是听说新来的潘厂长、张厂长他们在联系业务呢,没准真能找到点活干……”
  “要不……咱们再等等?”
  “就怕再等等,海东这边的机会也没了……”
  “真是难办……”
  阮福根说一声招工倒是挺容易,但要让沈重的工人到海东去工作,却是有着无穷的难处。尽管时下全国已经有上亿的农民离乡背井前往沿海地区务工,但在辽宁省,这种风气还不盛行。尤其是对于沈重的这些国企职工而言,离开自己的单位,到遥远的南方去给私人老板打工,在心理上是有一个很大的坎要过的。这个坎既包括了那些放不下来的国企职工的优越感,也包括了对于陌生的远方所存在的恐惧感。
  当然,更现实的问题就是家庭的拖累,阮福根他们愿意招募的人员,基本上都是30至40岁、身强力壮并且有足够技术的中青年工人,而这些人又恰恰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个个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不是能够随随便便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
  “厂里能不能把这些家政服务承担下来?”冯啸辰试探着向潘才山问道。
  潘才山把眼一瞪,道:“这怎么可能?厂子都让你们给拆得四分五裂了,你现在跟我说要把家政服务担下来,我让谁去担?”
  “成立家政公司啊。”冯啸辰道,“咱们不是留下了一批家庭妇女吗?还有一些技术不行的普工,这些人干家政是没问题的,干脆成立一个家政公司,让他们把那些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家庭的家务劳动包下来,比如给老年人搞老年餐厅,给孩子们弄个课后托管班,还有帮着买菜做饭的,帮着打扫卫生的,帮着通下水道的,这种业务未来肯定会火,自己就能够盈利的。”
  张越道:“冯助理说的这种家政公司,我原来那里是有的。不过,如果要在沈重搞一个家政公司,还要把这么多人捏合到一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谁能来做呢?”
  “咱们厂原来后勤的人行不行?”冯啸辰问道。
  潘才山摇摇头道:“那些人不行,他们没有经营能力,当惯了干部,要让他们去做侍候人的事情,怕是干不下来的。”
  张越笑道:“冯助理,我怎么听说前些天厂里来的那位南江省春天酒楼的女老总,是你的大姐,你能不能请她来牵头,搞个家政公司起来。”
  冯啸辰大摇其头:“这个怕是有点难度。陈总是开酒楼的,和家政也是隔着行呢。再说,人家一个分分钟赚好几千块钱的大老总,怎么可能有时间来管这种家长里短的事情?我跟陈总熟归熟,这种事我还真开不了口。”
  “那就麻烦了。”张越道,“看来只能继续去联系外援,看看有没有愿意来开家政公司的。另外,光有人还不够,还得有资金支持才行。”
  一干人正聊到此,潘才山的秘书进来汇报,称从京城来了一帮人,指名道姓要见冯啸辰,还说是来给冯啸辰帮忙的。冯啸辰闻听,连忙吩咐把这些人请到潘才山的办公室来,在他想来,专程跑到沈阳来给自己帮忙的人,肯定就是冲着沈重这件事来的,那么请潘才山、张越他们一同会同,也就很正常了。
  少顷工夫,秘书领着一行人进来了。这些人一进门,倒把冯啸辰给吓了一跳。
  “老王,于姐,还有你们几位,怎么你们都来了?”冯啸辰情急之下,都有些语无伦次了。
  原来,这群人正是冯啸辰读研究生时候的同班同学,王振斌、于蕊、谢克力、丁士宽、祁瑞仓,一个不剩都来了,简直就是战略班在沈阳开同学会的架式。
  听到冯啸辰的介绍,潘才山和张越也都慌了。这一群人中,王振斌是国家计委的副司长,于蕊是国家妇联的副部长,谢克力在财政部也是副司长,这一下就有三个副司级干部了。至于丁士宽和祁瑞仓,两个人都在学界,也是小有名气的青年经济学家,话语权不亚于部委里的司局级干部。这样一个组合莅临沈重,潘才山、张越还能坐得住吗。
  “要不,冯助理你就去陪你们同学吧,晚上我老潘私人掏腰包设宴,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给大家接风洗尘,你们看如何?”
  一通寒暄过后,潘才山向冯啸辰说道。在他想来,这些人到沈阳来,肯定是专程来看冯啸辰的,借这个由头算是出来玩玩。这种事,潘才山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7/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