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0/451

  时下的欧洲资本市场,与80年代中期已经有所不同。在当年,欧洲市场上有大量的游资,急于找到投资去向,中国装备工业科技基金的发行,正迎合了这种需求。而到90年代中期,欧洲经济开始陷入沼泽泥潭,各国财政赤字不断上升,失业率高企不下,内部的资金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哪里还有闲钱在中国进行长线投资。
  欧洲经济衰退,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内因来说,是受到福利社会的拖累,百姓不愿意干活,却要求超前的享受,寅吃卯粮,家底日益掏空。从外因来说,苏联的解体使美国失去了最大的军事竞争对手,广场协议打折了日本的腰杆子,让美国解除了经济上的心腹大患,中国又尚未达到让美国重视的程度,于是欧洲便成为美国要遏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或许是出于自保的目的,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成立了旨在与美国分庭抗礼的欧盟,触动了美国的逆鳞,美欧关系开始恶化,欧洲的发展自然也就遭遇了危机。
  冯啸辰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一向极其关注,再加上还有一个在美国当银行家的叔叔,自然也知道欧洲目前的状况。他并没有打算复制过去的模式,而是提出了一个组团出海去海外淘金的战略。
  赚海外的钱,同样也不算是什么新鲜思路了。重装办至少在10年前就已经力促各家装备制造企业前往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设备销售,目前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地还有一些中国承建的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不过,冯啸辰这一次提出的做法,比以往要更为大胆,他要求各家装备企业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装备展会,到一流的舞台上去与国际巨头当场角逐。
  “啸辰,这个想法有点太超前了吧?咱们的技术水平,和欧美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啊!”吴仕灿这样对冯啸辰劝诫道。
  “可是,咱们的东西便宜啊。”冯啸辰笑嘻嘻地回答道。
  “人家的品牌知名度比咱们高多了。”钟启帆也提醒道。
  “可是,咱们的东西便宜啊。”冯啸辰道。
  “那些国外大企业,都有成熟的销售渠道,咱们只怕是拼不过他们吧?”市场部的张瀚匀道。
  “可是,咱们的东西便宜啊。”冯啸辰还是这句话。
  “啸辰,咱们能不提便宜的事情吗?”王根基忍无可忍了。
  “那么……”冯啸辰想了一小会,最后蹦出了一句:“咱们物美价廉啊。”
  众人全都崩溃了,这不还是一回事吗?合着这位新上任的总经理,手上就攥着这一张牌呢,自己还以为他有硬的底牌。
  冯啸辰也是存心跟大家逗乐,见大家都被自己给逼疯了,便笑呵呵地说道:
  “各位,不是我成心,而是你们说的都很对,咱们技术不行、品牌不行、渠道不行,的确是没有太多优势。但在今天的世界上,价格便宜就是一个极大的竞争力。其实大家都清楚的,咱们的产品虽然说技术水平不如西方国家,但主要的性能指标都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了。西方国家产品比我们强的地方,不过是更方便、更环保、更耐用、更美观。这些东西重要不重要呢?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用户,甚至包括发达国家的用户来说,花几倍的价钱只为了方便、环保、耐用、美观,是很不值得的。当今科技发展速度极快,十年前的产品,放到今天就已经过时了。花几倍的钱买一套能够耐用50年的设备,既无必要,也不经济。一台设备用上几年就扔掉,换更高科技的设备,这才是一种理性的做法。在这方面,物美价廉这个特点就很重要了。就说你们各位,10年前买的老冰箱是不是还在用呢,有没有抱怨过冰箱质量太好,弄得你们没有了换冰箱的由头?”
  一句话让大家又笑起来了。可不是吗,在座各位都算是成功人士,是中国第一拨有钱买冰箱的人。10多年前一台冰箱2000多块钱,买回家去可谓是风光无限。可这几年市场上的冰箱越来越便宜,功能越来越多,外观越来越漂亮,他们这些人中间十个中有八个都不止一次地生出过怨言,盼着家里的冰箱赶紧出点故障,最好是那种根本修不好的故障,这样就可以去换一台更新更炫的冰箱了。
  推广到装备工业方面,似乎也有这样的情况。六七十年代建成的那批炼钢电炉、燃气轮机,如今运转还非常良好,但技术却已严重落后了。炼钢电炉已经发展到超高功率,火电设备讲究的是超超临界,新技术更节能高效,谁不喜欢?可如果为了采用新技术而把还能使用的旧装备淘汰掉,又让人有些心疼。早知道技术发展得这么快,当然还不如挑个便宜货先用着,过几年再换新的,至少损失也会小一点吧?
  中国的装备工业曾经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经过十几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如今在不少领域已经达到了西方国家八十年中期甚至后期的水平,与西方的差距也就一代左右。可以这样说,不提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就算是西方发达国家,许多企业里正在使用的设备,也并不比中国目前能够制造的设备更先进。如果中国能够提供廉价而又不算特别落后的设备,这些企业有什么理由不予以更新呢?
  西方装备巨头们生产的装备倒是更先进,但价格是中国产品的好几倍,换一套就能够让企业伤筋动骨,而且过几年又会过时,谁乐意把辛辛苦苦赚下来的钱都扔到这个坑里去?
  就这样,冯啸辰成功地说服了自己的下属们,又由这些下属去说服了他们各自负责联系的那些国内装备企业,让他们意识到目前已经到了出海去淘金的时候了。这一次,由装备工业公司牵头,组织全国十余家整机厂和二十余家配件厂前往慕尼黑参加国际工程装备博览会,就是冯啸辰组团出海战略的一部分。
第六百一十九章
找人买单
  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的事情,冯啸辰最早还是听王伟龙说的。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1)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际工业展会,每三年举办一次,旨在展示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的新成就,同时也是一次全球性的工程机械产品订货会。
  全球的工程机械市场目前主要为美、欧、日三方瓜分,大型企业有数十家,中小企业数以百计。用户如果要分别上门去与这些企业洽谈,交通费和时间成本都是非常可观的。再说,这类装备的订货也往往不是谈一次就可以的,而是需要货比三家,这样一来,举办集中的产品订货会就非常必要了。在这种订货会上,用户可以在这里对比不同厂商的产品,最终买到自己心仪的设备。
  在80年代之前,中国从未派团出席过慕尼黑工程机械博览会,甚至于这个名字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打开了国门,陆续开始接触到这些大型的国际展会,其中也包括了慕尼黑博览会。最初,前去参加慕尼黑的是国家机械进出口总公司的官员,他们去参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作为买家,采购西方企业生产的设备。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这种采购的规模也是非常小的,以至于在博览会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存在感。
  再往后,代表团中就出现了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技术人员的身影,他们到博览会上主要是为了现场观摩国外同行的产品,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以便改进自己的产品。1992年,罗冶提出了要到博览会上展出自家产品的申请,几经周折之后获得了国家的批准,但参会所需要的经费全部是由罗冶自己负担的。
  因为经费紧张,罗冶只安排了三名技术人员去参展,租借的展台不到30平米,只展出了一些产品图片,而没有实物的展示。罗冶最值得自豪的产品就是引进美国海菲公司技术生产的150吨电动轮自卸车,但这种车的体积堪比一间房子,重达几十吨,在国内运输的成本都非常可观,更别说要漂洋过海去德国。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罗冶能够派几个人过去展示一下图片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这毕竟是慕尼黑博览会上第一次飘扬起了五星红旗。
  “你们居然自费去参展了!”
  冯啸辰第一次听到王伟龙说起这件事的时候,颇有一些惊讶。中国企业敢于走出去,到国际展会上去抛头露脸,绝对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冯啸辰深为罗冶领导的魄力感到震惊。
  “我们也是想去试试吧。”王伟龙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其实这个主意正是他给厂长出的,因为他在几年前曾经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去观摩过慕尼黑博览会,从而萌生了让自己的企业去参展的想法。这一次参展,罗冶花掉了五万多美元的外汇,却颗粒无收,这让罗冶的厂长在上级领导那里丢了面子,据说还有领导在背地里说罗冶的厂长好大喜功云云。不过,厂长对出这个主意的王伟龙并没有任何一点抱怨的意思,这反而让王伟龙很是觉得内疚。
  冯啸辰的看法却是不同,对于王伟龙所说的连累厂长受批评的事情,他评价道:“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是开创了时代的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第一次参加慕尼黑博览会,这是会被记入历史史册的事情。”
  “但愿历史能够记住我们吧。”王伟龙讷讷地说道。
  “慕尼黑博览会是三年一届,那么下一届不是很快就要举办了吗?这一届,你们打算如何参与呢?”冯啸辰又向王伟龙问道。
  王伟龙摇头道:“我们估计是不会参与了。”
  “为什么?”
  “没有外汇啊。”王伟龙解释道,“上一次,我们花了5万多美元的外汇,结果一个合同也没签下来,人家都说我们是借机去游山玩水的。这一次,我们就算想去,也过不了外汇这一关。”
  王伟龙的话很快就得到了验证,当装备工业公司向几家生产工程机械的企业发出参加慕尼黑博览会邀请的时候,这些企业不约而同地表示了为难,主要的理由就是所需的外汇难以解决。参加一次博览会,需要租场地,派工作人员,这都是需要花钱的事情。如果再想把产品运过去参展,花费就更大了。这些企业的领导可不像冯啸辰那么乐观,他们都是走一步看两步的人,对于能够在博览会上签下订单,他们实在是缺乏信心。如果去参展,却签不回单子,又花了这么多钱,对上对下可就都不好交代了。
  “啸辰,你确信这一次大家能够签下订单吗?”
  王根基也曾在私底下这样问冯啸辰。
  冯啸辰道:“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我们的产品和别人相比,还有一些差距,用户会不会买账,谁也说不准。不过,我觉得就算是签不下订单,能够去露个面也是好的。”
  “一家花十万八万美元,就为了去露个面?”王根基撇着嘴说,“现在国家对外汇卡得非常严,咱们装备工业公司为参加这次展会申请外汇额度,也是打了十几个报告才批下来的。那些企业没有咱们的面子大,申请外汇就更困难了。”
  90年代中期的中国,还处于严重的外贸逆差之中,外汇是受到严格管控的。当然,相比80年代,情况又好得多了,那时候国家几乎没有机动外汇,像装备工业公司这种情况,就算打十几个报告,也不见得能够得到外汇额度。罗冶、林重这些企业,每年都有一些引进技术、设备的资金,也可以派一些人到国外去学习,但涉及到的外汇都是专款专用的。去参加博览会这种事情,实在是太稀罕了,也太超前了,各级领导还有些不适应呢。
  “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冯啸辰仰天长啸。想到新世纪以后中国的外汇多得没地方去,别说这种国有大型企业,就算是普通百姓,出国都是随随便便的事情,现在这种拘束,真是太让人憋屈了。
  “要不,咱们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国内吧,你想拿出口订单,呆在国内也同样可以拿到的,咱们过去不也把设备卖到非洲去了吗。”王根基好意地劝道。
  冯啸辰道:“不行,我们必须要出去。这一次或许我们拿不到订单,但至少我们宣示了存在感,让人家知道中国有一群企业在做工程机械,而且还做出了不错的成果。如果我们连展会都不参加,谁会知道我们呢?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咱们出现的次数多了,在客户的心目中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到时候我们如果上门去推销,也会获得更好的结果了。”
  “就为了一个存在感,就要花出去上百万美元,这也太贵了吧?”王根基嘟囔道,但他已经有几分被冯啸辰说服了。存在感这种事情,的确是需要经常刷一刷的,就算机关里的干部,也要经常到领导面前去走走,给领导留下一些印象,否则职务晋升的时候,谁能记得你呢?
  “要不,我去找找关系,看看能不能让哪个部门出面,帮咱们解决一下外汇额度的问题吧。”
  王根基在发完不着调的牢骚之后,还是打起精神开始想办法了。他是公司协作部的部长,原本就是干协调关系这桩活的,加上他还有一个不俗的家庭背景,在各部委都颇有一些人脉,可以办成一些常人办不成的难事。可惜,这一回他可没那么顺心,转了一大圈,他也没找到愿意出钱资助的单位。外汇这种事情实在是太敏感了,不少部委的朋友都跟他说,如果不涉及到外汇,仅仅是动用一些资金,大家想想办法都是能够解决的,但要用外汇,牵扯面就大了,没有中央领导的批示,谁也不敢擅自做主。
  冯啸辰当然也可以通过孟凡泽、董云峰等人的关系去向中央领导请求批准外汇额度,这件事本质上是没问题的,领导完全有可能支持。但是,他刚刚接手装备工业公司,就为这样的小事去麻烦老领导出面,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实在不行,就从自己身上出吧。
  这是冯啸辰最后想出来的办法。
  他当然不可能是直接掏私人的腰包去帮各家企业支付出国费用,这件事,他交给了辰宇信息公司的包成明,让包成明以信息公司的身份来操办。包成明靠做商业情报起家,可谓是朋友遍天下,操持这样的事情正好合适。
  经过一番运作,中国工程机械代表团终于成立了,主要成员是十几家整机厂,另外则还有一些做配件的企业。各家企业的出国费用完全辰宇信息公司负担,但同时他们也都与辰宇信息公司签订了一个协议,那就是如果哪家企业在博览会上签下了订单,则需要将订单金额的百分之一支付给辰宇信息公司作为平台使用费。包成明自己做了一个估算,发现如果中国展团能够在慕尼黑签下1亿美元的订单,那么这一趟他就有赚头了。
  至于说如果没有企业签下订单,辰宇公司将会有多大损失,包成明并不介意。富贵险中求,他如今也是能够赌得起的人了。
注释:
(1)德国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影响力最强的工程机械、建材机械、矿山机械以及建筑和工程车辆及设备的专业展览会,每三年定期在德国慕尼黑举办,被誉为工程机械界的奥林匹克。
第六百二十章
先担心产能
  包成明原先是浙江省温州地区行署的一名干部,生在温州这样一个经商氛围浓厚的地方,他想不去做点生意都难。当年,他作为一名机关干部,一无时间、二无本钱去经商,但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利用温州地区作为小五金商品集散地的特点,搞了一份油印的产品目录向前来采购商品的业务人员兜售,居然也赚了一些小钱。
  冯啸辰到温州去帮助轴承大王姚伟强成立“轴承产业诚信联盟”的时候,结识了包成明。冯啸辰看中包成明的商业头脑,鼓励他把卖信息的业务做大,并与他合作成立了辰宇商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商业情报的搜集与销售。
  得到冯啸辰在资金上的支持以及经营模式上的点拨之后,包成明如鱼得水,生意越做越大,一开始只是把触角伸向了全中国,这几年更是走出国门,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包成明的公司,目前已经有几百名信息分析人员,至于在各地的专职和兼职信息员,更是多达数千人。
  辰宇信息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制作各种商品的商情。所谓商情,其实就是各家企业的产品目录,比如说轴承行业有上千家企业,每家企业生产的轴承并不完全一致,价格也各有差异,客户想要采购轴承的时候,如果向各家企业分别询价,可谓是费时费力,而如果有一本囊括了各家企业产品的目录,就能够大大地节省他们的时间。商情就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出来的。
  包成明最初做商情的时候,向生产商是不收费的,相当于免费给别人打广告,人家当然乐意。公司主要是靠向采购方销售商情来获得收入,所得也就刚刚够弥补采集信息以及排版、印刷等方面的成本。但随着“辰宇商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生产商也开始重视这份商情了。为了能够在众多的生产商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客户的关注,生产商们不得不与包成明商量,表示愿意花钱购买商情上更好的位置,有些厂商甚至直接要求在商情中插入自己的彩页广告,而这无疑是要向包成明支付广告费的。
  就这样,一份商情愣是被包成明做成了专业媒体,广告收入远远超过了卖商情的收入。包成明的商人天份在商情中展现无疑,他不但把封面、封底、插页之类的地方开辟成了广告位,连每一页的页眉页脚都能够卖出一个好价钱。插入了大量广告的商情变得越来越厚,包成明于是给每份商情都配了一个塑料袋,这个塑料袋上自然也印着大幅的广告,而且收费是比商情里的一个彩版插页还要高得多。
  别忘了,包成明做的可不仅仅是一份商情,五金、化工、电子、纺织、医药……几乎每个领域都可以做一份单独的商情,这些商情有的是每月一期,有的是半月一期,公司赚钱简直比抢钱还快。当初提携过包成明的姚伟强虽然已经是国内名至实归的轴承大王,论起赚钱的速度都还得叹息自愧不如。
  在搜集各企业产品信息以编制商情的过程中,包成明还让业务员们深入地了解各家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甚至是各企业的内部八卦。这些信息被送到位于上海的辰宇信息公司总部,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商业情报数据库。辰宇信息公司在这个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新的业务,那就是为大客户提供情报支持,以指导它们在各地开展商业投资、合作等业务。
  这一次,冯啸辰找到包成明,提出希望由辰宇信息公司出资支持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前往慕尼黑参加工程机械展。作为一家企业,辰宇信息公司当然不可能是无偿地去做这件事,于是便有了前面所提到的分成协议,即所有接受辰宇信息公司资助前往慕尼黑参展的企业,在展会中所达成的销售,需要将销售额的百分之一作为平台使用费支付给辰宇公司。
  这就是一场赌博了。如果中国企业在慕尼黑有所斩获,那么辰宇公司就能够收回投资,甚至有可能盈利。但如果中国企业铩羽而归,辰宇公司投入的资金就算是打了水漂了。
  “如果亏本了,这笔钱从我的分红里扣。”
  这是冯啸辰与包成明商量此事时做出的承诺。
  包成明大摇其头:“冯总,你也太小瞧我老包的能耐了,有我出马,怎么可能不开张呢?我算过了,这次到慕尼黑去,最悲观的结果是不赔不赚,算是打了个广告。稍微乐观一点,我起码能赚回100万。”
  “承你的吉言。你如果能赚回100万,那就意味着我们这一趟起码要有2亿美元的收获,那可就算是开门红了。”冯啸辰笑呵呵地应道。
  带几十家企业出去,一次展会实现2亿美元的销售额,如果放到21世纪,那就算是很失败了。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能够有这样大的收获,绝对是放了一颗卫星了。冯啸辰对于这次展会也有一些期望,只是没到展会现场,他还不能确信,毕竟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到全球性的展会上去做生意还是比较陌生的事情。
  冯啸辰也是做好了两手准备。能够做成业务自然是最好的,辰宇公司能够收回投资,各家参展企业能够带回订单,自己在装备公司的“三把火”也就算是烧起来了。万一情况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乐观,国外客商不接受中国的产品,那么自己就算是自掏腰包刷政绩了。当初自己搞出这么个属于自己的产业,不也就是为了做这些事情的吗?
  听说装备工业公司找到了一家商业信息公司为大家提供支持,帮大家支付前往慕尼黑参展的费用,罗冶、林重等一干工程机械企业都来了劲头,迅速响应装备公司的号召,派出人员加入展团。
  罗冶是上一届慕尼黑展会上唯一参展的中国企业,但那一次它也只是派了三个人前往,带去了一些技术资料和图片,而没敢把自己的主打产品150吨电动轮自卸车的实物运过去,因为运输实物的成本实在是太大了。但这一回,有辰宇信息公司出钱,罗冶、林重等企业可就不客气了,罗冶送去了一台新开发的175吨自卸车,林重则送去了一台42立方米矿用挖掘机,这也是它在引进国外技术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自有知识产权产品。
  不过,展团里参展规模最大的还并不是罗冶和林重,而是一家名为辰宇工程机械公司的合资企业。这家企业不但派出了一个拥有10几名成员的销售团队,还运去了包括推土机、建筑用挖掘机、混凝土泵车等在内的五台工程机械。辰宇工程机械公司的参展费用是自己出的,没有花辰宇信息公司的钱,所以别人也就不便说什么了。
  至于这两家公司都以“辰宇”命名,其中是否有什么瓜葛,两家公司的人员都讳莫如深,其他人想问也问不出个名堂,索性也就不去管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0/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