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气凛然(精校)第1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3/185

  面对突然而来逐渐向全中国蔓延的反日游行抗议运动,根本没料到会引发如此严重后果的日本军队和驻华机构毫无准备。
  虽然对江阴要塞的中国军队击沉日舰“澎湖号”感到巨大愤怒,可没等日本驻华公使向北京中央政府发出抗议和威胁,欧美驻华公使为了本国的利益迅速行动起来,匆匆组建“十一国公使团”,随后艰难地穿越十余万游行队伍来到段祺瑞的总统府,强烈要求中国军队停止所有调动和战争准备,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中日争端。
  二十八日上午,回到南京的中央军政部长萧益民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百余名中外记者和三十余名特邀驻华使节通报事实真相,代表遇难的中国无辜平民强烈谴责日军的暴行,宣布将对俘虏的十四名日本“澎湖号”官兵进行正义的审判,并放风说将考虑收回日本在长江沿岸和内陆省份所有租界和领事馆。
  下午一点,日本东京。
  日本总参谋部和日本内阁面对源源不断发来的急报以及欧美各国政府施加的强大压力,感到异常的愤怒和痛苦,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还有巴黎和会做出的系列决议,以及不断倒退的日本经济状况。
  在此之前,日本军政两界已经达成共识,集中有限的力量加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渗透,通过一系列手段阻止北京政府通过“向全世界开放东北经济特区”的重要提案,克制地利用武力威逼手段,尽可能地在山东获得更多的利益补偿,并尽最大可能,延迟执行巴黎和会关于将山东交还给中国政府的决议案。
  可如今突然发生的武装冲突,引发了全中国的强烈反应,欧美各国为了挤占中国庞大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扩大自身的在华利益和政治影响,根本不顾与日本之间的传统关系,明确反对中日之间的武装冲突,要求日本政府必须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中日争端。
  更可气的是,一直对日本抱有成见的法国政府和资本大鳄控制的美国政府,竟然要求日本尽快按照巴黎和会的决议撤出山东,并威胁日方如不遵从,将联合其他国家对日本进行政治和经济制裁。
第306章
漫长的冬季
  随着南京行营的一系列针锋相对的行动,整个中国局势骤然改变,战争的巨大阴影再次笼罩在华夏天空之上。
  相对于忧心忡忡的商人和各级政府官员,全国大半分军民在南京行营铺天盖地的舆论宣传之下,迸发出令人感动的爱国热情,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始全方位“反对侵略、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南京行营教育委员会和宣传部编写的新版教科书,于八月暑期在整个南中国所有中小学全面铺开。
  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广州、福州、南昌等城市的无数青年学子,慨然响应萧益民的号召,利用暑期的机会举行巡回演讲,深入城市和乡村,唤醒苦难麻木的民众,控诉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决、自救等理念带到每一个地方,整个中国再次掀起全民族的反日浪潮。
  全世界舆论均对中国排天倒海般的反日浪潮深感震惊,各国政要和著名报纸纷纷发表评论,惊呼沉睡的巨人已经醒来,对中华民族逐渐成形的凝聚力和爆发出的强大力量,感到无比的担忧。
  曲终人散的巴黎和会组建的新国联立即召开特别会议,仅用一天的辩论时间,就在巴黎组建了“国联特别调查小组”,发表系列声明之后,代表国联行使最高仲裁权的调查小组二十四名成员立即行动起来,跟随圆满完成外交使命的中国代表团赶赴东亚。
  与此同时,欧美各国驻华使节在各国政府的指示下,纷纷展开外交斡旋,以英国公使朱尔典为临时协调小组组长的欧美七国使节,一分为二,分别进驻南京和济南两个冲突焦点地区,召集中日双方举行谈判。
  日本政府表面上在欧美各国不断施加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停止战争叫嚣,实际上日本军政两界受困于自身没有任何战争准备,如今中国南北各方二十万军队已经占领了优势地域,以从未有过的坚决和速度把握住战争的主动权,日本哪怕匆匆集结军队派往中国,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但无法以屡试不爽的“以少胜多”的偷袭取得胜利,而且根本无法承担支撑大规模战争所耗费的巨量物资和资金。
  八月十日,经过一周激烈争论的日本内阁和军队终于认识到,没有至少三年时间的全面准备,没有对中国各方势力发动更大规模政治渗透和经济侵略之前,哪怕派遣十万军队到中国作战,也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八月十一日上午,日本军政两界通过外务大臣向全世界发表声明,在一番严厉谴责与警告之后,强烈要求中国中央和各地政府立即停止反日活动,迅速取消南京行营教育委员会编写的“八年制中小学语文和历史教科书”中对日本的反动宣传,停止任何不经日本政府和军队审核同意的军事审判,确保日本在华侨民的法外治权,以及人身财产安全。
  声明最后,日本政府不情不愿地宣布:接受国联的调解,驻华日军各部将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不过,日本军方在补充的说明中警告,一旦最后的结果有违日本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日本将单方面取消所有谈判,迅速进行军事报复准备,关键时刻不惜退出国联,以维护大日本帝国的利益。
  笼罩在东方天空上的战争阴云总算停止聚集,身在南京指挥全局的萧益民也暗暗舒了口气,同时进一步看清楚了日本人声色俱厉的面具背后的羸弱。
  八月二十九日,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载誉归来,十余万上海市民和学生,自发地涌到外轮码头,用如林的彩旗、成片的鲜花和热烈的欢呼声,迎接凯旋而归的王正廷、顾维钧和所有功臣。
  下午三点整,刚建成三个月的法国万吨邮轮“蒙彼利埃号”拉响汽笛,徐徐靠港,之前没有发布任何消息的萧益民突然出现在码头上,引起欢迎人群震天的欢呼。
  王正廷和顾维钧等人从未想到,会迎来军队和同胞如此盛大而隆重的欢迎,他们站在高高的船舷引桥上,俯瞰黑压压望不到尽头的欢迎民众,遥望成片的国旗、彩旗和鲜花,以及整齐肃立的两千多上海卫戍部队官兵和奏响《长江之歌》的百人军乐队,一个个感动得热泪横流不能自控,最后就连站在码头最前方的萧益民和南京行营一大群同僚的身影都让泪水弄得迷迷糊糊。
  激动人心的见面之后,萧益民走上临时设置的高台,对着麦克风发表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代表南京行营全体官兵和南方各省民众直至四万万同胞,高度赞扬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代表团在极度困难和重重压力之下,为国家和民族争取到的巨大利益和足以彪炳青史的伟大功绩。
  最后,万众瞩目之中的萧益民,转向站在身后的王正廷、顾维钧等代表团成员,摘下军帽,向每一个功臣致谢鞠躬。
  此举不但让王正廷等人措手不及,感动万分,也深深打动了台下十余万军民,也让一旁观礼的国联调查团成员唏嘘不已,“萧将军万岁”的口号第一次响彻上海的天空。
  倾听铺天盖地震耳欲聋的“万岁”欢呼声,凝望着台上与萧益民紧紧拥抱、泣不成声的王正廷等人,国联调查团团长李维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中国必将在眼前这位年轻的将军领导下走向复兴,我们今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了!”
  两天后,王正廷等人抵达北京,再次受到总统段祺瑞等中央政府大员和十万北京民众的热烈欢迎,盛大的欢迎场面不次于上海码头的欢迎仪式。
  当天晚上的庆功宴结束,段祺瑞一封电令发到南京。
  次日上午,南京行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服从中央政府和段祺瑞总统的命令,解除全军一级战备,解除上海地区的武装戒严,逐步撤销长江流域和陆上道路的检查哨卡,暂停对日本海军“澎湖号”被俘官兵的军事审判程序,全力配合国联调查团的调查取证工作。
  自此,中日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危机得以解除,中日双方在国联调查团的主持下,陷入了激烈而又冗长的谈判阶段。
  十月九日下午,北京中央政府外交部发表公告,声称“中日谈判在国联特别小组的积极斡旋下取得阶段性成果,中日两国谈判小组就山东问题达成了协议:日本军队在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之前完全撤离山东全境;中国政府以三年分期支付六百五十万美元、首期付款三百万美元的方式,收回战败国德国修筑的胶济铁路的所有权益”。
  次日上午,愤怒的外交总长王正廷通电全国,辞去中央政府所有职务,向全国人民请罪!
  萧益民接到急报大吃一惊,强忍怒愤,紧急致电段祺瑞和顾维钧,并命令南京行营驻京联络处和军情局北京站负责人,迅速将王正廷安全送往南京。
  当日下午,总统段祺瑞宣布:同意外交总长兼政务院副总理王正廷辞职,任命外交次长顾维钧代理外交总长职务,继续主持与日本政府的外交谈判工作。
  十月十一日上午,忍辱负重的顾维钧通过《中国时报》宣布就任代理外交总长职务,然后称病谢客,闭门不出,直到五天之后,才在萧益民和紧急赶赴北京的南京行营众同僚的开解下出来工作。
  在严峻的形势下,南京行营的萧益民和麾下所有军政官员异常忙碌,远比既要防备奉军发动内战、又要维持与日本谈判局面的段祺瑞集团更为忙绿。
  由于南北两大军政集团在对日立场上越来越大的分歧,不堪继续被萧益民集团逐渐架空的段祺瑞集团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先是不顾谈判小组的一再告诫和请求,竟然懦弱无耻地屈服于日本谈判小组的压力,强行命令谈判组长王正廷在“中日山东协定”上签字,王正廷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段祺瑞竟然命令其心腹大将、谈判小组副组长王揖唐在协定上签字。
  紧接着,为获得日本的军事和巨额贷款支持,在日本公使林权助“全力协助段祺瑞说服奉系统帅张作霖停战撤兵”的谎言驱使下,段祺瑞及其集团在没有征得中央军政部长萧益民同意的情况下,率先撤下正在与张作霖奉军对峙的两个师,并将这两个由南京行营援助所有武器装备的主力师调往河南“剿匪平叛”。
  面对段祺瑞集团一个接一个的反常举动,萧益民和他麾下军政大员们来不及惊愕和深究,立即开始对北方局势展开全面的分析评估,没等萧益民集团理出个头绪,段祺瑞的又一份密电悄然到来:
  段祺瑞先是抱怨紧张的财政状况,接着扔给萧益民两个选择,要么撤走榆林至九原一线的邓锡侯部,要么派遣邓锡侯的两个师北上库伦接过蒙古防务,徐树铮所部将于明年春节撤回直隶,以弥补平津地区空虚的防务。
  中国南北两大集团终于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但是萧益民没有想到这一分裂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突然,尽管在此之前萧益民及其集团已经有所计划并做了准备,但是仍然无法追赶这突如其来的巨变。
  “目前首当其冲的是山东问题,值此关键时期,我们任何的反击或者异动,都有可能成为日本军队继续赖在山东的借口,因此,越是危急关头,咱们越不能乱!”
  杨度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心中满是愤怒和不甘的萧益民痛苦不已,最后艰难地挤出一句话:“今年的冬天将会很漫长……”
第307章
蓄势
  中日之间的艰难谈判仍在继续,为了确保山东顺利收复,萧益民对段祺瑞发布的各项命令和提出的各种要求,依然尽量予以满足,在大政方针的分歧上也保持着难得的克制。
  进入十一月,段祺瑞再次致电萧益民,告知徐树铮欲在明年春季撤离库伦,南下移防平津,并要求南京行营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尽快将俄国驻南京领事馆进行必要的修缮和恢复,移交给即将赴宁展开工作的俄国外交官员。
  萧益民和他的智囊们经过反复分析,终于透过重重表象,看到了隐藏在段祺瑞系列决定背后的日本人的影子。
  尽管萧益民对段祺瑞的民族立场和风骨颇为放心,但杨度以及诸位将领毫不信任段祺瑞集团众多的亲日派将领和官员,一致认为哪怕付出更大的代价,也不能放弃好不容易平定下来的蒙古大片土地,否则不但前功尽弃,还会助涨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进而肢解中国的野心。
  从善如流的萧益民根据重新调整的整体行动方案,电令成都总部司令包季卿立即行动起来,以驻扎成都地区的工程兵第一兵团和总部军需后勤运输部队为主力,全力以赴向榆林军事基地和陕北各兵站运送武器弹药等军用物资,确保榆林集团军两个步兵师、两个骑兵旅顺利完成明年二月北上接防库伦地区的重任。
  同时,萧益民以总司令的名义,电令榆林集团军司令邓锡侯等将领:第一、立即发动麾下五万将士和新招募的甘陕新兵师,克服严寒,不畏困难,大力展开冬季训练;第二、榆林集团军司令部应尽可能多地收集战马,组建两个骑兵旅并展开训练;第三、建议榆林集团军军需后勤部队,留下所有从四川、汉中运送补给物资前往榆林基地各兵站的胶轮载重马车,组建两个直属集团军司令部的辎重营;第四、命令榆林军事基地和各兵站,尽快将数月来用食盐、茶叶、日用工业品和换装淘汰武器从蒙古各部落换来的八千匹驮马、一万五千头耕牛,交由军需后勤运输部队带回四川大后方。
  命令下达,一切都在悄然无声地进行,萧益民这才不慌不忙地给段祺瑞复电,表示经过南京行营军事委员会的反复讨论,决定于明年四月之前,派遣邓锡侯集团军驻扎九原地区的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团,北上库伦接过徐树铮部的防务。
  段祺瑞接到萧益民的回电终于松了口气,尽管萧益民绵里藏针的回应,对直系控制察哈尔和热河地区是个潜在的威胁,但绝对是保住好不容易收复的蒙古地区大片国土的唯一有效途径。
  因此,不管麾下文武如何指责萧益民集团的狼子野心,反复提醒段祺瑞不要被萧益民的所谓“大义”所蒙蔽,几个亲日派智囊甚至喊出宁愿放弃库伦、也不能放任萧益民集团坐大的激烈言论。
  对此段祺瑞还是采用耐心说服的办法,并向大家转达徐树铮和北上两万将士决不能放弃一寸国土的三份来电,表示值此内忧外患之际决不能再树强敌,应放开胸怀,努力维持与南京方面的良好关系,然后详细解释说,既然萧益民愿意接防库伦,那就等于主动承担日俄两国因蒙古利益而不断向中央政府施加的压力,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巨大麻烦,以中央政府和本部目前的财力人力,实在鞭长莫及,该忍痛放弃的就得放弃。
  段祺瑞明确立场反复解释之后,终于艰难顶住了来自内外的所有压力,随后将库伦问题搁置一旁,全副精力转到了华北和中原地区。
  直皖与奉系之间的军事对峙仍在继续,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争吵不断,没能参与其中的萧益民对此格外重视,秘密动用能调动的一切手段,拿出大批资金对直奉两派各级人物进行贿赂和拉拢分化,通过军情局北京站秘密发回的诸多情报,严密关注沈阳、锦州等地奉军的调动、补给、民夫征发和内部动员,最后终于得出重要结论:
  获得日本军队撑腰的张作霖,绝不会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收兵回营,从目前沈阳、旅顺、锦州等地源源不断调往山海关一线的军用物资补充数量分析,一场大战难以避免,很可能在春节前后突然爆发。
  可笑的是,段祺瑞等人仍然认为张作霖是在虚张声势,以陈兵十万相威胁,通过胡搅蛮缠的谈判换取其政治利益,但是在日本人和国联调查小组的强力斡旋下,山海关一线的十万奉军迟早得撤回关外。
  所以,段祺瑞在与曹锟等将领商讨过后,把大部分精力转向正在北京进行的中日谈判,转向他志在必得的中原战略要地河南。
  面对不断变化的北方局势,面对段祺瑞集团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巨大决策失误,萧益民敏锐地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果断决定加速行动。
  十一月上旬,萧益民一改之前隐忍低调的作风,频频与欧美各国驻华使节、金融财团和英美法意四国跨国贸易集团举行会晤,并于十一月十日至十二日,分别于国联调查小组成员和英美法意四国银行团全权代表举行长时间的会谈。
  十一月十三日,南京行营外交委员会主任、新晋中央军政部南京行营军事委员会副主任王正廷,率领三十余人的访问团自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进行参观访问,随行的还有二十余名欧美各国驻华官员。
  十一月十五日,中国民主党年度会议在南京隆重召开,南京行营的军政扩大会议同时低调举行,全国各省政治精英、南方各省督军、省长、警备司令尽数汇集南京。
  十一月十八日,民主党全国会议顺利闭幕,萧益民提出的三个重要的经济发展提案,均获得党内全体代表的一致通过。
  南京行营军政扩大会议也随之结束,各省督军和省长在反复权衡利弊、估算自身得失之后,先后与萧益民达成系列秘密协定。
  十一月下旬,从美国进口的八组大马力火车头运至浦口机车厂,津浦铁路的运力骤然提高两倍。
  南京行营立即通过津浦铁路,向山东济南、兖州、泰安、德州等地驻军展开大规模物资运输,二十天内,多达三百余门120MM重炮、六百门营连级75MM轻型步兵炮、两千门各口径迫击炮、上亿发各型子弹和二十万发炮弹、两千余挺新型轻重机枪、十万吨粮食、十五万套被服通过津浦线,送到吴佩孚和曾超然所部将士手中。
  南京行营此举令日本政府和段祺瑞集团惊恐不已,日本人立刻终止中日谈判,严厉质询南京方面大规模补充武器弹药的目的;段祺瑞和陆军总部再三致电萧益民和南京行营,先是询问具体情况,接着严令萧益民停止一切可能挑起争端和战火的行动。
  萧益民对此毫不在意,先是通过南京行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此举纯属正常的军需物资供给,是对灾区民众进行必要的援助,以帮助百万灾民渡过寒冷的冬季,并为春耕生产做好一切力所能及的准备,没有任何的军事针对性。
  紧接着,民主党旗下的所有报刊杂志、南京行营控制的所有舆论媒体,开始掀起声势浩大的舆论战,纷纷对中日谈判的详细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报道,直指段祺瑞集团控制的中央政府在山东问题、华北问题、直奉纷争等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性错误,有理有据地展开全国性的大讨论,并鼓励所有爱国民众参政议政。
  一时间,中国南北呼声阵阵,沸沸扬扬,对段祺瑞政府的职责和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南京行营大规模军事准备引发的热议反而被绝大多数国民遗忘。
  十二月二十八日,纷飞的大雪笼罩山东全境,华北地区更是积雪盈尺,寒风呼啸,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一九一九年终于能够平安度过之际,早已完成军事准备的张作霖十万奉军终于发起全面进攻。
  军心散乱毫无准备的直皖十二万军队一触即溃,长达一百七十公里的两道防线,在一天之内尽数被攻破。
  元月一日,一口气打到唐山的奉军左翼部队马不停蹄,逼向天津以北的宁河,张作霖亲自指挥的中路大军右翼部队完全占领了玉田县城,开始重新集结,威逼京城,只有杨宇霆指挥的右翼部队在遵化一线遇到北洋军第五师、第十四师的顽强阻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3/1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