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0/451

  “王教授,冒昧打搅了,没有影响王教授的工作吧?”
  在王宏泰办公室的大沙发上坐下来之后,冯啸辰笑呵呵地向已经明显有些发福的王宏泰说道。
  王宏泰的助手给冯啸辰和吴仕灿端来了茶水,然后便坐在一旁,拿着个小本子准备做记录。王宏泰搬了把椅子,坐在冯啸辰和吴仕灿的对面,满脸笑容地说:“冯总说哪里话呢,没有冯总和吴部长当年力排众议,支持我提出的研究项目,哪有我王宏泰的今天。你们二位对于我这个实验室来说,永远都是最尊贵的客人,哪能说什么打搅不打搅的。”
  “王教授目前正在做什么课题呢?”冯啸辰又问。
  王宏泰面有自矜之色,说:“也没有什么大课题,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个重点项目,目前快要结项了,不过我正在申请下一期的项目。另外还有上海市的一个项目,是给企业做的,偏应用性,没太多的理论创新。其实这个项目我一开始是不想接的,后来市里的领导给学校科技处打了电话,科技处找我商量,我就接了。老实说,我是不太喜欢做这种应用性课题的,耽误时间不少,还出不了什么有份量的论文,完全就是浪费精力。”
  听到王宏泰这样说,吴仕灿皱了一下眉头,正想说什么,冯啸辰向他做了一个手势,示意他稍安勿躁,然后自己先开口了。
  “王教授,不好意思,我们不知道你不太接应用性课题。其实,我和吴部长这次来,就是想请你帮我们做一个应用性课题的,不知道是不是会耽误你的时间。”冯啸辰客气地说,话里带着一些嘲讽的意味,不过不认真听也是听不出来的。
  王宏泰迟疑了一下,脸上的笑容却没有减少,他问道:“具体是个什么样的项目,冯总能向我介绍一下吗?如果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的话,冯总交代的事情,我怎么会拒绝呢?”
  你这个拒绝的意思还不明显吗?我还没说话,你就先加了一个条件,说什么“如果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这不就是在往外推吗?冯啸辰腹诽着,心里也满是感慨:这就叫时过境迁啊,当年王宏泰只是一个小讲师,到京城去申请课题只是给别人当陪衬。那时候,自己与吴仕灿慧眼识珠,不介意他的职称低,给了他50万元的巨额资助,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就。可当王讲师变成王教授之后,嘴脸竟能变得如此陌生,刚才那番话,已是全然不把装备工业公司放在眼里了。
  “这个项目是关于钌触媒合成氨工艺的实现问题。”
  冯啸辰心里有想法,但也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平静地向王宏泰介绍着事情的原委。
  王宏泰一开始还有些漫不经心,冯啸辰甚至能够感觉到他正在搜肠刮肚地找理由准备拒绝。但当听说装备工业公司是打算把钌触媒合成氨工艺应用于阿根廷的四套大化肥设备上时,王宏泰的精神一下子就起来了,他说:“太好了,这样一来,钌触媒工艺就不仅仅是一个设想,而是有了实际的应用,这肯定会引起学术界的轰动的!”
  “是的,在这个过程中,王教授肯定能够搜集到大量的工艺过程数据,没准能够出几篇很有份量的文章呢。”冯啸辰顺着他的话头说。
  王宏泰有些窘,假意地说:“这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为国争光嘛。钌触媒工艺在国内是我最先提出来的,成与不成,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结论。如果能够应用到阿根廷的这四套设备上去,那么这个工艺的可行性就得到证实了,我也算是对国家有个交代了。”
  吴仕灿点点头,说:“没错,小王,咱们搞化工的,主要任务还是为国家设计化工装备,论文只是副产品。咱们国家的化工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生产部门提高技术水平。”
  “吴部长说得对,我们正该这样做的。”王宏泰连声附和道。吴仕灿不但是装备公司的战略规划部部长,他还是化工领域里的老前辈,是有资格对王宏泰说上述那番话的。王宏泰就算是再狂妄,在前辈面前多少还得装出一点规矩来。
  “这么说,王教授是答应参与这个项目了?”冯啸辰问。
  王宏泰点点头:“责无旁贷。冯总,我想问问,这个项目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半年左右吧。”冯啸辰说。
  王宏泰为难地说:“半年左右时间,倒是没问题。可是,我现在手头还有两篇文章没有写完,这两篇文章里提出来的观点,还是有一些新颖独到之处的,投出去应当能够引起一些关注。冯总能不能给我宽限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先把文章写完,然后再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项目中去。”
  “这……”吴仕灿脸色有些难看,欲言又止。
  冯啸辰则是非常平静地说:“王教授,非常抱歉,我们恐怕不能给你一个月的时间。阿根廷这四套大化肥,要求的时间很紧张,我们正在努力地与对方谈判,希望对方给我们宽限一些时间。可以这样说,现在我们的每一分钟,都是前方的谈判小组费尽心机替我们争取到了,我们无权浪费。”
  “这就有点难办了。”王宏泰拖着长腔说,他用手按了按自己的腰,说道:“冯总,我刚才说有两篇文章没写完,其实不是主要原因。我希望缓一个月时间的主要原因,是我刚查出有点腰肌劳损,不能剧烈运动,医生要求我做一个月的理疗。我刚才没说这一点,也是不想让你替我担心的意思。”
  “是这样……”冯啸辰自言自语了一声,脸上似笑非笑地看着王宏泰,等着他继续表演。
  王宏泰被冯啸辰盯得有些毛,他转头看向坐在一旁的助手,说:“致远,你应该知道吧,我的腰一疼起来,啥都干不了的。”
  那助手点点头,对冯啸辰说:“冯总,这是真的。王老师的腰是一次做实验的时候拉伤了,一直都没有好,这段时间正在做理疗,也的确是很难走开。”
  “是吗,那可得好好治治,别落下病根了。”冯啸辰随口应道,他的脑子里在飞快地盘算着,想着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其他人来替代王宏泰。王宏泰现在的这个表现,实在是很难让人敢对他托付重任的。
  “要不……”那助手看看冯啸辰,又看看王宏泰,说:“王老师,要不我先带上钱敏、贾春雷他们几个,去给冯总他们帮忙。关于钌触媒工艺的实现问题,我跟您做过几个项目,也算有点心得。您先安心做理疗,把腰上的老伤恢复好,然后再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在这之前,如果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可以在电话里向您请教。”
  “这样也好。”王宏泰欣然应道,他转头向冯啸辰说:“冯总,我给你介绍一下,小徐,徐致远,是我带的博士,能力很强。他目前正在做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钌触媒方向的。要不让他带着我的另外几个硕士研究生先跟你们走,解决一些表面上的问题。我先去治疗一下我的腰,等稍微好一点,我就到京城去。”
  冯啸辰想了想,说:“那也好,就麻烦徐同学和其他几位研究生同学先跟我们走。不过,我们可不是回京城去,而是要到滨海去。目前滨海第二化肥厂正在建设,我们考虑就利用滨海二化的设备,进行钌触媒的大规模工艺实验。现在国家化工设计院、新阳二化机等单位的专家都已经往滨海赶了,关于设备制造方面的技术,他们掌握得很好,只是对钌触媒的应用还不太熟悉。既然王教授说徐同学也对钌触媒有很充分的了解,那就请徐同学跟我们走一趟吧,不知道徐同学方便不方便。”
  “没问题,我随时都可以走。”徐致远爽快地说道。
  王宏泰是巴不得有人能够替自己去应付一下差事的。他不想得罪装备工业公司,也不想得罪冯啸辰和吴仕灿,这其中或许有一些感恩的成分,更多的则是一种利益考量。对于装备工业公司的地位,他是有所耳闻的,能够不得罪装备公司,当然是最好的。
  “有致远跟你们去,我就放心了。他专业功底还是非常不错的,常规的问题,肯定是能够解决的。如果遇到什么难题,就让致远给我打电话就是了,必要的时候,我也可以飞过去看看的。”王宏泰说。
  “那好,咱们就这样说定了。”冯啸辰站起了身。他与王宏泰握了一下手,又把手伸向徐致远,说:“小徐,那就辛苦你了。王教授搞的钌触媒工艺,可谓是十年磨一剑,现在到了让它为国出力的时候。王教授身体有恙,去不了滨海,就要麻烦你和其他同学多付出一些努力了。”
  徐致远握住冯啸辰的手,郑重地说:“冯总,你放心吧,我们会努力为国争光的。”
第六百八十三章
能不能派上用场
  冯啸辰亲自来上海交大,是想请王宏泰出山的。这些年王宏泰的名气响了,地位高了,冯啸辰觉得应当给他一些必要的尊重,不能像过去那样直接一个电话就把他召唤过去。可谁曾想,冯啸辰亲自上门,居然也没有请动王宏泰,幸好还有一个博士生徐致远出来打圆场,表示自己可以先带几个师弟师妹过去应应急,好歹让冯啸辰有了一个台阶,不至于被晾在半空。
  对于王宏泰的傲慢,冯啸辰心里很不痛快,但也并不打算给予回击。人各有志,王宏泰对装备工业公司的事情不积极,冯啸辰能拿他怎么样呢?在此前王宏泰拿过装备公司的资助,但他也完成了项目要求,向装备公司提交了一套基于钌触媒的合成氨工艺。这套工艺已经由装备工业公司在国内和欧美等国申请了专利,成为公司拥有的无形资产之一。王宏泰与装备公司之间算是银货两讫,冯啸辰还真没有什么过硬的理由逼着王宏泰必须给自己帮忙。
  请不动王宏泰,只是请到了他的一个博士生,对于冯啸辰来说,也就是聊胜于无吧。他和吴仕灿从王宏泰的办公室出来,与徐致远简单谈了一下,意外地发现这个博士生水平还颇为不错,虽然比不上今天的王宏泰,但与几年前的王宏泰相比,却并不逊色。几年前的王宏泰能够搞出钌触媒工艺,徐致远作为王宏泰的博士生,不说创造力如何,至少依葫芦画瓢的能力还是有的吧?
  冯啸辰给徐致远写了个条子,让他拿着条子先到滨海第二化肥厂去,找正在那里组织技术攻关的冷飞云报到。至于冯啸辰自己以及吴仕灿,还得在上海再呆几天,拜访一下其他几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找到几个技术过硬的专家去加强自己的力量。
  在其他专家那里,冯啸辰也听到了一些对王宏泰的议论,比较集中的评价都是说这个年轻学者成名太早,未免有些心高气浮。再加上时下各高校、科研院所搞的都是唯论文制,只要你论文发得多,你的地位就高,各种荣誉都是你的,其他工作做得再烂也无妨。这样一来,各单位都出现了一些眼睛里只有论文而没有任何社会义务的“大腕”,什么国家利益、集体荣誉之类,与他们都没有关系,用后世很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那个时候多好,不管你做出什么成绩,属名权都是属于集体的,再大的‘腕儿’,也是集体的一员,哪像现在,大家都只顾自己,有点数据资料啥的,都要藏着掖着,生怕被别人看到,抢了他的成绩。”
  在走访中,冯啸辰不止一次地听到有老专家这样愤愤不平地抨击着时弊,同时把王宏泰拿出来当成一个反面典型进行数落。对于这样的话,冯啸辰也只能是听听而已,集体主义的做法有好处,但也有弊端,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这种做法或许还有一些效果,进入七十年代之后,人们就变得越来越“实际”了,再想号召大家公而忘私,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
  “还是要建立一套更全面的人才评价机制吧。”在离开上海前往滨海的火车上,冯啸辰这样与吴仕灿探讨道,“完全抹煞个人的成绩,是不现实的。但如何有效地引导科研人员为国家建设服务,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论文是很重要的,但仅有论文是不够的,应当把社会服务也当成科研人员的义务,除了少数纯理论的方向之外,大多数的专家都必须有社会服务分,否则不能给予晋升和奖励。”
  “这个难度太大了。”吴仕灿无奈地摇着头说,“关于这个问题,我早就思考过,但推行起来太困难了。国内大学、科研机构的评价,都是看发表的论文数,所以各单位对于科研人员的要求,也就必然是多发论文。要改变这种状况,靠咱们装备工业公司是不行的,恐怕得从最高层次来进行规范才行。”
  冯啸辰点点头,叹道:“老吴,你说得对,高校评价原本也不是咱们装备公司能够做的。过去高校没钱,咱们手上有项目,高校多少还要看咱们几分面子。现在国家对科研越来越重视,高校的经费比过去充足了,也不在乎咱们的那几个项目了,咱们要想左右高校的想法,的确是太难了。”
  “不管怎么说,王宏泰对咱们还是挺客气的,没有冷落咱们。”
  “或许是他觉得我们还有一些用处吧?”
  “他不是还派了徐致远和几个硕士生到滨海去吗?这也算是给咱们面子了。”
  “就是不知道徐致远他们能不能派上用场呢……”
  冯啸辰的疑问在他抵达滨海第二化肥厂建设工地的时候就得到了解答。冷飞云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和吴仕灿接到了工地,听说冯啸辰想了解徐致远一行的工作情况,冷飞云也没耽搁,带着他们二人便来到了位于一堆塔罐之间的一块小空地上。
  小空地上稀稀拉拉地坐着十几个人,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笔记本,写写画画的,看上去很投入的样子。空地一端挂着一块黑板,是固定在一个铁支架上的。黑板前站着三个人,每人手上都拿着一支粉笔,正在争论着什么,或许是觉得有些东西用语言无法表述,他们一边说一边还在黑板上写着化学方程式,或是画出一个什么示意图,让人一看就觉得高深莫测。
  冯啸辰看到,那三个人中间的一个正是徐致远,另外两位也是冯啸辰认识的,一个是国家石化设计院的工程师周挺,是搞压力容器的,水平颇为不错,另外一位则是北化机的技术处长蒋宪宇,那更是业内大牛了。看他们仨争论的架式,似乎徐致远在二人面前并不落下风,反而是那俩人不时地冲着徐致远点头,显然是徐致远说了些什么让他们深受启发的内容了。
  “冯总!”
  “吴部长!”
  “吴老师!”
  冯啸辰和吴仕灿一出现,就有眼尖的人看到了他们,于是纷纷起身向他们打招呼,那些对二人不熟悉的,听到别人向他们问候,也跟着学舌,生怕怠慢了领导和前辈。众人这一起身,黑板前的三个人也都注意到了,齐齐地扭头看了一眼,便立即停下了争论,向冯啸辰和吴仕灿投来热情的目光。
  “蒋处长,周工,徐博士,你们讨论得很热闹嘛。”
  冯啸辰走到三人跟前,笑嘻嘻地问道。他偏过头看了一眼黑板上的内容,笑着摇摇头说:“你们这写的东西也太高深了,我可是一点都看不懂,这是在讨论什么事情呢?”
  “冯总您太谦虚了,谁不知道您是装备工业行业里的技术专家。我们刚才讨论的,是关于钌催化剂的活性问题,徐博士给我和周工讲了挺多知识,让我们茅塞顿开呢。”蒋宪宇说道,他是三个人里岁数最大的,也是级别最高的,这种场面话,自然是要由他来说的。
  听到蒋宪宇的话,徐致远有些不好意思,他说:“蒋处长过奖了,我其实只是介绍了一下钌催化剂的原理。蒋处长和周工提出把氨合成塔从立式改成卧式,我觉得很有道理,但一时还没法从理论上证明,周工刚才正在给我解释这个反应过程呢。”
  “其实我也只是有一个猜想而已。徐博士说钌催化剂的活性比铁基催化剂高10至20倍,转化率高12%至26%,这样一来,整个氨转化过程就能够大大地加速。把合成塔从立式改成卧式,能够加大触媒与气体的接触面,从而充分发挥钌触媒的优势。不过,这个想法也需要经过计算才能证实,我刚才就在和徐博士讨论计算方法呢。”周挺解释道。
  徐致远惭愧地说:“和蒋处长、周工一比,我才知道自己真是一个书生,空知道一些理论,对于工业原理一窍不通。我刚才把钌触媒的情况一说,周工马上就提出来应当把合成塔改成卧式,我们刚才粗略算了一下,这样一改起码能够提高20%的效率。周工在没有经过计算的情况下就能够做出这个判断,这种能耐,我真是拍马也赶不上啊。”
  “瞧你说的,这不都是实践的经验吗,你将来也会有的。”周挺试图做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但脸上还是暴露出了一些得意之色。不是每个有实践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直觉,周挺刚才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杰出的悟性,当然,也只有懂行的人才知道这种悟性是多么难得。
  “你们几位,没有参与讨论吗?”冯啸辰把头转向了坐在旁边做记录的几个小年轻,这几个人他在上海也都见过,知道他们是王宏泰带的硕士生,这一回是跟着徐致远一起来的。不过,从他们的表现来看,他们此行的价值也就是打打酱油而已。
  “我们哪有徐师兄那样的本事,他刚才和蒋处长、周工他们讨论,我们光想听懂都很费劲了,哪还有能力参与讨论啊。”一位硕士生怯怯地应道。
第六百八十四章
他可以不用来了
  冯啸辰来了,蒋宪宇也就不好再和周挺、徐致远他们讨论下去了。他向二人招呼了一声,便陪着冯啸辰离开了讨论现场,走到了外面的大空地上。与他们一道出来的,还有冷飞云、吴仕灿以及化工设计院、石化设计院的几位中层干部,这些人都是应装备公司的邀请赶到滨海来参加这场大会战的。
  确定要基于钌触媒工艺搞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成氨工艺这一战略之后,装备工业公司便向相关单位发出了通知,请他们调遣精兵强将前往滨海第二化肥厂工地,参加技术攻关。接到通知的有新阳二化机、北化机、国家化工设计院和石化设计院,此外还有一些科研院所里的个别专家,这就是由冯啸辰、吴仕灿等凭着个人关系去邀请的,没有走正式的组织渠道。
  在发出通知的时候,装备公司并没有说出钌触媒工艺这件事,只是说打算在滨海二化项目中实施一些技术革新,因此需要请专家来会商。等到指定的那些专家、学者和工程师到位之后,冷飞云才向大家说明了实情,并且要求大家严格保密,绝对不能向外泄露消息,以免被日本人察觉到中方的计划,进而横生出新的枝节。
  装备公司请来的这些人,都是在化工领域里浸淫多年的,深知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对于国家意味着什么。别看有些人平日里发牢骚的时候也会说些什么中国不行,人家外国如何如何之类的泄气话,但到涉及到能够自己搞出一项创新来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热情百倍的。
  按冷飞云向冯啸辰汇报的情况,这些天里,专家们可谓是废寝忘食,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新工艺的研发。钌触媒工艺最早是由王宏泰牵头搞出来的,因为资金是由重装办提供的,所以研究中产生的专利也都属于重装办所有。重装办撤销后,这些专利转到了装备工业公司手里,装备公司除了拥有专利申请报告上披露的那些公开知识之外,还有一些不能向外泄露的内部知识。这一回,冯啸辰下令把这些知识拿出来与参加攻关的专家们共享,在前一段时间,专家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消化这些知识,同时根据这些知识对现有的工艺流程提出修改意见,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新工艺。
  一套新工艺的提出,并不是要把原来的老工艺全部推翻,而是在老工艺的基础上进行革新。钌触媒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最大的区别只在于使用的催化剂不同。相比传统工艺中使用的铁系催化剂,钌基催化剂的转化效率能够提高近20%,而且稳定性更好,具有较强的耐毒性,也就是对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杂质不敏感,这对于简化反应装置是非常重要的。
  装备公司提出基于钌触媒开发新工艺,其实就是结合钌触媒的这些特点,把原有工艺装置中不适合的部分进行修改,增加一些必要的装置,删掉一些不必要的装置。这种改进的幅度可大可小,大的改进能够充分地发挥钌触媒的优势,如果因为时间、技术等方面的约束,只能做一些小的改进,那也无妨,充其量就是让钌触媒的效率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原来能够提高20%的效率,现在只提高了10%,这也是无伤大雅的。
  最重要的是,只要改进了基础工艺,中方就可以不受池谷工艺许可证的限制,有了自主出口的权利。说到底,中国其实有很多技术都已经掌握了,只是受到专利保护的限制,你有这项技术也不能使用,否则就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但真到大家要掀桌子不讲国际规则的时候,谁还在乎你的专利保护?君不见以美帝的霸道,要打贸易战也得先编理由说别人违反了世贸规则,而不是直接掀桌子。因为它知道,如果掀了桌子,大家都不讲规则了,它的很多技术优势就不存在了,真以为中国仿不出它的芯片?
  这些自然就是后话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0/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