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2/451

  “好的。”蒙洋应了一声,便出去找王根基和吴仕灿去了。
  冯啸辰把手里正在写的文档保存了一下,然后抄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包成明的号码:
  “老包吗,有这样一件事情,你马上组织人手,调查一下日本和韩国有哪些企业经营陷入困难,是否有出售的意向,大致的价格如何。另外,你还要让人了解一下日韩高技术企业裁员的情况,看看有哪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人被裁掉了,然后尽快地与他们取得联系,问问他们是否有兴趣到中国来工作……”
第七百零八章
你们愿意接手吗
  冯啸辰在紧锣密鼓布置去日本收购破产企业,而在日本化工设备协会的小会议室里,一场口水战也正打得如火如荼。
  “米内君,你绝对不能把企业卖给中国人!”
  “中国人现在已经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了,如果他们得到秋间会社掌握的专利,将会对我们构成更大的威胁!”
  “米内君,大家都是老朋友了,秋间会社经营不下去,你不能让我们也跟着倒霉吧?”
  一干人围着秋间化工机株式会社总裁米内隆吉,有慷慨陈词的,有大打感情牌的,一个个都说得唾沫横飞,鞠躬如油田里的磕头机一般,上上下下的,晃得人眼晕。
  米内隆吉黑着脸,坐在正中间,冷眼看着昔日的同行们在对他进行规劝,心里一阵阵地冷笑。
  由于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套在股市和房地产上,秋间会社从前年开始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面对着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日本化工设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境日益困难,有些项目直接被中国人劫胡了,有些项目虽然最终还是由日本企业中标,但价格上也往往会被拦腰砍下一大截,利润微薄到让人齿冷。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国内的化工设备企业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恶性竞争,秋间会社之所以会走到破产的境地,与池谷制作所、森茂铁工所的压迫也不无关系。
  在确定公司已经无法支撑下去之后,秋间会社的股东们做出了出售公司的决定。米内隆吉在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化工设备协会的理事长乾贵武志,请他帮忙在同行间询询价,看看哪家企业愿意收购秋间会社。结果,大多数同行对此都表现漠然,只有两家不入流的企业表示愿意收购秋间会社的一部分优质资产,开出来的价格也就比买废铁高出那么一点点,与其说是收购,还不如是说在羞辱米内隆吉。
  于是,米内隆吉把目光转向了海外,试图寻找海外的收购者。他先是在欧美各国问了一圈,最终大失所望,欧美国家的化工设备企业已是产能过剩,哪还有兴趣收购一家技术上已经落伍的日本企业。接着,他又让人到巴西、南非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去了解了一下,这些国家的企业和政府同样没有收购秋间会社的意向。
  最后,有人向米内隆吉提了个建议,让他找中国人问问。米内隆吉找到了过去曾经为自己服务过的职业掮客郭培元,郭培元带回来的消息让他半是兴奋半是郁闷。兴奋的地方,在于郭培元声称中国国内的确能找到买主,中国企业对于获得秋间会社拥有的技术是非常感兴趣的。至于郁闷之处,就是他先前报的价钱让郭培元委婉地否定了,据郭培元说,中方的开价最多也就是200亿日元的样子,即便是这个价格,人家也要考察了秋间会社的现状,才能决定。
  米内隆吉把中国企业有意收购秋间会社的消息透露给了乾贵武志,而隐瞒了中方的出价,声称中国人愿意不惜代价地获得秋间会社的技术专利与生产设备,请各位日本同行斟酌。
  米内隆吉在业内浸淫多年,当然知道这个消息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
  中国的化工设备工业是整个西方工业界的徒弟,在诸多老师中间,日本企业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但这位徒弟成长起来之后,便开始挑战老师的权威了。欧美企业的产品线更高端,中国人一时还不敢觊觎,日本一向是高中低端通吃,中国人便欲争夺日本人霸占着的中低端化工设备市场,并且已经屡屡得手。
  日本人能够把欧美企业从中低端市场上赶走,靠的是低廉的生产成本。而中国人抢日本人的市场,靠的是比日本人还要低廉的成本。日本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要想把劳动力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压到如中国企业一般的水平,完全是做不到的。日本企业只能靠着技术上的优势来压制中国企业,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
  80年代的时候,日本企业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存在着严重的低估,为了获得中国市场,经常会答应“技术换市场”的要求,向中方转让一些技术。等发现中方凭借这些技术发展起来之后,日本企业向中国转让技术就变得谨慎多了,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几乎就是千金不换。
  秋间会社是一家老牌化工设备企业,手里掌握着大量技术专利,还有很多秘而不宣的技术诀窍,如果这些技术落到中国企业手里,中国企业就会如虎添翼,在市场竞争中给日本企业以更大的压力。秋间会社已经濒临破产了,国际竞争之类的事情,与米内隆吉及其他股东都没有关系。但池谷制作所、森茂铁工所等等企业还要混下去,他们怎么可能坐视秋间会社的技术落到中国人手上去呢?
  如果不希望我的技术落到中国人手上,那么诸君就开个价吧。
  这就是米内隆吉的想法,他要让日本企业和中国企业互相竞价,以便把秋间会社卖出一个好价钱。至于说与其他日本企业的香火之情,那就呵呵了,日本人啥时候在乎香火之情了?
  “各位,我并不想把企业卖给中国人,秋间会社有着辉煌的过去,我不希望它落到中国人手上。”米内隆吉发话了。
  “可是,我们听到的消息是,你已经在和中国人接触了。”森茂铁工所董事长川端弘嗣反驳道。
  米内隆吉点点头,说:“川端君说得没错,我的确是在与中国人接触,而且我们双方已经就价格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探讨,对方流露出了很强的收购意向。”
  “可是,你没想过这样做会对日本化工设备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吗?”川端弘嗣问道。
  米内隆吉咧开缺了牙的嘴冲众人狰狞地一笑,说:“可是我有什么办法?如果诸位愿意接手秋间会社,哪怕价格比中国人的开价低20%,我也会接受的。”
  “中国人的开价是多少?”池谷制作所销售总监内田悠沉声问道。
  “600亿日元。”米内隆吉大言不惭地说,其实这个价格是他向郭培元开的价,郭培元还的价只有这个数字的1/3。
  “这不可能!”川端弘嗣第一个跳起来了,“秋间会社现在的价值,连100亿日元都不到,中国人除非昏了头,否则他们出到200亿日元都是失败的。”
  “谁跟你说的!”米内隆吉把脸一沉,“秋间会社虽然经营上出了点问题,但我们的固定资产还在,还有我们的无形资产。我们请评估事务所做过估价,光是无形资产的部分,就价值300亿日元以上,而这些无形资产,中国人是极其看重的。”
  “你说的无形资产,也包括了共享专利池里属于我们的那些专利吧?”内田悠问。
  “当然。难道池谷公司打算撤出专利池吗?”米内隆吉反问道。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可以说每个环节都涉及到专利的应用。一家企业要生产一台设备,可能要用到几十家企业的专利,如果每个专利都要通过谈判来获得授权,那企业就别干活了,光是起草授权文书就能把企业拖死。为了减少专利上的交易成本,一些企业会联合起来,各自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专利,形成一个共享的专利池,大家都可以用池子里的专利,只要支付一个统一的专利使用费即可,不需要逐个地进行专利谈判。
  秋间会社与池谷制作所、森茂铁工所等一干化工设备企业之间,就有若干个这样的专利池,秋间会社可以通过这个机制,使用池谷、森茂等企业手里的许多专利。如果秋间会社被中国企业收购了,那么就意味着收购方也可以使用这个专利池里的专利,池谷、森茂对于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就会消失殆尽。
  “不,这是不可能的!”川端弘嗣咆哮起来,“如果秋间会社被中国人收购了,那么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把秋间会社从专利联盟中踢出去,我们绝对不会允许中国企业使用我们的专利。”
  米内隆吉呵呵一笑:“川端君,你们打算如何弥补秋间会社离开后的专利缺口呢?”
  “这……”川端弘嗣无语了。专利池是一个共享机制,秋间会社用了森茂铁工所的专利,反过来森茂铁工所也用了秋间会社的专利。如果把秋间会社踢出去,那么属于秋间会社的那些专利也就被踢走了,森茂铁工所拿什么来替代这些专利呢?
  森茂铁工所的产品设计,都是默认了能够使用秋间会社专利的。如果突然宣布这些专利不能用了,森茂铁工所的许多产品都要重新设计,这其中还涉及到了模具、夹具、生产工艺等等的改变,可真不是撂一句硬话就能够解决的。
  “米内君,你能不能给我们大家一个真实的报价。恕我直言,600亿日元的价格,我相信中国人是绝对不会答应的。你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把秋间会社转让给我们大家。”内田悠说道。
第七百零九章
太便宜了
  “400亿。”
  “这不可能,我们最多能够出100亿。”
  “350亿,这是我们的底线了!”
  “120亿,如果我们能够联系到五家企业共同出资的话。”
  “320亿!”
  “125亿!”
  “……”
  这是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讨价还价,一方存着讹诈的心理,想让自己的同行多出钱,而另一方则是一盘散沙,虽然知道这件事对自己有影响,却又想着它对其他企业同样有影响,为什么自己要出头来解决。两边都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这种谈判还能有什么用处?
  乾贵武志是会议的召集人,但同时又是这个会场上最透明的。因为协会这种组织本身就是一块擦桌布,人家需要你的时候,还能把你拿起来当一回事,人家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只能乖乖呆在桌子底下,没准还会被谁踩上一脚。看到会场重新陷入了口水战,乾贵武志只能长叹一声,宣布暂时休会,大家回去思考一下,然后再做决定。
  “内田君,我们必须想个办法,绝对不能秋间会社落到中国人手里去。”
  走出会场的时候,川端弘嗣拉着内田悠商量道。
  “能有什么办法?”内田悠问。
  “也许,我们应当多联合几家企业,把秋间会社买下来。”川端弘嗣说。
  内田悠冷笑说:“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凑出300亿日元,买下秋间会社?”
  “300亿肯定是不行的,我觉得努力一下,150亿,应当能够打动米内隆吉。”
  “可是,我们花150亿买下秋间会社有什么用?仅仅为了它的那几个专利吗?”
  “如果这些专利落到中国人手上,对我们造成的损失可就不止150亿了。”
  “在损失发生之前,我们能说服我们的股东吗?”
  “……我觉得,或许能吧。”
  川端弘嗣的声音已经弱得听不见了。股东们是什么德行,他能不知道吗?如果是为了森茂自己的事情,让公司出点钱,在数量不大的情况下,股东们或许是能够同意的。收购秋间会社,对森茂来说看不到任何直接的利益,而中国人收购秋间会社,对森茂的威胁也是潜在的,并没有变成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让股东掏出真金白银来止损,川端弘嗣自认没有这样的能力。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米内隆吉是不会接受150亿的开价的。他所以要让我们开价,不过是想拿这个价钱去作为与中国人谈判的砝码。你别听他说愿意接受一个比中国人出价低20%的价格,我敢打赌,真到大家竞价的时候,哪怕中国人愿意比我们多出1日元,米内隆吉也会毫不犹豫地把秋间会社卖给中国人。”内田悠冷冷地说。
  川端弘嗣回忆了一下米内隆吉一贯的为人,不由也黯然地点了点头。日本人讲规则,重合同,凡事一板一眼,背后所隐藏的是一种动物性。西方国家称日本为经济动物,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动物,就是一切都以利益为导向,不存在任何伦理、道德以及人情方面的考量。在出售秋间会社这个问题上,米内隆吉追求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卖出一个高价,至于是中国人收购,还是日本人收购,并不在米内隆吉思考的范围之内。内田悠作为与米内隆吉合作多年的老伙计,对他的了解是非常深入的。
  “这么说,我们绝对没有办法了?”川端弘嗣问。
  内田悠摇摇头,说:“倒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要做两手准备,一手是秋间会社真的被中国人收购了,我们要及时建立起新的专利壁垒,不能让中国人打进我们的大酬劳。另外一手,那就是请通产省出面来阻止这桩交易,最起码,要阻止中国人获得秋间会社所拥有的关键专利。”
  “这倒是一个好办法,那就拜托内田君了。”川端弘嗣向内田悠深鞠一躬道。
  “我能做的,也只是延缓一下日本的衰落罢了。”内田悠凄凉地说。
  米内隆吉离开化工设备协会,回到公司,马上就给郭培元打了电话,告诉他说日本的几家化工设备厂商已经答应联手收购秋间会社,出价达到了400亿日元,中国人如果想要得到秋间会社,至少要拿出450亿,否则免谈。
  郭培元又岂是好骗的人,他先是哼哼哈哈地向米内隆吉表示了祝贺,接着便说自己联系的中方买家经济实力有限,要拿出这么多钱恐怕不现实,如果价钱能够低一些,倒还有希望。
  两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隔着大海在长途电话里打起了机锋,最近达成了一个初步意向,即双方都认可250亿日元左右的收购价格,郭培元应当在这个价格基础上,为秋间会社找到接盘侠。
  “250亿日元?”
  在装备工业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里,冯啸辰笑呵呵地看着前来通报情况的郭培元,用略带调侃的口吻重复着米内隆吉的出价。
  “是啊,我觉得这个价格应当是对方的心理底线了。冯总,米内隆吉跟我说,日本的那些化工设备企业,像池谷啊,森茂啊,都不希望中国企业接手秋间会社,所以他们准备联合收购秋间会社。具体出价我不太清楚,但米内隆吉报出的250亿日元,应当是有一些底气的,咱们如果不答应,他或许就会把公司卖给日本国内的企业了。”郭培元规劝道。
  冯啸辰笑笑,说:“老郭,你有一点搞错了,那就是我们其实并不是很想买下秋间会社。他的那些专利倒是值几个钱,但要让我们花大价钱就没必要了。更何况,现在正在搞金融危机,咱们国内的资金非常紧张,在这个时候花200亿日元去买一家破产的日本公司,经贸委那边也是很难通过的。”
  “您是说……200亿?”郭培元咂舌道。
  “对,就是200亿。”冯啸辰说,“250亿是想都别想的事情,有这些钱,我砸给化工设计院,他们也能把这些专利给开发出来了。200亿是最多的,就算是这个价钱,我还得让人去评估一下才行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2/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