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451

  “如果照你预测的那样,受到全球产业转移的影响,全球的制造业有一半转移到中国,那咱们需要多少产业工人?为了能够支撑起这样大的制造业,我们需要多少装备?而生产这些装备,又需要多少熟练的车工、铣工、钳工、电焊工以及各种专业型的工人。没有工人,什么都是空的,就算我们能够买到机器设备,总不能连工人都从国外请进来吧?”
  冯啸辰有些惊讶,其实他在会上想说这个问题,却又觉得与规划处的工作内容没有太大关系,正琢磨着要不要找时间去和罗翔飞谈一谈。没想到,吴仕灿倒想到了这一点,还专门拉着他来讨论这个问题。冯啸辰没有表态,而是问道:“那么,吴处长有什么想法呢?”
  吴仕灿道:“我打算再做一个规划,有关技术工人培养的规划。到2000年之前,我们要培养出不少于5000万合格的技术工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你在会上提出的那些目标变成现实。”
第一百九十二章
摸着石头过河
  技术工人的培养,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在工厂里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培养,二是建立专门的技术学校来进行培养。
  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在手工作坊的年代里是可行的,但也免不了会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师傅从自己的师傅那里学到的东西,恐怕就只有七八成,再教给自己的徒弟,又得打个折扣。几代传下去,最后水平就越来越低了。到了大工业年代,一个工人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仅限于一个专业,这时候仅仅依靠师傅来传授技艺,就更不可行了,必须由专门的技工学校来完成这些培训工作。
  早在50年代,中国就已经建立了许多技工学校,这其中有省、市政府的劳动部门成立的,也有各主管厅局成立的,还有厂办技校等等。运动年代里,有些技校被改成了工厂,技工培训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运动结束后,各地陆续恢复了一些技校,但因为各种原因,大多数技校的办学情况并不理想,这种状态甚至一直延续到了90年代。
  吴仕灿提出到世纪末要培养出5000万合格的技术工人,以当年的眼光来看,是一个宏大得离谱的目标。要知道,1981年全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也只有8000万,这其中还包括了企业里的机关干部、后勤人员、未技术工种的工人等等。有一些村办、社办的小企业,也用不上水平太高的技术工人,有几下三脚猫的功夫,能够开得动机床,会车几根轴,就可以算是技工了。5000万合格的技工,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冯啸辰却知道,按照中国工业的发展趋势,培养5000万合格技工是非常必要的。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已经翻了一番,达到1亿6000万人,中国也成为了“世界工厂”,许多企业都苦恼于找不到优秀的技工。一支高素质技工队伍的形成,不是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需要提前20年布局的,吴仕灿仅仅是听了冯啸辰所做的预测,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其洞察力的确是非凡的。
  “吴处长,技工培训的事情的确是非常重要,但这事难道不是应当由劳动总局来考虑的吗?咱们重装办去做这个规划,是不是越权了?”冯啸辰提醒道。
  吴仕灿道:“我知道,技工学校是归劳动部门负责的,但我看过他们的一些工作思路,他们对于整个工业的发展趋势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说国家劳动总局如何,许多地方上的劳动局没有把技校当成培养技术工人队伍的平台,而是把它当成解决就业问题的手段。很多人上技校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分配工作,而在分配工作的时候,他们又不愿意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更愿意去坐办公室,或者干一些比较轻松的工种。这样下去,咱们未来就会出现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被动局面了。”
  “吴处长说得对。”冯啸辰点头道,“其实这种情况现在就已经出现了。我这次在秦重考察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这几年老工人退休的数量非常大,新工人大量进厂,导致企业的技术水平大幅度下降。我听上海的一位朋友说,上海市劳动部门做过一个统计,认为全市缺少熟练技术工人70万以上,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上海的工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我也看到过类似的数据。”吴仕灿道,“只不过我原来还没有觉得这件事情有这么迫切,觉得通过现有的体系进行培养,过上几年,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就能够有所改善了。今天听到你在会上说起未来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预测,我突然感觉到情况非常严重。如果照目前的培养方式,咱们恐怕是很难培养出一支足够规模的技工队伍的。”
  冯啸辰问道:“那么,吴处长打算怎么做呢?”
  吴仕灿道:“我目前想到了两点:第一,我们需要做一个调研,向经委报告当前技工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请经委与国家劳动总局从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度来重视这个问题;第二,我们应当建立一所技工师范学校,专门为咱们所联络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输出技工师范人才。咱们这些重点装备企业,很多都有自己的厂办技校,但技校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咱们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优秀的技工教师,对于提高他们的技工培训水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咱们自己办技工师范学校?”冯啸辰被吴仕灿的脑洞给惊住了。说实在的,他还真想过这方面的事情,但每次想到之后,都会迅速地否定掉,因为重装办总共也就是这么20多个人的编制,哪有可能自己办一所学校。可这个主意从吴仕灿的嘴里说出来,意义就不同了,吴仕灿不是信口开河的人,他敢提出这样的设想,肯定是意味着这事是有希望的。
  “这并不困难啊。”吴仕灿看出了冯啸辰的心思,微笑着说道,“咱们重装办自己没有编制,但可以借别人的编制来办这件事,我们只需要出一个名义就行。”
  “我不明白。”冯啸辰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吴仕灿道:“咱们可以找一家企业,把它目前的厂办技工学校借用过来,改成重装办的高级技工师范学校。至于人员,可以从各单位借调。经费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实在不行就只有向各企业摊派。但这件事是对各企业都有好处的事情,即便是摊派一些费用,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这样也行?”冯啸辰乐了,看来群众的智慧真是无穷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当年存在着很多思想禁区,人们是不敢随便做一些事情的。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当年缺乏各种规章制度,各单位做事情的自主权非常大,许多事情只要不是触碰到“雷区”,就不会有人管,你可以随便去试。那年代的单位领导也很牛气,只要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即便是不合规,你也奈何我不得。
  当年流行说的一句话,就是“摸着石头过河(1)”,其意思就是说凡事都没有经验可循,于是只能尝试。国家也是鼓励各单位进行各种尝试的,当年著名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2)》里,就写了不少打破陈规陋习的情节,而这些都被认为是改革的表现。
  相反,到了新世纪之后,国家部委或者国有企业在做事情的时候就需要谨小慎微了。凡事都要讲程序,如果是违反了程序要求,哪怕你的动机是好的,也会遭到各种非议甚至处分。很多官员的信条变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反而没有了改革之初那种敢为天下先的闯劲。
  吴仕灿提出的思路,就是一种打政策擦边球的方法。重装办联系着几百家重点装备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需要高级技工人才,指望劳动部门的技校去培养这些人才,难免有隔靴搔痒的毛病。重装办既然担负着协商重大装备研制的任务,自然也要设法去解决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那么自己挑头建一所技工师范学校,就不是什么错误了。
  如果要向上级机关申请创办一所学校,十有八九是通不过的。因为重装办的编制是确定的,经费也是确定的,在原来所定的功能里也没有办学校这一项。但重装办可以用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来办成这件事,那就是找一家企业借一个学校来用,编制是现成的,重装办只是提供技术指导,这是不违反规定的事情。
  学校借来了,人员自然也可以借。当初冶金局就有一大批借调人员,那都是为了在不影响原有编制的情况下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而采取的变通方法。这样的变通是上级所允许的,即便是上级机关自己,也经常这样变通。
  “这件事,到了这么紧要的时候了吗?”
  罗翔飞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见了吴仕灿和冯啸辰,在听取了他们关于建立高等技工师范学校的意见之后,罗翔飞皱着眉头问了这样一句。上次冯啸辰建议他帮着解决各企业里存在的两地分居问题,就让他觉得有些乱了。现在这件事还没办完,又出来一个办学校的主意,罗翔飞都有些怀疑冯啸辰是不是故意在捣乱了。
  “我认为,的确是非常紧要了。”冯啸辰替吴仕灿回答道。
  “你说说看。”罗翔飞道。
  冯啸辰道:“咱们目前所负责的11个重大装备项目,都面临着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我们不甘心于用传统的工艺来制造这些重大装备,而是需要引进国际先进的制造工艺,其中许多技术是咱们过去从未接触过的。比如说氩弧焊技术,许多30年工龄的老焊工也不会,只能是从头开始学习。还有数控机床技术,对于许多厂子来说,也是完全陌生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引进进来,技术断层的矛盾将会日益激化,依靠各企业零敲碎打地培养技术工人,效率低,效果差,而且付出的总成本也并不小。重装办作为一家协商机构,应当担起这个担子,帮助各企业完成高级技工的培训工作。”
注释:
(1)“摸着石头过河”原是一句民间歇后语,完整地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踩稳一步,再迈一步”或者“摸着石头过河——求稳当”。
这句话很早就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报道和正式文件中,如1965年6月6日《人民日报》讲道:“搞生产要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调查研究,摸到了落脚的一个个石头,才能一步一步走到彼岸,完成任务”。
(2)《乔厂长上任记》是蒋子龙创作的短篇小说,1979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第7期。
小说讲述了经历了十年动乱后,某重型电机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朴主动请缨收拾烂摊子,乔厂长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小说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坚毅的英雄形象,应和了变革时代的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英雄”的社会心理,成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获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第一百九十三章
培养能当师傅的工人
  “小冯,你算是把我给坑了,让我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来当孩子王。”
  京郊,一处略显破败的工厂院落里,薛暮苍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冯啸辰说道。在他们身后,停着冯啸辰从林北重机采购站借来的那辆吉普车,他们俩刚才就是乘坐这辆吉普车才来到这处离城区颇有点距离的废弃厂区的。
  有关成立一所高等技工师范学校的建议,最终得到了经委领导的批准。经委领导也都是富于实践经验的,知道企业里高级技工匮乏的现状,重装办愿意挑头来建这样一所技工师范学校,经委领导自然也乐见其成。不过,正如冯啸辰和吴仕灿事先估计的那样,经委既无法解决学校的编制,也无法提供所需的经费,一切都需要由重装办自己去筹措,经委只是给了一个口头上的支持而已。
  罗翔飞在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想明白了办这样一所学校对于重装办的意义。首先,目前的11个重大装备项目都面临着工人培训的压力,这样一所学校对于缓解压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规范化的培训,能够使各企业的技术工人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有助于重装办未来调集不同企业的力量进行重点攻关;最后,这样一所学校一旦办成,能够壮大重装办的力量,扩大影响力。罗翔飞当然不希望自己的手下只有这区区20多个人,规模越大,权力就越大,哪个领导都不会嫌自己手下人太多的。
  得到经委领导的首肯之后,罗翔飞马上把薛暮苍调过来,担任技工师范学校的筹备组长,同时宣布在学校建立起来之后,薛暮苍将担任第一任校长。薛暮苍原本就是一个传奇般的技术能手,人脉又广,还有很强的亲和力和组织能力,天然就是一个当校长的材料。
  吴仕灿和冯啸辰二人虽然是这件事的倡导者,但一个担负着追踪技术前沿的重任,一个则是罗翔飞最得力的先锋官,罗翔飞自然不会让他们俩陷到办学的事情里去,只是让他们二人先帮薛暮苍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等学校建起来之后,他们俩就该各自回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经过商议,吴仕灿承担了为学校编制教学方案及编写教材的任务,这些任务当然不是由他亲自去完成,而是要联络部分高校以及一些科研院所的专家来协助完成。围绕着装备制造企业的需求,学校初步准备设置四个专业:数控机床操作、铸造、电焊、装配,未来根据情况还要再增加诸如热处理、探伤等其他专业。
  所有这些专业的培训,都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这与劳动部门办的入门级的技校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达到这样的培训要求,除了从各企业借调高级技工之外,还需要聘请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甚至可能需要引进国外的培训技师。
  冯啸辰的任务,就是跟着薛暮苍跑腿,落实校址、师资、设备、经费等问题。在这方面,薛暮苍有一定的能力,冯啸辰的长处则在于擅长独辟蹊径,能够解决一些常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薛暮苍以重装办的名义联系了十几家单位,结果找到了这样一处厂房。这里原来是一家机械厂,隶属于京城的某个工业局。这两年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关停并转了一批企业,这家企业也在关停之列,而其厂房就闲置下来了。工业局对于这处厂房的处置也正在头疼,听说重装办要借用,工业局的领导只觉得是瞌睡碰上了枕头,求之不得,一分钱都没要,就把厂房交给了薛暮苍,声称任其使用。
  厂区的面积不大,也就是150亩左右,有四座厂房,还有办公楼、宿舍等建筑。厂区的绿化不错,时值秋天,金黄的银杏叶落了一地,看上去缤纷一片,很有些诗意的感觉。这样一片厂区,如果放到后世,稍稍包装一下就能够改成一个什么创意园区,吸引到一批艺术家入住。不过,现在还不是那种艺术家泛滥的年代,没人会对这种旧厂房感兴趣的。
  校址落实了,接下来就是经费。冯啸辰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冷水铁矿的矿长潘才山打了个电话,说了一下重装办要建技工师范学校的事情。潘才山听出了冯啸辰的弦外之音,非常爽快地答应赞助2万块钱,作为学校的启动经费。
  这钱其实是从冷水矿的石材厂拿出来的。石材厂能够成立,又能够把石材出口到德国,全是倚仗着冯啸辰的帮忙。后来,石材厂遇到用电危机,又是冯啸辰到平河电厂去帮忙弄到了用电指标,才使石材厂没有面临停工的厄运。从这个角度来说,潘才山拿出2万块钱来支持冯啸辰的事情,丝毫也不算过分。
  潘才山如果是把这些钱送给冯啸辰本人,那麻烦就大了,从企业收受2万块钱足够让冯啸辰把牢底坐穿。但这些钱用于赞助重装办,就没有任何问题,经得起一切审查。
  “2万块钱,够应付一阵子了。”
  薛暮苍听说冷水矿的钱到账之后,喜滋滋地对冯啸辰说道。
  冯啸辰却没有薛暮苍那样乐观,他掰着手指头给薛暮苍算道:“咱们如果招500个学生,一个学生平均只能摊到40块钱的经费,这些钱别说雇老师,就是日常的实践操作都不够。像这样的技工师范学校,应当是由国家财政来支持的,一年没个几百万的经费,根本做不出什么效果。”
  “小冯,你太理想化了。”薛暮苍以他的老资格对冯啸辰教育道,“办这所技术师范学校,是咱们重装办自己生出来的事情。如果要申请国家财政的经费,那就要层层报批,最终肯定还批不下来。劳动总局那边就有自己的技工师范,咱们再开一个摊子,国家肯定不会批准的。所以,要做事情,只能是自己去化缘,像你能够从冷水矿弄到2万块钱,就非常不错了。”
  “看来,还是好人有好报啊,当初帮冷水矿出主意的时候,我还真没想过有朝一日能够向他们伸手化缘呢。”冯啸辰感慨道。
  薛暮苍道:“咱们在机关里,想用点钱麻烦得很,就算能够申报下来,花钱的项目也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很多支出都不允许报销。企业里用钱就方便多了,所以部委机关经常要到下面的企业去化化缘,你慢慢就习惯了。”
  “我只怕是习惯不了。”冯啸辰笑着摆手道,“只此一次,下不为例。以后学校办起来,再有找企业化缘的事情,还是老薛你自己去办吧。”
  “这可不行,事情是你和老吴生出来的,你们得管到底。”薛暮苍说道。
  薛暮苍说归这样说,其实心里还是有一些盘算的。有关建立技工师范学校的事情,重装办与一些企业联系过,征求过他们的意见,这些企业对此事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声称希望学校早日办起来,他们愿意安排工人到学校来接受正规的培训。只要培训做起来,学校就可以要求各企业支付培训费用了,这种费用其实也算是一种化缘。对于大型装备企业来说,几万块钱的支出不算什么问题,而这些钱对于一所学校就比较可观了。
  “小冯,关于这所学校的办学,你有什么考虑?”
  与冯啸辰走在铺满银杏叶的厂区主干道上,薛暮苍认真地问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薛暮苍已经认识到冯啸辰思维的开放性,他相信冯啸辰能够给他一些很好的启发。
  “高标准。”冯啸辰毫不犹豫地说道,“普通的技工培训,让劳动部门去做就行了。咱们重装办搞的是重大装备,所以我们的人才培养,一定是瞄准高级技工的,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必须达到技师的水平。即使说毕业的时候达不到,几年之后也应当能够达到。”
  “我也是这样想的。”薛暮苍道,“弄一些待业青年来,教上几年,给安排一个工作,这种事情我老薛可不乐意干,那就真的成了孩子王了。你和老吴提出来的这个概念挺好,叫做技工师范,咱们不是培养普通的学徒,而是培养能够当师傅的高级工人。不过,这样一来,咱们的办学压力也就大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嘛(1)。”冯啸辰嘻嘻笑着说了一句当时很流行的话。
  薛暮苍道:“话是这样说,我老薛也喜欢做点有难度的事情,要不这辈子光修修房子,发发洗澡票之类的,以后退休了都没啥可向别人吹牛的。不过,这件事情上你可得帮我,你如果不帮忙,我恐怕还真做不好。”
  冯啸辰笑道:“老薛你这是什么话?你的岁数是我的两倍还多,居然让我帮你。罗主任已经说过了,我只是帮你筹备,后面的事情我肯定插不上手的,只能是你自己去招兵买马,培养自己的班底。”
  薛暮苍道:“我也不需要你帮我做别的事情,只需要你给我出一个主意就行。”
  “什么主意?”冯啸辰问道。
  “怎么弄钱。”薛暮苍认真地说道。
注释:
(1)此句出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一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原文如下: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第一百九十四章
赚钱能手
  不同的人对于冯啸辰的看法各有不同,罗翔飞觉得冯啸辰眼界开阔,擅长解决一些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吴仕灿觉得冯啸辰技术水平高,有前瞻性思维;而薛暮苍则是从冯啸辰在冷水矿以及后来建议经委创办经纬咨询公司的事情里,看出冯啸辰有赚钱的本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要办什么事情,钱是至关重要的东西。薛暮苍可以找企业化缘,弄点钱来维持学校的经营,但一来是化缘不可长久,每次伸着手去要钱,毕竟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二来则是化缘的钱数量总是有限的,小打小闹无所谓,真的想像冯啸辰说的那样,瞄准高标准来办一所学校,这点钱就不够用了。
  薛暮苍早就盯上了冯啸辰,打算从他这里讨一个计策,让技工师范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他甚至想到,如果技工师范能够赚到钱,未来重装办这边要办点什么事情,也可以从技工师范要钱,这样他在重装办的地位也就会变得更重要了。别以为国家机关就不需要钱,最起码,逢年过节发福利的时候,哪个单位有钱,就能够多发一些,职工也会称赞自己的领导有本事。罗翔飞想要在重装办一言九鼎,除了工作上的魄力之外,能不能给大家谋福利也是重要的一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