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451

  第三,新材料产业,包括新型功能材料,如稀土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等等;先进结构材料,包括高强度轻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高性能复合材料,这个就更多了,比如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等等;
  第四,生物产业;第五,信息技术产业;第六,节能环保产业……”
  会议室里,规划处副处长张鹤指着幻灯片,对参会的众人侃侃而谈。这是一次规划处的内部会议,除了规划处自己的人,就只有冯啸辰一个是外人了。请冯啸辰来参会是吴仕灿个人的意见,前一段时间,吴仕灿和冯啸辰私底下交流很多,他对冯啸辰的技术眼光极为欣赏。
  “我们目前所列出的,大致就是这些,围绕着这6个重点产业方向,我们拟定了20项重大工程,详细的目录都已经在资料上了,请大家发表意见。”张鹤最后这样说道。
  看到张鹤结束介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吴仕灿笑着对冯啸辰说道:“小冯,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规划处的同志们这些天工作的成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份规划最起码已经是十易其稿了。关于规划中提出的重大装备目标,我们处里也是有不同意见的。小钟属于保守派,认为规划的目标太大了,难以实现;小张属于激进派,认为目标还可以再远大一些。至于我自己嘛,属于妥协派。小冯,你在前期也为我们的规划提出过不少意见,不过这段时间你在外地出差,没有参加我们后面的讨论,这份规划你也应当是第一次看到,所以,请你先发表一下意见吧。”
  “各位都是专业人士,我是属于冲锋陷阵,专门跑一线的,对于规划是个门外汉,让我先发言,真是赶鸭子上架了。”冯啸辰笑呵呵地表示着谦虚,这也属于是套话了。人家请你提意见,你不先声明自己是外行,上来就装专家范,是很容易拉仇恨的。
  听到冯啸辰的话,被吴仕灿指名为保守派的副处长钟启帆嘿嘿笑着,说道:
  “冯处长太谦虚了,谁不知道你是咱们重装办的技术专家啊。我们这些人,多半都只了解自己从前从事过的专业,对于这种全面的规划,还是第一次接触。就拿我来说吧,我原来是在电子部工作的,对于电子、信息这方面的事情,了解得多一些,对于吴处长搞的化工,还有张处长搞的航空工业,我就都不懂了。冯处长是个通才,听说是天上的事情知道一半,地上的事情全知,所以,请冯处长从全局上帮我们做一些指导吧。”
  钟启帆这话,半真半假,倒也不能说有什么敌意。冯啸辰此前与钟启帆也接触过,知道他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崇洋派,言必称国外如何如何,经常用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咱们中国不行”。因为冯啸辰能够说好几国外语,钟启帆对冯啸辰还是颇为欣赏的,此外是不是还有一些嫉妒,就不好说了。
  冯啸辰向钟启帆笑了笑,说道:“钟处长这是把我往火上架呢,我哪是什么通才,充其量算是个通译吧,大家都知道的,我过去在冶金局就是当翻译的,稍微看过一些国外资料,能够拽几个名词而已。对了,张处长,你刚才说我们这是面向21世纪前叶的规划,这个前叶具体界定到哪年呢?”
  张鹤扶了扶眼镜,说道:“这个不太好预测,我们初步考虑是到2030年前后完成所列出的所有技术装备,当然,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有一些装备有希望在2010年左右就完成。”
  “我对这个规划是持保留意见的。”钟启帆打断了张鹤的话,说道,“比如说吧,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前后,实现家家拥有计算机的目标,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到那个时候,中国按3亿个家庭计算吧,一家一台计算机,就是3亿台,这得多少钱?谁来制造这些计算机?还有,一个普通工人,家里要计算机干什么?按照这样的规划来指导咱们的装备建设,完全就是误入歧途。”
第一百九十章
第三次浪潮
  “钟处长的意见我不太赞成。”规划处的工作人员张翰匀说道,“去年,美国出版了一本书,叫《第三次浪潮(1)》,书中提出,代表农业社会的第一次浪潮过去,代表工业社会的第二次浪潮也即将过去,未来人类将进入第三次浪潮,也就是知识社会,或者叫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人们将主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工作,那时候家家户户拥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问题。”
  “可是,家家户户要计算机干什么?老张,你家里需要计算机吗?”钟启帆说道。
  “我……我当然不需要。”张翰匀犹豫了一下,回答道。
  钟启帆又转向众人,说道:“那么,谁需要计算机呢?”
  工作人员黄明答道:“钟处长,你这个问法本身就不对。老张说的《第三次浪潮》那本书,我在杂志上看过一些梗概,人家说的是未来的情况,而我们做的规划也是面向2020年的。我们现在家里不需要计算机,不意味着未来也不需要,对不对?”
  “我说的就是未来啊。”钟启帆抬杠道,“我过去就是搞计算机的,对于计算机的用途,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计算机是用来做科学计算的,放到科学院肯定是用的,但放到各家各户,干什么?大家都想想,给你家里放一台计算机,你用得上吗?”
  “用处还是挺大的吧?”冯啸辰笑呵呵地说话了。作为一名穿越者,看80年代初的人谈论信息社会,真是一件郁闷的事情,明明是后世的常识问题,在今天居然会被当成是异端邪说。
  张翰匀说的《第三次浪潮》这本书,1980年在美国出版,当即就引起了轰动。不过,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信息社会的阐释,其中涉及到技术方面的内容并不多,而是专注于讨论在信息时代可能出现的社会变化,比如多样化、个性化、小型化的倾向等等。在书中讲到的分散式办公,其实就是后世实际出现的SOHO一族。自我服务、自己动手的概念,则与DIY、3D打印技术等有着一些关联。书里说到传统媒体的衰落、小型化媒体的出现以及信息碎片化等问题,与自媒体时代的很多特征颇为吻合。
  限于当年的技术水平,作者阿尔夫·托夫勒并没有预见到移动互联技术带来的强大影响,对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之类的概念都未能提及,这也证明老托不是一个穿越者,只是一个预言家而已。
  《第三次浪潮》在中国国内引起广泛关注是在1984年出版了中文版之后,一段时间里几乎不谈第三次浪潮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正如后世你不说说工业4.0或者3D打印之类的,都不敢说自己懂工业。重装办的这些工作人员都属于思想比较前沿的,所以现在就已经在谈论第三次浪潮的概念了,但他们无论如何前卫,也想象不出未来的信息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我举个例子说吧。”冯啸辰决定给大家做做科普,他不打算去抢托夫勒的饭碗,但对重装办的同事们说点后世的概念,还是可以的,至少让大家有一些前瞻的眼光,不至于犯一些过于保守的错误。
  “咱们现在每天都要来单位上班,讨论一个问题,然后写成文件。如果计算机技术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就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把计算机连接起来,然后各自呆在自己家里,在计算机上进行讨论,再把写好的文件通过计算机传递到其他同事那里去。这样一来,不就是家家户户都需要计算机了吗?”冯啸辰说道。
  “这种计算机网络在国外已经有了,美国军方在1968年建立了ARPANET(2),目前已经推广到了非军用部门,覆盖了美国全境,甚至英国和挪威的用户都能够通过ARPANET连接到美国的计算机上。”
  工作人员陈默插话道,这是一位德语专业出身的姑娘,人如其名,性格比较沉默,但眼界很开阔,对国外的情况颇为了解。
  冯啸辰点点头,道:“我说的正是阿帕网这种模式,未来这种模式将会应用到全球,其中当然也会包括中国。届时我们就都有可能在自己家里办公了。”
  钟启帆道:“这个东西我也听说过,但那是人家美国,不是中国。小陈刚才说的美国在1968年搞这个阿帕网,到现在也只是一些重要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军方在使用,还是没有普及到千家万户嘛。要普及到千家万户,我估计美国也得再花几十年时间,至于咱们中国,恐怕就得到下世纪末了。”
  “这倒不一定。”胖乎乎的黄明说道,“钟处长没听说过一条摩尔定律吗?这条定律认为,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24个月就能提高一倍。我们现在认为很复杂和很昂贵的计算机,过20年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也非常便宜,到时候大家就都能用得起了。”
  “的确如此。”冯啸辰道,“苹果电脑的出现,使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咱们国家发展得慢,但我们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最多到2000年前后,家用电脑就会得到广泛的普及。再往后,手持式信息设备将会出现。”
  “啥叫手持式信息设备?”陈默好奇地问道。
  “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冯啸辰说道,接着,他便把后世出现的手机、平板电脑之类的概念向众人做了一个详细的描述,捎带着把什么游戏一族、剁手一族、埋头一族之类的现象也都做了个介绍,让包括吴仕灿在内的众人都听得入了迷。
  “小冯,你的想象力也太丰富了。”
  听完冯啸辰的讲述,吴仕灿感慨地说道,“真到那一天,那就真是实现了四个现代化了。”
  “岂止是四个现代化啊,那简直就是……”黄明说到这里,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表述才合适了,的确,在有关四个现代化的理想中,根本就没有移动互联这样的事情。
  “小冯,你觉得你说的这些,会在什么时候实现?”钟启帆问道。
  冯啸辰道:“按照我们目前的发展速度,2010年之前肯定能够达到。”
  “我觉得你太乐观了。”钟启帆道,“如果你说是2050年,我还勉强能够相信。另外,如果是在美国呢……2020年之前实现这样的目标,也是有一些可能性的。”
  冯啸辰也无话可说了,思维超前别人一步,那叫天才,超前人家十几步,在人家眼里就是疯子了。他说的明明是2010年的中国真实出现的情况,在1981年的人眼里就成了神话。当年有一部科幻小说叫《飞向人马座(3)》,其中写到了无人驾驶汽车、星际航行、中微子通信,可偏偏没有写到手机、互联网,宇宙飞船上带着的图书馆是几十箱子的缩微晶体片,每块晶体片像芝麻一般大小,需要用手指捏着放到一个专用机器里,然后就能够阅读了……
  好吧,其实也没必要笑话前人的眼界了,今天的人们恐怕也想象不出20年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也许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什么预测和科幻,到20年后也会被证明是太低估科技的力量了。
  “钟处长,关于电子技术的发展速度,我们现在争论的意义也不大。不过,我认为,在我们制订规划的时候,需要有一些未雨绸缪的考虑。未来的时代一定是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将会是机会无穷的。我们应当从现在开始就着手进行布局,我说一些方向: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生产技术,先进封装测试技术,半导体材料技术,薄膜液晶显示技术,关键性专用设施和仪器。所有这些技术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达到产业化的要求。届时即使我们国内市场无法提供足够大的需求,我们面向国际市场也是必须的。”冯啸辰说道。
  “我赞成冯处长的意见。”黄明第一个举手支持,“我们做规划的时候,不能光想着跟在国外的后面,我们应当有赶超国外的勇气。凭什么我们就必须从国外进口彩电,我觉得有朝一日应当是外国人从中国进口彩电,什么东芝啊、夏普啊,在咱们中国人面前都得低头。”
  “哈哈,小黄,你就做梦吧,这绝对是不可能的。”钟启帆不屑地说道。
  “嗯嗯,扯远了,大家还是回到这个规划上来吧。”吴仕灿不得不发话了,这楼已经歪得不成样子了,作为楼主,他有义务打断大家的自由发挥。他指了指冯啸辰,说道:“小冯,你刚才谈了对电子信息产业方向的看法,其他几个方面,你也谈谈吧,咱们今天是神仙会,畅所欲言。这个方案是我们处搞出来的,你作为旁观者,应当能够看到一些我们忽略掉的事情。”
  冯啸辰点点头,说道:
  “好,那我就逐项地来说一下。首先,我认为我们还应当关注一个新的领域,那就是新能源汽车。石油危机的出现,以及西方国家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使传统的燃油汽车开始逐渐走向衰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将是不可逆转的……”
注释:
(1)《第三次浪潮》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出版,随即引起全球热评,堪称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南。本书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出发,把人类文明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并比喻为三次“浪潮”,并就此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和趋势。
(2)即阿帕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又称ARPA网。它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远距离的封包交换网络,被认为是现今互联网(Internet)的前身。
(3)《飞向人马座
》是由“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于1978年发表的一部科幻小说。
第一百九十一章
打基础
  所谓规划,都是依据对未来的预测而做出的。冯啸辰说的这些内容,岂止是预测,简直可以称为是“剧透”了。他站在一个穿越者的角度,回顾了中国在20世纪后20年到21世纪初的历程,从国内经济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变迁、技术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到21世纪前期中国装备工业发展的目标。
  他所提出的目标,要比后世实际的发展要强和高一些,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与他经历过的世界应当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之处,就在于有了他冯啸辰这样一个变数。
  “中国奇迹”这种说法,在20世纪几乎没有人相信,即便是有人说起,也会被斥为一种政治鼓动,不会有人当真。但到了21世纪初,这个词就开始不断地出现在西方媒体上,包括联合国官员、著名学者、各国政治家都以不同的心态使用这个词。的确,一个在30年前还被认为是穷国、弱国的发展中国家,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实现了工业产值世界排名第一位的目标,几千种工业产品的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有些甚至超过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这样的发展不叫做奇迹的话,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叫奇迹呢?
  冯啸辰的预言,则是在这个奇迹基础上又加了一个加速度,听到规划处众人的耳朵里,那就完全成了神话了。不过,即便是对冯啸辰的话只相信了一半,大家还是觉得热血沸腾,眼睛里都闪出了光芒。
  “如果真的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咱们也不枉此生了。”一位名叫胡月鸿的工作人员喃喃地说道。
  “这里头可没咱们什么事。”张翰匀笑着打击了他一句。
  胡月鸿正色道:“怎么就咱们的事了?咱们是重大装备办,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重大装备。而重大装备要发展,则离不开咱们,所以,如果真的能够达到冯处长说的那种情况,咱们这些人都是有功之臣呢。”
  “我赞成老胡的话!”小胖子黄明说道,“我觉得,冯处长说的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说核电吧,咱们现在搞的是30万千瓦的核电,未来30年,搞到百万千瓦,不是什么达不到的目标。核电的关键技术,不外乎核岛蒸发器、稳压器、循环水泵、燃料棒、驱动机构、回路主管道,常规岛汽轮机、发电机,咱们一项一项地落实,一项一项地突破,总有完成的那一天。”
  “时间,关键是时间。”钟启帆提醒道,“30年时间,看起来很长,但相对于装备研制来说,是短暂的一瞬间。就比如说半导体材料技术,一种材料的研制,动辄就是十年八年的,30年时间干不了多少事情。”
  吴仕灿道:“小钟说的有道理,30年的时间,对于装备研制来说,并不是一个很长的周期。不过,小冯给咱们说的这些目标,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原来的设想,还是稍微保守了一点。当然,并不是说我认为小冯说的这些目标都能够实现。我是这样想的,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制定战略的时候,我们应当有一些好高骛远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有更高的目标指引下达到最好的结果。比如说,小冯提到的新能源汽车的问题,我们的确是忽略了。根据小冯的分析,我认为这个方向是有一定价值的。我们应当从现在就开始着手准备,涉及到新能源材料,比如储氢材料、燃料电池、新型蓄电池等,都可以立一个项,进行一些预研。这样未来等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变得明朗的时候,我们也就不至于手忙脚乱,或者落到别人后面去了。”
  “吴处长说的,也正是我的想法。”冯啸辰接过话头,说道,“我给大家描述这样一个前景,当然不是说这些目标我们都能够实现。但我觉得,我们应当有未雨绸缪的精神,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方向,预先地做一些准备。比如说,我们可以把国家的工业力量分成几个梯队,第一梯队着重解决人民生活必须的产品,第二梯队瞄准当今世界工业水平,以赶上西方国家工业水平为目标。至于第三梯队,那就是预先布局,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异军突起,抢占世界工业的塔尖,使中国工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工业史,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不少的遗憾。遗憾之处,就在于没有人能够预见到几十年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短视的现象。有一些产业,在当年的确没有发展的能力,暂时放弃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能够做一些预先的布局,哪怕只是培养一些人才、积累一些经验,在未来有能力发展的时候也会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至于因缺乏基础而步履维艰。
  还有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也是非常可惜的。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因为科研人员的待遇低,许多科技人才或者出国,或者下海,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到了国企大下岗的年代,对于没有技术的工人和优秀技工,国家采取了相同的政策,导致一些身怀绝技的优秀工人沦落到靠摆摊、扛麻袋维持生计的境地。而等到经济形势好转,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大量技术工人的时候,这些优秀的技工早已风华不再,难有建树了。
  冯啸辰此时把未来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脉络向大家铺陈出来,也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犯这种鼠目寸光的错误。
  张鹤拍案道:“说得好,三个梯队的这个提法,我赞成。我觉得,咱们处也可以做一个分工,钟处长负责第一梯队,吴处长坐镇中军,带领第二梯队,至于我嘛,就去管第三梯队好了。”
  “哈哈哈哈!”
  众人一齐笑了起来,刚才吴仕灿还说钟启帆偏于保守,张鹤过于激进,现在张鹤就是按照吴仕灿画出来的图谱,给众人分了工。钟启帆一天到晚觉得中国不行,比不上外国,那就麻烦他去管管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柴米油盐好了,前瞻性的这种事情,就不劳他的大驾了。
  “小张的话是开玩笑了。”吴仕灿打了个圆场,说道,“我觉得,小冯说的三个梯队这个提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就以咱们重装办的任务来说,当前考虑的重点是为一些重要部门提供急需的装备,质量差一点、水平低一点,都还可以接受。但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是使装备制造水平跃上一个台阶,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在更远的将来,我们是一定要和国外企业一争高低的,那时候我们的目的就不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是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按照小冯的提法,这就是一、二、三这三个梯队的任务了。咱们重装办目前做的工作,是属于第一梯队的事情。而咱们规划处现在做出来的方案,则反映的是第二梯队。仔细想一下,咱们缺乏的,就是小冯说的第三梯队的东西。换句话说,咱们缺乏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眼界和勇气,同时也缺乏这方面的准备。”
  听到吴仕灿这样说,钟启帆虽然心中还有许多不屑,也不便直接说出来了。他觉得,以中国的现状,未来50年能够追上世界先进水平就已经不错了,提什么赶超战略,纯粹就是拍脑袋,是大跃进的思维方式。
  众人又发表了一些意见之后,吴仕灿宣布这次讨论会结束,要求大家再去查阅一些资料,走访一些专家,看看冯啸辰提出来的那些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应当如何实现。出了会议室,他叫住正打算回综合处去的冯啸辰,说道:“小冯,如果不忙的话,到我办公室去坐坐吧?”
  “好啊,我正想向吴处长请教呢。”冯啸辰笑着应道。
  两个人来到吴仕灿的办公室,吴仕灿招呼冯啸辰坐下,自己先去关了门,然后坐到冯啸辰的对面,说道:“小冯,你今天说的那些东西,对我的启发很大啊。我突然觉得,我们规划处除了做长期规划之外,还有一些面向当前的事情也该做起来。”
  “什么事情?”冯啸辰问道。
  “打基础。”吴仕灿认真地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