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南枝(校对)第5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2/814

  有更多的官员站出来表示认同姜宪的事。
  汪几道有片刻的慌乱,但多年的从政经历让他很快就平静下来。
  他含含糊糊地表示尊敬姜宪的意见,同意对外宣称是一套,对内记录的又是另一套,这件事才这样的平息。
  接下来的事就好办多了。
  只要是姜宪同意的,内阁就算是不同意,也有人站出来表示支持姜宪。
  他们只管跟着姜宪点头同意就行了。
  姜宪这边在挺顺利,姜镇元那边却不太顺利。
  他很久没有亲自领兵上阵了,相比一般将领,他更像是个政客而非统帅,加之辽王在辽东经营多年,先后娶了辽东卫廖修文的两个女儿,辽王卫几乎快成了他的私营。密云卫虽然没像辽东卫那样对辽王忠心耿耿,却是辽王礼贤下礼争取来的,而且密云卫的都指挥使曾经受辽王生母秦贵妃的大恩,对辽王几兄弟的遭遇非常的同情,这才有了这次京城之行。
  如今辽王事败,身首异处,密云卫的那些下级军军和卫所普通士兵还好,天塌下来了有高个子顶头,法不责众,大不了投降被除了军籍,说不定这样更好——这些年天下不太平,不是抗鞑子就是剿匪,被除了军籍,正好当个老百姓,带着一家老小回老家。
  辽东卫从上到下都受过辽王的恩惠,全家性命都系在辽王的身上,加之廖修文自己知道自己的事,做为辽王的岳父,谁都逃得脱,他是没办法逃脱的,不如趁机反了,拥立辽王的两个儿子,暂时守在辽东那个苦寒之地。朝廷这两年没钱,根本不可能派大军前往辽东。他们反而还有一丝生机,因而对军中将士多以“朝廷要剿来我们,我们只有打回辽东去,才有一线生机”的话来鼓励辽东卫的将士。
  密云卫闻风而降,辽东卫那些被派下来留守的人为了让廖修文逃回辽东,却是死死不退。
  姜律是五城兵马司都指挥使,奉了姜宪之命去安抚京城百姓,京卫大员大多都战死在了对搞庆格尔泰之战上了,姜镇元没有大员可用,战事艰难,陷入焦灼之中。
  斋宫这边散场的时候姜宪和所谓的顾命大臣接到了这样的战报,李瑶管着兵部,自然是当仁不让,站出来处理这件事:“调李长青的兵马增援镇国公。”
  不论是从公还是从私,李瑶的安排都非常的全理。
  姜家和李家是姻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两人合作,肯定会用心以赴应付眼前的困境,比朝廷的什么命令都要管用。
  姜宪却提出让杨俊去帮镇国公。
  坐在御书房里的四位顾命大臣还有一位硬要掺合进来简王,顿时神色各异。
  大行皇帝还没有送葬,这位就急赶急地要干政了。
  还出了这样一个没谱的主意。
  李瑶觉得面上无光,抿着嘴没有再说话。
  汪几道和简王几个则有些幸灾乐祸。
  你个女人家,知道什么是朝政,干政第一件事就把自己的伯父姜镇元架在火上烤,看你到时候怎么收场!
  只有左以明,和李家利益一致,之前明白了姜宪的意思之后一直躲在旁边没有吭声,此时却忍不住跳了出来,道:“李大人能征善战,是当朝数得上的名将,在李总兵帮忙,镇国公那里应该很快就能平熄战乱……”
  谁知道姜宪此进却天真地道:“可李大人要帮着承恩公寻找曹太后的尸首,还要帮着举行曹太后听丧礼,分身乏术,怎么能帮得上忙。”
  其他人全都闭上了嘴,只有左以明还在苦苦劝阻。
  从战略上说,姜宪这样的安排没有错。
  一朝天子一朝臣。等李长青送走了曹太后最后一程,曹太后的时代就正式落幕了。李家就可以摘掉曹太后近臣的帽子,借着嘉南郡主这根高枝重新出发,改庭换面,成为朝廷最显赫的新贵,从而转换门庭,一跃而成为能进入贵族圈里的人。
  这正说明了姜宪的厉害之处。
  可问题是,现在是打仗,拼得是武力,这些所谓的谋略,在绝对的武力面前全都要崩溃离析。
  姜宪听着左以明的唠叨,感慨万分。
  还好答应了李冬至的婚事,左家,还真心不错。
  可这件事她已经有了主意,注定不会听左以明。
  她道:“左大人也不必在此说服我了。战事不等人,我们不妨把杨大人叫进来问问他的意思,看他有没有把握帮着镇国公打赢这一仗。我们毕竟都是外行。”
  左以明没有办法,只得答应。
  这几天宫里大乱,杨俊早就收买了几个内侍,来之前大致上就知道了被召见的原因。
  他当然愿意去帮姜镇元。
  这可是拥立之功。
  他若是周旋得当,说不定封妻荫子。
  杨俊进去之后恭恭敬敬地给姜宪行了个礼,这才和汪几道等人打道呼。
  这一整天下来,大家已习以为常,压根没有人觉得他失礼。
  汪几道正想行使自己首辅的权利,抢在众人面前之前告诉杨俊宣他来的来意,姜宪却赶在杨俊之前开了口。
  她道:“杨俊,想必我们找你来的来意你已经知道了,我就不多说了。我只话问你一句,你可愿意留在京城?你若是愿意留在京城,就去帮镇国公打赢这一仗。若你还是想回陕西,我们就请李总兵去帮镇国公!”
  姜宪这已是明晃晃、赤祼祼地在给他许官了。
  杨俊喜出望外,想也没多想就答应了。
  京城如今京卫缺得不得了,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他若是能进京,可做之事就多了。说不定能头戴五梁冠也说不定。
  他知道战事吃紧,可这不也是机会吗?
  生怕几阁反对似的,杨俊立刻伏身磕谢,等在那天里领授虎符。
  左以明叹气,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杨俊接了虎符,兴高采烈地出了宫。
  姜宪这才有功夫喘了口气,让人去通知李长青,免得李长青想不明白,闹出事来。
  不得不说,姜宪还是挺了解李长青的。
  李长青在宫里也安排了人,知道因为姜宪支持,杨俊领兵去帮姜镇元了,他这心里气得,差点就当着众人的面砸了手中的茶盅。好在他经历的事多,最终只是勉强地笑了笑,维持体面回了房间。
第736章
解释
  一进到房间,李长青就绷不住了。
  他双唇紧抿,面沉如海,在屋里来来去去的走个不停。
  紧随他进来的柳篱却轻轻一笑,道:“郡主毕竟是李家的媳妇,到了这个时候,还在为李家打算。大人,你可娶了个好儿媳啊!”
  柳篱这是什么意思?
  讽刺他吗?
  李长青的脸就更黑了。
  他粗声粗气地道:“有事说事,没事就回去歇着,反正我这边也不会有什么事!”
  柳篱看着轻笑着摇了摇头。
  嘉南郡主遇到了这样的公公,也只能是有理说不出吧?
  柳篱细细地向李长青解释了一番:“……李家想成为贵胄门阀,最要紧的就是树立自己的家风。而郡主这么做,正是让世人觉得您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正巧与你之前在曹太后落难时也不离不弃相扶持的形象相称,等帮着曹太后办完了丧事,李家就算是彻底的立了起来。您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也就不用忍着让着了。李家只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辉煌的。”
  李长青想想,这才收起了怒容,小心翼翼地问柳篱:“这不会只是您自己想的吧?”
  柳篱忍不住在心里轻轻地叹了口气。
  不管是他想的还是姜宪事先就打定了这样的主意,这个局面于李家有利,为何还要追究这么多?
  柳篱保守地道:“这件事只要是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您要是不相信,可以暂时先看看。郡主的意思,可能是想借着这次机会把杨俊留在京城,这样陕西总兵就空了下来,若是我没有猜错,郡主应该会八百里加急,让李大人帮着推荐个人选出来。这样一来,李大人在陕西就是一枝独大,无人能掠其锋芒了!”
  还有一句话柳篱没有说出来。
  李谦在陕西一枝独大之后呢?
  继续在陕西称王称霸吗?
  等到皇上渐渐长大,像大行皇帝一样要亲政的时候呢?
  李家是从还是不以为然呢?
  若是皇帝要清算李家呢?
  那个时候姜宪应该已经儿女成群,在李家扎下根来,到时候姜宪又当如何呢?
  她走一步看三步,现在可曾为以后算?
  如果她早就盘算好了,倒称得上“国士无双”了。
  李谦能娶了她,真是幸运之极!
  只是不知道他能不能看到那个时候!
  柳篱在心里琢磨着,斟酌着和李长青说起寻找曹太后尸首的事:“……照我看来,找不到反而是件好事。您也知道,曹太后是落到了辽王手里的,辽王和曹太后有杀母杀弟之仇,谁知道他会对曹太后做出什么事来,你也不必太仔细,一切听承恩公的就是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2/8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