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南枝(校对)第7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8/814

  高伏玉气得不得了,可能想到了什么,没有继续说下去,和李长青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
  柳篱启程来京城的时候,听说高妙华也准备去金陵。
  李谦听了直皱眉,道:“他压根就没有和我告辞。只让个小厮来跟我说一声。我当时正和顺天府的几个人在说春耕的事,等我说完事,那小厮早已经走了,说是李麟那天准备回太原。我一看时辰,离他们启程已经过去快两个时辰了。我正巧那天又有点事,想着就算是此时追过去也追不上了,就算了。之后差人写了信封给李麟,托人给他带了二百两银子的仪程。
  “他去金陵做生意的事我不知道。若不是柳先生说起,恐怕我还要继续蒙在鼓里了。
  “只是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想到去金陵?
  “李家在南边根本插不上手。他怎么突然跑去了金陵?他要干什么?他难道不明白金陵不是我们李家的地方。他去了不仅没办法依靠李家,而且还会因为李家在北方的势力而被有心人利用或排挤。
  “这都是谁给他出的主意啊?”
  柳篱素来不太待见李麟,觉得了这人就是典型的吃了甘蔗还说甘蔗不甜的白眼狼。他如果能和李家疏远,那就再好不过了。但他就这样静悄悄的去了金陵,不太像他平时的作派,柳篱怕他玩花样,有点担心他的行踪。
  “谁给他出的主意不知道!”柳篱笑道,“他把妻儿都带去了金陵,肯定早有了长远打算是真!”
第999章
沧海
  不过是想脱离李家自立门户罢了!
  李谦沉默良久,道:“既然他不愿意留在太原,那就随他吧!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别人说起来,他总归是我兄弟,但愿他越来越好!”
  柳篱笑道:“大人也是这个意思。不过,李麟这么多年一直受李府的庇护,未必真的就能自立门户。大人的意思,别被人利用了才好。”
  “就算是被人利用了,那也是他的选择。”李谦道,“他也是做父亲的人了,总不能一辈子都活在我爹的羽翼之下吧!”
  柳篱不再说什么。
  两人闲聊了半天,李谦亲自送了柳篱离京。
  过了夏天,就是中秋节了。
  姜宪忙着送节礼,特意从库房里给李长青选了一对三尺高大红珊瑚的摆件。
  李谦看着直笑,道:“你这是要干什么呢?”
  “投其所好呗!”姜宪笑道,“公公最好面子,这对珊瑚是太皇太后的珍藏,我拿了一对汝窑的小梅瓶才换来的。重阳节的时候摆在厅堂里最好不过了。”
  李谦想着这是姜宪的一片心意,而且他爹也的确喜欢姜宪这个儿媳妇给他送东西。他也就不去管了。不过,他一直惦记着姜宪说的那个梦,可查来查去,也没有查到与这个梦有关的事。
  他不知道姜宪是真的莫名做了这个梦被吓着了,还是有些话不好直说,在暗示他什么!
  李谦想找个机会问问姜宪,偏偏大同那边又和鞑子打了起来,这是他做京城守备之后遇到的第一次鞑子入侵,加之马上就要秋收了,这一仗无论如何都要打赢才是。他没等中秋节就去了大同督战。
  姜宪正好陪着太皇太后过中秋节。
  太皇太后看着围着圆桌跑来跑去的慎哥儿和止哥儿,乐得合不拢嘴,悄悄地给了他俩和念慈、怀慈两兄弟一人一个装满了金豆子的荷包,还念起大妞儿:“也不知道回去之后习惯不习惯?听说甘州的风沙很大。那孩子从小就养得精细,可别因此生了病才好。”
  念慈忙道:“太皇太后您老人家别担心,大妞一切都好。他外祖父还给她取了个正式的名字,叫李悦,说是大妞儿如重获新生,从此以后太太平平,高高兴兴,再无波澜。”
  太皇太后闻言呵呵直笑,道:“这名字取得好。”然后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对白愫道:“这孩子倒有心,大妞儿的什么事都瞒不过他。”
  白愫笑道:“大妞从小就和他在一起长大的,他们俩就像一母同胞的兄妹,大妞回去的时候,这孩子不知道有多伤心呢!李二爷派人来给我们家送节礼的时候,还带了一封书信过来,我看着这孩子天天念叨着大妞,就让他给我读的信。”
  太皇太后听了十分的感慨,摸了摸念慈的头道:“这孩子,一眨眼都会识文断字了!”
  曹太后被逼还政的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只是今天是八月十五,万家团聚的日子,这话说出来不免让人扫兴。
  太皇太后就拿了葡萄递给几个孩子,道:“吃瓜果,吃瓜果。”
  止哥儿的妹妹桃桃胆子小,只敢扶着乳娘的手在炕上走,怀慈比桃桃大,又是男孩子,已经可以丢开乳娘的手自己走了,见状就跌跌撞撞地往太皇太后怀里扑,要去拿葡萄。
  大家都笑得不行。
  念慈就很温柔地抱了弟弟,拿了葡萄给怀慈吃。
  太皇太妃笑道:“我记得承恩公进宫的时候还曾和先帝为一块柿饼打过一架。可你们看念慈,这孩子的脾气倒像清惠。”
  石氏站在炕边看着桃桃,怕她掉下来,听了笑道:“以后也不知道谁家的姑娘有福气给清蕙做儿媳妇!”
  白愫赧然地笑。
  众人拥着太皇太后去了院子里赏月。
  姜宪就提议重阳节的时候去她在小汤山的别院玩:“那里好歹也是个小山坡,也算是爬了山。”
  “行!”太皇太后也不想老在宫里呆着,要不是朝廷这两年缺银子,万寿山那边自被鞑子毁了之后就没再重建,她都想去万寿山住了。
  太皇太妃也很感兴趣。
  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不过,还没有等他们从小汤山回来,大同的捷报就传到了京城。
  太皇太后和姜宪都非常的高兴。
  或者真是应了那句天时地利人和,到了十月,户部的帐册出来了,今年虽然减了税赋,可年景好,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税收反而和去年一样,还有地方的官员写了折子上来,不知道是要巴结李谦还是真觉得好,想学着李谦在西安的时候用过的办法,利用冬闲的时候修浚河道。
  李谦和曹宣商量了半天,挑了几个地方做试点,如果好,明年再大范围的推广。
  忙起来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一眨眼的功夫,又到了春节。
  这是姜宪和李谦到京城后过的第二个春节,京城的物价已经降了下来,一般的人家都有钱买斤把猪肉回去包饺子,元宵节的灯会因此特别的热闹。
  李谦和姜宪决定像去年一样,带着孩子们去逛灯会。不过,今年逛灯会的人又多了一家——金宵的妻子魏氏带了长子回娘家探望安国公府的太夫人。
  太皇太后知道后想着当初这桩婚事的媒人是姜宪,就抬举魏氏,在宫里召见了她。
  魏氏如今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却和刚出嫁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太皇太后不免有些忌妒,私底下和太皇太妃道:“你说保宁怎么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也连着生三个儿子呢?”
  太皇太妃抿了嘴笑,道:“您这也太贪心了!有谁像保宁这么有福气,儿子聪明又健康,夫婿一表人才又能干。你小心犯了贪念!”
  “呸!”太皇太后笑道,“大过年的,怎么能说这话。”说完,不由和太皇太妃感慨起来,“我记得安国公府的太夫人比我还小两、三岁的样子,怎么说不行就突然不行了呢?”
  人上了年纪,就特别听不得丧事。魏氏千里迢迢地赶回来探望祖母,就是因为安国公太夫人已卧病多时,据说挺不过夏天了。
  太皇太妃想着那安国公太夫人自嫁人之后就从来没有过过一天的安生日子,不禁也为她伤心。
  两人就决定过了节后每逢初一、十五开始吃斋。
  姜宪觉得两位老人家年事已高,吃斋毕竟有伤身体,劝了几次,但两人主意已定,任她怎么说都没有用。
  三月初三那天,安国公府太夫人病逝了。
  太皇太后和太皇太妃不免都落了泪。原来的那些恩怨也清了,太皇太后让印霞送了一对太皇太妃亲手写的挽联过去。
  魏氏磕头谢了恩。
  知道安国公府大势已去,娘家再也没有能支起这个家的人。
  为了不卷入娘家的那些纷争里去,她给祖母守了头七就带着孩子启程回了榆林。
第1000章
两年
  太皇太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心情不好。
  姜宪和白愫少不得要常进宫去陪伴。
  好在是也不是完全没有欢喜的事。
  过了端午节,左家派人来报喜,说是李冬至于四月二十八生了次子。
  姜宪自然是很高兴,准备了很多礼物派阿吉送了过去,郭氏甚至特意发了封信来,说起何夫人的欢喜。
  李谦这边的事情也很顺当。
  因去年的那些政令都有了好结果,今年他借了都察院的名义派人四处巡查,要求各地府衙必须按照他的要求征收赋税,不得多征或是少征。
  等到了夏天,江南那边暴雨连连,嘉兴、湖州、淞江都受了灾,一时间粮价飞涨,逃难的人到处都是,反倒是北方因各地官员都怕被李谦揪了典型,成了杀鸡儆猴里那只被杀的“鸡”,因此个个都战战兢兢的,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不仅又是个丰收年,各地还很安定,就连匪患都不多,百姓们都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和江南的喧嚣完全不一样。惹得很多江南商贾跑到陕西等地买粮。
  皇城根下的百姓向来就喜欢议论议论朝政,不多时,酒楼茶馆就编出许多的段子来,讲李谦怎样会治理朝政,朝廷南下之后继续没粮吃,如今求着李谦南下,拜相入阁,要让李谦来做阁老。还有些则编出什么朝廷不过是在金陵设了一个行宫,如今江南不太平,皇上、太后和那些朝中显贵们马上就都要回京城来了。
  百结和情客听了笑得不行,回来讲给姜宪听。
  姜宪又讲给白愫、石氏等人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8/8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