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4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1/451

  冯啸辰一愣:“三立制钢所?它们怎么也扎到核电这个圈子里来了?”
  冯林涛略带鄙夷地说:“冯总,你现在也太官僚了,行业里的很多事情你已经不了解了。几年前,三立制钢所斥资7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威豪电气公司和日本池谷制作所。威豪电气公司是美国老牌的核电技术公司,手里拥有大批第三代核电的专利技术。池谷制作所具有制造高压容器的经验,而核电设备中就有大量的高压容器。三立此举的目的,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是洞若观火的,那就是三立打算进军第三代核电市场,将核电作为自己新的增长极。用75亿美元收购两家企业,对三立来说,是一场豪赌。三立是抱着必胜的决心孤注一掷的。”
  “嗯嗯,你这样说,我就有印象了。”冯啸辰点头不迭。三立收购池谷制作所的事情,他是第一时间就知道的,当时也有传闻,说三立可能想进军化工设备市场,不过,随后三立对美国威豪电气的收购,打消了这种传言,大家的确是判断三立打算在第三代核电上有所建树。
  “三立在收购了这两家企业之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研发。我们追踪过他们的技术,可以这样说,他们的技术与我们的技术各有千秋,如果考虑到池谷制作所和威豪电气的生产经验,我们还略逊一筹。”冯林涛客观地评价说。
  “你刚才不是说了,你们是世界上唯一有第三代核电站建设经验的,这应当算是你们的优势吧?三立的技术再好,没有经过实战也是枉然。”冯啸辰分析说。
  冯林涛笑道:“的确是这样。要说起来,这也是天不助三立,如果没有311大地震,他们也能拿到几个三代核电订单的,不至于到现在还在纸上谈兵。”
  “这是我们最大的短板!”
  三立制钢所董事长办公室里,董事长小林道彦叹着气对公司销售总监内田悠说道。
  内田悠原本是池谷制作所的销售总监,池谷制作所被三立制钢所收购后,内田悠被留用,仍然担任销售总监一职。进军第三代核电市场的建议,就是内田悠向小林道彦提出来的,小林道彦进行审慎分析之后,认为第三代核电的确有广阔的市场前途,而三立制钢所在这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完全能够在这个市场上占到一席之地。
  随后的进展印证了小林道彦的分析,三立制钢所从威豪电气那里获得第三代核电专利之后,迅速进行消化吸收,并形成了建设能力。三代核电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鲜玩艺,许多国家对此都采取了观望态度。
  在当时,确定立项建设三代核电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另一个是中国。中国在第三代核电技术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已经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建设能力,所以不可能把市场让给三立,三立能够拿到的,仅仅是日本国内计划新建的第三代核电项目而已。
  内田悠率领一个团队,对日本政府进行了长时间的游说,终于说服政府同意把两个第三代核电项目交给三立制钢所。小林道彦闻之大喜,马上安排人手进行设计,准备待设计图纸完成,就可开始设备制造和土建工程的建设。
  像核电这样的大型项目,业主方是非常在意承包商的建设经验的。如果你压根没有建设经验,人家凭什么相信你能够完成这样的项目?反之,如果你做过几个同类项目,而且效果良好,那么人家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把项目交给你了。
  小林道彦的想法,就是先把日本国内的这两个项目拿下,然后再以这两个项目为由头,大力宣传三立制钢所在第三代核电技术上的造诣,届时就可以到国际市场上去承担工程了。核电项目的投资大得惊人,一座百万千瓦规模的反应堆,投资就是上百亿美元,一年接两三个项目,公司全年的花销都有保障了。
  就在小林道彦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311大地震发生了。海啸冲毁了福岛核电站的外部供电系统,导致反应堆冷却系统停止工作,随后便酿成了严重核辐射事故。福岛事故发生后,日本民众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几乎是谈核色变。在这种氛围下,预定要建设的两座第三代核电站也就被搁置起来了,同时被搁置的,还有小林道彦的三代核电梦。
  如果仅仅是梦想受挫,小林道彦倒也无所谓。三立制钢所倾注了所有力量发展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因此而无用武之地,这才是最最可怕的事情。小林道彦是把第三代核电当成挽救三立败局的关键,现在核电不让建了,前期投入的资金就算是打了水漂,而三立哪里还经得起这样的折腾,财务上迅速就亮起了红灯。
  就在这个时候,内田悠给小林道彦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英国准备建设辛克角核电站,预计建设四座百万千瓦级第三代核反应堆。内田悠表示,如果三立能够拿下这个项目,就相当于是缓了一口气,下一步可以凭借在英国的成功经验,去忽悠更多的国家,届时三立的核电项目就真正被激活了,能够成为三立的支柱。
  “我们的竞争对手是中国人。他们拥有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他们已经开工建设了两家第三代核电站,拥有4座反应堆的建设经验。尽管这4座反应堆尚未投产,但相对于我们而言,已经算是非常充足的经验积累了。”内田悠向小林道彦汇报道。
  “该死的大地震!”小林道彦恨恨地说道,“如果不是因为大地震,我们的反应堆也已经开始建设了,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得比中国人更好。”
  “我也是这样想的。”内田悠心口不一地应道。他曾托人打听过中国建设的那两座第三代核电站的情况,得到的消息是,中国企业的制造水平非常高,核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90%以上,这个水平远远高于三立制钢所的水平。中国企业制造的设备,看起来与国外进口的设备并无二致,再不是几十年前那种粗制滥造的样子了。
  是我们手把手教会了中国人搞全面质量管理,也是我们向中国人传授了精湛的生产工艺,现在,他们用从我们这里学到的东西,变成了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
  内田悠在心里悲哀地想道。他回想起池谷制作所倒闭的过程,隐隐感到这一次三立制钢所或许也是在劫难逃了。
  “内田君,你亲自带领谈判团队到英国去吧,和中国人争一争。我相信,日本的工业水平是更值得信赖的,英国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小林道彦不知道内田悠的内心想法,他依然是非常信任内田悠的,因此做出了这样的安排。
  几天后,内田悠带着一个由工程师、会计师组成的谈判团队,飞抵了伦敦,准备与中国同行一决雌雄。
第八百七十六章
请冯总帮忙
  “到目前为止,只有两家企业前来参加招标,一家是日本的三立制钢所,另一家是中国的国家核电公司。项目委员会与这两家公司都进行了接触,认为这两家公司各有优点。就项目委员会多数成员的观点而言,是更倾向于选择中国公司的。”
  在辛克角核电项目委员会的会议室里,委员会主席鲁伊斯向前来听取项目进展情况的内阁大臣拉尔曼汇报说。在前期,项目委员会已经和中国、日本两国的公司进行了好几轮磋商,有了一些初步的合作意向,拉尔曼就是代表内阁来听汇报的。
  “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建造这座核电站呢?”拉尔曼问。
  “因为……”鲁伊斯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了,迟疑了一会,才选择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因为英国并不具有第三代核电技术。”
  “连中国人都能拥有这样的技术,为什么我们反而没有?难道你是想说,我们的科技水平还不如中国吗?”拉尔曼半是狐疑半是谴责地问道。
  鲁伊斯露出一个苦笑,他知道,这位拉尔曼大臣是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出身,因为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提出过几个非常漂亮的经济学模型而名噪一时,被选入了新内阁,担任分管能源的内阁大臣。这位据说是全球最杰出的能源经济学专家对于能源问题其实是一窍不通,曾闹出了很多笑话。至于说让英国人自己建造第三代核电站这样的提法,在他闹的笑话中还不算是最离谱的。
  “拉尔曼先生,英国放弃核电技术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年了,这或许是源于一些非常高明的决策,我无权评价。但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英国目前没有建造第三代核电站的能力,我想未来也不会有的。”鲁伊斯说。
  “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当然,这是在我分管能源政策之前出现的错误,我也不宜进行评论。”拉尔曼神情严肃地说。从鲁伊斯的回答里,他也知道自己又摆了一个乌龙,说了一些外行话,不过,他觉得自己的专长是在能源经济学方面,是否了解核电技术,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如果是这样,那我觉得我们应当选择美国的技术或者欧洲的技术。亚洲企业,哪怕是日本的企业,技术水平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也是不能相信的,更别提中国了。”拉尔曼又提出了新的建议。
  鲁伊斯解释说:“美国已经放弃了核电设备制造,他们把第三代核电的专利分别卖给了日本人和中国人。欧洲大陆上只有法国能够建造第三代核电站,不过他们的技术与我们的期望不一致,我们无法评估法国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是否具有安全性。目前能够提供符合我们要求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日本。相比之下,我们更倾向于采用中国的技术,因为他们已经使用这项技术在中国国内开工建设了4座反应堆,我们认为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经验积累是更充分的。”
  “他们新建的核电站投产了吗?”拉尔曼问。
  “还没有。”
  “这就是了。既然他们新建的核电站还没有投产,你们凭什么认为他们拥有充分的经验呢?”
  “这是和日本人相比而言的,三立制钢所迄今为止还没有建设过任何一座第三代反应堆,他们的技术只停留在设计图纸上,具体应用时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料的问题。而中国人显然是已经遇到过这些问题的,并且拥有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更何况,日本人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福岛核电站的泄漏问题,我们怎么能够相信他们在核电方面的能力?”
  “福岛事件只是一个偶然事件而已。对此,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经济学家》杂志上……”
  “呃,好吧……”鲁伊斯无语了。外行指挥内行真是一件让人郁闷的事情,但他又不能不接受拉尔曼的指示,因为辛克角核电站的投资,最终是需要内阁拨付的。再说,中方和日方的条件,也的确是各有千秋,在委员会里也有一些委员是支持选择三立制钢所的,拉尔曼的观点并不孤立。
  “请安排我分别和中方与日方的谈判代表见面,我要听听他们自己的陈述。”拉尔曼交代说。
  “我会尽快安排的。”鲁伊斯恭恭敬敬地应道。
  中国核电公司派往英国的谈判团队,有两名负责人,其中一人名叫邓景明,是负责商业事务的,另外一人就是冯林涛,负责的是技术事务。
  冯林涛做技术是一把好手,现在已经是全球驰名的核电技术权威。但要说到商业谈判,冯林涛就完全是一个菜鸟了,以他那只擅长于科学计算的头脑,实在理解不了谈判场上的尔虞我诈。
  前一段时间,中方团队已经与辛克角核电站项目委员会进行了好几轮接触,谈的都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冯林涛在那样的场合里如鱼得水,侃侃而谈,征服了包括鲁伊斯在内的一干英国核电专家。鲁伊斯说项目委员会更倾向于接受中国公司,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折服于冯林涛的讲述。当然,如果冯林涛介绍的技术不够先进,鲁伊斯他们也不会动心的。
  这一次,项目委员会通知中方团队,说英国内阁大臣拉尔曼要与团队会面,邓景明不敢怠慢,马上找到冯林涛,与他商量会谈策略。
  “林涛,这次会谈,和前面那几次可大不一样。听鲁伊斯的意思,这个名叫拉尔曼的内阁大臣更倾向于三立制钢所,对我们似乎有些偏见。”邓景明说。
  “欧洲人一向如此。”冯林涛说,“他们看不起亚洲人。在亚洲人中间,他们又更相信日本人,而对中国人存在着歧视。鲁伊斯是搞技术出身的,了解国际核电技术的发展现状,所以对我们的态度还是比较公正的。你说那位拉尔曼对我们有偏见,我并不觉得意外。”
  “但我们必须扭转他的偏见,让他认识到我们的技术才是更先进和更可靠的,三立的技术并不如我们。”邓景明说。
  冯林涛轻松地说:“这个也容易吧?我们两家公司的技术指标都放在那里,只要是懂行的人,一看就能知道谁优谁劣。”
  邓景明苦笑说:“问题就在这里了。鲁伊斯告诉我说,这个拉尔曼是个完全的外行,别说不懂核电,连水电、火电什么的也弄不清楚。你跟他讲什么热效率、安全系数之类的,他铁定是听不懂的。”
  “听不懂?这怎么可能?”冯林涛瞪着眼睛问道,“他不是分管能源的大臣吗,怎么会不懂这些技术呢?”
  邓景明说:“这个问题就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了,你想想看,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他信服?”
  冯林涛这回有点犯愁了:“老邓,你是知道的,我这个人只懂技术,其他的东西都弄不懂。跟鲁伊斯他们交流,我没问题。你现在弄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什么大臣过来,我都不知道跟他说什么好了。”
  邓景明说:“我知道你不喜欢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但有时候,商业谈判就得是虚实结合,需要有真实的干货,也需要有虚头巴脑的包装。这方面的事情,其实我也是赶鸭子上架,勉强应付一下还可以,跟他们的大臣谈,我心里没把握啊。”
  “那怎么办?”冯林涛问。
  邓景明说:“你不是说,你堂哥这段时间就在英国吗?我想请他来帮咱们一把。冯总的大名,我是早就听说过的,这件事如果能够请到冯总来帮忙,我就踏实了。”
  冯林涛说:“关于这个问题,我前几天见我堂哥的时候,倒是和他说起过,他还给我提了一些建议。不过,直接请他出面来帮咱们谈判,这件事是不是需要向领导请示一下?”
  邓景明笑道:“不瞒你说,请冯总出面这件事,正是领导的指示。咱们出发以前,领导专门找我交代过,说冯总这段时间都在欧洲,咱们和英国人谈判,如果没什么问题,就不用麻烦冯总。但如果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随时可以请冯总帮忙。领导还说,冯总是咱们装备系统的老领导,觉悟是不用怀疑的,能力就更是有目共睹的。”
  “原来是这样!”冯林涛恍然地笑了起来,“我这就给我堂哥打电话。他这段时间一直都呆在英国,我估计也是为了这件事。别看我堂哥已经不当装备公司的总经理了,咱们装备行业的那点事情,他始终都是牵挂着的。”
  “说起这件事,我还纳闷呢。”邓景明说,“冯总这么强的能力,怎么会因为瑞山电厂那么一点事就辞职了呢?瑞山电厂事故,和装备公司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就算需要有官员来承担责任,也轮不到冯总头上吧?”
  “这我就不清楚了。”冯林涛茫然地摇着头,他也是的确不明白冯啸辰的布局,只知道这件事情是冯啸辰自己要求的,并不是上级对他有什么看法。
第八百七十七章
最大的区别
  冯啸辰这段时间的确一直留在英国,目的也正是给这一次的核电谈判保驾护航。核电公司的上层早就和冯啸辰联系过,希望冯啸辰能够在关键的时候施以援手。关于冯啸辰辞职的真实原因,体制内的中下层干部知之不详,但领导干部们还是比较清楚的,所以在请冯啸辰帮忙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什么顾虑。
  接到冯林涛的电话,冯啸辰马上就来到了核电谈判团队下榻的宾馆,与邓景明、冯林涛会面,了解他们前一阶段与辛克角核电站项目委员会谈判的情况。
  “三立制钢所也是志在必得,他们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他们通过收购威豪电气,获得了美国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在一些方面的确比我们要强,我们除了有实际建设第三代核电站的经验之外,其他方面与三立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在冯林涛介绍完技术方面的情况之后,邓景明这样对冯啸辰总结说。
  “建设经验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冯啸辰说。
  邓景明说:“三立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这次的谈判团队里专门带上了几名过去从事过核电站建设的老工程师。这些人过去做的是第二代核电,但毕竟也算是拥有建设经验的。要论第二代核电的建设经验,我们还真比不过三立。”
  “这个内田悠,也的确是老奸巨猾啊。”冯啸辰笑呵呵地评论道。
  “哥,你看,这是我们上次和三立的谈判团队见面时候,我拍的照片。你不是说内田悠是你的老对头吗,你看看,他的样子有没有变化。”冯林涛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调出一张照片,让冯啸辰看。几天前,鲁伊斯把两个团队叫到一起去进行过一次当面的PK,PK的时候,双方剑拔弩张,吵得很厉害,但事后内田悠主动过来邀请中国团队与他们合影,大致是有点“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意思吧。冯林涛此时拿出来的照片,就是那时候拍的。
  冯啸辰也的确有好几年没有见过内田悠了,他在照片上仔细地辨认着内田悠的相貌,感慨道:“唉,内田悠也老了。想当年,他可是年富力强的,谈判的时候中气很足,反应也非常快。”
  “他现在反应也非常快。”邓景明说,“我们和他当面辩论的时候,屡屡差点被他设套绕进去。不过,他的体力的确不比年轻人了,有时候说话太急了还会喘不过气来。”
  “是啊,岁月催人老啊。咦,这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冯啸辰盯着那张照片看了一会,忽然有了一些感悟。他微微一笑,对冯林涛说:“林涛,和拉尔曼见面的时候,你记得把这张照片带上,找个合适的机会投到大屏幕上去。我想,我可能找到说服拉尔曼的办法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1/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