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13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2/1395

  哈尔西心里非常清楚,要把几十万人全部安全撤离,运输舰队起码得用上半个月时间,在新西兰岛与新喀里多尼亚岛之间来回五六次才行。同时,第九舰队司令官弗兰克·弗莱彻海军少将肯定舍不得丢下那些破旧不堪亟待修理的战舰,要说服这名海军新锐将领放弃短时间内无法修复难以远航的战舰,还需要费一番口舌。
  根据目前的战况,最好是用炸药对开不走的战舰彻底进行爆破,单纯凿沉的话,恐怕会被日军捞起来修复重新投入使用,最好是破坏得彻底一点儿,索性连港口航道也一并加以堵塞,让日本海军至少在未来几个月内都别想使用努美阿港的设施。
  在哈尔西看来,努美阿港几个月都没有被日军陆海空航空队攻破,现在美军的陆基战机再次恢复了作战能力,加上港口的高炮,主力舰队离开也足可保证运输舰队无恙。可是,谁也没想到,主力舰队刚刚离开,努美阿港的机场就遭到日军飞机夜袭,一下子损失了三十多架飞机。
  雷达显示日军飞机是从东面过来的,可是新赫布里底群岛上的日军野战机场才遭受巡洋舰编队炮击不久,修复需要一定时日,没道理这么快就能发动反击,难道是日军的航母编队出现了?
  哈尔西心中一凛,立即将正在新喀里多尼亚岛南部海域游弋的三艘“卡萨布兰卡”级航母派去侦察日军机群的源头。
  这一看不要紧,竟然在次日清晨发现了一支日本航母舰队,此时日军舰队正在全速向东逃窜,或许是想躲进新赫布里底群岛最大的港口维拉港,置于要塞炮和防空炮的保护之下,又或者是绕过新赫布里底群岛,北上与北方所罗门群岛的日军联合舰队主力汇合。
  不过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这支舰队的主力是两艘由商船改造的轻型航母,航行速度并不快。以这么点儿兵力,难道日本人也敢挑战强大的第三舰队?
  哈尔西一时间觉得难以置信,甚至有更坏的打算,他揣测这极有可能是一支侦察舰队,目的是了解自己舰队的动向,真正的主力或许正在珊瑚海某个海域,得到通报后随时准备南下截击运输舰队。
  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考证日本联合舰队的历史,出其不意的偷袭频频发生,这几乎是日本人骨子里的天性。虽然凯里·特纳少将统率的护航舰队实力不俗,包括两艘战列舰、五艘护航航母、两艘重巡洋舰和两艘轻巡洋舰,以及十二艘驱逐舰,可惜空中力量依然稍显薄弱,如果遇到日军联合舰队主力,不能确保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哈尔西中将命令以三艘“卡萨布兰卡”级航母为主力的舰队继续跟踪那支神秘的日军航母舰队,不要打草惊蛇。如果发现情况不对,可以立即南下,置于陆基战机的保护之下,等待自己率部救援。
  哈尔西率领舰队向北逛了一圈,冲着新喀里多尼亚岛北部的日军机场扔了一通炸弹,就草草结束空袭,返航南下。
  九月二十七日,“卡萨布兰卡”级航母编队查明日军舰队进了维拉港,于是便满意地返航南下。谁知道在次日凌晨行至洛亚蒂群岛南部的马雷岛附近海域时,遭受了日本航空兵的猛烈空袭,还受到日本潜艇鱼雷攻击以及轻型舰艇的夜袭。
  整个编队的舰船不沉即伤,三艘“卡萨布兰卡”级航母丧失了动力。
  得到求救信息的哈尔西,果断命令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美军陆基战机赶去救援,同时亲率舰队主力,通过南部库尼耶岛之间的海峡,直接进入马雷岛海域,结果发现美军的增援战机寡不敌众,根本不是日军战机的对手,三艘“卡萨布兰卡”级航母已经被日军舰船拖走。
  日军飞机把美军陆基战机驱逐后,和潜艇一起持续攻击美军舰队的战舰,多艘舰船在空袭中受伤,哈尔西见无法夺回航母,只得下令撤离战场,返回努美阿港进行休整。
  祸不单行,当主力舰队行至新喀里多尼亚岛南部海域时,接到急报,运输舰队出事了!
  原来,运输舰队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终于把所有的运输船都装得满满当当。二十七日晨,护航舰队保护运输舰队驶离了努美阿港,在海上航行一天时间后,于诺福克岛北部海域遭到忽然出现的日军联合舰队第一、第六航空舰队的拦截。
  在日军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大凤、云龙、天城、葛城、笠置、白鹤、绿鹤、黑鹤、红鹤、黄鹤等十四艘航母的围殴下,护航编队的战列舰、护航航母、轻重巡洋舰和驱逐舰尽数沉没,连带装载的七万余美军全数被俘。
  哈尔西情急之下,匆忙率领舰队主力前往解救,并派出大量舰载机攻击日军舰队,却遭到日军舰载战斗机的拼死拦截,后受阻于日军舰队的密集防空火力,未能成功。
  面对实力方面更为强大的日军航母编队,哈尔西感觉随着日军舰队主力出现,撤兵的战机已失,当下不敢到被围困的新喀里多尼亚岛的努美阿港停靠,迅速由斐济海撤往汤加的努库阿洛法港。
  此役之后,美国海军不得不停止对新喀里多尼亚岛美军的营救工作,太平洋舰队忙于舰队休整和重组。而日军也感觉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美军有逃脱可能,立即加紧时间,向岛上输送援军,筹备大规模的地面攻势。
  日军联合舰队加紧了海上封锁,在伊丽莎白礁石、诺福克岛和亨特岛上相继建立了水上飞机基地。随后,日军第一、第六航空舰队摧毁了新喀里多尼亚岛南部薄弱的美国空军力量,拿回了绝对制空权。
  十月二日夜,刚刚恢复温饱状态没多久的新喀里多尼亚岛美军,再次出现了粮食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弗兰克·弗莱彻海军中将、霍兰·史密斯少将等一百多名将校,趁着夜色乘坐运输机离开新喀里多尼亚岛,飞往斐济群岛的苏瓦港。
  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美军,在约翰·理查德上校的率领下,向日军投降。新喀里多尼亚岛战事至此结束。
第2179章
决战五大湖
  战争进行到第五个年头,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产能全面向军队倾斜,美国陆军的装备有了质的飞跃。
  这个时候的美国空军还没有独立于陆军之外。早在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陆军就进行了改组,由副参谋长亨利·阿诺德中将兼任陆军航空兵司令,这就使得战前还是不起眼配角的陆军航空兵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七月,美国陆军航空兵改组为陆军航空队。随着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成立,陆军再次进行了改组,由地面部队、陆军航空部队和陆军后勤部队三方面组成,这就使得陆军航空部队的地位再次得到提高。
  到四三年十月,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先后成立了12个航空队,175个作战航空队,共188万人,约五万架飞机。
  美国陆军航空队装备的主力机型包括P—51“野马”、P—47“雷电”和P—38“闪电”战斗机,B—17“空中堡垒”、B—25“米切尔”和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喷气式战机也开始着手研制。
  但是,由于日军战机对美国东部工业区连续的轰炸袭扰,导致喷气式战机的研发状况不断,第一架原型机XP—59A直到今年六月才完成,但性能方面甚至比不上P—51“野马”,只是在一些飞行学校和航空俱乐部装备了一些实验机型,以获得翔实的飞行数据。
  日军在北美大陆登陆后,获得了大量美国的高新科技,其中就包括最新战机的生产资料,这导致日军战机的研发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日本人不但充分吸取美军战机的优点,甚至还利用美国人的飞机生产线来生产美式战机,用于对美作战。
  日本的问题在于需要同时应对多条战线,东南亚和澳洲、北美等占领区因为财阀的插手,利益纠葛扯皮不断,产权关系一直无法明晰,兼之国内壮劳力极度匮乏,而强迫工作的盟军战俘和白人工人消极怠工,钢铁、煤炭等原料严重不足,产能一直提不上去,日军的战机数量自然就比不上已经进行全国总动员的美国。
  目前北美战场日美两军的战机数量比为1比4,一架日军战机要同时应对四架美军战机的挑战,美军占据了绝对优势。
  相对于一向比较稳定的海军来说,美国陆军地面部队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的。
  战前总数仅为十万的美国陆军没有人看好,这支军军队严重缺乏实战经验,装备陈旧落后,训练参差不齐,在列强中只能用末流来形容。
  随着战争的爆发,尤其是日军对北美大陆的登陆,美国加快了装备更新的步伐,尤其是注重装甲部队的建立,到今年为止编成了二十个装甲师,并形成重型、中型和轻型坦克三大体系。
  这其中,重型坦克根据德国的“虎”式、苏联的KV和IS、安家军的虎I坦克为研究对象,研制出了M6和T29重型坦克。这两款坦克虽然在各装甲师中装备很少,但其皮糙肉厚,日军的反坦克火力对上其非常困难,一直作为攻坚主力使用。
  中型坦克M4“谢尔曼”系列,这是美军装甲师的主战坦克,主要装备76mm火炮,在9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88mm/30°钢板。搞笑的是,日军北美军下辖的第一、第二装甲军装备的也主要是M4坦克,虽然性能比不上美军的后期改进型,但依然可以威胁美军坦克的安全。
  轻型坦克M3、M5“斯图尔特”系列,这是美军独立坦克营的主战装备,主要配属给进攻中的装甲步兵使用,作为攻坚作战中的掩护火力。
  最让美国人引以自豪的是炮兵的巨大进步。
  早在上次欧战时,美军高层就认为陆军必须有火力更强的支援武器,以作为75毫米火炮的补充,于是155毫米榴弹炮加入了现役,和75毫米火炮一起作为美军师一级的主要炮兵武器。
  可惜155毫米榴弹炮的机动性差,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缺陷,战争结束后美国人虽然认为应该以其他口径的火炮来代替,但由于受国际和平大环境、二九年金融危机和孤立思潮的影响,美国政府对新式火炮的研发一直时断时续,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步。
  珍珠港事变后,美国人认识到建设陆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又从欧洲和亚洲战场的实际战例中认识到介于75毫米与155毫米之间的105毫米火炮的优越,于是主动选择从南华引进105毫米山地榴弹炮专利和生产线。
  南华的105毫米山地榴弹炮重量仅1310公斤,能发射13种不同类型的炮弹,每分钟可以发射20发,最大射程12公里,可由飞机进行运送、空投,由车辆或畜力牵引,或拆卸为十一个部件由人员或马匹进行快速运送。七名炮手可在三至四分钟内完成拆卸工作,单个部件可由人力搬运,所有部件可在四到五分钟内重装为完整的榴弹炮,以执行新的任务。
  当然,针对北美日军频繁的出击,美军高层认为要应对更大规模的作战,105毫米火炮还必须由155毫米火炮、8英寸榴弹炮、240毫米榴弹炮和8英寸加农炮作为补充,因此开始着手研发自行火炮,于是各种口径的大炮被搬上坦克的底盘,衍生出各种自行火炮、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
  九月初,由乔治·巴顿中将统帅的美军第三集团军,先后拿下印第安纳波利斯、尚佩恩和布卢明顿等城市,从东面、东南和南方,一起逼向芝加哥城方向。
  此后,双方在芝加哥城外围反复拉锯,战事陷入胶着状态。
  九月三十日,在获悉太平洋战场美军海战失利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要求巴顿将军立即解决当面之敌,以一个空前的大胜利来鼓舞美国人民的斗志。
  十月三日,在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美军宣布向日军投降后不久,北美美军打响了芝加哥攻坚战的序幕。
  ……
  “换装高爆弹!”
  “装填完毕!”
  “注意……瞄准……目标……方位……射击!”
  76毫米坦克炮射击时的后坐力,让M4A3坦克内的每一名成员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发射药在刹那间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等装填手再次拉开炮闩的时候,一股刺鼻的硝烟顿时弥漫在坦克内部狭小的炮塔和舱室内。可是,没有人留意工作环境的恶劣,自从炮弹飞出炮口之后,车长的双眼就一直通过车载潜望镜观察打击的目标,两三秒钟过后,他兴奋地在胸口划起了十字:“感谢上帝,命中目标!装填手,下一发,继续填装高爆弹!”
  身体健壮如牛的黑人装填手默默地从储弹架中取出带有延时引信的炮弹,只听“哐当”一声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响起,随即这名黑人装填手响亮的声音传来:“报告车长,高爆弹装填完毕!”
  “好,现在攻击下一个目标!”
  车长说到这里,忽然发现一个新出现的日军火力点,立即大声道:“瞄准……目标……方位……发射!”
  在芝加哥南部的这片旷野上,二十四辆M4坦克和十二辆105毫米M4突击炮,正在牢牢占据战场制空权的陆军航空队作战飞机的指引下,用自己的火炮轰击三公里外的日军防御阵地。
  在这个远程火力打击梯队左右两翼,还隐藏有四十二辆M6重型坦克、两百一十辆M4中型坦克、一百五十八辆M5轻型坦克、十二辆M4突击炮、十七辆M8突击炮、五十四辆105毫米M7自行榴弹炮、五十四辆M8装甲车,正警惕地注视着前方的战场。
  在这些装甲车辆的后方,大约两公里外的密林旁边,停着三辆半履带式装甲指挥车,六辆轮式通讯车、三辆雷达车,而在密林至后方的丘陵部位,还隐藏有六百四十辆半履带式装甲车和一千多辆军用卡车,所有这些便是这个装甲师的主战力量。
  持续二十多分钟的炮击过后,日军防线上多个机枪火力点陷入沉寂,再没了反击的枪炮声,就像是根本没有在阵地部署兵力一样。
  根据情报部门反馈的消息,随着芝加哥及周边地区的工厂企业被日军拆迁完毕,日军的弹药补给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许多部队都接到命令要节省使用子弹和炮弹,因此美军指挥官不能断定这是不是日军在隐忍待发,等到美军主动出击时再给予致命一击。
  就在美军指挥官犹豫不决的时候,日军的阵地上突然升起了一团团黄色的烟雾,显然这是人为施放烟雾弹所造成的。
  美国人看到这一幕后为无不脸色大变,日本人的心狠手辣可是世所共知的,士兵们根本就不用长官提醒,便开始匆匆寻找防毒面具戴上。
  很快黄雾便扩散到很大一片区域,而且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美军上下严阵以待,提防日本人搞鬼。
  这时候发动机的轰鸣声在雾霭中响了起来,履带碾压地面的声音也陆续传来,大地剧烈颤抖起来。
  美军上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日军这是要利用烟雾,来掩饰其坦克部队的行动。
  此时如果从高空中向地下看,在南方和北方,各有大波坦克正在向烟雾发生的区域赶去,双方的坦克总数接近五千辆,美国战场上最大一波坦克大会战就此爆发。
第2180章
由盛转衰
  日军之所以要在装甲部队进攻前,发射烟雾弹,在于号称“战争之神”的炮兵对坦克的威胁实在太大了。
  当坦克集群发起冲锋的时候,如果在进攻途中遭到大口径炮火的密集覆盖,对方再趁势以坦克主炮和反坦克炮迎击,主动发起进攻的一方还未突入敌阵便会损失大半。
  美国人采用拿来主义,几乎全盘照搬了安家军实践多年的炮兵作战经验,强调靠近步兵前线积极使用火炮。
  安家军往往在前进的步兵和坦克中,以及上空专门进行联络的飞机上,广泛安排有前方炸点观察员,并尽可能地建立最好的通讯网,把每一门炮不仅与炮兵连和营部连接起来,而且与后方的师和集团军的所有相应指挥所连接起来。
  这样一来,一经召唤,火炮就可以立即集中强大火力,对选定好的目标实施密集攻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2/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