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6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2/1395

  之前,我中央军及各路勤王大军正缓缓合围西安,军委特别会议对此严加控制,既要给叛逆实施强大压力,让天下人看到校长于国家于军队之重要性和号召力,又要讲求策略,防止叛逆在重压下铤而走险,并命令子文兄与众元老尽快飞赴西安,展开政治斡旋,多管齐下,为校长平安归来而不懈努力。
  学生妄自调动部队进驻南京,此越权之举纯属无奈,非此不足以震慑宵小,恳请校长责罚。
  学生:安毅顿首。
  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深夜。
  蒋介石看了又看,激动得双手发抖难以自已,好一会儿才将用正规电文纸誊写的信折叠好放进内袋。
  蒋介石深吸了口气,目光转向桌上的小藤篮,犹豫一下,伸手打开盖子,一阵清香气息扑鼻而来,香味是那么的熟悉,却又那么地飘渺。
  蒋介石快速拨开覆盖的青叶子,满当当的火红色毛荔枝映入眼帘,蒋介石双手颤抖着捧起提篮,鼻子发酸,眼中热泪汹涌而出……
第1188章
后发制人(十二)
  渭河南岸的新丰镇东,炮火轰鸣,枪声不绝,占据有利地形的东北军王以哲部非常沉得住气,一直隐忍不发。
  从凌晨开始至下午两点的激烈鏖战中,双方战损很大,东北军两个师主动撤出渭南,退守新丰一线,顶住了装备精良、士气如虹的中央教导总队的两路猛攻,并逐渐挽回颓势,一点点把握主动。
  新丰镇南的岱王庙高地,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端起望远镜,观察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中央教导总队官兵前赴后继留下的遍地尸体和四辆燃烧的英国坦克,历历在目,散落的德式钢盔和插上刺刀的毛瑟步枪比比皆是。
  不过,退回进攻阵地的教导总队官兵仍在逐渐集结,显然是准备将两个团的预备队尽数投入,以便发动更为猛烈的进攻。
  王以哲叹了口气,心中涌起阵阵酸楚,他之所以命令麾下两个师退出渭南,就是想赢得时间,停止交战,避免双方出现更大的伤亡,可如今看来,教导总队不罢不休已经打红眼了,六十七军作为拱卫西安的主力部队,已经无法再向后退却,再退就要退到临潼了,届时西安城将会一片混乱,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报告军座,装甲团奉命前来增援!刘师长的独立师也和我团一同开来了。”
  跑步上来的装甲团团长刘毓泽上校大声汇报。
  王以哲转过身跳下土坎,回了个礼,接着亲切地拍拍刘毓泽的肩膀:“小七,你们来得挺快的嘛,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军座下令了!我们装甲团苦练已久,只需军座一声令下,绝对不会给对面的中央军半点儿还手机会!”
  刘毓泽非常激动,眼中闪烁求战的强烈欲望,能获得灵泉将士无比尊敬爱戴的王以哲的器重,无疑是最大的光荣。
  周围的将校听了哈哈大笑,王以哲点点头:“好!目前的情况是我们不能再退了,现在的短暂停战,仅是更大规模的战斗前奏,对面的中央军显然已经杀红眼了,正在集结兵力,准备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小七,我给你半小时准备时间,等敌人的冲锋开始,你的装甲团就全速迎上去,以最强的火力杀开一条通道,从正面打乱敌人的冲锋队形,威慑其主力部队,然后开足马力,沿着铁路直插敌人中军后部叶家坡,给我把桂永清的司令部踏平!”
  “我们两个师在你的两翼发起反冲锋,骑兵团会去对付敌军炮兵阵地,不需要你们担心,你只管率部猛冲猛打即可。这一仗,我们要一鼓作气打回到渭南去,狠狠教训一下面前这部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央军,把渭南收回来!”
  “是!”
  刘毓泽兴奋地回答。
  “呀,安家军的飞机又来了……”
  副军长兼第一一七师师长吴克仁恼火地叫起来。
  王以哲和众将校连忙抬头观望,惊讶地发现天上的十几架战机与之前的例行侦察大不相同,三架A25型攻击机不断盘旋,足足六架大型轰炸机在两组攻击机的掩护下,突然降低高度,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飞越两军交战阵地之间的空旷地上空,在交战双方五万多将士惊愕的注视下,分别投下一串又一串重磅炸弹,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接踵响起,巨大的火球和浓烈的烟雾冲天而起,空旷地带转眼间泥石冲天,一片狼藉,冲天的烈焰和浓烟,遮天蔽日。
  飞机投弹完毕,扬长而去,数架侦察机高高盘旋在战场上空,继续监控,地面下,长达三百余米的地带烈火熊熊,炽热的空气中充斥硝烟和化学药品难闻的刺鼻气味。
  浑身尘土的王以哲从地面上爬起来,遥望向南飞去的安家军战机编队,心情格外沉重,联想到上午收到安毅以中央军委特别领导小组主任发来的停战命令,明白这是安毅发出的严厉警告。
  如果这批炸弹落到本部阵地上,恐怕这一战已经没法打了,包括装甲团在内的各部主力,将会落得个损失惨重的下场。
  周围将校爬起来,抖去身上的尘土,指着天空破口大骂,要多难听有多难听,王以哲大声喝住众人,一句“人家手下留情了”,就让众人明白过来,很快在王以哲的命令下,垂头丧气地分头离去。
  这时作战处长金奎璧紧急来报:“军座,安家军四十四师突击旅已经越过我方南面十五公里的警戒线,后续两个旅以及一个装甲营,源源不断向战场涌来,他们的旅长让我们的警备连长来传话,四十四师将会一直开到东南方七公里的八王庄一线扎营。”
  王以哲大吃一惊:“奎璧,你立刻亲自去一趟,一定要见到率领四十四师上来的联勤司令吴立恒将军一面,亲自问问他是怎么回事。安家军司令安毅上将上午给少帅电报,明确反对双方交战,表示他的军队绝对不主动进攻西安,占领汉中和商洛,目的是为了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现在他的四十四师突然北上,逼向我们和中央军交火的主战场,到底想干什么?我立即给少帅致电汇报,全军各部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严阵以待,随时等候命令。”
  下午两点五十分,战场东部叶家坡,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前线司令部。
  中将总队长桂永清、参谋长符昭鶱等十余将校站在半山坡掩体之后,遥望前方烈火熊熊硝烟四起的空旷阵地,一片沉默。
  稍前一些的出击阵地上,万余蓄势待发的官兵对此突发情况,毫无思想准备,仍然没有从刚才阵阵山摇地动的巨大爆炸声中清醒过来,各级军官心中渐生怯意,不敢动弹,深怕敌友不明的安家军飞机再次来一次猛烈轰炸。
  “老符,看来得辛苦你跑一趟,去南面八王庄见见那个大胡子吴立恒,问他到底想要干什么?是不是要和我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作对?”桂永清咬着牙吩咐身边的参谋长。
  符昭鶱犹豫了:“估计立刻给安师弟去电询问更有用,安师弟以军委名义,连续两个停战命令下达,我们都没有给他复电,很可能因此而惹恼他,这才派来飞机和四十四师捣乱,属下担心这些安家军将领真敢开打。”
  桂永清抬头看了看天上盘旋的侦察机,无奈地摇摇头:“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去走一趟吧,我这就给军委和何总司令致电报告,顺便问问安师弟到底想干什么。”
  “也好!我这就去。”
  符昭鶱带上副官,大步走下山坡,叫上两名侍卫一起跳上停在道路旁的军车,向南驶去。
  桂永清返回掩体内,通讯参谋快步迎上,递给他一份电文,桂永清看完何应钦命令他“停止前进,率部返回潼关待命”的电令,幽幽一叹,满脸都是沮丧之色,他隐约意识到南京可能变天了,否则,一心求战坚决讨伐的何应钦不会下达这样的命令,祝绍周控制的洛阳空军,也不会不来助战,驻扎洛阳、华阴的两个师中央军据说也停止前进等待军委进一步命令了。
  陕西宝鸡,中央军第一军司令部。
  胡宗南与副军长范汉杰、副师长李文、罗列、第七十八师师长丁德隆、旅长李正先、詹忠言、文朝籍、廖昂等黄埔将领迎出营门,与匆匆驾车赶来的关麟征、王耀武、李及兰等师兄弟匆匆致礼,略作寒暄,一同走向司令部。
  西安事变当日中午,正在甘肃银川与马家军统帅马鸿逵一起率部剿共的关麟征接到胡宗南的电话,惊闻蒋介石被扣,当时昏厥难支,连电话也说不下去,以为整个国家就此完了。不一会儿,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代表突然到来,拉拢甘肃省主席马鸿逵,共同反对中央。
  马鸿逵与胡宗南关系很僵,但是与关麟征交情深厚,听到张、杨代表的话,大吃一惊,推脱此事关系重大且容考虑,打发了张、扬的代表后,关麟征随后到来,关麟征力陈大义,慨然说道:“形势危急,事秦事楚均在马主席一念之间。如果你想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抗命中央,则请将我扣留;如果你决定继续追随中央,就应该将张、杨的代表扣留,决不可两面应付,否则哪儿都不讨好。”
  马鸿逵听了关麟征的话,当场拍板:“雨东(关麟征字),你还不知我是服从中央,忠心蒋公吗?我马上将张、杨的代表软禁好了。”
  马鸿逵的叔父在旁,见此情形说:“鸿逵!这个时候你们最好结拜兄弟。”
  马鸿逵闻言跪地,关麟征亦随之跪地,对天鸣誓,结成兄弟。
  三日前,关麟征与周边各师黄埔将领奉何应钦之命率部围攻西安,昨日下午在途中接到安毅密电,众将碰头合计,发现安毅给每一个领军将领都发来密电,详细通报南京的情况,陈述围攻西安的利害关系,以及可能导致校长横尸的严重后果,建议各部停止前进,等候中央军委的进一步命令,而不是奉何应钦的所谓讨贼司令部命令,最后以师弟的名义非常坦诚地告诉大家:第十六师已经顺利进驻南京城,正在谷正伦司令、冯玉祥、李烈钧、朱培德等元老组成的军委最高会议领导下,通过军事压迫、政治斡旋、舆论影响等办法,力求以最快速度救出校长,从而避免全中国的再度分裂和内战,避免日寇趁虚而入,全面侵略。
  关麟征与王耀武等人商量完毕,立即联系胡宗南,于是就有了这次宝鸡聚会。
第1189章
后发制人
  西安事变的发生,对手拥大军、隐隐有西北王风范的胡宗南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作为黄埔系中地位仅次于安毅的大将,胡宗南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也拥有远超常人的抱负和野心。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黄埔系”军事集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安毅、胡宗南与其他的黄埔同学,在校长蒋介石的大力提拔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官位不断上升,实力急剧膨胀,军政权力越来越大,才都是二、三十岁的年纪,便都手握重兵或大权,官拜军长、师长、旅长,军阶上将中将少将都有,成为国民党军中迅速崛起的一个日益强大的军事实体,地位与作用日益增强。
  与安毅不同,安毅喜欢的是从无到有,建设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军事政治集团,而胡宗南则借助力行社,施加着自己在黄埔系中的影响。早在力行社成立之初,蒋介石特别把安毅和胡宗南提名为力行社领导骨干,大家以为蒋介石必有其特殊用意所在,由于安毅不过问此事,也很少参加力行社举行的活动,所以大家对蒋介石钦点的另一员军中干将胡宗南特别尊重,凡有大事,无不征求他的意见,他的然否往往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因此,胡宗南便也隐然以力行社组织的幕后人自居,黄埔学生一般都自命为蒋介石的嫡子,而胡宗南则以“太子”自诩,可见他的目标有多明确,野心有多大。
  在西安事变发生前,胡宗南通过自己在力行社的影响力,事实上比安毅更得黄埔系的人心。
  胡宗南自今年年初就任第一军军长之后,率部围剿红军,队伍急速扩大。早在扩师成军之前,胡宗南的第一师号称“天下第一师”,直辖四旅十二团,另指挥一个骑兵团,连同师直辖部队,共有近四万人马,相当于国民政府军两个普通军的人数。为培养军官与提高军官素质,胡宗南又学安毅,在天水设立了“中央军校西北军官训练班”,考选部队中有功之士官及西北各省地方青年学生,实施为期半年之军官养成教育。胡宗南为了笼络将士之心,亲兼班主任,以第二旅副旅长周士冕兼任教育长,训练班分步、骑、工兵、经理四科,后又设俄文、藏文班。胡宗南将此训练班视作黄埔军校的继续,在校园内命名黄埔房、黄埔路、黄埔亭、黄埔公园等,用“黄埔精神”教育学员,可见其一直心存高远,非甘愿久居人下之辈。
  第一师扩编成军后,编成两个师四个旅八个团,另有军直辖骑兵、炮兵、辎重、通讯部队,军长胡宗南自兼第一师师长,副军长范汉杰,黄埔一期校友李文任第一师副师长,保定三期陆大九期的於达任师参谋长,胡宗南的黄埔同期生丁德隆任七十八师师长,牢牢地把控了第一军,同时,胡宗南还兼任西北剿匪第二纵队司令官,除指挥所部第一军外,还指挥周祥初的第四十三师与孔令恂的第九十七师,虽然在上一个月遭遇山城堡之败,损兵折将,但依然牢牢掌控着大军,为当前实力最雄厚的军事集团之一。
  西安事变发生当日,胡宗南接到西北剿总副司令张学良电示:所有“剿共”部队停止待命。胡宗南感到十分疑惑。接着,他又接到部下报告:第一师第三团遭到东北军和西北军零星部队的袭击。事变次日,胡宗南从贺衷寒和邓文仪的来电中得知西安事变真相,迅即胡宗南得到报告,第一军留在兰州的西北补充旅两个团,为东北军于学忠部第五十一军武力包围缴械,两位团长及部分官兵因抗拒缴械进行抵抗而被打死。
  胡宗南大怒之余,心中却不免打起了小算盘。虽然他现在位高权重,但一切升迁撤职却取决于中央,取决于蒋介石本人,一旦蒋介石死于兵乱,那么南京中央政府和军委肯定会乱成一团,他头上戴着的紧箍咒就失去了效力,凭借着自己在黄埔嫡系部队中的地位,还有目前实际控制的甘青宁等地,倒是可以做一回名副其实的西北王。至于投靠安毅,他想都没有想过,一直以来,虽然眼红安家军所取得的赫赫威名,但自视甚高的胡宗南却另有看法,他总觉得安毅为人处世太过冒险激进,而且与黄埔师兄弟之间的关系远没有自己来得深厚可靠,在这有兵就是草头王的年代,大好富贵自己也可以去争上一争,何苦去做别人的垫脚石?
  故此,胡宗南接到何应钦和贺衷寒的命令后,一拍即合,先是与275名黄埔系青年将领并“代表全体七万余同学”,发出《忠告张学良电》与《告袍泽书》,又参与列名以刘峙领衔的三十八位国民党军领兵将领的《箴劝张学良、杨虎城电》,主张武力解决西安事变。随后,胡宗南整顿军队,率部从天水攻入陕西境内,很快便占据宝鸡,刚想一鼓作气兵进西安,却收到安毅和戴笠的密电,知道安家军十六师已经控制南京,主战的何应钦和贺衷寒、邓文仪等已经失势,顿时心如捣鼓,盘算起利害得失起来。
  目前形势趋于明朗,胡宗南觉得自己过于急切的表现,很可能会给蒋介石带来不好的印象,必须得采取补救措施才行,于是他迅速向宋美龄发去密电,表明自己坚定效忠蒋介石的决心,称先前自己受何应钦蒙蔽,以为委员长已经遇难,故此才行为失常,现在明白委员长尚在人世,因此攻向西安的部队将回撤至惠安堡、同心城一线,一切为了和平解决此次事变而尽心尽力。
  于是就这样,陕西周边的中央军各军各师,在安毅和军委措辞严厉的命令下,在胡宗南的影响和劝说下,悉数停止前进,原地待命,避免了大规模内战的发生,同时也为杨虎城、张学良和国共两党顺利处理事变,创造有利条件。
  ……
  广西桂林,一条古朴幽雅的画舫顺着轻柔平缓的漓江水,缓缓而下。
  画舫二层,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陈志标四人对面而坐,一边饱览冬日的桂林山水,一边喝着香茶轻声交谈着。
  “安毅此子不得了啊,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打准了何应钦的七寸,眼见着趋于崩坏的局势,竟然让他奇迹般地挽了回来,如今南京局势稳定,我们想浑水摸鱼的念头可以打消了!”李宗仁说罢,摇头叹息。
  “兄长,今日之事当初已有预见,何必耿耿于怀呢?事变次日,我们收到我部西安办事处主任刘仲容的电文,曰‘此间兵谏,想已见张、杨之通电,今后实际救国大计,正待共商,丞盼副座能乘机来此,共策进行’时,不就定下了静观审慎之态度,没有主动参合进去吗?当时担心的,正是怕委员长身存归来,对我桂系展开手段报复吗?如今大局已定,我们不但没有帮助张杨迫害委员长,反而积极响应安毅的呼吁,通电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估计在委员长心里挣了不少印象分,正好以超然的态度笑看此事。”白崇禧安慰道。
  李宗仁再次叹了口气:“还是不甘心啊,若是蒋介石死于乱兵之中,天下大乱,我们就可以出兵广东,占据福建、江西,如此大业可期,但是现在,依然得憋在广西,不能丝毫动弹,想想就让人不舒服。”
  白崇禧笑了笑:“若是委员长身死,我们也很难重现当日桂系的辉煌了,如今中央军一支独大,不管是哪一部占据广东福建等地,都不是那么好相与的,况且还有安毅占据长江上游虎视眈眈,谁敢轻举妄动啊?”
  李宗仁想了想,好奇地问道:“健生,你说说看,怎么会有安毅那么个傻子?若是委员长出事了,他可以名正言顺地举起讨伐大旗,一举拿下四川,占领陕西,随后从宜昌顺江而下,占据两湖、江西不在话下,以他和江浙财阀的良好关系,甚至江浙归附问鼎中央也不无可能,他怎么就坐视那么好的机会,乖乖地替老蒋卖命呢?”
  白崇禧苦笑一下:“我也看不透这个人,若是我有这么好的机会,不管怎么样也要搏一下,可他倒好,竟然会拿下何应钦,为国共和谈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看不透啊!”
  一直静静听着没有说话的黄旭初道:“安毅绝对不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否则他何来今天的实力和地位?我觉得他早就看清楚了形势,就算是不插手,委员长很可能也会平安归来,只不过他加速了这种和解的趋势。自从苏俄表态后,中共方面很快转变了立场,当初朱毛可是主张公审委员长的,但现在显然他们已经放弃这么做了,一切都围绕着和平谈判展开。而南京方面,虽然何应钦暂时占据上风,但我们不要忘记了,打仗就是打钱,江浙财阀可是清一色支持委员长的,若是他们卡住了后勤补给,然后再诱惑军中大将,主战的何应钦就会面临被架空的命运,和谈也有希望展开。总之,安毅这回做得很是巧妙,恰恰是在何应钦势力最膨胀的时候出手,后发制人,一举拿回了主动权,给人一种擎天柱的感觉。这个时机把握得太巧妙了,估计老蒋回来,又得给他升官晋衔了。”
  陈志标犹豫了一下,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想安将军更多的是考虑到北面日本人的威胁,才放弃如此大好的机会的。我们都知道,参谋总部第四厅实际上只接受安毅的领导,安家军中也从来不缺乏好的情报人员,估计张学良和杨虎城身边少不了潜伏有安毅的人,若是他真有野心,大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派人干掉委员长,然后嫁祸给张学良杨虎城,随即以报仇雪恨为借口,正大光明地争霸天下,谁也拿他没办法。”
  “可是,中国一旦乱起来,没有个三年五载,很难重新统一,那些手握重兵的中央军将领和地方军阀,谁愿意乖乖地放下手中的权利?不说别的,我们桂军就不可能,何健、阎锡山、宋哲元、韩复榘他们也不可能愿意屈居于一个毛头小子之下,到时候肯定是战火连天。一场场大战打下来,谁将得利?只能是日本人!所以,安将军才会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继续向委员长表示自己的忠心,以谋取更大的信任和权力!”
  黄旭初和李宗仁连连点头,白崇禧也满是深思之色,沉默了好久,才道:“志标长进很大啊,把安毅的心理揣摩得很透彻。确实,安毅是一个爱国爱民之人,更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这从数年来,他的军队始终站在抗日第一线就可以看得出来。自孙总理逝世后,党内军内国内失去了领导核心,自民国十七年北伐成功后,又经过十年征战,蒋介石已经成功取代孙总理,成为了新的中央领导核心。以安毅的认知,他绝对不会允许这个核心消失,因为那意味着整个国家会重新陷入混乱,政权会面临分裂,再次出现军阀割据的状况,因此蒋介石的安全实际上已经与整个国家的安全休戚相关,为了抗日大业作想,容不得安毅做出其他选择!”
  听了黄旭初、陈志标和白崇禧的剖析,李宗仁如释重负:“罢了,罢了,为了这个国家,坐拥五十万大军,拥有良好声望和人际关系,又有着充裕财政支持的安毅连这么好的机会都放弃了,我们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健生,相信要不了多久委员长就会从西安归来,我们这边既然没什么大事了,你就去南京上任吧。现在国难当头,日本人眼看着我们国家结束内乱,枪口一致对外,肯定会提前发起侵华战争,中央那边离不开你这个小诸葛运筹帷幄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2/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