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1/451

  “大家辛苦了。”
  在空地上围着站成一圈之后,冯啸辰笑着向众人道了句问候。这是施工现场,冷飞云仓促之间也找不到足够的椅子让大家坐着聊天,索性就都站着了。能被装备公司请来的人,除了技术过硬之外,合作精神也都是挺不错的,不会矫情地要求各种待遇。冯啸辰在心里暗暗想到,如果真把王宏泰请来了,让他在太阳地里和大家站着讨论问题,不知道他会不会满脸不高兴。
  “不辛苦,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冯总,你和吴部长到处跑,联络专家学者,才是最辛苦的呢。”
  “呵呵,不瞒冯总说,搞一套咱们自己的合成氨工艺,是我半辈子的愿望,这下子总算是看到希望了,我浑身都是劲呢,辛苦一点算个啥?”
  “没错没错,这套工艺真能搞出来,那可太解气了!”
  众人乱烘烘地回应着,冯啸辰能够感觉到他们话里透出的热情与兴奋。士气可用,这就是冯啸辰最直接的感受,前十几年大家放下身段,苦哈哈,甚至是低三下四地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坚实的积累,也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了。当年国外一个年纪轻轻的小技术员就能在中国的老工程师面前颐指气使,你要说大家心里没有憋着一股气,那就太高估大家的佛性了。好不容易有一个回手打脸的机会,谁不是跃跃欲试的。
  “对了,冯总,前些天你不是说去上海请王教授的吗?怎么他没过来,只来了一个博士生?”化工设计院一位名叫鲍剑林的设计室主任问道。同在化工圈子里,鲍剑林是认识王宏泰的,也知道他是钌触媒工艺的主要研究者,尽管许多技术资料在装备公司手里都能够看到,但有些研究经验是别人学不来的,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说得明白。
  冯啸辰淡淡一笑,说:“我们去得挺不巧的,王教授正好身体不适,天天要去医院做理疗,所以暂时就过不来了。”
  “哦。”众人都轻轻应了一声,也不知道是真的相信了冯啸辰的解释,还是悟出了其他的一些什么。学术圈子也就这么大,谁是什么德行,大家还是有所耳闻的,王宏泰也就是40岁不到的年龄,身体再不适,还能差到哪去?更有人回忆起上个月在黄山开会的时候,王宏泰也是参加嘉宾之一,上山的时候健步如飞,还与一位某单位的美女学者谈笑风生,怎么一转眼就要天天去做理疗了,腰子这么不经折腾?
  “这个徐致远,水平如何?”
  冯啸辰岔开了关于王宏泰的话题,对里面那片小空地努了一下嘴,对众人问道。
  “水平很不错,功底很扎实。”蒋宪宇抢着应道,他连用了两个“很”字来进行描述,显然是对徐致远颇为满意,没准还存在着要撬墙脚把徐致远弄到北化机去的念头。
  冷飞云补充说:“最关键的是,这位徐博士工作态度很积极,这几天跟着大家一起爬管子,任劳任怨。昨天还从管子上摔下来,把脚扭了,现在走路还一拐一瘸的,可你也看到了,他还在和蒋处长他们讨论工艺的问题。”
  “嗯嗯,小伙子很不错,有点我们年轻时候的那种劲头。”
  “我都忍不住想邀他去我们那里做博士后了,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看上我们那座小庙。”
  “啧啧,王宏泰这么……呵呵,收的学生倒真不错。”
  冯啸辰打断了大家的感慨,接着问道:“既然是这样,那么王教授如果过不来,大家觉得钌触媒工艺的问题会不会受到影响?”
  蒋宪宇沉吟了一下,说:“其实,王教授如果不过来,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太大。大致的工艺原理我们已经掌握了,专利也在装备公司手里,有些工业方面的问题,王教授作为高校里的学者,不一定比我们这些搞设计更了解。更何况,徐致远了解的东西并不比他导师少,刚才我和周工和他讨论了一下,觉得很多问题他都能说得很明白,现场有他也就足够了。”
  “那我就通知王教授,让他安心养病,啥时候身体好利索了,再过来指导。”冯啸辰说。以他的身份,把话说得如此客气,明显就是在给王宏泰拉仇恨了,谁说小冯就不是那种睚眦必报的人呢?
  鲍剑林听出了冯啸辰话里的潜台词,但倒也没有落井下石地附和,而是换了个话题,说:“冯总,现在关于合成氨的基础工艺方面,基本没什么障碍了。倒是一些周边关键设备的工艺,我们还是受制于池谷方面的,保不齐他们会在这些周边工艺上做文章。”
  “没错,这也是我们现在比较担心的事情。”蒋宪宇说,“包括转化炉、脱碳系统、空气压缩机、合成气压缩机方面,都有一些专利是属于池谷以及美国、荷兰的一些外国公司的,如果到时候他们拿这些专利来卡我们,哪怕只是拖一拖时间,我们也很难受了。”
第六百八十五章
技术换技术
  一套合成氨装置涉及到转动设备200余台,静止设备300余台,各种工艺管线长度达到200公里以上。各台设备上又包括了轴承、阀门、仪表等各种配件,一套装置里光各色仪表就有数千件,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够提供出所有的这些设备和配件。
  西方列强中,掌握大型合成氨装置制造能力的国家有七八个,但这些国家也并非自己制造装置中的所有设备和配件,而且是通过国际市场来完成配套。以池谷制作所为例,它并不自己生产仪表、阀门等配件,这些配件都是从其他企业采购的,有些供应商是日本本国企业,有些则是其他西方国家的企业。随着中国的企业逐渐进入国际市场,西方国家的设备制造商有时候也会从中国企业采购部分配件,甚至是单台的设备,真正是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但对于中国来说,只要有一样东西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大家就会有些慌张,总是生怕被人卡了脖子。而事实上,卡脖子的事情也是有的,比如这一回池谷制作所拒绝向中方发放合成氨基础工艺的许可证,就让中方空有制造能力,却无法进入国际市场。照理说,大家都处在同一个国际贸易体系之下,这种随便卡别人脖子的做法,既不符合商业规则,也不符合商业道德。
  相比而言,西方国家之间相互卡脖子的情况比较少,一来是因为他们的经济相互依存比较严重,卡脖子就是损人不利己,没人会这样做,另外一点则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社会制度,属于同一个阵营,因此有内部的协调机制,能够避免这种互相伤害的做法。而涉及到中国的问题,西方国家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中国与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他们有充足的理由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从早先的巴统协议,到如今的瓦森纳协定,都有对中国封锁技术的条款,当然,他们才不会说这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量,而是披上什么普世价值的外衣。
  为了获得中国市场,一些西方企业不得不承诺向中国转让一部分的技术。但他们的技术转让往往也是附带着条件的,比如有些技术的使用必须征得原厂商的许可,否则就是侵权。中国用十几年时间消化吸收了大型合成氨装置的制造技术,但有一些专利还掌握在外商手里。虽然目前这些外商还没有表示要限制中方在阿根廷项目中使用这些技术,但又焉知阴谋失败的池谷制作所不会去拉他们作为同盟,向中方突然发难呢?
  “这些关键技术,到底有多少项?哪些是我们在短期内能够突破的,哪些是暂时无法突破的?”冯啸辰问道。
  蒋宪宇递上一叠纸,说:“前天我们几个已经认真梳理过了,一共有112项关键技术,是外方有可能对我们卡脖子的。这其中,有82项是我们有可能突破的,有一些我们早就有了替代方案,只是替代方案不如国外的技术理想,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应用。另外30项,技术难度比较大,要想在半年时间里取得突破,恐怕不太现实。”
  冯啸辰接过那叠纸,翻看了一下,点点头赞许地说:“蒋处长真不愧是行业里的宿将,掌握的情况非常完整,有了这张清单,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安排工作了。对于有可能突破的技术,我们必须马上动手,不惜成本,务必要在三个月之内突破。至于这30项难以突破的技术,大家能不能议一议,看看有什么解决方案。”
  “只能是和国外的专利持有者谈判了。”吴仕灿说,“就比如U形管强制循环的工艺,是德国勃朗公司拥有的,咱们一直都在探索新的工艺,但至今也没有一个好的方向,所以我估计在短期内应当是无法突破的。”
  “能从勃朗公司手里把这项专利买过来吗?”冷飞云问。
  鲍剑林摇头说:“我们过去和他们谈过,他们说这项专利只授权,不卖断。”
  “我列出的这30项专利,都是这样的。其实我们过去和专利持有者都谈过,他们不同意卖断这些专利,但可以授权我们使用。”蒋宪宇说。
  “如果是在其他时候,这倒是无所谓的,反正我们过去也交过专利费的,现在接着交就是了。”新阳二化机生产副厂长赵赫说,“可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就不得不防着对方突然宣布暂停授权了。德国人和日本人是一家的,万一池谷制作所给他们一些好处,难保他们不会在背后捅咱们一刀。”
  冯啸辰心念一动,说:“池谷制作所能够给他们好处,咱们难道就不能给他们好处吗?如果咱们拿出一些好的条件跟他们交换,他们会不会答应把专利全部卖给我们呢?”
  “冯总的意思是说,用市场换技术?”赵赫问。市场换技术是以往中方获得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池谷制作所也是因为垂涎中国的化肥设备市场,才答应向中方转让一部分技术的,还允许中方在国内自由地使用那些未买断的技术。听冯啸辰说要拿好处去与德国人交换技术,赵赫本能地就想到了这一点。
  冯啸辰微微一笑,说:“咱们现在不搞市场换技术了,咱们搞技术换技术,你们觉得如何?”
  “技术换技术?”鲍剑林一愣,“咱们拿什么技术跟勃朗去换呢?”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冯啸辰卖了个关子。
  蒋宪宇眼前一亮:“冯总的意思是说,钌触媒的专利?”
  冯啸辰问:“蒋处长觉得如何?”
  蒋宪宇又进入了长考,他在心里盘算了一阵,说:“勃朗也在搞钌触媒的研究,但咱们占了先机,他们要绕开咱们的专利,另辟蹊径,难度很大。如果咱们把咱们的专利转让给他们,他们就不会受到我们的专利约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相比U形管强制循环这项技术的价值,这种交换他们是肯定会接受的。”
  “如果要换,可不能单换这一项,要不咱们就亏了。”吴仕灿笑呵呵地说。
  “当然不是换这一项。”蒋宪宇的思路被冯啸辰打开了,后面的问题一下子就想明白了,他说:“勃朗公司和荷兰的埃尔公司、美国的克雷默公司,都有专利共享协议,而现在卡着咱们脖子的十几项技术,都在埃尔公司和克雷默公司手里。如果咱们启动一个多边谈判,与这几家公司谈专利互换的问题,我们让出钌触媒专利,换取他们手里的这十几项关键专利,他们并不吃亏。”
  “可是这样一来,咱们的钌触媒工艺就落到外国人手里去了。他们获得这项专利之后,会不会反过来成为咱们的竞争对手呢?”冷飞云提醒道。
  冯啸辰笑道:“虱子多了不痒,国外拥有的专利技术比咱们多得多,咱们凭借着一个钌触媒的专利,也限制不了他们与我们竞争。更何况,咱们和欧美国家并不在同一个竞争层面上,人家的技术比我们先进,看不上咱们这仨瓜俩枣的。这一次阿根廷的项目,荷兰人去投了标,但因为成本太高,阿根廷方面连考虑都不考虑。咱们的竞争对手只是日本企业,拿着欧美的技术来对付日本人,还是挺不错的。”
  “哈哈,冯总说得太好了。”鲍剑林赞道,接着又对冷飞云说:“冷部长,其实你也不用心疼,钌触媒这个东西,欧美国家也在搞,只是他们主要用在乙烯合成以及甲烷合成方面,目前取得的专利也非常多了。合成氨这块,西方国家基本已经放弃了,我们拿这项专利去和勃朗公司、埃尔公司交换,他们也只是为了把它用在石油化工方面,和咱们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就算咱们不和他们交换,过几年他们也能开发出类似的专利,到时候咱们这些技术就值不了多少钱了。”
  “如果能够把阿根廷项目拿下来,我们从利润中提取5000万美元,用来开发新的基础工艺,到时候就把钌触媒的专利损失给补上了。”冯啸辰许诺道。
  “冯总万岁!”鲍剑林直接就来了一句。5000万美元,那可就是4亿多人民币啊,用来开发新的化工工艺,分到每个单位还不得有个几千万?以化工设计院的地位,争取1亿的资金也并非痴人说梦。这么多的钱,别说一个什么钌触媒工艺,就算把整个元素周期表都拿过来试一遍,也绰绰有余了。
  至于说冯啸辰的承诺是不是有效,鲍剑林以及在场的专家、工程师们都是毫不怀疑的。他们知道,在科研投入方面,冯啸辰绝对是官员中最慷慨的,而且用不着加上“之一”二字。就说这次把大家拉到滨海二化来搞技术攻关,冷飞云一见大家就放了话,说不用在乎成本。滨海二化原本是滨海省投资建的大化肥厂,也不知道冯啸辰在背后使了什么劲,居然就说服了滨海省把它贡献出来给大家试验新工艺用。虽说大家都是化肥设备方面行家,不至于把这家尚未投产的化肥厂给玩坏了,可这个大手笔,谁能做得出来?
第六百八十六章
多给他们一些希望
  “中国人在和勃朗公司谈专利合作。”
  位于京城的池谷制作所中国区办公室里,中国区负责人中村宪一在向内田悠汇报着自己了解到的情报。
  “他们想获得U形管强制循环工艺的专利授权?”内田悠问。作为一名销售总监,内田悠还是非常称职的,对相关技术问题都颇有一些了解。这一段,为了阻止中方参与阿根廷化肥项目的竞标,内田悠又对中国所拥有的合成氨技术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所以中村宪一说出勃朗公司的时候,内田悠便知道中方想干什么了。
  “是的。”中村宪一说,“除此之外,中国人还在与埃尔公司、克雷默公司联系,应当也是谈专利授权的事情吧。”
  “呵呵,看来中国人对于阿根廷这四套大化肥是志在必得啊。”内田悠说,“他们担心这几家公司在关键时候拖他们的后腿,所以要预先排除障碍。其实,这几家公司拥有的专利,我们池谷制作所也有类似技术,而且也授权给中国人使用了。他们宁可放弃更熟悉的池谷公司的技术,转而寻求从德国、荷兰、美国获得技术,恐怕是怕我们限制他们使用吧?”
  “那是肯定的。”中村宪一说,“光是合成氨基础工艺这一条,他们就已经很头疼了,如果再加上关键设备上的工艺,他们完全就没办法了。”
  “可是,他们拿不到基础工艺,就算获得了关键设备工艺,又有什么用呢?难道他们打算放弃池谷工艺,选择Kellogg工艺或者Braun工艺?”内田悠用带着嘲讽的口吻说道。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中村宪一说,“如果他们确定不能获得我们的专利授权,也许真的会转而寻求其他的工艺路线。在过去,中国曾经引进过欧美的合成氨装置,对于Kellogg工艺以及Braun工艺,他们并不陌生。”
  内田悠耸耸肩,说:“那就让他们去试试吧。他们在那些工艺上没有积累,仓促转型的难度,远比跟我们谈判获得专利授权的难度更大。如果我是冯啸辰,我肯定会选择和我们池谷制作所谈判的。”
  “可是,内田先生,你不是说我们绝对不会答应他们的要求吗?”助手菊池十郎在旁边怯生生地提醒道。
  “我说过吗?”内田悠装傻道,“菊池君,我不是让你去向郭培元透过风,说我们有可能会向中方发放国际市场许可证吗?我们的要求只是请中方在分包业务协作中降低一些协作费用而已。”
  菊池十郎说:“我已经向郭培元说过了,我还说,这件事我们只和冯啸辰谈,其他人来谈都是没用的。”
  “哈哈,这么香的一个饵,我想冯啸辰应当是会吞下去的。”内田悠嘎嘎地笑了起来,他平常其实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在下属看来显得颇为阴险。但这一段时间,他突然变得喜欢笑了,经常自己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便无缘无故地笑了起来。对于菊池十郎来说,他更喜欢原来那个面目狰狞的内田悠,而不是现在这个动辄傻笑的内田悠,因为内田悠笑起来的样子实在让人觉得恐怖,菊池十郎甚至怀疑那根本就不是人类的笑容。
  “公司总部来电话,问我们和阿根廷方面谈得怎么样了。听说,乾贵理事长专门给董事长打过电话,也是询问这件事的。”菊池十郎汇报说。
  他说的乾贵理事长,是指日本化工设备协会的理事长乾贵武志。阿根廷这个项目,最早是乾贵武志了解到的,旋即转给了几家化工设备企业,让他们去与阿方商谈。内田悠去了一趟阿根廷,与阿根廷农业部的官员谈了一次,然后便跑到中国来了,没有进行后续的追踪,对此,乾贵武志既有些不满,又有些费解,因此便向池谷制作所方面求证了,而池谷制作所当然也就把电话打到中国来了。
  “你告诉总部,因为中国人想竞标这个项目,阿根廷方面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提出的谈判条件对我们非常不利。我要先把中国这边的问题解决掉,才能与阿方进行进一步的洽谈。”内田悠说。
  菊池十郎不吭声了,他知道内田悠说的事情是真的,但又不完全是这样。阿根廷方面的确是提出了一些新的条件,包括降低价格、增加服务条款等等,这都是中国人搅局的结果。但以日方的实力,再加上在阿根廷农业部内部的一些关系,内田悠如果想尽快达成这桩交易,还是有很大把握的。
  但内田悠却没有做进一步的努力,而是直接到了中国,与中国的装备工业公司打嘴皮子官司。池谷制作所对于与中方合作的原则是早就定下来的,那就是绝对不向中方发放国际市场的专利许可证。而内田悠却对外隐瞒了这一点,故意给中方留下希望,其原因自不必说了。
  别玩砸了!
  这是菊池十郎内心的祈祷。做生意这种事情,最怕的就是夜长梦多。内田悠这样与阿根廷方面拖延,万一出点什么变故,比如说有人撬墙脚,甚至可能是阿根廷和英国又打起来了,这个项目可能泡汤了。十几亿美元的项目,内田悠居然就拿来作为与中方怄气的砝码,这也真够荒唐的。
  “对了,中村君,中国人想从勃朗公司手里获得专利,他们打算如何说服勃朗公司呢?据我所知,勃朗公司曾经拒绝过中方希望买断这项专利的请求,这一次,中方有什么必胜的把握,能够让勃朗公司改变主意?”内田悠问。
  “这个就不清楚了,勃朗公司方面对于谈判细节是保密的。”中村宪一说。中方派人与勃朗公司联系,这件事他是知道的,但具体双方是如何谈的,他就打听不到了。
  冯啸辰安排人去与勃朗公司谈判的时候,专门强调了要与对方约定保密原则,即便是签署了协议,也有对协议内容长期保密的义务。勃朗公司方面其实也希望保密,因为目前正在研究钌触媒工艺的企业很多,大家面临的难关都是相似的。勃朗公司获得了中方的专利授权,能够一举突破若干障碍,取得先手。但如果这件事让竞争对手提前知晓,对方预做准备,勃朗公司能够从中获得的好处就要打个折扣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1/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