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3/451

  “……”
  冯啸辰咄咄逼人,艾伯特等人哑口无言。所谓研发成本和管理成本分摊的问题,从理论上说是合理的,但经不起推敲。实在是他们前期报出来的价格与实际成本差别太大了,大到让他们难以自圆其说。
  如果中方自己不会制造压缩机,那么冯啸辰这些问题就显得很可笑了,人家怎么回答你都找不出破绽。人家说加工一根轴需要100万,你能反驳吗?人家说设计一个阀门需要五年时间,花费过亿,你不服?中国以往从国外进口的设备,让人家赚到几倍甚至十几倍利润的情况并不罕见,说到底就是因为你不会,人家说啥都是对的。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中国人自己也会造压缩机,性能和三家跨国公司的压缩机差不多,人家知道加工一根轴只需要5000块钱,你开价1万,人家或许能够接受,你开价100万,人家还能不跟你急眼?
  “根据我们的成本核算,一套20兆瓦长距离天然气压缩机组,制造成本不超过1500万美元,这还是单件生产的成本,如果转为批量生产,成本会更低。就算把研发成本、管理成本等等都加上,单套机组报价达到2500万美元也就是差不多了,而你们的报价却是1亿4000万,即便是下降了30%,也仍然达到1亿美元,相当于合理价格的4倍。请问各位先生,你们的计算依据是什么?”冯啸辰终于图穷匕见了。
  “冯先生,你这种算法是不合理的。”艾伯特再觉得心虚,也得起来辩驳了。他和麦克斯温、施莱尔商量的底线也就是8000万,而且中国发计委事先也是说过8000万这个数字的,现在冯啸辰一下子把数字压到了2500万,他们岂能再忍。
  “贵国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而且贵国生产的压缩机质量也不如我们。为了保证质量,我们必须使用大量成熟的专利,而这些专利都是需要支付费用的,所以……”艾伯特硬着头皮,絮絮叨叨地说着。
  冯啸辰微微一笑:“那么,艾伯特先生认为什么样的一个价位是可以接受的呢?如果你还坚持8000万的额度,我想我们就没有谈下去的意义了。”
  “我也觉得没有谈下去的意义了。”施莱尔终于站起来了,他向冯啸辰投去一束冷冷的目光,见冯啸辰毫不动摇,他便又转向王振斌,问道:“王先生,请问冯先生刚才说的话,是否代表了贵国政府的态度。”
  王振斌装傻:“施莱尔先生,你指的冯先生说的哪句话?”
  “他说如果我们坚持8000万的额度,你们就不打算继续谈下去了。”施莱尔说。
  王振斌说:“怎么,施莱尔先生觉得这句话有问题吗?”
  “贵国政府此前发给我们的函件里,明确说过你们可以接受8000万的报价。现在我们表示出了诚意,而你们却不承认这个价格了。”施莱尔说。
  王振斌做出一副诧异的样子,说:“施莱尔先生,我们什么时候说过可以接受8000万的报价了?我们只是说超过8000万的报价是不可接受的,在8000万之下,我们才有谈判的余地。现在我们双方对于产品的成本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针对这种共识,如果贵方仍然坚持8000万的价格,我想我们是会怀疑贵方的诚意的。”
  一番话说得拗口无比,但逻辑上却是能够自洽的。施莱尔错愕之下,才发现中方的确没有说过能够接受8000万的价格,人家只是说不能接受8000万以上的价格,至于8000万以下嘛……
  “我们的底线是8000万,低于这个数字,我们将拒绝继续谈判。”施莱尔断然地说道,同时做出了一个打算拂袖而去的姿势。这一回,他是站着的,态度显得很坚决了。
  “你们二位先生的意见呢?”冯啸辰不为所动,转而向艾伯特和麦克斯温问道。
  “我们的意见和施莱尔先生是一致的,我们都认为8000万左右的价格可以接受,但低于这个价格,我们绝对无法接受。”艾伯特和麦克斯温同时答道。
  冯啸辰也站了起来,笑着说:“如果是这样,那就非常抱歉了。”
  说话的时候,他的目光似乎不经意地瞟着会议室大门的方向,那意思似乎在说:我已经表示送客了,你们各位可以滚蛋了。
  王振斌也站了起来,他的态度倒是比冯啸辰要和缓一点,他向几位销售总监说:“既然我们双方的意见存在着严重分歧,我想我们还是暂时搁置这个问题为好。你们几位可以再商量一下,或者向你们各自的公司请示一下。我们是非常希望与各位合作的,我们的谈判大门永远是向你们敞开的。”
第七百五十四章
他们更年轻
  这场谈判可以说是不欢而散。众人走出会议室的时候,艾伯特和麦克斯温好歹还能硬挤出一个笑脸,与王振斌、冯啸辰握手告别。施莱尔则是满脸怒气,一个人气呼呼地站在旁边,对王、冯二人不理不睬。这也就是碍于身处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如果是在熟悉的地方,恐怕他就会直接甩手离开了,而这会他还得等着祁瑞仓安排的小轿车送他回宾馆。
  相比之下,王振斌、冯啸辰二人的态度就轻松多了,尤其是冯啸辰,简直像是赚了多大的便宜一样,每一个毛孔都透着得瑟,让艾伯特有一种想和他决斗的冲动。
  回到下榻的宾馆,艾伯特和麦克斯温简单洗漱了一下,便来到了施莱尔的房间。一进门,两个人都愣住了,只见地毯上散落着枕头、坐垫、茶杯、铅笔等物件,还能看到几汪水迹,估计是主人在扔茶杯的时候连茶水一并泼出去了。施莱尔坐在沙发上,手里握着一个红酒瓶子,脸红扑扑的,明显是有点酒劲上头的样子。
  艾伯特不禁撇了撇嘴,大家刚回来也就是十分钟时间,这位仁兄把房间糟蹋了个遍,居然还忙里偷闲地把自己给灌醉了。哎,美国人的这种大爷作风也真是得好好打击一下了,生意场上哪有那么一帆风顺的事情,这点气都受不了,你还做什么生意。
  “坐吧,要不要来点?酒柜里还有。”
  看到两位同行进门,施莱尔倒没有失去起码的礼貌,他坐在沙发上没有挪窝,但用手指了指酒柜,示意两位同行可以去拿红酒。这两年,沈阳对外开放的力度不小,施莱尔他们下榻的这家宾馆是市里最好的涉外宾馆,房间都是配有小型吧台的,冰箱里有各色饮料,当然价格比超市里要高出了三倍都不止。
  艾伯特和麦克斯温都摆手婉拒了施莱尔的好意,然后各自找地方坐下。艾伯特看了一眼依然怒火中烧的施莱尔,轻声说道:“施莱尔先生,我们是不是应当重新商量一下对中国人的策略了。”
  “还商量什么?我明天就离开中国,通永绝对不会再和中国人做交易,让他们的西气东输见鬼去吧!”施莱尔恶狠狠地说。
  麦克斯温轻轻咳嗽了一声,说:“施莱尔先生,我觉得我们在这个时候不应当被情绪所左右。你难道没有发现,那个姓冯的中国人是有意想激怒我们吗?”
  “有意激怒我们?为什么?”施莱尔问。
  麦克斯温说:“因为他不想做成这笔交易。”
  “正好,我也不想。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荣幸地和他有相同的看法。”施莱尔用一种嘲讽的口吻说道。
  艾伯特说:“施莱尔先生,我认为我们的诉求和这位冯先生的诉求应当是不同的,而且中国发计委的王先生与冯先生的诉求也是不同的。我了解过,冯先生所借助的机构,是中国的装备工业集团公司,是专门从事装备制造的。”
  “那又如何?”
  “很明白,他希望中国发计委和我们谈崩,这样中国人就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制造这些压缩机,而这将使装备工业公司获得更多的订单,冯的个人业绩也将因此而得到提升。”
  “你是说,如果和我们谈崩,他将能够获得好处?”施莱尔开始重视起来了。
  艾伯特说:“是的,沈重的压缩机研发项目,当初就是由这位冯先生力主促成的,如果中国人最终不得不依靠沈重来提供压缩机,冯先生将因为有先见之明而获得他的领导的赞扬。相反,如果中国发计委最终采用了我们的压缩机,则中国人的压缩机研发项目就失去意义了,这位冯先生也将受到批评。”
  施莱尔想了想,觉得艾伯特的话似乎有几分道理,心里的怒气顿时就消了几分。他说:“难怪这个年轻人如此嚣张,原来他的目的就在于把事情搅黄。这么说来,如果我们拒绝与中国官方继续谈判,他是得利最多的。”
  “正是如此。”
  “那么,你们的意见是什么呢?”
  “恢复谈判,接受中方的条件。”艾伯特果断地说。
  “把价格压到8000万以下吗?”施莱尔问。
  艾伯特耸了耸肩,说:“我刚才和麦克斯温讨论过了,中国人的胃口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8000万这个价格他们是绝对不会接受的,我们能够以7000万成交,都得感谢上帝了。”
  “我担心他们只能接受6000万,甚至更低。”麦克斯温郁闷地说。
  “可是,这么低的价格,我们为什么要和他们合作呢?”施莱尔不愤地说。
  “6000万依然是有利润的。”麦克斯温说。
  “可如果我们同意接受6000万的价格,他们肯定会要求我们再降到5000万的。”施莱尔说。
  艾伯特说:“这就取决于我们的谈判技巧了。不过,中国人已经造出了自己的压缩机,这个时候他们即便把价格压到4000万,我也不会觉得意外。毕竟,4000万对于我们来说依然是有利润的,我们的研发成本已经是沉没成本了,无论能不能在设备中分摊,这些成本都是已经支付出去的。我们如果拒绝与中国人合作,甚至连这点利润都没有。”
  施莱尔说:“我们宁可和他们两败俱伤,也不能把价格降到这个程度,这会让他们变得更嚣张的。”
  艾伯特说:“不,施莱尔先生,我恰恰认为,更低的价格我们也应当接受,而且更低的价格会对我们更有利。”
  “为什么?”施莱尔懵了,哪有东西更便宜反而对卖家更有利的。
  艾伯特幽幽地说:“因为他们更年轻。”
  “什么意思?”这回是麦克斯温和施莱尔共同发问了。
  艾伯特说:“昨天我们去参观中国人的压缩机试车的时候,我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他们的研究团队里都是年轻人,即便是他们的型号总设计师,也不过就是30多岁的年龄而已。”
  “那又如何?”
  “而我们的团队呢?我们的工程师平均年龄是多少?”
  施莱尔沉默了,他当然知道通永的工程师团队是什么情况,倒不是说通永公司没有年轻工程师,但总的来说,团队平均年龄是偏大的。其实又何止是通永,整个美国,加上整个欧洲,从事机械行业的年轻人都非常少。欧洲和美国的年轻人更青睐于金融行业,还有一些年轻人则进入了IT行业,机械行业已经是日薄西山,哪有年轻人愿意往这个坑里跳。
  艾伯特冷笑着说:“他们的团队很年轻,有潜力,也有干劲。如果我们给他们提供了机会,他们用不了几年时间,就能够赶上来,超过我们。我们目前拥有的压缩机技术还是70年代的水平,新一代的压缩机技术仅仅完成了理论设计,并未转化为实际的产品。而中国人已经追上来了,他们现在的技术和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代差,充其量只是经验的差距而已。我们要保持对中国人的技术优势,就必须马上着手开发下一代产品,同时阻止中国人进行后续的开发。如果我们和中国人谈崩了,中国人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制造这些压缩机,那么这群年轻人将得到机会,可以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反之,如果我们和中国人达成了合作,而且是在很低的价格上达成了合作,中国人就没必要自己制造压缩机了,这些年轻人就会被闲置起来。”
  “这……”施莱尔被艾伯特的构想惊住了。他不得不承认,艾伯特的想法是更为老成的。如果他们三家联合抵制中国,那么中国人就会下大力气去发展这种压缩机,以中国人现有的基础,实现突破并不是难事,这就相当于他们逼着中国人进步了。反过来,如果他们答应以极低的价格向中国提供产品,这个价格甚至比中国人自己造的价格还要低,那么中国人就没必要自己去开发技术了,而三家公司则会赢得一个宝贵的时间差,把中国人再次甩开。
  “艾伯特,你建议我们怎么做?”麦克斯温问。
  艾伯特说:“我想过了,希曼兹可以以每台3000万美元的价格,向中国无限量地提供长距离压缩机。这个价格是我们的盈亏平衡点,再低我们就会净亏损了。以中国人目前的技术状况,他们的产品成本也不可能低于这个水平。如果我们向中国人报出这个价格,他们必然放弃自己制造压缩机的努力,或者最多给自己人留下一两台的订单,而这样的订单是不足以支撑他们进行下一轮研发的。”
  “每台3000万……”施莱尔和麦克斯温都傻眼了,这简直就是挥泪大甩卖的节奏了。就为了让对方的研发垮台,自己居然要做出这样大的让步,值得吗?
  “完全值得。”艾伯特的眼睛里露出了一股凶光,“我们如果不能阻止中国人的技术发展,欧洲迟早要被他们侵蚀殆尽的。我们已经培养出了一个日本,我们不能再培养出一个中国。日本人口有限,即便是拥有一些技术,也不足以威胁整个欧洲的生存。而中国却是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这个国家一旦拥有了技术,欧洲就将无路可走了。”
第七百五十五章
教科书般经典的操作
  “这些外国人是疯了吗,居然把价格压到这么低!”
  得到三家公司报出的平均3000万美元一台的价格,王振斌惊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他拉着冯啸辰,再三确认自己没有出现幻听幻视,而且确定艾伯特等人也绝对不是中了冯啸辰的移魂大法,他们报出来的价格是可信的。事实上,在此之前冯啸辰就放出过豪言,说要让这三家公司把价格降到3000万以下,当时王振斌觉得冯啸辰完全是白日做梦。可现在这场白日梦居然成真了,这让王振斌怎么能不惊讶。
  要知道,发计委最早的心理价位是8000万一台,经过冯啸辰一番忽悠之后,发计委领导才壮着胆子提出了力争把价格压到6000万一台的目标。尽管大家都知道沈重制造一台压缩机的成本换算成美元也就是1000多万,但外国的东西能和中国的东西一样报价吗?人家的技术不得算成钱?人家的品牌不得算成钱?国内成本10元而进口价格达到上百元的商品,在市场上比比皆是,作为进口商品,你的报价不达到国产商品的10倍以上,你对得起自己的高鼻子蓝眼睛或者自己的杨柳腰罗圈腿吗?
  可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在参观过沈重正在试车的压缩机之后,三家外国公司居然同时作出了价格调整的决定,而且一口气把价格压到了3000万的水平上。当然,他们这样报价的时候也是附带着条件的,那就是要求中方必须订购40台以上,覆盖西气东输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大部分需求。这个条件对于发计委来说并不算苛刻,因为发计委原本也是打算主要用进口压缩机来装备前两期工程的,国产压缩机还需要一段时间来稳定质量,发计委的目标是在第三期中让国产压缩机占有一半左右的份额。
  “小冯,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王振斌向冯啸辰求证道,他坚信冯啸辰是知道其中的缘由的。
  冯啸辰冷笑说:“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希望用这样的方法来扼杀我们自己的产业,这种事情,他们干得多了。”
  “是吗?我怎么不记得有这样的例子。”王振斌诧异道。
  冯啸辰敷衍着说:“这是我们行业里的一些例子,主要是涉及到一些配件供应的情况。大型整机的例子,倒的确还没有这种例子。不过,也应当很快了,随着我们的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原来我们花高价买进来的设备,很快都会大幅度降价的。”
  冯啸辰的经验,其实是来自于十几年后。在新世纪的前20年里,中国突破了许多装备技术上的难关,实现了很多装备的国产化。而每一次中国突破一项技术障碍的时候,国外的同类产品价格就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从100万降到10万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国外厂商采取这种做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把这个市场上原来的超额利润完全挤压掉,让花费了大量研发成本才得以进入这个市场的中国企业颗粒无收,借此来打击中国企业的研发后劲。
  其实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甚至是可以在营销学教程上找到依据的。技术上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可以采用撇油定价的方法,用高出成本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价格攫取暴利,用来补偿自己在前期开发技术时的投入。而一旦有竞争性厂商进入这个市场,先进入市场的企业就会转而采取低价策略,把市场利润压到零点,让后进厂商无利可图,研发难以为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3/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