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4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2/451

  次日,拉尔曼便在项目委员会的会议室里会见了中国谈判代表团一行,冯啸辰以辰宇国际投资公司总经理的身份,参与了这次会见。拉尔曼和鲁伊斯都没有对冯啸辰的身份提出什么质疑,反正都是中国人,既然中国代表团声称这个人也是他们的成员,拉尔曼他们又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呢。
  会谈开始,照旧是先由中方向英方介绍自己的方案。负责讲解的是代表团的几位年轻工程师,他们都是名校博士毕业,到核电公司工作了几年,逐渐成为业务骨干。冯林涛在此行中担任的是一个技术负责人的角色,只有当对方提出一些比较大的技术问题时,才会由他来回答,其余的时候,有这些年轻人应付也就够了。
  鲁伊斯是听过这些介绍的,他一边听,一边向拉尔曼做着讲解,主要是把中方所说的一些关键技术概念用相对通俗的形式转述给拉尔曼听,同时还要加上自己的一些点评。拉尔曼在技术上完全是个菜鸟,但智商还是过得去的,鲁伊斯的介绍,他只能听懂三四成,从这三四成中间,他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内容,知道中方的技术还是过得去的,也难怪鲁伊斯等一干项目委员对中方评价颇高。
  在年轻工程师们介绍完方案要点之后,冯林涛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邓景明又从投资和售后服务等角度做了一些补充,然后众人便把目光投向了拉尔曼,等着他说话。
  “非常精彩的介绍,非常感谢!”拉尔曼彬彬有礼地夸奖了一句,“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对来自于中国的各位怀有深深的敬意。”
  “谢谢拉尔曼先生,我们也对英国怀有深深的敬意。”邓景明代表中方回应道。
  “各位刚才就你们提出的第三代核电站技术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从你们的介绍来看,贵公司对于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掌握是令人钦佩的,就我个人而言,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与中国朋友合作。”
  拉尔曼云山雾罩地说了一通好话,然后话锋一转,说道:
  “不过,这一次到伦敦来投标辛克角核电站项目的,除了中国朋友之外,还有来自于日本的朋友。在与各位的会谈结束之后,我将与日本三立制钢所的人员进行会谈,我相信他们也将向我呈现一套完美的技术方案。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你们两家公司的方案都非常完美的情况下,我应当如何做出选择呢?”
  说到这里,他向着坐在对面的邓景明、冯林涛一行摊了摊手,做出一个为难的样子。
  邓景明问道:“拉尔曼先生,请问,你认为你难以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希望能够看到你们两个方案或者两家公司之间最大的区别,我希望这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以及整个内阁下决心的区别。”拉尔曼说。
  “我们刚才介绍过,我们的方案使用了25项独家的技术专利,这些专利能够有效地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能,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核燃料的使用效率。”冯林涛说。他说这话的时候,旁边的年轻工程师迅速把正在播放的PPT切换到对应的页面,所有的人都能够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看到冯啸辰所指的这25项独有专利。
  拉尔曼摇摇头,说:“这些你们刚才已经说过了。我承认这些专利都是非常杰出的,但据我所知,三立制钢所的方案中也有大量独家专利,仅凭这一点,并不能认为贵公司的技术比三立制钢所更为先进或者成熟。”
  “我们的方案是有实践基础的,中国目前正在建设4座第三代反应堆,这是由我们公司负责设计和建造的。而据我们了解,三立制钢所此前没有建设第三代反应堆的经验。”邓景明说。这一条也是中方的重要依仗,在出发之前,核电公司的高层曾经讨论过,认为这一条可能是中方相对于日方的最主要优势。
  拉尔曼还是摇了摇头,说:“我已经从鲁伊斯先生那里了解过了,你们目前正在建设4座反应堆,但这4座反应堆还没有建成,更谈不上满负荷运行,未来是否会出现什么问题,没有人能够做保证。所以,用这个理由来证明你们比三立制钢所更有优势,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就是我们的造价比三立制钢所更低,虽然我尚不知道三立制钢所的报价,但根据以往的经验,日本设备的价格是明显高于中国的。”邓景明又找出一条理由。
  拉尔曼还是摇头,说:“一座核电站是需要稳定运行50年至70年的,质量方面的要求要远高于价格方面的要求,我们不会因为贪图成本上的节约,而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承受风险。”
  “啪啪!”
  拉尔曼话音未落,冯啸辰便拍起了巴掌。拉尔曼诧异地看着冯啸辰,不知道他想干什么。冯啸辰向拉尔曼笑了一下,然后向冯林涛做了个手势。冯林涛会意在向旁边的助手招呼了一声,助手便把翻过了一页幻灯片,把此前冯啸辰看过的那张中国团队与日本团队的合影投到了投影幕布上。
  “拉尔曼先生,你刚才有一句话说得太好了。”冯啸辰说,“你说核电站是需要稳定运行50年至70年的,那么,现在请你看看这张照片,你觉得中国核电公司和日本三立制钢所,哪家企业更有可能让辛克角核电站稳定地运行50年呢?”
  此言一出,一屋子人都把头转向了投影幕布,看着那上面中日双方谈判代表的合影。拉尔曼看了一会,满头雾水地转回头来,对冯啸辰问道:“冯先生,我不明白你的意思,这只是一张合影而已,我看不出什么地方与核电站的稳定运行有关。”
  冯啸辰按亮一支激光笔,在屏幕上指了几下,说道:“我的意思很简单,拉尔曼先生,鲁伊斯先生,你们可以看看,在这张照片里,日本工程师的平均年龄是多大,而中国工程师的平均年龄又是多大。恕我直言,20年后,这张照片上的日本工程师即便还在人世,恐怕也很难再到辛克角来帮助检查维护他们的设备了吧?但我们的工程师,完全可以再工作50年。拉尔曼先生问中日两方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认为,年龄,就是我们两方最大的区别。”
第八百七十八章
把中国人拉下水
  听到冯啸辰这样说,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了那张照片,也是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才开始注意到这张照片上的玄机。只见在照片的左边,穿着中国核电公司工作服的,清一色都是年轻人,岁数最大的就是邓景明和冯林涛,也仅仅是40岁出头而已。而照片右边,也就是三立制钢所的那一干人,除了一名女翻译比较年轻之外,余下的都是老头,一半的人已经严重谢顶,另一半虽然还有头发,却都是白发苍苍。
  冯啸辰的话可谓是诛心了,以三立制钢所这样一帮平均年龄奔六的老头,有几个还能撑到20年后的?就算日本是长寿之国,这些老头能够活到80岁、90岁,你能指望他们抱着氧气瓶不远万里到英国来维护核电站吗?
  反之,中国的团队是如此年轻,年龄最小的那几位,看起来也就是二十六七,冯啸辰说他们能够再干50年,或许有些浮夸,但至少再干40年是完全可能的。
  一张照片上的人当然是有限的,但从这张照片能够反映出两家公司乃至两个国家各自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后起国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刚刚开始全面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除了少数中老年工程师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九十年代之后培养起来的年轻人。而日本的情况恰恰相反,它的高速增长时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后由于经济总体脱实向虚,年轻人都转向了金融行业,学技术的偏少,导致企业中挑大梁的依然是“昭和男儿”,年轻人只能得到一个“平成废宅”的称号。
  一个公司或一个国家里工程师的年龄结构,能够反映出这家公司或者这个国家的后劲。中国的工程师年龄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也有上进的愿望。把工程交给中国企业,这些年轻人会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工程,在未来也能够提供持久的服务。
  反之,如果把工程交给日本企业,这帮平均60岁的老工程师还会有动力和激情去把工程做好吗?也许不等工程结束,他们就已经退休了,有什么必要在工程上花费心思呢?至于日后的维护,就更是天晓得的事情了,没准等这帮老头离开工作岗位,整个日本都找不出人来负责维护,届时英国人就等着哭吧。
  “拉尔曼先生,我认为冯先生指出的,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鲁伊斯首先回过味来了,他认真地向拉尔曼说道。
  “我想,这只是凑巧罢了。”拉尔曼面有尴尬之色,却还是强撑着辩解道。他就算没有专门研究过中日两国的人口结构,从一些日常经验上也能知道冯啸辰所言不虚。他在过去参加学术活动的时候,与中国和日本的学者都有过接触,他的确能够感觉到,中国学者的平均年龄更低,而日本却是一个很典型的老龄社会。
  拉尔曼话归这样说,当他与三立制钢所的团队见面的时候,看着对面那一群老头,他还是微微地皱起了眉头。有些事情,如果没人提醒,大家或许根本不会注意,但一经人提醒,再看到这个场面,就由不得人们不浮想联翩了。
  “内田先生,贵公司难道没有一些更年轻的工程师吗?”
  在三立的工程师介绍完自己的方案之后,拉尔曼没有就技术问题提出疑问,却向内田悠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更年轻的工程师?”内田悠一愣,他扭头看了看自己带来的人,脸色顿时也变得难看了。
  如果不是拉尔曼提出来,内田悠也是不会注意到自己团队的平均年龄的。在挑选工程师组队前往英国的时候,三立方面的考虑就是要选出各方面最有经验的工程师,以便尽可能在技术折服英方。公司里最有经验的工程师,全都是这种老头,大家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事实上,在日本的很多工程项目现场,或者一些技术研讨会上,经常可见的也都是一群老家伙,工程技术人员的年龄断层现象已经让人见怪不怪了。
  可这样的问题经拉尔曼说出来,内田悠便意识到不妙了。联想到此前与中国团队见面的情况,对方是何等朝气蓬勃,他完全能够想象得到拉尔曼的内心所想。
  “我们公司拥有大批的年轻工程师。”内田悠硬着头皮说道,“如果我们能够获得这个项目,你将会在建设工地上见到我们的年轻工程师。至于他们各位……”
  他用手指了指自己那些老头,解释道:“我们只是觉得他们有更多的经验,或许你们对他们的经验会更感兴趣的。”
  “原来如此。”拉尔曼知道内田悠的话虚多实少,但他没有去揭穿,而是换了个话题,问道:“那么,内田先生,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和中国企业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当然是质量。”内田悠毫不犹豫地说,“我们日本民族一向崇尚工匠精神,对质量精益求精,所以由我们建设的工程,质量是完全可以信赖的。而至于中国制造,虽然我不便于对同行的情况进行指责,但我想拉尔曼先生应当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据我了解,中国企业近年来也非常注重产品质量,他们过去的确制造过一些劣质的产品,但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鲁伊斯回答道。
  内田悠温和地笑着,说:“是的,中国企业从日本引进了全面技术管理技术,目前中国产品的质量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不过,这也仅仅是改善而已。核电站的安全性要求是非常高的,任何一点质量上的缺陷都可能会酿成巨大的灾难,所以,我认为英国政府应当对质量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我明白了。”拉尔曼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
  再往后,双方又扯了一些没营养的废话,这才结束了会谈。拉尔曼在最后的总结致词中没有给出任何具有倾向性的意见,这与内田悠事先了解到的拉尔曼的态度略有一些不同。在此前,据说拉尔曼是比较倾向于选择三立的。
  “形势不妙啊。”
  回到宾馆,内田悠找到自己的副手植田三夫,神色凝重地对他说道。
  “我也有这个感觉。”植田三夫说,“看来拉尔曼对我们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鲁伊斯是明显倾向于中国人的,如果拉尔曼没有站在咱们一边,辛克角核电站就有可能要落到中国人手里去了。”
  “拉尔曼今天提出来的问题是关键。”内田悠说,“我们失策了。我们光考虑到挑选最有经验的工程师参加谈判,却没有注意到这些工程师的年龄太大了。尤其是中国派来的工程师都非常年轻,这就与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你是说,拉尔曼发现了这个差异?”植田三夫问。
  内田悠幽幽地说:“拉尔曼没有这样的敏感,是有人提醒了他。而这个人,我也猜出来了,那就是冯啸辰。”
  “冯啸辰?这是一个什么人?”植田三夫奇怪地问。
  “一个狡猾的中国人。”内田悠说。他忽然产生了一个很不舒服的想法,自己的年龄与冯啸辰相比,也是差出了近20岁。在冯啸辰的面前,他就是一个老头。以这样的年龄,还要四处奔波,实在是一种悲哀。
  植田三夫没有得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不过也懒得去追问,而是问道:“那么,内田君,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呢?难道我们要让国内马上派几个年轻工程师过来吗?”
  内田悠反问道:“植田君,你觉得咱们公司能够找出又年轻同时技术也过硬的工程师吗?”
  植田三夫认真地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说:“的确,咱们的年轻工程师实在是太稀缺了,仅有的几个在技术上也乏善可陈。我想,这或许是日本社会的问题吧,我们太讲究论资排辈了,很多老人占据了重要位置,年轻人没有出头之日,就纷纷离开了,所以才造成现在这种人才断层的现象。”
  内田悠说:“现在反省这个问题也没意义了。拉尔曼已经关注到了年龄的问题,我们就算找来几个年轻工程师,也无法打消他的疑虑。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中国人也拉下水,让拉尔曼发现中国人也有问题,这样我们和他们就又回到平等的起跑线上了。”
  “你打算怎么做呢?”植田三夫饶有兴趣地问道。
  内田悠摇摇头,说:“这个问题,我现在没法回答你。我在欧洲还有一些熟人,他们和我的关系不错,我打算去拜访一下他们。不过,这件事还请植田君替我保密,不要在团队里泄漏。咱们的一些工程师过于幼稚,如果什么事情让他们知道了,他们是守不住秘密的。”
  “我明白了。”植田三夫点头应道。
  “我需要动用一些经费。”内田悠继续说道,“这件事,请你和我一起向总部打报告吧,你放心吧,我申请下来的经费,全部都会用在正确的地方。”
第八百七十九章
资深掮客在行动
  “哥,哥,出事了!”
  冯林涛手里拿着一卷报纸,飞跑着冲进冯啸辰住的宾馆房间,大声地向他喊道。
  “出什么事情了?”正在研究一份欧洲企业资料的冯啸辰抬起头来,看着冯林涛,气定神闲地问道。他知道自己这个堂弟智商过剩,但情商有点欠费,冯林涛大惊小怪的事情,很可能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哥,你看,今天英国的几份报纸不约而同地发了关于中国产品质量的负面新闻,有些事情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也被这些报纸翻出来,还说中国的产品一贯不注重质量,中国产品是劣质品的象征。”冯林涛把报纸摊到冯啸辰的面前,气呼呼地讲述着。
  冯林涛在欧洲留学多年,有不少欧洲的同窗好友。他这一次到英国来投标辛克角核电站,闲下来的时候也与一些同学联系过。今天,正是一位在伦敦的同学给他打了电话,说伦敦的一家报纸发了一篇对中国非常不友好的文章。冯林涛专程到街头的报刊亭去转了一圈,结果发现不止是同学所说的这份报纸,另外几份英国报纸也发了类似的文章,而且篇幅都很大,观点也是极其偏激。冯林涛只看了几眼,就气得七窍生烟了,他花钱把每种报纸都买了一份,然后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回到了宾馆,向冯啸辰报信。
  冯啸辰的英文功底很好,他拿过报纸,把冯林涛特意圈出来的那几篇报道都快速浏览了一遍,然后呵呵笑道:“这就对了嘛,我说内田悠这么能干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吃了亏不还手呢。”
  “什么?你说这些报道和内田悠有关?”冯林涛有些后知后觉地问道。
  冯啸辰说:“如果仅仅是一家媒体发这样的文章,或许可以解释成一个孤立事件。几家媒体同时发这样的文章,如果没人操纵,那就有鬼了。在这个时候炒作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对谁最有好处,你能想不出来吗?”
  “当然是对三立制钢所!”冯林涛毫不犹豫地说。
  冯啸辰说:“这不就是了吗?内田悠这个人,我和他打过很多次交道,他是很擅长于搞这种阴谋诡计的。我上次在拉尔曼面前说日方的团队年龄太大,拉尔曼肯定会把这话说给内田悠听。内田悠要挽回败局,只有把我们也拉下水。他让媒体炒作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就是要给英国内阁看的。我相信,后续的报道很快就会出来,不外乎质疑中国建设辛克角核电站的问题,以及夸奖日本制造的质量,用来和我们做对比。”
  几乎就在他话音未落之际,邓景明也急匆匆地进来了,手里同样拿着几份报纸,一进门就说:“冯总,林涛,你们快看,这是我在报摊上买的报纸,上面提到了中国和日本的公司投标辛克角核电站的事情,还有两篇文章,赤裸裸地吹嘘日本产品的质量,我看得都嫌恶心呢。”
  “不会吧?”冯林涛看着冯啸辰,眼睛里满是崇拜,“哥,你这真叫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啊,这样的事情,你居然猜得一点不差。”
  “什么一点不差?”邓景明有些糊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2/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