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5/451

  “有这样的事情?”米内隆吉有些不相信。
  “你可以找最近的几期人民日报看看,上面通篇都是领导讲话,还有专家的评论,再就是各个部委的表态……唉,反正这件事算是黄了,我算是白折腾了这么久吧。”郭培元说。
  “这……我需要再了解一下情况。”米内隆吉郁闷地说。
  庭野信一也得到了消息,他给内田悠打了电话,请内田悠到他办公室来商讨此事。内田悠来得很快,不过脸上却没有了上一次来访时那种昂扬的斗志,代之以一种心力交瘁的疲惫神色。
  “中国的投资商都撤回去了,米内隆吉他们慌了,现在正在对内阁施压,要求内阁取消不得向中国转让专利技术的限制,你知道这个情况吗?”庭野信一问。
  内田悠点了点头,说:“我已经知道了。”
  “你是怎么看的?中国人是真的打算开发这些技术,还是在继续耍弄手段?”庭野信一继续问。
  内田悠苦笑一声,说:“两种情况都有。在看到中国官方报纸上那些言论之后,我让我这边的葛涛和酒井倩霁通过在中国国内的关系打听了一下,他们反映说,他们过去在石化设计院的那些同事的确得到了来自于若干个部门的高额资助,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一系列技术。如果这些研究计划能够完成,包括秋间会社在内的一批日本企业手里拥有的专利对于中国人将毫无价值了。”
  “也就是说,他们的计划是真的?”庭野信一说。
  内田悠说:“如果我们坚持不允许他们收购秋间会社等企业的技术,那么他们就会放弃对这些企业资产的收购,全力以赴地开发自有技术,而我们将背起这些破产企业的包袱。但如果我们允许他们获得这些技术,他们就会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下一代技术。总之,无论我们怎么做,他们都有应对方法。”
  庭野信一有些错愕:“怎么会这样呢?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已经无法遏制他们了?”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技巧都会变得幼稚可笑。”内田悠说了一句极有哲理的话,“中国已经不是20年前需要靠日元贷款发展经济的那个国家了,这些年,他们的财富在不断积累,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到了今天,我们向他们提供或者不提供技术,充其量只能延缓他们发展的速度,而且为此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你是说,日本已经无法与中国竞争了?”庭野信一带着几分不悦地问。
  “没有办法。”内田悠断然地说,“除非日本的企业能够振作起来,像中国人那样不计成本地进行技术投入,这样我们还有可能维持住现在的竞争优势。而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决心,只是寄希望于对手犯错误,那我们是一点胜算也没有的。”
  庭野信一耸了耸肩,对内田悠的判断有些不屑。他撇开了这个话题,转而问道:“那么,内田君,对于眼前的事情,你有什么建议呢?”
  “我没有什么建议。”内田悠干脆地说。
  “可是,正是你要求内阁发布技术转让禁令的,你认为这个禁令还有必要维持下去吗?”
  “我认为很有必要。不过,我知道内阁已经动摇了。面对中国人的挑战,内阁选择了消极避战,这或许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作为一名实业界的人士,我只能对这种情况感到遗憾。”
  “我明白了。”庭野信一点了点头。内田悠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他本人是坚决希望和中国人斗下去的,哪怕只是像他说的那样,有限地延缓中国的发展速度。但内阁以及米内隆吉这样的企业家不愿意承受由此带来的代价,内田悠一个人岂能阻止得住大家的要求?
  “内阁已经宣布取消技术转让禁令了,通产省将组织一个代表团赴中国去与中国官方洽谈技术合作的问题。”庭野信一向内田悠通报道。
第七百一十四章
分田分地真忙
  一场闹剧就这样灰溜溜地收场了。日本右翼倒是仍然在报纸上炒作着来自中国的威胁,但内阁已经不在乎他们的意见了。索罗斯在收割完东南亚各国的财产之后,已经把目光转向了日本和韩国。日本由于此前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泡沫,在金融风暴面前岌岌可危,哪里还有精力去考虑什么技术流失的问题,稳定金融才是内阁的当务之急。
  正如庭野信一向内田悠说起的那样,日本通产省牵头组织了一个代表团,专程前往中国招商,希望中国企业到日本去兼并那些破产企业,并承诺这些企业原有的技术将全部随着企业一道转让给收购方。中国政府对于日本代表团给予了极高的礼遇,但当谈及投资的问题时,中方便开始强调客观困难,说自己也正深受金融危机之苦,实在是拿不出外汇来收购这些企业了——当然,如果这些企业的转让价格能够再低一些,中方或许可以动员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去试试。
  秋间会社最终以150亿日元的价格,被四家中国企业联手收购了。这四家企业都是浙江省的民营企业,牵头的正是阮福根的全福机械公司。带着接收人员走进秋间会社的生产车间,看到那一排排美轮美奂的先进机床,阮福根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但只笑了一会,他的眼睛里便淌出了大颗大颗的泪珠。
  “姐夫,你怎么哭了?”
  小舅子王瑞东大惊失色,扶着阮福根问道。
  “没事,没事,我就是高兴!”阮福根一边用袖子抹着眼泪,一边笑着说。他话虽这样讲,声音却是哽咽着的,让人知道他内心绝不仅仅是高兴,而是百感交集。
  “当年,阮总带着咱们做重装办分包给咱们的那几套二类压力容器的时候,咱们可真想不到还有能够把日本人的企业收购进来的那一天啊。”公司运营部总监梁辰似乎能够理解阮福根的心情,他站在阮福根身边,轻声地说道,心里同样是感慨万分。
  “我可是从一开始就相信我们全福公司能够做成世界第一的,你们想啊,我姐夫是什么人!”王瑞东明显没有那么多愁善感,他挺着胸,叉着腰,扫视着车间里的一切,大声地宣告着。
  阮福根没好气地踹了王瑞东一脚,骂道:“你胡说什么,也不怕人笑话?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没有装备公司的冯总,哪有咱们全福公司的今天?你姐夫就是一个农民,就算学会了开机床,也还是一个农民。咱们全福公司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人家冯总手把手教出来的。”
  听到阮福根说起冯啸辰,王瑞东的身形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矮了下去。他陪着笑脸说:“姐夫,你说得对,就连这次咱们能够花这么点钱就把秋间会社买下来,也多亏了人家冯总给小鬼子下套呢。不过,姐夫你也是很了不起的,咱们海东这么多做化工机械的,最后还是咱们全福公司实力最强,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被王瑞东这一打岔,阮福根的感慨倒是消减了几分。他擦掉了脸上的泪痕,然后指着车间里的设备,对王瑞东和梁辰说:“瑞东,辰子,你们俩这些天就呆在日本,负责把这些设备全部拆下来,运回咱们会安去。这些设备在日本是怎么摆的,运回会安之后还得怎么摆。小日本的车间管理是有一套的,咱们既然把他们的厂子买下来了,所有该学的东西,咱们都得学到手,明白吗?”
  “明白!姐夫,您就瞧好吧!”王瑞东嬉皮笑脸地说。
  各家收购了日本企业的中方机构都采取了与全福公司相同的策略,即把日本工厂里的设备拆下来,运回中国恢复生产。大家这样做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因为日本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要高出10倍有余,同样一件产品在日本生产,就完全丧失了价格优势,只有把设备运回中国去生产,充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才能让这些企业真正地起死回生。
  各家日本企业的研究机构也被全盘接收,同样迁往中国。不过,对于原来的日本工程技术人员,中方答应全部保留,前提是他们必须前往中国工作。专利技术是死的,很多企业的技术诀窍都在工程技术人员的脑子里,只有把这些技术人员也接收过来,才能真正掌握日方技术的精髓,缩短中方消化吸收这些技术的时间。冯啸辰深谙此道,在策划收购那些日本企业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好这个方案了。
  相当一部分日本的工程技术人员接受了前往中国工作的条件。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对老企业有多深的感情,而是近年来日本的制造业一直都在萎缩,工程技术人员失业状况十分严重,好不容易有一份工作,大家哪敢轻易放弃。如果他们不愿意去中国,那么等待他们就只能是改行从事其他职业,而其中最有可能的就是到服务行业去当普通的服务员,给人端茶倒水,这又岂是这些技术宅人们能够接受的工作?
  内田悠接到了不少业内同行向他通报将去中国工作的信息,他也知道这些人被挖到中国去会对日本自己的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威胁,但他已经无力回天。池谷制作所本身的业务状况也很糟糕,本公司的雇员都面临着裁员的风险,内田悠又哪里有办法安置那些可怜的同行?
  “冯总,我真是服你了。亚洲金融危机,别人看到的都是那个危字,你却看到了那个机字,能够抓住这个机遇,从海外弄回来这么多好东西,这份眼界,让我老王实在是佩服啊。”
  在装备工业公司的办公室里,专程前往拜访的罗丘冶金机械厂副厂长王伟龙翘着大拇指,不无真心地向冯啸辰表示着敬佩。
  冯啸辰亲自给王伟龙倒了一杯茶,然后坐在王伟龙旁边的沙发上,笑呵呵地说:“老王,你啥时候也学会恭维人了?我这不过就是顺势而为,哪里谈得上什么眼界不眼界的。”
  王伟龙正色说:“这的确是一种眼界。你想想看,从来都是日本人来兼并我们中国的企业,啥时候轮到咱们去兼并日本人的企业了?可你冯总就能够抓住时机,促成了这次大并购,你看阮福根他们那些民营老板,可都是捡到宝贝了。说到这,我得抱怨一句了,这么好的事情,凭什么都便宜了那些民营企业,我们这些国营大厂也是可以去占占便宜的嘛。”
  冯啸辰说:“老王,这个你还真不能怨我。金融危机期间,国家要求各企业减少开支,国营企业肯定是要带头的。如果放开让国企去海外进行并购,国家就收不住口子了。让民营企业去收购,资金是他们自己筹措的,国家没有什么负担。”
  “这个理由说不过去。”王伟龙不满地说,“我们也可以想办法找到预算外的资金,不会给国家增加压力,说到底,就是你小冯厚此薄彼。”
  冯啸辰笑道:“如果这个理由你不接受,那么还有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让民营企业去收购,不会刺激到日本政府的敏感神经,同时也是做给美国和欧洲看的。咱们国家现在正在进行入世谈判,人家提出的条件里就有要求我们经济多元化的条款。如果我们组织一批国企去收购日本的破产企业,难免会让人家说我们是国家主导,不是市场经济。而让民营企业去收,看起来就好多了。”
  “真是他妈的!”王伟龙暴了句粗口,“咱们国家采取什么制度,还要看外国人的脸色,他们管得着吗?”
  冯啸辰说:“世贸组织是人家搞起来的,咱们要想加入,就得照着人家的标准做,否则人家就可以把你排除在外。现在咱们的经济还很弱,胳膊肘拧不过大腿,所以也只能忍了。”
  王伟龙无奈地点了点头,说:“既然你冯大总经理都这样说,那咱们也只能忍了。你说,咱们国家苦哈哈地求着人家要进入这个什么WTO,到底有什么好处?我光是看到报纸上各种宣传,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的。”
  冯啸辰说:“加入WTO对于咱们来说肯定是有好处的,最起码,美国没法每年都拿最惠国待遇的问题来卡咱们了。咱们沿海那些开发区生产的服装、鞋帽,因为关税的问题,竞争力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咱们加入了WTO,各国的进口关税就会大幅度缩减,对于咱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绝对是一个福音。”
  “对他们来说是福音,对于我们这些装备企业来说,就是危险了。”王伟龙说,“到时候咱们的进口关税也要减少,国外的大型装备要想卖进来就更容易了。像我们罗冶这样的企业,技术没法跟人家西方企业比,再没有关税保护,那就是等着被别人宰割的命运了。”
  听王伟龙这样一说,冯啸辰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说:“关于装备制造业的问题,国家在进入入世谈判的时候也是考虑到的,会努力争取给我们提供一个尽可能长的保护期。但保护期再长,也是有限的,咱们必须在保护期结束之前成长起来,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七百一十五章
去一趟非洲
  中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谈判,可直到90年代中期关贸总协定寿终正寝,谈判也没取得成果。随后,中国便转入了所谓“入世谈判”,也就是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并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也就是人们日常说的WTO。
  对于入世这件事,中国官方其实也是颇有一些忐忑的。加入世贸组织,将可以极大地减少中国商品出口的障碍,对于蓬勃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无疑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入世承诺也使中国相对比较幼稚的装备制造业、金融业等面临国外的竞争压力,稍不注意就可能会全面崩溃,最终使中国沦为只能依靠低端产业生存的失败国家。“拉美化”这个词,很长时间都是中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成为大小公知们诅咒中国的时候必须挂在嘴边的惯用语。
  不过,如果站在一名穿越者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当年的担心其实都是多余的。入世20年,中国的装备制造业非但没有在国外同行的冲击下溃不成军,反而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愈战愈勇,许多个领域都冲到世界前列,以至于大洋彼岸的大统领听到“2025”这个数字都吓得夜不能寐,费尽心机想让中国把这个2025计划废止掉,这当然就是后话了。
  王伟龙不是穿越者,但他对冯啸辰的预言一向是有几分信任的。他点点头,说:“小冯,这些年你一直催着我们罗冶要加快吸收引进技术,又逼着我们把好不容易赚来的钱投进去开发新技术。说真的,厂领导和中层干部里对你说三道四的人可真不少呢,可现在回头看看那些因为缺乏核心技术而濒临破产的同行,再想想入世以后的恶劣环境,大家又都忍不住夸你有远见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永远都不过时。”冯啸辰说,“像罗冶这种大型企业,过去的日子过得很滋润,但那是建立在国家保护的基础上的,现在搞市场经济,未来我们还要加入WTO,一边是民营企业要挤你的空间,另一边是国外大公司要占你的市场,你如果不练好内功,下场是可以预见的。”
  “没错,没错。”王伟龙连声附和,接着便想起了自己此行的正事,说道:“对了,小冯,我这次来,是想邀请你跟我一道去加贝国走一趟,我们为皮特西格铁矿制造的第二批自卸车,马上就要运到皮特西格铁矿了,加贝国工业部打算搞一次接收仪式,时间就在下个月的10号左右,主要也是庆祝双方合作成功的意思。我们厂党委开会讨论,觉得如果能请你冯总去出席这个仪式,对于罗冶将是莫大的光荣。这不,我就受厂党委的派遣,专程来向你送请柬了,不知道冯总能不能在百忙之中拨冗去一趟非洲。”
  “去非洲参加接车仪式?”冯啸辰一怔,随即用狐疑的目光看着王伟龙,问道:“老王,你还有其他的话没有说出来吧?”
  皮特西格铁矿是由中国与加贝国合资开发的,中方出资的方式就是提供各种矿山装备,包括罗冶的自卸车、林重的挖掘机以及其他一些企业提供的其他矿山设备。采购这些装备的资金来自于国内的各家钢铁厂,它们也因提供了这些资金而成为皮特西格铁矿的股东。
  中方提供的第一批设备运抵矿山投入使用之后,矿山的产能得到了飞跃般的提升,所生产出来的铁矿石大部分运往中国,换成了中国出产的各种工业装备和日用消费品,促进了加贝国的工业化,也提高了加贝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可以说,这正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加贝国政府尝到甜头,决定加大与中国的合作,罗冶的第二批自卸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运往加贝国的。王伟龙说的这个接收设备仪式,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庆祝这些设备的到达,更重要的是宣告加贝国与中国在铁矿开发上的进一步合作。冯啸辰早就知道这件事,但因为事情与他距离太远,所以他并未想过要去出席这个仪式。
  对于罗冶来说,仅仅因为一个接车仪式就请冯啸辰飞几万公里去一趟非洲,也的确属于小题大做。考虑到冯啸辰目前的职位,罗冶提出这样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孟浪的。王伟龙和罗冶的一干厂领导都是建国后成精的官场老手,怎么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很明显,他们请冯啸辰去非洲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此,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听冯啸辰一语道破天机,王伟龙尴尬地笑了,他说:“我就知道啥事都瞒不过你冯总的一双慧眼。坦白说吧,这一次的接车仪式,应我们的强烈要求,加贝国工业部会邀请周围十几个国家的工业部官员和矿产公司高管前往观摩,我们和林重他们几家的想法是打算在这次仪式上发展出更多的客户。不过,我和林重的老刘讨论过,我们一致认为只有请冯总你去坐镇,我们才有说服其他客户的底气。今天是我过来给你送请柬,如果我没猜错,最迟到明天,刘旺甚至沈金宝估计就会来请你了。”
  他说的刘旺,是林北重机的副厂长,也是两年前带队去过慕尼黑工程机械展会的。至于沈金宝,则是林重的一把手,与冯啸辰也颇为熟悉。尽管装备工业公司与罗冶、林重等一干国有大型装备企业是同样级别的,但大家还是默认装备公司是各企业的上级单位,遇到麻烦事就要请装备公司出面解决。当然,经贸委当初成立装备公司,本身也是为了接替重装办的职责,所以对装备公司的确有协调、组织重大装备研发方面的授权,装备公司帮各企业跑腿,也是职责所在。
  听明白罗冶的真实用意,冯啸辰呵呵地笑了。他起身按了一下桌上的电铃按钮,刚刚回避出去的秘书蒙洋应声而入。冯啸辰向蒙洋问道:“小蒙,你帮我看看,下个月10号前后有什么安排,如果不重要的话,我可能要随王总他们去一趟非洲,前后估计……”
  “最多就是一星期。”王伟龙赶紧声明道。
  冯啸辰看了王伟龙一眼,假装不悦地说:“我好不容易去一趟非洲,难道就光是为你们站台的?就不兴我去走亲访友、游山玩水?”
  “呃……那我就管不着了。”王伟龙悻悻地说。
  冯啸辰于是继续向蒙洋说:“时间估计半个月左右吧,你想办法安排一下。”
  蒙洋答应一声,回自己的小办公室安排日程去了。冯啸辰与王伟龙是多年的朋友,他们见面聊的事情往往亦公亦私,所以每次王伟龙来的时候,蒙洋一般都是要选择回避的,只有在冯啸辰叫他的时候才进来。
  看蒙洋离开,王伟龙回转头,笑着对冯啸辰问:“小冯,你真的要在非洲走亲访友,你在那边熟人很多吗?”
  冯啸辰说:“我亲叔叔就在非洲工作,你不知道吗?”
  “有这样的事?”王伟龙显出十分好奇的样子,想了想,又说:“嗯,倒是好像听人说起过这件事,不过细节就不太了解了。”
  “我也不太了解。他是军工系统的,在那边的工作也属于军事秘密,我一向不便打听的。”冯啸辰敷衍道。其实冯飞在非洲的具体工作,冯啸辰是知道的,只是这种事情也没必要向外人多说了。他岔开话题,说:
  “走亲访友当然是说笑的,你们的邀请给了我一个启发,那就是我也的确得到非洲去走一趟了,推销一下咱们搞的各种装备,而不仅仅限于你们那些矿山装备。非洲各国的工业基础都很薄弱,正需要先进并且廉价的工业装备,咱们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先占领非洲市场,然后再推广到拉美和亚洲市场,最后才是去掏西方列强的老窝,抢他们本土的市场。去年我们在非洲建了三个售后服务中心,据报上来的资料说,几个中心的业务开展得非常好,但我没有亲眼看到,总是有点不太踏实的,借这次机会,我正好去实地观摩一下。”
  “原来如此,估计冯总你自己也早就有去非洲的打算了吧,借着这个机会顺水推舟,倒让我和刘旺欠了你一个天大的人情。”王伟龙假装委屈地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5/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