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南枝(校对)第7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5/814

  他们不能失去这次机会!
  赵啸提醒他:“北边已经杀了几个地方官员,皇上肯定是乐见其成的,万一去到北边的人丢了性命,你准备怎么办?”
  “李谦想怎样?”顾朝冷冷地道,“擅杀朝廷命官,可以谋逆之罪论处。他李谦敢杀一个北上的官员,我们就可以治他个造反之罪!就算是皇上,也不可能听之任之。”
  真是读书读傻了!
  赵啸诘问他:“若是李谦不听,谁去押他就范?”
  顾朝的嘴抿成了一道缝。
  也就是说,赵啸根本没有把握和李谦开战。
  他道:“可李谦若是因此抗旨,我们正好可以据此北伐,岂不比到时候给他一个名义南下更好?何况皇上那边也是件麻烦事。你别忘了,当年嘉南郡主围杀辽王,就曾下秘旨请各总兵府勤王。万一皇上有样学样,侯爷准备怎么办?”
  赵啸丝毫不动怒,笑道:“此一时彼一时。顾大人学的是治国之道,我一介武人,只知道领兵打仗——若是北伐,朝廷能提供多少兵马?多少粮草?这可不是玩过家家,也不是纸上谈兵,兵力上的差距,决定着战事的胜负,以少胜多,那是文人才能取胜的战事,我等武将可做不到。顾大人若是有合适的将领,不妨推荐给朝廷。兵力、粮草可由靖海侯府负责。不知道顾大人意下如何?”
  顾朝听了气得脸色发紫,却没有办法反驳。
  江南的确是缺少像赵啸这样会打仗的人。
  可赵啸有一点没有说错。
  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文人指挥的,江南士林卧虎藏龙,未必没有这样的不世名将。
  顾朝派人悄悄地寻访名将暂且不说。因赵啸和左以明的支持,朝廷决定明年春天再调整北方的官员。
  消息一传出来,朝廷内外一片哗然,可巧有人在市井里传播北方贪官被杀的事:“……承恩公亲自动的手。临潼王说了,只要是他辖内,谁敢贪墨受贿,不用三堂会审就可处置了。若是朝廷责罚,自有临潼王顶着。”
  “是不是像戏文里唱得那样,直接用狗头铡铡了?”
  百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并不认为李谦这样做有什么错。
  金陵的大小官员却屏息静声,知道李谦这是杀鸡给猴看,只是不知道谁会成为那只鸡!
第1115章
火苗
  这消息自然瞒不过赵啸。
  赵啸心里窝着一团火,想着得找个办法把这件事解决了,不然金陵这边的大小官员都对这件事讳莫如深,只会越传越邪呼,越传越没有谱,只是还没有等他和身边的幕僚商量好,福建那边八百里加急,又有倭寇在海边滋事。
  他没有控制住脾气,当场就把公函砸在了书案上。
  李谦平定了西北,姜律在高丽开战,可能还不知道金陵这边的情况,隔三岔五就有捷报传来,虽然那些捷报在他看来不值得一提,全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在赵玺看来,却是一桩桩的功勋。
  这是权臣们惯在皇上面前使用的手段。
  赵啸不怎么瞧得上眼,却不得不承认,最迟明年开春,姜律就能征服高丽。
  不过,姜律的高丽王肯定泡汤了。
  赵啸冷笑的同时,心底很是烦燥。
  李谦和姜律都算雄霸一方了,他这边却状况频出,那些倭寇像韭菜似的,割了一茬又立刻长出一茬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他召了平时负责军中事物的幕僚,问平倭的策略来:“……我们现在在这里,太被动了。只能死防死守,等着倭寇来袭,得想办法打到倭寇的老巢去。你这就回福建和二爷商量商量,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必须在九月初九以前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
  江南这边的读书人太多,不像闽南或是北边好糊弄,有个什么事就喜欢著书立说,他现在又名不正言不顺,就算是想禁书也不能做。而且为了避嫌,有些事他不方便直接插手,他还要名声,还要在青史上留名。这也是为他为什么要重用泾阳书院的人的重要原因。
  有些事让泾阳书院的人去做,有些锅也让他们去背去。
  可等到实践的时候他才发现,不管是被安排管理军务的金海涛还是被安排管理政务的顾朝,从前毕竟没有太深厚的交情,了解不多,用起来很不顺手。
  像金海涛,跟着他一起架空赵玺,居然还装模作样的佯做出副忠臣的样子。
  赵啸想想就不由要发笑。
  如果不是想着金海涛和李谦有罅隙,金海涛回北方去之后不可能有好下场,而且金海涛也明白这一点,屡次找人从中牵线想和他搭上关系,他怎么可能选择金海涛。
  金海涛上了他的船时就应该有成为他屠刀的意识。
  可恨他到现在还心存幻想。
  他怎么可能放着这么没用的人用?
  再就是顾朝那边。
  他以为泾阳书院再怎么也是读书人聚集之地,有斯文败类,肯定也有铮铮铁骨,会爱惜名声,注重修养,不曾想那些人看着高官厚禄就像恶狗似的跑了过来,还一副谁拦着我我就咬谁的样子。让人看了倒尽了胃口。
  派往北边的官员延后了,得到手的利益不知道会不会有变化,面对这样的一群人,顾朝是否能继续约束他们,赵啸不屑的同时既想看看顾朝的手段,也有点担心会连累他的大事。
  这两件事他不尽快解决,就不可能掌握朝中的的局势,不可能真正的控制赵玺。
  他得想办法平定闽南,平定那些倭寇,才能有精力和时间留在金陵和皇帝、大臣们周旋。
  否则他前面的努力就很可能前功尽弃甚至是变成一场笑话。
  赵啸甚至想过万一局面变得对他很不利,李谦会不会趁机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南下。
  他问幕僚:“天津卫那边有消息吗?”
  自从知道李谦在天津卫的船坞能造船之后,他就派了密探过去打探船坞的消息。
  因为赵啸想起来就会问这件事,幕僚也就时刻关注着船坞的动静,闻言立说道:“说是那边前两天又有两艘大船下了水。”
  这么快!
  赵啸恍了会神,道:“郭永固那边没有继续向他们订船吗?”
  自李谦的弟弟李驹,也就是郭永固的女婿掌管天津卫的船坞之后,李谦就送了一份造船的图纸给郭永固。郭永固喜出望外,给李谦送了好几船铁石,并且送了几个技艺高超的铁匠。就在两天前,郭永固那边制造出了一第艘小船,为此李谦还专程派人去祝贺。
  想到这里,赵啸就忍不住举起手中的茶盅狠狠地大喝了一口。
  那幕僚多多少少知道赵啸的心情,他犹豫了片刻,温声道:“四川没有再向天津卫订船。”
  可在闵南,有些贫困的渔民却悄悄买天津卫那边的小渔船,据说是可以先付一大半买船的钱,剩下的钱可以分批分批的还。
  因为都是些在海边打渔的小船,规模不大,靖海侯府知道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倒是这幕僚,觉得李谦派到闽南的人很厉害,长此以往,天津卫的船坞恐怕要占据渔村的很大一部分。
  赵啸心里不痛快,此时就不是说这件事的最好时机。
  他还是先悄悄观察好了,有什么进展再告诉赵啸好了。
  那幕僚悄悄打定了主意,道:“您是在担心那边有能力南下吗?我们的人打听到,李道去了京城之后并没有去天津卫,而是在和几个儿子媳妇在京城里住下了。看样子李谦一时半会还用不上李道。”
  也就是说,水军还没有建成。
  赵啸心不在焉地点了点头,道:“李谦这人是非常狡猾的,又能忍。李道的事,得好好查查。说不定他用的是障眼法,背地里什么都准备好了。”
  这正是应了那句“最了解人你的人不是朋友而是敌人”的话。
  李谦在鄱阳湖的几个月,把水军扩建到了一万,李道长子也被留在了那里。
  他现在在愁怎么不走露风声地把这一万人弄到威海那边去,在海里先演练一段时间。
  姜宪不管他,和李冬至等人在小汤山避暑,每天看着怀慈和左家几个兄弟在水榭里练字,慎哥儿领着止哥儿满山的跑。
  李谦中途来探望姜宪,这才发现慎哥高过他肩膀了。
  他大吃一惊,对姜宪道:“这孩子怎么蹿得这样高?会不会身体跟不上。”
  孩子一高,就显得特别瘦。
  姜宪刚被李谦折腾一番,在阵阵蝉鸣声中只想睡觉,打着哈欠道:“他不知道多能吃!董家大太太送了几只小羊羔过来了,慎哥儿说左家的几个孩子第一次来北方,要烤了吃。我一口气让人烤了两只羊,慎哥儿和止哥儿最少吃了只羊,我怕他们俩个不克化,留了常大夫在这边住了一晚,结果他们俩个人一点事也没有。慎哥儿半夜还嚷着肚子饿,柳娘子下了一大碗面给他吃了。”
第1116章
夏日
  李谦“嗤”一声:“没想到这小子这么能吃!”
  说起儿子,姜宪还有些混沌的脑子也一下子清醒了很多。她拉着腰起身,半靠在大迎枕上道:“你这些日子都在做什么?慎哥儿和止哥儿每天满院子的乱蹿,真想让他的师傅多给他布置点功课。”
  李谦听着很是意外,笑道:“我怎么听吴先生和武师傅都说给他布置了很多的功课。这孩子,不会是没有做功课吧?”
  “做了!”姜宪说起这件事也比较气闷,道,“他做的比旁人快。习武的师傅不敢给他增添功课,练字又只肯练半个时辰,多一刻种也不成。还好小汤山不热,这要是在京城,整天这么在外面跑着,肯定得中署。我还怕他把止哥儿带着被晒着了。常大夫走的时候,让他给我留了些藿香正气水,就是怕这两个小子出事。”
  姜宪现在身体大好,就是冬天手心和脚心也是温暖的,可李谦还是不放心,只是把从前三日一次的平安脉改为了五日一次。常忍冬因此难以离京,边关的一些急诊也不能参与会诊了,几次在李谦面前嘟呶都没能让李谦改变主意。
  李谦想了想,道:“慎哥儿和止哥儿的年纪也大了,要是你放心,让他们俩个和我去衙门好了。先跟在我身边做些服侍纸墨的事,再看看他们都对什么感兴趣,现在就找师傅学起来。以后这家业是他的,我早点能交出去,也能早点回家赋闲了陪着你。”
  他越说越觉得这主意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5/8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