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5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3/1395

  安毅一眼就认出这些金发碧眼斗志昂扬的年轻人都是德国陆军访问团的成员,这时才想起这群来自德国的客人在自己的叙府士官学校足足待了三个月,如今访问交流期满,如期回国了。
  安毅连忙道歉,上前与访问团成员亲切握手,礼貌问候。
  这些年轻人大多是德国军校从事军事教育的少壮派教官和从陆军中选拔出的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尉官,经过三个月的交流学习,他们对创造出诸多新颖战术和思维的军校缔造者安毅非常钦佩,此刻再次见到安毅本人,无不目露崇敬之色。
  一圈走下来,安毅回到魏采尔身边,有些愧疚地说道:“非常感谢贵国同行对推动我军正规化教育的大力支持,遗憾的是本人事务繁忙,只去军校看望过大家一次,照顾不周,对军事方面的交流也很少,还请多多谅解。”
  “安,你实在太谦虚了。你的军校对我们的访问团照顾得非常好,在长达三个月的交流中,各小组成员与叙府军校各专业教官学员共同生活和训练,增加了我们两支伟大军队的了解,结下了深厚友谊。”
  “我们的团员普遍反映此行收获很大,姑且不说你们军校从事的利用飞机、装甲战车协同进行闪电战的探索,只说你们最为精擅的山地专业和特种专业,就给我们的访问团成员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魏采尔一脸的轻松。对于这次交流,德国方面总体上是非常满意的,虽然士官学校在特种专业训练上有所保留,但是在山地战的教学、训练和理论交流中,拿出了真功夫,中德双方参与这两个专业交流合作的教官、学员在这三个月里,基本上都是在实打实的紧张训练和贴近实战的演习中度过。普遍瘦了一圈的教官、学员均感收获很大,整个访问团对此都很满意,认为素来对德友善、与德国军工企业有着密切合作的安家军充满了诚意。
  安毅微微一笑,知道这个空地协同的闪电战战术不过是拿来忽悠德国人的,现在德国国内关于集中运用坦克进行突破的研究刚刚开始,希望这些德国学员回去后能加大自己和安家军在德国的影响,为川南的军工建设捞取足够的好处。
  安毅友好地向排队上船的德国朋友挥手告别,待众人都上了甲板,慢步走到魏采尔身边,低声问道:“乔治,听说你申请回国,对吧?”
  “是的,说实话,我能留在中国近四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最近一段时间,我和你们总司令之间的分歧似乎有加大的迹象,当然,这些并不涉及个人感情,都是在某些具体事务上出现某些不同的看法,因此我想,要是我再不主动离开的话,恐怕会对贵军正在展开的庞大军事行动产生某种消极影响,何况,我离家的时间也太长了……安,你能理解我的想法吗?”
  魏采尔静静望着安毅的眼睛,在这么多中央军将领中,魏采尔只有和安毅在一起时没有任何的拘束和客套。
  安毅知道这个前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最近与蒋委员长吵了两次,两次都是因为蒋委员长擅自变更既定作战计划使然。
  严谨的魏采尔,一如他在中原大战、前四次围剿、淞沪抗战时期那样,很难再忍受蒋委员长在军事指挥上的摇摆不定,但是魏采尔对中国军队创建科学严谨的指挥系统、摒弃僵化过时的日式军事教育,创立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等专业学校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蒋委员长哪怕对魏采尔的固执和趾高气扬深感不悦,但对于魏采尔的军事才华和专业素质,历来都赞赏有加,不止一次在中央军高层会议上隆重推崇。
  “乔治,不管你有何决定,我都能理解,如果需要我做些什么,你千万别客气,今后我麻烦你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果你真的要回德国,我打算聘请你为我们陆军士官学校的名誉教授,督促和帮助我每年送到德国相关军事院校学习的年轻人。当然,我会按月发给你薪水的,你只要说个数就行。”
  安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魏采尔欢畅地笑了起来,会意地走到尹继南身边点了点头,转向安毅,开心地说道:“安,你知道吗?在庐山的这几个月时间里,我和尹将军的交流比起其他人要多很多,尹将军比你更为严谨,更接近我们德国的职业军人,否则我也不会两次动员他去德国看一看了。我们已经说好了,等我回国之后,一定要把尹将军和他的美丽夫人介绍给我的家人和朋友们,哈哈!你也同意了的,是吗,亲爱的尹?”
  尹继南笑道:“谢谢你,魏采尔先生,要不是你的开导,我也许还处于困惑之中。”
  汽笛响起,船员等着解缆,安毅心中一阵酸楚,上前与尹继南紧紧握手,随后使劲地拥抱了一下,松开后重重点头,又向段馨儿低声祝福几句,才把两人送上了船。
  安毅和魏采尔一起站在码头上,向船上的德国同行和尹继南夫妇挥手致意。明天的这个时候,尹继南和三十余名德国同行将会乘坐北德公司的“霍斯特号”邮轮离开上海港,开往遥远的德国。
  尹继南这一走,兄弟俩没有三四年时间,难以聚首了。
  安毅与魏采尔含笑告别之后,并没有赶赴会场,而是回到厚载巷家中,与麾下将校一起商议军情。
  刚坐下没多久,接完电话的沈凤道前来禀报:蒋委员长已经乘飞机回到南京,直接从机场赶赴会场。
  安毅看了看表,已是下午三点半,估计蒋委员长赶到会场也来不及发表什么重要讲话,就算要演讲一番也只能等到第二天上午,因此安毅沉思片刻,干脆选择继续留在家里。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国民党中央大张旗鼓召开会议的同时,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江西瑞金举行,国际共产代表史达林、加里宁、莫洛托夫、特尔曼和高岗为名誉主席团成员,中共中央代表博古,全国总工会代表刘少奇,红军代表朱德等分别致词。中央红军三次通过明电,向全国各界宣告会议举行的喜讯,以及博古、刘少奇和朱德的发言摘要,宣布将与蒋介石、汪兆铭的南京政府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元月二十六日上午,获得连任的国家主席林森举行隆重的就职仪式,首都各界人士十万余众举行了盛大的、欢迎蒋委员长回到南京及庆祝讨逆胜利的大会。
  安毅少有地穿上了上将礼服,腰间挂着制作精美的镶金将军佩剑,胸前佩戴着青天白日勋章等十几个勋章,笔直地站立在蒋介石身后,肃立于中央体育场主席台上,接受数万人长时间的欢呼,心里却在琢磨着此时此刻,李济深、陈枢铭、蔡廷锴、蒋光鼎等人都逃到何处去了?不知道这个十万人庆祝讨逆胜利大会的消息传到一向以正义、公正自居的李济深耳中时,他会有什么感想?
  盛大的庆典结束,照例是举行规模宏大的招待酒会,政要名流和各界代表济济一堂,齐声恭贺,不少记者穿梭其间,举起相机,留下这美好的一刻记忆。
  安毅好不容易才从蒋介石身边离开,回到康泽、邓文仪、贺衷寒等黄埔师兄弟那一桌时,邓文仪笑嘻嘻地递给安毅一份电文:“师弟,你来看看,有意思啊,共产党在半个小时前向全世界发表宣言了,你看我刚划上黑线的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安毅一听连忙接过来细细阅读:“福州人民革命政府的历史,即反革命的改良主义的历史,祇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祇有无产阶级及中国共产党才是胜利的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一切言行,仅为欺骗民众的烟幕,希望民众援助中国苏维埃与工农红军,工人罢工,农民抗租,夺取土地,兵士哗变加入红军,组织统一革命战线……”
  读到这里,安毅摇了摇头,长叹一声,“唉!这玩意儿,怎么说好呢?恐怕十九路军将帅已经气得直骂娘了吧?”
  贺衷寒不屑地笑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共产党什么时候跟别的党派讲过义气了?可笑的是,自身不保了还理直气壮地喊出保卫根据地、保卫苏维埃、保卫俄国的口号,我真不明白,他们在赣闽边境的大山里疲于奔命,自己都顾不上了,还怎么去保卫俄国?装上翅膀飞过去吗?”
  安毅哑然失笑,招了招手,示意侍者递杯茶过来,低声致谢后乐呵呵望着说笑的一群师兄们,心里却在想福建平复后的善后问题。
  沈凤道这时突然到来,附在安毅耳边低语几句。
  安毅双眉紧皱,脸色极为阴沉,站起来对一群黄埔师兄低声说道:“看来谁也不愿意让咱们日子过得舒坦一点……英缅军队在两个半小时前再次挑起中缅边界冲突,这次他们非常嚣张,竟然敢成建制地越境进入我们滇南垦殖专区沧源县的班洪,而且深入达十五公里之多。对不起了,各位师兄,小弟得去向校长请辞了!”
  “等等,安师弟。”
  邓文仪站起来:“今日下午推广‘新生活运动’精神的会议将在丁家桥中央党部召开,校长已经点名让你发言了,你的叙府在这方面做得最好,被中央工作组评为模范市,你是不能缺席的,就算校长让你走,也是明天之后的事情。”
  安毅刚想出言解释,蒋介石已经和林森、汪精卫等人走了过来,看到安毅几个都站起来着急说话,蒋介石不悦地问道:“出什么事了?看看你们,成何体统?”
  安毅连忙致歉,凑近蒋介石低声禀报边境情况。
  蒋介石微微一愣,随即恢复常态:“这事儿先暂时放到一边,让杨斌、夏俭他们替你处理,下午开完会,晚上我再和你好好商量一下。还有,英国公使蓝蒲生卸任回国前,和我做了一次详谈,你把会谈纪要看一看,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冲动!”
  “是……”
  安毅看到边上围着那么多人,记者的长枪短炮也对准了自己,只好缓缓坐下,端起茶杯低头喝茶,心里却急得只想骂娘。
第982章
患得患失
  夜已深,万籁俱寂。南京中央军校中的憩庐书房里还亮着灯,安毅如约到来时,发现宋子文和孔祥熙都在,立即明白今晚蒋介石想要和自己谈的事情,不止中英关系和中缅边界问题那么简单。
  蒋介石还坐在书桌后挥笔疾书,抬头望了一眼进门后肃立敬礼的安毅,点点头示意他随意,然后继续低下头写字。
  宋子文和孔祥熙神色从容,两人坐在沙发上非常放松,和上一次在上海相聚交谈时没什么两样。看到安毅到来,宋子文笑了笑,继续看他的报纸,孔祥熙露出微笑放下手中文件,指指自己身边的位置,示意安毅坐过来。
  安毅接过侍从端来的茶水,低声致谢,把茶杯放到茶几上,坐下解开黄呢军装的风纪扣,凑近孔祥熙耳边低声问道:“少帅从意大利回来半个月了,怎么还在上海寓所里隐居,不愿出山啊?”
  孔祥熙笑着点头:“汉卿之所以不愿抛头露面,是因为他的新职务还没有落实,留在华北的军队也没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段时间他需要把麾下诸将约到上海好好谈谈,方便他收回军权;其次是经济工作和党务建设非汉卿之专长,要是在中央会议举行期间高调复出,对于如何安置他的职务是一个难题,依照他的名望,一旦委任了再想更改会落人口实,还不如留在上海等待会议结束,这也是相对比较稳妥的做法。再者说了,大会举行期间,此前因为驻军和势力划分等剑拔弩张的百川将军、明轩(宋哲元)将军已经取得共识,不再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华北问题上产生太大分歧,如今北方之吉鸿昌、方振武等叛军均已覆没,华北内政问题迎刃而解,汉卿也就没了用武之地。在我看来,汉卿这次复出,最大的任务还是投身到剿匪大业中较为恰当。”
  “哦……明白了。”
  安毅恍然大悟,终于搞明白张学良回国后滞留在上海不愿挪窝的原因了。蒋委员长原本把张学良从欧洲叫回来,本意是要解决华北各军争权夺利、相互拆台的混乱局面,是想给日益坐大、野心也日益膨胀的宋哲元和步步紧逼的阎锡山施加压力。只要张学良回来,群龙无首的东北军就能暂时团结起来,不再受到晋绥军和宋哲元军的拉拢分化,华北政局就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三足鼎立之势,让阎锡山、宋哲元和张学良三方相互制衡,相互提防,总比让中央天天派人跑去安抚这个说服那个更省心。
  不过,阎锡山和宋哲元也非易于之辈,张学良一回来,他们就嗅出空气中弥漫的阴谋味道,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内斗,相互妥协,再在对待“闽变”和围剿方面对中央大力支持,取得了蒋委员长的理解和认同,于是华北的局势突然就变得明朗起来,张学良的作用突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各路枭雄就这样被老蒋的轻轻一拨,玩弄于掌股之间,一个张学良的回来,就相当于一纸即将展开却又犹抱琵琶的号令,却能让华北各方诸侯为此上蹿下跳甘于臣服,最失望却是被当成了筹码的张学良,不知老蒋将如何善后才是。
  安毅越琢磨越觉得蒋介石手段高妙,看来张学良正是为此在上海赌气,不远万里赶回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肯定生出一种被愚弄的感觉,所有才留在上海不愿出席南京的系列重要会议。
  “你看着我干什么?”
  宋子文收起报纸,瞪了安毅一眼,很显然他从安毅似笑非笑暗含嘲弄的神色中,看到了安毅的心思。
  安毅放下茶杯,笑着说道:“你不要心虚嘛……我是在想,这段时间你都忙着中央会议,没时间回上海去陪陪少帅,少帅会不会觉得自己特别孤单?整天听小曲喝小酒,可不是个事儿。”
  宋子文严肃地回答:“去去去,不要再用老眼光看人了,汉卿此次欧洲之行侧重于疗养康复,成功地戒掉了毒瘾,人也健壮了很多,下次你见到他就会明白了。对了,你是怎么回事啊?汉卿回来之后,几乎所有的亲朋故交都致电问候,你这家伙却没有半点儿表示,以你安毅和汉卿并肩战斗半年的交情,以及你八面玲珑的待人处事方式,似乎不应该出现这种不礼貌的疏忽才对啊?是不是因为几个东北军败类让你损兵折将,你一直耿耿于怀,进而迁怒于汉卿?”
  宋子文不提这事儿还好些,提起安毅顿时脸色变得极为难看。他哼了一声,靠在沙发背上,下意识地与宋子文拉开距离,修长的手指敲了敲茶几,颇为恼火地回答:“对!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我做梦也没想到,北平政治分会那群蠢货竟然撤销了汤玉麟的通缉令,这样一个国家民族的罪人,一个不战而逃置千万百姓沦陷于日寇铁蹄下的败类,如今竟然官复原职了,你让我怎么向麾下十多万参加过华北抗战的将士们解释?让我怎么向为此而献出生命的三个师一万五千多弟兄的在天之灵解释?可耻啊!怪不得我军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将领反复无常,朝秦暮楚,视背叛如同儿戏,我现在总算是明白其中的缘由了!你等着看吧,军纪不明、奖罚不公所带来的恶劣影响还在后头,为了眼前的一丁点儿利益牺牲掉军威国威,会遭到报应的!”
  宋子文和孔祥熙对安毅如此的激动和愤怒,面面相觑,均深感意外。两人此前还从没见过安毅发这么大的脾气,一时间愣在座位上,不知该如何是好。
  宋子文能体会安毅的伤心和义愤,孔祥熙也能理解安毅对麾下将士那种发自内心的手足深情,可是两人对此毫无办法,取消汤玉麟的通缉令并非两人所为,事先也未征求过两人的意见,全都是北平政治分会那些人为调和矛盾、制衡华北各军所做出的决定,其中还有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张学良一再请求的结果,毕竟汤玉麟怎么说也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张学良得尊称他声叔叔,还得仰仗汤玉麟麾下死忠的一万多军队装点门面。
  蒋介石这时刚好处理完公务,默默走到三人对面坐下,静静地看着极为恼怒的安毅好一会儿:“估计这件事你压在心里很久了,对吧?”
  “是的,校长,学生实在是想不通,也无法接受,可这一个月来学生为了大局还是忍下来了,不敢隐瞒校长和各位,学生已经把军中四份要求宰掉汤玉麟的申请报告驳回了,否则,汤玉麟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活不到今天!”
  安毅激动之下,说出来自安家军内部的仇恨与愤怒。
  蒋介石马上沉下脸:“我理解你和你麾下将士的心情,但我要警告你,决不能在此紧要关头,弄出不可收拾的事情,否则华北一乱,你安毅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安毅颓然一叹:“校长,学生何尝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是……算了,此事暂且不提,学生会严格约束麾下将士。不过,学生也借此机会向校长斗胆进言,汤玉麟这件事在全国军队中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想要弥补将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如此罪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还让他官复原职,顶着个上将的军衔堂而皇之出现在革命军队中,将来效法者将会层出不穷,特别是面对强敌的时候,更是……”
  蒋介石长叹一声,摆摆手示意安毅不要再说了:“我如何不知此事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不说也罢……今天就说说中英关系问题吧,蓝蒲生和我两次会谈的纪要,你刚才在外间也看过了,英国人是不愿在中缅边境和我们打上一仗的,说到这一点我还得感谢你,如果没有你的果断决策和血腥报复,英国人没有这么好说话,可不知道今天英国人又发了哪门子邪火……关于英缅军队入侵班洪西面那个叫‘鲁方’的小村子,你知道多少?”
  “对,安毅你给说说看,为什么英国人突然对那个地图上找不着的小村子这么感兴趣?”宋子文也好奇地询问,孔祥熙则静静看着安毅。
  安毅喝下半杯茶才稳定情绪,捧着茶杯低声回答:“校长,二位,‘鲁方’只是英国人的叫法,那个四面都是群山的小村子实际上叫做‘炉房’,火炉的炉,房子的房,这也是学生数小时前才得到的确切情报,英国人之所以悍然入侵,这里面有个巨大的利益在里面。早在清朝中前期,那个村子附近就发现了藏量巨大的银矿,世居此地的是云南少数民族中最为彪悍的卡瓦族,这个秘密被他们保守了几百年。卡瓦族各部落都知道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白银,几百年来一直在那里用最原始的冶炼方法提取白银,所以那片不毛之地才有了‘炉房’这个名字。”
  “原来是这样……你接着说!”宋子文恍然大悟。
  安毅白了宋子文一眼:“这件事从未传出卡瓦族以外的山寨,直到清朝末年的光绪三十四年,中英两国为边界问题举行谈判和边界划定,才被英国人得知,可是英国人知道那个地方有一个蕴藏量很大的银矿区后,边界线早已经划定,距离中缅边界线仅十二公里的‘炉房’已经归入咱们中国版图。”
  “可遗憾的是,清朝派往谈判的两个官员都是蠢货,不知是否被英国人买通还是做事不认真,只按照大山和部落名字标注边界线,而没有像英国人那样明确标注经纬度,把炉房矿区的一部分弄到了边界线上。结果岁月变迁两次山洪暴发,矿区远近几个村子都没了,英国人哪里还客气?直接在两座大山之间拉直线界定边界,坚称整个炉房数十平方公里都是缅甸国土,五年来疯狂地挖运矿渣,弄回缅甸境内冶炼。边界部分的矿渣终于挖完,贪得无厌的英国人这次也就堂而皇之越界了,与当地卡瓦族人发生激烈冲突,最后竟然调来军队,把班佬村的卡瓦族人狠狠揍了一顿,悉数赶出炉房地区。据说,这样断断续续的小规模开采,两边的产量加起来每年还能生产三到五吨白银,绝大部分落进了英国人的腰包。”
  蒋介石和宋子文、孔祥熙无比惊讶,这才知道其中蕴含的利益关系有多大,一个小小的边界村子竟然能出产如此巨量的白银,而且还不是大规模的开采,实在是出乎意料。
  蒋介石频频点头:“炉房所属的沧源县,不是才划给你的滇南垦殖专区没多久吗?之前你是否派出部队去看过?”
  安毅有些无奈地回答:“没有,正因为云南省政府刚刚把滇南边境数县划给我们滇南专区不久,我们才没时间去看,加上孟连及其以南的边界线附近一直很紧张,滇南那点儿可怜的兵力都布置在边界线上,校长批准的二十六军匆匆组建完毕就开往滇南,军长夏俭前几天才抓住那个匪首刀疤五,心满意足上任去了,要不是卡瓦族人知道咱们滇南的警备部队不但秋毫无犯,而且收拾过欺负他们的英缅军队,肯定不愿意把炉房的事情报到滇南专区行署来,学生也就不会知道那个偏远的、只能走马帮的荒山野岭,有这么个藏量巨大的银矿。”
  这下子蒋介石为难了,站起来缓慢走动,一时间难以下定决心。
  卸任的英国公使临行前已经伸出了和平的橄榄枝,新来的驻京大使嘉德甘再次表示愿意改善两国经贸关系、逐步取消对华经济制裁的意向,这个时候要是中缅边境再出问题,中英关系将会因此一落千丈,甚至走向敌对,一个日本强盗骑在头上已经压得中国喘不过气来,再来一个英国强盗,该如何承受才是?一旦中英交恶,刚刚通过的雄伟的经济振兴建设计划无异于画饼充饥,恐怕又会再次沦为中外各界的笑柄了。
第983章
紧箍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3/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