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451

  “10亿吨……”小乔尔愣住了,他开始明白冯啸辰说这些数字的目的了,如果这些数字都是真的,那就意味着中国将会成为未来20年中全球最重要的钢铁设备市场。
第六十九章
友谊地久天长
  1980年,西德的钢材产量为3166万吨,按照这个产能来进行计算,在未来20年内,西德只能生产出6亿吨左右的钢材。冯啸辰给小乔尔算的账,仅住宅建设一项,就需要10亿吨的钢材,这意味着要有相当一个半西德的钢材产能,才能够满足中国建设民用住宅的需要。
  住宅建设并不是一个国家使用钢材的全部,商用建筑、铁路、船舶、汽车、机器设备等等,都需要用到钢材。照这样计算,到2000年之前,中国至少需要形成年产钢材1亿吨以上的产能。
  而在1980年,中国的钢材产能只有2700万吨,与2000年的目标相比,有7000多万吨的缺口。这7000多万吨产能对应着数十套的炼铁高炉、炼钢转炉、板坯连铸设备、热轧设备、冷轧设备等等,投资将是以千亿美元来计算的。
  面对着这么大的一个市场,或者说,这么诱人的一块蛋糕,那么傲慢的设备商们还能保持住他们的矜持吗?
  别说设备商了,就连小乔尔自己,也产生了一种垂涎欲滴的感觉。这么多成套设备,哪怕有十分之一需要通过乔尔公司来协助集成,乔尔公司也能一夜之间跻身于德国最大的咨询公司行列,错过了这个村,可就真没有这个店了。
  “小伙子,你的意思我完全明白了!”小乔尔打断了冯啸辰的话,说道。响鼓不用重锤,他根本不需要等冯啸辰说完,就能理解出冯啸辰的意思了。冯啸辰是想让他用这些道理去说服设备制造商们,如果他们想要从中国这块蛋糕上切走一块,那么对不起,请认真考虑一下与中国人合作的问题。
  “我说了什么意思吗?”冯啸辰一摊手,“乔尔先生,我似乎还什么都没说呢。”
  “呵呵,我想我已经听懂了。”小乔尔才不在意冯啸辰如何装傻,他笑呵呵地转向罗翔飞,问道:“罗局长先生,请问中国官方对于这件事是如何考虑的呢?”
  冯啸辰说的这些话,是从前与罗翔飞交流过的,罗翔飞觉得冯啸辰的想法有一些道理,但又觉得用这样的方式来与外国厂商讨价还价或者说是威逼利诱,有损政府的形象。现在冯啸辰直言不讳地把话说出来了,罗翔飞自然也就乐得装糊涂了。
  “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友谊的,对于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我们以后是不会忘记的。”罗翔飞颇为水平地回答道。
  冯舒怡看着着急,索性替他说出来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一家厂商愿意与中方进行合作,那么中方未来将会给这家厂商以更多的优惠,比如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方面。”
  “冯夫人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罗翔飞应道。
  “我明白该怎么做了。”小乔尔点了点头,接着又说道:“罗先生,我们乔尔公司非常愿意协助贵国建设现代化,我们将在这个项目中竭诚为贵国提供服务,同时我们还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合作。”
  罗翔飞笑道:“乔尔先生说的,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我们经委是主管中国全国的经济建设活动的,除了我们冶金局所承担的业务之外,其他领域的业务也都在经委的管辖范围之内。像乔尔公司这样有实力、有诚意与中国合作的咨询公司,我们是非常愿意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
  “这可太好了!”小乔尔春风满面,“这个项目我们愿意承接下来,佣金方面,我们只需要收取2.5%就可以了,这是我们对长期合作伙伴的特殊优惠。”
  “非常感谢。”罗翔飞向小乔尔笑着说道。
  突破了这样一层障碍之后,双方的交流就变得非常顺畅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罗翔飞、乔子远、郝亚威、冀明、杨永年等开始与乔尔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的洽谈,落实具体的合作细节。乔尔公司根据中方的要求,对热轧生产线进行了初步设计,列出各部分设备的清单,对每部分设备都提出了几家备选的制造商,然后开始逐家地进行联系,商谈条件。
  面对着这些制造商,小乔尔说话就更加直截了当了。他先是向对方描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然后明确告诉对方,中国政府的谈判代表团就在德国,代表团的意见是非常强硬的,那就是任何不愿意与中方进行合作的制造商,未来都将失去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格。
  正如冯啸辰分析的那样,在装备制造商之间,也是存在着竞争关系的。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在西方市场上难以与巨头们相竞争,听说有来自于东方的机会,自然不愿意放过。而那些国际巨头虽然暂时还看不上东方市场,但他们也不愿意这个机会落到潜在竞争对手的手里,所以对中方的要约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冯舒怡充分发挥了一个专利律师的专长,她给罗翔飞等人进行了一番专利技术方面的科普,告诉他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技术转移有若干种不同的方式,中方可以灵活地加以利用。例如,一种方式是许可证转让方式,中方付出一定费用购买西方的专利许可证,西方在转让许可证的同时,还会把技术图纸、专门技术、特种设备等提供给中方,并且提供长期或短期的技术援助;另一种方式是合作生产,双方各从事一部分生产活动,共同完成对一项产品的制造。作为合作的更高形式,那就是双方成立合资企业,共同完成生产和经营活动。
  通过冯舒怡的介绍,罗翔飞等人消除了不少此前的误解。他们一直认为,让西方发达国家转让技术,仅仅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所以发展中国家即使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还要看西方国家是否愿意援手。而事实上,这种技术转让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也是有益的,它们可以把一部分生产活动转移到生产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去,从而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
  就以中国这次打算引进的热轧机来说,一套设备的总重量达到七、八万吨,其中利润最高的是主轧线的机械设备,这是德国企业最想做的。而周围的一些辅助设备,费时费工,傻大黑粗,也赚不了多少钱,德国企业其实是恨不得交给别人去做的。中方如果愿意承担这些工作,对于这些制造商来说反而是求之不得。
  接下来,如果中方通过这条生产线的合作,掌握了这些辅助设备的生产技术,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德国方面的标准,那么未来德国的制造商为其他国家提供同样装备的时候,也会倾向于把这部分工作分包给中国。到那时候,就不是中国人要求着德国人帮忙,而是德国人要求着中国人帮忙了。
  有了这样的认识,罗翔飞他们在与制造商会谈时,底气又足了几分。过去一味以为自己是在求人,现在才知道,这种合作是双赢的,说不上谁求谁,那么自己这边是不是也可以提出一些要求,让对方做一些让步呢?
  在与德国企业洽谈的过程中,罗翔飞等人深深感受到了德国人的严谨和天真。相比此前与日企洽谈,官员们觉得德国企业的职员真是太可爱了,他们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会变着法地设套坑人。
  日企职员的作风是表面上极其客气,说一句话鞠三个躬,但遇到利益的时候,哪怕是一日元的好处,都要争个你死我活。德企的职员大多数时候都黑着脸,像是你欠了他多少钱一般,可落实到具体的利益方面,他们非常好说话。培训费可以减免,部分图纸可以赠送,甚至有些核心的技术环节也允许中方派人观摩,而这是日企绝对不会答应的事情。
  “德国人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啊。”胡志杰在听众人说起谈判过程时,不无感慨地说道。
  “是啊,德国人真是我们的好老师啊。”罗翔飞附和道。
  对于领导们的这种看法,冯啸辰只是笑而不语。在一个私下的场合,他对罗翔飞说道:“其实,这不过是因为德国人没把中国人放在眼里罢了,在他们看来,中国永远也不会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乐于展现一下他们的慷慨。”
  “小冯,这些话,你自己心里明白就行了,不要在同志们面前说。还有,也不要在你奶奶一家面前说出来,尤其是别在你婶子面前说,她可是纯粹的德国人。”
  罗翔飞郑重地提醒道。看来,这老爷子虽然平时嘴上总挂着“友谊地久天长”这样的话,心里却始终绷着一根弦,知道啥叫“非我族类”。
  冯啸辰笑道:“罗局长,你放心吧,我婶子这个人,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嫁了我叔叔,她也就把自己当成中国媳妇了。”
  “这一次我们能够与乔尔公司取得合作,多亏她了。”罗翔飞说道,“可惜我们没什么办法能够向她表示一下感谢。”
  “这件事就交给我吧。”冯啸辰呵呵笑着说道。
第七十章
瞒天过海
  “啸辰,你多吃点。”
  在柏林郊外的一幢别墅里,晏乐琴、冯华、冯舒怡等人围着冯啸辰,满心欢喜地看着他如风卷残云一般扫荡着满桌子的菜肴。晏乐琴不停地把好菜往冯啸辰的碗里夹,弄得一向在家里被当作小太阳的冯文茹都有些吃醋了。
  在紧张工作之余,冯啸辰向罗翔飞、胡志杰提出请假去奶奶家里拜访,两位领导连个磕绊都没打就同意了。冯啸辰现在是代表团里的红人,于公于私而言,都颇得大家的欣赏。
  从公事的角度来说,他这个翻译当得很称职,这也就罢了,关键是他请来了冯舒怡,打破了代表团工作上的僵局,可谓是居功至伟。在私事方面,他为代表团的同伴们贡献了5000马克的外汇,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谁能不说他几句好话?
  有了这样的铺垫,冯啸辰去请假自然就不会有什么障碍了。胡志杰仅仅是在准他假的同时,拍着他的肩膀,和颜悦色地交代了一些纪律方面的注意事项,话里话外的潜台词都是在说,你去德国人家里做客没问题,只要不惹出乱子就行。
  冯舒怡开着车把冯啸辰拉到他们位于郊外的别墅,本以为别墅的精美装修和一屋子高档电器会让冯啸辰感到惊讶。谁料想冯啸辰见了这一切,只是出于礼貌地赞扬了几句,脸上却看不出任何惊奇、艳羡之类的神色,这让冯舒怡对这个侄子的评价又提升了几分。
  晏乐琴不辞辛苦地做了满满一桌子中国菜来欢迎远来的孙儿。她的手艺倒还真是颇为不错,加上冯啸辰到德国这么久,还没吃过一顿正经的中餐,见了这些菜自然是食指大动,稍稍客气了两句就狼吞虎咽起来了。
  看到侄子在自己家里毫无拘束的样子,冯华心里也是颇为高兴。他一直担心自己的德国身份会让国内的亲人感到疏远,从冯啸辰身上,冯华感觉到了难以割裂的亲情。
  “你怎么这么能吃啊,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能吃这么多东西!”
  冯文茹趴在冯啸辰身边,看着他的腮帮子不断鼓动着,感觉颇为好玩。她是个独生女,没有兄弟姐妹,对于这个远来哥哥的一切都觉得新鲜。
  冯啸辰向冯文茹扮了个鬼脸,然后笑着对几个大人说道:“好不容易又吃上中国饭菜了,这些天吃德国饭,可真是吃够了。”
  “怎么,德国饭不好吃吗?”冯舒怡假装不悦地问道。
  冯啸辰笑道:“婶子,说出来不怕你生气。要论工业技术,我是很佩服德国的。但如果要说美食,德国就差得远了。婶子找个时间和奶奶、叔叔一道回中国去走走吧,我能保证你一个月之内不会吃到重样的美食。”
  “是吗?我期待着那一天哦。”冯舒怡应道。
  “那我呢,可以去吗?”冯文茹也凑上来,认真地问道。
  “当然可以!”冯啸辰也装出一副认真的样子,说道:“你也是中国人哦,去中国就是回家,怎么会不可以呢?等你去了,我会带你去玩各种好玩的地方,吃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中国大餐。”
  冯文茹嘻嘻笑了起来,她抱着冯舒怡的手,问道:“妈妈,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去中国呢?”
  冯舒怡拍拍她的脑袋,说道:“很快,等你这个哥哥回中国去把那边的事情安排好,我们就回去探亲。”
  大家说笑着吃完了饭,冯啸辰摸着鼓鼓囊囊的肚子,这才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对晏乐琴说道:“奶奶,让你看笑话了,我是不是真的吃得太多了?”
  晏乐琴瞪着眼训道:“你瞎说什么呢,在自己叔叔家里,想吃就吃,有什么吃多吃少的问题?”
  冯舒怡把餐具撤走,又给众人倒上了咖啡。众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开始说起了正事。
  冯华首先介绍了一下卖技术的情况,道:“你那几项技术,舒怡已经帮你提交了专利申请。我联系了几家企业,他们对这些技术有些兴趣,愿意出钱购买下来。初步谈下来的价格大约在160万至180万马克之间,具体的还要等他们做更正式的评估之后,才能确定。”
  冯舒怡插话道:“这已经是我们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价格了。当然,你如果愿意再等待一些时间,或许可以卖一个更好的价钱。”
  冯啸辰坚定地摇了摇头道:“不必了,160万马克已经足够我做事了,时间对我来说更为宝贵。”
  这个决定是大家事先已经谈好的,冯华也没有再予评论,而是继续着此前的介绍,说道:“我已经用你和你婶婶的名字注册了一家投资控股公司,你婶婶是法人代表,你是大股东,占90%的股权。然后,我们会再用这家控股公司收购一家濒临破产的机械企业,由这家机械企业到中国去投资建厂,你可以利用这家工厂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这种运作方式,外人无法察觉出来吧?”冯啸辰不放心地问道。金融和法律上的事情,他懂的不是太多,只能求助于冯华和冯舒怡。
  冯啸辰想开一家自己的企业,但目前国内的政策对于私人办企业还有很多的限制,尤其是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林林总总的各种麻烦将会层出不穷。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利用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引进外资的政策,把自己的企业变成一家合资企业。这样一来,国内各级政府非但不敢找麻烦,而且还会给予种种的便利。
  在改革之初,甚至直到90年代,三资企业在国内享受到的都是超国民待遇,税收上有各种减免,地方官员会给予各种照顾。进入新世纪之后,无数“有识之士”对此口诛笔伐,认为这种超国民待遇是有悖平等精神的,更有人怒骂这是有损尊严的行为,觉得前一代人是奴颜婢膝等等。
  其实,这只能说是时过境迁,饱汉子不知饿汉饥罢了。80年代初,中国国内严重缺乏建设资金和先进技术,只能求助国际市场。由于冷战的影响,西方世界对于到中国投资以及向中国转让技术都是有一些疑虑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不放下身段去迎合对方,还能如何?
  没有当年的委屈憋气,哪有今天的骄横跋扈,这个道理要想通其实也不难。
  冯啸辰是通晓这一段历史的,成大器者不必拘小节,为了做一番大事业,现在钻一钻空子又有何妨呢?更况,他钻这个空子并没有损害国家的利益,相反,还是大大有利于国家建设的。
  虽然知道自己做的事情问心无愧,但冯啸辰还是要慎重地评估一下风险。他用自己出售专利的钱来进行投资,其中有许多不能公开说的环节。其一,出售专利这件事,是不宜公开的,国内对这方面的政策非常暧昧,尤其是当他还是国家机关里的借调人员的时候。其二,这些投资资金的所有权是属于他的,这也是不能对外人说的,他只能说是自己的叔叔婶婶帮忙拉来的投资,否则,一顶资本家的帽子扣在他头上,也是麻烦无比。
  按照冯啸辰原本的想法,他把专利的钱全部交给冯华,然后以冯华的名义来注册投资公司,回国建厂,冯啸辰自己当个幕后老板就可以了。冯华坚决地要求把产权关系弄得更明晰一些,哪怕为此而多绕几个弯子。
  双方毕竟是头一次见面的叔侄,产权明晰了,日后就能够少一些嫌隙。如果把责权利仅仅建立在亲缘关系上,利益小的时候无所谓,万一企业能够做大,达到几千万、几亿这样的规模,亲戚反目的事情并不罕见。
  冯华能够这样想,冯啸辰当然也是乐于接受的。他毕竟也是经历过市场经济的人,别说叔侄之间的反目,夫妻为了财产而反目的事,他在后世也听说过不少了。他此前不敢这样提,只是担心冯华、晏乐琴他们觉得生分,冯华主动提出这样处理,冯啸辰还有什么话可说。
  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这样的操作会不会有破绽,万一被国内“有关部门”察觉,难免会有麻烦缠身。
  听到冯啸辰的疑问,冯华道:“用咱们中国的老话来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几家企业之间的关系,如果要认真去调查,总是能够调查清楚的。不过,像这样的小企业,我想也不会有人有兴趣去查吧?如果真的因为这样做,你在国内惹上了官司,那你就到德国来吧。”
  冯啸辰点点头道:“只要暂时不透风就行。叔叔,你放心,中国的政策是会一步一步放开的。现在已经有一些学者提出要鼓励大家经商,发展多种经济所有制,而且据说这种呼吁也得到了高层的认可,只是政策的出台会稍晚一些而已。我相信,瞒过这几年,再往后就无所谓了。”
  “如果是这样,那就没问题了。”冯华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