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730

  对于一直致力武装统一中国的段琪瑞而言,对于这么一份有利于自己的加强中央权限的法案,段琪瑞绝对欢迎,但是却吃不透西北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做什么。
  如果说现在西北和南方的那些督军们一起呈文进行联帮自治的话,段琪瑞不觉为奇,毕竟现在的西北是地方派系,没有理由弄这么一个法案把自己的行为约束起来。虽说个人比较赞成这个法案,但是段琪瑞还是不得不小心处理此事,毕竟谁知道西北其中是否隐藏着什么阴谋,对于西北的那个老乡段琪瑞一直以来都认为,他远比任何人更会隐藏自己的野心,就冲着他商人的本质,段琪瑞根本不相信,这个老乡没有其它的目的。
  自从春节前这个由三特别区联名上呈的这个《反对国家分裂法案》出台以来,不算勤政段琪瑞可谓是对这个法案进行着句句推敲,以期从中找出什么阴谋来,但是却根本没有挑出什么阴谋的痕迹,这也正是让段琪瑞倍感不解的地方。对于段琪瑞而言,越是找不到阴谋的痕迹,就越是可疑。明明有阴谋,但是却看不到阴谋,才是最让人感觉可怕的地方。
  “如果单单是为了外蒙,他有必要费尽心机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吗?但是这个法案之中,无一处不是为加强中央权威,这个法案一旦获准通过,西南的那些叛党,如果再次为对抗中央,宣布独立,按照这个法案说的,他们就是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意图分裂中国,呵呵!我倒是有些佩服我们的那个小老乡,竟然能想出这样的词。能想出这个法案的人倒也是个人才,如果几年前就有人提出这个法案。一旦南不稳。至少从道义上中央就占得先机。”难道?不可能!正说着话的徐树铮突然想到一种可能,但是在心下又立即否定这种可能,至少从目前看来西北根本没有可能入主中央,根本没有入主中央的机会,怎么可能会在此时就把这些全部设计好。
  在徐树铮看来,至少在西北显露出入主中央的态势之前,西北绝对不可能费劲心机,弄出这么一个法案之外。而西北如果想要入主中央只有通过军事一途,但是这个法案不仅不是西北借助军力的入主中央的助力,反而会是一种阻力。即使是司马没看出这一点,徐树铮并不相信连司马的幕僚班底连这一点都没看出来,既然如此,那么司马到底是为了什么?若是仅仅只是为了蒙古,司马根本不需要费这些周折,只要其一收复蒙古,一个复士英雄的名声定少不了他,除此之外,他到底在计划着什么?
  “现在他们在已周旋了一个多月,相信能拉到的选票都已经到了,等再过些日子,估计这个法案十有八九会获准通过,暂且不问这些了,不论他司马想用这个法案行驶什么阴谋,现在来看,这个法案对我们更有利,既然有人帮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暂时放下了心里地猜测后,徐树铮开口说道,尽管看不透西北背后的目的,但是徐树铮不是不知道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如果利用得当的话,这个法案就是收拢西南叛党的一个武器,当然前提是这个法案要通过。不过对于西北驻京办的那些人最近的活动,也没有瞒过徐树铮,对于国会的那些个议员们的了解,让徐树铮相信,只要西北愿意花银子,这个法案毕竟会在国会得到通过。
  “又铮,这件事你看着办吧!山东来的新兵不是已经进了南苑军营。”听到徐树铮的话后看了看时间,于是段琪瑞开口说道,对于徐树铮,一直以来段琪瑞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只要他觉得可行,那就按他的意思办吧!
  “这些新兵的身体素质倒也不错,不过现在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都在山东招募劳工,所以模范团的新兵招募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总体上影响不大,第一批3000名新兵已进入驻南苑机场,不日将会开始训练。”听到总理的问话后,徐树铮开口回答道,看着时间,徐树铮知道总理是要休息了,一直以来段琪瑞都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这个习惯,段琪瑞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徐树铮当然也了解。
  “可惜南苑机场,现在就只剩下了一个壳子!全都到西北去了!回头拨一些钱过去,看看再建一支航空队吧!不能什么都让西北占了先。”听到南苑机场,段琪瑞就想到在报纸上看到的西北航空队的照片,对于西北航空队对张家口北兵营的轰炸,段琪瑞可谓是记忆犹新,作为一名军人,段琪瑞可不希望有朝一日,这种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于是便开口对徐树铮说道。只不过段琪瑞显然忘记了一点,在这个欧战正之时,想要外购飞机显然不甚可能,毕竟无论英法,这会的飞机连自用都尚且不及,怎么可能会对外出售。
第211章
一个政党的诞生(下)
  位于宝禅寺街的老天利景泰蓝作坊,是京城之中制作景泰蓝珐琅的名声最大,同样也是工艺最精的商号,为清末外国人出资兴建,有西方工厂的特征,将打胎、掐丝、点蓝、烧蓝、镀金等工序分开,由专人完成。拥有工人数百人而且还有班车乘坐,产品几乎全部出口。
  戴着眼镜的金师傅轻轻地用盾形徽章上用黄铜制成的字纹抛着光,已经完成初步抛光的景泰蓝的双龙纹和楷体华字,在小台灯的照耀下泛着有些耀眼的黄金色的光芒。金师傅知道现在不仅老天利,就是静远堂、志远堂等京城的多家景泰蓝作坊现在都在赶班加点的制作这种铸铜低、点红的珐琅“华字龙纹章”,几万枚华字龙纹章,着实够让这些景泰蓝作坊的忙活一会的,更何况交货还非常紧,不过只有几天罢了。
  和过去各个作坊制作的景泰蓝不同,这种“华字龙纹章”都是来料加工,从外地运来的来铸铜低模,在京城的各个景泰蓝店里点红、完成后续步骤,这种景泰蓝在做了几十年活的金师傅的眼里,并不算是真正的景泰蓝,顶多是一种简单的珐琅罢了。
  “中华民族复兴党。”
  对着小台灯,金师傅聚精会神地看着,已经初步完工的小徽章后的一排小字,念叨着这几个字,虽然金师傅不知道这中华民族复兴党是什么党,但是在金师傅看来这种徽章很是精美。比大指甲稍大一些的红底“华字龙纹章”在灯光下总是发出耀眼的光芒,盾形的红底珐琅徽章里,泛着金黄色的两条旧式的龙纹头朝两方、首尾相交,中间一个楷书的华字,在红色的珐琅的衬托下显得非常漂亮夺目。
  这个“华字龙纹章”就是司马设计的党徽。此伸自司马所设计的华字龙纹旗。一种中国味道十足的旗帜。所以在设计这个旗帜的时候,司马仍旧是采用的红色的基低,红色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代表着激情、斗志、牺牲,按照后世的说法,红色还能刺激人们的荷尔蒙分泌。按照《左传疏》载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而且还有另一种说法。
  “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色,把红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而一直以来。中国都视自己为龙的传人,而且牢牢的铭刻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头脑之中,再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正因为如此。最后司马用两条金黄色的汉式龙纹,两条龙的龙头分别朝向两个方向,龙角相抵、首尾相交,之所以如此,其含意和俄国的双头鹰并没有什么区别,成盾形围绕着一个楷体书写出的“华”字。红色、龙、华、金黄色。每一个都是中国的代表,透着十足的中国味。
  而现在金师傅正在制作着的“华字龙纹章”。是未来每一个党员都需要佩带的徽章,一共分成大小两枚,一大一小,大的佩带在外套大衣的翻领上,小的佩带在制服口袋的翻口上。佩带党徽是用来区分党员和非党,可以增强党员的自豪感以及凝聚力,虽说画龙画皮难画骨,但是在司马看来,能学的自己可是一样都不能落下,就像党章、党纲一样。对于党章,司马几乎都没有费什么功夫,无非就是拿着后世的党章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再添加一些符合这个时代特色的内容后,就成了中华民族复兴党的党章。
  “一、我们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以及民族的角放与复兴。二、我们要求中国对其他国家享有平等权利,我们要求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身上的全部不平等条约。三、我们要求收复全部被帝国主义割让的领土,用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的人口以实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同时收还各处租借地以及租界,以恢复国家以及民族的尊严。四、无论职业如何,只有中国国籍的人才能成为本国的同志,享受本国国民待遇。五、我们要求取消一切外国人在华特权,凡非本国公民只能作为客人居住在中国,且需受制于有关外国人的法律。……二十一、为贯彻上述一切,我们要求建立中国强大的中央集权。中央政府国会对于全中国及其一切机构具有绝对权威。每一个中华民族复兴党党员以及信徒需以其生命宣誓,为坚决实现上述各条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西元1917年2月8日,在《西北实业报》的头版刊登的中华民族复兴党成立的新闻,同时还刊登了中华民族复兴党的党章、党纲,同时不久之后将会在西北、察哈尔、绥远三个特别区的大中城市设立党支部,欢迎各位志同道合之士入党。如果放在平时,这个新闻并不起眼,在当前国内的国会政治开始复兴的时候,各地组建政党参与议会角逐的新闻,屡见不鲜,之所以《西北实业报》会在头版刊登这个新闻,实际上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个党的党魁是司马。
  在《西北实业报》的头版新闻照片里,穿着军装的司马笑容可掬样子和他背后的悬挂着党旗,党旗上的龙纹华字和西北军的铁血旗是如此的接近,以至于会让人心生误解,人们可以隐隐看到在司马笑容可掬的背后,还站立着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这一点任何一个有些常识的人都不会忽视这些。
  “没想到,这也许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党!”看着报纸上的刊登的中华民族复兴党的党纲的内容,董年烈自语地说道,早在国外留学期间,董年烈就已经接触过一些外国的政党,正因为如此董年烈才知道目前的国内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政党,那些连基本政见、政纲都没有政党谈得上是政党吗?看着报纸上刊登的二十一条纲领,一直以来都以关心政事为己任的董年烈。开始思考着、犹豫着。
  “我们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以及民族的解放与复兴。我们要求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身上的全部不平等条约。我们要求收复全部被帝国主义割让的领土,同时恢复国家以及民族的尊严。”看着报纸上的党纲,这是董年烈自己回国以来。第一次看到一个政党明确的提出要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收复失地,看着这几项纲领,董年烈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入似乎有一些东西被触动了。
  “也许这是一个机会。”看着报纸上的中华民族复兴党党纲。董年烈沉思了一会说道,拥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同时还拥有强大的实力作为施政保证的民族复兴党,对于董年烈有着明确的吸引力。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从这二十一条政治纲领之中,董年烈看到的更多是希望,就冲着这二十一条纲领之中的头五条,就是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单就是这份勇气,也是现在任何一个党派都无法比拟的。
  “淑梅。收拾一下行礼,我去西北!”看着报纸上提到中华民族复兴党党支部,董年烈犹豫了一会开口对一旁正在做着午饭的妻子说道,董年烈决定到西北亲自去看一下。
  “爸!你要去西北?是不是做大客车去,我也要去。”正在写着作业的董让听到父亲要去西北,于是连忙站起来面带着期待之色地说道。
  成天看着西北实业报上的那些西北的照片。早已让董让心生向往之意,现在有机会去那里。董让怎么可能错过这个机会。
  “好,咱们一起去,你也去那看看。”听着儿子的话,看着儿子满面期待的眼神,董年烈开口应到,对于儿子要和自己一起去董年烈并不反对,毕竟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让儿子出去见见市面倒也不错。
  董让口中的大客车,是春节前西北运输公司开通的省际班车,用的客车是西北公司汽车厂用卡车改造而成的客车,虽然结构简陋,但是用在大同至包头之间,以及其它尚未通行火车的地方,倒也算是有胜于无。
  西北钢材公司是西北公司制定的一百多个重点企业中的优先项目,作为重点优先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原料还是机械或是人员都自然得到了优点保障,得益于此,西北钢材公司钢筋以及钢板轧制车间在春节前,就已经提前计划十余天投产。而今随着钢轨车间的轧钢机的轰鸣声,作为钢材公司内的重点工程的钢轨轧制车间也随之开工,随着钢轨车间的投产,西北钢材公司的一期工程就宣告基本完成,提前三个月完成了公司制造的一期工程计划。
  轧钢的机器在运作时发出的巨大的噪音,一阵像火车汽笛长鸣似的吼叫。又一阵像海啸般狂吼,还有时候像“黄河瀑布”从天而降,一天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响彻着云霄,红红的钢锭被巨大的机器轧制成了钢轨。此时庞大的轧钢车间笼罩一片火红和噪音之中,耀眼的钢花四处飞溅。
  虽然温度仍旧是零下二十余度,但是此时在巨大的轧钢机面前,数十名工人、技术员脸色被火红的钢轨映的通红、脸上冒着汗,正在干着活,那些技术员们不时的在本上勾画着什么。此时的车间里的温度比外界要热出十多度。轧机运行的发生出的巨大的噪音,让这些工人们和技术员不得不用戴起了隔音护耳,工人们不时的大声地喊叫着,充斥着机油味、金属味的轧钢车间,似乎是这个时代工业力量的代表。
  和工人们一样,穆藕初同样带着隔音护耳,在初轧机附近,看着那引起钢锭从加热炉出钢炉门。顺着运输滚道徐徐运行,然后经轧机被轧制成钢轨,当伴随着巨大的噪音。火红的长达十二点五米的钢轨从轧机中喷吐出来的时候,顺着滚道经水冷后,黝黑泛着钢铁特有的金属色的钢轨便被制造了出来。
  “西北钢材公司、中华式三十八公斤钢轨。”在震耳欲聋的噪音里,穆藕初看着一堆经冷却后被码放整齐的钢轨。看着钢轨一端上书写整打码字,穆藕初忍不住用手去触摸还残留着一些余温的钢轨。
  “这批钢轨是西北制造的第一批钢轨。”穆藕初一边触摸着钢轨上的码字,一边开口轻声说道,尽管此时穆藕初的声音完全被掩盖在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之中。
  和目前国内汉冶萍公司制造的钢轨不同,这批钢轨的规格,并不是国内普遍使用的英制八十五磅重轨,而是西北钢材公司专门设计制造的三十八公斤重轨,每米钢轨较英制八十五磅重轨的轻了近六百克。但是其承载能力并不亚于英制八十五磅重轨,因此相比于英制八十五磅重轨,这种三十八公斤重轨在节约一定原料降低成本的同时,并没有降低其技术指标。
  当然说是钢材公司的技术研究室设计,实际上这种三十八公斤的重轨的全部技术资料,全部都是源自司马从后世带来的三十八公斤重轨的技术资料。实际上就是现在的钢材公司的几十种产品的技术规格。实际上都是参照后世国家标准,而不是这个时代的标准。毕竟这些产品大都是直接引用的后世技术资料,自然所需的标准规格也就必须要采用后世的标准。
  “刘,抽选取样回化验室进行化验。”穿着工作服带着护耳的卡尔·克劳德对着身边的中国技术员大声地喊道,之前用量尺以及钢轨尺寸检验样板,按照《中华式每米三十八公斤钢轨型式尺寸》对已生产的钢轨进行了初步的检查后,卡尔知道现在需要钢轨的成分进行化验,以保证这批钢轨的质量,现在不过是刚刚制造出钢轨,在没有完成所有检查之前,暂时还不能出厂。
  “什么!啊!好的,卡尔老师!”听到卡尔的话后,正在仔细检查着钢轨的刘青琴大声回答道,虽然西北冶金研究所的研究员,但是刘青琴却是卡尔·克劳德的学生之一。
  西北冶金研究所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家专门从事冶金研究的技术机构,成立不过四个月,最初只是靠着国内几名留日、德归国的冶金专业的留学生和几十名内地聘请来的工科生从事着最简单的冶金研究,实际上就是技术吃透,研究学习公司提供的一些技术资料,以便应用于生产之中。
  自从卡尔这个从美国来的冶金专家来到西北出任冶金研究室主管以来,冶金研究室中包括那几名从日、德留学归学的冶金专业学士、硕士和其它的工科生们,一起成为了卡尔这个芝加哥大学来的冶金专家的学生,跟在他的后面学习着。现在的西北冶金研究所,虽然卡尔·克劳德这个移民美国的德国冶金专家来到西北不过才三个月的时间,但是在现在在他的努力下,研究所已经建成了包括为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孔形设计、铸造、耐火材料、金相热处理、金属防腐蚀等个专业研究室。
  当然现在的研究力量仍然很是薄弱,如果不是卡尔先后写信邀请自己的在美国的学生和朋友,恐怕现在也不会建成目前这个亚洲涉及门类较为齐备的冶金研究所。
  “真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发现含铜钢的妙用,也许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无心插柳吧!”看着眼前的钢轨,卡尔·克劳德知道眼前的这些钢轨和自己过去所接触的锰基钢轨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是在钢材炼制过程中人为的添加了铜。一直以为。在卡尔·克劳德的所接触到的资料都把钢中铜视同“瘟疫”、“祸害”,尤其是在轧钢过程中,钢中含铜的话在压力加工后钢材表面发裂,看着眼前的钢轨,卡尔说道。
  钢轨中含铜,实际上后世的一个研究成果,这个时代的汉冶萍公司生产的钢轨的成分中都含铜,耐腐蚀性比不含铜的还高出数倍。耐磨损性也高出数倍,后世在中国的南北锰硅铜钢轨被普遍采用,性能远优于不含铜的轨道钢。
  因其耐腐蚀性能较高、性能优良。在后世时不但用于制造钢轨,车辆船舶、石油井架、广播电视塔和高压容器,还用于大桥建设和远洋巨轮、以及军舰和潜水艇的耐压壳体,坦克。水运坦克和各类装甲车,也都是用含铜钢制作的。正是因为看到含铜钢的广泛用途,因此含铜钢在西北被当做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钢进行研究、应用,当然目前受限于技术的原因。只能用于钢轨和薄板制造之中罢了。
  “卡尔先生,我想这台轧钢机,也许将会写入西北的工业发展史之中!而您的名字,也必定会在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史中留下最炫耀的一笔。”待看到卡尔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的时候,穆藕初走到他的身边大声地说道,穆藕初之所以会停下手头的工作来到这里。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冲着正在工作的大型轧钢机,这部轧钢设备,是西北公司制造的第一种大型工业技术装备,而制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眼前的卡尔·克劳德。
  受限于时空异常点地尺寸,像诸如大型龙门式铣床、大型水压机之类的设备。根本不可能通过异常点运到这个时代。除了像加工钢板、钢筋、焊管之类的中、小型轧钢设备。可以通过时空异常点运过来之外,稍大型的设备。根本不可能通过那里运抵,像轧制钢轨的大型轧钢设备,就不可能通过时空异常点外购。
  如果西北想自行生产钢轨,除非了外购轧钢设备外,只能依靠图纸自行生产,而这些西北薄弱技术力量立即被显现了出来。幸运的是卡尔·克劳德的到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很快轧制钢轨的设备便在卡尔·克劳德的主持下,被重型机械厂生产了出来。
  “穆先生,这台轧钢机的生产全部是按照贵公司的提供的图纸进行生产,我只不过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技术指导罢了。”对于穆藉初的夸奖,卡尔直接开口推却到,在卡尔看来,这些中国人所欠缺的只是制造大型设备经验罢了,否则的话这台轧钢设备,恐怕在自己来到西北之前,就会被制造出来,自己只不过是比较走运,曾经参与设计监造西北公司的轧钢设备,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提出一此建议罢了。
  “卡尔先生谦逊了,我那边有些事情,真的非常抱歉,先告辞一下!”就在穆藕初想说些什么的时候,穆藕初的秘书走过来指着车间外示意穆藕初过去一下,于是穆藉初便开口抱歉道。
  “经理,钢材公司的几个工人听说您来了,所以想要见您。”
  一出车间,尽管还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但是相比于车间内却好了不少,刚一摘下护耳,穆藕初就听到自己身边的秘书对自己说道。
  “见我?在这里?他们在什么地方。”虽然不知道那些工人见自己是为什么,但穆藕初还是一口答应了下来,然后便朝工厂的办公楼走去,准备在那里与工人们见面。
  在实业路中央的一座四层的中式建筑风格的楼上,数十面鲜红的旗帜从楼顶直垂入二层,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复兴党党部,也是目前唯一的党部,每天都有几百名党员和志愿者在这里工作。他们的工作是接待来访者,向来访者介绍党的纲领以及章程,而其中一些经过培训学习过党章和其它辅助教材的教员,每天都要为新党员上党课,实际上这些教员中的一部分是公司从各地调来的最出色的推销员。
  按照司马的说法,党和商品没有什么两样,这些出色的推销员可以把各种商品推销出去,同样也可以把党推销出去,扩大党的影响,吸收更多的党员,虽然有话有些直白,但是目的无非一个,就是把党的信仰推销出去。
  “你好,先生,我们想……想问您,我们能不能加入复兴党。”看着接待员的衣领上别着的泛着黄金色光芒的徽章,一个工人吞了吞口水,双眼放光地问道。看着公司的相当多的主管都佩带上了这种党徽,在旁人的眼里看着当然有些眼红,因为这几名工人们才会特意在歇班的时候,来这里询问一下。
  “中华民族复兴党欢迎每一个人加入,但是只有信念最坚定的人才能成为党员,不过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到二楼的教室里去学习一下。”负责接待来者的党员笑着开口说道,同时指着梯楼处说道,对于这来党部询问的工人,早已经习惯了。
  自从党部开门以来,就不断的有不少工人前来询问。但这些工人并不问什么是中华民族复兴党,只是在知道这党的头头是司马的时候,这些工人当然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应该加入。在这些工人的心里,并不会说,我们不能帮钱场,帮个人场不是,但至少最近来询问的很多工人大都是如此这般想法,对于这些有着一份热心的人,就是让他们在这里学习一下党纲和党章,顺便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按照制定的对应之策,可以吸引其为外围组织的成员,让其在业余时间跑跑腿、打打杂,充当志愿者,需要的时候壮一下声势而已。
第212章
水利设备研究所
  从西北工业区向西北延伸着一条长达三十多公里的柏油公路,这长柏油公路和工业区的其它地区不甚一样,路边很少看到在西北比较常见的工厂或者遍布楼房的居民区,如果不是路边田地里的输电塔,恐怕人们很难相信这里也是西北的一部分。除了这条在国内其它地区很少见到柏油路和电网输电塔,路边只有一些偶尔散落着的公司农场之外,就是一些稀落的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非公司所有的村落,这些村落里住着在数十年前甚至于百年前就在口外垦荒的移民。
  走在这条柏油路上,远远的就能从外表上看出两者的区别,光秃秃的村落里是破旧的杂乱的土房子,而在公司农场的定居点周围却种着一些还未长成的小树,一层半高的带着简易阁楼的“楼房”和简易仓房散布在规划整洁的农场定居点中,路两侧不时可见的定居点。
  因为这里地处口外、口内的交界,早在清初这里就已经出现了汉民垦殖,而较好一些的田地早已被这些早期移民占有,因而这些农场大都是建在被那些移民弃荒的沙地、劣地之中。按照这些农场的所处的环境,也应该说是口外上最为凄凉的地方之一,在干旱少雨的口外,建在沙地横亘上的农场,因为远离水源而几乎是寸草不生。
  但正是这些农场定居点为人口日益增长的西北,提供着大部分粮食和肉食、菜蔬。现在这些农场已经是整个工业区日常所需农副产品的主要来源,当然这一切都是得益于公司在这些农场里建的灌溉设施。
  最初在司马决定在口外建立公司农场时,不过是想为了安置一些公司的工人家属,让她们拥有一个工作的地方,以便挣到一些钱用于补贴家用,但是随着后来从各地到工业区的移民越来越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年龄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适合在进入工厂工作。为了安置这些人,同时也为了为解决工业区内日益增长农副产品的需求。
  所以司马就在远离工业区的地方,建立了大量的公司农场。这些农场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后世的合作社形式的集体农庄,基本上这些农场的土地、房屋都属于公司,而这些移民,则是依靠承租着公司提供地土地为生。而平时各农场相互协作,相互提供经济和社会服务,农忙互相帮忙,集体合作社负责购销、教育、医疗、文化等。新建村落由公司的农业安置规划中心和农场服务社共同规划。而公司向他们提供土地。
  “叶在馥,字乃芬,广东番禺人。其父叶大铨,清光绪年间曾任广东增涉火药厂文职厂长。叶在馥少年就学私塾,15岁考入广东黄埔水师学堂驾驶班。光绪三十二年毕业,进北洋舰队实习。宣统元年被选送北京,同年又派赴英国留学。专攻造船工程。共和元年秋,考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共和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叶在馥奉命调赴美国监造潜艇,转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军舰设计与制造,年前获该校海军工程学士学位毕业。”
  从后视镜里看着此时只顾得欣赏着车外的风景的叶在馥。马平格在心里默背着他的资料,作为研究所的所长,马平格当然要记住研究所在的每一个研究员的资料,更何况是这么一个未来将在研究所在挑起大梁的技术人员的资料。
  “可惜,全中国,只有在西北这里有这些农场。如果有朝一日。全中国的农村都变成了西北的农场这样,那该会有多好!”透过车窗看着位于路两侧的雪原之中的农场定居点。叶在馥在心里自言自语到,来到西北已经有十多天,西北给了叶在馥太多的惊奇,虽然作为一个广东人,叶在馥并不太适应口外的寒冬,但是叶在馥仍然坚定的留在了这里,毕竟叶在馥知道一点,除了西北,恐怕在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达成自己的希望。
  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作为一名海军工程学学士,学习军舰设计与制造为本业的叶在馥,当然知道在这个时候,即便是自己按照海军部的委派到江南造船厂任职,恐怕终其一生也不可能设计制造出一条军舰,哪怕就是一条商船,恐怕也不会交给自己设计。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叶在馥才会在犹豫再三之后,才决定接受的西北的邀请,来到了西北从事船舶设计研究,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研究性质,如果不是看到西北有入股上海船界,恐怕叶在馥也不会接受西北的邀请。
  “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跑到西北这种缺水之地造船,想来全世界的造船工程师之中,也只有自己这一帮子人在水池子里头搞试验吧!”看着自己的坐车拐进一条盘山公路之后,于是叶在馥便在心里自语到,而此时汽车速度已经缓缓减速了。
  “等过了这个山,咱们就到地方了,那里就是咱们的研究所,全中国唯一一家‘水利设备’研究所!叶先生,你看山腰上的那片林子没有,您的住处就在那,环境非常不错,从阳台上可以鸟瞰整个水库。研究所有的几十个技术人员都住在那里。”
  待通过一个戒备森严的检查站之后,坐在副驾驶位上的马平格扭头对叶在馥说道,马平格知道眼前的这位叶在馥可是公司费了不少周折才挖到的专家,在选房上特意给他挑选了最好的一处别墅。
  “让您费心了,你们就在这个水库里研究船舶?这里未来也太小了吧!”从车窗向另一边望去,此时已经可以看到山下的那处水库。于是叶在馥难免有些失望地开口问道,原本叶在馥还以为那个研究所,应该是在一个非常大的湖泊附近,根本没想到会是在这么一个人工水库之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