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1/451

  “啸辰,你觉得我们这一次真的能够开门红吗?”
  站在室外展区的设备旁边,王伟龙又一次向冯啸辰提出了这个问题。同样的一句话,他在前来德国的飞机上已经向冯啸辰叨叨了几十遍。在他的内心,充满着渴望,盼着罗冶能够在这次展会上受到关注,哪怕只是卖出一台车,那也是一个“零的突破”了。这个梦想让他忐忑不安,一方面觉得中国还是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要在这样高级别的展会上得到客户的青睐几乎没有可能,另一方面又觉得有冯啸辰亲自出马,必定是会不同凡响的。
  冯啸辰呵呵一笑,说道:“老王,如果我是你,我就会担心另外一件事情了,这件事远比你现在担心的要大得多。”
  “什么事情?”王伟龙惊愕地望着冯啸辰,问道。
  冯啸辰道:“产能啊。如果一口气签下100台车的订单,你们能生产得出来吗?”
  “呃……”王伟龙哑了,好半天才苦笑着说道:“100台车,打死我也不敢想。这一次,能卖出去5台车,我就会连做梦都笑醒了。一台车48万美元,5台车就是240万,这可是外汇啊。”
  “区区240万美元就能让你笑醒了,瞧你这点出息。”冯啸辰嗤之以鼻。他和王伟龙已经有十几年的交情了,说话自然也是很随便的,王伟龙也不会跟他计较。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真的有可能卖个十几台车出去?”王伟龙被冯啸辰的信心感染了,他带着几分激动之色问道。
  冯啸辰正色道:“事在人为。咱们的产品虽然不如美国、德国的产品先进,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尤其是价格上的优势。老王,你应当有信心,要抓住一切机会推销咱们的产品,如果连你自己都没信心,客户又怎么会对你有信心呢?”
  “你说得对!”王伟龙的情绪被冯啸辰调动起来了,他挥了挥拳头,说道:“我们跟海菲公司学了五六年,早就出师了。这一回,就是要让海菲公司看看我们的竞争力。”
第六百二十一章
搅局者
  美国老牌工程机械企业海丁斯菲尔德公司的销售代表莱斯特站在自己的展区里,面色阴沉。这一天时间,到展区里来询问电动轮自卸车的客户有好几十拨,但迄今为止他却一桩销售意向都没有达成。除了一部分觉得产品某方面性能不能达到自己要求的客户之外,其余大约占七成的客户都向他提出了一个质疑:
  为什么你们的自卸车会这么贵?
  贵?
  莱斯特一开始对于这个问题觉得很是无法理解。电动轮自卸车是海菲公司的主打产品,20多年来定价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他们这次带来的185吨自卸车,销售价格是210万美元,这个价格比三年前只提高了5%,要知道,这三年的通货膨胀率也不止5%吧?
  全球能够生产自卸车的厂商并不多,生产电动轮自卸车的就更少了。海菲公司在这个行业里属于龙头老大,它的产品定价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他同类厂商的定价,例如德国普迈公司生产的180吨电动轮自卸车,定价就是198万美元,与海菲公司的定价差别不大。这种大载重量的自卸车几乎全部是应用于露天矿的,客户群非常稳定,大家对于产品的价格也是非常熟悉的。
  在以往,客户当然也抱怨过产品太贵的问题,但那仅仅是一种砍价策略而已,并非真的会因为价格高而放弃购买。但这一次,莱斯特能够感觉到客户的抱怨是真实的,自己报出来的价格,的确让客户望而却步了。
  “你觉得,什么样的价格才是能够接受的呢?”
  在接连听到好几位客户说出嫌价格太贵的意见之后,莱斯特终于忍不住,拉着一位自己熟悉的客户打听开了。
  “我认为,应当在60万美元左右,是比较合适的。”那客户支吾着说道。
  “60万!”莱斯特一下子就炸了,虽然作为一名销售人员,他的脾气一向是很不错的。
  “罗森,你开什么玩笑,你在什么地方见过60万一台的自卸车?”莱斯特没好气地向对方嚷道。
  “就在这个展厅里。”那位名叫罗森的客户认真地回答道。
  “60万美元一台?”
  “确切地说,是48万美元一台。”
  “我知道,那是日本人制造的25吨自卸车吧?”莱斯特不屑地说道。日本人就喜欢弄点小巧玲珑的东西,就像他们造的Walkman和小汽车一样。美国人向来是喜欢搞大玩艺的,185吨自卸车与25吨自卸车相比,不但体积大得多,技术难度也大得多,二者的价格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
  罗森摇摇头,道:“不是的,是中国人带来的175吨自卸车。虽然载重量比你们的车要少10吨,可是他们的价格却只有区区48万美元。”
  “原来是中国人!”莱斯特的眼睛里迸出了火花,他终于知道是谁在跟自己过不去了。
  十多年前,海菲公司接到了一笔来自于中国的订单,那是中国政府为一座露天矿采购的40台150吨电动轮自卸车。与其他的买主不同,中国政府提出这笔采购需要与技术转让相挂钩,海菲公司在向中国销售这些自卸车的同时,需要把自卸车的制造技术转让给一家名叫罗丘冶金机械厂的中国企业。
  乍听到中方的要求,海菲公司方面自然是不愿意答应的。但中国政府却一口咬定,声称如果海菲公司不愿意转让技术,中方宁可选择自己生产这些自卸车。海菲公司派出了技术人员到中国去考察,发现那家名叫罗冶的企业的确已经造出了一种载重120吨的电动轮自卸车,并通过工业实验,已经定型。虽说那辆车从设计到工艺满是破绽,与海菲公司的技术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但海菲公司还是从中嗅出了一些危险的气息,那就是中方具有改进自有技术的能力。如果他们真的把40台车的订单交给罗冶去完成,说不定罗冶就能够在制造这些产品的过程中积累下经验,从而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此时美国正处经济危机之中,海菲公司也迫切需要得到这笔订单来缓解财务上的困境,于是,海菲公司的高层便决定有所保留地接受中方的要求,向中方转让一部分自卸车技术,而把最核心的几项技术留在手上,作为未来继续与中国交易的砝码。
  那一次的合作,中方从海菲公司直接进口了20台自卸车,另外20台则由海菲公司与罗冶进行联合制造,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提供技术培训、专利授权等支持。
  在那之后,中国又向海菲公司订购过几个批次的自卸车,每一次都有一部分交给罗冶生产。海菲公司最开始是向罗冶提供若干关键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在自卸车的总成本中占据了三四成的比重。再往后,罗冶制造自卸车过程中需要外购的零部件数量逐渐减少,从三四成降到不足一成,甚至于这一成都已经不再必要,因为罗冶方面已经能够制造出大致相仿的替代品。
  意识到中国人已经掌握了150吨电动轮自卸车的生产技术,此后将会撇开自己,自行制造这种具有高附加值的装备,海菲公司决定在知识产权上给罗冶念一段紧箍咒。罗冶制造150吨自卸车使用的是海菲公司提供的图纸,即便是自己生产,也需要向海菲公司申请制造许可证并交纳授权费。授权费与整车的利润甚至是关键零部件的利益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当发现罗冶已经能够自行生产150吨自卸车时,海菲公司马上宣布中止与罗冶的合作,不再向罗冶发放制造许可证。
  当然,海菲公司也没有把话说死,它对罗冶开出的条件是,如果要继续获得制造许可,每台车的授权费要上升到20万美元,这差不多是拿走了罗冶全部的利润。
  按照海菲公司的想法,面对这个条件,中国方面要么是乖乖地交上授权费,相当于替海菲公司白打工,要么就选择直接购买海菲公司的产品,没准价格还能比罗冶自己制造更便宜。
  没曾想,中方的选择却是甩掉了海菲公司,自己另起炉灶地干起来了。罗冶抛弃了从海菲公司拿来的150吨自卸车的图纸,自行开发了175吨自卸车,其中非常巧妙地绕开了海菲公司的专利,使之成为一款罗冶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卸车。
  中方自己开发一款新型自卸车的难度有多大,莱斯特从公司技术部的同僚那里曾经了解过。因为海菲公司控制了一部分关键技术,没有向罗冶转让,所以罗冶要开发自己的自卸车,就必须先攻克这些关键技术,然后还要再提出有异于海菲公司现有专利的新技术,以绕开专利壁垒。
  海菲公司原本以为罗冶没有这样的能力,事实上,它向罗冶转让技术的一个目的,也是让罗冶习惯于“拿来主义”,从而荒废掉自己的研发能力。海菲公司没有想到,罗冶并没有因为获得了转让技术,就放弃自己的研发。它只是省下了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缩短了与海菲公司的技术差距。
  短短两三年时间,罗冶就拿出了自己的175吨自卸车产品,并且完成了工业实验。罗冶做工业实验的那个露天矿,恰好也有一批从海菲公司采购的自卸车,因此有海菲公司的技术人员经常前往进行修理维护。这些技术人员在矿山里见到了罗冶的新产品,并且凭着所观察到的情况做出了评估,认为罗冶的这种新产品性能可靠,技术水平与海菲公司已经没有了代差,充其量也就是油耗、无故障工作时间、噪音等方面的些许差距而已。
  在罗冶的175吨自卸车完成工业实验之后,中国方面就不再采购海菲公司的自卸车了,这让海菲公司失去了一个市场。不过,海菲公司倒也并不是光在这一棵树上吊死的,南美、澳大利亚、非洲等地都有大量的露天矿,这些露天矿是海菲公司的传统客户,每年的订单足够维持海菲公司的生存。
  让莱斯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人在实现了进口替代之后,居然就迫不及待地杀到国际市场上来了。他们带来了自己开发的175吨自卸车,还定了一个仅仅48万美元的低价,摆明了就是前来搅局的。48万美元的价格,对于海菲公司的自卸车来说,也就是刚够成本而已,如果考虑到销售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管理成本等等,这个价格就是完全亏本的。莱斯特并不认为中国人造的自卸车成本能够比海菲公司低多少,报出这么一个低价,简直就是赔本赚吆喝,图的是啥呢?
  “老朋友,相信我,中国人的产品根本就不可靠。说不定在你把它们买回去的第二天,它们就全都坏了。”莱斯特对罗森说道。
  “莱斯特,我想你是耸人听闻了。”罗森耸耸肩膀,满不在乎地说道:“中国人承诺会派出工程师常驻在我们的矿区,随时解决设备的故障。他们保证在2年之内设备的一切非人为故障都可以得到免费的维修,甚至于配件都是免费的。莱斯特,我觉得贵公司也应当向中国人学一学,人家那才是把顾客当成上帝呢。”
第六百二十二章
他乡遇故人
  “210万一台车,美国人也太黑心了。”
  就在莱斯特抱怨中国人定价太低的时候,中国工程机械展区里,罗冶的老工程师陈邦鹏也正在向冯啸辰等人发着感慨:
  “我们的175吨自卸车,满打满算,也就是300万人民币的成本,按照8.6的汇率,合35万美元。我们报48万美元一台,已经是很高的利润了。谁知道美国人比我们狠得多,一台车居然敢报210万,这不是坑人吗?”
  王伟龙颔首道:“的确,海菲的185吨自卸车,和我们的175吨自卸车,也就是差出10吨的载重量,其实在矿山应用上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他们的技术比我们的好,贵一点点也是合理的。可一口气贵出4倍多,这可就太过分了。”
  “那咱们过去引进海菲公司的自卸车,是什么价钱呢?”辰宇工程机械公司的领队杨海帆笑着问道。杨海帆和王伟龙早就认识,当初杨海帆替冯啸辰管理轴承公司,公司里的老工人就有相当一部分是王伟龙从罗冶帮他网罗来的。这次各家企业一同组团出来参展,大家吃住都在一起,关系又亲近了许多。
  王伟龙回忆了一下,点点头说:“当年咱们引进海菲公司的自卸车,价格可也真的不低呢。不过那时候汇率比较高,1美元换3块多钱的人民币,倒还没觉得海菲公司的价钱有多离谱。毕竟人家是国际知名大企业,东西贵也是正常的。现在咱们自己也会造自卸车了,质量和他们的差不了多少,再看他们的价钱,就觉得太高了。”
  “汇率的确是一个重要方面。”陈邦鹏道,“我记得十年前,美元换人民币也就是3块多钱,现在一下子提到8块6,翻了一番还多。如果还照着当年的汇率,咱们这台车恐怕报价也得有100万美元出头了,这样一比,海菲公司的车也就不太显得特别了。”
  “是啊,人民币降得太厉害了。”王伟龙感慨道,他看了看冯啸辰,问道:“小冯,你说咱们的人民币这样贬值,是不是吃亏了?”
  冯啸辰笑呵呵地反问道:“老王,你觉得你们一台车卖48万,亏不亏呢?”
  “当然不亏。”王伟龙斩钉截铁地答道。
  “如果我们提高到100万一台,你能卖得出去吗?”冯啸辰又问。
  “悬。”王伟龙道,“咱们的车和海菲公司的车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人家的车外观漂亮,耐用性也好,咱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买一台海菲的车,够买4辆咱们的车。如果把价钱提高到100万一台,我估计今天来洽谈的那些客户,恐怕就不会感兴趣了。”
  “那不就得了吗。”冯啸辰笑道,“既然咱们卖100万一台是不可能的,那还不如直接标价48万。只要还有赚头就行。100万一台,看着是利润更大,但卖不出去也是枉然。”
  “这话也对。”王伟龙释然了。以他的头脑,实在想不清楚人民币贬值对于整个国家到底是好是坏,但如果仅仅从罗冶的角度来说,好处是看得见的。100万美元也罢,48万美元也罢,最终都是要交给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罗冶只能拿到人民币。人民币只是相对于美元贬值了,在国内的价值没有贬,罗冶一台车卖48万美元,按8.6的汇率能换到400多万人民币,比在国内销售的利润要高得多,这就是大好事了。
  “老杨,你们带来的设备,价钱和国外厂商相比,怎么样?”聊完自己的产品,王伟龙把头转向杨海帆,问道。
  “和你们的情况差不多,也就是相当于德国人的四分之一左右,你没见来询价的那些客户眼睛都瞪圆了,一个个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呢。”杨海帆笑呵呵地说道。
  “可是,到现在为止,咱们还没开张呢。看来,光是便宜还不够啊,人家是老牌子,有信誉,客户对咱们还很不放心呢。”王伟龙说道。
  正聊着,只见展台外又走来了两名高鼻子的欧洲人,其中一位是刚刚来过的,自称是意大利泰利建筑工程公司的采购代表,名叫卡佩拉,至于另外一位,杨海帆觉得有些眼熟,似乎不久前还曾经见过,可一下子却是想不起来了。
  “卡佩拉先生,欢迎你再次光临,你是考虑好了吗?”杨海帆走上前去,热情地向卡佩拉打着招呼。刚才卡佩拉在这里问了许多问题,还让杨海帆带他到室外展厅去看过了产品的实物,显然是对中国产品很感兴趣的样子。不过,在问完有关技术指标、售后政策以及价格等问题之后,卡佩拉表示还要再和同事商量商量,现在看他带着另外一个人过来,没准这就是他的同事了。
  “这位是我们公司的工程师海因茨尔先生,我请他一道过来,是想再鉴定一下贵公司生产的混凝土泵车的技术指标。”卡佩拉向杨海帆介绍道。
  “很高兴认识你,杨先生。”那位名叫海因茨尔的西方人向杨海帆微微弯了弯腰,算是打过招呼了。
  “你好,海因茨尔先生。”杨海帆回答道,说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他心里那种熟悉的感觉又甚了几分,不由得抬眼认真看了看海因茨尔,试探着问道:“海因茨尔先生,恕我冒昧,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见过?”海因茨尔脸上无端地有了一些慌乱,他也看了看杨海帆,然后支吾着说道:“我想,或许杨先生只是见过和我长相差不多的人吧,我从来没有到过中国……”
  “哦,我到欧洲的次数也不多……”杨海帆应道,心里的疑团更重了。一般来说,当别人对你说或许见过你的时候,你的反应应当是有几分好奇,然后与对方共同回忆可能碰面的时机。而海因茨尔却是忙不迭地矢口否认,似乎是害怕对方认出自己的身份一般。一个建筑工程公司的工程师,有什么不敢见人的呢?莫非他的身份有假?
  想到此,杨海帆脑子里忽然一激灵,旋即嘴角便露出了一丝微笑。他终于想起来了,这个海因茨尔,他的确是见过的,但并不是最近,而是整整11年前。那是在1984年,冯啸辰刚刚向杨海帆提出开办工程机械公司的时候,他们二人共同前往欧洲去考察,其中一站便是德国老牌工程机械企业普迈公司。海因茨尔正是普迈公司的工程师,在那一次,就是这个海因茨尔,陪着他们参观了好几个车间。
  杨海帆清清楚楚地记得,在参观的时候,他向海因茨尔询问是否可以拍照,海因茨尔表示他可以随便拍,没有任何禁忌。一开始,杨海帆和冯啸辰还以为这是海因茨尔的一种善意,后来冯啸辰无意中听到海因茨尔与另外一位德国工人的交谈,才知道海因茨尔所以如此大度,是因为他坚信中国人看不懂这些生产过程,就算看懂了,也不可能从中学到什么技巧。
  海因茨尔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番话深深地刺激了冯啸辰和杨海帆,回国,杨海帆把所有的照片都冲洗出来,交给公司里的工程师去研读。工程师们从这些照片里找出许多蛛丝马迹,从中分析出了不少普迈的技术诀窍,并将其消化吸收,转化为辰宇工程机械公司的内部核心技术。
  杨海帆之所以觉得在不久前还见过海因茨尔,其实是因为他在不久前还与工程师们一起看过那组照片,其中有几张照片上就有海因茨尔的背影或者半个脸。海因茨尔的名字,在杨海帆心里也是留下了印象的,两边一对照,杨海帆也就想起此人了。
  既然想起了海因茨尔的身份,杨海帆也就明白眼前的事情了。从海因茨尔慌乱的表情来看,他显然并不是泰利公司的雇员,而是仍然在普迈公司工作,这一回只是乔装改扮来看辰宇公司的产品而已。至于他是应泰利公司的要求,来帮泰利公司验货,还是以同行的身份,来探辰宇公司的虚实,杨海帆一时间还分析不出来。不过,杨海帆倒不急于去揭穿海因茨尔的身份,反正自己也没什么需要隐瞒的东西,他想看,就让他看好了。
  “卡佩拉先生,我记得你刚才是对我们的混凝土泵车感兴趣,现在你与海因茨尔先生同来,也是打算了解泵车的情况吗?”杨海帆撇开了有关海因茨尔的话题,转对卡佩拉说道。
  “是的,我们公司对贵公司生产的混凝土泵车有一些兴趣。不过,我们对贵公司的产品价格还有一些疑虑。欧洲市场上同类的泵车价格都在25万美元以上,而你们的报价却只有5.8万美元,我想知道,你们能够以如此低的价格提供这种产品,是什么原因呢?”卡佩拉直言不讳地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1/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