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730

  “呵呵!叶先生,这个水库的大小也许小了一些,但是满足我们目前的研究完全够用,上面已经给我们承诺了,最多一年后,我们研究所就会搬到海边去,不过在那之前。咱们得先完成公司交给的一号任务。对于一号设备研究所里的研究员都是外行,现在您来了。相信很快我们就会有所进展。”
  对于叶在馥觉得这里有些小,马平格并不觉得的意外,于是便开口解释道,虽然作为研究所的所长,但是马平格知道在这些技术人员面前,自己位置更多的时候,是用来协调研究所和外界的关系,争取资金。帮助这些技术人解决他们的问题,反正说白了,马平格知道自己这个所长就是一个后勤部长。
  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不专业的人在后勤上给予保障。这种现象在西北普遍存在,不对专业人员指手画脚,这个好习惯实际上是从司马那里传开的,即便是司马本人。更多的时候都是信奉把不懂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做就行了,不懂行的人没有必要瞎指挥。正因为如此,现在的西北早已习惯了这种运行方式,毕竟在西北一直信奉技术至上理论。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绕来绕去之后,终于来到了一个坚着高墙的建筑附近,马平格在向大门旁的警卫出示了证件之后。警卫仍然仔细核查了车上的三个人的证件后,才打电话过去。钢板制成的大门缓缓开开的时候,“水利设备研究所”的真容终于出现在了叶在馥的眼前。
  “挂上挂架前,再检查一遍,不要出什么意外!”看着鱼雷被缓缓的推到挂架附近何昌廉便开口对身旁的技术员说道,何昌廉都记不住这句话自己重复了多少次。反正从两个月前到现在。像这样的试射,每天都会进行不下三十次。
  “老师。咱们制造的这种空气鱼雷,应该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空气鱼雷了吧!像咱们的这种空气鱼雷,速度可比书上介绍的那几种鱼雷快多了。”
  按照何工的吩咐仔细检查着鱼雷的马荣,一边检查鱼雷,一边开口问道自己的老师,作为大沽鱼雷局的优等生,尽管知道像这种空气鱼雷已经落后,但是仍然忍不住开口问道。
  “45节的航速,2000码的最大射程,战斗部重140公斤。绝对是全世界最先进的18寸冷压缩空气动力鱼雷,如果不是因为以气体作工质的鱼雷,排出的气体在水中会形成明显的气泡尾迹。同时,排出气体后鱼雷重量减轻影响精度的话,这种鱼雷绝对是现在全世界最先进的鱼雷,即便如此,这种鱼雷也比现在英国、日本用的几种冷压缩空气鱼雷要性能要好上一倍!如果不是公司提供的铝制的高压气瓶,性能恐怕不比英国的要好多少。”
  听到学生的问题后,何昌廉便开口说道,同时用手轻轻的抚了一下推架上的未涂漆的鱼雷,在来西北之前身为大沽鱼雷局首席技师的何昌廉从来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设计鱼雷。
  毕竟现在海军对于北方政府而言就犹如鸡肋一般,就是别说是并不重要的大沽鱼雷局,就是连海军在去年都断饷达半年之久,因此何昌廉才会带着自己的学生和大沽鱼雷局的近百名技师、工人来到了西北,帮助西北设计制造鱼雷。
  在前清时,大沽鱼雷局就一直承担着帮助北洋水师,维修鱼雷、装配进口鱼雷,几十年下来,大沽鱼雷局技师和技工都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因此自从他们来到西北之后,不过月余时间,就利用西北提供的设备和配件,帮助西北制造了第一种压缩空气动力鱼雷。受限于大沽鱼雷局的技术问题,出于安全的考虑,何昌廉首先选择是以英制18寸冷压缩空气动力WhteHea雷为原型,设计制造了西北的第一种鱼雷。
  而其中最关键部件,就是司马从后世订购的可以承受4500磅平方英寸的气压的铝制高压气瓶。在这个钢制气瓶成了限制空气鱼雷航速、射程的时代,重量只有其一半,承压是其两倍的铝合金高压气瓶就则成了西北制造的空气鱼雷的优秀的性能的根本保证。
  “潜艇!”看着眼前的这个模型,叶在馥惊声说道,尽管眼前的这个长达两米的高仿真模型潜艇,和叶在馥在美国期间监造的潜艇完全不同,准确的来说,眼前的这个模型不是潜艇,而更像一枚大型鱼雷。如果说其外形的话。
  但是看着这个鱼雷形潜艇上的指挥塔、潜望镜,尤其是大号的鱼雷下方挂着的两枚鱼雷模型的时候。尽管像这么小的潜艇显然超出了叶在馥的意识,而这个潜艇下方挂着的两枚鱼雷,显然是在向叶在馥透露着一个事实,就是这是一件用于海防小型潜艇。
  “叶先生,这就是我们研究所所承担的一号工程,对于海军强国来说,像这种小型潜艇根本没有发展前途,但是对于我国。这种可以通过铁路从西北运到东渤海、黄海、南海的小型潜艇,却是我们未来用于抵御外侮,守卫本国近海的一种有效的特战武器!有了它,我们就能击沉列强们的战列舰、巡洋舰,保卫我们的祖国!”
  看着一脸惊奇的叶在馥,马平格开口解释道,这个模型是按照司马给的图片。由研究所制造的,整个研究所目前的工作全部是围绕着鱼雷和一号“水利设备”为中心,而邀请叶在馥来到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一号潜艇。
  “你是说,你们要制造这种潜艇?你确定你们想造它?”仔细看着眼潜艇旁的一副剖面图,叶在馥开口问道,此时的叶在馥根本弄不懂这西北到底是想涉足什么。竟然在还没有出海口的时候,就着手研究这些东西,而且是想靠这击沉战列舰!
  “当然!整个水利设备研究所的建立,全部都是为了它!这是先生亲自布置的任务!现在我们是在内陆,不代表我们永远都见不到大海!”听出叶在馥的疑惑,马平格肯定地回答道。对于他们这样的疑惑马平格当然知道是为什么。很简单,西北地处内陆。为什么要担心海上的事情,尽管马平格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但是马平格知道司马布置这样的事情,自然有他的道理。
  制造这种袖珍潜艇是司马在查看一些资料时,突发奇想想到的,毕竟现在的西北和日本之间不存在任何妥协的可能,而按照司马未来的计划,那么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就无可避免。到那时司马就不得不考虑到日本海军的威胁,弱小而且装备老旧的中国海军在强大的日本海军面前根本没有一丝还手的余地,如果想击败日本海军,就要另行他法。
  而二战时意大利人用袖珍潜艇和人操鱼雷的战果,则为司马指明了道路。对于目前的西北而言,像这种外挂鱼雷的袖珍潜艇而言,而是再合适不过的特战武器。由于没有合适的原型艇,最后司马只得选择二战末期日本制造的特攻袖珍潜艇,排水量不足二十吨,航程高达300海里的海龙型袖珍潜艇,虽然吨位小,但是却可以外挂两枚450~533鱼雷,而艇头还可以携带一枚600公斤重的磁力炸弹,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潜艇可以使用火车运输到全国任何一个海区,随时投入实战。
  而这种小型袖珍潜艇对试验场地的要求也不高,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司马才会在西北的水库里建立这么样研究所,提前设计试验这种袖珍潜艇,尽管司马提供了足够多的技术资料,但是在没有技术人员参与的条件下,单靠那些简单的图片、数据资料制造这种袖珍潜艇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才会邀请在美国监造过潜艇并学习过军舰制造与设计的叶在馥来西北承担“一号水利设备”的研制。
  “老师,那个大院里成日里戒备森严的。真不知道他们在这水库边做什么,连咱们都不能进去,有哨兵不说,就是连墙头上都拉着电网,真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还挂着什么水利设备研究所的牌子。”看着远处位于水库边的那处砖混的大型建筑,在水坝远处的水文站检查着一些数据的宋希文开口说道。
  自从跟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这里参与兴建这个友谊水库,宋希文就对眼前的那个和水仓是同时兴建的“水利设备研究所”产生了兴趣。可是现在都过去八个多月了,甚至于就是连水仓的坝体都已经基本完成。最多再过半年左右这座友谊水库就会完工,但是宋希文还是不知道那个“水利设备研究所”到底在研究些什么。
  “希文。我们来这里是为了建好友谊水库,同时积累经验,不要忘了现在官厅水库的建设已经被西北公司提出,那可是北地最大的水利工程。”听到自己的学生的话后,正在检查着数据的李仪祉开口说道。
  作为一名水利专家,李仪祉知道像建立水库这样的大型工程,无论是小水库还是大水库。对于自己和自己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带来的几十名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难得的实践的机会。毕竟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多少有对水利、水库建设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再则即使是有足够的认识,能够意识到其的重要性,恐怕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水库的建设。
  李仪祉知道目前的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兴建,像眼前的友谊水库这样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地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
  毕竟即便是像眼前的这个库容不过一亿多立方友谊水库的投资,就超过百万元之多,对于政府而言,如果有这么多钱,还不如多建一旅的部队来得划算。
  “也许,就像他们说的那样。国家的未来就是在西北吧!”看着不远处已经初显雏形的水库的重力坝,李仪祉轻声自语到。
  和很多人相比李仪祉一家属于坚定的共和派,父亲和伯父又是同盟会陕西分会重要成员,为辛亥革命做出过贡献。因此在陕西本省有“一家人四口,革命人两双”的赞誉。而就是李仪祉本人。
  在武昌起义后。身在德国学习的李仪祉也是心急如焚,毅然辍学。辞去柏林东方学院讲授中文的邀请,买了一支手枪和几十发子弹,只身回国,投笔从戎,参加辛亥革命。到起义军占领的上海江南制造局习射步枪。
  后因南北议和,共和成立之后,李仪祉转而致力于水利教育和水利工程技术。后在共和四年再次留德回国,因陕西政局不稳,财政困难,无法兴修水利,便应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的聘请,参与创办国内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由留学回国有志于我国电力事业的许肇南任校长,李仪祉任教务长。
  办学初期教材十分困难,许肇南主张直接使用外国教材,用外语教学。他则主张编写中国教材,为此,他夜以继日,编写了《水工学》、《水力学》、《水工试验》、《潮汐论》等教科书,并一直致力于水利教育。
  而随着西北工业区内的新工厂的相继投产,工业区不断扩大对于淡水的需求量,自然也随之高涨,仅依靠地下水以及附近的洋河汊子的供水,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工业区的需求,而这时在东洋河上游建立水库,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而东洋河是工业区附近最大的一条河流,西北的两坐热电厂就建在东洋河附近,以便利用东洋河的水力资源供应发电所需。因为西北并没有专职的水利专家,所以在决定在东洋河上游建水库的时候,司马除了一方面找到后世东洋河上游的友谊水库的资料、施工图纸之外,因为技术人员不足,所以就向一直在致力南方水利事业的张季直求助。
  在接到司马的求助信后,张季直除了推荐了任水利总局顾问的荷兰水利工程专家安特生主持友谊水库的施工之外,还推荐了李仪祉和河海大学的水利工程专业的几十名学生,到西北参与友谊水库的兴建。
  正因为如此李仪祉才带着不过刚刚学习了不到两年的学生们来到了西北,直接参与友谊水库的建设,和作为工程主管的安特生不同,对于安特生而言,这不过是他的一份工作罢了,而对于李仪祉而言,这一次来西北,李仪祉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次实习,一次学习的机会,所以倍加珍惜眼前的这个机会。
  “老师,您是不是已经决定留在西北了?”听着老师的轻声的自语,宋希文开口问道,作为老师的学生,宋希文知道相比于呆在南方的学校之中,西北反而更适合老师,毕竟现在随着口外三特别区已经渐成一体,老师的才华完全可以在西北得到充分发挥。
  “也许会留在这!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愿意为水利建设投注大笔资金,黄河已经到了必须要治理的时候,现在绥远已经尽入西北之手,占据着整个黄河的中游地区后,依照西北对水利事业的重视,相信不会坐视不理,我已经向西北递交了《黄河治本计划概述》,相信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给我答复。希文,你们记住,最好的学校不是在课堂上,这半年多来,你们在友谊水库的建设过程中所学,已经远远超过课本的范畴,在工地上你们会学到更多的东西,我很高兴,你们能有这么一个机会能亲自参与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未来你们的成就一定远远高于我们这一代人。”
  看着自己身旁的学生,李仪祉开口说道,作为一个水利专家,李仪祉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未能学以致用,至少在此之前一直如此,相比于自己的这些学生,李仪祉不得不说他们非常幸运,能够把课堂设在工程现场,能够亲自从工程施工中吸取经验,通过实际工作更深入的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种难能可贵的机会,是李仪祉过去所不能享受到的,正因为如此此时的李仪祉才会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了期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他们这一代人应该是建设这个老大的国家吧!
第213章
飞机制造厂内
  “希文。家乐最近几天在什么地方?这几天好像都是早出晚归的,是不是他也出去找工作了。”看着正在一边忙活着的几个学生。李仪祉想到自己的另一个已经有几天没有见过的学生。于是便开口问道。当想到自己最得意的一个学生就这么悄无声息的离开了心下不禁有些黯然。
  如果说西北是一个磨炼之地。但是同样是考验着人心,毕竟目前的西北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的地方,尤其是西北的这些新生事物。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之大,远远超过李仪祉的想象。一直以来。西北对于人才的渴求度从来没有满足过,甚至是对于普通职工的需要都未能得到满足。
  正因为如此,在西北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即便是一个初中生在西北也能得到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对于李仪祉身边的这些都接受过高等中学教育,既然由专门学校毕业的学生而言。在西北这种收入颇丰、福利不错的工作,对他们自然有着难以想象的吸引力。
  正因为如此,当初李仪祉带来的六十多名学生。现在仍旧跟在李仪祉身边的不过只有四十来人罢了。已经有二十余人先后离开。选择在西北寻找其它的工作。虽然这些人所学的是水利工程。但是对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而言。他们更不愿意错过现在的这个机会,虽然也许找到的工作专业并不对口。但是他们相信自己一定会胜任自己的工作。一个铁路学堂的中等专科生,可以出任工程师的地方。他们不认为自己不能胜任自己未来的工作。
  “老师,家乐他……”看着老师有些黯然的面色。宋希文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安慰一下老师,但是宋希文却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些什么话,毕竟这几天都是自己替他打的掩护。对于自己的那个师弟。宋希文在心里对他放弃了学业感觉有些可惜。但是当时看着师弟的满面憧憬的神情。宋希文知道即使是当时留下他。恐怕最后他还是会离开。人一旦有了梦想就会如此。
  “知道家乐他去找的是什么工作吗?”看着被微风掀起波纹的水库湖面。李仪祉开口说道。
  尽管对于自己的学生地离去感觉有些黯然,但是李仪祉知道每个人也许都有每个人的追求,自己的那个学生,聪明是很聪明,但是李仪祉知道水利并不是他的爱好,如果说他在西北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的话。李仪祉也会为他感到高兴。
  “家乐。他好像是在申请加入中华飞机制造公司做见习设计员,好像这份工作的收入很不错。”小心翼翼地看着老师的脸色。宋希文开口说道,至于那个见习设计员是干什么的。李仪祉不知道,只是知道这个所谓的收入不错,实际上不过是每个月十六块钱罢了,和在水利处做助理的一个月二十块钱相比起来,一下就少了五分之一。之所以这么说。实际上还是为了安慰一下老师。
  “飞机制造公司?你是说家乐他想到那里做设计员?希望这份工作适合他吧!回头你告诉他。如果他要是在那里做腻了,咱们这随时欢迎他回来。”听到自己的学生意然去申请到飞机厂做设计员,李仪祉感觉有些欣慰。毕竟在李仪祉看来至少在那里不会埋没自己的学生。但是出于关心于是便开口说道。
  对于飞机,李仪祉并不陌生。甚至于都有些熟悉。毕竟在在西北的天空中,只要天气条件良好,每天从早到晚都可以看到在天空中飞行、追逐着的飞机。既便是在这里,李仪祉也曾多次见到飞机。有时甚至可以见到西北的大飞艇。对于西北会出现这么多的飞机,李仪祉并不觉得的意外。
  毕竟随着去年的那次轰炸。西北拥有大量的飞机,早已不是秘密,而到了西北之后。李仪祉才知道西北可以制造飞机。甚至于在西北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花很少的钱,然后在航空俱乐部学习驾驶飞机。甚至就是李仪祉带来的一些胆量稍大的学生。最初冲着对于天空的好奇心。也曾花费过几毛钱。跟随着俱乐部的教练机上过天空,尽管对于西北的这种航空普及并不了解,但是李仪祉还是相信在飞机厂工作。绝对不会埋没自己的学生。
  “安家乐。恭喜你,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中华飞机制造厂第一设计室的一名助理设计员了,这是你的证件,设计室在96号社区有一处房子。咱们设计室的几个单身汉都住在那。我也住在那,如果你想把家人接过来的话。你可以向银行申请房贷购房,呵呵!实不相瞒。哥哥我都申请地都批下来了。我在136社区买了一处房子,下个月就能老婆孩子搬进去了,走,我先带你参观一下咱们工厂。”
  看着眼前这个叫安家乐的年轻人。师子明言语之间毫不掩饰自己对他的好感。师子明看过眼前的这个安家乐的档案,知道他是南通水利高等专门学校的高材生,同样知道他现在的西北水利处作助理。那份工作的工资远高于飞机制造厂给他的工资。他既然能放弃较高的工资,来到飞机制造厂作一个几乎等同于打杂的助理设计员。那么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和梦想。
  对于这种为了理想而工作的人。师子明可是抱着万分的好感,看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师子明就像是看到自己一般,他是学水利的,自己是学金属加工的,都不是学飞机制造的。但是又有何妨哪。既然自己能成为设计助理,那么谁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做不到自己做到的事情呢?
  “谢谢你。前辈,以后还请多多关照。”见到眼前这个说话带着北方口音的人这么热情。安家乐便毕恭毕敬地开口说道。
  然后便跟在这个叫师子明的身后参观着工厂。看着眼前的工厂。安家乐激动的甚至于有些无法自抑。自己竟然真的成了飞机制造厂的助理设计员。尽管早已知道这个助理设计员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帮飞机厂的几名设计师打杂。但是安家乐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飞机设计师,而现在不过是自己的所在迈出的第一步罢了。
  和一些怀揣着同样的梦想的人不同。安家乐并没有选择到月前成立航空学校去按部就班的学习航空设计。而是直接申请到飞机制造厂当助理设计员,在安家乐看来,自己根本等不及把两年的时间浪费在学校之中。之所以这么做,实际上是安家乐在进行了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在飞机制造厂的设计室做助理设计员,可以学习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同时还可以借阅图书馆内的相关航空书籍资料。哪怕就是想到航空学校上学,也不过只需要进修半年,安家乐相信自己所选择的,就是一条最快捷的捷径。
  “家乐,你看这是做什么用的?”进了一处厂房后。指厂房内密集的几十个混凝土平台。师子明开口说问道跟着自己身后进来的安家乐。
  “这个……”看着眼前的混凝土平台。安家乐一下摸不着了头脑,满脸疑惑地看着在厂房中忙活着的工人们。不过看了一会,还是没看出什么头脑。
  “这是翼面的模压平台,其就是模具,我们已经投产的新型战斗机的机翼就是在这里制造的,以后你就知道它的用处了,你看像这种胶合板机翼。就是在这里制造的。”见安家乐一副摸不着头脑样子。师子明开口说道。然后走到放置在厂房一边堆放着的几十个弧形半盖式的木料前说道。
  “这就是飞机的机翼?怎么这么轻?”看着眼前仍泛着木黄色的弧形半盖式的胶合板。安家乐几乎不想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竟然就是机翼,摸着稍显厚的胶合板,也许是出于好奇。便伸手抬动了一下,重量出乎安家乐的意料——非常轻。
  “呵呵!当然很轻。这种木质的机翼都是用轻质木料制成的,是外层用的是泡桐木片。中间的木料用的是世界上最轻的巴尔沙木,一根一抱粗的木料。你自己都能轻松的扛走。这种木头可是为了制造飞机。特意从南美进口的。现在公司在海南、广西还有云南租了不少荒山,引种了这种巴尔沙木,等再过几年。咱们就不用进口这种轻木了。”见安家乐一副吃惊的样子,师子明不以为奇的解释道。就是当初师子明在第一批使用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的机翼被制造出来的时候。也惊于这种胶合板机翼的重量。
  “那个……前辈,我记得我在航空俱乐部坐过的鹰-1。他的机翼好像用的是蒙布。怎么现在公司制造的飞机用的是这种木片机翼?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放下手中份量极轻的胶合板制造成的机翼,想到自己在航空俱乐部乘坐过多次的飞机上布制机翼。于是便开口问道。
  “呵呵!家乐,这里面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说简单一些就是因为飞机速度的增加,自然的翼载荷的增大,所以机翼就需要进行改进,以后慢慢的你就会知道了。”听到安家乐的话后。师子明笑了一下。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的好感不由得加深了几分。对于这样一个学水利出身的年轻人,能这么敏锐的感觉到这些。显然有些出乎师子明的意料。
  想到之所以采用这种木质机翼原因。师子明不禁有些黯然。毕竟这是源自一场夺去一条生命的事故。否则设计室的诸人也不会意识到蒙皮套力的问题。虽然早先飞机制造厂生产出的第一架被称为空中杀手的试验型战斗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后来当西北动力公司设计出320马力九缸星型航空发动机之后。
  当时飞机制造厂就立即对正式试验中的空中杀手进行改装。仍旧使用着旧式的木粱加布制蒙皮的空中杀手在换装新型发动机之后,按照最初的设想。性能一定会提高很多。尽管早期的试验很成功,飞机的性能提数倍。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了每一个人的意料,动力强劲的新型发动机带来的高速的同时。
  也带来的灾难,在飞机进行俯冲飞行的时候。飞机原本的木结构机翼和布蒙皮因为无法承受较高的速度,而在空中肢解。当飞机的机翼肢解后。像铅球一样坠地的飞机。根本没有留给飞行员跳伞的时间。
  那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夺去了一名飞行员的事故。在那之后经过多次风洞试验之后。才确定的导致机翼在空中肢解的原因。就是因为机翼上应用的传统的粱式桁架。用亚麻的蒙皮和翼肋形成的机翼。在飞机俯冲的时候无法承受飞机速度的增加以及翼载荷的增大,才会最终导致那次惨剧。
  后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整个飞机制造厂的三个设计室,都倾尽全力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一堆公司提供的资料中,选择了现在的这种“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的技术用以加工硬质机翼。
  这种先用混凝土制造一个的模具。然后将泡桐木薄片喷涂上干酪胶后交替放置,盖上模具的盖子。此时,再向中间的橡胶气囊中充入压缩空气,待干酪胶固化后即形成一片木结构。将左右两片木结构对合,就成为木质胶合结构的机翼。为了在达到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机翼重量,特意三层泡桐胶合板中的中间型换成了巴尔沙木薄片,以减轻重量。
  为此公司还特意从南美进口了巴尔沙木。甚至于不惜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荒山上建立木场。专门种植巴尔沙木。现在的飞机制造厂使用的这种生产成本低惊的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是按照公司提供给飞机制造厂地基本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试验后制造出了现在使用的这种机翼,甚至于翼面的外形也经过的优化。
  经过严密的试验之后,这种除了机翼中间有两根金属翼粱外,由上、下两片整体模压的上翼片和下翼片对合而成地木质机翼。就成为了新一代的空中杀手的机翼。
  “走,我带你去看一下即将出厂的新一代的空中杀手。这可是定型的产品。现在的西北航空队已经装备了十一架,这种新型飞机的性能之优良,绝对超过人们的想象。甚至可以说是现在全世界性能最好的战斗机。速度高、火力强、机动性优良,不过现在可不是叫空中杀手。已经被航空队正式定名了F/H-1式战斗机。”
  收敛了一下有些黯然的心神。师子明知道今天就有一批F/H-1式战斗机要出厂交付给西北航空队。于是便开口对安家乐说道。
  “这就是空中杀手?”看着眼前的停放在场地之中一排十余架涂成蓝白色以及飞虎标志的战斗机。这些战斗机和过去人安家乐见过的那种鹰-1式飞机完全不同。这种只有单层机翼的飞机,完全超出安家乐的想象,甚至飞机上连机枪都看不到,这难道就是空中杀手?对于安家乐面带着疑惑地问道。
  “这就是大家传说的空中杀手。世界上第一架采用下单翼战斗机,全机采用了混合结构。前机身由空心桁架焊接而成。采用硬铝蒙皮,座舱的基本结构由空心桁架焊接而成。并通过三个螺栓固定在机身上,飞机的后机身是由泡桐木翼粱结构外覆布制蒙皮,空重仅只有960公斤,配有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的360马力九缸星型航空发动机。极限最大时速310公里,装备的四架79马克沁航空机枪全部被安装在机翼空腔内。机腹挂架可以携带一枚200公斤航弹,或由机翼下挂118公斤航弹。F/H-1战斗机无论是其速度、火力。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见到安家乐的疑惑,师子明便一边抚着眼前的战斗机,一边开口解释道。眼前的这一型战斗机凝聚了整个飞机制造厂的全部心血。
  虽然说他是空中杀手的改进,可是实际上眼前的F/H-11根本就等于是基本上重新设计。虽然公司提供了一些外国正在研制中的试验机的技术资料以及部分结构图纸,但是为了设计出眼前的F/H-1。飞机厂的自经理秦国镛到工厂三个设计室付出的心血和辛劳远远超过外人的想象。
  实际上这架飞机说是设计。到不如说是改进整合罢了。毕竟让技术薄弱的中华飞机制造厂制造性能如此优良的飞机,显然有些不合实际。为此司马特意弄到的诸如二战时日本的98式战场观测机的资料图纸以及其他的一些老式飞机的资料图纸。当然在秦国镛和设计室的技术人员的眼里,这些图纸不过是公司通过特殊渠道弄到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