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7/451

  考虑到超大、超重部件的运输问题,极限制造基地被布置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当时那里只是一片荒地,会安市几乎是半卖半送地把几千亩地划给了极限基地,使极限基地能够很迅速地建立起来。
  极限基地的建设,对会安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极限基地的存在,许多原来缺乏大型部件制造能力的企业能够找到外包协作机构,也就有能力去承接各种大型项目了。像阮福根的全福机械公司,这些年能够快速发展,与极限基地的助力也是不无关系的。
  装备企业的兴起,又带动了一大批配套企业的出现。本地工人不够用了,大量内地农民工纷纷涌入会安,又促进了会安的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极限制造基地是会安经济发展的一颗种子,在前些年,大家谈起这个基地时,无不盛赞前任领导目光远大,做出了最英明的决策。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十年时间过去,会安的城市规模扩大了五倍不止,原来极限制造基地所在的荒滩,如今已经与城市连为一体。沿着极限基地为运输大型部件而修建的公路两侧,一片片住宅、商铺和写字楼拔地而起,地价也像坐了火箭一般飚升。当年以几百元一亩划拨给极限制造基地的地皮,现在的价格已经涨到了几万元。极限制造基地几经扩充,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近8000亩,光地皮的价值就已经达到了4亿以上。
  如果仅仅是4亿元的地皮,会安市倒也不会过于心疼,毕竟会安的财政也还不缺这区区4亿元。关键是如果能够把这些地皮开发成房地产,其价值起码能够升值10倍,这个利益就不是任何人能够无视的了。
  在会安市政府内部,开始有人公开抨击当年的领导,说那些人鼠目寸光,怎么能够把这样一片黄金地皮拿来建什么极限基地呢?会安市有这么大的面积,随便什么地方找不到一片荒山野岭,想建极限基地,到那些地方去建不是更好吗?
  这些人当然是在用穿越者的视角看待问题了。10年前,有谁会想到会安的建城区能够扩展得这么快。在当年,这里的确就是他们口中的荒山野岭。极限制造基地开工建设的时候,有多少人在心里偷笑,说市政府把一堆垃圾卖了个黄金价,几千亩连草都不长的荒地居然卖了好几百万,那个什么国家装备公司真是个顶级冤大头。
  可谁曾想,当年的垃圾,如今真的成了黄金。
  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类似于垃圾变成黄金的事情,在中国是最常见不过了。谁能想到,当年8分钱的一张猴票30年后能够价值上万?谁能想到,一个破破烂烂的四合院转眼就变成了过亿?相比之下,会安当年把一片土地以几百元的单价卖给极限制造基地,真不算是什么缺乏远见了。
  更何况,如果没有极限制造基地,会安的经济恐怕也发展不到今天的水平,地价也不会涨到这样的程度。极限制造基地为会安创造的价值,早就超过了几亿的规模,可以说,人家占这块地并不是白占的,人家已经几十倍、上百倍地给予了回报。
  但是,能够摸着良心说话的,能有几个呢?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这才是人之常情,而且还往往是能够博得一片喝彩的。
  嘀咕归嘀咕,会安的官员们也知道极限制造基地不是那么容易搬迁的,所以在朱菊兰到来之前,并没有人去找过极限基地的麻烦。因为基地占地面积大,又有一些噪音影响,会安本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都自觉地绕开了这个区域,在基地周围只有一些农民的自建房,租给基地以及邻近工厂的职工居住,形成了一些后世说的棚户区。
  朱菊兰的兰苑地产正是看中了这块区域,打算把它全部拿下,进行整体开发。兰苑地产的规划师们进行过研究,认为如果能够把极限制造基地迁走,拿到这8000亩土地,再加上周围农民自建房的区域,可以开发成一个高端地产项目。
  这里离海比较近,但又不是直接面对大海,不会受到海风的侵袭。其位置处于会安市区的边缘,没有城市的喧闹与拥堵,前往市中心去工作或消费的距离又不是特别遥远。此外,原先极限基地为了运输超大部件,修建了一条非常宽阔的公路,直通海边,路面等级也很高,这无疑也是一个极好的卖点。要知道,能够住在高端小区里的居民,都是有车一族,对道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至于说搬走一家工厂的难度,是不在朱菊兰的考虑范围之内的。兰苑地产在全国各地建的项目多如牛毛,拆迁的工厂已经有三位数了,而且很快就能够突破四位数,哪里听说过工厂搬不走的事情?兰苑地产还特别喜欢收购那些老工厂的土地,因为老厂都比较讲究绿化,厂区内屡屡有成片长生几十年的大树,开发商品房的时候把这些大树留下来,销售广告上就可以标明有“原生树”的字样,房价涨上一两成是毫无问题的。
  极限基地的建设只有10年时间,不过兰苑地产的规划师到基地内部去看过,对于基地的绿化非常满意。他们还注意到基地里有一些大型的工业装置,并打算未来保留下其中的一些,作为住宅项目中的装饰小区,估计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哟。
  朱菊兰的想象是很美好的,但对于会安市的官员来说,就难免要坐蜡了。上百亿投资的大项目,会安市是绝对不想放过的。但搬迁极限制造基地有多困难,稍微有点常识的官员心里都清楚。不少官员都参加过极限制造基地的建设工作,知道当年为了在沙土地上打基础,人家光是钢管就往地下夯了几万吨,现在让人家搬走,这些钢管你帮人家刨出来?
  政府内部迅速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极限基地应当为黄金滩项目让路,困难再大也要搬走,另一派则认为要尊重先来后到的原则,最好劝兰苑地产另外选一块地方来建这个项目。
  遇到这种情况,最佳的选择当然是挑软柿子捏,而至于哪颗柿子更软,就需要先捏一捏再说。于是,市政府派了人分别与双方协商,看哪一方更愿意妥协。结果,兰苑地产方面的态度非常简捷,就是一句话:我们就是冲着这块地来的,如果拿不到这块地,我们就离开,绝对不会有其他的考虑。
  在兰苑那边碰了钉子,会安市只能转而向极限基地施压,希望极限基地方面让步。会安当然也不是要把基地赶走,而是另外选了一块地,让基地搬到那边去,还承诺了不少优惠条件。基地方面因为已经换了顾施健当主任,而顾施健无疑没有当年薛暮苍那样的霸气,所以虽然一直在拒绝会安的要求,态度上却比较软,让会安方面觉得有机可乘。
  然而,在顾施健终于扛不住压力,回京城去向领导请示了之后,他的态度便突然转向强硬了。郭明翰此次到兰苑地产来,就是来报告这件事的。
第八百零五章
需要有一个名目
  “朱总,有关极限基地搬迁的事情,我们还是低估了难度。”
  郭明翰怯生生地开口了。
  朱菊兰微微一笑,说:“郭市长,拆迁从来都是有难度的,这一点咱们大家都知道。不过,我对会安市领导的魄力一向是非常看好的,否则也不会选择会安来建设黄金滩项目了。”
  “极限基地的搬迁,和普通的拆迁不一样。”郭明翰能够听出朱菊兰话里的暗示,但还是硬着头皮解释说:“极限基地是一个大型工业项目,基地建设中的沉没成本非常大。如果搬迁,他们前期建的厂房和基础设施就全部丢掉了,据他们估计,光是这一块的损失,就值五个亿以上。”
  “哈哈,什么厂房能值这么多钱啊?”朱菊兰不屑地笑道,“郭市长,小妹我就是搞房地产的,一幢房子的建安成本能有多少,我还能不清楚吗?就他们那些建筑物,有个几千万就建起来了,而且他们也用了十年,算折旧也折完了吧,开口就要五个亿,这是打算敲会安市政府的竹杠吧?”
  你比我姑的岁数还大好不好?脸上的粉都比我的鞋垫还厚了,拜托能不能不要自称小妹了?郭明翰强压着恶心的感觉,陪着笑说:“朱总,你有所不知,极限基地的建筑物,可不是咱们平常说的楼盘。他们里面那台万吨水压机,听说地基全部是用钢管打的,一直打到地下几十米深的地方呢。”
  “几十米钢管能值多少钱?”朱菊兰反问道。
  “这个……我还真不清楚。”郭明翰说,“另外,他们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他们现在承接着好几个国家重点装备项目的超大部件生产任务,就算要搬迁,也得等这边的任务完成,而新厂区具备同样的生产能力才行。”
  “这需要多长时间?”
  “最少是三年。”
  “三年!开什么玩笑?三年时间,我们黄金滩项目都已经交付了。会安不是打算让我们三年以后再来投资吧?”朱菊兰的音调提高了几成,与她刚才装出来的优雅显出了极大的反差。
  没办法,这位小姐姐当年是在工地上搬砖的,后来因为机缘巧合才干上了房地产,并逐渐成为地产大亨。这些年,她竭力想让自己变得高贵一些,还请了专业团队给她进行形象包装,平时走出来倒也有些以假乱真的效果,但一到关键时候就Hold不住了,青砖西施的本性暴露无遗。
  郭明翰以外人难以察觉的分寸皱了一下眉头,劝道:“朱总,兰苑为什么一定要盯着极限基地这块地呢?我们会安是沿海城市,海边上的地块多得很,风景也不比极限基地那边差。市里的意思是,如果朱总愿意另选一块地,市里可以在土地出让金方面做一些优惠。”
  朱菊兰冷笑道:“优惠倒不必了,我一向不喜欢占人便宜的。我们当初规划黄金滩项目,就是照着极限基地这块地来设计的,如果换一块地,我们为什么不换一个城市呢?会安如果连一家企业的搬迁都如此困难,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相信未来政府能够给我们遮风挡雨?万一碰上别的什么事情,政府又让我们改设计,我们有这么多的时间浪费在这里吗?”
  这番道理,兰苑地产方面已经不止一次向会安市政府说起过了,其威胁也是赤裸裸的,那就是如果会安市政府摆不平极限基地,兰苑会拍拍臀部走人,没有啥商量余地。郭明翰既然要来找朱菊兰商量,自然是考虑过对方这种态度的,他沉默了片刻,说:“如果朱总认定了这块地,倒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对方也提出了一个方案,但我们担心……”
  说到这里,他没有再说下去了,因为这个方案实在是有些让他说不出口。朱菊兰等了好一会,见郭明翰没有主动说出来的意思,才缓缓地说道:“有什么方案,郭市长就尽管说出来好了,行与不行,至少要让小妹听过才能决定吧?”
  “好吧。”郭明翰咬了咬牙,说,“极限基地那边说,他们的难度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重新建设厂房和基础设施,需要五个亿的投入。其次是他们现在承接的这些任务,如果因为搬迁而耽误了,就必须转给其他企业去完成,而其他企业本身没有这样的能力,需要提升生产条件,此外,还会面临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所有这些所造成的成本,也在五亿左右。”
  “也就是说,会安市政府需要拿出十个亿来补偿他们?”朱菊兰多聪明啊,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并直接帮郭明翰说了出来。
  郭明翰讷讷说:“会安市政府肯定拿不出这些钱,所以,这些钱是需要算在土地出让金中的……”
  “算在那四个亿里?”朱菊兰问。极限基地周边的土地出让金标准是确定的,兰苑要拿极限基地的8000亩地,自然也要按这个标准付钱,这就是4个亿,这一点朱菊兰曾经和会安市政府沟通过,也表示愿意支付这些钱,所以她会有此一问。
  郭明翰说:“是的,是算在土地出让金里。加上原来说过的4个亿,大约是14亿左右。”
  “这怎么可能?”朱菊兰说,“让极限基地搬家,是你们政府的事情,怎么能够让我们出钱?我们出的土地出让金,就是用来做拆迁的,你们没有收两次钱的道理吧?”
  “这就是我们的困难了。”郭明翰说,“如果兰苑看中的是其他的地,哪怕同样涉及到工厂搬迁,我们也会按照邻近的地价来计算出让金。但极限基地的情况和其他工厂不同,他们的搬迁成本的确是很大,我们如果不能做出补偿,他们是肯定不会走的。”
  “这明明就是讹诈嘛!什么厂房要五个亿,纯粹是坐地起价。还有,他们的任务完不成,让别的企业去做,他们最多也就是付一点违约金,还能到五个亿?拆迁的时候,哪家不是这样漫天要价的,我就不信你们没有一点办法。”朱菊兰说。
  郭明翰说:“朱总,你有所不知。极限基地是由国家装备公司牵头建起来的,国家装备公司的背后是国家发改委,来头很大,我们也不敢轻易地动他们,这和普通百姓拆迁完全不是一回事。”
  “既然是这样,那就算了。”朱菊兰把眼皮往下一耷,懒懒地说:“这个项目我们也不做了,温州市政府已经约我很多次了,让我把项目放到那边去。还有建陆也答应给我们一些优惠条件,我还让人给回了。现在看来,还是他们更有诚意一些……”
  “朱总,你说这种气话就没必要了。”郭明翰脸上堆着笑,“会安这里风景优美,经济发达,离建陆和上海都很近,腹地开阔,正适合朱总这样的商界豪杰大展身手。区区一个极限制造基地的问题,不应当成为朱总的绊脚石,我们想想办法,总是能够解决的。”
  朱菊兰刚才的作派,就是要引出郭明翰这番话来。她提到温州和建陆,那两个城市也的确曾邀请过她去开发地产项目,但却缺乏像会安黄金滩这样一块好地。她是打算把黄金滩项目做成一个标志性项目,用以日后进行市场推广用的,但凡有一点办法,她也不会放弃这个项目。
  其实,郭明翰又何尝不知道朱菊兰的想法,还真把政府官员当成傻瓜了?如果朱菊兰真的能够轻易放弃黄金滩项目,她才不会坐在这里和郭明翰磨牙呢,直接拎包走人就是了。既然对方坐在这里,就说明这里有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这就是对方谈判的基础。
  聪明人聊天其实是挺轻松的,一句话就能够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朱菊兰听郭明翰说软话,也不再耍性子,而是说道:“郭市长,你说说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不能向极限基地施加太大的压力,而只能是和他们协商。前一段,他们的主任顾施健口风已经软了,但后来回了一趟京城之后,态度突然又变硬了。我们估计是装备公司方面给了他一些指示,甚至是国家发改委方面说了话也不一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继续向极限基地施压,就是和国家发改委对着干了,这是我们扛不起的。”
  “郭市长的意思是说,我们兰苑就能够扛得起?”
  “你们是民营企业,又是全国知名企业,发改委轻易也不会责难你们。不过,你们向基地施压,有些师出无名,也找不到好的方法。”
  “是啊,我也是这样想的。”
  “如果能够有一个名目,让市里能够从大局出发,要求极限基地搬走,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比较好做了。就算国家发改委出面,我们也有个理由。最后我们在补偿方面再多做一点,我想装备公司也不好太强硬了。”
  “名目?”朱菊兰看着郭明翰,有些不太理解他的意思。
  “是的,名目!”郭明翰正视着朱菊兰的眼睛,斩钉截铁地说道。
第八百零六章
有没有污染
  “知道吗,陶港那边那个什么基地,是有毒的工厂!”
  “你说的是极限制造基地吧?那是一家机械厂,又不是化工厂,能有什么毒?”
  “机械厂就没毒了?我亲眼看到过他们往厂子里运化学原料的,拿大油罐车拉,上面画着骷髅头呢。”
  “那个好像是做酸洗用的原料吧?咱们会安好多厂子都用这些的。”
  “可是他们用得多啊。我看到一份绝密资料,说就是因为建了这个什么基地,这十几年时间,会安有十几种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了40%多,这不是拿我们的命在换政府的GDP吗?”
  “绝密资料,你怎么看到的?”
  “我舅舅的连襟的二姑邻居家有个孩子的同学是国家高级保密单位的,他回来偷偷跟家里人说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会安的大街小巷里开始流传着一批与极限制造基地相关的小道消息,传话者一个个都言之凿凿,好像是他们亲眼看到了什么东西一般。当地的互联网论坛“会安热线”上也突然多了许多揭秘帖子。有些是含沙射影,明着说一个什么乌鸡国,实际上谁都看得出是讲会安本地。还有一些就更直接了,指名道姓说极限制造基地如何如何,结论往往都是此基地不搬走,会安百姓将难逃劫数。
  网络舆论一起来,传统媒体哪里还能闲得住。先是本地媒体,接着是浙江省的媒体,最后就是全国各地的媒体,全都涌到会安来了。顾施健一上班,办公楼下就堵了几十名记者,其中那些摄影记者手里的相机长得像炮筒似的,一看就极其专业。这倒不是说基地的门卫不尽职,这些记者都是拿着正式的记者证来采访的,门卫也拦不住他们。
  “顾主任,目前有一种传闻,能不能请你证实一下……”
  “顾主任,我刚才在基地门外亲眼看到了一辆运输有毒液体的油罐车进入基地,请问这种有毒液体叫什么名字,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会造成什么损害?”
  “顾主任,您能不能从理论高度向我们解释一下,是人民的生命健康重要,还是GDP重要?”
  “顾主任,这种祸国殃民的企业为什么会建设在会安,而不是建设在京城?”
  记者们的问题一个比一个犀利,录音话筒只差杵到顾施健嘴里去了,闪光灯此起彼伏,晃得顾施健有一种正在渡劫的错觉。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请安静。”顾施健拼命地喊着,把大家的声音压下来,然后说:“关于目前网络上对于极限制造基地的种种传言,基地的公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关于极限制造基地的生产活动对会安当地造成环境影响的说法,是完全不实的。极限制造基地从建设之初起,就贯彻着环保理念,我们的生产活动对于周围环境没有任何的负面影响。”
  “是吗?”一位南方来的记者冷冷地说:“顾主任,如果你的耳朵没有问题的话,现在应当能够听到你们基地里正在发出很大的噪音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7/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