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南枝(校对)第4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0/814

  因而姜宪想找个绣女告诉自己做衣裳的事一传出来,立刻就有人把礼送到刘清明那里。
  等刘清明把人往姜宪面前一领,姜宪顿时有点傻眼。
  两个绣娘,其中一个居然是萧容娘。
  这算是孽缘吧?
  偏偏刘清明还颇为得意地指着萧容娘道:“您还记不记得当初您要找人帮着织补的那件宝蓝色孔雀金丝宝相纹的斗篷?就是这萧容娘的手艺。别的我不敢说,可要论缝纫,这针工局里若是萧容娘赞第二,就没有人敢赞第一。”
第569章
献俘
  没想到萧容娘还有这本事?
  姜宪想起前世萧容娘总是喜欢躲在自己的寝宫里绣这绣那,不仅送给她,还送给身边的大宫女和内侍,后来好像是被宫里的人说她不像个娘娘的样,她就再也没有动过针线了。
  想想前世的事,再看看现在神色拘谨、手足无措地站在她面前的萧容娘,不知怎地,萧容娘的模样就和前世融合在了一起,仿佛这个人从来就没有变过似的,不管是做赵翌的假嫔妃还是在针工局里坐着头把交椅的绣娘。
  变得,反而是他们这些人!
  姜宪不禁就叹了口气,对刘清明道:“那就她了。让她告诉我做两件男子的夏衫好了。”
  刘清明的差事得到了认可,自然是高兴得很,欢欢喜喜地应是,催促着萧容娘给姜宪磕头谢恩,领着萧容娘和另一个绣娘退了下去。
  白愫在旁边直笑,道:“我真没有想到,你有一天竟然会拿起针线来。”
  “我也没有想到。”姜宪抿了嘴笑。思念如潮水不停地拍打着她的心房,让她突然就有了为李谦缝纫衣裳的冲动,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情之所钟吧?
  她大大方方地笑道:“你要不要也为曹宣做件衣裳?反正请了两个绣娘过来。”
  “好啊!”见姜宪这么坦然,白愫也红着脸答应下来。
  姜宪就让萧容娘告诉白愫,她跟着另一个叫叶九妹的绣娘学做衣裳,只是她还没有来得及弄清楚前块和后块有什么区别,姜律就给她带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之前把金海涛和齐胜的名字都加了进去,李谦到了宣府,就把布日固德交给了被皇上派去监军的大太监宋海。那时候布日固德已经病得人事不醒了,因皇上决定让李谦几个回京献俘,所以特意交待过宋海,让他想办法保住布日固德的性命,谁知道让那布日固德知道后大概觉得这是奇耻大辱,趁着身边的人不注意,自剔了。”
  姜宪吓了一大跳,蹦起来道:“这应该不关李谦的事吧?他之前不是把人给交了出去吗?”
  “仔细说来的确不关李谦的事。”姜律苦笑,“可架不住当时他们几个都在啊!如今这献俘是不成了,皇上还不知道怎样的愤怒呢!特别是皇上还准备九月份去泰山封禅,让史官把这些都写在了祭词里!”
  姜宪心中隐隐不安,眉头紧紧地皱在了一块儿,沉吟道:“那现在怎么办?”
  她担心拿不到陕西的治辖权。
  姜律叹息道:“爹就是让我来跟你说一声。李谦的运气太好了。之前我爹一直觉得太委屈李谦了,还好李谦同意让金海涛和齐胜都跟着沾沾光,现在出了事,金海涛和齐胜也不能独善其身,这样一来,布日固德的死也就不能算到李谦一个人的头上了。至于过失,自然是那个宋海负责了——人已经交到他手里了!怎么李谦这一路带回来都没事,他一接手就出了事。要怪只能怪他的运气不好。”
  可这毕竟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
  不知道以后十二盟的可汗是谁?
  于之后朝廷的战事有没有影响?
  姜宪寻思着,把这件事告诉了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不以为然地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你总不能叫人不死吧!只要皇上到时候别翻脸不认人就好!李谦的军功,我是无论如何也要帮他争到手的。”
  姜宪微微点头。
  晚上赵翌就来找她,把宋海破口大骂了一顿,连带着把马向远、金海涛包括李谦等人都骂了一遍。
  姜宪当时就很不高兴,道:“人死了,关李谦什么事?不是你让人把那个布日固德交给宋海的吗?”
  他当时不是怕李谦冒认军功,要确定一下吗?
  想到这里,他灵机一动。
  既然大家都不认识布日固德,他大可以找个人来冒充布日固德啊!
  那献俘仪式不就可以照常进行了吗?
  赵翌顿时有些坐不住,草草地回了姜宪两句就跑了。
  “真是莫名其妙!”姜宪不解地摇头,回到屋里也没有心情做衣裳了,索性写了封信去问李谦到底怎么一回事?又追问他什么时候能来京城接她。
  如今太皇太后身边有了田陈氏做伴,身子骨比前世强多了。她总这样住在宫里也不是个事,她想回陕西,想陕西他们位于甜水井的宅子,想宅子里花棚养的那几株兰花了。
  李谦八百里加急回了一封信给她,说自己受了伤,需要静养,会在大军班师回朝之后才进京。而来送信的人干脆告诉她:“大人说有些话不能写下来,免得一不小心落人口舌。大人好着呢,根本没有受伤。这么说,也是因为不想参与献俘的事。不知道谁给皇上出了个主意,皇上让人找了个和布日固德差不多个子的鞑子,冒充是布日固德,等大军回来的时候会举行献俘。大人不愿意跟他们玩这些花样,只好称病不去。但又怕郡主听到了消息担心,所以特地命了小的过来给郡主解释一番,让郡主千万别担心,大人心中都有数呢!”
  姜宪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她没有想到赵翌为了名声连这种事都做得出来。
  上行下效。
  他这样,这个朝廷的官员还能有个好?国家社稷还能指望这些官员?黎民百姓的生死还能依仗这些官员?
  她知道赵翌蠢,可没想到他蠢到了这个地步。
  姜宪问孟芳苓:“皇上这些日子都在干些什么呢?”
  孟芳苓却误会了,低声道:“据说又宠上了一个姓叶的女官……”
  姜宪突然觉得自己前世为赵翌流下的那些眼泪只能说明自己也很蠢。
  她挥了挥手,觉得自己还是少听点赵翌的事心情会更好。
  姜宪给李谦回信,觉得他做得对。并告诉他,若是觉得进京不太好,不如就一直称病好了,等到这边的事了了,直接回甘州。
  关于她和李瑶、姜镇元的交易,她没有告诉李谦,怕到时候李瑶等人失信,让李谦空欢喜一场。而太皇太后那边,姜宪也借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与其让李谦这个时候回来,不如等过几年李谦的脚跟站的更稳些了再回来也不迟,说服了老人家。
  太皇太后看着姜宪和韩同心如同王不见王似的,知道她不愿意搭理韩同心,想着姜宪自幼在她手掌心里长大,也不愿意她受这委屈,李谦在陕西宰辖一方,做个土皇帝,比在京里更好,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第570章
回朝
  姜宪足不出户地呆在东三所里给李谦做衣服。
  叶九妹是个老实木讷的,问一句答一句,却不惹人厌。倒是萧容娘,几次以为姜宪没有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窥视姜宪,等到姜宪的眼睛瞟过去,她又立马垂下了眼睑。
  和前世一样。
  姜宪也就懒得理她。
  等到了正月底,风吹到脸上已经没有了寒意。太皇太后就和太皇太妃等人商量着要不要出去踏个青什么的。
  太皇太妃颇有兴致,道:“还是上次去大相国寺敬香的时候走了走,要不我们去郊外的别宫住些日子吧?”
  实际上风景最好的地方是万寿山。可曹太后住在那里了,太皇太后自然是不愿意去的。
  太皇太后就说这次去白云观吃他们家的斋菜:“这有两年没去了。”
  大相国寺的主持喜欢亲近慈宁宫,常派人送东西去太皇太后的娘家亲恩伯家,太皇太后若是想出宫礼佛,就会去大相国寺。
  众人自然是凑着趣说“好”。
  只是没等到太皇太后选好出行的日子,亲恩伯夫人就进宫了,请太皇太后给王瓒和石小姐选日子。
  “大家都满意。”她一副笑得合不扰嘴的样子,“就想交换庚帖把亲事定下来。我请钦天监的看了好几个日子,但到底选哪个日子,还得您帮我们拿个主意。”
  王瓒的婚事,可一直是太皇太后的一块心病。此时要定下来了,太皇太后高兴得眉眼带笑,哪里还有心思去踏青,忙让亲恩伯夫人把钦天监算好的日子拿给她看,和亲恩伯夫人凑在一起商量起王瓒订亲的日子来。
  姜宪无奈地朝着白愫笑了笑,心里却为王瓒高兴。
  他娶了妻,心也会安定下来,太皇太后也就安心了。
  等到亲恩伯夫人走了,太皇太后拉着姜宪去了她老人家的库房:“你和阿瓒,一个是我的手心,一个是我的手背,我的这些私房,一多半给你,一小半给阿瓒。还有些零星的,是给芳苓他们这些人分的。你也不要吃醋。阿瓒的,等他成亲的时候我让人送过去。你的,已经给你了。芳苓的那些,我怕我死后她带不走,就都交给你了。你记得到时候把她们的后路都安排好。”
  姜宪听着心里怦怦乱跳。
  太皇太后有些日子没有说这样像交代后事的话了。
  她觉得不吉利,“呸”了一声,娇嗔道:“这话我不爱听。这些东西,您还是自己交给孟姑姑好了。”
  太皇太后闻言欣慰地笑,道:“我知道你不爱听,我不说了,我不说了。不过,东西你还是得拿走的,别耍小性子,耽搁了你孟姑姑。”
  就是寻常人家的老太太想赏身边服侍的人几个银子,等老太太闭了眼还有人打主意,何况太皇太后的东西都是大内御制的,一般压根就拿不走。
  姜宪知道太皇太后的顾忌,说归说,最后还是把东西接在了手里,安排人送去了小汤山。又怕到时候说不清楚,把太皇太后是怎样分配这笔财物的单子给了孟芳苓一份。孟芳苓没想到太皇太后还有这样的安排,悄悄地躲着哭了一回,用熟鸡蛋敷了半天才没了印子,出了门帮着太皇太后打点王瓒的婚事。
  李谦来信,说他决定过些日子再进京。
  姜宪也觉得他不必来凑这个热闹。
  只是这样一来,二月初四城门献俘的事慈宁宫里的人也就没空去看热闹了,不过事后听那些宫女内侍说,那天的场面极其宏大,京城的文武百官都出席了不说,百姓把长安街堵了个水泄不通,囚车走过的时候,很多人朝着“布日固德”扔石子,最后布日固德被赵翌“仁慈”地赐了鸠酒,那个章震还为此写了一篇对赵翌歌功颂德的文章,不顾同僚们鄙视的目光,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诵读,带头跪下来请赵翌登泰山封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0/8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