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4/451

  “因为中国人的学习能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现在已经用当时学到的技术来抢我们的海外市场了。”
  “是吗?我觉得,这是不是因为你们懈怠了,在过去的10年中没有发展出新的技术。”
  “也许……是吧”内田悠的口气软了,过去10年,日元不断升值,房地产价格翻着番地上涨,炒股炒房炒汇,哪样不比研发技术更赚钱?谁还有心思开发技术。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池谷制作所也不至于害怕那些用自己80年代的技术武装起来的中国竞争者了。
  “派出留学生盗取日本的技术?”庭野信一继续读着文件上的内容,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内田君,你说的这个情况,有确凿的证据吗?”
  “我们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不过,有两位滞留在日本的中国技术人员向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他们说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外派留学生的工作,据猜测这些留学生都是带着神秘使命的。”内田悠说。
  “就是你在报告中写到的葛涛和……酒井倩霁吗?”
  “这位酒井女士,中国名字是叫杨倩霁的。她和这位葛涛先生,都是中国国家石化设计院的工程师,前几年赴日本来学习技术,然后便留下了。我们这次撰写这份报告,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素材。”
  “这样的素材,可信度存在疑问吧。”庭野信一淡淡地说。如内田悠说的葛涛、酒井倩霁这种人,通产省也接触过不少,他们大多是借着前来开会、学习等机会,偷偷脱团,然后滞留下来的。为了让日本政府接受他们,避免被遣返的命运,这些人往往要编出一些故事,诸如受到迫害,或者身负秘密使命,而他们又不愿意做恶,所以才叛逃出来。
  日本的政府官员一开始还相信这些说辞,再往后就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不过,这些滞留者对于日本来说也是有用的,所以大家也就装聋作哑,接受了他们编出来的故事。现在内田悠用他们编的这些故事来作为证据,这就由不得庭野信一要觉得齿冷了。
  内田悠其实也知道自己的证据站不住脚,不过他还是硬着头皮说:
  “我觉得,这种事情,我们应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中国官方一直都希望能够发展自己的技术,超越日本,通产省有义务制止中国官方的这种企图。”
第七百一十二章
施压
  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庭野信一在心里冷笑着,这就叫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其实通产省哪里不知道日本的产业竞争力正在下降,而中国恰恰就是对日本产业的最大威胁。但形势所迫,日本经济也正面临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内阁的主要精力都在于应对眼前的危机,哪里还顾得上长远的发展?
  秋间会社申请破产的事情,通产省早就知道了,为此也在会议上进行过讨论。大家拿出来的方案,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家企业收购秋间会社,这样债主就能够收回一些贷款,股东的利益也能够得到一些保障,比完全无人问津要强。相比由日本本土的企业来收购,大家其实更倾向于让外国企业来收购,因为这样日本就能够增加一些外汇收入,这对于稳定日本的宏观经济是大有好处的。
  有兴趣且有能力收购秋间会社等一干日本企业的,肯定就是中国了,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判断是非常清楚的。在讨论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人提出过对于技术外流问题的担心,但这种担心旋即就被宏观经济的压力所淹没了。中国人得到技术,消化吸收,然后再用于与日本企业竞争,最起码也得等到几年后了,到那时,日本内阁恐怕都已经换了十几回了,大家犯得着替下下下下届的继任者操心吗?
  当然,官僚们是不会把话说得这么透彻的,他们把出现这种窘境的责任都推到了企业头上,如果不是这些企业成天痴迷于虚拟经济,如果日本还有昭和年间的那种上进心,区区一个中国的威胁又何足挂齿呢?
  心里虽然是这样想,庭野信一还是认真地读完了内田悠呈上的报告,随后,他沉默了一会,抬眼对内田悠问:“内田君,你的建议是什么呢?”
  “必须以国家安全的名义,阻止中国企业对日本企业的收购。”内田悠毫不犹豫地说。
  庭野信一果断地摇了摇头,说:“这是不可能的。企业兼并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我们没有理由阻止中国人收购日本企业。”
  “至少我们应当列出一些关键企业,禁止中国人收购。”内田悠退了一步。其实他也知道自己的前一个要求太极端了,人家中国人跑来收购一家拉面馆,你也不同意吗?这就完全没理由了。他关注的,仅仅是秋间会社这种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能够控制住这些企业不落到中国人手上,也就足够了。
  但庭野信一还是摇头,说:“如果内田君希望阻止的只是某一家或者少数几家企业,那通产省或许还能够支持,但为此也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而如果内田君所指的范围不止是几家,而是几十家,上百家,那么通产省就没有这个能力了。上百家破产企业,如果不能被收购,将会影响到整个日本的宏观经济。”
  “庭野先生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只要求阻止秋间会社的交易,通产省是可以支持我们的?”内田悠试探着问道。
  庭野信一笑了:“这个恐怕也有些为难吧?除非你们能够提供更进一步的证据,说明秋间会社与其他企业,比如新永轴承公司、武知减速机公司、石前工程机械公司等等,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否则通产省凭什么单独对秋间会社下达保护令呢?”
  内田悠无语了,庭野信一的逻辑是正确的。因为宏观经济的压力,通产省不可能让上百家企业直接破产,找中国人来接盘是一个最佳的选择。既然允许这上百家企业被出售,那么单独限制秋间会社不得出售,就得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了。否则,别说向中国人没法交代,恐怕秋间会社的股东们也会来找通产省要个说法的。
  “也许,我来错地方了。”内田悠沉默了一会之后,淡淡地说。
  “内田君是想直接向内阁汇报此事吗?”庭野信一问。
  内田悠惨然一笑,说:“官僚们关心的仅仅是自己的饭碗而已,哪会在乎日本的前途。我想,恐怕只有舆论的力量能够让内阁醒悟了。”
  庭野信一愣了一下,随即把手一摊,说:“如果是这样,那我只能说,这是内田君你的自由,而我只能听命于内阁。”
  一场谈话就这样不欢而散了,庭野信一表现出了极好的涵养,亲自把内田悠送出了通产省的办公楼。内田悠没有返回公司,而是直接来到了一家右翼报社,把自己准备的材料送到了报社总编的案头。
  两天后,十几家右翼报纸同时在醒目位置刊登了所谓“池谷报告”的节选以及充满着煽动意味的评论,标题更是一个赛一个地弥漫着杀气:
  《中国企业长期窃取日本技术,已成日本最大威胁》
  《日本陆沉在即,中国或是最大祸首》
  《支那旗飘扬在日本列岛》
  《一亿总玉碎,捍卫大和魂》
……
  看着这些标题,内田悠有一种下身疼痛的感觉。他是一个搞实业的人,与那些靠哗众取宠敛财的右翼势力其实是话不投机的。日本右翼的一些言论,往往会让国外民众,尤其是亚洲民众感觉到不悦甚至愤怒,进而会影响到日本企业在当地的形象,所以大多数日本实业界的人士都不愿意沾上右翼势力。但这一回,内田悠走投无路了,不得不借助于右翼势力来炒作来自于中国的威胁,进而向政府施压,这就是与狼共舞的感觉吧。
  “内田君,《产经周刊》上发表的那篇‘池谷报告’,是出自于你的手吧?报告里对秋间会社极尽批判,说我们是产业界的败类,是大和民族的耻辱,你是什么意思?”
  米内隆吉在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到了内田悠的桌上。这位老爷子原本就是一个暴脾气,无事都要闹三分的,看到池谷制作所如此贬损秋间会社,他岂能有什么好态度。
  “米内总裁,这完全是一个误会。”内田悠心里苦,可实在是说不出来。他提交给右翼媒体的那份报告,的确是举了秋间会社的例子,但天地良心,他根本就没有加上那些不敬的评论,这些话都是右翼媒体的编辑们自己加上去的好不好?这些编辑把池谷报告和他们自己的评论穿插在一起,让人觉得二者是同一个整体,结果就把他给架到火上去烤了。
  “内田君,你如果能够拿出250亿日元,我马上把秋间会社出售给你们,一点专利都不会流失到中国人手上去。但你不愿意出钱挽救秋间会社,还有什么资格指责我们出卖日本的利益?当初我们联合投标阿根廷的四套大化肥设备,如果不是你与中国人串通一气,故意拖延时间,让中国人完善了他们的钌触媒新工艺,我们日本企业怎么可能会丢掉这个业务?”
  “米内总裁,你说话是要有证据的,你凭什么说那件事是我和中国人串通一气?”
  “我这里有你和中方谈判代表在一起喝清酒聊天的照片,我已经让人把它送给报社了,我想报社是会对这种消息很感兴趣的。”
  “那只是我在探听他们的消息而已……”
  “是的,报社记者就此事向我求证的时候,我已经替你证明了清白,我说内田君是绝对不可能和中国人串谋的……”
  “……那么,我是应当感谢米内总裁吗?”
  “别急,我的意思是说,内田君只是非常愚蠢,被人耍了还和人家把酒言欢。”
  “我……噗!”
  内田悠一口老血喷出去三丈有余。
  米内隆吉的反击也仅仅是对内田悠有用,右翼媒体的蛊惑能力之强,不是米内隆吉能够匹敌的。相当一批吃不起西瓜的日本民众被媒体煽乎得热血沸腾,民间掀起了一股抵制中国资本收购日本企业的浪潮,并且真的影响到了日本内阁。
  内阁向通产省询问此事的原委,又调阅了内田悠留下的完整版“池谷报告”之后,指示通产省要在中资收购日本企业的问题上有所作为,比如说,应当把一些关键技术从这些企业剥离出去,然后把完全没有了灵魂的一个企业躯壳卖给中国人,要价当然是分毫不能少的。
  “这就是把我们当成傻瓜了。”
  在得知日本通产省做的决定之后,冯啸辰冷冷地评论道。
  “日本人这样做,也有他们的道理啊。”吴仕灿说。他们这是在装备公司的例会上讨论这个问题,参会的有公司领导和主要的中层干部。
  “那可不是吗,鬼子多精明啊。”公司副总经理郝亚威说,“咱们是盯着他们的技术去的,他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只卖企业,不卖技术,就是生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他们这些当师傅的。”
  “可是咱们的要求也很明确,这些空壳子企业我们要来也没用,如果不附带企业的技术,我们是不会收购的。”吴仕灿说。
  冷飞云担心道:“这样一来,这件事恐怕就要泡汤了,双方谈不拢啊。”
  王根基愤愤地说:“泡汤就泡汤呗,离了小鬼子,咱们就不搞工业了?他们不是不肯转让技术吗,咱们就自己搞,上次那个钌触媒工艺,不就是咱们自己搞出来的?”
第七百一十三章
我们自己搞
  听到王根基的话,吴仕灿微微摇摇头,说:“小王,你这就是意气用事了。咱们当然能够自己开发技术,当年美国、苏联都向我们封锁技术,咱们靠着自力更生,也搞出了不少东西。不过,能够站在别人肩膀上,总是比自己摸索要强得多的。这次小冯力主收购日本的这些企业,也是想获得他们的成熟技术,缩短咱们追赶先进水平的时间。所以,但凡有一点可能,咱们还是要想办法破解眼前的困局,动不动就掀桌子不干了,这可不是咱们装备公司的做事风格。”
  王根基对吴仕灿一向是颇为敬重的,被吴仕灿这一数落,他赶紧摸着头憨笑说:“吴部长,你也知道我这就是说句气话,啸辰花这么大力气布的局,咱们哪能说不干就不干啊。我这不是想不出好办法吗……”
  “我觉得,还是听听冯总的意见吧,咱们想不出好办法,冯总肯定能想出来的。”政策法规部的部长邬庆来打着圆场,同时又狠狠地拍了冯啸辰一记马屁。
  冯啸辰对于下属的恭维多少也有些免疫了,他笑了笑,说:“我倒觉得老王的提法挺对的,日本商界、政界都在谈对中国封锁技术的问题,那咱们就自己搞好了。”
  “什么意思?”好几个人都异口同声地问。刚才吴仕灿已经说了,能够弄到这些日本企业手里的技术,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更优的选择,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大家都觉得吴仕灿的观点是对的,连王根基自己都承认说的是气话,怎么冯啸辰反而站到王根基一边去了?
  冯啸辰看看众人,呵呵笑道:“咱们做两手准备嘛。海东的大乙烯项目,近日就要举行竣工典礼,中央的领导同志会亲自去参加投料点火仪式。咱们利用这个机会,大力地宣传自主创新的理念,号召全国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开发自主技术,在全国掀起一个自主创新的高潮。”
  “可是……哦,我明白了!”吴仕灿想说一句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并不矛盾,话到嘴边,他忽然就明白了冯啸辰的意思,不由得也笑了起来。不得不说,与冯啸辰在一起呆的时间久了,即便是如吴仕灿这样厚道的人,脑子里也多了几道弯。
  “唔,妙!”郝亚威轻轻拍了一下面前的桌子,赞叹道。
  “哈哈,冯总真高!”其他人也一齐附和道。
  王根基是最后一个反应过来的,他嘟囔着说:“这不还是你说的欲擒故纵吗,我说啸辰,你就不能有点新招术,反反复复都是这一手,小鬼子早就看透了吧?”
  “招术只要管用,反反复复地用又有何妨?”冯啸辰笑着反驳道,“其实我这也不全是虚招,咱们的确要发起一轮新的技术攻关。如果日本方面坚决地不允许我们收购那些企业,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放弃收购,自己来开发相应的技术。如果他们服软了,同意把那些企业卖给我们,同时转让这些企业拥有的技术,则我们可以在这些技术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两件事互相不冲突,所以日本人就算是看透了,也没有破解的办法。”
  吴仕灿笑道:“哈哈,其实咱们一直都没有忽视自主研发,这一次只是把事情宣传出去,让日本人知道我们并不在乎获得他们的技术。他们没指望了,也就不会再死撑着了。”
  冯啸辰一向是很重视媒体的作用的,这些年,装备工业公司与国内许多媒体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王根基交代协作部的人员与各家媒体打了个招呼,几天之内,媒体上各种宣传自主创新的文章便铺天盖地地刊登出来了。与此同时,经贸委、科委、计委以及机械部、电子部、冶金部等一干职能部委都高调地发布了雄心勃勃的技术研发计划,许多项目明显是冲着替代相应日本专利而设置的。
  “米内总裁,你们玩得太过头了。”
  郭培元在长途电话里对米内隆吉抱怨道:“你们想用这个办法把价钱抬高一点,我也能理解。可是你们把话说得太绝对了,现在我的那些客户都说不打算和日方合作了,他们宁可拿出钱来参加政府主导的研发计划。我这辛辛苦苦折腾了几个月,到最后估计得颗粒无收了。”
  “郭先生,你确信这不是中国政府的一种伎俩吗?”米内隆吉在电话那头问,“你们要独立地开发出能够替代我们秋间会社所掌握专利的相应技术,投入绝对不少于200亿日元。而如果你们愿意收购秋间会社,只需要花费250亿日元,就可以得到这些专利以及不少于150亿日元的设备,这明显是更合算的交易,你们的官员怎么可能会选择前面一种方式呢?”
  郭培元叹了口气,说:“米内总裁,你对中国人也太不了解了。在日本,大家思考问题都是算经济账,而在我们中国,大家是要先算一算政治账的。上一次你们那边的一些报纸胡说八道,惹得我们这边的高层领导发脾气了,说宁可多花三倍的钱,也绝对不受日本人的讹诈。这不,各家部委都在凑钱支持自己开发技术,各家大学和研究所的那些专家们数钱数得手都抽筋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4/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