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8/451

  王启洲问道:“怎么,小冯平日里生活非常朴素吗?”
  “是啊,和研究所其他的年轻人没什么区别,也就是偶尔会穿一套好的西装出来,他说是在德国的时候,他奶奶替他买的。”
  “嗯,倒是挺难得啊。”
  “什么意思?爸爸,你是说……林涛的家境不差?”
  王启洲道:“关于小冯父亲冯飞的情况,是涉密的,我不便告诉你。不过他母亲曹靖敏在非洲照顾冯飞的生活,平时种些菜,吃不完的时候也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收入比工资要高得多。”
  “就是种些菜,能有多少收入?”祝敏狐疑地问道。
  王启洲道:“冯飞同志向组织汇报过这个情况,组织上认为曹靖敏同志的做法并不违反规定。据冯飞的汇报,曹靖敏目前在非洲开了一个农场,有好几百亩地,一年仅卖菜的收入就有几百万。”
  “几百万!”祝敏和王杉杉都惊呼起来。
  “是美元。”王启洲笑着又补充了一句。
  “啊?哈!”祝敏一怔之下,忽然大笑了起来,她推了推女儿,说道:“杉杉,想不到这个小冯还是个富家子弟,你这算不算是嫁入豪门了呢?”
  “太可恶了!”王杉杉嚷了起来,“这个可恶的家伙,瞒我瞒得这么厉害,看我以后怎么收拾他!”
  相比堂弟这边的胡闹,冯啸辰此刻虽然也是笑眯眯的,但与人谈话的内容却要严肃得多。他这会正坐在慕尼黑一家餐馆的包间里,与他一同用餐的还有奶奶晏乐琴、三叔冯华一家三口,还有弟弟冯凌宇。后者是陪着夫人克林娜带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回娘家来省亲的,因为孩子太小,所以冯凌宇没让她和孩子过来,只是自己到了慕尼黑。这一大家子人能够在德国相聚,也是十分难得的。原本晏乐琴是想让冯啸辰到柏林去见面,无奈冯啸辰是此次中国展团的负责人,不便离开,所以大家就只能跑到慕尼黑来凑他的时间了。
  “啸辰,你的图谋很大啊,你真的相信20年后中国企业能够有实力到欧洲来进行资产并购?”冯华端着一杯啤酒,看着冯啸辰问道。
  刚才这会,冯啸辰已经把自己在慕尼黑做的事情向大家进行了通报,对于雇佣代理人收购欧洲小企业的事情也没有隐瞒。他未来要在欧洲搞资本运作,原本也离不开冯华一家的帮助。冯华是个银行家,婶子冯舒怡是个律师,在资产并购这方面都属于行家里手,远比冯啸辰乃至冯啸辰能够聘到的专家更专业。至于晏乐琴、冯凌宇以及堂妹冯文茹,也都不是外人,冯啸辰对谁保密也没必要对他们保密的。
  晏乐琴、冯华等人对于冯啸辰的宏大计划都表现出了震惊,冯啸辰的这番运作,可不是简单地收购几家企业,而是直接关系到了国家命运。别看欧洲是个庞然大物,但真的细究起来,也就是十几个产业在支撑着而已,而每个产业又是由几家龙头企业作为核心的。如果照冯啸辰的设想,在某一天中国能够收购欧洲的大型企业,不用多,只要收购上十家八家,欧洲的产业就会被掏空,而中国获得这十家八家大型企业之后,实力则会跃上一个新台阶。此消彼长的结果,就是在国际地位上的次序反转,说这是涉及到国运的行为,又有什么夸张呢?
  “三叔,十多年前,我拜托你和婶子帮我收购菲洛轴承公司的时候,你会想到今天辰宇集团能够在展会上抢了普迈的市场吗?”冯啸辰笑呵呵地对冯华问道。
  “我想到了。”冯舒怡在旁边笑着说道,“我早就跟你叔叔说过,啸辰总有一天会把菲洛做成世界级大企业的。”
  说起菲洛公司的事情,大家都是感慨不已。想当年,冯啸辰只是一个20岁的毛头小子,是经委冶金局的一名借调人员。他托冯舒怡帮他在德国市场上销售了几项专利技术,赚到了第一桶金,接着便收购了一家破产的德国机械企业,利用这家企业的名义以及二手设备,在老家建立起了菲洛轴承公司。
  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从菲洛轴承公司分化了辰宇工程机械公司,拥有了年产上万台工程机械的能力,而且还在这一届的慕尼黑展会上,抢了德国老牌工程机械企业普迈公司的市场。刚才冯啸辰已经向大家介绍过,辰宇工程机械公司的设备技术水平与普迈公司还有一些差距,但性价比却远远高于普迈公司的设备,深得包括欧洲工程企业在内全球客商青睐。这一次展会上,辰宇公司签下了5000万美元的订单,这还是因为大多数客商对中国设备尚有一些疑虑,一旦他们经过试用认识到中国设备质量可靠,采购的数量将会数倍于现在。
  “其实普迈公司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历史比我们长,手上积累了一些专利,论技术创新的速度,我们并不比它差。再要论控制成本的能力,我们比它强出几倍都不止。”冯凌宇给冯啸辰做着补充。
  冯凌宇在德国学的是机械,回国之后便被冯啸辰安排进了辰宇工程机械公司担任技术员。这一年多时间,他在公司里摸爬滚打,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再与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迅速成为公司里的技术骨干。这一次辰宇公司带到展会上来的混凝土泵车,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就是冯凌宇担纲攻克下来的。他查阅过文献,也了解过普迈公司的同类产品情况,确信自己搞出来的技术丝毫也不比德国同行差,所以这会才有底气说出这样一番话。
  冯凌宇原本就是一个“愤青”,志向高远,不愿意轻易服输,否则也不会放弃在德国发展的机会,非要带着女友回中国去干事业。他与冯林涛不同,后者性格上相对木讷一些,做得多,说得少,耐得住寂寞。而他却是风风火火,干事麻利,干成了也喜欢吹嘘。当然,现在他也的确有吹嘘的资本了,毕竟,能够从普迈手里抢走泵车的订单,哪怕只是一小部分订单,也足够让他得瑟了。
第六百三十七章
我们肯定要全力以赴
  “欧洲企业的问题,在于缺乏竞争对手。”冯华平静地说道:
  “我分析过,工业革命爆发于欧洲,欧洲直到上世纪末依然仍有在全球的绝对技术优势。随后,便是美国的崛起,欧洲则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技术发展受到了阻碍,人才流向美国,所以才导致美国后来居上。二战之后,日本凭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从美国和欧洲获得了大量技术转移,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实力,现在也已经能够与欧洲分庭抗礼了。不过,日本毕竟是一个小国,而且受到美国的压制,它的技术发展是畸形的,产业规模也有限,对欧洲尚不构成严重的威胁。欧洲到目前为止在许多技术上还是有相当的优势,一些领域还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这让欧洲人过于自满,不再具有奋发的精神了。”
  “的确,我们欧洲人生活得太安逸了,我在年轻一代身上完全看不到像啸辰、凌宇这样的奋斗精神。”冯舒怡补充道。
  “你们是在批评我吗?”冯文茹撅着红红的嘴唇抗议了,在座的人中,能够称为欧洲年轻一代的,可不就是她了吗?照母亲的说法,她身上完全没有两个堂哥那种奋斗精神。呃,好吧,其实她自己也承认,与面前这两位堂哥,以及远在中国的另一位堂哥相比,她的确显得太懒怠了,可这话听着怎么就那么伤人自尊呢?
  冯啸辰伸手摸了摸冯文茹的头,笑着说道:“婶子说的年轻一代,可不包括你。你还是很努力的,这一点我可以证明。”
  十多年前,冯啸辰第一次到德国来的时候,冯文茹还只是一个11岁的小萝莉,长得粉粉团团的,颇为可爱。那个时候,冯啸辰就特别宠爱这个中德混血的小堂妹。这么多年过来,虽然冯文茹已经是一个26岁的大姑娘,在冯啸辰心目中,却还是把她当成小丫头的,没事便会在她头上摸几把,感受她那一头金发的柔顺。
  “嘻嘻,还是大哥对我好。”冯文茹冲大家扮着鬼脸,显然也很享受大堂哥对自己的宠溺。
  “普迈没有动力改进他们的技术。他们的技术是世界一流的,即使是不改进技术,也照样能够赚到大钱,何必要再花钱去开发新技术呢?而我们就不同了,我们技术落后,别说国际市场,就连国内市场都是被西方产品占据的,我们不发展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不得不努力。”冯啸辰继续着刚才的话题。
  “现在欧洲愿意学工程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企业不需要改进技术,因此也就不需要那么多技术人才。欧洲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学金融和商科,要不就是学艺术。甚至于一些原来的工程师现在也面临着失业的威胁,纷纷转向其他行业呢。”冯舒怡道。
  冯啸辰道:“这也是我要托叔叔和婶子办的事情,你们能不能帮我网罗一些欧洲的工程师,当然需要是有真才实学的。无论是介绍他们到中国去工作也好,愿意留在欧洲为我们工作也好,总之,这种人是多多益善,我们不会拒绝的。”
  “留在欧洲为你们工作?”冯舒怡诧异道,“你是说,像你说的那个霍特比那样,给你们当代理人吗?”
  “当然不是。”冯啸辰道,“下一步,我打算在欧洲建立一个研究院,把中国的一部分研发项目放到欧洲来,利用欧洲工程师的经验和头脑进行研究。这件事目前还启动,资金和名义都还需要花一些精力去解决。”
  “国家难道不能出面来做这件事情吗?”晏乐琴质疑道。
  冯啸辰苦笑了一声,道:“奶奶,事情如果这么容易,我还需要花自己的钱去雇代理人收购那些欧洲小企业吗?国家目前财政很困难,各部门都缺钱。当然,不能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还不如我手头的钱多,只是我所提出来的方案过于长远,即便能够得到高层领导的认可,下面各部门也难以接受,这样我要想从财政得到大力支持,就非常困难了。收购企业的事情是如此,建立欧洲研究院的事情也是如此。此外,这种事情原本也不适合由国家出面来做,国家现在的政策是韬光养晦,如果大张旗鼓建立欧洲研究院,未免与国家的形象存在冲突了。”
  “所以你就用自己的钱去做事了?”冯舒怡道,“也难怪妈妈一天到晚夸啸辰你懂事,妈妈他们这一代人就是愿意为国家贡献一切的。”
  “这是咱们冯家的传统。”晏乐琴纠正道,她对冯舒怡说道:“当初你父亲放弃了在德国的优越生活条件,带着你们的两个哥哥回国去,就是想着要为国家贡献一切的。啸辰现在能够这样做,我非常欣慰。”
  冯啸辰赶紧替冯舒怡说话:“叔叔和婶子为国家也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婶子,作为一个德国人,给中国企业代理欧洲的商业纠纷,帮我们挽回了很多损失,我们经委的领导专门感谢过她呢。”
  “啸辰,你说错了,我既然已经嫁给你叔叔了,自然就算是中国媳妇了。这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对不对?”冯舒怡笑嘻嘻地说道。她这话还真不是玩笑,不知道是受了这个家庭的熏陶,还是秉承什么欧洲传统的妇道,她在心里的确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中国人的,对于冯啸辰刚才说的要挖欧洲墙脚的事情,居然也是坚决地支持。
  冯啸辰冲婶子笑了笑,然后继续说道:“光靠辰宇公司的那点资金,要想做成这些事情,是完全不够的。下一步我准备动员国内的企业来参与这件事,包括收购欧洲企业以及网罗欧洲人才。不过,所有这些都需要欧洲这边的配合,我会让包成明物色几个人过来,但具体做事的时候,还是需要叔叔和婶子帮忙指点一下的。”
  “指点倒不成问题。你想做的事情如果能够做好,哪怕只是做成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未来发挥的作用都难以估量。这样的事情,我们肯定是要全力以赴去做的。”冯华承诺道。
  “我能做点什么吗?”晏乐琴也不甘寂寞,主动请缨。孙子描绘的蓝图,实在是让她觉得振奋,她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想以自己已经80高龄的岁数,再做一点事情。
  “妈,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是好好颐养天年吧。”冯华苦着脸劝道。
  晏乐琴瞪了他一眼,说道:“我眼不花、耳不聋,养什么天年?中国经委搞的那个基金会,我还是理事长呢,人家政府领导都不嫌我岁数大,你居然嫌我老了。”
  “不老不老,奶奶年轻着呢。”冯啸辰连忙打着圆场,然后说道:“奶奶,就算你不说,我也得请你出马的。我们要搞这个欧洲研究院,缺一个名誉院长,你就勉为其难地当了吧。”
  “这还差不多。”晏乐琴笑了,她其实也知道自己的精力已经不足以让她做什么事情了,只是想用实际行动来表示一下对孙子的支持。有她在这里撑着,冯华、冯舒怡两口子恐怕也会更尽力一点吧。
  大家嘻嘻哈哈地说着闲话,一顿饭足足吃了三个小时,这才尽欢而散。晏乐琴想叫冯啸辰到他们住的宾馆去接着聊天,冯啸辰则表示自己不宜长时间离开展团,需要回去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一行人往外走的时候,晏乐琴把冯啸辰拉到一边,低声地吩咐道:“啸辰,文茹说过想回国内去发展,你帮着留意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机会。”
  “这个不难啊。”冯啸辰道,“她不是学金融的吗,国内目前有很多金融机构正在向海外拓展,急需具有海外经验的金融人才,文茹如果愿意去这些机构求职,应当会很受欢迎的。”
  晏乐琴道:“除了找一个好单位之外,你再帮着留心一下,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年轻人。文茹今年已经26岁了,也该找个人家了。”
  冯啸辰不禁莞尔,问道:“不会吧,文茹读大学再到硕士毕业,就没有遇到过中意的年轻人?还需要万里迢迢跑回中国去找男朋友吗?”
  晏乐琴道:“这个我就不清楚了,反正她到现在为止还是单身,而且没有男友。回国去找也是好事,其实我一直是希望她找一个中国人的。”
  冯啸辰诧异道:“奶奶,你在德国呆了这么多年,不会还有这样的成见吧?我婶子不就是德国人吗?还有,克林娜也是德国人,你不也挺喜欢的?”
  晏乐琴大摇其头:“这能一样吗?你叔叔和凌宇都是娶了德国媳妇,咱们中国不吃亏。文茹虽然有一半德国血统,可也是咱们中国人,怎么能便宜了德国人呢?”
  “呃……”冯啸辰彻底无语了,一个在德国生活了60年的中国老太太,也依然还是中国老太太,晏乐琴的这种价值观和何雪珍、曹靖敏她们好像真没啥区别。
  “好吧,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我一定给文茹找一个最优秀的中国小伙,肥水不能流了外人田。”冯啸辰郑重其事地承诺道。
第六百三十八章
没有操纵汇率
  慕尼黑工程机械展会结束了,与以往历届一样,这次展会上出现了许多新产品、新技术,让人耳目一新。展会的成交额也创出了新高,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三年一届的时间间隔足够让全球的产业规模有明显的扩大,成交额的增加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一届展会上最微不足道,却又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国展团签下了2亿3000万美元的订单。说这件事微不足道,是因为这个数字相比整个展会的总成交额而言,实在是不值一提,像西门子、卡特彼勒这样的装备巨头,一个大一点的订单都能达到这个数字。
  说它引人注目,则是因为这是中国的工程机械厂商第一次在慕尼黑展会上收获大单。时下正值冷战刚刚结束,在苏联倒下之后,中国成为传统东方阵营里唯一的大国,更让人觉得充满神秘感。这样一个在西方人印象中贫困落后的东方大国,居然能够在慕尼黑展会上抢了欧美老牌企业的市场,这无疑是一个可以充分炒作一下的话题。
  慕尼黑展会一向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舞台,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够在这样的展会上取得良好成绩。在以往,慕尼黑展会上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是巴西、南非等少数几个,其产品也较为单一,有时候直接就是西方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生产的产品,可谓是了无新意。而这一次中国展团租借的展台面积不大,却带来了十几种产品,包括大容积矿用挖掘机、大吨位电动轮自卸车、装载机、混凝土泵车等等,产品线很宽,体现出一个装备大国的体量。
  中国产品的价格极低,低到让客商们感觉像是买白菜一般,而且这种低价格也冲击了西方老牌企业的价格体系,迫使普迈、海菲等公司不得不降低了他们的产品报价,以安抚传统客户的情绪。
  所有这些,当然逃不过西方财经记者们的敏感视觉,一时间,赞扬者有之,贬损者有之,生生把中国展团的事情炒成了一个媒体热点话题。
  刚刚成立不久的欧盟委员会居然也被扯进了这个话题。就在展会结束的当天,欧盟委员会接到了由德国普迈公司牵头拟定的一份声明,在这份有十几家欧洲大型企业联署的声明中,指责中国政府操纵汇率,严重低估人民币的币值,导致中国工程机械产品的价格严重偏低,冲击了欧洲企业的传统市场。声明要求欧盟委员会成立一个专门小组调查此事,并对中国进行严厉的惩罚。
  欧盟委员会召集了各国贸易代表商议普迈公司的提案,结果与会代表几乎异口同声地拒绝了提案中的诉求,认为所谓中国政府操纵汇率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币值本身就非常低,并不存在故意低估的问题。
  当然,这只是委员会给予普迈等公司的答复而已,真实的原因却是欧盟委员会认为中国低估币值是一件对欧洲有利无害的事情。目前欧洲各国有数千家企业在中国投资,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中国工人的日薪按照中方规定的汇率计算还不到3美元,这就使得这些欧洲公司能够在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的情况下,依然获得数倍于以往的利润。
  此外,来自于中国廉价工程机械虽然让普迈等公司觉得难受,但同样来自于中国的廉价衬衣、袜子却是欧洲百姓的最爱。由于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整个欧洲的物价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欧盟各国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也大为减少。
  可以这样说,在各国的这些贸易代表眼里,中国人就是一群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哪有农夫嫌牛过于好养活的?
  “欧盟委员会认为,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在于你们的设备利润过高,长期以来向客户收取了不恰当的高价。中国人并没有采取倾销的行为,他们只是让产品价格回归到正常的水平上而已。”
  欧委会一名名叫博瓦德的官员如此向海因茨尔答复道。这件事就是由海因茨尔挑起来的,普迈公司给了他授权,让他去向欧盟递交声明。他原本以为自己拢了十几家大型企业,足以让欧委会重视,谁曾想欧委会方面经过磋商之后,居然是这样的态度。
  “博瓦德先生,我们的产品定价一直都是如此,并不存在牟取暴利的情况。中国人的产品所以能够对我们造成影响,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汇率偏低,我有理由认为,以他们的报价,每生产一台设备都要亏损30%以上。”海因茨尔争辩道。
  “你能够拿出证据吗?”博瓦德问道。
  “我可以提交我们普迈公司的生产成本作为对照。”
  “可是他们并不是普迈公司。据我所知,你们公司的普通工人每小时工资是40马克,而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是每小时0.5马克,你觉得你们的生产成本和中国人相比具有可比性吗?”博瓦德道,作为欧委会的贸易专员,他掌握的经济信息还是非常充分的。
  “每小时0.5马克!”海因茨尔嚷道,“你相信每小时0.5马克的工资能够雇到工人吗?就算他们生活得更为简单,这点钱也不够他们每天需要的热量。这只能说明中国人规定的汇率是虚假的,他们的本币币值要远远高于他们所声称的水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8/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