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451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冯啸辰一直在盯着他的眼睛,杨海帆一开始有些忐忑,后来转念一想,要扛就扛到底吧,自己还怕了这个小年轻不成。自己都已经拼到这个程度了,如果再被对方一个眼神吓倒,前面的铺垫不都白费了吗?带着这种心态,他扬起脸,勇敢地迎接着冯啸辰的目光,隐隐有些与冯啸辰较劲的味道。
  “哈哈,杨主任说得不错,于我心有戚戚焉。”冯啸辰哈哈笑了起来,顺便还拽了句古文。
  冯啸辰对杨海帆说话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赞赏,让冯立坐在旁边哭笑不得。自己这个儿子才20岁的年龄,也就是踩了狗屎运才混了个临时编制的副处长,可摆起架子来还有模有样的。事到如今,冯立也没法说什么了,他站身去帮杨海帆的杯子里续了点水,同时也是为了打破屋子里剑拔弩张的紧张格局。
  “杨主任,你刚才说了你们桐川的优势,那么你能不能说一下,我把企业落户在桐川,有什么劣势吗?”冯啸辰又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
  “当然有!”杨海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是吗?”冯啸辰倒没想到杨海帆会回答得如此干脆,在他想来,杨海帆应当是会掩饰一下的,他点点头道:“那你说说看吧。”
  杨海帆道:“桐川最大的劣势,就是我们是个小县城,工业基础薄弱,现有的几家企业里工人总体素质不高,合资企业建立之后,可能会面临着缺乏高水平技术工人的障碍。”
  懂行啊,冯啸辰在心里道。但他脸上却是不动声色,说道:“这么说来,杨主任对桐川的工业企业情况,也是比较了解的罗?”
  “我曾经在县农机厂工作过几年,车工和铣工都能做。”杨海帆自豪地说道。
  “原来如此。”冯啸辰又点了点头,道:“那你说,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杨海帆既然存着要说服冯家人的心理,自然也就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过深思熟虑的。其实有关桐川的劣势,即使他自己不说出来,冯啸辰也会想到的,杨海帆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打破冯啸辰的这些疑虑。听到冯啸辰发问,他侃侃而谈道:
  “我觉得可以有几个办法。第一,我们向行署提出来,从鼓风机、东山机械厂这些企业抽调一部分工人过来,弥补桐川县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
  “这个方法……”冯啸辰迟疑了一下,说道:“只能是作为最后的手段吧,强化了我们,削弱了别人,这样做事不合适。还有,行署让你们桐川县劝说我把合资企业办到东山市去,而你却撬了东山市的墙脚,行署能帮你们吗?”
  “这个倒是不成问题。”杨海帆终于露出了一点笑容,他说道:“桐川也属于东山地区,合资企业办在桐川县,对于地区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行署的领导或许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如果冯处长这边坚持,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的。等到企业开始建设了,请行署调一些工人过去,他们不会拒绝的。”
  冯啸辰道:“嗯,这个方案先放放吧,还有其他的吗?”
  见冯啸辰没有接受自己的第一个想法,杨海帆并没有气馁,他继续说道:“第二,我们可以招聘一些退休工人来作为补充。有些退休工人本身身体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年龄到了,甚至是为了让子女顶替而提前退休了。如果工作强度不太大,他们完全能够胜任这方面的工作。”
  冯啸辰眼睛一亮,自己正是这样想的,没料到这个杨海帆也想到了这一招,算不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呢?他故作困惑地质疑道:“招聘退休工人,咱们桐川县有这么多退休工人吗?”
  “没有,桐川县几乎没有值得返聘的退休工人。”杨海帆说道,“不过,我们可以到外地去招聘,比如说东山市,再比如说新岭,还有,实在不行的话,我们可以到上海去招。上海是老工业基地,技术工人数量众多,只要我们给出的待遇足够好,肯定有人愿意过来的。”
  冯啸辰心中暗笑,这个杨海帆似乎是进入角色了,居然一口一个“我们”,似乎是把自己当成了合资企业的一员。他好奇地问道:“杨主任,我听你的口音有点像是上海那边的味道,难道你在上海生活过?”
  杨海帆道:“我是上海知青,我家里就是上海双岗轴承厂的,我从小就在工厂里长大,对工厂的情况很了解。我们双岗轴承厂有30多位退休的老师傅,技术都是非常过硬的,如果我去请他们,最保守,能够请到三分之一。再加上旁边其他一些厂子的老师傅,一个技术工人的架子就可以搭起来了。”
  冯啸辰这回有些吃惊了,他说道:“你居然是上海知青,你怎么没有回上海去呢?”
  杨海帆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我从18岁出来,今年都30岁了,一事无成,回上海去哪有脸见人。”
  “是这样……”冯啸辰有些明白了,他说道,“这么说,你这样努力地想说服我把合资企业办到桐川去,也是希望拿这家企业当成你的一番事业了?”
  杨海帆抬起头,看着冯啸辰,嘴唇动了动,却又没说出话来。冯啸辰见状,诧异道:“杨主任,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咱们能聊到这个份上,也算是朋友了。”
  杨海帆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冯处长,我有一句话,说出来如果你觉得不对,还请不要见怪,就权当我没说过一样。”
  “你说吧。”冯啸辰应道。
  杨海帆正色道:“如果冯处长的这家企业真的能够建到桐川去,我想向县委毛遂自荐,担任合资企业的中方厂长。”
  “你想当厂长!”冯啸辰这一惊可非同小可。这完全脱离了剧本啊,说好是来劝我去桐川投资的,怎么你自己先惦记着要当厂长了?县委办副主任,书记的大秘,多好的一个位置啊,干上两年,下放到某个公社去当一任书记,然后就能够平步青云,进入县里的领导班子了。放着这样的前途不要,到一家目前连名字都没有的合资企业去当厂长,这是什么想法呀?
  杨海帆这句话已经憋了半天,一旦开了头,他也就无所顾忌了。他急切地说道:
  “其实,我不喜欢县委办的这个位置,我也天生不是能够去伺候人的。我父亲就是双岗轴承厂的厂长,我从小是看着他管理工厂的,我相信我能够做得比他更好。在桐川这些年,我一直都想能有个机会去管理一家厂子,但桐川这个地方哪有能够让我施展手脚的企业?冯处长说要引进外资,而且还是一家机械企业,我觉得,我担任这个中方厂长是最合适的。”
第九十章
人生能有几回搏
  坐在一旁的冯立已经听傻了,这画风变得太快,让他怎么适应得过来。他怯怯地说道:“杨主任,这个……你不是在和啸辰开玩笑吧,这种事,怎么可能劳动你的大驾呢?”
  “冯老师,我是认真的。”杨海帆对冯立说道,随后,他又转回头来,对冯啸辰道:
  “冯处长,请你相信我,如果在整个桐川县要找一个最合适的中方厂长,那么非我莫属。我是从上海来的,说句狂妄点的话,见过的世面要比桐川本地的干部多得多。还有,我有在上海工业系统的关系,可以找到工人、技术人员,也可以找到市场。最重要的是,我是真正想做工业的人,而其他的干部想的只是升官而已。”
  冯啸辰的脑子在飞快地转动着,思考着杨海帆的话。在此之前,他从杨海帆的言谈中已经感觉到这个人思想活络,而且行事果断,勇于担当,的确是个不错的人才。不过,他想得最多的,还只是未来在桐川能够借重一下杨海帆这层关系,万万没有想到杨海帆居然存着到合资企业去当中方厂长的念头。
  按照中外合资企业法规定,合资企业需要设置董事会,其中董事长必须由中方合营者担任,副董事长由外方担任。企业设正副总经理,或者正副厂长,分别由双方担任。
  德方的代表,冯啸辰是不用操心的,冯华会在德国帮他找到一个代理人,真正行使职权的,还是冯啸辰自己。中方这边的人,冯啸辰还没有一个好的主意,他本想到桐川去考察之后,再与桐川县政府商议,确定合适的人选。
  选择桐川这样一个小地方来建企业,好处就在于自己可以提出各种要求,包括中方董事长和厂长的选择,他相信,桐川县肯定不会在这些问题上跟他为难的。真正困难的,只是在于这样的人选是否存在。
  冯啸辰当然不希望桐川县派出一个二百五去当中方的厂长,因为这样意味着他要费很多精力去与这个厂长周旋。他想的最好的方案就是与桐川县达成一个协议,对方只是象征性地任命一个中方厂长,但私底下说好这个厂长并不实际管事,而是由冯啸辰推荐的人去全面负责。
  冯啸辰这些天操心的事情,是他的手里根本没有一个能够当厂长的人物。冯立、何雪珍都不是当厂长的材料,冯凌宇就更没戏了,太过年轻,也没经验。冯啸辰曾经动过一个念头,想把陈抒涵调过去。但这个念头也就是一闪而已,陈抒涵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饭馆老板,但要当一家机械企业的厂长,似乎离得远了一点。
  冯啸辰自己是不可能去做这个厂长的,他的舞台是在上层。他前一世就有过管理重大装备研制的经历,擅长的是协调数十家、数百家企业朝着一个目标奋斗。现在他也已经靠近这个平台边缘了,他怎么会扔掉这个机会,回去经营一家初创的小企业?
  没有自己的班底,实在是让人头疼。冯啸辰原准备回京城之后,和王伟龙再聊一聊,看看王伟龙那里有没有退休的老厂长之类,先挖一个过来应付局面。但他也知道,这种做法也就是病急乱投医而已,要想找到一个既愿意对他言听计从,同时又有一定决策能力的厂长,实在是太困难了。
  可事情就是这么有戏剧性,冯啸辰觉得完全无解的问题,居然会以这样的方式出现了转机。杨海帆出人意料地毛遂自荐,给冯啸辰递上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
  如果照杨海帆说的那样,他是上海来的工厂子弟,父亲还是在工厂里当厂长的,那么这个人的确是比其他人更适合成为合资企业的厂长。杨海帆有能力,有热情,甚至有野心,这都是冯啸辰所需要的,没有野心的人是不堪重用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杨海帆今年才30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杨主任,你怎么就确信这家合资企业会有发展前途呢?万一企业没办成,你又丢掉了现在的职务,岂不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冯啸辰故意问道。
  杨海帆自嘲道:“现在社会上不是流传一句话吗,叫做人生能有几回搏,我这也算是拼搏一次吧。我相信冯处长做这么大一个项目,不会没有成算的。有冯处长你的高瞻远瞩,加上我的努力,这个项目一定能够成功的。”
  “如果不能成功呢?”冯啸辰道。
  杨海帆道:“那我也有退路,大不了回上海去就是了,这一点冯处长不必担心。”
  “我考虑一下吧。”冯啸辰道,看到杨海帆略微有些失望的眼神,他又笑了笑,说道:“杨主任,我现在已经倾向于把企业办在桐川县了,至于说是不是聘你作为中方厂长,还容我再考虑一下。你恐怕也需要再准备一下你的施政纲领,届时我还想听一听呢。”
  “没问题!”杨海帆响亮地回答道,“冯处长,你放心吧,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冯啸辰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所以当下也不再和杨海帆多说什么了。杨海帆怯怯地请求冯家父子对他这次拜访的事情以及毛遂自荐想当厂长的事情严加保密,然后便起身告辞了。
  冯立和冯啸辰一直把杨海帆送出他们住的这条巷子,看着杨海帆驾车离开,冯立忧心忡忡地对冯啸辰说道:“啸辰,你这件事搞大了。”
  冯啸辰却是嘻嘻笑着,道:“爸,怎么就搞大了?”
  “这个杨主任,怎么突然就想着要去当中方厂长了?是不是你把牛皮吹得太大,让他误会了。”冯立道。他到现在还没有接受这个现实,总有点晕晕乎乎的感觉,不知道杨海帆是中了什么邪,居然会对冯啸辰纳头便拜。
  冯啸辰道:“你刚才不是一直都在旁边听吗,我哪吹牛了?爸,你没觉出来吗,这位杨主任从一开始就惦记着想当这个厂长的,整个南江省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资企业,这个名义可是大得很的。盯着中方厂长这个位置的人,恐怕不少呢。不过,他现在是县委书记的秘书,能够扔掉大好前途去赌这个机会,倒也是个有魄力的人。”
  冯立道:“是啊,我就怕你到时候弄不好,耽误了人家的前程。我觉得,这个杨主任人品不错,挺光明磊落的一个人,也有本事,如果因为咱们的事毁了他的前程,咱们就太对不起人了。”
  “爸,你是不相信你儿子的本事吗?”冯啸辰笑道。
  冯立摇头叹气道:“我还真是不太相信,啸辰,你什么时候懂得企业管理了?你到底是在哪学到的这些。你这趟回来,我觉得你比过去成熟了很多,简直就是变了一个人的样子嘛。”
  冯啸辰道:“爸,你相不相信有‘顿悟’这种事情?我说出来你可别不相信,我其实一直都在学各种东西,看了很多书,只是一直都没有入门。爷爷去世之后,有一天晚上我睡着觉呢,突然之间脑子里一片空明,学过的东西一下子就全部想起来了,而且每样知识是怎么回事,我都一清二楚。这件事就发生在罗局长来南江之前,所以他来的时候,我才能够跟他应对自如。”
  “这种事……我倒也是听说过。”冯立被冯啸辰给忽悠住了。在他的教学生涯中,还真见过一些学生突然开窍的例子,有些高一的时候浑浑噩噩的孩子,到了高二突然大彻大悟,学习也认真了,成绩突飞猛进,让人刮目相看。冯啸辰说自己是这种情况,冯立也就找不出什么理由来质疑了。
  “爸,你觉得这个杨海帆能力怎么样?”冯啸辰岔开话题,对冯立问道。
  冯立点点头道:“我觉得非常不错,人很聪明,头脑很清楚,能说会道。至于说当个厂长是不是合适,我就说不准了,这还得看他是不是懂生产。”
  冯啸辰对于冯立看人的本领还是比较信任的,毕竟是当了多年老师的人,可以说是阅人无数。冯立对杨海帆的评价,与冯啸辰自己的评价基本一致,这也坚定了他与杨海帆合作的信心。至于冯立说杨海帆是不是懂工业生产,冯啸辰觉得可能问题不大,杨海帆是工厂子弟,又曾在桐川农机厂当过工人,应当是有一些工厂经验的。当然,他还需要对杨海帆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么一个合作者,选好了能够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可万一选错了,请神容易送神难,没准就成为一个拖累了。
  “爸,我得马上去一趟桐川,了解一下那边的情况。咱们家在桐川有什么比较可靠的亲戚吗,我这趟去,需要和他们联系一下。”冯啸辰对冯立说道。
  冯立说道:“这样吧,我跟你一起回去。这家厂子既然是你办的,那也就是咱们家的事情。你总是要回京城去的,这边没个人盯着也不行。”
  “哈哈,老爸出马,一个顶俩。”冯啸辰笑着开起了冯立的玩笑。
第九十一章
新的任务
  冯啸辰随着冯立坐长途车回了桐川,对桐川的亲戚只说是回来祭祖拜年的。冯维仁没有亲兄弟姐妹,倒是有一大帮堂亲表亲,从前也是互相走动过的,有一些与冯立的关系还很不错。这次回去,冯立和冯啸辰就住在冯立的一个堂叔家里,然后每日出去拜访其他亲戚,每到一处都有酒席相迎。
  亲戚中间做什么营生的都有,除了一部分在乡下务农的,还有十几二十个是在县城工作的,对于县城里的人情世故颇为熟悉。冯立和冯啸辰一起找到这些人,和他们挨个地私下聊天,打听县里的人和事,倒是很快就了解到了许多想要的信息。
  亲戚们所介绍的桐川农机厂的情况,与杨海帆说的差不了多少:技术实力薄弱,除了两三位老工人的技术还过得去之外,其余的工人基本上就是能够应付而已。事实上,县里的农机厂本来就是干点修修补补的工作,对工人技术的要求不高,也就导致了现在这样一个局面。
  农机厂的厂长是个老头,没什么文化,也说不上有啥管理能力,在县里也没什么过硬的背景。冯啸辰相信,如果自己要和农机厂搞合资,用不着他说话,范永康、熊小青就会先把这老头给调走,省得他误事。
  关于杨海帆的情况,也是冯啸辰重点要了解的。亲戚中间有四五个是认识杨海帆的,还有一个就在县委工作,算是杨海帆的间接手下,对杨海帆的事情知道得不少。这些人都表示,杨海帆此人算是县委里最有见识的年轻人,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在当年也不算低了,县里有几个工农兵大学生,水平还远不如他。
  杨海帆的人品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同,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比较“正派”的人,这是当年评价人品的时候经常用到的标准。按照桐川当地人的看法,杨海帆是在上海见过大世面的人,哪会和桐川这种小地方的人斤斤计较,人家那是大人有大量。
  冯立和冯啸辰在桐川县的调查工作,从一开始就落入了范永康和熊小青的视野之中,但他们并没有出面干涉,而是听之任之。杨海帆在与冯啸辰谈过一次之后,就回到了桐川,他告诉两位领导,冯家的人已经倾向于把企业办到桐川县了,在落地之前做一些调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县里还是不要介入为好。
  在桐川县逗留期间,冯啸辰与杨海帆又见了两次面,谈的内容就更加深入了。杨海帆向冯啸辰做了一个比较正式的施政演说,让冯啸辰最终下定了决心,答应未来的合资企业可以聘请杨海帆担任中方厂长。
  接着,杨海帆又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说服了范永康,让范永康同意如果合资企业办起来,就将指派杨海帆去担任农机厂的厂长,然后再顺理成章地转为合资厂的中方厂长。杨海帆在对范永康提起此事时,流露出来的是愿意为县里的事业作出牺牲的意思。照他的话说,冯家的人担心桐川派的中方厂长能力不足,影响了合资企业的经营。他思前想后,觉得唯有自己去担任这个厂长,才能符合冯家人的要求。为了说服冯家人,他愿意放弃县委办副主任的职务,去企业任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