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10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6/1395

  一直以来,安毅始终认为,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能少流血就尽量少流,从七七事变到现在,许多名闻中外的大屠杀,都因为安毅及他领导的安家军的存在,而得以避免,尤其是在日军占领的华北和山东地区,大量人口都流入了南华,基本上日本的入侵并未对中华民族构成太大的危害。
  原来的历史上,八年抗战下来,中华民族损失的人口大约为一亿五千万,这主要包括战场战死、日军屠杀、饥饿、自然灾害、疫病、人为破坏(比如黄泛区)以及频繁的战乱、动乱等等,但是,现在由于南华的异军突起,这些人口几乎都保存了下来,而且由于中原大战以后,江南集团及后来的川南集团不断吸纳受灾人口,极大地避免了人员的无谓损耗,现在的人口数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历史。
  安毅对此自然是满心欢喜。
  现在,这些保存下来的人口,不断地充实南华、暹罗、蒙古、中亚地区的土地,悄然无声地改变着各个新占领地区的人口比例。安毅非常有信心,待二战结束,在所有占领区,华人的人口比例都占上风,这样不管后世如何变化,华人在安控区的主导地位都不会发生太大改变。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因为苏联的领导人不会掺沙子,不知道民族融化政策,他们把各个民族人为地孤立起来,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优势的民族存在,这就导致占人口上风的俄罗斯族,只能在俄罗斯占据主导地位,像乌克兰、白俄罗斯、高加索、波罗的海、中亚五国等加盟共和国,始终都存在文化和种族差异,最后被人挑唆,从外面轻轻一推就倒掉了。
  ……
  马达加斯加,图阿马西纳军港。
  法国海军印度洋舰队司令让德·拉博德上将在军港的海军基地大楼指挥部里,面对大幅印度洋海图,脸上的神色一片严肃。
  舰队参谋长亚弗隆·莱博艾勒少将神色间有些惊慌:“根据我们布置在索科特拉岛上的观察站侦查,日本海军南下的舰队实力非常雄厚,包括五艘航空母舰、两艘高速战列舰、六艘重巡洋舰、四艘轻巡洋舰、十六艘驱逐舰、四十余艘补给及维修舰只,浩浩荡荡南下,绵延二十多海里,预计最多一周时间,就会抵达塞舌尔群岛,届时免不了一场激战!”
  让德·拉博德上将怫然不悦地说:
  “何必涨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我们的实力,并不逊色于对手,若是应对得宜,甚至可以把日本海军全部消灭在东非海域,大大宣扬我法兰西海军的威风!自开战以来,我们海军曾取得辉煌战果,不过随着陆军的溃败,政府的投降,导致海军也黯淡无光,现在正是证明我们的时候!”
  亚弗隆·莱博艾勒少将苦笑道:
  “若仅仅只对付日本海军,我们自然不惧,但是,现在英国皇家海军大西洋主力舰队已经抵达开普敦港。这支海军包括两艘航空母舰,三艘战列舰,十八艘重巡洋舰,二十四艘驱逐舰,若我们先行迎击日本海军,则后方空虚,随时都有可能被英国海军断绝后路。但若是先攻击英国海军,又与贝当总理的意愿相违背,就我们本心而言,也不愿意与曾经的盟友开战,这就造成两难的选择!”
  舰队作战参谋梅勒·桑来科准将道:
  “未来一周至半月内,我们必须选择在一方面展开作战,但舰队上下均对此抱消极态度。各分舰队司令及舰长表示,我们现在不知道为谁而战!为同盟国吗?前几天英国海军刚刚袭击了我们的地中海、北非及驻英国的舰队,昨天英国和美国海军又联合封锁了我们位于美洲的殖民地,幸亏美洲舰队撤离及时,不然这会儿已经被缴械了!几乎所有有良知的法国人均对此表示强烈抗议,认为英国人与德国人是一丘之貉,不值得为其卖命。”
  “为轴心国吗?可是我们与德国是宿仇,如今德国占领了我们法国的北部和中部地区,我国实际上已无异于德国的殖民地,南希政府虽美其名曰独立的政府,但处处受制于纳粹。况且,英国的背后站着美国,若是将来英国获得最终的胜利,我们海军将因为助纣为虐而背上永远的骂名。”
  “现在的情况,我们海军是进也忧,退也忧。另外,舰队驻扎在马达加斯加,我们所有人都已经有三个月没有领到军饷了,从军官到士兵都怨声载道,这些都是必须切实考虑的问题。”
  让德·拉博德上将皱了皱眉头:
  “那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办?就算与美洲舰队汇合,我们依然不可能同时与日本及英国海军作战,到最后免不了败亡的结局。如今马达加斯加孤悬海外,由于英国舰队的封锁,基本上与本土断绝了联系……”
  梅勒·桑来科犹豫一下,道:“司令,现在世界上还有一支海军,保留了法兰西海军的传统,其建军思想,基本上来自法兰西,他们的中高层军官中,也有我们的许多同学和袍泽。我认为现在既然夹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难受,还不如……”
  “你是说南华海军吧?”
  让德·拉博德不动声色:“说说你的想法,我听听是否可行。”
  迎着让德·拉博德咄咄逼人的目光,梅勒·桑来科把心一横:“阁下,想必您也知道,目前海军官兵的家属,在本土沦陷前后,基本上被‘海军联合会’、‘海员福利会’、‘战时移民会’、‘法华友谊协会’、‘法国海外侨民联谊会’等公益组织转移到了物产丰饶的南华,许多离开妻子儿女很久的将士,迫切地知道他们的家人过得怎么样,需要与亲人团聚,借以消除长期海上航行带来的疲劳。”
  “不怕司令官笑话,我的父母弟妹和妻子儿女,是在巴黎沦陷前,由南华方面组织撤离到南特,再乘坐美国的客轮抵达的南华。到了新京后,他们受到了很好的接待,不仅分到了一套包含一个小花园的二层小别墅,而且还分别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其中我的妻子担任了南华大学外语系法语讲师,我的妹妹成为了报社记者,弟弟则受聘于一家外贸公司,三个儿女都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
  “法兰西沦陷前后,大约有一百多万法国公民逃到了中国,他们开办了许多商贸公司,还有大量的工厂企业,为法裔移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目前,南华的法裔人口已经达到两百万人,根据南华方面的法律,南华的官方语言是国语,作为必选课的法、英、俄三门外语中,法语排在首位,这充分证明,南华方面对我们的重视。为了避免舰队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我觉得投靠南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桑来科先生,你不要忘记,这支庞大的舰队,是法兰西共和国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它代表了法兰西海军的光荣传统!”
  让德·拉博德有些激动地说:“我知道,这段时间,南华派出了大量外交人员到马达加斯加,许以种种承诺,希望我们能投靠南华!就在昨天,有人找到我,开出了一百万英镑的瑞士银行支票,只要我把舰队保存下来带到北面,还将获得一百万英镑的酬劳。可是,我毫不犹豫拒绝了他,我认为这种行为是对我们法兰西海军的侮辱!”
  “南华是什么?那是一个毫无海军传统的国家!完全靠卑鄙的手段,从我们手里夺得了几支舰队,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在我看来,那根本不能代表法兰西海军的延续,只能是耻辱!意味着背叛和欺骗!因此,我把那位曾经是我在布雷斯特海军学院的校友赶了出去,告诉他,我永远也不想再见到他!”
  指挥部一片沉默,海军副司令普罗旺·格里里奥中将谨慎地问道:“司令官的意思是?”
  让德·拉博德斩钉截铁地说:“在日本海军、英国海军和南华海军之间选择,我宁肯投入英国海军的怀抱!那至少是几百年海军的积累!我们法兰西和英吉利一样,拥有庞大的殖民地,在普世价值上拥有一致性!我始终坚信,战争的最终胜利属于英国及美国!达尔朗看不清楚形势,不代表我拉博德看不清楚!既然戴高乐可以以一个少将的身份领导自由法国,那我岂不是可以拥有更大的成就?”
  指挥部里传来一片倒吸气的声音。
  “司令官,千万不可!”
  舰队参谋长亚弗隆·莱博艾勒少将忙不迭劝阻道:“现在英伦三岛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德国空军连续的轰炸下,英国基本上丧失了制造舰船和枪炮的能力,一切全靠外购支撑……据悉仅仅上个月,英国就从南华购入价值上亿英镑的东西,由美国及西、荷、瑞、葡等中立国的舰船运载到英伦三岛。”
  “从本土传来的消息,德国方面已经制定出登陆英伦三岛的行动计划,舰船正在集结,随时都有可能登陆作战。德军登陆的后果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我们现在投靠英国人,不是给他们陪葬吗?万万不可!”
  让德·拉博德看到指挥部里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决定乾纲独断:“就算英伦三岛失陷,英国也可以撤退到加拿大,继续抵抗!美国的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只要美国坚定地站在英国一边,最后的胜利一定会是美国,对此我深信不疑!好了,这件事就这样决定了,我决定派出代表,前往开普敦,与英国人展开谈判,请大家支持我的决定,谁若反对,一律逮捕关押!”
  说完,让德·拉博德拂袖而去。
第1744章
不是坏事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安毅与来自苏俄的客人,行走在南华第一寄宿校舍的走廊上,突然一阵朗诵声引起了他的注意,驻足听完孩子们齐声朗读的高尔基的《海燕》,看到外交部的俄语翻译正在对客人讲解课文,苏俄的代表露出骄傲的神色,安毅对客人说:“这是我们寄宿小学四年级的第二篇课文。我们的寄宿小学,主要针对国内前来南华读书的孩子,他们一年级学习拼音字母,理解起码的礼仪和必须遵守的规则,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生活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求在一年级结束时,掌握两百个左右的生字。从二年级开始,就涉及一些寓言、童话、歌谣、历史故事、古今诗词、中外名篇名著的教学,到四年级毕业时,需要熟练掌握一千五百个生字词,能够基本通畅地阅读和书写文字。”
  “在小学阶段,我们对数学教育要求不高,只需要掌握简单的数学概念、数字运算和简单的几何初步知识即可。剩下的时间,一般会进行树立人格及强身健体的军国民教育,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定期组织瞻仰烈士陵园,慰问军烈属,帮助孤寡老人和军烈属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农村农忙的时候,学校还会组织下乡拾取稻穗、颗粒,使颗粒归仓,小学四年级还将组织远足,参观矿山、工厂,培养学生独立自强的品格和精神。”
  “简而言之,我们的小学教育注重养成个人品德,不管他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一个良好的品德,比什么都更重要。到了中学后,依然将先期进行一个月的军训,然后才开始进行系统的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教育,在学习中,也不时会抽出时间来,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初中两年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将进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学习,少部分则进入高级中学,继续巩固和加强初中学到的东西,高考将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考试,合格后进入大学深造!”
  安毅的讲解很笼统,却让苏俄访客满怀惊讶。
  可能许多读者对南华采用八年基础教育感到不解,认为时间太短。实际上,受疾病、灾荒和战乱影响,民国时期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仅为三十五周岁,如果像后世一样,也需要花费十二年进行基础教育,然后又是四年的大学教育,那么人生已经蹉跎一半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人普遍早熟的原因,正因为生命是如此短暂,十四五岁带着娃娃的姑娘家不知有多少。
  当然,随着安毅集团的强势崛起,磺胺和抗生素药品的出现,许多常见的夺人性命的疾病已经可以治愈,再加上灾荒年总是有江南集团及川南集团出来引导灾民到西南地区工作,到后来干脆安排到南华、蒙古、中亚、西伯利亚和现在的阿富汗居住,活人无数,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大大增加,不过由于南华现在还不断吸纳人员进入,新的平均寿命的统计数字还未得出,因此南华依然采取了小学四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大学三年的教育制度。
  根据南华新颁布的《婚姻法》,男子十六岁、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婚,同时《教育法》另有规定,南华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若学生愿意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家长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拦,考入大学的女学生的法定结婚年龄可推迟至二十周岁。
  按照男子十六岁、女子十五岁成婚的规定,一般女孩子七岁读书,十五岁高中毕业,正好处于人生最为关键的分岔路上,她们必须得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决定。《婚姻法》还规定,南华尊重个人恋爱和婚姻自由,任何人皆不能强迫适龄青年婚嫁,但允许家长、同事或者亲戚朋友介绍对象促成男女婚姻,如果遭遇家族、家庭包办、强迫和交易婚姻,一旦当事人向当地政府、军管会、派出所甚至民兵组织报案,经查实后,其亲属轻则劳教拘役,重则判刑。如果以上政府和军队派出机构没有受理,导致非正常婚姻发生的,会对各单位工作人员及领导进行至少开出公职的处罚,如果因婚姻悲剧造成人员伤亡,还会追究法律责任。
  苏俄代表雅戈达看了身后一位戴着副眼镜,脑门儿微秃,唇上有着一撇大胡子的五十余岁的工作人员一眼,转过头笑着说道:“彼什科夫同志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彼什科夫同志当时在圣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于是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乌里扬诺夫同志赞扬它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象征大智大勇的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了革命风暴的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
  “伟大的斯大林同志也非常欣赏彼什科夫同志的才华,彼什科夫同志的寓所在莫斯科市腹心,离克里姆林宫很近,有警卫保护。他的别墅周围,有他喜爱的各种花卉,他吸的香烟专门从埃及定购,只要他需要阅读,任何国家的出版物都会为他弄到。彼什科夫同志还拥有一节经过专门改装的专用列车车厢,作为革命的‘海燕’和‘旗手’,他获得了几乎可以与革命导师列宁并肩的地位,无数的城市、广场、街道、工厂、公园、剧院甚至劳改集中营,都以彼什科夫同志的名字来命名。可以说,彼什科夫同志是我们苏联当之无愧的文学巨匠!”
  安毅没有接过话头,而是道:“由于处于战争期间,孩子的父母都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我们南华的各级学校包括私利贵族学校都没有放假,而寄宿学校要对孩子国内的父母负责,更不会放假了。为了解决酷暑的侵扰,我们给每间教室都安装了风扇,早中晚三次撒水降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说到这里,安毅话锋一转:
  “我们的孩子在这里饥渴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有的国家和民族,却在拼命摧残和阉割科学文化……据我所知,当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后,渴望革命风暴的高尔基,也就是你们所说的彼什科夫同志,却突然转变了态度,因为那个时候的俄罗斯,充斥着以暴易暴的肉体报复,人们可以未经审判而随意处死和枪杀无辜者,贵党的《真理报》公开声称,‘我们的一颗人头,要用你们的一百颗人头来换’,作为人道主义者的高尔基先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忧虑,在报纸上发表署名文章,认为革命绝不能变成单纯的屠杀和劫掠。”
  “可是,一切都是徒劳的,那个时代的革命暴力,摧毁了贵国的传统文化,十月革命后的次年,珍贵的图书馆一个接一个毁坏,藏书被烧毁,钢琴被斧头劈掉,藏画被撕碎,科学仪器、艺术品、文化用品在人们眼里变得一钱不值,其中甚至包括沙俄从中国捋掠去的许多珍贵文物。高尔基先生为此感到痛心与震惊,他愤怒地呼喊‘我们正在做的比我们摧毁的还要污浊’。”
  “可惜,这声音与当时革命潮流格格不入,就像是‘乌鸦的聒噪’,因此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判。《真理报》发表匿名文章,指责高尔基的观点是‘呻吟的庸人’、‘酸腐的抱怨’,还不无讽刺地说‘本该教育人民的高尔基应当去接受人民的教育’,指责高尔基‘不再是革命的海燕,而是革命的直接叛徒了’。高尔基与乌里扬诺夫之间的分歧非常大,以至于乌里扬诺夫一再要高尔基去外国疗养,并且告诉他,‘如果你不走,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送你走了’,这其实是对持不同观点者的一种驱逐。”
  “于是,在十月革命成功三年后,高尔基不得不离开了俄罗斯,先后在德国和意大利居住,但当他得知俄国社会革命党的领袖们正在莫斯科受审,很多人被判刑时,便发表了一封致法国作家法朗士的公开信,希望在欧洲唤起公众关注此事,这封信产生了广泛影响,贵国政府非常愤怒,发表文章批评说‘身在国外的高尔基在危害我们的革命。他的危害极大……’”
  “高尔基先生于1922年出版的《论俄罗斯农民》一书,更是引来克里姆林宫更大的怒火,多家媒体联合起来,一致攻击高尔基,贵国政府甚至决定:如果他进入俄国国境,就逮捕他。当高尔基听说贵国政府要所有图书馆把《圣经》、《可兰经》、但丁和叔本华的著作下架,又愤怒地宣布要放弃他的苏联国籍,就这样,高尔基先生一步一步成为了苏维埃的敌人,新闻界对高尔基的各种报导,都在秘密警察总部被细致分析,高尔基的大量信件,都被秘密警察收集起来,他的秘密档案成为一项巨大工程,耗费大批特工的劳动……”
  安毅似笑非笑地看向雅戈达,目光从他身上掠过,停在了雅戈达身后的那名工作人员身上:“请问,这样的高尔基,是你们的同志和竭力讴歌的英雄吗?”
  雅戈达非常尴尬,半天说不出话来,那名五十岁左右的工作人员觉得安毅看向自己的眼神很是古怪,想了想道:“但后来彼什科夫同志显然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回国后写了许多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歌颂斯大林同志的文学和诗歌。人都会犯错误,关键是否能够改正错误,而显然,彼什科夫同志就是这样一个知错善改的好同志!”
  站在安毅身边的国家安全局长杜易淡淡一笑:“尊敬的莫洛托夫同志,你真的认为是这样的吗?高尔基回到苏联后,是在作品中盛赞斯大林,包括‘肃反’政策,夸耀苏联的成就,当国际人权保护联盟抗议苏联判处许多人死刑时,高尔基甚至公开声明说,被苏联政府枪决的那些人是罪有应得,这其中还包括他以前的一些朋友。他在一封信里称赞‘斯大林干得多漂亮啊’。”
  杜易不等苏联人过多思考,又接着道:“根据我们南华情报部门得到的确切消息,索洛维茨岛是贵国著名的劳改营地,在那里,犯人受到非人的虐待,冻死、炸死、烧死是常有的事。从那儿逃出来的人在国外著书揭露岛上种种劣迹。于是,贵国政府安排让在国际上拥有崇高声望的高尔基先生上岛考察,希望利用他的证词,驳斥那些攻击性言论。根据贵国政府精心安排,岛上的环境以及能看得见的设施均为之一变,衣不蔽体的犯人被用帆布遮住,远远望去就像一堆废弃的堆积物。尽管这样,高尔基先生还是看出了问题……躺在长椅上休息的犯人,手捧报纸津津有味地读着,可是报纸全是倒拿的,他们是想以此示意给‘海燕’,他所看到的全是假的。遗憾的是,高尔基只是默不作声地走到他们身边,将报纸正了过来。”
  “在儿童教养院,一个十四岁的金发小女孩从花团锦簇的迎宾队伍中走出来,用甜甜的嗓音说,‘彼什科夫同志,你看见的都是假的’,高尔基吃了一惊,叫所有的随从人员都出去,与小女孩单独谈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当他从工棚里出来时,泪流满面。等到他登船离开之后,小女孩就被枪毙了,高尔基随后发表文章,称索洛维茨岛的犯人生活得很好,改造得也很好。”
  “贵国当时还搞了一项巨大的工程,开凿沟通白海和波罗的海的白波运河,由劳改犯负责施工,在不足两年的时间内,死掉了三十多万人。在工程结束那一天,高尔基率领一百二十名作家集体游览了运河,事后赶制了一部《斯大林白波运河修建史》,以毫不含糊的口气宣称:运河施工没有死一个人!”
  “我想,这个时期的高尔基,已经不再是‘海燕’,而是一个失去了灵魂和良知,只知道保全自己个人和前途的人……”
  杜易的话,让苏俄代表团那边一片沉默。
  过了好一会儿,雅戈达才想起什么,连忙转头望向那名五十岁左右的工作人员,那人点了点头,坦率地说:“佩服,佩服,看来贵国的情报部门对我们国内的情况确实非常了解,可能关于我的相片,贵方已经是人手一份,再掩饰下去只会徒添笑柄,没错,我就是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不知道贵方是何时发现我的真实身份的?”
  “从贵方代表团从新京机场下机起,我就觉得很面熟,回去后我立即指示拿你近期的照片相印证,基本上就确定了。这两日我没有直接展开谈判,带你们参观工厂企业的时候,看到雅戈达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看你的脸色,什么都清楚了!”
  安毅笑了笑,解释道:“其实我也没想到我的国安部长会在这个时候主动拆穿您的身份,不过既然莫洛托夫先生已经自己承认了,那我们不妨开诚布公地摆开来谈一谈。我相信,经过这两天的走访,贵方对我们南华的军事及经济实力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一句话,我们南华已经完全实现了动员,庞大的工业基础,完备的军事教育,使得我们随时可以武装起上千万的军队上前线。”
  “现在的南华,控制着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三大粮仓,由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再加上杂交水稻的推广,作物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年三熟,粮食对我们来说根本不存在问题。尤其是利于大农业的机械收割机、播种机、耕地机、开沟机等投入使用后,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从这一点看,我们不怕打仗,尤其不怕打世界性的大仗。”
  莫洛托夫用复杂的目光看着安毅,过了一会儿才说:“主席先生是想以此让我们明白,你谈判的底气吗?”
  “不全是!”
  安毅摇了摇头:“我们要先确定,这个谈判会不会是贵方的缓兵之计,摸清楚贵方的底线。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自从放开无线电干扰后,贵军对命令执行得很坚决,我们的进军没有受到任何干扰。虽然我们对贵军在波斯境内的大屠杀表示震惊,但这并不会妨碍接下来我们的谈判!”
  安毅扬起手腕,看了看手表:“学生们马上就要下课了,我们还是先离开这里吧,否则被同学们堵上后,想再走就困难了。”
  莫洛托夫不解地问道:“难道你担心孩子们会对你不利吗?”
  “当然不是!”
  安毅笑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相当于我的儿女,我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我是怕出现拥挤的情况,会造成孩子们相互挤压踩踏,给他们带来伤害。”
  不过安毅这个决定还是做晚了,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纷纷走出教室,一眼就看到站在走廊上正欲离开的安毅等人。
  “啊!是安主席!”
  “快看!安毅主席来我们学校了!”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6/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