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仙桥(校对)第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201

  她听了也不由好笑,想到前世阿好看到好吃的就走不动,她笑道:“你把那支簪子拿来我看看——她多半是觉得那簪子上的仙桃能吃!”
  几个仆妇都掩了嘴笑。其中一个快手快脚地拿了簪子过来。
  是支金簪,镶了个鸭蛋大小的仙桃,碧绿的叶子,红红的两颗桃子并排立在簪子上。
  她就知道那仙桃应该不小。
  “那就赏了她!”夏侯虞笑道,“只是别让她真的把那两颗仙桃吞了进去。”
  仆妇们都露出羡慕的表情,纷纷喊着阿好来谢恩。
  阿好懵懵懂懂地来给夏侯虞磕头,萧桓派了人来探望她。
  夏侯虞不免有些诧异。
  自她阿弟的七七祭祀之后,她和萧桓见过两次。
  一次给洪赋送行。
  他回罗浮山修行,和他一起走的,还有洪怜。
  另一次是萧桓出城不知道去拜访了谁,回来的时候说是路过庄园,进来讨了杯茶喝。
  这算是他第三次和她接触了。
  她让阿良把人请了进来。
  来送东西的是吴桥。
  天气非常的炎热,他穿着了身白色细布襦裤,宽大的裤脚用黑色的布带整整齐齐的绑着,应该是在来见她之前已经梳洗过一番了,额上不见半点汗滴,看上去干净利落,十分的干练。
  夏侯虞有片刻的走神。
  夏日的阳光照在她庭院前的葡萄架上,青色的葡萄一串串地垂落其间,吴桥衣饰整洁的站在那里,身姿笔挺,向他说着萧家庄园里的收成,或是报着送来的东西的礼单。
  这样的场景,在她前世已经发生过好几幕了。
  时间在这一瞬间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她不禁对吴桥道:“都督都给我送了些什么来?”
  吴桥低头,恭敬地道:“前些天南康郡太守来拜访都督,带了些荔枝、龙眼过来,都督让送一半到庄园来。”
  荔枝、龙眼都产自闽南,非常的难得。当年朝廷的都城还在洛阳的时候,赏赐给那些胡人时都会将其列入其中。如今都城在建康城,荔枝、龙眼虽不如从前名贵,但也颇为稀少。
  夏侯虞让吴桥代她向萧桓道谢,吴桥连称不敢,起身告辞。
  她有些意外,问吴桥:“你专程来送瓜果的?”
  吴桥愣愣地道:“都督这么吩咐我的,没说还有其他事。”
  夏侯虞神色不明的点了点头,让阿良送了吴桥出门。
  杜慧见了就有意在旁边小声地嘀咕:“送了这么贵重的东西过来,也不稍上一两句话。真是不解风情。”
  夏侯虞无意和杜慧多说,挥了挥手,示意她不要再说,回房午歇去了。
  睡熟了,她又做起了那个梦。
  周围全是逼仄的空气,萧桓把她护在怀里,她拉着萧桓的衣袖,喃喃地问他“你救我做什么”,“你救我做什么”,萧桓静沉如山,始终一言不发。
  泪水自她的下颌落在他的衣衫上……
  她骤然醒过来。
  满脸是泪。
  当值的仆妇战战兢兢地望着她,颤抖地道:“长,长公主,您梦魇了。”
  夏侯虞若无其事地吩咐仆妇去拧了温热的湿帕子过来,擦了脸,重新梳洗妆扮,准备去看看阿良等人的箱笼收拾得怎样了。
  杜慧神情欢快地走了进来,道:“舅夫人带着郑大娘子过来了!”
  夏侯虞有些意外。
  自她舅父郑芬回到建康城,她舅母崔氏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空出来走动了。
  她和杜慧一起去了偏厅。
  崔氏穿了件月白色绣玉簪花的襦裙,外面罩了件素色单纱的禅衣,大手髻上并插了几朵石榴花。郑宜穿了件翠绿色的素面襦裙,外面罩了绣水绿色绣粉色桃花的单纱衣,戴了小小的南珠首饰。母女俩看上去清爽宜人。
  或许是和夏侯虞并不是很熟悉,郑宜看到她的时候腼腆地笑了笑,轻轻地喊了声“长公主”。倒是崔氏,把夏侯虞当半个女儿看待,见过礼后就爽快地对夏侯虞道:“你舅父新收了个女郎,这几天带着那女郎去拜访寒山居士去了,我正好趁着这两天到你这里来避避暑。临时做的决定,没有提前告诉你。”
  夏侯虞自然是十分欢迎。
  她道:“寒山居士,是那个在栖霞山修道的寒山居士吗?”
  “正是!”崔氏笑道,“谢丹阳也想和你舅父一道去的,可惜案牍繁忙,走不开。”
  夏侯虞挑了挑眉。
  崔氏笑道:“去年收成不好,市面上没有那么多粮食,大户人家又不愿意卖粮。卢泱这个度支尚书只知道向谢丹阳伸手,谢丹阳没有办法,帮着卢泱筹粮呢!”崔氏也是北方门阀之一,她又嫁入了郑家为宗妇,就算是不参与,也会关心政局,自然知道现在郑家和卢家的分歧,她不无幸灾乐祸地道,“你也知道,谢丹阳这个人是不会吃亏的。卢泱要他筹粮,他就把这件宣扬的无人不知。现在建康城里的人都觉得卢泱此人只会夸夸其谈,不会做事。”
  卢泱的口才了得,有张仪再世之称,是建康城里的名士。
  前世是萧桓主持的北伐,这个人并没能得到重用,一直徘徊在四、五品之间,没有什么政绩,倒是著作等身,编撰了不少书籍。
  没想到他做官却不行。
  经过谢丹阳这样的一宣扬,他的名声也就完了。
  以后估计做什么事都会非常的艰难了。
第六十章
划船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想到前世的卢泱,再看看现在的卢泱,夏侯虞心情微妙。
  她请了崔七娘子来见崔氏。
  崔七娘子和崔氏的关系非常的亲厚,否则当初崔七娘子的母亲也不会请了崔氏领她来求助夏侯虞了。姑侄俩见面,都高兴得不得了,郑宜更是红着脸不停地喊着“七姐姐”。
  夏侯虞索性让七娘子一起陪着崔氏和郑宜去了给他们收拾好的客房,晚上又为崔氏母女接风洗尘,让人上了用冰镇了的龙眼和荔枝给崔氏和郑宜消暑。
  崔氏奇怪道:“这是哪里来的?前几天阿宜想吃荔枝,我让那些南北商行的帮着买了好几天都没有买到。”
  崔七娘子在旁边抿着嘴笑,悄悄地和崔氏耳语:“是都督让人送来的。”
  崔氏又惊又喜。
  在她看来,若是新婚的头几年夫妻俩的关系都相敬如宾,怎么生得出孩子来?怎么能在夫家站得住脚?那女人的一辈子才是真正的毁了!
  她笑咪咪地望着夏侯虞,道:“等孝期满了,你就回萧家住去。”
  夏侯虞觉得她这个舅母是个典型的贵妇人。只要生下嫡子女,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夫妻之间只要不做出有损颜面的事,各自安好就行了。
  “您放心。”她安抚着崔氏,“我心里有数的。”
  崔氏只道她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也不再啰嗦,问起消暑的事来:“我上次来的时候发现后山有条河,旁边种满了高大的樟树。这个季节,树荫正好能遮住一半的河面,明天我们去划船吧!”
  夏侯虞自住进庄园还没有去过后山。
  她每每想起后山的挹翠亭就觉得呼吸困难,两腿发软。
  偏偏挹翠亭就在河边的峭壁上。
  她笑道:“舅母若是无事,就让七娘子和郑宜陪您去吧!我还在孝期,实在无心玩乐。只是有一点,别往挹翠亭去,那里太不安全。”
  崔氏是怕夏侯虞整天想东想西的沉迷在失去阿弟的悲痛之中,才这想着法子拉夏侯虞出去走动的。她闻言笑道:“也不一定非要划船,出去坐坐也行。或者在河边走走也好。”
  夏侯虞还是拒绝了:“我明天要抄经书。听都督说,十月前后先帝的陵宫就修好了。我想在此之前把供奉给菩萨的经书抄好。”
  崔氏不好坚持,笑道:“那好。我们也不出去了。就在家里陪着你抄经书好了。”
  “不用,不用!”夏侯虞忙道,“您难得有这样清闲的时候,让七娘子陪着你到处走才是。你们杵在我面前,我反而沉不下心来抄经书。”她最后开了个玩笑。
  崔氏也不勉强,笑着和夏侯虞说了几句闲话,各自歇下了。
  次日清晨,崔氏带着七娘子和郑宜去了河边划船,夏侯虞继续在庭院的葡萄架下抄经书。
  阿好跪坐在书案旁,胖乎乎的小手使劲地拿着个墨条帮她磨着墨。
  夏侯虞就逗她:“累不累啊?要不要歇一会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2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