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5/451

  “你们是不是太悲观了?”徐振波说,“这次我们进行入世谈判,需要放开的行业可不只有成品油这一个。我们做过一些压力测试,证明大多数行业在初期可能会受到一些冲击,但适应了之后还是能够生存和发展起来的。咱们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西方发达国家要低得多,这是我们的竞争优势。如果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完全能够抵消国外的技术优势。”
  王振斌说:“炼油行业和你说的那些行业不同。炼油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力优势在这里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生产技术和规模才是最为关键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发计委做过一个调研,目前咱们国内的炼油厂最大生产规模也不到年产1000万吨,单系列生产能力超过年产500万吨的只有两套,而国外已经有年产3000万吨的装置,单系列加工能力可以达到年产1250万吨以上。去年全球炼油厂的平均加工能力是558万吨,而我们的平均规模只有118万吨,有些小炼油厂年产不到20万吨。你们是知道的,现在都讲究规模经济,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咱们的炼油设备规模比人家小得多,成本怎么可能不高呢?”
  徐振波皱了皱眉头,说:“也就是说,咱们的炼油企业先天不足,是肯定竞争不过别人的。如果放开这个市场,咱们就只有交枪投降这一条路了。”
  “交枪投降这个说法不太好听,不过的确是如此。”王振斌说。
  “冯总对此有什么看法呢?”徐振波把头转向了冯啸辰。他知道,王振斌把他约过来,又把冯啸辰也约了过来,显然不是让冯啸辰来当听众的。眼前这个问题,或许只有冯啸辰能够找出破局的方法。
  冯啸辰听王振斌报了一堆数据,就明白对方的意思了,他笑了笑,说:“老王,最少在五年前,我们装备工业公司就向当时的国家计委打过报告,要求停止上马年产100万吨以下规模的炼油设备,新上马项目必须是年产500万吨以上的设备。国家计委对我们的报告倒是给予了支持,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各地新上马了许多100万吨的小型装置。到了现在,你跟我说炼厂规模太小,缺乏竞争力,有什么用呢?”
  “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王振斌没好气地呛道,“五年前,国家是个什么形势?一套年产500万吨以上的设备起码是60个亿,谁能拿得出来?100万吨的小型装置效率低、能耗高,这都是缺点,但它也有好处啊,最大的好处就是便宜,一个省就能够支撑得起,不需要国家出钱。那时候全国上下都缺油,不是这些小装置撑着,咱们能坚持到现在吗?”
  冯啸辰无语了。他不得不承认,王振斌的话是有一些道理的。几年前,国内成品油供应非常紧张,而要新建大规模的炼油厂,国家又承担不起这么大的投资。于是,国家计委只能允许各地“土法上马”,搞一些小规模的炼油厂。这些小炼油厂生产成本高,浪费大,但的的确确生产出了成品油,使国家不必花费巨额外汇进口成品油。这些年中国经济保持了8%的年均增长率,这些小炼油厂的贡献也是不容低估的。
  其实这样的事情又岂止是在炼油行业呢?钢铁行业的情况也是如此。经济发展了,钢材需求骤增,国内的钢材供应不足,而要进口钢材又要使用宝贵的外汇。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大搞小钢厂,用在欧美国家已经淘汰的小型设备进行生产,以严重的污染和巨大的浪费为代价,满足了各行各业的钢材需求。后世花费大量力气淘汰的小钢铁,在当年可都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
  再往前追溯,70年代初,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国家计委在全国推行“地方五小工业”,支持各地上马中小型氮肥厂,满足农村的化肥需求。这种年产5000吨至5万吨不等的小型氮肥装置,在当时也已经算是落后产能,但对于一个既无资金也无技术兴建大型氮肥厂的国家来说,这种小型装置的投产也不啻于雪中送炭了。
  “好吧,算你们有理。”冯啸辰决定不和王振斌理论了,人家是搞宏观调控的,比自己这个纯粹搞装备制造的人当然更了解情况。他说:“过去咱们为了满足市场供应,上马了一大堆中小型炼油设备,现在要加入WTO了,这些中小装备根本就没有竞争力,我有什么办法?”
  王振斌说:“我请你过来,是想请你帮忙评估一下,这些小装备有没有可能进行升级改造,咱们不求达到国外的生产规模,只要能够稍微提高一点,也能把成本降低一点。到时候国家再暗中给一点补贴,再加上一些政策扶持,在国外的竞争面前,也不至于毫无还手之力了。”
  冯啸辰摇摇头,说:“老王,你这个想法我不能苟同。小装置的升级改造,我们倒也能做,但那些年产20万吨的小装置,就算改造成50万吨、100万吨,也照样没有竞争力。设备升级改造的投资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改造之后还要国家进行补贴,这些投资什么时候能够收回来呢?”
  “那依你之见呢?”王振斌直接把球就踢给了冯啸辰,他今天请冯啸辰过来,就是想让冯啸辰出主意的,此前他说的那些话,不过是做个铺垫罢了。
  冯啸辰苦笑了,自己是不是长得太帅呢,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第七百三十六章
区区1000个亿
  “首先,年产100万吨以下的小型装置,必须强行淘汰。”
  冯啸辰竖起一个手指头,对王振斌说。
  王振斌迟疑着说:“关于这个问题,发计委的确有一个方案,计划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淘汰掉这些落后产能。但是,我们目前现有的成品油供应都不足,如果淘汰掉这些小型装置,成品油的进口压力岂不是更大了?”
  冯啸辰说:“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不把各省手里掌握的小炼油厂关掉,他们怎么会有动力来建大型炼油厂?国家成品油供应紧张,各省都要拿这些小炼油厂当自留地,如果国家不采取强硬手段将它们强行淘汰,那么未来就不得不为了让这些小炼油厂活下去,而采取各种权宜之计,最终背上巨大的负担。”
  徐振波插话说:“我觉得冯总说的有理,咱们现在就是为了保护这些效率低下的小炼油厂,不敢接受关于降低成品油关税的条件。你们不知道,如果我们不答应这个条件,就要损失掉很多其他的利益。”
  王振斌用手指指冯啸辰,说:“这个问题我现在不能答复你,你还是先说你的第二点吧。”
  冯啸辰于是竖起第二个手指头,说:“我的第二点,是和第一点相关的。在关掉这些小型炼油厂之后,我们可以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炼油厂进行升级改造,将每家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1000万吨以上。此外,我们还可以新建两至三家新炼油厂,新厂的规模必须在年产2000万吨以上。”
  “这就是我要请你来的原因所在了。”王振斌说,“发计委的确有意新建两至三家年产2000万吨以上的炼油厂,但这种规模的炼油厂每家仅设备投资就在30亿美元以上。我想问问你们装备公司,你们是否有能力实现这些设备的国产化。如果不需要进口设备,换句话说,就是不需要使用外汇,那么我们的压力就会小得多了。”
  冯啸辰说:“年产2000万吨的炼油装置,我们的确没有做过。但我们这些年搞大化肥设备、大乙烯设备,技术积累已经非常充分了,我相信我们能够把这个规格的设备拿下来。”
  “军中无戏言?”王振斌认真地说。
  冯啸辰笑道:“怎么,你还要我给你立下军令状?”
  王振斌也笑了,笑得有些尴尬。笑罢,他认真地说:“照理说,你老幺拍了胸脯的事情,我这个当大哥的也没啥好担心的。但我们大主任是需要一个明确答复的,这涉及到发计委能不能答应外贸部放开成品油市场的大事,不能开玩笑的。”
  徐振波听王振斌说到自己头上,便说道:“涉及到入世承诺的事情,的确需要慎重。成品油市场放开是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承诺先降低30%的关税,持续三年时间,然后再降低30%,再持续三年,最终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我们的关税水平达到美国人要求的程度。十年时间说起来很长,但我知道炼油厂的建设是需要一个周期的,能够留给你们试错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了。如果最终发现我们自己无法解决技术问题,而要从国外引进大炼油装置,既涉及到外汇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届时我们就被动了。”
  “我们用不着十年时间,如果发计委能够给政策,同时资金能够保证,我们可以在五年之内建成三家年产2000万吨成品油的炼油厂,技术水平不低于西方平均水平,生产成本不高于它们的平均水平。”冯啸辰笃定地说道。
  “你们真有这个把握?”王振斌眼睛里闪着亮光。
  冯啸辰说:“老王,徐司长,你们是搞经济管理的,对我们工业领域可能不太了解。其实,炼油在整个石油化工产业中是技术门槛最低的一项,相比之下,大型乙烯装置,大型对二甲苯装置等才是技术难度最大的。年产2000万吨的炼油装置和我们过去搞过500万吨的装置相比,也就是规模扩大了一些,比如蒸馏塔的直径要达到10米以上,加氢反应器重量达到1000吨以上,还有大型换热器、大型加热炉、大型减压真空系统、大型机泵等,总之就是一个字:大。前几年,我们砸锅卖铁在海东建设了一个极限制造基地,就是冲着这些大型设备的制造而去的,现在极限制造基地已经基本建成,搞这些大型装备已经不成问题了。”
  冯啸辰话是这样说,但实际上装备规模扩大并不是简单地把东西做得大一些就可以的,在装备大型化的过程,会产生出许多新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在小型装备中是可以不考虑的。
  比如说,年产2000万吨的常减压蒸馏装置需要有一座300兆瓦的常压炉,制造这种大型常压炉并不困难,但却涉及到一系列新问题:大型炉的介质流量很大,如何减少偏流和平衡操作,涉及到流量的分配问题;大型炉的炉膛空间更大,如何保证各部分受热均匀,涉及到加热炉的整体结构设计问题;大口径厚壁炉管和耐热钢管架的制造和安装也都是新课题。
  不过,经过十几年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装备公司体系内的各家大型装备企业以及研究所已经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也积累了许多大型装备研发的经验,上面所说的这些技术难题,冯啸辰有充分的把握能够迅速地解决。
  先进的工业技术其实并不神秘,许多技术都是有其研究方法的。未入门的人,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但对于已经入门的人来说,研究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只要朝着这个方向投入资金、设备、人才,总是能够做成的。国家装备制造领域现在可谓是人才济济,缺的只是机会以及资金而已。
  想到资金,冯啸辰收起刚才轻松的表情,对王振斌说:“老王,有一点我需要事先声明,我们能够拿下2000万吨级别的炼油设备,但资金方面,发计委必须予以保证。你刚才也说了,一套2000万吨的装置,光是设备就值30亿美元,也就是250亿人民币,你们如果拿不出这么多钱,我可给你变不出设备来。”
  “居然要这么贵?”徐振波咂舌道。
  王振斌苦笑道:“这还只是设备投资,土建加上其他配套,怎么也得上百亿。不过,徐司长你想想看,现在成品油一吨是2000多块钱,年产2000万吨成品油,一年的产值就是500亿,利税差不多就是100多亿。建一个炼油厂,三四年就能够赚回来,这样的投资还不值得吗?”
  “原来如此。”徐振波明白了,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发计委要花大力气保护成品油市场,这实在是一个肥得流油的产业啊。
  冯啸辰说:“三四年收回投资,稍微有些乐观了。我们现在成品油的利润大,是因为有关税保护。如果徐司长他们那边取消了关税保护,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就不得不随着国际市场行情而大幅下降,届时利润水平就没那么高了。不过,10%以上的内部收益率应当还是能够保证的,这么高的利润,也值得去拼一拼了。”
  “小冯说得对。”王振斌点头说,“不过,一家炼油厂的建设周期要四五年,对于我们发计委来说,资金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刚才小冯让我要保证资金,说实话,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冯啸辰把手一摊,笑着说:“闹了半天,你们没钱啊?没钱你还说个啥。徐司长,咱们走吧,月坛那边有家涮肉馆味道不错,要不咱们现在就去尝尝吧。”
  “你个小冯!”王振斌被冯啸辰的惫懒气笑了,他用手指着冯啸辰斥道:“我又没说不搞,资金有压力,这是难免的。咱们现在国有经济名下的固定渠道投资,一年是15000亿,看起来不少,但分配到各个部门就没有多少了。你说新建三家2000万吨级别的炼油厂,设备加土建就是1000多亿,我们当然要协调一下,哪能说投资就投资的。”
  冯啸辰说:“老王,你忘了我刚才说的第一点了。如果国家下决心强行淘汰小型炼油企业,各地就会被迫投资大型炼油厂。现在中央财政没有钱,地方政府手里可是有钱的,实在不行还可以动员民间资本,让民间资本参股,凑出区区1000个亿算得了什么?”
  “区区1000个亿……”王振斌捂着腮帮子呻吟道,和这位小师弟聊天,他屡屡都有一种想牙疼的感觉。
  “让地方政府出钱,这也在我们的考虑之列。至于民间资本,要凑出几百亿的规模,难度太大了。我知道你小冯和海东的那些民营资本家走得近,你有办法让他们凑出几百亿来建一家炼油厂吗?”王振斌呛道。
  “这可是你说的?”冯啸辰盯着王振斌说。
  “我说啥了?”王振斌一愣。
  “你说让我去联系海东的民营资本家,大家凑钱建一家大型炼油厂。”
  “这……”王振斌哑了,自己刚才分明就是抬杠好不好,怎么对方就当真了。让民营资本家集资建炼油厂,难道冯啸辰还存着这个心思?
第七百三十七章
太有预见性了
  石油炼化的利润高,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些年国内的成品油消费量不断上升,而国产成品油供应量有限,导致油价不断上升,海东那些精明的企业家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对于炼油行业也是垂涎三尺,希望能够有机会从中分得一杯羹。
  冯啸辰知道企业家们的想法,还是听薛暮苍说起的。薛暮苍从极限制造基地成立开始,就担任了基地的负责人。如今因为年事已高,已经退居二线,但还是经常参与基地的工作,与阮福根等一干民营企业家关系甚密。
  前两年,北化机、新阳二化机等大型石化企业就在力推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炼油装置,冯啸辰也为此而与国家计委等部门进行过沟通,希望国家能够投资建设这个级别的大型炼油厂,给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一个验证技术水平的机会。但是,如前面王振斌说的那样,国家无法一次性地拿出这么多资金,只能由各地方政府自己筹资建设小型炼油厂,大型装备没有用武之地。
  阮福根等人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便提出可以由民间集资来建设一家大型炼油厂。他们的盘算是非常精明的,大型炼油厂的生产效率更高,出产的成品油在价格上有竞争力,再加上国内成品市场是供不应求的状况,所以建炼油厂绝对是包赚不赔的买卖。
  然而,一家炼油厂涉及到上百亿的投资,不是民营企业想建就可以建的,这种级别的投资项目,必须得到国家计委的批准才能开工。此外,炼油厂不同于一般的轻工企业,炼油厂使用的原油是国家战略物资,需要由国家统一协调分配,生产出来的成品油要进入国家的销售体系,同样需要由国家开具“通行证”。国家在炼油市场上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一些省市的地方政府想建炼油厂都要经过繁琐的手续,有时候还不一定能够得到计委批准。阮福根他们一群乡镇企业家何德何能,哪能拿到这样的许可证。
  冯啸辰听说了这件事,但却没有掺和进去。他现在身份也比较敏感了,不宜随便插手与自己无关的领域。阮福根他们也是一时兴起,见事情难办,也就算了,所以最终这事并没有闹出什么动静。
  刚才王振斌被冯啸辰挤兑得无话可说,脱口而出让冯啸辰去集资建一家年产2000万吨的炼油厂,冯啸辰便抓住了他的话头。冯啸辰感觉到,或许现在就是向民营资本开放石油炼化市场的时机了,毕竟入世在即,与其把这个市场拱手让给外国人,还不如让民营资本进来搅搅局。光靠国企来对抗外国竞争者,未免有些势单力薄,民营资本也是中国的资本,在这种竞争中,是可以作为国企的同盟军的。
  王振斌好歹也是做了多年经济工作的,冯啸辰能够想到的事情,他又岂能想不到。听冯啸辰说得如此认真,他沉吟了一会,说:“这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反正我们也是要开放市场的,外国人都能来,民营资本为什么不能来呢?”
  “正是如此。”冯啸辰说,“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势头,未来20年内,中国的成品油需求肯定是要翻上几番的,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炼化规模将要不少于8亿吨,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力只是一个零头。这么多的新增产能,光靠国家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就能够弥补国家资金不足的缺陷。”
  “可是,这事和你们有什么关系?”王振斌问道。
  冯啸辰道:“当然有关系。建一套设备和建三套设备,单套的成本是不同的。如果全国能够同时开工建设三套2000万吨设备,我能够把单套成本降低10%以上,你们觉得没意义吗?”
  冯啸辰此话并非虚言。成套设备的造价里,有许多是可以共享的。比如说,设计费用,设计一套和设计三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充其量就是根据不同炼油厂使用的油品差异,稍微修改一下工艺,主要的设计是可以通用的。成套设备的设计费用在设备报价中要占到5%左右,如果同时设计三套装置,成本就可以由三家平分,每一家至少能够省下3%,这可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另外,设备制造和安装中都要涉及到一些工艺装备,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的分摊也是不同的。
  这其中的计算,冯啸辰没必要向王振斌他们解释,即便是解释了,对方也不一定能够听懂。对于王振斌来说,有冯啸辰报出来的这个数字已经足够了,一套设备是200多亿人民币,节省10%就是20多亿,这还不够吗?
  “关于这件事,你们装备公司能不能递一个完整的报告过来,以便我向领导汇报。”王振斌说。
  “完全没问题!”冯啸辰爽快地答应道。如果这件事能够促成,三套设备有700多亿的合同额,北化机、新阳二化机等一干石化企业还不得乐疯了?别说让他们递交一份报告,就算是让他们送上一卡车的报告,他们也会照办的。
  徐振波看到冯啸辰和王振斌达成了共识,便问道:“这么说,你们都觉得咱们有能力应对国外的成品油竞争了?如果是这样可就太好了,我们可以答应国外的条件,用来交换很多对我们有利的条件。”
  王振斌笑着指了指冯啸辰,说:“这个问题问我没用,要看冯总他们那边的能力。”
  冯啸辰则是笑着应道:“我可以打包票,徐司长如果需要军令状,我也可以让石化设计院、北化机他们给你开出来。我们当年苦哈哈地从国外引进装备制造技术,就是为了应对今天的局面。给我们五年时间,我们肯定能把国外的成品油给打败,到时候就怕他们哭着喊着投诉我们倾销呢。”
  “真有那么一天,我帮你们去应诉。”徐振波的情绪也被冯啸辰调动起来了,自告奋勇地说道。
  会谈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结束了。冯啸辰盛情邀请王振斌、徐振波一行到他说的那家涮肉馆去聚餐,被两位司长婉拒了。今天谈出了不少成果,那二位都要赶紧写报告向各自的领导汇报。
  冯啸辰回到装备公司,召集大家把自己与王振斌谈的事情一说,众人也都兴奋起来。冷飞云啧啧连声,说:“光设备就是700多亿,这才叫大工业啊,咱们也算是熬出头来了。”
  王根基在一旁装出一副不屑的样子,说:“老冷,你的眼窝子也太浅了,才700多亿就把你高兴成这样。这几年钢铁、电力这些部门动不动就是上百亿的大项目,我都已经听麻木了。”
  冷飞云反驳道:“老王,你没见啸辰说吗,这三套大装置只是开始,下一步估计还会有更多的装置上马,届时就不止是700亿的事情了,7000亿都有可能。你想想看,这么大的业务,对于咱们系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想当年我刚进重装办的时候,打死我也不敢相信有朝一日我们能组织起这么大的生产规模。”
  “啸辰早就说过这话了,是你不信罢了。”王根基牛烘烘地评论道。在以往开会的时候,冯啸辰的确不止一次地预言过装备制造产业的前景,说一年几千亿的规模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他最早这样说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有些信口开河,但这几年国家的基本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大型项目层出不穷,大家便开始相信这番预言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5/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