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5/451

  阮守超却没有回答,他用手一指前面,说:“冯叔叔,你看,前面就是我说的那个吃海鲜的地方,我已经有朋友到了,一会你听听我们聊天吧,听一听你就知道我们想做什么了。”
  阮守超不肯直接说出来,冯啸辰也是没辙。说话间,阮守超开着他的跑车已经来到了一处农舍跟前。那农舍是依着原来的一座旧房子改造的,融合了一些现代气息,变成了一座山脚下能够看海休闲的小餐馆。
  冯啸辰下车的时候,看到餐馆前已经停了几辆车,有精致玲珑的小跑车,也有硕大无比的越野车,都是国际名牌,每辆车的价格都在百万以上,不是寻常人家能够买得起的。没等冯啸辰回过神来,阮守超已经带着几个人走到了他的面前,开始给他们互相做着介绍:
  “冯叔叔,这是万雪,她家里是做木工机械的;这是梁琦,他家是开建筑公司的;王立新,会安全市的私营加油站九成都是他家的;李浩,他爸是开运输公司,有300多辆重卡。还有这位……”
  “这位我认识,姚富杰,他爸是轴承大王。”冯啸辰笑呵呵地把最后一个人的名字和家世都报出来了。
  这位姚富杰,正是温州轴承商人姚伟强的儿子。姚伟强的温州轴承公司,是辰宇集团的一家子公司,姚伟强在温州轴承公司有三成股份,同时在集团有3%的股份,可以参与全集团的利润分红。姚伟强虽然占有的股份不高,但也算是集团的股东之一,与冯啸辰的关系无疑比阮福根更近。
  姚富杰曾经多次跟随父亲见过冯啸辰,所以冯啸辰一见他就认出来了。姚富杰不敢造次,与其他人一样乖乖地喊了一声“冯叔叔”,做足了一个晚辈的模样。
  “富杰这几天在会安玩,听说冯叔叔来了,他就跟我们一起来了。”梁琦替姚富杰做着解释。
  姚伟强是温州的商人,后来把公司开到上海去了,姚富杰其实是在上海长大的,算是一个城里孩子。梁琦在上海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了姚富杰,因为同为海东籍的富二代,关系处得不错。姚富杰随梁琦到会安来玩过几次,与阮守超他们也就认识了。闲聊的时候,姚富杰无意中透露出自己的父亲与国家装备公司的总经理冯啸辰关系不错,阮守超也说起自己的父亲颇受冯啸辰的关照,两个人顿觉有了共同语言。
  这些事情,大家自也不必向冯啸辰细说。在冯啸辰看来,这些人都属于富二代,互相认识也没什么奇怪的。
  一干人簇拥着冯啸辰进了餐馆,挑了一个面朝大海的包间坐下。说是包间,其实更像是一个阳台,面向大海的那一侧是可以完全打开的落地窗,感觉非常开阔。姚富杰觉得自己与冯啸辰的关系最近,一坐下就扬言今天由自己买单,结果被一干会安二代鄙夷了一通。最终冯啸辰也没听明白这顿饭是由谁请的,他只知道以这些孩子们的家境,谁请一顿饭都不是难事。
  各种海鲜流水般地端上来了,家里开运输公司的李浩提供了两箱德国黑啤,大家各取了一罐,拉开封口,便有人向冯啸辰敬酒了。这些人中间,冯啸辰此前只见过阮守超和姚富杰,与其他人不熟。但其他人对冯啸辰的大名却是有所耳闻的,这一方面是因为阮守超和姚富杰向他们说起过冯啸辰的一些轶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装备公司的极限制造基地就建在会安。围绕着这个基地,形成了不少民营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这些企业的老板都是知道冯啸辰其人的,连带着整个会安的商界都听说过冯啸辰的名字,这些富二代自然也从自己的父辈那里知道了这位牛人。
  酒过三巡,阮守超指着自己的小伙伴们,笑呵呵地对冯啸辰说:
  “冯叔,我们这些人,情况都和我差不多。家里都是想让我们接班,可我们都不喜欢家里的产业。他们的爸爸是不认识冯叔你,如果他们认识的话,恐怕也会像我爸爸一样,跑到京城去请你来给他们当说客呢。”
第七百八十一章
远大理想
  听到阮守超的话,一干小伙伴们都附和起来:
  “是啊,我老爸天天叫我去接他的班,管那些加油站,我烦都烦死了。”
  “都什么年代了,还做这些老掉牙的东西,真是瞎了我的眼。”
  “当年我老爸花一大笔钱让我去留学,现在又让我回来接他的摊子。他当年凭着小学文化就能搞出来的东西,让我去接班,不是浪费吗?”
  这些富二代虽然知道冯啸辰的名气,但都没觉得在冯啸辰面前说话需要有什么忌讳。此前向冯啸辰敬酒只是一种礼貌,但要说冯啸辰随便放放王八之气,大家就会纳头便拜,那就省省吧,他们可比当年的王瑞东要傲气得多的。
  冯啸辰虽然多年身居高位,但一直都没有脱离过基层,与80后的年轻人也有不少交往,能够理解这些人的思维方式。顺便说一句,穿越之前的冯啸辰自己就是一个80后,与眼前这帮人算是同一代,相互之间反而是更有默契的。听罢众人的鼓噪,他笑着问道:“各位的意思我大致听明白了,不过,你们不想接父母的班,那么你们想做什么呢?”
  几个人互相看看,似乎是在犹豫由谁先开口。最后,还是姚富杰先说了:
  “冯叔,你是知道的,我爸开的是轴承销售公司,他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对轴承有着天然的敏感,什么样的轴承他只要看过一眼,具体参数都能够记得清清楚楚的,还有哪家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轴承,他只要和人家接触过,也能记住。我没有这样的本事,也不喜欢记这些东西。这些年,为了让我背下这些轴承参数的事情,我们没少干仗。可这种事情是不能强求的,我就是不喜欢这东西,他能怎么办呢?”
  冯啸辰点点头,表示对姚富杰非常理解。姚伟强是个怪胎,明明文化水平不高,但涉及到轴承的事情,就有非凡的悟性。冯啸辰曾与姚伟强探讨过这个问题,问他有什么诀窍。姚伟强吭哧了半天,最后只说是逼出来的,要想做成生意,记不住这些东西不行,天长日久,慢慢就记住了。
  姚富杰没有这样的压力,估计也没得到姚伟强在这方面的遗传,非要让他去记住各种轴承的参数,无异于赶鸭子上架。虽说当轴承经销公司的老板也并不一定要记住这些东西,但如果你生性就不喜欢这个行业,非要逼着你去做,也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我从小被我爸爸逼着背这些东西,实在是扛不过去了,就自己做了一个程序,来归纳这些轴承的特点,把这些轴承分成类,再把公司里的客户也分成类。结果你猜怎么样?”
  说到这里的时候,姚富杰一扫刚才的颓唐神色,开始眉飞色舞起来。
  “怎么样了?”冯啸辰饶有兴趣地问道。
  “我做出了十几个轴承采购的模型,把公司的老客户基本上都涵盖进去了。我让公司给他们寄报价单的时候,不用完全寄,只需要根据每家公司的特点寄对应的产品就够了。试了几个月以后,客户反映非常好,说原来寄去的报价单一大半都是没用的,他们看得头疼。现在的报价单上正好就是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非常满意。”
  “这个倒是有点意思。”冯啸辰听出了一些眉目,点头赞道。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来寄报价单,这也是一个很常规的操作了。但如果客户的数量很多,要准确地识别出客户的特点,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姚富杰的贡献,在于他把这种识别工作交给计算机去完成了,这的确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得到冯啸辰的夸奖,姚富杰更来劲了,他说:“后来,我去找了包成明叔叔,他手里有一个非常大的数据库,记录了全国几百万家企业的资料,我现在正在对这些资料做分析,看看能不能分析出一些名堂来。”
  “你是说,你的兴趣是在分析数据上?”冯啸辰问。
  姚富杰说:“我做的可不是简单的分析数据,我做的这种工作,现在在国外特别流行,叫做Data
mining,翻译过来就是数据挖掘。它和传统的统计分析不是一回事,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针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所有的分析模型都是通过机器学习完成的。”
  冯啸辰哑然失笑了,数据挖掘技术时下在国内还不太受到重视,但国外的确已经应用得非常广泛了。再过十几年,这种技术会以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在国内出现,并且迅速泛滥成灾,许多互联网公司都以应用这种技术为荣。这个更接地气的名字,就是“大数据”。
  大数据分析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就是在海量的数据中寻找相似的模式。由于数据量极大,可能存在的模式也数不胜数,靠人力去识别这些模式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计算机来自动识别,这其中就涉及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之类的知识。对于外行来说,这些知识是非常玄妙的,但对于内行而言,不过就是一些套路而已。
  大数据分析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营销中,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在海量数据中找到不同的用户行为模式,可以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从而有效地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在生产上,大数据分析能够优化生产调度,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识别故障,是实现智能生产的重要前提。
  当然,在后世,有许多打着大数据分析旗号的研究,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大数据分析,而只是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在海量数据库中的应用,使用的依然是求均值、求方差、解线性回归之类的传统算法,并没有进行模式识别的能力。这种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大行其道,倒让真正的大数据分析被人误解了。
  “富杰,你在大学是学什么专业的,怎么会做Data
mining?”冯啸辰好奇地问。
  姚富杰说:“我学的是工业自动化,不过我更喜欢的是数学和计算机,在大学里选修了这方面的课程。我还有几个计算机系的朋友,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强。我说的那些模型就是他们帮忙做出来的,光靠我一个人可搞不出来。”
  “这么说,你的理想就是开一家专门做数据挖掘的公司?”冯啸辰试探着问道。姚富杰说了这么老半天,当然不会是无的放矢的。
  姚富杰反问道:“冯叔叔,你觉得可以吗?”
  “当然可以。”冯啸辰不假思索地答道。开玩笑,数据挖掘也算是面向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了,看看后世那些搞大数据的何其风光。姚富杰和他的那几位朋友如果能够从现在就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熬上十几年,等到大数据业务全面开花的时候,他们差不多可以算是业界权威了,那是可以参加西湖论剑的好不好?
  姚富杰面有喜色,说:“这么说,冯叔是支持我的?”
  “这个可不好说。”冯啸辰故意装出一些为难的样子。
  “为什么?”
  “我不知道你爸爸是什么想法呀。我如果支持你,而你爸爸却反对,以后我见了你爸爸,他还不是找我的麻烦?”
  “不会的,我爸爸肯定听冯叔的,只要冯叔你支持我,我爸爸想反对也没办法了。”姚富杰说,他可不傻,知道父亲姚伟强与冯啸辰之间是什么关系,别人的话姚伟强或许不会听,冯啸辰如果发了话,姚伟强是肯定会听的,而且是心悦诚服地接受。
  “对啊,对啊,我爸也是这样的,只要冯叔支持我,我爸肯定不敢说什么的。”阮守超也跟着说道。
  “那么,守超,你想做的又是什么呢?”冯啸辰问。
  阮守超说:“我想做芯片设计。我们全福公司做化工设备,里面用的工业控制芯片都是进口的。一套控制电路的价钱,比我们做一个大容器还贵。我爸他们辛辛苦苦做一套设备,不如人家轻轻松松卖几片芯片赚的钱多。我打算自己开一家芯片设计公司,专门做工业控制芯片。”
  “你有这方面的资源吗?”
  “当然有,我也约了一批同学,准备在上海开业呢。”
  “那么,你们各位呢?”冯啸辰又把头转向了其他人,他现在不敢小瞧这帮孩子了,决定把他们的志向都听完了再说。
  有了姚富杰和阮守超开头,其他的年轻人也都不再忸怩,一个个说起了自己的志向:
  “我打算搞个网站,专门给卡车配货,现在这种配货的方式太落后了!”
  “我也想做网站,搞电子商务。”
  “我想做软件!”
  “我想去拍电影……”
  大家越说越热闹。也许这是第一次有长辈愿意认真听他们说自己的理想,他们都来了情绪,围着冯啸辰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自己的打算,冯啸辰想不听都不行。这些人中间,有的对于未来想做的事情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掌握的信息比较多,思路也基本靠谱;有的则只是一时兴起,自己说着说着就觉得不对劲了,于是面红耳赤地闭了嘴,只是冲着冯啸辰傻笑。
第七百八十二章
他们的想法不错
  冯啸辰认真地听着众人的诉说,心里好生感慨。这些年轻人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再加上有一个好爹,能够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他们能够尽情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后世那些贩卖心灵鸡汤的人生导师们常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既能够生活得愉快,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但这些导师没有说过,在吃不上饭的情况下,是先填饱肚子重要,还是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重要。
  上一代人的创业,明显是缺乏想象力的,很多人做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也不是自己擅长的事情。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而是他们只有这样的机会。创业不成就意味着全家饿肚子,在这种情况下,讲什么情怀纯粹就是扯淡,揪住一根救命稻草就死不撒手才是常态。
  而到了姚富杰、阮守超他们这一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国家发展起来了,遍地都是机会,原来大家想不都敢想的什么软件业、大数据、芯片等等,现在都已经是触手可及了。这些人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哪怕是天份不高,考不上什么名校的孩子,家里也拿出了大把的钱送他们去国外留学,好歹算是见过一些世面了。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家里都非常有钱,能够支持他们创业,也能够容忍他们失败。
  有这么好的机会,如果不让他们去尝试,那才是最可惜的事情呢。
  “冯叔,你觉得我们的想法对不对?”
  等到众人的述说告一段落的时候,姚富杰怯生生地问道。他和阮守超一样,目前正处于与父母角力的时候,如果冯啸辰不认可他们的想法,则他们的父母就将得到一个强援,这对于他们是非常不利的。
  冯啸辰冲众人笑笑,说:“你们的想法都有可取之处,也有考虑不成熟的地方。你们对于创业的难度还是缺乏估计,你们光想到了自己能够做什么,没有想过市场愿意接受什么。就算你们所做的产品或者服务是符合市场要求的,如何让客户了解你们、相信你们,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此外,做企业和几个同学凭兴趣做事情是不同的,企业的内部管理、文化建设等等,也都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你们在这些方面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吗?”
  “冯叔,其实我们几个人在父母的企业里也都是做过事的,企业里的那些事情,我们多少也了解一些。”名叫万雪的那位女孩子说,刚才阮守超给冯啸辰介绍过,说万雪家里是做木工机械的,她父亲的名字冯啸辰也曾听说过。
  “既然你了解这些,那么你觉得你能够做好这些吗?”冯啸辰问。
  万雪说:“我现在可能不如我爸爸做得那么好,但我相信以后我肯定能够做到的。我爸爸刚开始办工厂的时候,只是一个农民,根本就在工厂里呆过。我不管怎么说也是看着我爸爸的工厂长大的。”
  “但你爸爸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才学会经营企业,他希望你能够少走弯路,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吧?”冯啸辰说。
  “为什么只有他可能走弯路,我就不能走弯路呢?”万雪不愤地反驳道。
  “就是!”名叫梁琦的那位年轻人附和道,“我爸也是一天到晚说他给我已经铺好了路,我只要照着走就行了,可是我为什么要走他铺好的路呢?”
  “这些人就是一直把我们当成小孩子!”
  “其实我们比他们当年强多了!”
  “人家外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5/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