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气凛然(精校)第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185

  杨庶堪再次沉默,萧益民拉着杨庶堪的手臂走下城墙,包季卿和刘秉先几个知道萧益民两人有话要说,都知趣地保持距离,远远跟在两人身后。
  过了军营与北校场大营之间的铁桥,两辆敞篷的四轮马车停在前面,萧益民将疑惑地杨庶堪拉上车,包季卿几个登上另一辆跟在后面,两架马车穿过军营驶出大门,调转方向朝西郊驶去。
  马车顺着新修的宽阔公路使出五六公里,仍没有停下的意思,杨庶堪四处看看,再望望开始变暗的天色,忍不住大声问道:“你这是带我去哪儿?”
  萧益民直至前方坐落在金色稻穗中的两排房子:“就到了,我们一起到前面村子去坐坐,喝杯茶吧。”
  杨庶堪皱起了眉头:“你搞什么名堂?”
  萧益民指着路边一片片泛出金色的稻穗的田野:“这片地方叫上清弯,原有住民十二户,田地两百五十多亩,其余全是乱石滩和长满荆棘的山包,几乎每年涨水都被淹,我们工兵营去年冬天修公路经过这里,看到周边几个村日子过得都不错,唯有这个占地最大、田地却最少的村子过得最苦,于是报上司令部政治处,把这个村子当成我们边防陆军的‘军民共建试点区’,仅用十五天时间,工兵营和司令部两千余边军弟兄带着数千俘虏,开出了七百八十亩田地、修好四个十亩左右的鱼塘,搭建了三排简易住房,并经过十二户人家的一致同意,安置三十户共一百零六个无家可归的川北灾民。我已经三个月没来了,借此机会请苍白兄一起来看看。”
  杨庶堪不屑地笑道:“向我宣扬你的功绩和理想社会?”
  “不好吗?苍白兄,你还记得一年中每个季节地里该种什么吗?还记得稻谷、玉米、黄豆、红薯的亩产量吗?知道早稻和晚稻的区别吗?如果你都不记得,恐怕其他那些国民党员们更不记得了……不能总想着怎么向人民伸手要钱吧?”
  萧益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问。
  看到杨庶堪尴尬的样子,萧益民吩咐马车停下,拉上杨庶堪跳下车走到大路旁,跨过路沟踏上田坎才停下。
  萧益民随手扯出一根稻穗递给杨庶堪:“苍白兄,你看看,和你巴县老家的稻子有何区别?”
  杨庶堪接过看了好一会儿:“这稻穗好像挺长的,茎干似乎粗壮好多,是不是从南洋引进的优良品种?”
  萧益民向闻声跑出家门的一群农民招手:“老贵叔,来来!我给你介绍个大能人!”
  身体黑瘦的老贵叔大声应了一句,满脸惶恐的跑过来作揖:
  “萧司令来了,哎呀、哎呀……先进家坐会儿,怎么也得先喝口水啊!”
  “不忙,老贵叔,我们这位杨秘书长老家在巴县,也是贫苦人家出身,只是从小一心读书,很多年没回家了,不知道这稻子和他老家巴县的有什么不同,你给说说吧,我也不是很清楚。”萧益民和蔼地说道。
  一群男女老少似乎都不怕衣着随意的萧司令,很快围过来询问萧益民和包季卿等人吃饭没有?埋怨说干嘛不说一声就来?老人低声吩咐儿孙快点去泡茶端来。
  随后,老贵叔客气几句,颇为自豪地扯起一根稻穗:“多亏萧司令托人从广东带回好稻种,别的村子不敢种,我们这村子五百多亩生熟水田全都种上了,山包上还全都烧荒种上了蜜桃,军校的官兵们每个月都为我们运来几百车的农家肥,这才有了这个丰产的好兆头。”
  “周围十几个村子看到我们的稻子,再看看他们种了几十年的稻子,一个个后悔死了,各村都求我们留点儿稻种给他们,他们说宁愿拿五倍的白米来换,哈哈……还有,萧司令说了,等明年大邑县的化工厂把杀虫药和化肥生产出来,我们每亩田的产量还能提高两三成啊!”
  杨庶堪吓了一大跳,他非常清楚其中的意义,当即和颜悦色地问道:
  “老贵叔,你估算一下,今年每亩水田的收成能有多少?算谷子算打出来的白米都行。”
  老贵叔频频点头:
  “就算谷子吧,我们几十家男人都估算过,看着长势和稻穗的结实,每亩至少能打五百五十斤干谷子,比周围村子高出一两百斤绝不成问题,收完谷子接着种晚稻,种子还是萧司令帮弄回来的广东晚稻良种,听说广东那边也是经过五六年试种,才选出两种最好的稻种来,哈哈……按眼下这几百面早稻估算,只要不遭灾就能打下五六百斤干谷子,一亩地一年两季稻子种下来,至少能顶的上寻常一亩半地啊!”
  杨庶堪心里非常震撼,四处遥望一圈,再次转向老贵叔:
  “老叔,刚才萧司令已经和我说过村子的情况,我想问问,这半年都没有收成,你们吃什么?”
  “打鱼啊!”
  老贵叔急忙转一圈,指指房子廊檐下摊开的渔网,又指向西面的清水河:
  “边上就是清水河,绕着村子有四道湾,鱼特别多,军校的一帮长官送给我们每家两张渔网,还有上千只鸡鸭鹅苗,我们每天打到的鱼和甲鱼都卖给军校和骑兵团去,价钱和城里一个样,换来的钱足够每一家买柴米油盐了。”
  “还有啊,几千官兵帮我们挖好了几十亩鱼塘,我们每家都养鱼、养鸭子和灰鹅,富裕点儿的十几家已经买来猪仔了,全按照萧司令送来那本农书做,叫什么……”
  “爹,叫立体种养!”人群中八岁的小女孩大声提醒。
  “对对……就是养猪、养鸭和养鱼在一起,养鸡和种果树什么的在一起,用鸡鸭鹅粪和猪粪种菜养鱼,几个月下来,不但卖了两轮青菜,鱼塘里的鱼也长疯了,乡亲们都说萧司令的办法好,以前半辈子都白活了,想想以前的浪费,就心疼啊!”
  老贵叔望向萧益民,眼里满是感激,到现在他和乡亲们都想不通,一直在城里长大的萧司令,怎么会懂得这么多农事。
  杨庶堪不相信地望向萧益民:“你也懂农事?”
  萧益民嘿嘿一笑:“不但懂,而且懂得比很多人都多,小弟还参考欧美各国发表的农业书刊,写了一份七万字的农业发展报告,对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先进国家的农业技术进行概述和对比分析,结合本省实际提出一系列建议,省议会组织农业专家小组经过半年评估,已经采纳了其中大部分,而且做出了五年农业发展纲要,争取在五年之内,将科学种养推广到全省每一个村镇,明年元旦合并的四川大学也要增设农学系,哈哈!”
  杨庶堪捏着手里的稻穗沉思起来,萧益民看到天色就要全黑,连忙与热情的老贵叔和乡亲们告别,承诺秋收的时候一定来喝杯酒,这才在上百热情朴实的乡亲目送中离去。
  回去的一路上,大家都望着两旁的景色没说话,即将到达军校大门的时候,沉默了一路的杨庶堪才开口问道:
  “一鸣,不得不说你的政治教育卓有成效,也非常独到,你的边防军确实像你所要求的那样,没忘记自己来自于人民,这种军民共建方式是我闻所未闻的有效手段,非常值得革命军队借鉴,只是我还不知道,像刚才那样的军民共建村子,你们边防军提供帮助的有多少个?你们是否会一直做下去?”
  萧益民回道:“大约七十个左右,我提出的‘军民共建’是个不容更改、必须坚决执行的政治命令,只要我在位一天,我领导的军队就必须做下去,而且要创造性地去做,当然了,遇到战争除外。”
  “你对麾下各部有何具体要求吗?”杨庶堪像是很感兴趣。
  萧益民点点头:“不但有原则有目标,而且非常细致。基本要求是,驻扎各地的每个团,必须建立三个以上的军民共建村,根据司令部政治处的最新统计,绝大部分共建的村子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康定地区也一样……”
  “我们派出的工作队为当地的医疗卫生、畜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成都和周边二十几个县的三分之一牛羊交易,来自我们工作队负责的川西各地,大量布匹、煤油、农具、药品、书籍甚至武器弹药,通过我们派出的十个工作队进入西川各少数民族地区,川西各族部落对我们边军从最初的害怕和仇恨,到如今的信任、欢迎和支持,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所以我很自豪!”
  “下一步,我们民主党也会介入这一行动计划,向党内富绅和慈善人士募捐,用以修建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和公路,大力促进商品流通,发展地方经济,承担起带领各民族走向文明、走向富裕的重任,争取五年之内,在川西地区每个县都设立民主党分部,让川西地区成为我们的根据地。”
  杨庶堪长叹一声,颇为灰心地问道:“你当真决定不与我们国民党合作了?”
  萧益民有些奇怪地反问:“怎么会呢?合作还是需要的,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今天之所以走这么一趟,是想借苍白兄之口,把四川边防陆军和四川民主党的所作、所为、所想带回去,也好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我们四川民主党不但要捍卫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捍卫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我们力求在全体党员中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真正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某个人某个集团的利益凌驾在国家民族之上,这样才能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杨庶堪苦笑着点头:“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明白就好,回去继续喝,咱们边喝边谈,谈点儿具体的合作意向与合作方式,怎么样?”萧益民建议道。
  杨庶堪想了想:“好吧,我带来的任务一个都没完成,再不借此机会说出来,恐怕今后就没机会说了……”
第136章
山雨欲来(上)
  萧益民与杨庶堪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夜谈之后,便把杨庶堪交给刚从北京返回的民主党主席张澜。
  张澜与杨庶堪本来就是老朋友,两人之间无论谈什么,都不存在吵翻脸的问题,何况如今的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实力大损,再怎么谈也只能围绕党务合作进行,要想在其他方面展开合作,也要看是否拿得出本钱。
  几年来屡屡吃亏的、逐渐回归现实的四川本土势力,再也不是几句激动人心的口号、几张不值钱的委任状所能够打动的了,所以在一周之后,杨庶堪只能依依不舍地抱憾离去。
  进入六月,借到四国巨款的袁世凯开始进行一系列复辟的准备工作,导致全国各地起义不断,在华利益受到损害的欧洲列强驻华使节抓紧机会,加紧对袁世凯政府施加压力,都想为本国挣得更多的特权和利益。
  公使团主席、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公开宣布:
  如果北京政府不签署“中英藏西莫拉合约”,彻底解决西藏问题,英国将不再给予北京政府在信贷、贸易和其他合作领域的优惠待遇。
  袁世凯政府对此无比头疼。
  “中英藏西莫拉合约”是谁也不敢签字的卖国协议,满清都没有放弃西藏主权,要是在袁世凯手上丢失西藏,恐怕他立即会遭来全国各界铺天盖地的反对,刚刚稳定下来的全国局势必将再度混乱。
  何况英国人还强烈要求取消四川边防陆军,尽数撤走驻扎康藏地区的中国军队,真要同意英国人的要求,不知道四川那位外表随和、内心强硬的边军总司令,会干出什么无法收拾的事情来。
  接下来,多笔贷款业务谈判被欧洲列强单方面停止,袁世凯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国银行”在全国近半省份遭到抵制,其原因很简单:
  大家都怀疑穷兵黩武的袁世凯掌管下的“中国银行”是否具有信用度?所发行的纸钞是否拥有足够的金银储备?何况中国银行已经接下袁世凯政府的两千五百万元公债的发行任务,正在全国各地拼命推销,可这个时候,谁敢买毫无信用保证的政府债券?
  在所有的抵制呼声中,以四川的声音最为高亢。
  已经自组政党、并获得中外普遍重视的四川本土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们控制下的银行业工会和工商百业工会在这个问题上空前团结,不但联合抵制“中国银行”在成都、重庆开办分行,而且自行成立了遍布四川各县的“四川百业银行”,大力开展存储和信贷业务的同时,正在与美国人合作成立电报电话公司,连盛宣怀家族旗下历史悠久的“中国通商银行”四川分行,也遭到四川本土势力在方方面面的无情排挤。
  令袁世凯政府无法容忍的是,四川各界在本土政治势力的蛊惑挑唆下,拒绝使用“中国银行”发行的所有纸钞,除允许流通今年发行的成色十足的“袁大头”银元和铜银辅币之外,整个四川的流通市场只使用四川省政府铜元局制造的银币和铜币;其次,“四川百业银行”已经和英国、德国、美国的三大著名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大力发展彼此之间的结算业务,并向进出口业务方面逐步渗透,恐怕下一步他们就要发行自己的纸钞了。
  一旦四川本土势力完成自己的金融体系建设,袁世凯政府将会彻底失去对四川的金融控制和税赋征稽,不但无法获得每年数千万的丰厚税赋,还会让四川本土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彻底掌控四川各级政府的职位,建立起强大的、装备精良的军队,形成事实上的国中之国,进而影响到西部各省,甚至影响到全国各地。
  六月下旬,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照会外交部,声明“内藏境界须距拉萨三百英里,如中国再不正式签字于条约,英国即与西藏单独缔约,并援助西藏以抗中国之侵伐”!
  英国政府的这个严厉警告,促使袁世凯和他的幕僚们迅速拿出系列计划,袁世凯在秘密会见英国大使朱尔典,并取得有限度的谅解之后,开始对四川军政两界动手了。
  六月三十日,北京中央政府通令全国,正式裁撤各省都督,于北京建将军府,并设将军诸名号,分驻各省,督理军务。
  四川都督胡景伊变成了四川督军,被袁世凯封为成武将军,加上将衔,全权负责督理四川军务。
  数日后,袁世凯的一系列电令再次下达成都。
  胡景伊立即召见川军第一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周俊、第二师师长彭光烈、第三师师长孙兆鸾、第四师师长王键、第五师师长王陵基,代为宣读袁世凯的嘉奖令和晋衔命令,川军五位师长同时晋升陆军中将,待遇和权责均与边军总司令萧益民平级;任命川军第一师中将师长周俊为重庆镇守使,并责令其部立即撤离宜昌,返回重庆驻防。
  边军总司令萧益民似乎被袁世凯有意地遗忘了,在连续下达的系列电令中,没有一次被提起,川军将领似乎意识到什么,在询问督军胡景伊没获得任何答复之后,都不约而同保持沉默。
  紧接着,北京中央政府参议院通过决议,将康定、盐井、泸定等西川地区划为“川边特别区”,再次任命早已跑回北京享福的张毅为“川边巡按使”,接管川边各地驻军,并全权裁决民事和边事。
  此决议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军政两界特别是欧美各国驻华机构的高度重视,不少目光敏锐的军政要员立刻意识到:
  川边特别区很可能自此独立于四川之外,而四川边防陆军总司令萧益民将军,恐怕要被北京政府架空,再结合袁世凯对四川军队将领的一系列嘉奖分析,萧益民将军逐渐丧失了对四川军队的控制权。
  令所有人疑惑不解的是,萧益民这次竟然没有任何反应,对于袁世凯政府的一系列决议和命令,萧益民令人惊讶地选择了沉默,似乎这一切和他毫无关系,反而热衷于在英国、德国、美国和四川的主要报纸上连续发表时政评论。
第137章
山雨欲来(下)
  七月七日,英国《泰晤士报》、美国《时代》杂志、德国《伏斯日报》和《柏林邮报》、四川《华西时报》等六家中外著名报刊,同时发表萧益民撰写的题为《世界战争展望》的特别评论,并用黑体字印刷萧益民文章中的两段大胆预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1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