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4/451

  对于先进厂商来说,后期市场有没有利润是无所谓的,因为它们早就把研发成本收回来了。但对于后进厂商来说,如果不能从市场上获得足够的利润,前期的投入就相当于打了水漂。反复几次,后进厂商就会被彻底拖垮,先进厂商则可以永远地独霸市场。
  冯啸辰找准了希曼兹、通永等几家企业的心理,高调地向艾伯特他们展示沈重自主研发的压缩机,暗示他们沈重将会成为这几家企业的竞争对手。果不其然,艾伯特等人马上就选择了压制性的策略,把价格压到让王振斌都不敢相信的低位。面对这么便宜的进口压缩机,中国发计委当然就不会再对国产压缩机感兴趣了,就算给沈重几台订单,在这样的价格水平下,沈重也赚不到多少钱,这样就不可能继续进行研发投入,拖上几年,沈重与希曼兹、通永等企业的技术距离又会拉大到让人望洋兴叹的程度。
  艾伯特等人的算盘的确是打得够精明的,做法也如教科书一般经典。只可惜,他们遇到的是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中国,几十年饱受东西方两大阵营禁运之苦的中国有着一种近似偏执的观念,那就是不管在国际市场上这东西多便宜,只有自己会造心里才能踏实。经过40年的对外开放,好不容易把这种医学上称为“自己不会造就不踏实”的老毛病给治得接近痊愈了,大洋彼岸的灯塔国突然换了个大统领,上来就是一组芯片禁运的组合拳,打得中国人鼻青脸肿,于是病又犯了……
  这些后世的事情,此时的王振斌自然是不知道的,不过他好歹也是发计委的官员,而发计委无疑是最喜欢居安思危的一个部门。听到冯啸辰的话,王振斌笑着说:“如果艾伯特他们真是这样的想法,那他们恐怕就要赔了夫人又折兵了。我昨天还专门就艾伯特他们的态度向韩主任打电话进行了汇报,韩主任指示,不管他们把价格降到什么程度,咱们自己的研究绝对不能中断。这一次他们看到沈重的产品,不得不答应降价,这就说明我们自己研发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自己的产品,他们是绝对不会低头的。”
  冯啸辰说:“你们说得好听,当初沈重研发压缩机的时候,让你们投一点技改资金,你们都抠抠索索的。不是我们装备公司到处帮沈重找业务赚钱,它们恐怕根本就撑不到今天。”
  这话也不算冤枉。沈重研发长距离天然气压缩机的事情,是国家发计委推动的,甚至就是王振斌亲自上门来给冯啸辰出的主意。在沈重确定这个项目之后,发计委提供了一部分技改资金,但额度有限。反而是装备工业公司拆东墙补西墙,帮沈重找了一些项目,这才使沈重撑过了最困难的几年。在那些年里,沈重也曾犹豫过是否需要在压缩机这样一个纯粹花钱的项目上继续投入,是冯啸辰不断给他们鼓气,又以其他项目作为诱惑,又打又拉地才把这个研究项目给保留下来了。
  王振斌自觉理亏,赶紧说:“我们也有我们的难处,其实这个项目我们发计委的投入也不少。当然,你们装备公司功不可没,这一点我们发计委的领导也都是说过的,韩主任就不止一次地说你小冯眼界宽,深谋远虑,到我们发计委来当个司长绰绰有余。”
  “得得,老王,你这算不算是捧杀技啊?”冯啸辰举旗投降了,人家这样夸自己,还真把自己捧起来摔个脆生的可能。
  王振斌笑着说:“这是实情,咱们整个84战略班,老幺你是最能干的,这也是公认的。”
  “这个就不说了吧。”冯啸辰扯回了话头,“老王,咱们可得说好了,这一次外国人主动降价,沈重的功劳是最大的。外国人原来的报价是1亿4000万每台,现在是3000万,每台为国家省下了1亿1000万,你们起码要拿出十分之一来奖励给沈重吧?”
  “十分之一?”王振斌捂着腮帮子装牙疼,“照你的算法,十分之一就是1100万,我们从国外订购40台,就是4个多亿,而且还是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得将近40亿了,你把这叫做奖励?”
  “哈,那我可不管!”冯啸辰哈哈笑起来,“不管你们以什么名目,得把这笔钱拿出来,否则以后就别指望我们帮你们跑腿打杂了。”
  “都是为国家做事,什么叫帮我们?”王振斌不满地反驳道,接着又说:“这件事,其实我们委里也有一个大的原则。你说拿出十分之一来作为研发投入,也不是不可能。不过奖励给沈重的钱最多也就是几个亿,这些钱用来支持沈重建立压缩机的生产体系,争取早日实现量产。至于其他的费用,我们会放进国家的高技术研发专项基金,你们装备公司联络的那些装备企业都可以申请,范围也不限于压缩机,而是可以包括我们制订的专业指导目录中的所有项目,你看如何?”
  “还能如何?谢谢发计委领导的关心呗。”冯啸辰嘻嘻笑着说,他当然也知道让发计委给沈重奖励几十亿是绝对不可能的,发计委同意给高技术研发专项基金增强拨款,这就已经达到冯啸辰的目的了。通过沈重这件事,发计委恐怕对于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又多了几分认识,这才是最关键的。
第七百五十六章
牛不牛
  艾伯特等人离开了。他们来的时候盛气凌人,走的时候灰头土脸。关于向中国提供天然气压缩机的具体细节,还要等后续双方人员进行正式谈判来确定,不过每台3000万美元左右的报价基本上不会改变了,充其量就是关于维修、安装之类的费用如何计算,到岸价离岸价之类,这都是不足挂齿的事情。
  抱着最多降价10%的念头,最终被人砍掉了80%,这种挫败感是无与伦比的。三个人都很清楚,中国人搞的是一个阳谋,但就算他们看出来了,也只能接招,因为不接招的后果更糟糕。诚然,如果三家公司要跟中国硬杠,坚决不向中国出口压缩机,那么中国人就只能用自己的压缩机,这或许会耽误西气东输工程的进度,甚至可能会因为设备质量不过硬而产生一系列的麻烦。可中国人遇到麻烦对这三家公司有什么好处呢?等到中国人解决了所有这些麻烦,他们的长距离压缩机技术就会变得非常成熟,甚至可能超过这三家公司的水平,届时他们可就真要输得连裤子都不剩了。
  仅仅是一个压缩机市场,或许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会从研发压缩机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技术,进而获得在其他市场上与国际巨头竞争的能力。希曼兹、通永、双罗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艾伯特他们非常清楚一个大型产品的研发能够产生出多少衍生技术。
  他们能够做的,只能是想办法把中国人研发压缩机的念头掐断掐死。即便做不到这一点,能够延缓一下中国人的脚步,也是好的。正因为考虑到了这些,艾伯特、麦克斯温和施莱尔才最终形成了共识,在向各自的公司请示之后,联合向中国发计委提出了大幅度降价的意向。
  “艾伯特,你认为中国人会因此而停止他们的研发工作吗?”
  在从沈阳返回京城的飞机上,麦克斯温用疲惫的语气向艾伯特问道。
  “我认为他们是不可能停止的,充其量也就是减少一些投入的力度而已。”艾伯特说。
  “可是,为了这个结果,我们三家公司至少损失了20亿美元。”麦克斯温郁闷地说。
  “我们别无选择。”艾伯特说,“欧洲人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所以日本人、中国人才会这么快地赶上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年美国人也是这样把你们英国甩在后面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用眼睛瞟了一下坐在不远处位置上闭目养神的施莱尔。麦克斯温也向施莱尔瞟了一眼,然后又回头瞟了艾伯特一眼,心里泛起了一股酸水。可不是吗,在19世纪的时候,大英帝国是何等辉煌,美国也罢,德国也罢,不过是大英帝国的小跟班而已。可随后,美国崛起了,德国也崛起了,我大英却一天天衰败下去了。不过,你们也别太得瑟,六七十年代日本人崛起的时候,就给了你们一记闷棍。现在中国人也要崛起了,一个近13亿人口的国家,一旦崛起意味着什么,大家很快就能看到。
  不提艾伯特等人如何自怨自艾,在得知几家外国企业答应大幅度降价的消息之后,整个沈重都沸腾了。虽然压缩机项目只是沈重的一个业务方向,但这次所谓“长距离天然气压缩传输技术研讨会”却是在全厂都炒得沸沸扬扬的,大家私下里互相交流,也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现在听说外国人因为看到沈重搞出了压缩机,所以不得不向中国低头,答应降价,所有人的心里都萌生出一股自豪感:
  美国人牛不牛?德国希曼兹牛不牛?英国……呃,好吧,就算英国不咋的,人家也是老牌工业强国好不好。可这些洋鬼子都被我们沈重搞出来的压缩机给吓尿了,哭着喊着答应降价,生怕被我们抢了市场,你们说,我们沈重牛吗?
  “牛,沈阳不愧是老工业基地,实在是太牛了。”这是冯啸辰发出的感慨。
  此时,他正坐沈阳市春天酒楼的一个豪华小包间里,与自己的一干研究生同学侃着大山。祁瑞仓到沈阳招商局挂职,结果挂着挂着就留下了,而且还当上了副市长兼政研室主任。王振斌和冯啸辰到沈阳来和外国人打擂台,84战略班就有三个人都呆在沈阳了。趁着周末的工夫,在京城工作的谢克力、丁士宽和于蕊联袂前来探班,战略班的6名同学再次聚齐,闲聊间难免就说到了沈阳这些年的经济发展问题,沈重研发压缩机的这个故事自然也是大家争执的话题之一。
  “不容易啊,记得老幺最早到沈阳来挂职的时候,沈阳的企业亏损面高达90%以上,工人普遍下岗,在家歇着,外面都说沈阳成了中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这一回过来,我看到沈阳的经济欣欣向荣,市容整齐了,街上的店铺也热闹多了,这都是老幺和小祁的功劳啊。”于蕊感慨地说道。
  冯啸辰赶紧谦让,说:“主要是老祁。我在沈阳只干了两年,当时国企还没有实现全面脱困。后来这些年的变化,都是老祁在这里干出来的。”
  “我没干什么。”祁瑞仓也谦虚道,“老幺在前面打的基础好,后来他虽然回了京城,可也没少给我们沈阳的企业找项目,我们这里几家规模最大的企业都是老幺的装备公司帮着扭亏的,每家企业都是上万职工,这几家企业能够扭亏,对于我们沈阳市政府来说,可就是轻了一个极大的担子啊。”
  “老祁你就别谦虚了。”冯啸辰说,“你在招商局工作的时候,为沈阳市招商引资十几亿,亲自引进的项目就有几十个,连带引进的项目不计其数。就说你拉来的那个美国博士陈纻,他办的集装箱厂现在可是沈阳的龙头企业之一,集装箱产量占了全球的两成多,沈阳光是为集装箱厂配套的企业就有几十家,这可都是你的功劳呢。”
  说起沈阳集装箱厂,那的确是祁瑞仓的政绩之一。祁瑞仓自掏腰包到美国去招商,偶遇了在美国学港口工程的博士陈纻。祁瑞仓巧舌如簧,说动陈纻回国创业,在沈阳创办了一家集装箱厂。冯啸辰帮助陈纻解决了资金问题,还阴差阳错地帮他找到了一位管生产的常务副厂长邵琦。
  邵琦是红山港区建设集团的干部,因为派沃亨项目的事情,被撤了职,在体制内前途灰暗。冯啸辰看中他的能力,又知道他是为国家的利益而蒙受了委屈,便力劝他加盟沈阳集装箱厂,到体制外去发展。邵琦果然是个能干的人,到集装箱厂后,挑起了生产管理的大梁,使这个由几家亏损国企拼凑起来的新企业迅速建立起了生产秩序,产量翻着番地往上增长,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了强悍的竞争力。
  听到冯啸辰述说自己的政绩,祁瑞仓摆摆手,说:“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引进集装箱厂的时候,老幺你也是帮了忙的。还有老王,在发计委那边帮我们审批了不少项目,于姐的妇联给我们支持了很多妇女创业项目,老谢在财政部帮我们联系了各种帮扶脱困资金,还有老丁……”
  “好像就我没贡献了……”丁士宽抢着说。王振斌、于蕊和谢克力都是在部委机关工作的,能够给沈阳谋到好处。冯啸辰更不必说,装备公司这些年对沈阳市各家装备制造企业的帮助数不胜数。唯独丁士宽是在社科院工作,无职无权,还真说不上对沈阳有什么帮助。
  祁瑞仓笑道:“哪能啊,你老丁现在是最高层智库的成员,你提出的关于国企改革和渐进式发展路径的理论,可是三天两头被领导引用的。不瞒你说,我们沈阳是一个老工业基地,老国企数量众多,在老国企改革的问题上,你老丁提出的理论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对一部分老国企进行改制,实行私有化或者混合所有制经营,在仍然由国家控股的国企中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些做法都是从你那里学来的。既然大家都是老同学,我就不向你付学费了。”
  “其实关于国企改革的问题,我的认识也很肤浅。而且,我能够提这些理论,也多亏老幺给我提供的机会呢。”这回轮到丁士宽谦虚了。
  84级战略班的6个同学中,原来只有他和祁瑞仓是做理论研究的,后来祁瑞仓到沈阳来挂职,也卷到实务中去了。丁士宽看大家做实务做得热火朝天,不由也动了心,在冯啸辰的帮助下,他被安排到秦州重型机械厂去做关于国企管理制度改革的调研,后来还到了其他一些企业,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从企业回到社科院之后,丁士宽潜心钻研,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政策研究以及好几本关于国企改革方面的专著,成为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权威。各级政府部门在制订有关国企改革的政策时,都会参考丁士宽的理论观点,祁瑞仓说自己的很多做法是从丁士宽那里学来的,倒真不是什么虚言。
第七百五十七章
不愧对这个时代
  “我记得,咱们班就是小丁和小祁的理论做得好,而且原来小丁和小祁的学术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当年可是争论得不可开交的呢。现在怎么小祁开始向小丁学习了,莫非小祁当了官员,就放弃理论研究了?”
  于蕊笑呵呵地提起了旧事。战略班这6位同学的私交一直都非常好,即便是丁士宽与祁瑞仓当年在学术观点上水火不相容,却也不影响他们的私人关系。于蕊此时提起这一点,纯粹是凑趣而已。
  祁瑞仓笑着说:“于姐这是笑话我呢。当年我也是年少轻狂,又看了点西方经济学的东西,有些不接地气了。现在想来,老丁的一些观点还是有道理的,我这也算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嘛。”
  “择其善者?怎么,小祁,你对小丁的观点还是有所保留吗?”于蕊有些惊讶地问道。也许是因为性别特征吧,于蕊对于学术理论的兴趣不大,甚至分不清丁士宽和祁瑞仓各自的观点到底有什么不同。她只是觉得丁士宽的理论现在很流行,而且也颇受高层领导的欣赏,想必应当是正确的。祁瑞仓居然称只是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就不能不让于蕊惊讶了。
  丁士宽解释说:“于姐,你可弄错了。小祁这些年可没放弃理论研究,他写的几篇关于老工业基地产业复兴的学术论文,发在国外几家顶尖的经济学刊物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呢。我那点名气都是在国内的,小祁才是真正的墙里开花墙外香。去年,有一家国外顶尖的刊物还把他评为学术理论的年度人物了。”
  “真的?原来小祁这么了不起呢!”于蕊瞪圆了眼睛。她是真不知道这个情况,还以为祁瑞仓当了副市长,就彻底与学术无缘了。在世人的眼中,在国外学术圈有影响,显然要比在国内有影响更了不起,人家外国人都承认的学术成果,那肯定是货真价实的嘛。
  祁瑞仓笑道:“投其所好罢了。我的确是在几家国际Top10的经济学刊物发表了论文,反响还不错。不过我这也算是投机取巧吧,我是从制度经济学的层面研究产业复兴,这个话题在国外理论界比较热,我又有沈阳的实际经验作为案例,所以国外的学者比较感兴趣。这两年,陆续有一些国外的学者到沈阳来考察,总结沈阳的经验,我的一些观点,就是和这些学者交流的时候形成的。去年我辞掉招商局的工作,调到政研室去工作,其实也有专心做理论研究的意思。我觉得沈阳的经验还是很有推广价值的,其中涉及到市场失灵、外部性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在经济学理论中也是很有价值的课题。”
  丁士宽说:“小祁的每篇论文,我都认真拜读过,他的很多观点对我也很有启发。不过,我和他的理论分歧依然没有调和,我是主张政府主导经济的,市场的作用是调节。而小祁则恰恰相反,他主张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仅仅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那部分。”
  “政府的作用必须受到约束,政府的权力过大,对于市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祁瑞仓争辩说。
  “可是,你在沈阳做的不就是政府工作吗?你不希望自己的权力大一点?”谢克力也加入了讨论。他在财政部工作,而财政部无疑是一个权力极大的政府部门,谢克力肯定是要为自己的部门争一争的。
  祁瑞仓大摇其头,说:“恰恰因为我在招商局工作了好几年,我才更深刻地认识到政府的作用必须受到约束。我们沈阳招商局的工作,总体来说是有效的,大家也非常敬业。但不可否认,从局长到普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都有个人的诉求,有的是追求政绩,有的是追求招商奖励,还有一些甚至带有不可告人的私人目的。在理想的政府行为模型中,政府应当是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的。而实际上,政府追求的却是自身的政绩最大化,这就是目标的偏差。比如说,我们在招商的时候,引进了一些有污染的企业,这些企业经营产生了极大的外部性,这些外部性构成了全社会的成本。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沈阳不应当引进这些企业,但政府官员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考虑的是引进这些企业有助于自己的政绩……”
  “这算是委托代理问题吧?”冯啸辰卖弄道。他前世是学工科的,这一世却读了经济学的硕士,所以也有些经济学功底了。
  祁瑞仓说:“没错,我正是用了委托代理模型来解释这种情况,同时引入交易成本和产权的概念,提出政府在产业复兴中的角色选择问题。另外,我在招商工作中,还认识到政府的决策其实也是存在着缺陷的,这个可以用有限理性的观点来解释吧,政府官员也不是万能的,他们也会犯错误。市场的作用就在于用多个主体的智慧来修正个别主体的错误,如果一味强调政府主导,那么政府犯了错误,经济就要受到影响了。”
  “我倒是觉得,你们俩的观点并不冲突嘛。”王振斌插话了。发计委官员也是需要有点理论水平的,所以王振斌平日里也会看看经济学期刊,对一些理论概念不算陌生。他对祁瑞仓和丁士宽说:“我觉得,小祁的观点是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小丁的观点是政府为主,市场为辅,说到底就是谁多一点,谁少一点的问题。相比你们俩10多年前的分歧,你们现在的分歧已经小得多了,我记得当年小祁是坚决反对产业政策的,现在他已经能够接受政府的角色了,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嘛。”
  祁瑞仓点点头,说:“我承认,我过去的认识是有些偏颇的。在沈阳工作这几年,我看到了政府在市场培育中发挥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以沈阳这样一个老工业基地的情况,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产业转型,建立起初步的市场制度,是完全不可能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老祁在沈阳的政府官员中,是一位坚定的制度大师。沈阳的很多制度,都是老祁帮助建立起来的,包括外来投资商的行为规范、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人才流动的规定等等。没有老祁,沈阳的市场规则不会像现在这样完善的。”冯啸辰笑着向大家介绍道。
  “这就对了。”王振斌说,“我们在发计委的时候,也经常会请一些专家来讲课。我感觉到,纯粹在象牙塔里做研究的学者,会更推崇市场化,言必称亚当斯密之类。而但凡有一些实践工作经验的,像小祁、小丁这种,多少都会对政府的作用给予一些肯定。前一段时间,中央领导有一个讲话,提出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教条,应当有我们自己的理论。小祁和小丁在探索中国发展道路方面,虽然有些分歧,但都是真知灼见。我想,你们俩为什么不能联起手来,共同搞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呢?”
  “我的确有这个想法啊!”
  祁瑞仓和丁士宽几乎是同时说出了这样一句,说完了才发现自己与对方说得惊人的一致,不由得相视大笑起来。他们俩都是有学术理想的人,的确都不止一次地想过要创立一套学术理论,当然,像王振斌说的那样二人联手搞研究,他们还没有想过。此时听到王振斌的提议,难免有些心动。
  冯啸辰说:“我支持老王的意见,老祁和老丁是咱们班的理论大师,最为难得的是,他们都不拘泥于自己已有的学术观点,而是积极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凭这一条,就足够把很多所谓的大师抛到几里外去了。中国的经济实践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如果不把这些思想归纳起来,形成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实在是太可惜了,也愧对这个时代。你们俩一个偏市场引导,一个偏政府管制,恰好具有互补性,联合起来搞一个理论体系,我觉得肯定能够轰动整个理论界。”
  “哈哈,承老幺吉言。”祁瑞仓爽快地说,他在沈阳呆了几年,性格上变得更加豪放,他对丁士宽问道:“老丁,有没有兴趣联手搞点研究,没准过几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咱俩的了。”
  “你来挑头吧,我帮你整理资料。”丁士宽低调地说。
  “一言为定!”祁瑞仓没有去纠正丁士宽的谦虚,他端起一杯酒,对众人说道:“各位,刚才老幺说得对,这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不管是做理论,还是像老王、于姐你们这样做实务的,都赶上最好的时代了。咱们都还年轻,还有大把大把的好时光,让咱们加倍努力,不要愧对这个时代。”
  “对,不愧对这个时代!”
  众人一起站起身来,高举起酒杯,大声地说道。
(第二卷
终)
第三卷
星辰大海
卷首语:
中国装备工业走向国际市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4/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