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13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3/1395

  在安家军多次战略性的决战中,通常都会在进攻开始之前,用火炮的密集轰击,以及飞机的轮番轰炸,把防御者打得措手不及,晕头转向,严重地挫伤其士气,如此这般,等到坦克和步兵发起进攻的时候,遇到的抵抗和阻力就会少许多。
  把炮兵搬上坦克底盘后,更使得炮兵具备了快速突防的能力,大量的火炮可以与坦克和装甲步兵一起运动,在前进中给进攻部队以强大的火力支援,炮兵和装甲兵一起完全可以突破敌人更坚固的防线。
  坦克、自行火炮和机械化步兵实施突破的能力,充分地保证了战争的机动性,这是安家军从多次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现在又被美军照搬过来,在历次与日军的作战中不断熟练和完善。
  正是从过往与安家军和美军的交手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日军非常重视对部队的保护,在浓雾之中实施坦克突袭,这样就可以让对方的火炮变成瞎子,不分敌我,并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中间地带,与对方的部队纠缠在一起,如此一来对方的炮火优势便无从发挥了。
  美军很快调整了布局,把一个营的M6重型坦克顶到了队列的最前方,护卫两翼和纵深的是作为绝对主力的M4坦克,105毫米M4突击炮隐藏在M5轻型坦克旁边,随时准备给予日军坦克以致命一击。
  拥有37毫米炮和12.7毫米口径机枪的M8装甲车,退到了坦克和突击炮后方,六百多辆半履带式装甲车沿着一条弧线展开,其中参杂有十多辆M8突击炮,他们将保护后方的M7自行榴弹炮的安全。
  浓浓的烟雾中,日军坦克迅速向没有阵地防护的美军冲了过来,一枚枚穿甲弹如同流星火雨一般,从浓雾里穿出,漫无目的地撞击在美军的战线上。
  随后,枪炮声逐渐变得密集,打得美军防线硝烟四起,可惜其中大多数炮弹都成为流弹,少部分命中挡在战斗队列前方的M6重型坦克的前装甲上,一枚枚炮弹被厚重的装甲硬生生挤开,火星四射。
  双方坦克距离越近,坦克炮的威力就越大,破甲效果越好。鉴于日军装甲部队数量不明,同时后方的火炮无法锁定对手,美军指挥官不得不下令倒车撤退,把日军吸引出烟雾区再发起攻击。
  宽大的烟幕地带虽然成功地保护了日军的坦克,但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其坦克炮的射击精准度,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日军坦克发射的数百枚炮弹,竟然没有摧毁一辆美军的坦克。
  美军坦克的坦克炮炮口向着浓雾中喷吐火舌,且战且退,不知不觉间已经把防线向后退了近两公里。
  大约过了一刻钟,日军的坦克终于出现在烟雾地带的边缘,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烟雾中钻出的坦克就接近百辆,足以证明此次日军反击的决心和勇气。
  美军的坦克部队没有选择停下来进行还击,为了吸引更多的日军坦克露出峥嵘,继续向后倒车,同时一门门坦克炮向日军的坦克进行猛烈射击,以阻止其快速逼近。
  日军的坦克越来越多,仅仅暴露在烟雾外面的坦克在短时间内便超过了三百辆。而坦克一旦超过一定的数量,那种视野里到处都是钢铁猛兽的感觉,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
  美军坦克在后退中不断地向日军的坦克进行炮击,日军坦克穷追不舍,战场又向南移动了近两公里,日军暴露在外的坦克数量已经超过五百辆。
  日军见美军始终不肯与自己正面碰撞,担心对方的火炮发威,情急之下,日军指挥官一面命令前方坦克加速前进,突进美军坦克队形中后与对方近距离厮杀,避免对方的炮火打击,同时还派出两支坦克部队,从左右两翼绕击美军战线后方,迂回包抄。
  美军指挥官见诱敌之计已经达到,命令全体战斗车辆放弃后退,停下来正面迎接日军坦克的攻击,早已严阵以待的五十四辆105毫米M7自行榴弹炮,开始向日军坦克队列进行密集射击,用炮火对日军的坦克进行覆盖。
  日军对于美军的反应已经有一定心理准备,坦克全体加速,迅速越过彼此间两公里左右的距离,几分钟内就与美军的坦克混在了一起,双方你来我往,打得是不亦乐乎。
  曳光弹的残影在空中飞舞,不时有坦克中弹,起火燃烧。
  顶在最前面的M6坦克,原本在枪林弹雨中巍然不动,但是,很快就乐极生悲,遭到日军中型坦克近距离围殴,接连几枚穿甲弹从几十米到几百米范围内射了过来,直接撕破M6坦克的81毫米的装甲,发生剧烈爆炸。
  M6坦克的装甲的确优于M4中型坦克,可以勉强抵挡住原版谢尔曼坦克的M3型75毫米L/40加农炮在一千米以外的打击,但是应对近身攻击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其庞大的身躯目标显著,非常容易招到攻击。
  混战中,美军的M4坦克来回穿插,不断地转动炮塔,向着日军坦克进行射击。日军同样装备的M4坦克毫不畏惧,专门咬着美军坦克的屁股打。一枚枚从炮口喷薄而出的穿甲弹,带着平直的弹道,飞向各自的目标,不断有坦克起火爆炸,到处都是燃烧的铁棺材。
  双方的坦克和装甲车,不断地从南北两个方向扑向战场,战场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卷入的坦克数量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天空中美军和日军的战机也纠缠在一起,空中黑烟一朵朵炸开,随处可见起火燃烧坠地的战机。
  这注定将是一场空前惨烈的交锋,如果日军的装甲部队能够将正面的美军装甲部队击溃,并伺机消灭美军部分主力,那么美国人对芝加哥的企图将被粉碎,同时由于此次作战失利,将导致美军出现一系列问题,北线日军非常有可能再次把战线恢复到六月底的位置。
  反之,若是让美军装甲部队歼灭日军装甲部队,与此同时后面的步兵也适时跟进的话,那么,美军将有机会在这个方向上,全线突破日军的防线,从而收复芝加哥,再把日军彻底地从五大湖地区驱逐出去。
  “轰轰……”
  “哐当……”
  在一根根颤抖的炮管鸣响中,白色的烟雾蔓延得愈发浓烈,双方的坦克一辆接着一辆被击毁。侥幸存活下来的装甲兵,从升腾着浓烟的炮塔中钻出来,依托着自己报废的战车,与对方同样逃出坦克的装甲兵进行近距离的厮杀。
  而在正面战场的两翼,双方的坦克群猛烈地撞击在了一起,战斗几乎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展开的,以至于有的坦克连开炮的机会都没有,就被迎面撞来的敌人一炮击毁,有一部分坦克,甚至直接撞在一起。
  大量从伤毁坦克中钻出来的装甲兵用手枪和冲锋枪进行射击,子弹打光后彼此间就展开面对面的肉搏,无数扭打一起的装甲兵,在坦克的废墟间翻滚搏斗,继而,被后续赶上来,或敌或我的坦克碾成一摊肉酱……
  随着参战的坦克越来越多,战场迅速被扩大到五十多平方公里的辽阔范围!
  当一辆辆钢铁铸就的坦克,在猛烈的炮火中化作一团废铁,当一个个久经训练的士兵,在那激射的弹片与坚硬的履带间化作一摊血水的时候,没有人感到恐惧,也没有人会对巨大的损失感到惋惜。
  无一例外的,包括双方的指挥官在内,他们都想要在压制住对方攻势的同时,取得战场的主动权,他们都要主导这场战斗。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场坦克大战会打的如此激烈,如此混乱,无论是美军还是日军的指挥官,在战斗打响的半小时后,便基本上失去了对整个战场的控制,只能源源不断地把手里的援兵派上去,谁也输不起这事关前途和命运的一战。
  这一场决定芝加哥会战结果的坦克战役,足足持续了三个半小时。
  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到底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上风,在经过漫长的拉锯后,首先在空中击退了日本陆军航空兵的进攻,地面上日军的坦克数量也比不上美军,在接连遭受惨重损失,有两个装甲师团甚至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日军指挥官不得不下令向后方转移。
  至战斗结束时,数以千计的坦克残骸在滚滚的浓烟中静静趴伏,无数的士兵尸体陈列在这些残骸的四周,星罗棋布。
  从空中向地下看去,场面蔚为壮观,但眼前的修罗屠场只会让人感到心悸,而不会有任何美感可言。
  这一场规模宏大的坦克大会战,美军投入坦克高达二千九百二十四辆,总计损失一千三百六十一辆,日军投入坦克一千九百三十四辆,损失九百二十三辆。如果仅仅从伤亡损失数字上看,毫无疑问,美军在这场战役中是处在了绝对的下风。
  但是,实际上通过这一场战役,美军不仅粉碎了日军在芝加哥南部地域实施反攻的打算,歼灭了该地区日军装甲部队近半的战力,同时,还趁机向该地域的日军防线发起了一系列的反突击作战,并在日军的防线内侧,构建起了颇具威胁性的突出部。
  在这场坦克战役结束后六个小时,巴顿将军便亲自赶到前线指挥,从各个方向上调过来的三十多万美军官兵,开始由这个新打开的突出部内,向疯狂反击的日军士兵进行针锋相对的战斗。
  战事从芝加哥南部慢慢向市区转移,随后芝加哥运河防线成为了日美双方争夺的焦点,为了这条河流,双方士兵进行了连续三天三夜的鏖战。
  战事最为紧张激烈的十月六日,日美双方士兵曾经连续发动四十九次冲锋与反冲锋,平均下来一小时两次还要多,双方是你攻过来我打过去,数以万计的士兵阵亡于运河两河及河面上,殷殷的鲜血将河流染成一片红色,当战斗进行到后期,双方士兵的尸体几乎把运河填平。
  至十月八日,日军阵亡二十五万人,芝加哥城已经成为埋葬日军的坟墓。
  随着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兵力陷入枯竭,山下奉文手里可打的牌已经不多,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山下奉文终于做出艰难的决定,于十月九日夜里,开始组织部队从已经成为一片残垣断壁的芝加哥撤离,向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退去。
  日军的撤离用去了一周时间,在此期间,日美双方在芝加哥城区激战不断,最后的战斗发生在芝加哥北部埃文斯顿的火车站,负责殿后的三千多名日军尽数战死,与此次战役其他三十万死去的日军士兵一起,成为了游荡在异国他乡的亡魂。
  而在密苏里州与伊利诺伊州一线,日军此前就在考特尼·霍奇斯中将统率的第一集团军的进攻下,相继丢掉了圣路易斯和堪萨斯城,当十月三日接到北线反击失利的消息后,日军便开始着手进行撤退的准备。十月九日,随着山下奉文的命令到来,这一线的日军迅速从艾奥瓦州通过铁路和公路撤往中部地区,准备利用中部落基山脉阻击美军。
  中线战场,布莱德雷中将统领第七集团军势如破竹,三个月时间里连克塔尔萨、俄克拉荷马城、劳顿等城市,从北部威胁到得克萨斯州日军的安全。
  南方战场,早在七八月的夏季攻势中,美华军已席卷路易斯安那州,将新奥尔良、门罗、什里夫波特等城市纳入了掌控,并顺利把战火推进到了得克萨斯州,与美军对峙于休斯敦至达拉斯一线。
  十月初,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集中三个集团军的兵力,一起向盘踞在得克萨斯州的日军发起进攻,其中,第七集团军从北面向南打,主攻方向为达拉斯,美华军从东向西打,以休斯敦为目标,再加上作为战略预备队的第九集团军在海军的护送下,直接在马塔戈达湾沿岸登陆,直扑美墨边境,日本艰难构筑的防线瞬间崩塌。
  截至去年十月九日,休斯敦的日军在坚守城市一个月后,不甘心地撤往圣安东尼奥,达拉斯的日军见是不可为,也撤离东部的大平原,退向西部的高原地带,准备依托复杂的地形,继续与美国人周旋。
  至此,美国战局终于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日本由盛转衰的开始。
第2181章
开罗会议
  十月中旬,北美局势发生根本性逆转,美军在各条战线均对日军发起进攻。日军虽然采取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地袭扰美军后方,并伺机歼灭美军落单的部队,以改善不利的情况,但面对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美军,种种奇思妙想的作战计划均被美国人无情粉碎。
  疲于招架的日军一边组织部队英勇抵抗,一边抓紧时间撤离工厂企业和作战物资,连一颗螺丝钉都不想给美国人留下。
  日本人的顽强给美国人制造了许多麻烦,宛若屠宰场的血腥场面随处可见。这其中,最为惨烈的要数北线战场,在持续一个多月的激战中,五大湖周边的沃基根、密尔沃基、麦迪逊、阿普尔顿、欧克莱尔、明尼阿波利斯、德卢斯等城市几乎成为一片焦土,到处都是阵亡的美军和日军士兵的尸体。
  仅仅就工农业生产而言,这些地区的重建工作起码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完成,又需要若干年才能慢慢恢复元气。
  但是,日军的疯狂丝毫不能掩饰其面对美军反扑时的无力,各条战线的日军,均在向后方撤退,其中北线日军不得不退往加拿大境内,在边境一带构筑防线。
  从战局的进展看,装备得到极大加强的美国陆军光复本土甚至北美大陆,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北非地区,随着安家军占领并巩固埃及防线,盟军终于可以抽出手来,酝酿对地中海诸岛以及利比亚的反击,并解突尼斯之围。
  苏德战场,随着夏季攻势以苏军的胜利告终,苏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顺利解放了波拉河与伏尔加河东部地区大片国土,北方更是推进到了奥涅加湖……斯维尔河……沃尔鲁夫河一线,严重威胁到德军盘踞的列宁格勒的安全。
  在斯大林眼里,由布什尔维克主义武装起来的红军官兵,根本就不需要休息,他们只需要按照上级的部署,一次又一次地不断战斗,在德国人彻底反应过来之前,尽可能多地解放在德寇铁蹄下沦陷的国土。
  与此同时,苏联再次向联盟银行贷款两百亿华元,全部用于作战物资的采购,源源不断的粮食、燃油、军装等物资和坦克、飞机、大炮等武器装备,由铁路及公路运抵莫斯科,把苏军一个师一个师地武装起来。
  截至去年九月下旬,苏军已经全面恢复了卡累利阿方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南方面军和高加索方面军的建制,总兵力膨胀到一千万。
  不管这些士兵是不是合格的战士,也不管他们是不是由老弱病残组成,在斯大林眼里,自己手里终于有了足够的反击本钱。
  九月二十六日,斯大林以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名义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苏军冬季攻势将于十月二十日左右正式展开,第一阶段目标是完全解放中俄罗斯高地以及顿河以东地区的国土,在战略上处于对德国人的俯攻态势,彻底扭转苏德战场苏军只能被动防守的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十月中旬,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南华国家主席安毅表达了拟约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一起共同会谈的意愿。
  十月二十日,安毅向罗斯福复电,同意此次会面,并建议在新光复的埃及首都开罗举行此次会议。
  随后,罗斯福又向丘吉尔、斯大林和蒋介石致电,除了斯大林以军务繁忙不便擅离为借口拒绝外,其余两人都同意了在开罗举行会议。
  随后,四国外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敲定于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在开罗举行会议。由于作为对德作战主力的苏军统帅斯大林未到会,故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商讨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
  “自由法国”运动高层对于自己没有受邀出席会议非常愤慨,但罗斯福给予的回答很简单:现在的维希政府才是法国民众承认的唯一合法政府,而维希政府现在依然是纳粹德国的帮凶。除非“自由法国”运动合法地取得法国的政权,否则其领导人在正式的国际会议上签订的协约不具备法律效益,这是注重国际公理与正义的美利坚无法接受的。
  戴高乐嚷嚷一阵子就没有再抗议了,因为为了安抚他,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把“西北非法国高级专员”的职务委任给了他,并且代表美国政府承认戴高乐领导的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合法地位,允许戴高乐在西北非自行扩充“自由法国”的军队,所有费用由美国政府买单。
  十月下旬,安毅先后出席了马来西亚王国和缅甸共和国的开国典礼,第一时间代表南华政府承认两国的独立自主,并接纳两国加入卡拉奇货币体系。
  马来西亚王国由亲华的彭亨苏丹担任国王,领土由前彭亨州的中西部、丁加奴州的西部、吉兰丹州南部、霹雳州东南部、雪兰义州的东部、森美兰州的东北部地区组成,国土总面积六万五千平方公里,除了首都关丹是海港城市外,其余领土皆被南华的领土环绕。
  马来西亚王国属于世俗君主制国家,设伊斯兰教为国教,但允许民众信仰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由于华族的剥离,该国由马来族、印度族、伊班族、卡达山族等三十一个民族组成,经过日本多年的残酷压榨和移民行动,目前这个新独立的国家仅两百多万人口,而且其中大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青壮年都被日军运到澳大利亚去开矿和修路了。
  缅甸共和国的领土主要由德林达依、孟邦、克伦邦、克耶邦组成,首都为毛淡棉,领土总面积九万八千平方公里,总人口三百五十万,大多由缅甸其他地区迁移而来,主体民族为缅族、克伦族、孟族、白秀族和斯龙族。
  缅甸共和国采用多党民主制,经过选举,亲华的缅甸国家人民党主席吴妙(缅族人)担任第一届总统,根据新制定的宪法,安家军将在未来十年内承担缅甸的防务,在此期间帮助缅甸政府组建国防军,十年后待局势平稳后逐步撤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3/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