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1/451

  祁瑞仓却是哈哈笑道:“岂敢岂敢,我知道冯总你日理万机,而且今天是刚刚从国外回来。如果不是因为手头的事情太急,我就应当过一两天再来拜访的。”
  冯啸辰假装严肃地说道:“祁局长,你说这话就见外了,我再忙也不敢不见你祁局长啊。谁不知道,你可是中央领导的智囊,多少人求着要见你都不容易呢。”
  刘燕萍附和道:“对对,祁局长上个月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文章,冯总还专门让我们复印了发给各部门学习呢,祁局长的理论水平真是高屋建瓴,我们公司的干部们看过之后都觉得受益非浅呢!”
  “呃,刘主任,你这也太护着小冯了吧?让我都无言以对了。”祁瑞仓败了。他明明是在和冯啸辰开玩笑,可让刘燕萍这一接茬,倒好像是真的要和冯啸辰互相恭维一般。其实他们俩说的就是几句客套话,谁也没当真,祁瑞仓知道,冯啸辰虽然当上了总经理,但并没有因为升官而长脾气,他依然是84级战略所的那个“老幺”。
  刘燕萍笑道:“哈哈,我知道你们同学关系好,这不都是开玩笑吗?祁局长,你和冯总聊着,晚上就在我们公司吃饭吧,我去安排一下……呃,不对,冯总,你是不是答应了晚上要去出席展团的接风宴?”
  冯啸辰摆手道:“没事,刘姐,吃饭的问题你就不用安排了,你先忙去吧。”
  “好的好的,那你们聊。”
  刘燕萍说着便出了冯啸辰的办公室,随手还把房门给他们关上了。冯啸辰这才开始招呼祁瑞仓和与他同来的年轻人落座,蒙洋则行使着秘书的职责,眼明手快地给二人沏上了茶水。
  “小冯,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陈纻,麻省理工的博士,专攻海洋工程方向的。”祁瑞仓坐下之后,郑重其事地向冯啸辰介绍道。
  冯啸辰眼睛一亮,向那年轻人点头致意,道:“原来是陈博士,老祁跟我说了无数回了,说你是他见过的最出色的天才。怎么,你在美国那边的学业已经完成了,现在是正式回国来创业吗?”
  那位名叫陈纻的年轻人显出几分腼腆,说道:“是祁师兄谬赞了,我算不上什么天才,相比我的其他博士同学,我算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人家都在学术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而我除了手里有几十个海洋工程方面的专利,其他方面可谓是一无所有。”
  关于这位陈纻,还得从去年祁瑞仓去美国招商说起。
  在去年的大韩超市事件之后,祁瑞仓感叹于沈阳经济的落后,放出豪言要去美国招商。沈阳招商局拿不出经费让祁瑞仓去美国,祁瑞仓索性自己掏钱前往。他在美国读了六七年的书,其间也参与过一些科研项目,赚了一些钱,一趟去美国的差旅费还是负担得起的。祁瑞仓是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不像其他大多数人那样斤斤计较于个人利益得失。他选择到沈阳来当招商局副局长,本身就带着亲身实践的念头,花这些钱在他看来不过就是支付了一些实验费用,是无关紧要的。
  祁瑞仓到美国之后,联系了在美国时候认识的中国留学生以及一些合作过的学者,请他们帮助介绍美国企业到沈阳去投资。他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术功底很好,再加上在沈阳工作的实践经验,与人谈判时很有一些鼓动能力,居然真的说动了十几家美国企业表示愿意去沈阳看看。
  时下美国本土的制造业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使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失去了竞争力,来自于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抢走了美国公司的客户,这些公司要想生存下去,只能想办法寻找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方,把生产线迁移过去。
  祁瑞仓深深地知道美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困境,他有针对性地向这些企业介绍沈阳的情况,告诉他们说沈阳的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美国的1/20,而且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沈阳工人的素质非常高,不但技术过硬,而且非常服从劳动纪律,后一条是诸如印度、墨西哥等国的工人所不具备的。
  祁瑞仓的这次招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他牵线到沈阳来考察的美国企业有七八家最终落地,投资额达到两千多万美元,解决了几千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按照沈阳招商局的奖励制度,祁瑞仓获得了相当于招商引资额千分之五的奖金,倒也弥补上了他去美国的花费。祁瑞仓也因此而在招商局赢得了普遍的尊重,毕竟,这种能够跑到美国去拉来一帮企业的本事,其他人是没有的。
  在美国招商期间,有一位祁瑞仓往日的同学向他介绍了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位留学博士,名叫陈纻。陈纻研究的方向是海洋工程,与其他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博士不同,陈纻的兴趣完全在实业上。他发明了许多海洋工程机械方面的新技术,申请了好几十项专利,准备毕业之后便在美国创业,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海洋工程机械公司。
  祁瑞仓与陈纻交谈了两次,了解到陈纻手里的确有许多不错的技术,但关于在美国创业的设想,却是极不现实的。祁瑞仓动了念头,想把陈纻拉回沈阳去创业。他拿出全身的解数,给陈纻分析了在美创业的几十个不利因素以及回国创业的几十个有利因素,最终让这位技术宅人下定了决心,表示毕业后就回国去,投奔到祁瑞仓的手下,在沈阳创立自己的公司。
  祁瑞仓对陈纻寄予了厚望,甚至认为陈纻的公司有可能是振兴沈阳的一个关键因素。回国之后,他把这个情况向冯啸辰说了好几遍,与冯啸辰推敲如何扶持陈纻,如何让陈纻的企业在沈阳得到健康的发展。
  陈纻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果然收拾起行囊,返回了中国。祁瑞仓得到消息,专程赶到京城来迎接他。原本他们是打算直接前往沈阳去考察的,但祁瑞仓了解到冯啸辰今天回国,便决定带陈纻到冯啸辰这里来走走,有一些现实的困难,祁瑞仓自忖无法解决,还得让冯啸辰给他想想办法。
  冯啸辰知道陈纻的这些情况,他笑着说道:“做学术自然是很重要的,但做实业也同样重要。你看老祁,他原本是做经济理论研究的,现在不也当了个招商局长,开始做实务了?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有大量像陈博士这样的精英投身于实业,全面提升我们国家的工业水平。”
  “谢谢冯总的鼓励。”陈纻说道,他用手指了指祁瑞仓,说道:“去年祁师兄在美国的时候,也跟我谈了很多。他说现在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就是中国,中国未来要新建大批的港口,我所学的东西在中国能够找到更多的用武之地。我觉得祁师兄说得很对,所以就回来了。”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同时也拥有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都是有利于陈博士创业的条件。”冯啸辰道。
  “是的,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陈纻点头应道。
  祁瑞仓道:“小冯,我昨天已经和陈纻全面地谈过了,他同意到沈阳去建立他的海洋工程工业公司。我们沈阳招商局准备把沈阳矿山机械厂、沈阳包装箱厂等几家企业打包,用于与陈纻合作,陈纻以技术入股,获得控股权。这几家企业有一定的基础,工人也是现成的,这就省掉了创业初期的磨合成本。”
  冯啸辰道:“这个方案不错啊,沈阳矿山机械厂和包装箱厂,我都有所了解,它们的厂区面积足够大,生产设备也是现成的,只是因为产品落后,所以长期亏损,以至资不抵债。如果有陈博士的技术加入进去,再开发几个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很快就能够盈利的。”
  “可是,问题就在这里了。”祁瑞仓苦着脸说道。
  “什么问题?”冯啸辰笑呵呵地问道,他从看到祁瑞仓的那一刻起,就知道祁瑞仓是来找他帮忙解决问题的。当得知祁瑞仓带来的人就是陈纻的时候,冯啸辰甚至已经猜出祁瑞仓需要他做什么了,要整合几家亏损的老企业,上马新产品,资金、设备、市场,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祁瑞仓耐着性子在刘燕萍那里坐了半天的冷板凳,可不是白坐的。
  “资金,设备,市场。”
  祁瑞仓开口了,说的与冯啸辰事先想的毫无二致。
第六百四十四章
资金问题
  “我们前期打算生产的第一个产品是集装箱。”
  陈纻开始向冯啸辰讲述起来,涉及到具体的技术问题,他就放开了,不再如刚进来的时候那样拘谨了。
  “选择这个产品,是因为祁师兄说他们手里有一家包装箱厂,过去也生产过集装箱,只是技术比较落后,产品没有销路。我考虑过,集装箱是易耗品,每年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难度不高,而且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非常适合于中国这样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生产。还有就是搞集装箱生产前期的投入比较低,也适合于像我们这种创业型的企业……”
  说到最后一条的时候,陈纻的声音有些虚了。祁瑞仓替他把后面的话说了出来:“陈纻说的前期投入比较低,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昨天粗略计算过,在充分利用矿机厂和包装箱厂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最起码还要投入4000万元左右,才能建立起一条年产5万标准箱的生产线。陈纻测算过,如果生产规模少于这个数量,那么产品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5万标准箱,一年的营业额大概是多少?”冯啸辰问道。
  陈纻道:“按每个标准箱800美元计算,大约是4000万美元。”
  “利润呢?”
  “我粗略测算过,毛利润率应当在25%左右吧。”
  “也就是说,一年有1000万美元的毛利,相当于8000万人民币?”
  陈纻微微地点了一下头,看他点头的幅度,可以猜想他自己心里也没谱。其实,陈纻自己按照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毛利率比他所说的25%还要高出一截。但这个数字连他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利润太高了,高到超出了他的想象。
  别看陈纻是个留美博士,他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个中国的穷孩子。他刚到美国留学的那几年,都是靠在中餐馆里端盘子来赚生活费的,那时候,一个月能够赚到500美元,他都觉得非常满足了。现在告诉他说一年能够赚到1000万美元,让他如何能够接受呢?
  冯啸辰转头去看祁瑞仓,问道:“老祁,你的看法呢?”
  祁瑞仓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觉得,这个数字只少不多。”
  冯啸辰点了点头,对于在国内办企业的生产成本,他和祁瑞仓是更有发言权的。陈纻在美国多年,计算成本的时候往往是照着美国公司的标准,因此高估了许多支出,所计算出来的利润也就降低了。
  “我听说,陈博士原来是打算自己在美国创业的,那么应当是有一些自有资金的吧?现在需要4000万人民币的投入,陈博士自己能拿出多少呢?”冯啸辰问道。
  陈纻道:“我手上现在大约有20万美元左右,都是这些年在美国帮一些企业做技术服务赚到的。我原本的确是打算用这些资金在美国创业的,后来遇到祁师兄,才决定回国来发展。”
  冯啸辰笑道:“陈博士,刚才老祁说了,即便是充分利用沈阳矿机厂和包装箱厂现有的厂房和设备,也需要再投入4000万人民币才能形成规模生产的能力。你手上只有20万美元,却想在美国白手起家,你是打算怎么做呢?”
  陈纻有些尴尬,支吾着说道:“我原来的打算,是想用这20万美元成立一家公司,然后再去吸引风险投资,利用风险投资来进行发展。”
  “风险投资?”冯啸辰的眉毛微微皱了起来。
  “哦,风险投资也可以叫做创业投资,是指有些资金向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进行投资,以换取这些企业的原始股权。如果这些企业未来能够有很大的发展,那么风险投资初期投下的一块钱,未来就可能变成10块、100块甚至更多……”陈纻解释道。
  冯啸辰摆摆手,道:“我听说过风险投资这回事。我的意思是说,陈博士想做的是一家实体企业,风险投资恐怕不会感兴趣吧?现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最热门的投资方向应当是互联网企业吧?也就是Internet企业。”
  “的确如此,冯总真是太明白了!”陈纻竖起一个大拇指,由衷地赞道。
  在此之前,祁瑞仓也曾向陈纻介绍过冯啸辰这个人,说他是个思想非常前卫、能力非常强的官员。但在陈纻心目中,觉得祁瑞仓或许是在往冯啸辰脸上贴金。在陈纻看来,祁瑞仓可以算是思想前卫的人,因为他是曾经在美国留学多年的。而冯啸辰作为一个本土官员,有能力或许是真的,要论思想有多前卫,那就不好说了。陈纻过去也接触过国内的官员,知道这些人视野狭窄,见识远不能与他这个留美博士相比。
  刚才陈纻谈到风险投资,忍不住要向冯啸辰介绍一二,也是因为觉得冯啸辰可能并不知道这个概念。谁曾想,冯啸辰非但知道风险投资这回事,还能说出美国资本市场青睐互联网企业,不看好工业企业,这可出乎陈纻的意料了。
  “冯总说得对,目前美国的风险投资最看重的就是Internet企业,在Internet这个领域里,缺的只是Idea,Money根本不成问题。只要你有一个Idea,哪怕是糟糕透顶,华尔街的那些银行家都会发了疯一样地给你投资,根本就不在乎什么回报率。而像我搞的这种工业项目,现在要融资真是难比登天。”陈纻郁闷地说道。
  冯啸辰道:“没关系啊,美国人不投资,我们投。他们愿意把钱投到虚拟经济上去,那是他们的选择,我们可还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
  陈纻道:“冯总,你可别小看你说的那个虚拟经济。我在美国的时候,和朋友一起讨论过,认为21世纪肯定是信息化的世纪,传统工业只能被边缘化。说句老实话,我现在都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学计算机了,否则回国来开个网络公司,再到美国去融资,随随便便就能够弄到几千万美元。”
  “是吗?那陈博士是不是打算改行去搞互联网了?”冯啸辰用调侃的口吻问道。
  “来不及了。”陈纻颇有一些懊丧地说道,“我毕竟不是学计算机的,很多技术问题都弄不明白。再说,学了这么久的海洋工程,我也的确舍不得放手。”
  “那就好。相信我,不放手才是最好的选择。”冯啸辰说道。
  有关互联网经济的前景,恐怕没有人比冯啸辰更清楚。时下,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已经开始建设,在未来几年内也会成为国内的传奇。再往后,BAT会先后出现,并用短短十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三个庞然大物。在这个时期,投身互联网的确是充满机会的。但同时,冯啸辰也非常清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曾经倒下去多少“先烈”,许多名噪一时的网站在烧掉了数以亿计的资金之后,最终轰然倒地,留下一地的砖瓦碎片。
  相比之下,在这个时候办一家有技术含量的实体企业,认认真真地经营上20年,所取得的成就不见得会亚于那些互联网精英。美国在1990年代逐渐转向虚拟经济,实行“去工业化”的策略,到新世纪便开始品尝到产业空心化的恶果了,以至于奥氏、川氏都在拼命叫嚷“制造业回归”。
  冯啸辰当然不会去向陈纻说起这些后世的事情,他把头转向祁瑞仓,问道:“老祁,关于资金的问题,你们招商局是怎么考虑的。对于这样一家年利润近亿元的企业,你们难道连4000万的启动资金都解决不了吗?”
  祁瑞仓叹了口气,说道:“小冯,实不相瞒,我们招商局对于陈纻的这个项目,已经开会讨论过很多回了,还专门请航运方面的专家来咨询过。大家都认为,办一家集装箱厂是非常有前途的,甚至于有人认为沈阳振兴的希望就寄托在陈博士身上呢。”
  “我可没这么大的能耐。”陈纻赶紧表示谦虚。
  冯啸辰没接陈纻的话,而是继续对祁瑞仓说道:“那就对了,既然这么看好这家企业,区区4000万元的资金,你们也解决不了吗?”
  “区区4000万?”祁瑞仓把脸皱成了一个苦瓜样,“小冯,沈阳的经济状况如何,你又不是不知道。虽然说经过一年的调整,目前经济状况比过去已经大有好转,但企业的亏损面依然很大,财政资金用来补贴亏损企业都不够,各家银行经常要为亏损企业发放贷款以保证下岗人员的最低生活费支出。我们和银行联系过了,各家银行合起来,估计也就能够凑出1000万左右的资金,余下的3000万,现在可是一点着落都没有呢。”
  “合着你说了半天,你们招商局只能解决1/4的费用,就这样的经济实力,你们也敢出去招商,这不是骗人吗?”冯啸辰笑呵呵地说道。
  祁瑞仓把脖子一梗,说道:“怎么会是骗人呢?我们招商局的确解决不了4000万的资金,可架不住我有一个当总经理的同学啊。”
  “当总经理的同学?”冯啸辰愕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祁瑞仓说的正是他自己。他笑着说道:“老祁,这可过分了,我啥时候说过能够帮你解决这么多资金的问题,这分明是你们沈阳招商局自己的事情,可别赖到我身上哟。”
第六百四十五章
互换台词
  “什么叫赖到你身上?”祁瑞仓理直气壮地说道,“振兴沈阳,难道不是你的职责所在吗?别说你还曾经当过振兴沈阳工作小组的副组长,就算你没这个职务,我们地方上遇到困难,找你这个中央企业的领导来帮助解决,又有什么不对的?”
  “老祁,你这可就不对了。”冯啸辰一头黑线,说道,“我记得你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好不好?这样说话合适吗?还有,你不是最信奉市场经济原则的吗?陈博士也是从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回来的,你们怎么会想到让我来帮你们解决资金问题呢?难道你们不应当是从市场上去寻找资金吗?”
  祁瑞仓原本并不是一个会耍赖的人,也就是这两年在基层做招商工作,耳濡目染,才变得有些世俗了。现在听冯啸辰提到市场经济这样的学术概念,他不禁有些窘,沉默了一会,才叹了口气,说道:“老幺,你就别寒糁我了。我的确是曾经最信奉市场经济原则,可在沈阳呆了两年时间,啥叫市场原则我都忘了。就沈阳那个情况,如果照着市场原则,根本就没戏,只能是自生自灭。我在招商局成天干的都是政府干预的事情,全都是经济学教科书上最反对的事情,弄得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芝大的博士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1/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