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4/451

  “这样吧,我让人和铁道部联系一下,看看能不能从部里安排一些机动指标下来。不过,刘厂长,这一次的事情,你们要引以为戒。机动指标再多,也架不住你这样浪费啊。”冯啸辰对刘旺说。
第六百九十一章
亚欧大陆桥
  和铁道部联系这种事情,用不着冯啸辰亲自出面,公司协作部就是干这种事情的。冯啸辰在林北给王根基打了个电话,王根基在电话那头拍着胸脯,声称此事很简单,他立马就能办成。冯啸辰知道王根基的能量,于是也不再操心。当天晚上,由林北重机做东,宴请冯啸辰和林北铁路分局的一干官员,大家在酒桌上谈笑风生,自不必细说。
  到了第二天,王根基打来电话,说铁道部方面有回复了,却不是直接答应调配车皮,而是派了一位名叫田兴的运输局副局长亲自前往林北,要与冯啸辰面谈,至于面谈的内容,王根基就不得而知了。
  “应该是好事吧,他们那边那个主任给我回电话的时候,还是挺客气的。”王根基在电话里说,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郁闷,显然是觉得自己的牛皮吹得太大,现在没有兑现,有些没面子了。
  “没事,对方专门派人到林北来跟我谈,应当是有一些合作的想法吧,见面谈谈更好。”冯啸辰这样安慰王根基,同时在心里犯着嘀咕,就这么几节车皮的事情,犯得着派人跑到林北来谈吗。真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等自己回了京城再谈,不是更合适吗?
  田兴来得很快,几乎是冯啸辰还在和王根基通电话的时候,田兴就已经到了林北。宋洋从林北铁路分局给林重打电话,询问冯啸辰的位置,冯啸辰表示自己可以前往分局去见田兴,对方却表示不用麻烦冯啸辰的大驾,田局长正好也打算实地去了解一下林重的运输任务,双方安排在林重会谈就好了。
  既然宋洋这样说了,冯啸辰也就不勉强了,他让刘旺在林重开了一间大会议室,好好装饰了一下,又采办了各色水果和饮料,做出一个隆重接待的架式。这边刚刚安排好,那头林北铁路分局的小车已经到了,田兴在宋洋的陪同下,呵呵笑着走下车,与前来迎接的冯啸辰、刘旺等人热情握手问候。
  田兴与冯啸辰并非第一次见面,不过距上一次见面也已经有好几年,于是难免要寒暄几句,说点诸如体重增减、气色好坏之类的废话,其实大家互相之间也记不得对方是胖了还是瘦了,反正这种话说错了也无伤大雅。
  “我们这点事情,还劳田局长大老远亲自跑一趟,实在是让人过意不去。”冯啸辰笑着对田兴说。
  田兴摆摆手,说:“冯总客气了,其实我也不是大老远来的,而是正好在北方局和他们谈事情,部里跟我说有这么一回事,我想距离也不远,再加上有好几年没有见到冯总了,这不就搭了个便车过来了吗。”
  冯啸辰这才恍然,原来对方并不是从京城过来的,而是正好在这一片视察工作,顺便过来与自己谈谈。铁路部门就有这样的便利,想去哪都有顺路车。到了田兴这个级别,上车自然是软卧加小灶待遇,还真说不上有啥辛苦的。
  一干人客套完,在刘旺的引导下,进了办公楼,来到会议室,分宾主落座。因为田兴主要是冲着冯啸辰来的,所以冯啸辰也就坐在主人这方的中间位置,刘旺坐在他的旁边。对面除了田兴、宋洋之外,还有几名铁路上的工作人员,田兴也都一一给冯啸辰做过了介绍。
  “我这次到林北来,主要是来协调林重的出口配件运输问题的。听林北分局介绍,林重的这类运输要求不少,而且经常涉及到超大部件的运输,对时效的要求也非常紧,运输局认为,我们应当建立起一个长效机制,避免一事一议,这也是为装备工业走向世界保驾护航的需要嘛。”
  在双方互相致过开场白之后,田兴直接进入了正题,而且一张嘴,就让冯啸辰和刘旺都觉得很是意外。对方并没有绕什么圈子,也没有先强调自己的困难,而是主动提出了要建立长效机制,而这恰恰是冯啸辰他们所希望的。
  可也就因为田兴说得爽快,才让冯啸辰觉得心里不踏实。对方给你好处,还亲自上门来说,这种事怎么想都透着一股阴谋的味道。不过,既然对方还没有把真实的目的说出来,冯啸辰也不便乱猜测,只是笑着说:“田局长说得太好了,真是急我们所急,想我们所想,我替林重感谢铁道部的大力支持。”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田兴说,随即,他话锋一转,又说:“不过呢,冯总,刘厂长,这一次林北分局无法为你们协调出车皮,也的确是有客观困难。这段时间,北方局有紧急运输任务,每一个车皮都已经安排得满满的,要专门为你们腾出一个车皮来,实在是非常困难,宋局长想必也跟你们说过吧?”
  “的确是说过。”冯啸辰说,“也正因为宋局长这边有难处,所以我们才不得不直接向铁道部求助,看看能不能从部里来统筹安排一下。西班牙的这个项目,是我们装备系统走向欧洲的一个重要项目,如果因为售后服务的问题导致客户不满意,进而影响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声誉,这个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你们能够等待的最长时间是多少?”田兴问。
  冯啸辰看了看刘旺,刘旺说:“田局长,不瞒你说,现在客户方面已经在提意见了。就算我们今天能够发运,把配件运到红山港,再走海运到西班牙,还有卸货、运输,最起码也要40天时间,我们实在是一天都耽误不起啊。”
  “这就难办了。”田兴把眉毛皱成了一个疙瘩,“如果你们是从东往西运,倒好办了,现在从东往西的运输任务还很松,别说一个车皮,就是十个八个车皮,我也随时可以给你们安排。可现在你们是从西往东运,几条线路都塞得满满的,我们实在是没办法给你们安排。”
  说到这里,他看了冯啸辰一眼,眼神里分明带着一些暗示。
  这是想让我们开条件吗?冯啸辰心里闪过一个念头。田兴把话说得这么满,几乎不留余地,但如果真的一点余地都没有,他又何必专门跑一趟呢?按照一般的规则,对方强调困难,应当就是等着自己开价的意思了,可田兴又没有给出具体的方向,他是希望自己开出什么价钱呢?
  “冯总,刚才田局长说,从东往西的运力比较宽松,从西往东比较紧张,那咱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东往西运呢?”坐在冯啸辰另一侧的蒙洋低声提醒道。
  “从东往西运?”冯啸辰一愣。这个蒙洋有没有搞错,林重的底架梁要走海运,必须送到红山港去,而红山港是在东边的,林重是在西边,把货物从东往西运,这是什么鬼?
  他正想问问蒙洋是不是搞错了,忽然脑子里灵光一闪,对啊,刚才田兴拼命强调什么从东往西和从西往东的问题,难道是随便说说的吗?他给自己的那个暗示,分明是针对运输方向来的。红山港在东边不假,但西班牙却是在中国的西边,如果从东往西运,直接送到西班牙去呢……
  “田局长的意思是,建议我们走亚欧大陆桥?”
  冯啸辰眼前一亮,顿时就明白了田兴的意思,闹了半天,这位铁道部运输局的副局长,是为亚欧大陆桥而来的。
  桥的概念,是指连接两块陆地的通道。但大陆桥却是相反的概念,是指连接两片海洋的通道。从东亚到西欧,传统的运输方法是走海运,经黄海、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然后或者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地中海,或者是绕行好望角进大西洋,最后抵达亚欧大陆的西岸。这条线路长达3万公里,海运时间需要30至40天。
  1971年,由前苏联牵头,整合欧洲铁路网和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开通了东起海参崴,西至荷兰鹿特丹港的欧亚大陆桥,全长13000公里。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使原来需要走海运的商品,能够通过铁路直接运送到欧洲。由于线路比海运短了一半以上,加之火车的行驶速度高于海轮,所以能够极大地缩短运输时间,货物经由欧亚大陆桥从东亚运到西欧,只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比海运节省了2/3以上。
  大陆桥运输也不是没有缺点,运费高昂就是最大的一项。但是,对于一些追求时效性的商品运输来说,节省20天时间的收益,远高于运费的支出,这便是许多货主青睐大陆桥运输的原因。
  1990年,中国阿拉山口至哈萨克斯坦德鲁日巴口岸的铁路完成接轨,次年开通了国际铁路货物联运,从而开辟了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的第二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则被称为亚欧大陆桥。亚欧大陆桥全长只有10800公里,而且经由的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地理条件也优于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铁路,被认为是更有前途的一座大陆桥。
  田兴在冯啸辰面前念叨着从东往西和从西往东的概念,其实正是在引导冯啸辰关注这条货运线路。冯啸辰因为此前被刘旺带偏了思维,一直在琢磨着海运的事情,一时竟没有领会到田兴的意图,反而是蒙洋悟出了其中的奥妙。
第六百九十二章
真正的目的在哪
  “正是!”
  田兴脸上绽出了笑容,说:“冯总,你想想看,你们的配件从西往东运到红山港,装船以后还是往西边运,这一来一去,绕了多少路?再加上海运距离远,船速也慢,随便一耽搁就是一两个月了。如果走亚欧大陆桥,只要十几天时间就能够运到西班牙,何乐而不为呢?”
  冯啸辰转头去看刘旺,问:“刘厂长,你觉得田局长的建议可行吗?”
  刘旺迟疑了一下,说:“我们以前还真没想过这个办法,不过,走铁路运输,价格会不会太高了?”
  冯啸辰摇摇头说:“刘厂长,你就没算过,林重几个工人呆在西班牙等一个月,这个成本有多大?”
  “这倒也是。”刘旺一下子就想明白了,铁路运输当然比海运更贵,但如果走海运,最起码要多出30天时间,林重派去的几个维修工可就得在那里白白等着了,这笔支出也是非常可观的。更何况,客户方面已经表示不满了,早一天帮客户修好设备,客户就能够早一天使用。客户如果对林重的服务态度满意,未来再采购几台挖掘机,这点运费又算得了什么呢?
  双方达成了共识,林重销售处的几个人马上就在会议室里和田兴带来的人算起了运价,商定运输上的细节。大家认真一算,发现走铁路运输的成本并不比海运更贵,因为虽然铁路运输的单价更高,但却节省了1万多公里的运输距离,因此而省下的费用足以抵消单价上的差异了。
  这种具体的事情自然是不需要领导亲自去做的,刘旺邀请冯啸辰、田兴和宋洋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给他们沏上好茶,开始聊起其他的事情来了。
  “田局长,你大老远跑一趟,就为了给我们出这么一个主意?”
  冯啸辰呷了一口茶水,笑呵呵地对田兴问道。
  田兴笑道:“当然不是,出主意只是次要目的,主要目的还是来见见冯总,向冯总学习学习。”
  “田局长这样说,我可就无地自容了。”冯啸辰打着哈哈,随后又问道:“怎么,这个亚欧大陆桥,对铁道部非常重要吗?”
  这就是明人不说暗话了。如果仅仅是想建议林重通过亚欧大陆桥运输配件,田兴根本用不着到林北来,给冯啸辰打个电话就足够了,甚至于他都不用说什么,由宋洋向刘旺提出这个建议就可以了。至于说来林北的目的是为了向冯啸辰学习,这种话骗小孩子都骗不了,冯啸辰只当是田兴在说胡话了。
  既然不是这些目的,田兴此来必定有更重要的原因,而这个原因肯定也是与亚欧大陆桥相关的,刚才田兴那样欲盖弥彰,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冯啸辰这样直接发问,倒是给田兴找了个台阶,省得他还要弯弯绕绕地找理由来引出话头。
  这回轮到田兴满脸尴尬了,他做足了姿态,其实就是想谈这件事。本来打算换个委婉一点的方式来谈,结果冯啸辰不按套路,直接把话挑明了,倒让他有些不好开口了。
  “亚欧大陆桥这件事情,是田局长一手抓的。”宋洋在旁边替田兴做了个解释。
  田兴赶紧纠正道:“不能这样说,开通亚欧大陆桥,是中央领导的决策,部长亲自部署,我只是具体的经办人之一罢了。亚欧大陆桥开通,中央领导同志是给予了高度评价的,社会各界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如果做得不好,我这个经办人是要首当其责的。”
  “原来如此。”冯啸辰微微点了点头。
  几年前,阿拉山口至德鲁日巴口岸铁路接轨成功的时候,媒体上对于亚欧大陆桥这件事的确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不少学者也纷纷著文或者发表谈话,预言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对于中国经济腾飞以及诸如亚欧经济合作之类会带来如何如何的影响。
  可在那之后,亚欧大陆桥的概念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以至于连冯啸辰都没能在第一时间想到可以借助亚欧大陆桥完成货物运输的方案,直到蒙洋给了他提示,他才想到这一点。
  冯啸辰想不到亚欧大陆桥,刘旺就更想不到了。明明通过铁路运输能够极大地节省时间,避免海运带来的延误,可林重的一干人却死盯着海运不放,这说明在他们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亚欧大陆桥这件事。
  一个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的项目,最终冷冷清清,无人问津,田兴作为负责这件事的官员,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他这趟亲自跑到林北来,正是想借着运输底架梁的机会,与冯啸辰沟通一下如何利用亚欧大陆桥的事情。冯啸辰在行业里颇有一些影响力,而且思想开放,历来都是各种重要政策的积极推动者,如果能够得到冯啸辰的支持,这件事情或许就有很大的转机了。
  “亚欧大陆桥是1991年7月开通的,到目前为止,共运送货物220万吨,从数量上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从过去几年的增长速度来看,情况不太乐观,尤其是去年年初以来,进出口货运量的增长已经陷入了停滞状态,这和我们原来提出的增长目标是有很大差距的。”田兴说。
  “这是什么原因呢?”冯啸辰问。
  田兴说:“我们也分析过,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因来说,苏联解体以来,中亚各国的政局不太稳定,影响了货物运输和通关的速度。其次,欧洲各国对亚欧大陆桥持观望态度,配合不够,导致从中国直接运到中西欧的货物数量很少,大多数的货物都是运到中亚各国的,用一些学者的话来说,目前的亚欧大陆桥只是一个小亚欧,而不是直通鹿特丹港的大亚欧。”
  冯啸辰点点头,接着问:“那么,内因呢?”
  “内因嘛……”田兴的语气有些软了,“主要还是我们的工作能力问题吧,国内企业愿意通过亚欧大陆桥运输出口商品的比较少,大多数企业还是倾向于选择海运,就比如刘厂长他们,也是基本上不考虑走亚欧大陆桥的。”
  刘旺赶紧说:“不是不是,田局长,这件事主要是我们忽略了,经验主义害死人啊。”
  “经验主义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宋洋接过刘旺的话头说,“我们分局也曾经了解过,很多企业对亚欧大陆桥运输不了解,就算是我们去做了解释工作,他们也不太相信,觉得过去都是使用海运,比较熟悉,突然换一种方式,心里没底。”
  田兴说:“所以呢,我们就想请冯总帮我们做一些宣传推广工作。你们装备工业公司联系的企业多,而且这些企业都是搞装备制造的。工业装备的附加值高,对运费不敏感,时效性要求却比较高,所以走铁路运输更为合算。如果像林重这样的装备制造企业能够更多地利用我们的亚欧大陆桥进行出口装备的运输,那这座桥就名副其实了。”
  冯啸辰呵呵一笑,对刘旺问道:“刘厂长,你觉得呢?”
  刘旺摇了摇头,说:“这个恐怕有些问题。如果一些配件的运输,采用铁路的方法的确是比走海运更好,但整车的运输,铁路就不行了。我们一台挖掘机高度就有十几米,整车重量几百吨,铁路根本运不了。”
  “的确如此。”冯啸辰说,“我们搞的大化肥设备、火电设备等等,都有超大超重部件,用火车运输的时候需要有特种车辆,很不方便。我们现在牵头在浙江省建了一个极限制造基地,就是考虑到利用海运的便利。如果这些超大超重部件都通过海运运输了,那么其他的设备再走铁路运输也没必要了,是不是?”
  “这个情况我也知道。”田兴说,“我的想法是,请各家装备企业在能够选择铁路运输的时候,尽可能采用铁路运输,如果在经济上不合算,或者体积、重量之类超出铁路运输的限制,那该走海运的,还是照常走海运。你们装备系统的企业都是大企业,社会影响力大,你们选择亚欧大陆桥运输,能够给其他企业提供很好的示范效应。”
  “如果是这样,那倒没问题。”冯啸辰说。事实上,田兴刚刚给林重出的这个主意,还是挺不错的,能够帮林重节省下几十天的运输时间。各家装备企业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事情,能够采用铁路运输,也是多了一个选择,对企业来说是有利无害的。
  “我们会向各家企业做个宣传,告诉他们可以考虑亚欧铁路运输的事情,具体到他们是不是有这方面的业务,我就没法保证了。”冯啸辰说。
  “那是肯定的。”田兴满脸笑容,说:“只要冯总愿意替我们做一些宣传,对我们就有极大的帮助,后来的工作,我们也会跟进的。以后装备公司和我们运输局就是协作单位了,涉及到调配车皮之类的事情,你让你们那边的同志直接和我联系就可以了。”
  “那我就谢谢田局长了。”
  “应该的,应该的,大家互相帮助嘛。”
  双方互相客套着,气氛颇为和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4/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